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评课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14:15 小学作文
篇一:再见了亲人评课稿
《再见了亲人》评课稿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再见了亲人》这一课,王老师上的课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亲人”这条主线展开。采用读——找——悟——读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幽默,给人一种奋进的力量。她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王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如学习完第一自然段之后,学生们明确了第一自然段的学法,老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因而把学法迁移到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用有语言色彩的朗读来感染读者的特色。教者在教学时利用朗读,把学生带到志愿军离开朝鲜时的心情和场面,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衷地感叹-----亲人啊!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王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一自然段时“倒在血泊里??”这一句时,省略了什么?王老师注重了学
生自读自悟,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这是朝鲜人民的心声
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上,王老师更是下了功夫,王老师注意把学生调入情景中,通过点播,学生的内心就更能与当时的情景相通,读的劲头更高了,真正从读中领悟感情。
《再见了亲人》评课稿
接庄小学语文组
二0一二年十一月
篇二:再见了,亲人评课稿
《再见了,亲人》评课稿
任城区接庄镇中心小学 王素云
2013年10月14日
《再见了,亲人》评课稿
王艳杰老师今天奉献的这节精彩示范课,让我如品名茶,清香沁人心脾,如沐春风,倍感神清气爽,就王老师的这节《再见了,亲人》点评如下:
点评一:评指导思想:
《再见了,亲人》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第八单元一篇课文,讲述中朝人民情深似海情重如山的情谊。
我们都知道教学思想支配着老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这节课教者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者能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真正当好了学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节课堂教学的导课“是亲人吗?(不是亲人),为什么说再见了亲人?”、新授课过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训练中,教者能为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创造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探求新知提供良好的条件。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有较充足的阅读空间,有合作、探究自主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引导下主动获取新知,充分体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
点评二:评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学思路,二是课堂结构。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则侧重教法设计,也称教学环节或步骤。老师讲授的这节《再见了亲人》,做到了正确组织教学,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注重新旧知识的关联,能以知识传授为载体,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课堂氛围积极向上,和谐
平等,教学时间的分配上科学合理,教者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王老师的本节语文课特别重视了“读”的训练,以多种形式的读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从而引发其情感体验。这篇课文就知识来说并不难,描写了中朝人民依依惜别之情,但是作为这种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来说,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体验其中的情感,如何使学生融入文章,则显得更重要。张老师则发挥了朗读体会的作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件的泛读,“来,小金花,再狠狠的读一遍”,强调了字词音韵的把握和情感的渲染;开篇的自由读和齐读,给学生自主体会的空间,强调学生自我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使内容更生动,人物更鲜明,有助于学生对主体的进步体味,思想受到渲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
点评三: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不是孤立的单一的活动方式。这包括老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这节课,看出了教者在教学方法多样化上下了一番功夫,开篇抓住重点词语“亲人”,同时介绍历史背景导出课题,讲授新课采用抓重点字词句段体会思想感情,结束介绍亲人就在身边,就在关注你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杜绝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做到了适用适时适当,使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常教常新,富有艺术性,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去进行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达到了自觉读书的目的。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王老师的这节课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教师说得多,学生说的少;这节课教师指导下读的形式比较多,但读的分量、深度还不够,学生的依赖性还是比较强;王老师这节课在思想教育方面还缺少点睛之笔,老师提出“亲人就在我们身边”,应放手让学生去拓展,引申到生活中表现在哪些方面,总结出有血缘的是亲人,没有血缘的也是亲人,只要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都是亲人,做到博爱,学会感恩,感谢所有传递正能量的人,大爱无疆;王老师这节课应给学生“改过”的机会,不会回答问题就坐下,太伤学生的自尊心了!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篇三:《再见了亲人》说课稿[1]
14、《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五(一)班 孙 艳
一、说教材
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编排的主题是“他们令我们感动”。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本文的编写意图:一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结合课前预习,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噩耗”等词语。
(2)技能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学习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情感方面: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点。但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是选取
哪些材料,是怎样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学生是陌生和困难的,因此,“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本课主要采用问导法、 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采用学生“读——思——议——练”,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再见了,亲人》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写一个字“亲”。你们可以一起来写一写,嘴里说一说。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看见枝繁叶茂的大叔,(左边这个“见”的繁体字)树叶长得那么茂盛,就联想到是下面的树根给予的营养,于是就创造了这个字“親“,最后简化成“亲”来说明那些有血缘关系的人。(课件展示)那么谁能告诉我,在你的身边谁是你的亲人?(板书亲人)
生自由说。(爸爸、妈妈……)
师:一点都不错。你爱你的亲人吗?
生自由说。
师:对,同学们,亲人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为我们倾注了全部的爱心,我们和亲人之间的爱是无私的。
2、师过渡:无私的爱、真挚的爱在不是血缘关系的人中会不会出现呢? 生自由谈论。
师:说的真好!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板书:再见了,亲人)一起来了解我们的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爱。
(1)齐读课题。 (2)说有无标点的区别。
3、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到50多年前的那场抗美援朝战争中,一起回忆一下当年那千千万万感人至深的场面中的其中一个吧!(课件展示:抗美援朝资料)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有14万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就有:为了不暴露目标被活活烧死的邱少云;有用自己的身躯堵枪眼的黄继光;有为救朝鲜落水儿童而牺牲的罗圣教等等,有一个人最特殊的人物是毛岸英,毛岸英是谁?- 毛主席 毛主席知道后,在泪满枕巾时还写下了一句诗:忠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再见了亲人评课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经历了八年的浴血奋战,最后打败了美帝国主义,赢得了胜利。1958年10月25日那天,最后的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于是他们分手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再见了,亲人;就要上火车时说再见了,亲人;已经上火车了还说再见了,亲人;火车已经开动了他们仍热喊着再见了,亲人。(和生握手)
是呀,他们呼喊着亲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却说他们是亲人。请你们说说他们怎么就是亲人了?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请大家快速读课文,边读边重温一下你预习的内容,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亲人?
(1)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词语)
a.指名读词语。 b.重点指导难写的字。(嫂、噩) c.齐读词语。
d.交流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三)整理问题,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1-3自然段,想一想,她为志愿军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课件)
为了志愿军,大娘 。
为了志愿军,小金花 。
为了志愿军,大嫂 。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画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领会。
a.生读。 b.指名说。 c.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d.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大娘?
(1)指名说。 (2)感情朗读。
师:多好的妈妈呀,八年了,她那刺目般的关怀温暖了多少战士,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战士们怎能忘记?在离别的时刻,老妈妈还不顾疲劳,松了一程又一程。看,这是75岁的老大娘和我们的战士张习武挥泪告别。
(课件)图片 “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不,永远不会。” a.谁来读这段话和大娘告别?(指名读)
b.大娘就是停不下送别的脚步,我们只好恳求她,谁读?
c. 大娘就是不肯回去,没办法,我们再来恳求她,谁来?
d.大娘还是不肯走,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命令她,谁来?(一生读,齐读。)
3、看第二段,那个句子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课件)“同志们伤心地……一定报。”
a.从中看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坚强)
b.指名读小金花的话,读出“狠劲”。
c.小结:小金花和妈妈为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因此我们称他们为我们的——亲人。
4、自由读第三段,找出让你感到的句子,说出你的感受。
生说。
师:是啊,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他们就是我们的亲人哪!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5、8年的情谊,怎能舍得马上分开?(课件)分手图,齐读再见的部分。
(四)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了朝鲜,回到了祖国。我们也了解到有14万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永远的离开了祖国。2013年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时,在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会谈中主动提出愿将中国军人遗骸归还家属。今年3月27日,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运送工作在韩国坡州市正式启动。此次运送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共计473具。
(课件)相关的图片
师:3月28日上午,离开祖国六十多年的英烈回家了。他们回家后,都将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同学们,你们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
生:清明节。
师:是的。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让我们一起缅怀先烈,继承他们的遗志,以优异的成绩来告慰那些长眠的烈士吧!
八、说作业设计
为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好的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两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象,说一说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
九、说板书设计
篇四: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颍州区三合镇孙庄小学 唐洁
一、说教材
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编排的主题是“他们令我们感动”。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本文的编写意图:一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结合课前预习,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噩耗”等词语。
(2)技能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学习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情感方面: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点。但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是选取哪些材料,是怎样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学生是陌生和困难的,因此,“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本课主要采用问导法、 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采用学生“读——思——议——练”,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再见了,亲人》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1、谈话导入:上课之前,有个问题我们要讨论一下。大家看,有这样一个词:亲人,就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你血脉相连、相通的人。(让学生说一说与身边的亲人的感情)今天,我们要关心的是,除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被自己爱着,在这个社会上,还有没有其他人,也在互相关心着、爱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再见了,亲人》。
检查课前预习,简介时代背景。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悍然越过了“三八线”, 南朝鲜、北朝鲜中间有一条线,叫“三八线”,越过来,就打到了北朝鲜,一直打到了鸭绿江边,威胁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增援朝鲜,所以,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30万人出去了,14万人的生命就留在了朝鲜,常眠于这块土地之上,其中有黄继光、邱少云,还有许多许多??
课文中描述的情景,就是1958年10月的一天,我们的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在这个时候,他们喊道:再见了,亲人!同学们,你们听:火车已经快要离站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手拉着朝鲜人民的手: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体验一下,8年结下的深情,现在就要分别了。同座位的同学体验一下。
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段难忘的记忆。(板书课题)。(课件中插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中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豪迈之气,也可让学生介绍课前通过查阅书籍、网上下载收集的本课资料,让学生感知时代,亲近文章内容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a、注意拼读生字。b、思考:课文为我们讲述了哪些亲人?她们究竟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呢?(谁为谁干什么?)(以问题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问题,学生就得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
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战役 封锁 暂时 供应 硝烟
雪中送炭 唯一 情谊 噩耗 刚强
3、说说志愿军眼中的亲人指的是谁呢?(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板书:朝鲜人民)究竟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呢?
(三)、精讲细读,体会感情。
先让学生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边划使你最感动的句子。以大娘送打糕之事为例。出示“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教学中紧紧围绕“雪中送炭”联系上下文,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逐个分析“雪”“送”“炭”在文中分别指什么?请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志愿军处境艰难,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来送打糕。再反复朗读,体会文中表达的情谊。
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适时出示“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唯一的亲人”,体会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再理解不同句子表达效果的强烈比较。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提问这是什么句子?你能换个说法吗?使学生体会反问句使感情更加强烈学生通过分析、理解,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到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然后采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学法,引导学生学习第2、3自然段,而且要掌握学习方法,然后由“扶”到“放”,四人小组讨论学习课文这一部分。因为这两段写志愿军同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写法与第1自然段相同,其内容顺序可概括为“请求——回忆——赞颂”。根据这个内容顺序,让学生自学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分层训练。落实新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感受”的要求。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亲人的内心世界。
(四)以读激情, 概括中心。
再读1-3自然段。提问:大娘、小金花、大嫂分别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些什么,付出了什么代价?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充满感情,作者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的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的句式表达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这时,要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段,读中悟、悟中读,以多次反复的朗读激发他们的感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朝人民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八、说作业设计
为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好的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读一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2)、查看有关抗美援朝的影视资料,如:《上甘岭》、《英雄儿女》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并把使自己感动的词句抄下来。
九、说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朝 送打糕 昏倒路旁
大娘 救伤员 失去小孙孙
鲜
小金花 救老王 失去妈妈
人
大嫂 挖野菜 炸成残疾
民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这样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说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反复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激发了他们的感情。也留下了些许遗憾。在课文表达方法的特点方面拓展不够,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篇五: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见了,亲人》。
一、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在本单元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以情为线索,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记述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全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针对本课特点结合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同归于尽”、“唯一”等词语及重点句含义。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2、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及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真情,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感悟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因为课文涉及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小学生对抗美援朝故事存在着较大的认知障碍。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难点:通过朗读和想象,再现典型场面、典型人物,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
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我采用“以读激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间的联系后,通过抓重点词句,创境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语言传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心灵不断得到净化,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效果。具体教法是:
1、以读代讲法: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自身规律。中朝两国人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不是用一两句话能够说明的,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配乐读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境,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2、情境教学法:文章不是无情物,为了达到“披文以入情”的教学目的。我借助录相、图片再现当时场面。通过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表达的更加强烈。
三、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通过读物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说过程
从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为了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完成本课教学目标,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设计了四个教学过程:
1、启情导入,了解背景
语文《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解题导入后,出示三张照片,简单的与学生交流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初读激情,感知全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带着“书中的亲人指谁?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全文。适时引出板书,然后指名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3、以情悟文,情感升华
著名学者燕国材认为:凡是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强烈波动的事物,就比较容易记住,且保持牢固,有的甚至终生不忘。当学生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时,抛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课文哪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他们虽不是亲人,却胜似情人?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 “炭”分别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送来的仅仅只是打糕吗?进而利用导语启发学生情感,加以朗读。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通过理解重点句子,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联想和想象在阅读教学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时引导学生利用书中的图片、文字想象,再现典型场面:如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
“智救侦察员”、“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牺牲的动人情景,扣动学生心弦,接着“移情入文”,进行感情朗读:教师范读激情、导语启情接读、图片创境朗读、配乐诵读等读悟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板书)引起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使“知”与“情”,“理解”与“情感”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引起情感上的和谐共振,水到渠成地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动、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通过师生合作教学其中一段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其他自然段,体现了“导、扶、放”的教学原则。
4、积累拓展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观看中朝两国人民互助图片,交流抗美援朝英雄故事,受到情感熏陶。
五、说板书
板书是整节课的眼睛,将课堂中重点知识板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 我的板书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进行板书,形象直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