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探索真理勇于实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5:26:24 小学作文
探索真理勇于实践小学作文

篇一: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争当课改排头兵

自踏入教育这个工作岗位,在17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勤奋努力。基础课程改革以来,我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课改能力;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指导课堂实践;努力营造课改氛围、引领教师成长,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教学。

一. 深入学习课改理论,不断以新理念充实自己。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我积极参加学校、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把加强业务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我自己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我对照新课程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讨论反思。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教改活动,抓住机会,先后到宝清四中、二中、七星泡中学、一中、三中等我县名校听课学习他们的先进课改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课余时间我大量购买和借阅《黑龙江教育》、《人民教育》、《中学语文课改方案》等书籍,并通过互联网观看课堂实录等各种途径积极接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模式,努力学习新课程理论,通过学习、讨论和反思,提高了认识,为自己充电。

二.认真准备好每课教案,灵活理解和使用教材。

传统的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越雷池半步,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现在我领会了新课改理念后,首先就是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的处理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课的教案,反复修改,然后才开展课堂教学,尽可能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这种方法更容易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 积极坚持课堂实践,大胆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要求必须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适应新课改理念一直困扰着我,我们县开展学习“洋思”教学模式以来,我首当其冲,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胆实施,在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的课堂变化很大,自已渐渐地找到了点感觉,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邀请领导、同组的老师对我进行听课指导,不断的改进课堂教学,我逐渐掌握了洋思模式。2010年,县局又组织学习了“杜朗口”课堂教学模式,推广宝清四中“三学一评”教学模式,我都积极参加听课,认真学习,尤其是四中“三学一评”模式,听课学习后对我触动很大,他们敢于改变学生的座位,课堂上敢于放手让学生展示,敢于让学生进行评价……,这完全不是传统教学了,感觉老师很轻松,不用再口吐白沫

般地讲个不停,学生学得很快乐,不用再眼睛直勾勾地看着黑板却什么都没听明白,让我耳目一新,回校后,我马上开始了形式上的学习,给学生重新分组排座,制订学科每节课的预习案,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上前充分展示,积极评价,忙得不亦乐乎,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和学生们渐渐适应了这种全新的模式,在学习实践这些新模式的同时,这些新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我通过网上交流、电话沟通等方式,不断尝试解决,在学习借鉴这些新成果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能不能形成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呢,这正是我下一步要探索的目标。

四.努力实现角色转变,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改革试验中,我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向学习的主体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独特发展的目的。经过几年的实践,我的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居高临下地要学生接受学习。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参与

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小组学习时,让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辅导本组学生,并选出学习好的小组到前边讲台教全班学生解决问题等等。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我的课堂上悄然形成。

五.认真总结,致力钻研课改,形成教改成果。

从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的工作思路就是:实验—反思—调整—改进—再实验。对实验的每一步,我都要作认真总结、反思,详细分析,成功之处,作为经验,继续发扬;失败之处,作为教训,改进调整,继续前进,这样,我不但积累了经验,也使我对今后的实验工作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的思路。

正是在我和学生及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丰硕的果实结伴而来,在2009年全市初中教学能手评比活动中,我主讲的课被评为优质课奖,我撰写的论文《培养个性写作,提高作文水平》、《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之我见》等文章分别被评为省市一等和二等优秀科研成果。

当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我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设计教学、组织教学,但是我的教学策略、职业机敏还很不够,面对开放的教学情境下学生生成的资源还不能及时捕捉、利用、总结、提炼;我在备课中思考得较多的是如何呈现知识,对于知识的创造性地呈现目前已经很到位,但是如何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时候提升各种能力,思

考得还很不够;我的理念转变了,但学生课堂上学习行为真正的转变还没有到位,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会正视现实、勇于挑战,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向老教师学习,向同行请教,争取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创造出更多的成绩。

篇二:探索真理的历程 期考复习题参考答案

探索真理的历程 期考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国家六大部委领导直面食品安全问题是基于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强调既要严格的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又要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监管执法责任,共同保障食品消费安全体现了这一点。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归宿。发现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立即采取措施严厉整顿表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强调既要严格的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又要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监管执法责任就发挥了认识的反作用。 【解析】本题以国家重视食品安全为背景材料考查哲学知识,首先明确命题的知识范围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也就是用唯物论与认识论的知识回答,然后抓住材料关键词分析。六大部委领导直面食品安全问题,体现现实的需要,哲学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建立的制度,制定的措施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障食品安全的哲学依据是意识对物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2、(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调研了解了苏沪等地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调研进一步明晰了经济领域工作思路;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本次调研是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实践决定认识,题目类型体现类。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材有明确理论表述,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对应上述理论,找到材料中的实践和认识,组织语言,进行分析,具体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调研了解了苏沪等地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调研进一步明晰了经济领域工作思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本次调研是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发展。

3、(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保护古村落有利于人们感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2分) ②古村落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演进具有重要的作用。(2分) ③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2分)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古村落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有利于提升古村落的文化品位和村民的生活水平,使其成为造福农民的民生工程。所以,古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一项历史

1

文化抢救性工程,也是一项造福农民、美化乡村的民生工程。(2分)

(2)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对GDP认识的变化过程正确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3分)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GDP认识的变化过程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分)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对GDP的认识也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3分)

【解析】(1)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读设问,明确答题方向。本题题型属于典型的“为什么类”主观题,旨在考查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答题范围是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主要指向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和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其次要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2)作答时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为真理的相关知识,落脚点是对GDP认识的变化过程。组织答案时可以从真理的含义,真理的特点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述,并结合相关材料进行分析。

4、(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雾霾天气说明,促进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史上最脏”天气,再次证明了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观念的错误性,提高了对生态建设的认识。

(4)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考生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实践的相关知识”,因此考生首先要明确实践的相关知识,包括哪些知识。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实践的的特征、实践和认识的关、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相关知识。根据上述材料,考生这里可以运用的知识有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的知识。 考点:实践的特征、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5、(1)①国家财政通过实施文化消费补贴等,为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文化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1+2分) ②国家财政通过继续扩大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加大对文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等,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1+2分)

③国家财政通过培育文化消费需求,扩大文化消费规模等,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2分)

(2)①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参与民主决策。如村民向政府提出建议,专家论证等;(2+1分)

②政府审慎用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如政府听取村民、专家意见,制定政策等。(2+1分)

③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政府出台政策,引导企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2+1分)

④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如政府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采取了一系列举措。(2+1分) (3)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2分)当地政府立足实践,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分);出台政策,引导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2分)

②规律是客观的。政府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2+1分)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政府组织考察,发展经济,体现了实践的决定作用。(2+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三,分析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解答这题学生需要明确财政的三大作用分别是什么,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具有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以及财政具有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第二点就是要求学生必须结合题目中的材料。“实施文化消费补贴”体现第一个作用,“继续扩大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加大对文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体现第二个作用;“国家财政通过培育文化消费需求、扩大文化消费规模”体现财政的第三个作用。

(2)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可以通过认真筛选信息,然后对应相关的理论进行说明即可。材料中的“村民向政府提出建议,专家论证”可以从民主决策的角度进行说明;“政府出台政策,引导企业生产”可以从政府的职能的角度进行;“政府听取村民、专家意见,制定政策”可以从政府的经济职能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政府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体现了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 (2)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二所蕴含的哲理,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即包括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内容。考生可以结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的客观性、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考点:财政的作用、民主决策、政府的职能、宗旨、工作原则;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选择题 6、C

【解析】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又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因此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故C正确;A、B、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C。 7、A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神五”到“神十”的发展说明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适合题意;人类的认

2

识能力是无限的,B是错误的;C、D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 8、A

【解析】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故题干引文说明真理的条件性,A适合题意;真理与谬误是有严格界限的,B、C都是错误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说明真理具有客观性,D说法正确不适合题意。 9、D

【解析】本题材料中“《‘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以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介绍了‘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取得的实践成就,说明‘一国两制’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隹制度安排”,既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说明了真理是正确的认识,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由此可见,②③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故①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④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10、B

【解析】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要获得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的认识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深化、向前推移。材料中预测地震成为世界性难题说明了该观点,③④符合题意;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①错误;真理与谬误是有严格界限的,②错误,故排除。 11、B

【解析】题中工作会议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推进城镇化是一项实践活动,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体现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客观物质性,故排除A,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强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与社会历史性无关,C、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2、D

【解析】①表述有误,事物每一阶段的特点不同,而不是特点相同;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因此③认为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的表述有误;题中“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体现了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②④符合题意;答案D正确。 13、C

【解析】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此A表述有误;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因此认为真理与谬误是截然对立的观点是错误的,B排除;强调学生更要与真理为友说明追求真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题选C项;D表述明显错误,学生成长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D不符合题意。 14、C

【解析】 “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的哲学寓意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认识。A说明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不符题意,不选;B说明的是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

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不符题意,不选;D说明的是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不符题意,不选;答案C正确。 15、C

【解析】①表述有误,亲身的实践经验与他人的实践经验是一样的,不能认为谁比谁更可靠;材料没有体现把认识应用于实践,也就是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③不符合题意;农民气象员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获得结论,可以得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②符合题意;经过实践检验最终获得了正确的认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符合题意;答案C正确。 16、C

【解析】题中“梦想”与“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理论指导实践,因此A不符合题意;B强调了“思”与“学”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D认为“理想”比“物质”更重要,观点本身就不科学,不符合题意;C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答案C正确。 17、A

【解析】对“辽宁号”航空母舰的改造,体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①符合题意;“辽宁号”航空母舰凝聚了中国舰船人的智慧和心血以及改造的过程体现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②符合题意;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因此③表述有误;④表述明显有误;答案A正确。 18、B

【解析】该题可以运用排除法。②舍小家顾大家,强调是为社会做贡献的牺牲精神,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选项认为这种人生是残缺的,显然没有认识到这种精神的社会作用,错误;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都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④错误;“常回家看看”,对老人是一种精神安慰,①正确;老人和孩子互相离不开,具有同一性,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孩子关心关注老人,③正确。答案B正确。 19、B

【解析】题中材料“嫦娥三号探月航天器携带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成功软着陆后,随即开展预定工作”,体现了人类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故B项符合题意;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故A项表述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故D项表述错误;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故C项表述错误。因此,答案应选B。 20、A 【解析】根据材料“尽管实施的具体方案尚在研究过程中,但上述决定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等各抒己见”可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故选项A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选A。 21、B

【解析】读书是有益的,但人却不可因为“书”而框住手脚。我们应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与认识相比较,实践是第一位,①正确;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

3

螺旋式上升,②错误;坚持辩证否定观和革命批判精神,

对于现存的事物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③错误,④正确;故答案为B。 22、D

【解析】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材料反映了不同的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北京高考改革方案的评价不同,故D正确。认识本身是主观的,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A是错误的;B表述过于绝对;事物所具有的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是价值而不是价值观,故C错误。 23、C

【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被创造,故①表述错误;实施探月工程属于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其过程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故②③正确,④错误。本题答案选C。 24、D

【解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①正确;科学家对宇宙组成部分的认识是否正确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③正确;意识、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太空探测器只是人的认识工具,不具有思维的机能,②是错误的;④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25、B 【解析】题中机械专家在情急之下想出办法并割回羊草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但是人们获得认识有两种途径:实践和书本知识,①是正确的,②是错误的。机械专家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这体现了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故③可以入选。机械专家的做法也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但 “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说法是错误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 26、B

【解析】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主体来看,人们的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②③是方舟子和崔永元在网络上围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大辩论的原因,故当选;价值判断因人而异,但是有客观的标准,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自觉的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①是错误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错误的反映,④是错误的,故排除。 27、C

【解析】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①是错误的;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故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③是错误的;嫦娥三号成功登月是在正确意识指导之下完成的,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特点,②是正确的;此次地外天体上的第一次“留影”也证明了认识具有无限性,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④是正确的,故选C。 28、C

【解析】①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消灭或改变。③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完成第一次互拍,是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故②④符合题意。 29、A

【解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A符合;B 、C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D说法太绝对,排除;故故本题答案选A。 30、D

【解析】杜威的观点是错误的,他没有看到动物不能认识世界,不能改造世界。A与材料无关,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实践活动与其它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D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31、A

【解析】①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强调理论刚刚问世时,没有获得太多支持,说明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曲折的,而48年后理论终被证实,说明人的意识具有预见性和主动创造性,故入选。②④选项观点错误,认识并不是封闭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而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故排除。 32、C

【解析】①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他动物的活动并不是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而不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故排除。②③选项观点错误,并不是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实践并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故排除。解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实践并不是人的所有活动,也不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33、B

【解析】①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生态文明观的提出过程告诉我们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新事物在批判继承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故入选。②③选项观点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题中强调经过实践的检验,认识不断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真理超出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会变为谬误,故排除。 34、C

【解析】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反映了相对静止的观点,2014年经济工作重点与往年相比,有所不同,体现的是绝对运动,故①正确;材料没有显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因此②与题意不符;主观要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能要求客观符合主观,③错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相信通过这些政策,会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体现了观点④;答案选C。 35、D 【解析】 对潘多拉病毒的有力地佐证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客观事物具有复杂性,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需要不断的深化和发展,③④说法正确;对潘

4

多拉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真理的阶段,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真理被推翻说法错误,①②错误。该题选D。 36、B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同改变、创造和摆脱规律,①说法错误;科学仪器的使用有助于推动认识的发展,但③夸大了科学仪器的作用,错误;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我们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②④说法正确。该题选B。 37、B

【解析】材料中观点体现的是要注意用矛盾的观点去把握,要注意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因而答案为B。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阐述如何“讲“真理,而不是追求真理;④“敢于突破已有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8、C

【解析】A中反复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阐述了3D打印虽然在上上世纪就有了理念,但没有技术;虽然上世纪有技术了,但没有市场;到本世纪有了市场后其产业得到发展。因而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答案为C。 39、A

【解析】“承受压力”体现了曲折性,即要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估计”“结果”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因而答案为A。②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0、3.B 4.A 【解析】

3.试题分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相关论述,既说明了公有制的主体作用,也说明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题肢④说法错误,应该是凡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故排除。答案选B。 4.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在改革开放30余年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党和国家一直在不断深化对市场的认识”可知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真理,故题肢①②正确。答案选A。

考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篇三:泉州九中2012——2013学年上学期

任教学科 任课教师任教班级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理

各班教室

1. 知识与能力:

a.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b. 记住 地球赤道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初步学会观察极半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形状。

b.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找出重要的经纬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及认真思考、认真钻研学习的好品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度、纬度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上确定某地位置。

地球在宇宙中空间位置及经纬线的特点。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读图提取信息,学会合作,动手实践

多媒体课件ppt

4课时(其中一节为练习课)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

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

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

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

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学生活动略)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

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

探索真理勇于实践

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

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

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

得成功。

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形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

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

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4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师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然后让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

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

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

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

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

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

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

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

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作业设计: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最好。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

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

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

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篇四: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开拓校本培训新局面

海口市第十中学`

我校自确定申请海南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以来,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根据上级部门的工作布署要求,对照《海南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评估标准》,认真开展了自评活动,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

我校创办于1970年,由原红岛小学分校改办而成,学校建址于海口市和平南路12号,占地总面积为8129.55平方米,现有 46个班, 在校生近3000人,教职工193人,(其中高级教师18人,中级教师53人,骨干教师9人),在职研究生6人。

我校办学成绩斐然,近五年来,中考成绩在全市各中学中处在前列,特别是高分段学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02年—2007年中考约有150人考上海南中学(共有20多进了海中理科实验加强班),约有1600人考上省、市重点中学,重点中学入围率约为35%, 06年、07年分别有99人、94人中考得满分(满分率在省市同类中学中名列第一),学业成绩综合评价指数、合格率、优秀率在省市同类中学中名列前茅。在07年中考我校陈煜同学名列全省第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校本培训的保障机制

近年来,我校在上级教育部门领导、关怀下,特别是在省、市教育培训院直接关心、指导下,按照海南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评估”的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开展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为确保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培训的实效性,学校采取一些措施。

(一)领导重视

在组织机构上,成立两个工作小组

1、校本培训小组

组长:邢福楷

副组长:严居进 梁勇

成员:刘李侠、吴美静、冯俐英、王清云、何少荣、陈红霞、许燕、李建、李秀萍、张文莲、韩文潮、陈育南、张娟、吴爱文、周始鸿、施琼英、吴坤雄、吴华健、钟光华。

2、校本培训考核小组

组长:严居进

副组长:梁勇

成员:刘李侠、吴美静、冯俐英、王清云、何少荣、陈红霞、许燕、李建、李秀萍、张文莲、韩文潮、陈育南、张娟。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领导教师开展校本培训的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考核小组要负责教师的评估工作。为了更好、高质量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学校把校本培训工作纳入校长任期工作目标。

(二)经费投入

学校平均每学期用于校本培训的经费达1.3万元。有校本培训成果奖励经费,有教育科研课题资助经费,有教师外出培训经费,有教科研奖励经费。

(三)培训条件

1、学校有固定的培训活动场地

学校有两间多功能的多媒体阶梯教室,四间多媒体实验室、九间多媒体教室、两间电脑网络教室、一间教师电子备课室、一间学生电子阅室、一间图书阅览室;有校本培训期刊杂志、及能满足培训需要的图书

音像资料。

2、学校有校园网络和多媒体教室等现代远程教育设备设施;具备卫星收视点和光盘播放培训学习条件

学校有校园网,其中心机房位于八楼附楼,有两条2兆的ADSL接入上网,一条接入行政办公网,另一条接入学生教学网。两个网通过中心机房互联,实现资源共享。有多媒体移动机柜两个,总价值7万元,用于其他班级上多媒体课使用。有29寸电视机一台,DVD播放器两台,录音机三十多台,激光打印机一台、彩色扫描仪一台,刻录机两部,数码相机二台。配有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一套,具备卫星收视和光盘播放等培训条件,这些设备为校本培训提供良好条件。

(四)培 训 资 源

1、拥有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培训者队伍

为了优质资源共享及复制,充分挖掘本校资源,学校成立一支能够胜任培训工作的师资队伍。以邢福楷校长、严居进副校长和梁勇副教导为领导,以骨干教师冯俐英、吴坤雄、施琼英、余玲、王清云、何少荣、李建、李秀萍等为成员,他们德才兼备,业务精湛,有很高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学校充分利用这些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每位骨干教师与一名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对其进行帮教。他们除学校常规培训外,师徒每周互相听评课至少一节,手把手地指导教学,培训效果良好。

2、开发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校本培训教材,并能够定期向老师提供必要实用的培训教材

几年来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荣获海口市“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先进单位。校本课程有历史组《近代海口商业史》、地理《绘制校园平面图》、数理化组《奥赛辅导》、美术组《纸艺设计

与制作》及音乐教师开发的舞蹈等课程。这几年来学校为全体教师购买培训教材和vcd光盘,教师培训用书人均15本。

3、积极开发和利用全国教师教育网联及其他培训网络资源

学校注重积极开发网络资源用于教师校本培训。每个年级的教师办公室都配备电脑,而且学校有教师电了备课室,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满足了各位教师的业务需求。

4、收集校本培训的案例,逐步形成本校教育教学科研例库

通过这几年的校本培训工作,学校注重收集各科组的校本培训优秀案例,形成本校教育教学科研例库,以便于教师对优秀资源共享。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5、利用省市培训机构和高校培训资源实施校本培训

在校本培训工作中,我校积极利用省市培训机构和高校培训资源实施校本培训,选派教师参加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课题培训和新课程远程教育教学培训;鼓励师参加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的假期课程培训及菜单培训。

三、校 本 培 训 的 内容、方式

(一)培 训 内 容

1、政冶思想和师备教育理论学习

学校重视教师政冶思想和师备教育理论学习,利用教职工会议、寒暑假集训时间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并制定了《师德管理条例》、《师德管理档案》、《关于禁止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教职工考勤制度》等,用以规范教师行为,打造海口十中教师的新形象,每年还举办教师德育研讨会,强化教师自身修养。

2、新课程培训

在新课程培训方面,我校教师积极参加由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主办的各学科新课程教材分析、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全方位提高教

师的专业水平。

3、有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学校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培训,选派教师参加省、市教育研究培训院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并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我校的教学水平,造就一批优秀的现代化技术型的教师。

4、教学基本功培训

学校制定教学基本功系列培训方案和安排表,科组制定基本功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有学科说课培训、基本功公共课培训、教师三笔字贴培训、教学基本技能、技巧培训。

5、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培训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立足教学实际,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是我校教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近年来,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申报并立项的省级课题有音乐组的《运用现代技术开发海南乡土音乐资源的研究》课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语文组的《中学语文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课题;英语组的《“张思中教学法”在仁爱版英语教材词汇教学中的运用》课题;数学组的两个课题《中学数学创新思维训练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实验与研究》均已通过结题验收,并取得良好效果,物理组开展“影响海南省比较广泛的气象和人工增雨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活动;生物组开展了“海南红树林现状及其保护前景调查”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美术组开展了手工作品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地理组开展“调查校园白色污染”和“你对废旧电池知多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以课题研究培训为导向,培养专业型、研究型的教育人才。

6、针对本校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各种特色的培训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了校本培训计划、工作细则和新教师培训计划,开展各种特色的培训,培训内容有:新课程培训系列讲座、

篇五: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 -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

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

一、【学习目标】

1、识忆目标

(1)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特点;

(2)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

2、理解目标

(1)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难点)

三、【学习过程】

活动一:知识梳理

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2、实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表现

4、真理的含义和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5、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6、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活动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1、运用实践的含义完成

(1)建筑工人通过实践能把设计的图纸变为房子。神州1-6号飞船的研制、飞行使嫦娥本

月的神话变为现实说明了什么哲理?

(2)【思考1】多项择题: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蜜蜂酿蜜 B燕子做窝 C农民种地 D学生听课E无产阶级革命F到南极进行科学

考察G经济体制改革

(3) 下列没有体现要重视实践观点的妙言警句是

A不怕慢,就怕站 B 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是干

C喊破嗓子,不如甩膀子 D有志者,高山是台阶,无志者,小沟是江河

活动2、运用实践的基本特征完成

(1)从神一到神七的成功发射,全国一百多家科研所的数百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投于这一

规模宏大的载人航天工程中,以赤子之心和顽强拼搏精神共铸中华精神,这表明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创造性活动

C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 实践没有止静,创新也没有静止,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

进的必然规律,实践没有静止,这说明了人类实践活动具有

A社会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3) 我国通过制定“十五”计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

A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客观物质性活动 D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活动

(4)我国古代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梦想,但现在终于能变为现实,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是因

为实践具有 的特点

A、客观性 B、主观能动性 C、物质性 D、社会历史性

(5)讨论:

农民――考虑这块种什么,地何时犁,犁几遍适宜,犁多深,土是酸性还是碱性,宜用氮肥还是磷肥等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作出行动。这说明了什么哲理?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又有主观能动性,两者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活动3、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完成

1、有人认为一个人的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这一观点()

①认为人的认识有两个来源 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③承认了实践经验与间接经验都

是实践的产物④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从“制度外”进入“制度内”,由“有益补

充”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重要力量”。这个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的变化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3、“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4、漫画“君子动口不动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5、实践能检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因为

A实践具有把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结起来的特征B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D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6、随着观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X波段多普勒雷达的出现,今天气象部门能够每隔一

小时提供一份气象预报,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这表明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C.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D.正确的实践使人们能够获得正确的认识

活动四: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完成

1、下列对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 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④真理是认识,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

2、“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句话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C.认为事物是不可 知的D.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4、“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是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段话表明( )

A、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C、要分清主次,善于把握重点 D、真理和谬误是无法分开的

【本课归纳】二、二、二、三、四 ;

真理的两个特性(具体性、有条件性);认识的两个特性(反复性、无限性) 实践的三个特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个)

四、课堂反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实践表述正确的是

A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C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寓公真蠢,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实践的历史性 B实践的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主观性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性 C.历史性 D.主观能动性

4、孙武曾率军三万打败楚国二十万大军,并在战争中撰写《孙子兵法》。孙武著兵法说明实践是()

A.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检验真理的标准 D.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5、广东省委省政府2009年4月公布的《关于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作结论”。这是强调

A.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在改革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知。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见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的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7、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镜2000倍的光学 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中的新问题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8、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固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9、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二)、判断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惟一途径

3、邓小平是科学的理论,所以可以用邓小平理论来检验各种认识正确与否。

4、真不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5、三角形这和不一定等于180说明了真理具有条件性

6、马列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永远是正确的

下列体现实践决定认识的有

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②.三思而后行 ③.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④.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A. ①② B. ③④ D. ②③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即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证明, 如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了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王明左倾思想是错误。

注意: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认识是指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①认识自己不能检验自己是否正确与否。

②客观事物也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③只有实践能证明,因为实践是联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