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神圣与世俗被玷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3:01:24 字数作文
神圣与世俗被玷污字数作文

篇一:静安区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在质量抽查 初三语文试卷

静安区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在质量抽查

初三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011

学生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27题

2. 请将所有答案用黑墨水或水笔做在答题纸的制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3.

第一部分 阅读(90分)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 醉卧沙场君莫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凉州词》)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

4.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己亥杂诗》)

5. 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6. 黄发垂鬓,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7—8题(4分)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 “青玉案”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元夕”指________节的晚上。(2分)

8.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人以“花千树”、“星如雨”、“玉壶光转”描绘了当晚灯火璀璨的盛况。

B.这首词从视觉、听觉、嗅觉的不同角度着力呈现游人知识的热闹场景。

C.这首词的上片是一幅喧闹欢腾的画面,下片一下子转换为安静的氛围。

D.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道出了词人在孤寂的境遇中内心的不甘与失落。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9.《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体通史_____ _____。(2分)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涉少时与佣者的一番对话表现出他不甘久居人下,以“鸿鹄”自许的心态。

B.吴广善于利用士卒对他的爱戴之情,又选择以将慰酒醉作为起事的时机,足见他的头脑过人

C.陈胜的动员,既冷静剖析了现实处境,又有充满信信心的激励,显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

D.陈胜、吴广杀死两个将慰的举动,彻底斩断了这批士卒的退路,是促使他们起义的关键。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贾岛)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 后复乘闲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驻久之,曰:“敲字佳。”遂并辔归。

【注】①蹇:跛驴,②张盖:打伞,③横截:横穿,天衡:京都的大陆。④素:拘囚

12.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1)方思属联 ( ) (2)后复乘闲蹇访李凝幽居( ) ..

13. 对文中翻译句子画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伸出手作出一副仔细琢磨的样子,旁边的人看到都很惊讶。

B.他伸出手作出推门和敲门的样子,旁边的人看到都很惊讶。

C.他伸出手作出一副仔细琢磨的样子,看到旁边有人时很惊讶。

D.他伸出手作出推门和敲门的样子,看到旁边有人时很惊讶。

14. “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1)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

(2)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

15. 请结合“韩驻久之,曰:‘敲字佳’”一句中具体的描写分析韩退之的人物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2分)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

⑴我们必需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⑵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⑶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好歹布置个模样;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还有那种原本安慰心灵的寺庙,无一例外全成了世俗的闹市。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跑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⑷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⑸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切确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有个老样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⑹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

⑺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⑻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⑼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 ⑽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⑾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声音。

16. 第⑶节中的聪明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3分)

17.第⑶节写到“没人拿名人的事当回事”,这里“名人的人”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3分)

18.“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

①这节文字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如果将它放回原文,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 )(2分)

A.(1)、(2)节之间 B.(3)、(4)之间 C.(5)、(6)之间 D.(6)、(7)之间

②选择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分)

19.文章第(3)节到第(9)节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糟蹋自己文化”的这种潮流,请分别概括是哪三方面:

(1)

(2)

(3)

20.请根据第三节或第五节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日常见闻和积累,为本文写一个规范,典型的事实论据。(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26分)

神圣的沉静

刘心武

(1)还记得童年在重庆的一些事。我家住在南岸狮子山,从那里可以到一座更高的真武山去游览。真武山上有段路非常险,靠里是陡峭的山岩,靠外是极深的悬崖。那天玩得很开心,返回时,我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走,还蹦蹦跳跳的,甚至以颠连步跃进。七岁的我还不懂生命的珍贵。那样做,有存心让母亲看见着急的动机。

(2)还记得那天母亲的身影面容。她紧靠着路段里侧的峭壁,慢慢地走动。她一定后悔转到那段路以前没能牢牢牵着我的手,把我控制在她身边,她自己往前挪步,眼睛却一直盯在我身上。我顽皮地蹦跳投掷,不住地朝她嬉笑,呕她,气她,悬崖边缘就在我那活泼生命的几寸之外。事后,特别是长大成人后,回想起母亲在那段时刻的神态,非常惊异,因为按一般的心理逻辑与行为逻辑,母亲应该是惶急地朝我呼喊,甚至走过来把我拉到路段里侧,但她却是一派沉静,没有呼喊,更没有吼叫,也没有要迈步上前干预我的征兆,她就只是抿着嘴唇,沉静地望着我,跟我相对平行地朝前移动。

(3)那段险路终于走完,转过一道弯,路两边都是长满芭茅草和灌木的崖壁了,母亲才过来拉住我的手,依然无言,我只是感受到她那肥厚的手掌满溢着凉湿的汗水。

(4)直到中年,有一天不知怎么的提及这桩往事,我问母亲那天为什么竟那样地沉静。她才告诉我,第一层, ;第二层,她注意到我是明白脚边有悬崖面临危险的,是故意气她,尽管我不懂将生

命悬于一线是多么荒唐,但那时的状态是有着一定的自我防险意识与能力的,一个生命一生会面临很多次危险,也往往会有故意临近危险也就是冒险行动,她那时觉得让我享受一下冒险的乐趣也未为不可。我很惊讶母亲那时能有第二层次的深刻想法。

(5)母亲去世快20年了,她遗留给我的精神遗产非常丰厚,而每遇大险或大喜时的格外沉静,是其中最宝贵的一宗。我写第一个长篇小说《钟鼓楼》时,母亲就住在我那小小的书房里,我伏桌在稿纸上书写,母亲就在我背后,静静地倚在床上读别人的作品。我有时会转过身兴奋地告诉她,我写到某一段时自我感觉优秀,还会念一段给她听,她听了,竟不评论,没有鼓励的话,只是沉静地微笑,而且,有时她还会把手头所读的一篇作品的某些内容讲一下,那作品是一位同行写的,我没时间读,也并不以为对我有什么参考价值,不怎么耐烦听母亲介绍,母亲自然是觉得写得挺好,但她也并不加些bāo扬的话语,她就是沉静地给我客观讲述,毫不罗嗦,具有点穴的效果。后.....来《钟鼓楼》得了茅盾文学奖,那时母亲已到成都哥哥家住,我写信向他们报喜,母亲也很快单独给我回了信,但那信里竟然只字未提我获奖的事,没什么祝贺词,但语气沉静地嘱咐了我几件家务事,都是我在所谓事业有成而得意忘形时最容易忽略的。

(6)2000年第三次去巴黎,又去罗浮宫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众多的观赏者中,我忽然产生了一个非常私秘的感受,那就是蒙娜丽莎脸上的表情并不一定要概括为微笑,那其实是……

21.请写出第(5)节注拼音的字。(2分)

bāo( )扬

3分) 6分)

24.根据文意,请解释第(5)节中“点穴的效果”的含义。(3分)

25.对本文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走山路那天,母亲并未惊慌失措,但她的内心其实是不安和担忧的。

B.母亲从不对“我”进行说教,因此有些事“我”到多年后才懂。

C.母亲问我介绍那位作家的作品,因为她觉得写得挺好。

D.这篇文字是运用倒叙的记叙顺序来写的。

26.根据文意,请在第(6)节省略号处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用到抒情或议论的表达方式。(80字左右)(8分)

三﹑写作(60分)

27.题目:光芒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②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④不得抄袭

静安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古来征战几人回 2.会挽雕弓如满月3.花自飘零水自流

4.化作春泥更护花 5.望其旗靡6.并怡然自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7-8题(4分)

7.词牌(1分)元宵/上元(1分)

8.B(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9.纪传(1分)《史记》(1分,《》不写扣1分)

10.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羞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一个分句1分,共4分。加黑加粗处为得分点)

11.D(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2 -15题(12分)

12.(1)正,正在(2分)(2)趁(2分)

13.B(3分)

14.(1) 为琢磨诗文被关一晚,足见贾岛对治学的专注与痴迷。

(2) 与后文韩愈对贾岛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表现出韩愈的宽容、惜才(答到任意一点得2分,两点得

3分。第2点答到对比即可)

15.“驻久”反映韩愈思考、琢磨了很长时间,“敲字佳”是他反复斟酌后得出的结论,可见他与贾岛一样,对于学问肯钻研又痴迷。(大意接近即可,结合关键词1分,结论1分)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2分)

16.隐含了作者讽刺、轻蔑的情感(1分) 因为这种“发现”行为的背后其实是通过糟蹋文化来赚钱的功利心态,(1分)这点可以从后文的“厄运”、“糟糕”等词中看出(1分)。

17.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写到一点给1分,共3分)

18.①C(2分) ②这节文字中的两个“一边”所领起的内容恰是对(2)—(5)节内容的概括(1分),同时它也是第(6)节中“这样文化环境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1分)。

19.(1)“糟蹋自己的文化”这一现象在旅游和影视方面的表现。(3分)

(2)形成“糟蹋自己的文化”这一现象的动机与力量。(3分)

(3)“糟蹋自己的文化”这一现象的本质与危害。(3分)

(顺序可颠倒,如具体展开需酌情扣分)

20.基于第(3)节或第(5)节内容,围绕“旅游”或“影视”(1分);事实论据的规范、典型(论据表述中有具体的对象)(1分)。表现出“对文化的毁坏”(1分)。

参考答案:

水镇周庄,如今已成为嘈杂、拥挤的旅游景区。陈逸飞笔下那安静美好的双桥边上,永远簇拥着急于留影的一堆堆的游客;河堤两岸的店铺里,原住的居民早已搬走,留下的多为外来的商人,日复一日地卖着千篇一律的纪念品。

(二)阅读下文,完成21 25题(26分)

篇二:静安区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在质量抽查 初三语文试卷

静安区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在质量抽查

初三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011

学生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27题

2. 请将所有答案用黑墨水或水笔做在答题纸的制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3.

第一部分 阅读(90分)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 醉卧沙场君莫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凉州词》)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

4.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己亥杂诗》)

5. 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6. 黄发垂鬓,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7—8题(4分)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 “青玉案”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元夕”指________节的晚上。(2分)

8.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人以“花千树”、“星如雨”、“玉壶光转”描绘了当晚灯火璀璨的盛况。

B.这首词从视觉、听觉、嗅觉的不同角度着力呈现游人知识的热闹场景。

C.这首词的上片是一幅喧闹欢腾的画面,下片一下子转换为安静的氛围。

D.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道出了词人在孤寂的境遇中内心的不甘与失落。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

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9.《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体通史_____ _____。(2分)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涉少时与佣者的一番对话表现出他不甘久居人下,以“鸿鹄”自许的心态。

B.吴广善于利用士卒对他的爱戴之情,又选择以将慰酒醉作为起事的时机,足见他的头脑过人

C.陈胜的动员,既冷静剖析了现实处境,又有充满信信心的激励,显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

D.陈胜、吴广杀死两个将慰的举动,彻底斩断了这批士卒的退路,是促使他们起义的关键。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贾岛)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 后复乘闲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驻久之,曰:“敲字佳。”遂并辔归。

【注】①蹇:跛驴,②张盖:打伞,③横截:横穿,天衡:京都的大陆。④素:拘囚

12.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1)方思属联 ( ) (2)后复乘闲蹇访李凝幽居( ) ..

13. 对文中翻译句子画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伸出手作出一副仔细琢磨的样子,旁边的人看到都很惊讶。

B.他伸出手作出推门和敲门的样子,旁边的人看到都很惊讶。

C.他伸出手作出一副仔细琢磨的样子,看到旁边有人时很惊讶。

D.他伸出手作出推门和敲门的样子,看到旁边有人时很惊讶。

14. “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1)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

(2)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

15. 请结合“韩驻久之,曰:‘敲字佳’”一句中具体的描写分析韩退之的人物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2分)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

⑴我们必需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⑵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⑶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好歹布置个模样;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还有那种原本安慰心灵的寺庙,无一例外全成了世俗的闹市。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跑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⑷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⑸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切确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有个老样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⑹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

⑺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⑻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⑼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 ⑽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⑾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声音。

16. 第⑶节中的聪明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3分)

17.第⑶节写到“没人拿名人的事当回事”,这里“名人的人”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3分)

18.“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

①这节文字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如果将它放回原文,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 )(2分)

A.(1)、(2)节之间 B.(3)、(4)之间 C.(5)、(6)之间 D.(6)、(7)之间

②选择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分)

19.文章第(3)节到第(9)节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糟蹋自己文化”的这种潮流,请分别概括是哪三方面:

(1)

(2)

(3)

20.请根据第三节或第五节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日常见闻和积累,为本文写一个规范,典型的事实论据。(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26分)

神圣的沉静

刘心武

(1)还记得童年在重庆的一些事。我家住在南岸狮子山,从那里可以到一座更高的真武山去游览。真武山上有段路非常险,靠里是陡峭的山岩,靠外是极深的悬崖。那天玩得很开心,返回时,我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走,还蹦蹦跳跳的,甚至以颠连步跃进。七岁的我还不懂生命的珍贵。那样做,有存心让母亲看见着急的动机。

(2)还记得那天母亲的身影面容。她紧靠着路段里侧的峭壁,慢慢地走动。她一定后悔转到那段路以前没能牢牢牵着我的手,把我控制在她身边,她自己往前挪步,眼睛却一直盯在我身上。我顽皮地蹦跳投掷,不住地朝她嬉笑,呕她,气她,悬崖边缘就在我那活泼生命的几寸之外。事后,特别是长大成人后,回想起母亲在那段时刻的神态,非常惊异,因为按一般的心理逻辑与行为逻辑,母亲应该是惶急地朝我呼喊,甚至走过来把我拉到路段里侧,但她却是一派沉静,没有呼喊,更没有吼叫,也没有要迈步上前干预我的征兆,她就只是抿着嘴唇,沉静地望着我,跟我相对平行地朝前移动。

(3)那段险路终于走完,转过一道弯,路两边都是长满芭茅草和灌木的崖壁了,母亲才过来拉住我的手,依然无言,我只是感受到她那肥厚的手掌满溢着凉湿的汗水。

(4)直到中年,有一天不知怎么的提及这桩往事,我问母亲那天为什么竟那样地沉静。她才告诉我,第一层, ;第二层,她注意到我是明白脚边有悬崖面临危险的,是故意气她,尽管我不懂将生命悬于一线是多么荒唐,但那时的状态是有着一定的自我防险意识与能力的,一个生命一生会面临很多次危险,也往往会有故意临近危险也就是冒险行动,她那时觉得让我享受一下冒险的乐趣也未为不可。我很惊讶母亲那时能有第二层次的深刻想法。

(5)母亲去世快20年了,她遗留给我的精神遗产非常丰厚,而每遇大险或大喜时的格外沉静,是其中最宝贵的一

宗。我写第一个长篇小说《钟鼓楼》时,母亲就住在我那小小的书房里,我伏桌在稿纸上书写,母亲就在我背后,静静地倚在床上读别人的作品。我有时会转过身兴奋地告诉她,我写到某一段时自我感觉优秀,还会念一段给她听,她听了,竟不评论,没有鼓励的话,只是沉静地微笑,而且,有时她还会把手头所读的一篇作品的某些内容讲一下,那作品是一位同行写的,我没时间读,也并不以为对我有什么参考价值,不怎么耐烦听母亲介绍,母亲自然是觉得写得挺好,但她也并不加些bāo扬的话语,她就是沉静地给我客观讲述,毫不罗嗦,具有点穴的效果。后来《钟鼓楼》得了茅盾文学奖,.....

那时母亲已到成都哥哥家住,我写信向他们报喜,母亲也很快单独给我回了信,但那信里竟然只字未提我获奖的事,没什么祝贺词,但语气沉静地嘱咐了我几件家务事,都是我在所谓事业有成而得意忘形时最容易忽略的。

(6)2000年第三次去巴黎,又去罗浮宫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众多的观赏者中,我忽然产生了一个非常私秘的感受,那就是蒙娜丽莎脸上的表情并不一定要概括为微笑,那其实是……

21.请写出第(5)节注拼音的字。(2分)

bāo( )扬

22.第四节中提及母亲那天有两层想法,请根据生活常识,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下母亲的第一层想法:(3分)

23.“我很惊讶母亲那时能有第二层次的深刻想法”,请具体分析一下“我”惊讶又哪几层原因。(6分)

24.根据文意,请解释第(5)节中“点穴的效果”的含义。(3分)

25.对本文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走山路那天,母亲并未惊慌失措,但她的内心其实是不安和担忧的。

B.母亲从不对“我”进行说教,因此有些事“我”到多年后才懂。

C.母亲问我介绍那位作家的作品,因为她觉得写得挺好。

D.这篇文字是运用倒叙的记叙顺序来写的。

26.根据文意,请在第(6)节省略号处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用到抒情或议论的表达方式。(80字左右)(8分)

篇三:2014年中考语文古文阅读理解及答案五

2014年中考语文古文阅读理解及答案五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

⑴我们必需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⑵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着,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着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⑶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好歹布置个模样;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还有那种原本安慰心灵的寺庙,无一例外全成了世俗的闹市。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跑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⑷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⑸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切确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有个老样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⑹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

⑺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⑻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⑼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

⑽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⑾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声音。

16.第⑶节中的聪明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3分)

17.第⑶节写到"没人拿名人的事当回事",这里"名人的人"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3分)

18."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

①这节文字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如果将它放回原文,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2分) A.(1)、(2)节之间B.(3)、(4)之间C.(5)、(6)之间D.(6)、(7)之间 ②选择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9.文章第(3)节到第(9)节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糟蹋自己文化"的这种潮流,请分别概括是哪三方面:

(1)

神圣与世俗被玷污

(2)

(3)

20.请根据第三节或第五节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日常见闻和积累,为本文写一个规范,典型的事实论据。(3分)

答案:

16.隐含了作者讽刺、轻蔑的情感(1分)因为这种"发现"行为的背后其实是通过糟蹋文化来赚钱的功利心态,(1分)这点可以从后文的"厄运"、"糟糕"等词中看出(1分)。

17.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写到一点给1分,共3分)

18.①C(2分)②这节文字中的两个"一边"所领起的内容恰是对

(2)-(5)节内容的概括(1分),同时它也是第(6)节中"这样文化环境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1分)。

19.(1)"糟蹋自己的文化"这一现象在旅游和影视方面的表现。(3分)

(2)形成"糟蹋自己的文化"这一现象的动机与力量。(3分)

(3)"糟蹋自己的文化"这一现象的本质与危害。(3分) (顺序可颠倒,如具体展开需酌情扣分)

20.基于第(3)节或第(5)节内容,围绕"旅游"或"影视"(1分);事实论据的规范、典型(论据表述中有具体的对象)(1分)。表现出"对文化的毁坏"(1分)。

篇四:静安区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在质量抽查 初三语文试卷

静安区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在质量抽查

初三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011

学生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27题

2. 请将所有答案用黑墨水或水笔做在答题纸的制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3.

第一部分 阅读(90分)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 醉卧沙场君莫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凉州词》)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

4.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己亥杂诗》)

5. 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6. 黄发垂鬓,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7—8题(4分)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 “青玉案”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元夕”指________节的晚上。(2分)

8.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人以“花千树”、“星如雨”、“玉壶光转”描绘了当晚灯火璀璨的盛况。

B.这首词从视觉、听觉、嗅觉的不同角度着力呈现游人知识的热闹场景。

C.这首词的上片是一幅喧闹欢腾的画面,下片一下子转换为安静的氛围。

D.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道出了词人在孤寂的境遇中内心的不甘与失落。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9.《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体通史_____ _____。(2分)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涉少时与佣者的一番对话表现出他不甘久居人下,以“鸿鹄”自许的心态。

B.吴广善于利用士卒对他的爱戴之情,又选择以将慰酒醉作为起事的时机,足见他的头脑过人

C.陈胜的动员,既冷静剖析了现实处境,又有充满信信心的激励,显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

D.陈胜、吴广杀死两个将慰的举动,彻底斩断了这批士卒的退路,是促使他们起义的关键。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贾岛)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 后复乘闲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驻久之,曰:“敲字佳。”遂并辔归。

【注】①蹇:跛驴,②张盖:打伞,③横截:横穿,天衡:京都的大陆。④素:拘囚

12.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1)方思属联 ( ) (2)后复乘闲蹇访李凝幽居( ) ..

13. 对文中翻译句子画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伸出手作出一副仔细琢磨的样子,旁边的人看到都很惊讶。

B.他伸出手作出推门和敲门的样子,旁边的人看到都很惊讶。

C.他伸出手作出一副仔细琢磨的样子,看到旁边有人时很惊讶。

D.他伸出手作出推门和敲门的样子,看到旁边有人时很惊讶。

14. “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1)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

(2)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

15. 请结合“韩驻久之,曰:‘敲字佳’”一句中具体的描写分析韩退之的人物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2分)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

⑴我们必需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⑵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⑶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好歹布置个模样;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还有那种原本安慰心灵的寺庙,无一例外全成了世俗的闹市。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跑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⑷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⑸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切确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有个老样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⑹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

⑺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⑻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⑼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

⑽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⑾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声音。

16. 第⑶节中的聪明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3分)

17.第⑶节写到“没人拿名人的事当回事”,这里“名人的人”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3分)

18.“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

①这节文字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如果将它放回原文,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 )(2分)

A.(1)、(2)节之间 B.(3)、(4)之间 C.(5)、(6)之间 D.(6)、(7)之间

②选择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分)

19.文章第(3)节到第(9)节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糟蹋自己文化”的这种潮流,请分别概括是哪三方面:

(1)

(2)

(3)

20.请根据第三节或第五节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日常见闻和积累,为本文写一个规范,典型的事实论据。(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26分)

神圣的沉静

刘心武

(1)还记得童年在重庆的一些事。我家住在南岸狮子山,从那里可以到一座更高的真武山去游览。真武山上有段路非常险,靠里是陡峭的山岩,靠外是极深的悬崖。那天玩得很开心,返回时,我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走,还蹦蹦跳跳的,甚至以颠连步跃进。七岁的我还不懂生命的珍贵。那样做,有存心让母亲看见着急的动机。

(2)还记得那天母亲的身影面容。她紧靠着路段里侧的峭壁,慢慢地走动。她一定后悔转到那段路以前没能牢牢牵着我的手,把我控制在她身边,她自己往前挪步,眼睛却一直盯在我身上。我顽皮地蹦跳投掷,不住地朝她嬉笑,呕她,气她,悬崖边缘就在我那活泼生命的几寸之外。事后,特别是长大成人后,回想起母亲在那段时刻的神态,非常惊异,因为按一般的心理逻辑与行为逻辑,母亲应该是惶急地朝我呼喊,甚至走过来把我拉到路段里侧,但她却是一派沉静,没有呼喊,更没有吼叫,也没有要迈步上前干预我的征兆,她就只是抿着嘴唇,沉静地望着我,跟我相对平行地朝前移动。

(3)那段险路终于走完,转过一道弯,路两边都是长满芭茅草和灌木的崖壁了,母亲才过来拉住我的手,依然无言,我只是感受到她那肥厚的手掌满溢着凉湿的汗水。

(4)直到中年,有一天不知怎么的提及这桩往事,我问母亲那天为什么竟那样地沉静。她才告诉我,第一

层, ;第二层,她注意到我是明白脚边有悬崖面临危险的,是故意气她,尽管我不懂将生命悬于一线是多么荒唐,但那时的状态是有着一定的自我防险意识与能力的,一个生命一生会面临很多次危险,也往往会有故意临近危险也就是冒险行动,她那时觉得让我享受一下冒险的乐趣也未为不可。我很惊讶母亲那时能有第二层次的深刻想法。

(5)母亲去世快20年了,她遗留给我的精神遗产非常丰厚,而每遇大险或大喜时的格外沉静,是其中最宝贵的一宗。我写第一个长篇小说《钟鼓楼》时,母亲就住在我那小小的书房里,我伏桌在稿纸上书写,母亲就在我背后,静静地倚在床上读别人的作品。我有时会转过身兴奋地告诉她,我写到某一段时自我感觉优秀,还会念一段给她听,她听了,竟不评论,没有鼓励的话,只是沉静地微笑,而且,有时她还会把手头所读的一篇作品的某些内容讲一下,那作品是一位同行写的,我没时间读,也并不以为对我有什么参考价值,不怎么耐烦听母亲介绍,母亲自然是觉得写得挺好,但她也并不加些bāo扬的话语,她就是沉静地给我客观讲述,毫不罗嗦,具有点穴的效果。后来《钟鼓楼》得了茅盾文学奖,那时母亲已到成都哥哥家住,我写信.....

向他们报喜,母亲也很快单独给我回了信,但那信里竟然只字未提我获奖的事,没什么祝贺词,但语气沉静地嘱咐了我几件家务事,都是我在所谓事业有成而得意忘形时最容易忽略的。

(6)2000年第三次去巴黎,又去罗浮宫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众多的观赏者中,我忽然产生了一个非常私秘的感受,那就是蒙娜丽莎脸上的表情并不一定要概括为微笑,那其实是……

21.请写出第(5)节注拼音的字。(2分)

bāo( )扬

22.第四节中提及母亲那天有两层想法,请根据生活常识,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下母亲的第一层想法:(3分)

6分)

24.根据文意,请解释第(5)节中“点穴的效果”的含义。(3分)

25.对本文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走山路那天,母亲并未惊慌失措,但她的内心其实是不安和担忧的。

B.母亲从不对“我”进行说教,因此有些事“我”到多年后才懂。

C.母亲问我介绍那位作家的作品,因为她觉得写得挺好。

D.这篇文字是运用倒叙的记叙顺序来写的。

26.根据文意,请在第(6)节省略号处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用到抒情或议论的表达方式。(80字左右)(8分)

三﹑写作(60分)

27.题目:光芒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②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④不得抄袭

静安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古来征战几人回 2.会挽雕弓如满月3.花自飘零水自流

4.化作春泥更护花 5.望其旗靡6.并怡然自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7-8题(4分)

7.词牌(1分)元宵/上元(1分)

8.B(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9.纪传(1分)《史记》(1分,《》不写扣1分)

10.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羞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一个分句1分,共4分。加黑加粗处为得分点)

11.D(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2 -15题(12分)

12.(1)正,正在(2分)(2)趁(2分)

13.B(3分)

14.(1) 为琢磨诗文被关一晚,足见贾岛对治学的专注与痴迷。

(2) 与后文韩愈对贾岛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表现出韩愈的宽容、惜才(答到任意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第

2点答到对比即可)

15.“驻久”反映韩愈思考、琢磨了很长时间,“敲字佳”是他反复斟酌后得出的结论,可见他与贾岛一样,对于学问肯钻研又痴迷。(大意接近即可,结合关键词1分,结论1分)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2分)

16.隐含了作者讽刺、轻蔑的情感(1分) 因为这种“发现”行为的背后其实是通过糟蹋文化来赚钱的功利心态,(1分)这点可以从后文的“厄运”、“糟糕”等词中看出(1分)。

17.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写到一点给1分,共3分)

18.①C(2分) ②这节文字中的两个“一边”所领起的内容恰是对(2)—(5)节内容的概括(1分),同时它也是第(6)节中“这样文化环境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1分)。

19.(1)“糟蹋自己的文化”这一现象在旅游和影视方面的表现。(3分)

(2)形成“糟蹋自己的文化”这一现象的动机与力量。(3分)

(3)“糟蹋自己的文化”这一现象的本质与危害。(3分)

(顺序可颠倒,如具体展开需酌情扣分)

20.基于第(3)节或第(5)节内容,围绕“旅游”或“影视”(1分);事实论据的规范、典型(论据表述中有具体的对象)(1分)。表现出“对文化的毁坏”(1分)。

参考答案:

水镇周庄,如今已成为嘈杂、拥挤的旅游景区。陈逸飞笔下那安静美好的双桥边上,永远簇拥着急于留影的一堆堆的游客;河堤两岸的店铺里,原住的居民早已搬走,留下的多为外来的商人,日复一日地卖着千篇一律的纪念品。

(二)阅读下文,完成21 25题(26分)

21.褒(2分)

22.如果她慌张地呼叫,会让我紧张,反而危险。(大意对即可,3分)

篇五:静安区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在质量抽查 初三语文试卷

静安区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在质量抽查

初三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011

学生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27题

2. 请将所有答案用黑墨水或水笔做在答题纸的制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3.

第一部分 阅读(90分)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 醉卧沙场君莫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凉州词》)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

4.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己亥杂诗》)

5. 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6. 黄发垂鬓,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7—8题(4分)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 “青玉案”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元夕”指________节的晚上。(2分)

8.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人以“花千树”、“星如雨”、“玉壶光转”描绘了当晚灯火璀璨的盛况。

B.这首词从视觉、听觉、嗅觉的不同角度着力呈现游人知识的热闹场景。

C.这首词的上片是一幅喧闹欢腾的画面,下片一下子转换为安静的氛围。

D.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道出了词人在孤寂的境遇中内心的不甘与失落。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9.《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体通史_____ _____。(2分)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涉少时与佣者的一番对话表现出他不甘久居人下,以“鸿鹄”自许的心态。

B.吴广善于利用士卒对他的爱戴之情,又选择以将慰酒醉作为起事的时机,足见他的头脑过人

C.陈胜的动员,既冷静剖析了现实处境,又有充满信信心的激励,显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

D.陈胜、吴广杀死两个将慰的举动,彻底斩断了这批士卒的退路,是促使他们起义的关键。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贾岛)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 后复乘闲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皆讶。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驻久之,曰:“敲字佳。”遂并辔归。

【注】①蹇:跛驴,②张盖:打伞,③横截:横穿,天衡:京都的大陆。④素:拘囚

12.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1)方思属联 ( ) (2)后复乘闲蹇访李凝幽居( ) ..

13. 对文中翻译句子画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伸出手作出一副仔细琢磨的样子,旁边的人看到都很惊讶。

B.他伸出手作出推门和敲门的样子,旁边的人看到都很惊讶。

C.他伸出手作出一副仔细琢磨的样子,看到旁边有人时很惊讶。

D.他伸出手作出推门和敲门的样子,看到旁边有人时很惊讶。

14. “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1)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

(2)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

15. 请结合“韩驻久之,曰:‘敲字佳’”一句中具体的描写分析韩退之的人物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2分)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

⑴我们必需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⑵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⑶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好歹布置个模样;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还有那种原本安慰心灵的

寺庙,无一例外全成了世俗的闹市。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跑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⑷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⑸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切确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有个老样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⑹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

⑺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⑻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