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作文绿朱自清写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24:30 小学作文
作文绿朱自清写的小学作文

篇一:朱自清的散文评论

朱自清散文评析

吴为公 李树平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的散文创 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名字永远和中国现代 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

鲁迅曾说:“‘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小品文的危机》)的确,“五四”时期文学的诸门类中,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朱自清 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文》中也高度评价了散文的成就,他说:“最发达的,要算是小品散 文。三四年来风起云涌的种种刊物,都有意无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近一年这种刊物更 多。??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在《〈背影〉序》中又说:“就散文论散文,这 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在这“极一时之盛”“绚烂极了”的散文百花园里,有周 作人的隽永,俞平伯的绵密,徐志摩的艳丽,冰心的飘逸,而朱自清先生则以其“真挚清幽 的神态”屹立于“五四”散文之林(钟敬文《柳花集》,群众图书公司1929年初版), 他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 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东海县一个小官僚的封建家庭,原名自 华,号秋实。六岁时随家从东海移居扬州,他成长于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16年 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即后来的扬州中学),并考入北大预科,后转入哲学系。192 0年毕业,到江浙一带做了五年的中学国文教员。1925年清华学校设大学部,经俞平伯 推荐,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中文系主任,从此他一生服务于清华大学。1937年抗战爆 发,他随清华大学迁入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授,1946年又随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仍为 教授及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12日去世。

纵观朱自清的一生,可以看出他既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又是著名的学者和教授,更是 一名激进的民主斗士。

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做过许多开创性的工 作:他与人合作创办了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并且加入了创作新诗的行列,写下了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同时,他还编选了《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 为之写了《导言》,第一次对新诗创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另外,他还第一次在大学课堂 里开设现代文学课程——《中国新文学研究》,并且留有讲义稿本《中国新文学研究纲 要》。无疑,他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朱自清对新文学的最大贡献,是 他所擅长的散文小品,它们在新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首先,他是继冰心等人之后 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散文家,他以“美文”的创作实绩,彻底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 “美文”的迷信,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其次,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 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再次,他的散文具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是白

话美文的典范,历来一直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 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 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尤以古典文学研究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春秋》、《楚辞》、《史记》、《汉书》等古

籍的论文结集,写得深入浅出,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典文学的入门向导。《诗言志辨》是 他功力最深的著作,对“诗言志”“诗教”“比兴”“正变”四个方面的诗论,纵向作了精

微的考察,理清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和衍变史迹,从而纠正了谬说。他还先后对古诗十九首、 乐府、唐宋诗作过深入的研究,对李贺、陶渊明作过认真的行年考证,写有《十四家诗 钞》、《宋五家诗钞》、《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李贺年谱》等著述。他治学严谨,取 材翔实,思想敏锐,他这方面的著述凡近百万言。朱自清始终关心着中学、大学的语文教 育,他与叶圣陶联璧,共同著有《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

书。他编过多种教材和课本,临终前还与叶圣陶、吕叔湘合编《开明高级国文课本》等。他 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语文教育家,正像叶圣陶说的:“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 师。”(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作为民主斗士的朱自清,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一直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呐喊歌吟,上 下求索。但生活不可避免地给他以时代的苦闷和个人彷徨,以至他较长时间躲进书斋。然而 朱自清毕竟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毕竟为他多灾多难的祖国得以凤凰涅槃而执着地寻找真 理和光明,一旦他把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解放斗争联系起来并且自觉地走向人们的时候,他 就成为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战士。1945年他回成都对夫人陈竹隐说:“以后中 间路线是没有了,我们总要把路线看清楚,勇敢地向前走。”而闻一多遇刺后,他更是不再 彷徨,而成为人民斗争行列中的一名坚强斗士。1946年10月后重回北平的两年,是黎 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执教之余,越来越关心祖国的命运, 盼望新中国的诞生,勇敢而坚定地投身到“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斗争中去。毛泽东在 《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大义凛然的骨气,“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 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一生是平凡的,但又是可歌可泣的。

以《歌声》涉笔散文领域的朱自清,从1923年后转向散文创作,以后就一直没有间 断过。

朱自清早期的散文收在《踪迹》和《背影》里,在这些散文中有一部分是以夹叙夹议手 法写的呼吁与诅咒的名篇,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 —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海行杂记》等。这些散文

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从一个角度抨击当时的黑暗社会。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写 一个五岁的女孩,被其哥嫂以七毛钱的价格卖掉,叙述“一条低贱生命”的故事,这是作者 在温州亲眼所见的一幕,文章想象她今后任人宰割的命运,她若长大成人或者卖给人家作 妾,或者卖到妓院沦落风尘。作者愤激地诘问:“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阿 河》写了一位十八岁的农家少女阿河的悲剧,她被迫嫁给了一个三十多岁的流浪汉,气得她 离家出走去当女佣,后来又被男人抢回去,逼她爹拿钱换人,她爹只得以八十块钱的价格又 把她卖给一个有钱的老板。作者义愤地控诉畸形社会为富不仁的罪孽。在《白种人——上帝 的骄子》中,写在电车上意外地受到“小西洋人”的侮辱和挑衅,便由这一次突然的“袭 击”联想到许多的“袭击”,从那“小西洋人”的眼光和表情思考他如此蛮横猖狂的原因, 勾出一个傲慢的小西洋人的形象,指出这“小西洋人”脸上“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 喊出了民族平等的正义要求。这在帝国主义横行、北洋军阀卖国求荣的二十年代,有着激励 民族意识的现实意义。在《哀韦杰三君》里则对“三一八”惨案中死难者韦杰三君奉献自己 深挚的悼念和敬意,语挚情深,感人肺腑,朱自清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的憎恶是非 常明显的。

这时期朱自清的创作主要的还是叙事抒情的散文,这些散文或叙述个人的经历和感受, 或写景状物抒发情怀。

《背影》写为儿子送行,并艰难地替儿子买来桔子的父亲的“背影”,作者选择了一个

特殊的背影加以烘托,这“背影”是在他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日益破败的氛围中予以 孕育和刻画的。从而以血和泪掺和的冷涩惨淡的色调,在抒情主人公心灵深处勾画出一个悲 剧性的“背影”形象。全文叙事含蓄,将丰富的感情寓于朴素的描写和叙述中,表述了一个 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苦于世态炎凉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从一个小康之家 的日益没落这一角度,曲折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人民趋于贫困化的现 实。《背影》写作者的生活感受,写出了真情,写出了情致,使这篇散文在当时获得单篇散 文从未曾有过的脍炙人口、争相传诵的巨大影响。《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 塘月色》等篇是写景抒情见长的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全篇内容看,既有对秦淮 河往事的追述,也有自己在秦淮河的见闻和感触;既有对秦淮河夜景的描写,也有对河上歌 妓行为的记叙。从表现手法看,有细腻的近景描绘,有疏淡的远景勾勒,有静景有动景,有 实景有虚景,起伏跌宕,变化多姿。文章抓住了“灯影”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细针密缕的描绘 和渲染,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秦淮河的美的境界。又如《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是 描写一幅画,文题也是画题,作者细腻地描写出了画面形象的位置、色彩和形态,通过具体 的描绘,不但生动地写出了画面的内容,而且也传达出了“月朦胧,鸟朦胧”的意境。而在 《荷塘月色》这篇写景抒情散文里,朱自清先诉说自己的不宁的心境,然后描写一个宁静的 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 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总之,这类写景散文,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而且,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写景散文,篇章 布局都是十分精当的,显示出他早期散文漂亮、缜密的特点。

朱自清早期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 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像他在探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所说 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

(《说逼真与如画》)在长期的追求中,朱自清描写的造诣很深,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 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而秦淮河的夜 景,那六朝脂粉气的遗迹,更是真实而具体,融情入景,极为成功。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描绘月光如流水般照着荷花和荷叶用“泻”字;青雾弥漫着 荷塘用“浮”字,而荷叶拥挤的情景用“挨”字,还有用“田田”形容叶子的鲜绿茂盛,用 “亭亭”比喻荷叶直立之状态,将月光、青雾、荷叶的动态和情态写活了。朱自清十分注意 遣词造句的形象性,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新颖的比喻,唤起读者的联想。《绿》是一篇 以描写醉人的绿色而著称的千家小品,中间两段文字,描写梅雨潭和它的绿色,作者循着游 踪,先写山岩、瀑布和梅雨亭,一路写来,层次井然。作者坐在梅雨亭上,景色尽收眼底: 云在头上流着,草丛透着绿意,瀑布冲下,撞击在岩石之上,飞花碎玉般落下,恰如朵朵白 梅,又如点点杨花,如此描绘静观的景物,没有雕琢,不加修饰,真如工笔画一般,读来如 见其景,如闻其声。接着写梅雨潭的“绿波”,朱自清没有用“绿油油”“绿如翡翠”一类 的形容词,而是用一连串新鲜的比喻,引起人们美好的联想。他说,梅雨潭的绿波“像少妇 拖着裙幅”、“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最嫩的皮肤”、“像湿润的碧玉”,描绘

之后又从比较的角度来写“北京什刹海佛地的绿杨”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碧草 叶”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样通过色的浓淡和光的明暗,将 梅雨潭“绿波”的厚、平、清、软的具体景象传达给读者。在《白水漈》中,朱自清突出描 写白水漈瀑布的细和薄,他写那凌虚而下的瀑布,“只剩一片飞烟”似的“影子”,而这影 子像“袅袅的”“软弧”,像“橡皮带儿”被“微风的纤手”和“不可知的巧手”争夺着。 通过“影子”的轻,“软弧”和“橡皮带儿”的软,精密地描写出了白水漈瀑布在微风中的 形态,让读者感到它的细和薄。朱自清认为散文写作应写实,作家必须深入观察,努力创 新。他说,作家“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正如显微镜一样,

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山野掇拾》)。他还说:“人生如万花筒,因时地的殊 异,变化无穷,我们要多方面了解,多方面感受,多方面的参加,才有趣可言。”(《海阔 天空与古今中外》)因此,他对所写的景物都经过认真的观察和体验,他对《荷塘月色》中 提到的月夜蝉声,是几经观察推敲而后确定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准确地把握描写对象的具 体特征,以至细微的变化,然后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五四”散文的百花园中,朱先 生的散文独具一格,他的写景抒情散文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显示了“旧文学之自以为特 长者,白话文也并非做不到”,尽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的历史任务”(鲁迅《南腔北调 集·小品文的危机》),为现代散文美学作出了贡献。

1927年北伐战争的失败,“四·一二”政变使中国变成“黑暗的中国”。朱自清陷 入了极大的痛苦、惶惑和颓唐之中,终于从彷徨战斗的“十字街头”走进古典文学研究的 “象牙之塔”。散文创作也从绚丽走向质朴,从即景抒情走上“忆之路”——对往事的回 忆。此时的创作就如同朱自清自己所说的“芝麻大的事,都不惜郑重地写出来”。他说: “我们依着时间老人的导引,一步步去温寻已失的自己;这走的便是‘忆之路’,在这‘忆 之路’上愈走愈远,愈是有味,因其味渐渐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在1936年 出版的散文集《你我》中有回忆儿时婚姻的《择偶记》,有悼念前妻的《给亡妇》,有记叙 过去冬天同父亲兄弟围坐吃“白水豆腐”,与S君月夜游西湖,跟天真的孩子在一起的冬 天,还有记叙以往生活琐事的《看花》、《南京》、《潭柘寺 戒坛寺》以及收在《背影》 集中的《儿女》、《怀魏握青君》等,内容侧重写儿女情长,友朋之谊,这些散文虽然写的 是个人生活圈子里的“身边琐事”,但因为朱自清用精神的丝缕牵着已逝的时光,所以写得 情意绵绵,回肠荡气。他在《〈忆〉跋》一文中说:“飞去的梦便是飞去的生命,所以常常 留下十二分的惋惜,在人们心里。”时局的变迁淡化了他的革命意识,减退了当年的热情, 给予他的是痛苦,加上家境衰败,娇妻的亡故和多子的拖累,这一切给予他太多的磨难和艰 辛,追忆因而成为他解脱痛苦和烦恼的路径。他从现实的梦中走出,在逝去的旧梦里捡拾美 丽的花瓣,从而编织他的“梦”之国与“爱”之国。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一颗博大 的“爱”心:爱父亲,爱儿女,爱妻子,爱朋友。朱自清因为在黑暗现实中看不见找不到圣 洁美好的东西,于是心理变得寂寞荒芜,而通过追忆往事营构“爱”的天国,用以抚慰自己 寂寞荒芜的心。他痛感美的失落和美的毁灭,从而深深地感喟那已经逝去的“爱”是那般的 甜蜜、温馨和宝贵。在朱自清的“爱”之国和“梦”之国中,可以看到儒家“中和主义”思 想的深刻影响:《儿女》因爱儿女而自责平时对他们的粗暴;

《给亡妇》因爱妻子,为自己未尽到丈夫的责任而追悔;《〈梅花〉后记》,因爱无

隅,而悔恨自己的疏懒而未能尽快为他修改诗稿使之出版??在爱的温纱下,包容着作家修 身养性的哲学意识:中正平和,严于克己,宽以待人。1931年8月,朱自清赴欧洲游 学,历时一年。在欧洲游历数国,陆续写成散文,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后结集为《欧 游杂记》和《伦敦杂记》。这两部散文集和《你我》一样,由于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创作不再 感应时代的风云,于是可以从容地在技巧上再三谋划,在语言上字斟句酌以至使得散文艺术 臻于完善的境地。正如郁达夫指出:“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 美要算他了。”在这两部游记中,他极力在作品中避免“我”的出现,既不写“身边琐 事”,也不写浪漫情调的异域感,而是客观地描述欧洲国家名胜古迹,谨慎地介绍西方的历 史、文化和艺术,作家用意是在写这些游记给中学生看,时时、处处想到要为他们作道德文 章的楷模,所以格外的严谨,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抒情写意,无论是结构谋篇还是文字技 巧,这些都惨淡经营、苦用诗心的。它们确实是现代游记中的典范性作品,尤其是在语言方 面,作者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那流畅自如的旋律,轻松活泼的 节奏,那字字推敲的选词与灵活多变的句型,都是十分精美的。正如叶圣陶所说:“现代大 学生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

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叶圣陶《朱佩弦先生》)所以说,朱自清在散文艺 术的探索中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在文体革新与语言创造方面,达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崭 新高度。不过,这些游记与作家超脱、低沉的思绪合致,比较明显地缺少时代的光色。 抗战爆发后,侵略者的炮火使华北摆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也使他的书斋失去了平静。 在侵略者面前他不再沉默了,1937年后他随学校南下,这时期,他带着沉重的心情,殷 切的期待,写作了不少杂文。《语文影及其他》一书中的许多篇章和《蒙自杂记》、《西南 采风录序》、《这一天》等均写在这个期间。散文集《语文影及其他》分两辑,其中《语文 影之辑》是讨论语文的意义的,《人生的一角之辑》是讨论生活片段的。这时期的朱自清的 散文不像以前那样采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而是用简洁的笔触,直接写出自己的 看法。一方面他冷眼看待人生,以日常生活用语和人间世情为议论对象,从而抒写自己的人 生;另一方面他热烈地呼喊“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 一大盆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在《论轰炸》中,他呐喊着民族和国 家的新生:“咱们的民族,咱们的国家,像涅槃的凤凰一样,已经从火里再生了!”抗战胜 利的前后,昆明掀起了民主运动的热潮,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李公朴、闻一多的遇 害,更加教育了作为学者的朱自清,他的态度也就更为激进了,因此创作基调明显地发生了 变异。这时期,朱自清散文已经由抒情转向说理,主要收在《标准与尺度》和《论雅俗共 赏》两集中,虽然数量不多,但所谈的都是现实问题。思想激进,锋芒毕露,光采烨烨,其 思想特点是努力而且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指点东西、发表议论。《论吃饭》充分肯定农 民“吃大户”的正义举动,赞扬他们反饥饿、反压迫的政治觉悟和敢于反抗的集体意识。文 章通过说古论今,字里行间干预着政治,通篇充溢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回来杂记》对国民 党统治下的北平现实予以评说,分别从“有”“闲”“杂”“乱”四方面剖析日常生活的状 况,由表及里,烛幽发微,揭示了“物价像潮水一般涨,整个北平也像在潮水里荡着”的社 会动荡的本质,从而激烈地抨击在民主运动中行将灭亡的黑暗社会制度。在《中国学术的大 损失——悼闻一多先生》等文中,他肯定闻一多对民主运动作出的贡献,揭露了国民党反动 派的凶残和卑劣,表示了继续斗争的决心。朱自清曾多次称赞:“鲁迅的‘杂感’也是诗” (朱自清《鲁迅先生的杂感》),而他恰恰也正有意地仿效鲁迅,同样在杂文里“一面否 定、一面希望、一面战斗着”。(同上)在一些杂文中,对知识分子进行痛快淋漓的解剖, 如《论书生的酸气》批评知识分子身上的“酸气味”,他说,既然“自己是在人民之中”, 就不能再“自命不凡”,要知识分子必须正确地“看清了自己”,要丢却知识分子那种装腔 作势和自视清高的作风。这实际上包含了朱自清对“旧我”的否定和批判,包含着对自己那 种习惯于克制、平和中正、沉思默想、内向封闭的超稳定文化心理的否定,他在勇敢的自我 否定中紧紧地向人民靠拢,实现与旧哲学、旧思想、旧意识的决裂,代之以崭新的革命思想 意识,从而重新肯定自己。

总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腴厚,到后期的激进深 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杨振 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远领导我的自迩以至远, 自卑以升高。”(《文讯》1948年9月9卷3期)

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说:“近代散文本早已撕破了岸然道貌的假面 具,摘去了假发,卸下了皂袍,它与一切问题短兵相接,与人生日常生活相厮混,共游戏。 一句话,它不再装腔作势,去为传道者与说理者作工具,而只是每个人宣情达意的语言符 号??。”他又说:“朱自清的散文都做到了,不但做到,而又做得好,所以他的散文,在 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便已在领导着文坛。”杨振声所说的朱先生在“领导着文坛”,就在于

篇二:作文

作文语文如何写好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

卫滨区胜利路小学 贾宪华

教学目标:

通过作文教学指导,使学生懂得怎样写好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让学生灵活运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几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写作水平。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般来说,作文的基本结构以三段为主,即:头、中、尾。古人说过,写文章需要“凤头”、“猪肚”、“豹尾”。即“凤头”:小巧玲珑,短小精美;“猪肚”:内容丰富、健美、充实、容量大;“豹尾”:干脆利索、收束有力。那怎样才能写好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呢?

二、教学过程:

(一)怎样写好记叙文的开头。

(介绍几种比较好掌握的记叙文的开头方法)

古人将文章的开头比作“凤头”,意在强调开篇之重要,所谓“凤头赢得百媚生”说的便是这个理。今天我们就看看怎样的作文开头才是好的。

(1)开门见山法。

开篇即点明要叙事件或主旨,给人以干净、明快之感。

引领学生回忆课文中哪些课文运用了开门见山法。

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魏巍《我的老师》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茅盾《白杨礼赞》

(2)环境描写、气氛渲染法。

引领学生回忆课文中哪些课文运用了此法。

如:一个初秋的晚上,清风徐徐吹来,夜色迷人。——《离别的礼物》

(3)深化主题的议论抒情点题法。

引领学生回忆课文中哪些课文运用了此法。

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我祖国的朋友们……——《谁是最可爱的人》

(4)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

引领学生回忆课文中哪些课文运用了此法。如:《说谦虚》

(5)引人关切悬念法。

有一篇作文的题目是《我的家乡》,它的开头是这样的:“朋友,你到过我的家乡吗?你登过我家乡的山、游过我家乡的水、吃过我家乡的肥鲤鱼吗?” 引领学生回忆课文中哪些课文运用了此法。

(6)抑扬相衬法。

即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开篇的感情基调和正文的感情基调相对或相反,以开头对比给文,使文章感情色彩丰富,九曲回肠,耐人寻味,艺术效果强烈。适用于抒情散文。

引领学生回忆课文中哪些课文运用了此法。如《荔枝蜜》。

(7)题记导入法。

以题记为开头,或阐述行文缘由,或牵引内容,或揭示文旨,其语言往往精练而富有哲理。从中透视其亮点,触摸到其情感的脉搏,让人赏心悦目。

引领学生回忆课文中哪些文章运用了此法。

示例:日子像手中的细沙,一不留意,就纷纷从指间流逝,而且义无返顾。

——《翻检日子》

(将日子比作滑滑的、缓缓的掌中细沙能给人以突然一悟之感。沙,这本身就很富有动感和美感,点出日子之本质,贴切而饱含哲理,接着作者以意识流的手法翻检日子中的零乱碎片以自省的姿态思考成长的话题,与题记浑然一体。)

示例:感谢上苍赋予了人类这种美丽的感受:陶醉,其实在疲倦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给自己留一方让心徜徉的天空。 ——《陶醉》

(作者先在开篇以题记的方式诠释自己对陶醉的理解:不只属于某种满意的境界,应该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的休憩。文字很美,意蕴更美。)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作文绿朱自清写的)

(8)意象迭加法。

运用意象迭加水平之高当推元曲大家马致远了,那千古绝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简简单单十二个字,便将凄切悠远之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把有关的人事、物景的词语几乎不加修饰地迭放在一起的手法,往往能使文章的语气很具有张力和弹性,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引领学生回忆课文中哪些文章运用了此法。

示例:宿舍餐厅教室

教室餐厅宿舍 ——《我们的咏叹调》

(短短的十二个字采用了回环、反复的修辞手法,迅速将那些困在校园里单调,无奈、周而复始的学子生活形象地勾勒出来,是那样真切和令人思索)

(9)旧瓶装新酒法。

为表达中心的需要,有些考生信手拈来,将记忆中现成的诗词、流行歌曲填换新的内容,往往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

引领学生回忆课文中哪些文章运用了此法。

示例:昨夜月朗星稀,沉读不知疲倦,试问催我人,却道懒虫一个,知否知否,读书趣味多多。 ——《那年我十六》

(作者借用李清照的《如梦令》改编而成,活生生地再现了宿舍众生相:有人读书寡味,恋床不起,有人痴迷于书,沉读过度。)

2、开头遵循的原则:

(1)主旨性。开头必须与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联,为突出中心服务。

(2)精练性。语言要精简,最好是开门见山。

3、开头常见的毛病:

(1)拐弯抹角离题千里。落笔时,总爱兜圈子。有人把它比作大头娃娃。

(2)千篇一律格式固定。开头写来写去就是这么几句话。

(3)追求花样弄巧成拙。写得很好,表达思想感情不明白,不清楚,不真实。

示例:我的暑期生活有两件愉快的事,一件不愉快的事,我先说说愉快的事。

——《我的暑期生

活》

我的班级是文明班级,大家都认为它很好,可我认为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但总体上还是认为它好,不好的只有一些,好的多些。它好在同学们都很团结,不好在一些同学常违反纪律。所以我认为它还是好班级。 ——《我的班级》

(二)怎样写好记叙文的结尾。

1、介绍几种比较好掌握的记叙文的结尾方法:

篇三:朱自清《春》的仿写

朱自清《春》的仿写

试后

围场县棋盘山中学 宫 硕

指导教师 武文强

号啕着,抽泣着,成绩出来了,惩罚也跟着来了。

一切都像痛失亲人的样子。气氛低沉起来了,号啕声哭起来了,板子击到掌心的“啪啪”声响起来了。

李春鹏抽泣着从办公室走出来了。再看,进去的队伍跟出来的一样长,全班都考砸了。教室里,哭着的,哀号的,生气的,伤心的,忍着疼不敢说的,都在默默忍受着。

金龙,海龙,海涛,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考了二三十分赶趟呢?眼眶里含着的热泪,快被寒冷的心凝固了。办公室里的哭泣声源源不断的传出来。

“西出阳关无故人”,可是,现在,全班人都是难友,都是故人了。板下一双双白嫩嫩的小手红通通的,微颤颤的。那张可爱的小脸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着痛苦。老师将板子一会放在桌子上,一会快速的拿起,愤怒声响起来了,呼板引棍的抽打出令人颤抖的曲子,跟哭声、叫声应和着。

考高分的是最不寻常的,可别恼,看,那几个考八九十分的同学,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像丰收的农民,像采蜜的蝴蝶,像偷到粮食的老鼠。班里处处还停留着寒意,可偏偏这里,温暖的阳光,雪白的试卷逼你的眼。

暴风雨渐渐过去了,笑声也多了起来,好的,坏的,也都赶趟似的复习着,准备迎接下一次考试。学期之计在于始,刚起头,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希望。

试后像地震,它颠着,颤着,总给人的感觉如灾难。

试后像野兽,它张开血口,露出利刃,让人倍受惊吓。

试后像彩虹,总是用她那美丽的外表给人带来新的希望。

围场县棋盘山中学 张 爽

指导教师 武文强

盼望着,盼望着,西风来了,秋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喜滋滋的样子,欣欣然裂开了嘴,树叶飘起来了,果熟起来了,农民伯伯的嘴笑起来了。

秋姑娘穿着落叶做的裙子,一蹦一跳的拥进大地母亲的怀抱,轻轻的,柔柔的。田野里,树林里,瞧去,金黄,火红,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跳着,跑着,唱两道歌,跳几支舞,摘几个果子,风轻轻的,水凉凉的。

梨树,果树,桃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结满了果子赶趟。红的像火,黄的像金,绿的像玉。风中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梨儿、果儿、桃儿。成片成片的落叶飒飒地舞着。南归的雁群飞过夕阳。果子满园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躲在树叶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错的,落叶带着果实的清香,在微微吹拂的秋风中酝酿着来年的丰收。小松鼠将松果藏在树洞里,高兴起来了,跑到这,窜到那,挺着毛茸茸的大尾巴,和秋风落叶应和着。草地上孩子们的风筝这时候也成天在空中飞着。

雨是很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银丝,像钢针,像箭弩,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纱。树叶黄得耀眼,果子也红得逼你的眼。在乡下,小路上,矮桥边,有雨中匆匆行走的人;田野里,农民们披蓑戴笠,仍在地里收割着。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秋天像新娘,给人一个甜甜的微笑。

秋天像孕妇,让你感觉到此时的幸福。

秋天像老奶奶,一股股慈祥安宁涌上心头。

围场县棋盘山中学 王 燃

指导教师 武文强

盼望着,盼望着,景色宜人的春天过去了,夏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是万紫千红的样子,花红了,柳绿了,蝉鸣了,一切都绽放出了灿烂的笑脸,显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小草越发翠绿了,山坡上,小河边,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仿佛为大地铺上绿色的地毯。孩子们追着,跑着,摘几朵野花。风暖洋洋的,草软绵绵的。

“映日荷花别样红”,不错的,一朵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浮出水面,荷花让荷叶围拢着。荷花引来了点水的蜻蜓,它嗅过花香后,心满意足的飞走了。鱼儿把家安在荷叶下,高兴起来了,卖弄着灵巧的身躯,吐起了水泡,与荷叶开着玩笑。树梢上的鸣蝉,这时也不住的叫着。

暖风向人们脸上扑着,让人心情舒畅。这丝丝的清凉,驱使着杨树,柳树,榆树的叶子翩翩起舞。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在比谁跳的更美,谁的舞姿更婀娜,谁的容貌更俊俏。

天上的乌云渐渐多了,地的的人影少了。转眼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雨一下就是一整天,可别恼,看,雨后的树叶更绿了,花儿更艳了,草儿更嫩了。夏天的雨滴,仿佛无数流星划过,落在池塘里,落在小路上,落在人家屋顶上,点缀着美丽的盛夏。

夏天像色彩之神,悄悄地把万物的色彩变浓。

夏天像鲜花使者,悄悄的把花的种子撒向大地,使大地一片万紫千红。

夏天像雨后精灵,用她的巧手将雨后的一切装点的更加清新。

篇四:那醉人的绿呀

绿

朱自清

赵集二初中 贾明红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语言鉴赏的能力和艺术的想象力。

2、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3、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欣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幻灯片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作品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幻灯片2、学生浏览写作背景介绍)

检查预习:(幻灯片3、读一读

xiāng jù bó liǔ qióng shū xié zǐ

镶 踞 薄阴 几绺 穹 倏 皱缬 尘滓

yì jū shíchà yùn léng móu lài

挹 掬 什刹 蕴蓄 棱角 明眸善睐)

过渡:

那充满活力、绿意盎然的秋水之美,美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边看视频边听课文范读,并探究下列任务。

1、从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 句子 ,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2、找出两个能概括作者对梅雨潭绿的总体感受 的词语 。

3、用。。。标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并指出作者所在的观察点。

4、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思路的(即作者依次写了哪几处景致)?

三、 合作学习,问题探究

1. 作者写景的观察点分别是什么?观察角度分别是什么?

作者写景的观察点有三个,分别是:山边、梅雨亭边、梅雨潭边。观察角度分别是:仰视、平视、俯视。

2、作者在每个观察点都观察到了哪些景物?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 观察角度:仰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瀑

听— 花花花花的声音 看—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个观察点:亭边 观察角度:平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潭边 观察角度:俯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

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3.题目是写梅雨潭的绿,作者却先写梅雨亭和梅雨瀑,这是为什么?

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

(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追问:这种衬托手法我们以前还在不少课文中学过,比较典型的是《爱莲说》中,用菊、牡丹从正反两方面来衬托莲,还有我们将要在九年级下学期学习的鲁迅的《雪》。

【诵读品味】:

面对奇异、醉人的绿,作者像一位善调丹青的能手,将绿描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之中。接下来,请同学范读课文第三段,其他同学把这一段的句序标清楚。并思考:第三段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具体描写的? 明确:

比喻、对比、联想

作者正是运用比喻、对比、联想来描写梅雨潭那奇异的醉人的绿。

(一)比喻

①大家读第三段第三句到第十句。听我的要求,边读边画。

要求:

先用红笔画出描写潭水整体的句子;(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再用蓝笔画出描绘潭水水面波纹的一句;

再铅笔画出描写绿的亮度、纯度的句子。

②现在,我提示,大家依照提示齐声朗读。

读描写水面波纹的句子。(生:她松松地??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处女的心) 读描写绿的亮度的句子。 (生:她滑滑地??那样嫩。)

读描写绿的纯度的句子。 (生:她又不杂些尘滓??碧玉。)

现在我读每一方面的上句,大家接读下句。

“她松松地皱缬着”——(生: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地摆弄着”??(生: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地明亮着”——(生:像涂了??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尘滓”——(生:宛然一块??猜不透她。)

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状、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涟漪(静态美)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微波荡漾(动态美)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亮度、质地(明亮、软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色彩(温润、纯净)

5.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比喻句,假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试举例说明。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

征,也写出

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过渡:作者连用了4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绿的亮度、纯度

等加以表现,写出梅雨潭醉人的绿和奇异的绿。也寄寓着着作者难以拟制的浓烈的惊诧、喜悦之情。

(二)对比

①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作者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出示幻灯片:【北京什刹海绿杨(淡),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浓),西湖(明),秦淮河(暗)。】

②通过对比,想突出梅雨潭之绿的怎样的独特风格?【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③大家想一想,苏轼曾写过哪首诗来描绘西湖的波?《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④这些美景都已经是人间仙境了,但是在作者眼中,却都比不上梅雨潭,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明确:以美衬美,突出绿的不寻常,是“奇异”的绿。

过渡: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正如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之绿倾慕之情。

⑤文章在对“绿”作了一番精雕细刻后,又展开对比,更加突出“绿”的“奇异”“醉人”。大家思考,能否把这两层内容在顺序上颠倒一下?【不行。】

为什么?【读者只有先对“绿”有了具体的印象感受后,才能由此联想到别的景物,联想对比才有依托。】

(三)联想.

(1)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联想,哪位同学找到了呢?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澈会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飘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难怪作者要感叹,这奇异的绿呀! 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用假设的句式,写出了美的形象,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2)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我若能酿你以为酒;我将赠给那吟诗的高手,他必能诗兴大发了。

我若用你以为种;我将赠给那善良的农夫,他必能稼穑满园了。

我若能制你以为裙,我将赠给那善良的山妹,她必能光彩照人。

我若能治你以为墨,我将送给那善绘的丹青,他必能妙手天成了。

(3)是啊,“绿”在作者眼里,是少妇的裙幅,是温润的碧玉,是天真清纯的小姑娘,是脉脉含情的少妇;在同学们心里,或是神奇的颜料,或是绿色的种子了。作者“醉”了,同学们“醉”了。为这奇异的“绿”,作者醉意中还送了她一个名字——女儿绿,

现在大家齐读这部分,读出“绿”的醉人,作者的醉意。【生读,略】

课堂总结:

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师: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小结

这篇散文热情地描写了梅雨潭之绿,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012苏州中考

11.文章开头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紧接若却用了一大段文字写梅雨瀑.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2分)

12.“这时偶然有儿点送人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一句中“钻”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13.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评论朱自清时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选文第②段朱自清选择了哪两个观察点描写?

11.是为了刻画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绿的原因,衬托梅雨潭令人惊诧的绿。 12.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水花以生命,写出了水花的轻盈可爱,富有情趣,更显出了我的 喜爱之情。

13.①两个观察点:一是山边:二是亭边。②抒写出了惊诧、赞美、神往之情。景物?抒写出了怎样的内心感受?(3分)

篇五:仿写朱自清的散文

仿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淡淡月光浸满我的愁

苗山中学初三二班 祝佳晴

今晚,莫名的哀愁和凄伤驱使我来到院子里,天上无垠的天穹缀着一弯月牙儿,闪烁的星星注视着苍阔大地,这是个秋天,踏着舞步飞扬而下的落叶铺成了棕色地毯,踩上去发出窸窸窣窣的清脆响声,抬头望天,一条缥缈的云雾丝带围在月亮身边,朦胧的遥不可及,皎洁的月光倾泻在我的手心中,让我陷入思考的深渊中,不由得想起了他。

独自来到一条幽僻的曲折小道上,路上的乱石零七八碎的密布着,蓊蓊郁郁的杨树叶被风吹得哗哗乱响,前方的路仿佛无尽的黑暗隧道,突然,几滴清凉的雨滴潜入我的脖子里,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在这样清净的环境中,什么都不用想,我享受“忘怀得失”,沉醉于夜晚,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我和她在大街上玩着捉萤火虫的游戏,我们共同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童年时光,而现在,我和她已经分开,绵绵细雨渐渐打湿了我额前的头发,弄湿了我的衣襟,就让这场雨化作我心底的美丽,业双,我们一定要做好朋友,只不过,我们何时才会再相见呢?

仿朱自清《新年底故事》

腊八节的腊八粥

苗山中学初三二班 祝佳晴

一大早,我就听见了妈妈的说话声,饥肠辘辘的我忍不住打起了心里的小算盘,我蹑手蹑脚的从床上爬起来,才猛然间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吧,是什么来着,给忘了,妈妈走过来对我说:“哎呦,懒虫这么早就起来了,才4点多钟呢!”接着,妈妈又和蔼可亲的说:“明天是腊八,要早些起来喝腊八粥,要是起晚了,你的那份就要被财神爷给吃掉了。”我急得来回晃着头,嘴里不住的嘟囔着,在床上打着滚,妈妈却在这叫闹中把几颗大红枣给了我,本来就不多,我高兴的把几颗打打牙祭之后就给了小狗,毕竟好东西要一起分享嘛!

我不敢忘记妈妈说的话,因为我的东西,才不许别人抢走呢!清晨一早,妈妈就用柴火架起火炉,架起大锅,加好了水,把薏米、小米、大米、红豆、绿豆、花生和芝麻这些五色的谷物放进去,锅中马上变成了五彩世界,散发着微微的清香,这一下勾起了我的馋欲,我恭恭敬敬的和妈妈说:“妈,我来看火,你去忙吧!”嘿嘿,我其实是想自己瞎鼓捣鼓捣,这就是我的“小计划”。

我知道现在的粥还没有熟,于是用大勺柔柔的搅和了一下,锅中冒出的白气熏得我睁不开眼睛,于是,我盖上锅盖就去看电视了,也不知过去了多长时间,我来到锅前一看,柴火还在燃着,轻轻烘托着锅底,我用勺子伸入锅里面舀起了一勺粥,送入口中,夹生呢,还!

木炭一点点向下延伸,我便把它向前推了一下,那坚实的木头立即化为了灰烬,狗在我身边绕来绕去,还时不时地舔舔我的腿,我把一勺粥洒到了地下,它用舌头一点点的吃着,让我想起了人喝粥时吸溜吸溜的声音。

过了一会儿,锅盖沿冒出了白气,锅中也发出了咕咚咕咚的声音,我兴奋地大喊:“粥熟了,快先给我盛粥,品尝着粘粘的甜甜的滑滑的腊八粥,心里别提有多惬意了!”

据说腊八喝腊八粥是出自佛祖,这是外来的。也有的说秦始皇修长城死了很多人,人们喝粥表示悼念。还有的说,岳飞抗击金兵,百姓送粥慰劳。另有的说,晋朝一个家庭富有的青年败家丧产最后在腊八这一天只能凑一些五谷杂粮熬粥,后悔莫及。近一些的说是出自朱元璋要饭的时候。我不想考据腊八喝腊八粥的由来和起源。我理解的是腊月是农民放松休闲的时候,腊月是丑月,属土。八在八卦中属坤属地。五谷杂粮皆产自土地,选择腊八这一天,将各种五谷杂粮混合熬煮,喝粥,也就有了一番庆贺之意。庆贺一年的收获和快乐,吃稀不吃干,也显示了中国人会过日子的美德。

所以我喝着腊八粥,心中升起一种莫名的感动。施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为慈善。由此我想到,做人要学会惜福感恩,而最好的方式是依自己的能力向他人、向社会无私地奉献。如今腊八日舍粥已不是昔年的赈济之意,而成了人们聚在一起的缘由。我用心体会着喝腊八粥的过程:当我拿到这碗粥的时候,看到一粒粒米在碗中逐渐化开成为絮状,温厚晶莹。这粥慢慢滑进自己的肠胃,感觉舒坦,那淡淡的清甜和食后齿颊留香,真是妙不可言,使我浮躁的心绪平和。我想,这粥是一剂劝导人们不忘本的醒世良药,更具有温和、简朴、平实之美。喝粥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回归简单生活的方式。我看到:大家因为腊八粥聚在一起,

共同回味着人生的甘苦,细细品味着那久远食文化的内涵。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应该说喝腊八粥是个美好的享受,它提示我们将脚步放慢些,将身心放松些、自在些。粥中的米豆均是田野的粮食,是大自然的生发,是物与物的百味调和。阳光、雨露、土地哺育了众生,越喝越对自然有一种敬畏之心。腊八粥还告诉我们,生活好了不要忘记曾经的饥渴,不忘世上苦人多,启示大家要多几分施舍之心、平等之心、平和之心、朴素之心,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共享这融融之乐,温暖和谐的氛围。

以后的每年我都要喝腊八粥!

就是她

苗山中学初二二班 祝佳晴

她是谁?身高一米五左右,头上扎着粉红色的蝴蝶结,一头略带金黄色的柔顺长发,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高而翘的鼻子,一张圆圆胖胖的娃娃脸更显出她的生气勃勃,这就是我的“超好”朋友——小“锅”子。

小锅子白皙的皮肤中透着健康的棕黑色,胖嘟嘟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激情与活力,每次一看到她,我的烦闷心情立即一扫而光,仿佛她就是一束阳光,扫去我心中一切的阴霾。

今天我去找她,她上身穿着方格衣服,黑色的纽扣分外醒目,里面的秋衣更是漂亮,下身穿着合体的牛仔裤,看上去都是崭新的。可是,那么有活力的她却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无精打采,平日里会说话的眼睛也没了神采,好像还有几滴泪在眼眶中打转。出了什么事儿?我在心里问自己,而她,看到我好像看到了救命稻草,一股脑儿把事情说了出来,当我在努力想着怎样安慰她的时候,她却已破涕为笑了,倒让我有点不知所措。不过看着她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我的心也轻松了许多。

这就是她,我的超好朋友——小锅子。

评语:

细致的人物外貌描写,前后鲜明的对比以及细腻的文笔,是这篇文章出彩了!

母爱如诗

苗山中学初二一班 王意如

母爱如诗,每次品读,都有不同的感受荡漾在你我心头。

——题记

那杯开水

“妈妈,我回来了!”我略显疲惫。

“奥,作业又不少吧,快去做吧,饭马上就好。”妈妈总是那么善解人意,柔柔的声音总能卸下我不少的疲劳,我走进了房间、、、、、、

“来,喝口水吧!”不知是我太专注,还是妈妈脚步太轻太小心了, 我居然没有发现妈妈早已站在我身边,她注视我的双眸充满深情。

我端起水杯,一股淡淡的暖意充满全身,我笑了,妈妈也笑了。

那双手

鸡叫三遍的时候,妈妈就已经开始工作了:忙着做早饭,整理床铺,打扫卫生;临近中午,又忙着洗衣服,做午饭;下午,她那双手又开始操劳了:忙着刷碗筷,张罗晚饭;而到了夜晚,明月高悬时,妈妈又开始做针线活、、、、、、

妈妈的手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妈妈年轻的双手过早的长满了老茧,失去了光泽,成了一双极具农民特色的手。每每看电视广告中一双双玉葱似地手,我更是感叹妈妈的辛劳。当然,我更是从中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感受到妈妈对我们这个家的无私奉献。

母爱如诗,我要用一生品读!

缕缕思乡情

苗山中学初三一班 王金铭

乡愁,心中未泯的情,萦绕我的心。

——题记

皎洁的月光,静谧的夜;闪耀的星光,纠结的心。

月亮在云中穿梭,暗示着时光飞逝,又预示着充满信心的未来。月光撒在这银白色的夜,打开我的记忆芯片,脑海中浮现出故乡的小桥,又在朦胧的记忆中若隐若现,桥上的青石板已被雨水冲刷的光猾圆润,散发者着清新的气息。故乡的炊烟,袅袅升起,轻薄如丝啥一般;一袭青色连衣,逐渐被风吞噬消融。往事如烟如梦,记忆的年轮不断磨损,但唯一不能忘却的是故乡。

曾记得住校第一天,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辗转反侧。抬头看窗外,一轮弯月倒挂枝头,浮光掠影轻声诉说着什么。故乡的月亮圆了吧?还是阴晴圆缺呢?是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这首诗更能表达我的心境吧!

不知怎的,每次一想到故乡,总有种忧伤的感觉。因为那一次考试······ 分数下来了,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好像看到一个面目狰狞的魔鬼正在一步步吞噬着我的思想,我的灵魂。即刻化身一个傀儡,被它玩弄于鼓掌之间,我呻吟着,呐喊着,可是力不从心。

你懂得思乡的感情吗?

那种感觉比针扎还痛百倍;比用鞭子抽打痛千倍;比冷嘲热讽万倍。心在猛烈的疼痛,像被一个弹力十足的橡皮筋束缚着,心一收,会痛好久、好久。

有时,我会痴痴的发呆,幻想到故乡的模样。‘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就是这样吧!

泪眼模糊中,枕巾被打湿,眼睛红肿,轻轻一揉,酸涩的疼痛,不,是在心里悄悄流血,原本的豪情壮志在失败面前消失殆尽,灵魂没有了依附,刻骨铭心的,只有在家时的幸福与欢乐,真想立刻回家,回到母亲温暖而又安全的臂弯里,回到故乡的怀抱中。

故乡,是我魂牵梦萦的美丽天堂,即使人在远方,但心永远让你激昂;故乡,是我日思夜想的梦幻荷塘,即使只身闯荡惊涛骇浪,生活卷起万丈狂澜,不变的还是那颗思乡的心!

我的故乡,我挚爱的家,我是塘中的一条游鱼,你是我一生都割舍不掉的牵挂!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