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临江仙夜归临皋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1:17:37 小学作文
临江仙夜归临皋答案小学作文

篇一: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心解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心解

作者:周衡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01期

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正值“士庶自早互相庆贺”、“百官皆冠冕朝服”(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之时,苏轼却出汴京而远赴黄州。此去黄州,至元丰七年四月方量移汝州。正如苏轼《答李端叔书》所云:“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新我也。”黄州四年,是苏轼生命史中最具蜕变性质的岁月。这种从“故我”向“新我”的生命蜕变,我们可以从苏轼《前赤壁赋》中得到印证,也可以从《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中窥得一二。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词从苏轼夜饮起首:“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初看此节,苏轼夜饮东坡,扶醉而归,似显潇洒纵逸。其实不然。先从“东坡”看起,苏轼逸事大凡与“东坡”关联,往往有一种畅快洒脱之气,如“东坡肉”、“东坡肘”、“东坡帽”之类,然这些符号仅是对苏轼黄州之后精神气度的概括,其与地理概念的“东坡”有本义和引申义的区别。苏轼贬官至黄州,其官衔为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水部员外郎向来是闲官冷曹,故苏轼《初到黄州》云:“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而苏轼虽为黄州团练副使,但身份却是“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轼不过是圈养于黄州之罪人,其薪俸之低可以想见。苏轼作于元丰三年的《答秦太虚书》云:“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琐屑间有一种难言之酸楚。为解营生之困,故有东坡之耕,苏轼《东坡八首并序》记云:“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余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又《与章子厚二首》:“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可见此时的东坡见证的不是苏轼的旷达潇洒,而是落拓困苦。想苏轼本“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亡兄子瞻墓志铭》),甫过四十的苏轼身处壮岁,本应驰骋庙堂,指点江山,然今蜗居荒城,困于僻地。苏轼此时曾作《方山子传》一文,中云:“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两个胸怀壮志的英雄文人不相逢于朝堂都市,而邂逅于贬地,其“俯而不答”是为遭际而悲,其“仰而笑”是为遭际而倔强,愤激痛楚之气流溢其间。想苏轼东坡耕作之余,夜饮之间,念及功业幻灭,人生落寞,自生无以排遣之闷气,酒也就成为此刻苏轼唯一可作消解的救赎之物,因此“醒复醉”三字里隐藏的不是一个放纵的苏轼,而是一个苦闷的苏轼。

夜饮渐久,酒瓮已空,“归来仿佛三更”,此句语义平直,然意蕴深沉。“仿佛三更”,即苏轼对于此刻的时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这种模糊是来自酒意的迷茫,更是来自刻意的忽略。时间,向来是中国文人关注的重点,而众多优秀文人的时间意识中无不隐藏着文人对功名的焦

虑,如孔子云:“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如屈原云:“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凡心怀功业梦想的文人,其时间意识比心性平庸者来得深刻强烈,因为心性平庸者或许可以接受人生空来而空去,或能接受平凡地度过此生而不会有太强烈的焦虑心。苏轼不是心性平庸者,但为何会对时间模糊地处理,甚至有种对时间无所谓的态度?若此刻苏轼身在朝廷,深夜之中,他须心念明日上书封事、朝廷议对。杜甫《春宿左省》:“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又古代文人凌晨上朝,郑处诲《明皇杂录》记云:“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五鼓,相当于五更。若苏轼居于庙堂,或不会出现“归来仿佛三更”的行为。而此刻苏轼能如此,就在于其身为贬官,且“不得签书公事”,明日不必面见君王,明日亦不必忙于简牍,故可以“醒复醉”至于“三更”。但从苏轼心理来看,苏轼未必就能乐于如此生活,因为这种生活是以丧失其政治梦想和功业成就为代价的。因此,《临江仙》一词开篇看似平易,其中却深藏着苏轼苦闷愤激的心理状态。从艺术性来看,此句妙在草蛇灰线,癯而实腴。一首好诗,用句流行话说,就是“给你一些,不给你一些”。蛇行过草丛,蛇已不见,然蛇迹犹存。文学就是如此,作者之意犹如蛇之真身,阅读者可以顺着作者在字里行间留下的痕迹,一点点去去忖度去考证,最后去建立作者可能之本意,甚至把握其真实意图。

苏轼笔端至此,似乎其饮酒之真心已展现出来,若笔势接着从自身写起,或有说破之虞,因此笔锋一转,写道:“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围绕“家童鼻息”,先用“雷鸣”来润色,再用“敲门都不应”来烘托,以见家童睡眠之酣。那么词人为什么要引入家童形象呢?从艺术处理角度来看,苏轼以对照原则来展现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差异,以儿童之无忧无虑和自身之苦闷愤激相对而出。这种对照方式,在苏轼文学中时有出现,如元丰七年所作的《满庭芳》云:“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苏轼贬谪黄州自是有千般痛苦,但儿童却早就习惯了黄州生活,甚至能够“楚语吴歌”。同样,儿童与成人的对照在其他文人作品中也时常出现,如欧阳修《秋声赋》,这边欧阳修在感慨“草木无情,有时飘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时,“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又如明遗民杜濬《楼雨》:“儿童生故晚,正诵美新文。”诗人为明代之亡而悲,为眼前“鼓鼙喧绝徼,部落拥将军”而恨,但儿童却“正诵美新文”。苏轼此句再从文化角度来看,这种对照其实极其类似禅宗公案,苏轼沉于个人功业得失的痛苦时,突然一个家童心无挂碍、一念清净的状态给诗人提供了一个顿悟的机缘。家童鼻息就仿佛禅宗所谓的“平常心是道”,饥则即饭,困则即眠,无须为眼前荣辱贵贱尘染清净之心,自然会摆脱妄念和痛苦。苏轼也确实把握住了这个契机,他“倚杖听江声”。此五字极具有画境,苍茫暮色之间,清泠月色之下,词人身影萧瑟,倚仗独立,脚下江水波荡,词人听到的也许不仅仅是江水之声,更有从人生深处幻化而出的种种声响,有曾经的青年意气之声,有曾经的乌台诗案之声,有此时的东坡困顿之声,种种幻想,悲欢离合,无不杂然投来,激荡在苏轼耳边心中,也刺激和引导苏轼思考困境,甚至生出跳出困境的念头。此句从创作角度看,词人以极具有画面感的景语作结,为读者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也从虚实相生的原则中给了作品更开阔的意境。

词下片一开始,就进入一种禅宗式直指人心的叩问:“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景德传灯录》卷十曾载赵州从谂一段故事:“僧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从谂)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师曰:?洗钵去。?其僧忽然省悟。”这个公案,周裕锴先生《百僧一案》解得好:“粥是一种粘性的流质食品,洗钵就是要洗去粘着的物质,简言之,洗钵就是

?解粘?,而解粘就是解除执着。也就是说,学人要找回迷失的自我,就得通脱无碍,随缘任性。”同样,苏轼也面临“解粘”,为什么家童可以鼻息雷鸣,而我却苦闷难脱呢?为什么我总是痛苦于自身的不自由呢?为什么我无法像那家童一样自由地生存呢?细细看苏轼此句,苏轼在问中也寻找到了答案,就是“何时忘却营营”。苏轼认为,人生万般痛苦皆因我们还无法忘却营营,若一切功名妄念、利禄营苟皆能忘却,自然可以按本真去行动。同时,读者也可以发现,苏轼在问中开始平静他的心境,因为他的“长恨”正是源自他还不能放弃自己的功名梦想,因此,只有从本质上勘破,才能得到心灵解脱。苏轼这一念头一出,万念尽灭,心神通达,故出现“夜阑风静縠纹平”。夜色阑珊,暮意渐退,仿佛前面就是黎明,仿佛苏轼往前走一步就是生命的曙光,风渐渐静下,江上的波涛也渐渐平下,就仿佛绉纱一般轻轻飘动,再也听不到萧瑟风声水声。

随着风静水平,苏轼曾经苦闷愤激的心灵也渐渐止泊下来,仿佛此时,苏轼真正领悟了家童鼻息的禅意,也真正领悟了营营与自由之间的二难。接下来,就该走出领悟后的那一步,词人会选择什么呢?认同功名追求而接受人生的不自由,还是放弃营营而去追求人生的自由?这一选择的结果就藏在《临江仙》一词的结尾:“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小舟”在此时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小船,而是来自庄子的“壑舟”,此话语指称的是生命,“逝”不是死去,而是贾谊《吊屈原文》中所说的“凤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远去”,即远离世俗功名,逍遥于自然长河。可见,词人最后一步走向的不是功名,而是自由。

通观苏轼《临江仙》一词,苏轼以一种内省的方式来告别过去的政治痛苦,从而完成从“旧我”到“新我”的蜕变。而这种蜕变从这首词的标题——“夜归临皋”也能看到。苏轼元丰三年二月初到达黄州,寓居定惠院。此时的苏轼尚未从乌台诗案的惊恐中摆脱出来,也没有从无罪遭贬的打击中走出,黄州定慧院时期的苏轼形象在其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得到鲜明体现:“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犹如那清寒月色中寂寥的孤鸿,心绪不定,前景迷茫。而在《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中,苏轼又化身为一株不为人重的海棠,感叹“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元丰三年五月,苏轼迁居临皋亭,亲人在旁,生计稳定,加之临皋景色怡人,苏轼渐渐从当初贬谪的痛苦中苏醒过来。其《临皋闲题》写道:“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正是这种清醒的心境,才让苏轼有余裕去思考人生方向,也作新的调整。因此,黄州时期,从定慧院到临皋亭,这是苏轼走过的一条心灵迁徙路线,它们见证了苏轼人生观念的转变。而《临江仙·夜归临皋》则是这种转变的微观呈现,或者说是苏轼在寻求转变时的一场心灵顿悟。从此之后,苏轼才逐渐具有“苏东坡”这一雅号的风度。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文法学院)

篇二: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教学素材库

第60课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简介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是东坡在强烈的自我主体失落感的痛苦煎熬中写成的。饮而醉,东坡常有;醒而又醉,这在东坡是少见的。四十七岁的东坡,被囚禁于黄州多年,前途遥遥无期,内心无法平静。此时此境,才越是高,知识越是渊博,思想越是深刻,就越痛苦。东坡只有借酒浇愁。上片叙写醉归的情景。“长恨此身非我有”,化用庄子的哲理,来抒写自己的失落感。“此身”不属自己,只属皇帝,东坡只能听命于皇帝。除酒之外,真正能抚慰他痛苦心灵的,只有老庄哲学。诗人追求一种新的境界:忘却营营追求,遁身江边,乘舟退隐,皈依江海,优游洒脱,委天任运。他只有用老庄哲理来对抗巨大的精神压力。他宁可做老庄的弟子,也不愿做皇权的奴仆。下片中的诗人,无比清醒,

他想归隐江湖,恬然自然,以此去夺回失落的自我。这种思想,在那个时代,是超前的。

篇三:临江仙·夜归临皋

龙源期刊网 .cn

临江仙·夜归临皋

作者:苏轼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3年第04期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临江仙夜归临皋答案)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相传苏轼写这首词后当时许多人以为东坡居士已不在人世,吓得当时黄州的地方官立即赶往临皋,因为苏轼当时在黄州是被贬戴罪之身,他的生死地方官是有责任的。

“仿佛”写出了东坡居士夜里在黄州城东的雪堂与朋友开怀畅饮之后醉了又醒,醒了又醉,于半醉半醒之间归家,柴门却早已紧闭,怎么敲门都不应,原来“家童鼻息已雷鸣”,一醉一酣相映成趣。

夜深人静卧听江声之时自然而然思绪万千,词人很遗憾此生大部分时间身不由己,为世俗功利所累。于此夜深之时江面无风,波平浪静,词人从白日的喧嚣中解脱出来,内心得以平静,想要自由自在地驾一叶扁舟,纵情于山水之间,了此余生。“夜阑风静縠纹平”既是外在真实景物的写照,也是词人内心宁静平和的心态的写照,此处情景交融自然而然,浑然天成,其豁达、乐观、随遇而安的一面,体现了道家之精髓,即著名词论家叶嘉莹所说的“旷世之襟怀”。

上阙既有居士的醉酒状态下的步履蹒跚、举杖扣门的动作;也有家童发出的雷鸣般的鼾声,居士的依杖卧听江声,如此有形有声,动静相衬,非常形象。下阙则是一幅静态的画面,抒写词人静听江声之感慨。

苏轼秉承了杜甫“以其无意不可入诗”的精神,在词的创作中,以其无意不可入词精神,从而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大大开拓了词的境界,使词能多角度、多风格地表现广阔的人生。在这首词中,苏轼既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思——人在世上往往身不由己;又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之后参透世情的豁达心境,然于旷达之中仍有丝丝伤感的复杂感情。可谓融写景、抒情、哲理于一炉,因而此词备受欢迎。

——雁 鸿

篇四:《临江仙》(夜归临皋)研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研读

汶上一中 郭玉亮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以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表现了词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对这首词的赏析,有很多分歧。下面谈谈我对这首词的理解。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醒复醉”和“醉复醒”有何区别?因何而醉?醉到什么程度?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醒复醉”给人感觉应该是醉了多次,醉了又醒,醒了又醉;“醉复醒”就是醉了刚刚清醒过来。词人在这表现的不是一般人的一醉方休,他表达的应该是一种醉的状态,而非醉的结果。虽然醉了多次,但给人感觉不是普普通通的酩酊大醉,而是一种似醉非醉的状态。“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这种的情态,就好像醉拳大师打醉拳时的情形,说是醉了吧套路又是那么规范流畅,说没醉吧那神态步伐招式又都醉意朦胧的神似喝醉人的一举一动。至于为何而醉?思想感情又是怎样?可谓见仁见智,是因为仕途不顺,精神极度愤懑;还是遇到知己,比较高兴;还是这只是他平时生活的状态,平静、淡定;亦或是多方面的原因,心情比较复杂,既有些许伤感又显得比较平静。

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洒脱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体现了词人怎么的情怀?看到这句时,脑海里浮现出另外一幅场景,就是《红楼梦》26回里宝玉踢袭人的情景,宝玉是出了名的喜爱尊重女性的,可是袭人打开门却被毫无理由的狠狠踢了一脚,都吐了血。词人在这里完全是另外一幅情形,家童应该是服侍他的,可是词人回来的太晚了,家童等了很久主人也没有回来,实在熬不住了就睡下了,睡的还挺香,鼻息已雷鸣。词人也想回去休息,敲了敲门,家童睡的挺香,没有察觉。词人并没有使劲的继续敲,他手里可是拿着手杖的啊,按理说,家童的鼻息那么清晰,离门应该不是很远,如果词人一心想让他起来开门的话应该是可以把他叫醒的,可是他没有,而是踱到江边,倚靠在手杖上静听江声。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和《长恨歌》的“长恨”有什么不同呢?《长恨歌》的“长恨”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恨;个人理解词人在这里的“恨”只是一种牢骚而已,毕竟经历过“乌台诗案”的打击,再豁达再淡定的人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发发牢骚再正常不过,不应该理解成是对现实的不满,如果那样的话,他就不是苏轼了。

夜阑风静縠纹平。——这一句有什么作用?表面上看来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眼前江上景致,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一语双关,既写了自然景象,风平浪静,又写出了

词人的心境,比较平静,也冲淡了前面的恨。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对于这句的理解也有好几种观点,比如有说是运用了范蠡的典故,想象着能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有人认为是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寻求解脱;也有人觉得是词人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苏东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在这时思想基本稳定下来了 。词人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结合同时期的其它作品,比如《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应该看出这一句表达的应该是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

全词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

*注鲁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入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东皋),有道练习题问苏轼为何喝醉?从思想方面回答即可,对喝醉原因解析不够全面。又查阅了关于本词的一些鉴赏文章,大多认为苏轼在本词表现的情绪比较伤感,甚至认为精神极度愤懑,和我印象中的苏轼相差甚远。特把我对这首词的认识作一交流,期待方家指正。

篇五:2013年大语测试题亲测版答案

【福利向】2013年大语测试题亲测版答案

作者 : 宋伊梦

表示大枣君亲测火速50.00整。使用方法为:一边点开测试题,另一面把下面的文字拷贝到Word或者WPS里面,蓝后应用查找功能~【我才不要解释怎么用“查找”呢!】 如果还有疏漏??请自行度娘解决之??

火速行动起来吧少年们~

————————————————我是经过提示后有所修改的分割线——————————————————

【感谢高升君 @高升.Gosen(321846858) 】郁达夫的成名作是:沉沦

——————————————————————————————————————————————————

1.本诗中所说“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作者等待的是什么?

A. 中国内战结束

B. 祖国统一

C. 新中国建立

D. 抗战胜利

参考答案:D

2.《我的四个假想敌》中引用了叶慈的话,请问下面关于叶慈的描述哪个是正确的?

A.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B.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C. 苏联革命诗人

D. 俄国现实主义作家

参考答案:B

3.()深刻影响了冯至的诗歌创作。

A. 里尔克

B. 惠特曼

C. 莎士比亚

D. 叶慈

参考答案:A

4.王蒙曾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举了诸葛亮斩马谡的故事,这个例子说明的是语言的哪个陷阱?

A. 言不尽意

B. 脱离生活

C. 狗屎化效应

D. 言过其实

参考答案:D

5.现代诗人戴望舒所属的文学流派是:

A. 九叶派

B. 朦胧诗派

C. 新月派

D. 现代派

参考答案:D

6.《复仇》中“无血的大戮”是指

A. 路人围观裸身男女,虽未使用利刃,却分明是一种杀戮

B. 统治者以旧礼教教化国民,令其愚昧冷漠,此是不见血的“吃人”或杀戮

C. 裸身男女毫无动作,以致路人因无戏可看而“干枯到失了生趣”

D. 裸身男女在旷野上拥抱,他们在表达生命力

参考答案:C

7.《史记·刺客列传》起首写荆轲分别与盖聂和鲁句践交往的故事,这里运用的手法是

A. 场面描写

B. 先抑后扬

C. 细节描写

D. 侧面烘托

参考答案:B

8.下列作家的祖籍不在河南的是

A. 李白

B. 白居易

C. 杜甫

D. 李商隐

参考答案:A

9.本文的体裁是?

A. 掌故笔记

B. 记人散文

C. 记旧散文

D. 报告文学

参考答案:A

10.李白《玉阶怨》中的入声字是

A. 帘

B. 生

C. 白

D. 侵

参考答案:C

11.《我学国文的经验》最初发表于()

A. 《谈虎集》

B. 《谈龙集》

C. 孔德月刊》

D. 《雨天的书》

参考答案:C

12.关于如何理解《一只独立独行的猪》中的幽默风格,下面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A. 自嘲

B. 冷幽默

C. 搞笑

D. 用方言达成“笑果”

参考答案:B

13.“新亭对泣”的典故出自于:

A. 《哀江南赋》

B. 《恨赋》

C. 《别赋》

D. 《世说新语》

参考答案:D

14.《史记·刺客列传》里,司马迁人物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是

A. 太子丹处置失当

B. 效法曹沬生劫之

C. 尺八匕首不及七尺之剑

D. 剑术粗疏

参考答案:A

15.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

A. 朱熹《楚辞集注》

B. 洪兴祖《楚辞补注》

C. 王逸《楚辞章句》

D.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参考答案:C

16.下列苏轼的作品中没有出现“杖”这一意象的是

A. 《东坡》

B.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C. 《和子由渑池怀旧》

D.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

参考答案:C

17.从《天才梦》看,张爱玲认为自己是

A. 勤勉型作家

B. 批判型作家

C. 讽刺型作家

D. 天才型作家

参考答案:D

18.开创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影响颇大的唐代诗人是:

A. 韩愈

B. 李商隐

C. 杜甫

D. 李白

参考答案:A

19.()是张爱玲的作品集

A. 《流言》

B. 《在黑暗中》

C. 《昨日之歌》

D. 《十四行集》

参考答案:A

20.《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一词中最被苏轼赞叹的词句是

A.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B.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C.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D.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参考答案:D

21.此文末尾说“自曹沫至荆轲五人”,请问下列哪个选项中的人物并不在这五人中?

A. 豫让

B. 要离

C. 聂政

D. 专诸

参考答案:B

22.散文集《流言》的作者是

A. 苏青

B. 张爱玲

C. 萧红

D. 唐敏

参考答案:B

23.下面哪个人物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A. 老舍

B. 周立波

C. 赵树理

D. 胡兰城

参考答案:D

24.下列不属于《诗经》中“风”诗的是

A. 周南

B. 召南

C. 唐

D. 楚

参考答案:D

25.鲁迅将()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A. 穆旦

B. 冯至

C. 戴望舒

D. 闻一多

参考答案:B

26.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其第三境为:

A.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B.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C. 欲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D.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参考答案:B

27.马丁路德金所说的“100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是指?

A. 华盛顿

B. 罗斯福

C. 林肯

D. 肯尼迪

参考答案:C

28.()是周作人的翻译作品。

A. 《天演论》

B. 《孤儿记》

C. 《平民文学》

D. 《十五小豪杰》

参考答案:B

29.《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中最为悲观的词句是

A. 独倚栏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

B. 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C. 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

D. 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

参考答案:C

30.戴望舒此诗写于哪里?

A. 台湾

B. 广州

C. 香港

D. 新加坡

参考答案:C

31.在《梵高的坟茔》中,范曾着力贬抑的画家是谁

A. 毕加索

B. 莫奈

C. 高更

D. 罗丹

参考答案:A

32.周作人的文学观是()

A. 人的文学

B. 唯美文学

C. 自由文学

D. 政治文学

参考答案:A

33.从《复仇》可见鲁迅一种特殊的心态,这种心态是

A. 捣乱心态

B. 速朽心态

C. 狂人式的被迫害妄想

D. 从容赴死心态

参考答案:A

34.下列诗句中运用谐音双关修辞手法的是:

A.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B.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C.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D.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参考答案:A

35.梵·高是哪国的画家

A. 意大利

B. 英国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