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史家之绝唱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9:25:31 体裁作文
史家之绝唱指体裁作文

篇一:如何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

如何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

就史学而言:

(1)“不拘于史法”,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创造了五种体例,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作为古代修史的范式,《史记》一直被后代史家推崇,从《汉书》到《明史》这些被公认的“正史”(二十四史),体例虽略有改变,大体总是遵循《史记》的成规)。

(2)进步的历史见解:大一统思想;据史直录(批判性);评价历史的方法。

(3)空前的规模:篇幅长,结构严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人物之多,前所未有。

就文学而言:

(1)开创了传记文学,与《离骚》在文学上地位同等。(诗史创造散文史创造)。

(2)与屈原有相近遭遇,并在屈原的鼓舞中吸取力量。

(3)与屈原“遭忧作辞”,“发愤抒情”一致,在作品中寄予了愤恨不平。

说明《史记》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

总之,《史记》是文学的历史,也是历史的文学,是文学与史学的高度统一

篇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史记》有感

不夸张的说,《史记》这本书总是如影随形的跟着我,——从小到大,就比如牙牙学语时妈妈讲的《史记》故事,雁雁成行时白话文的《史记》书籍,亭亭玉立是文言文的《史记》原著。由此,《史记》中一点一滴,一字一句,早已深入我心,不可磨灭。可若说到真正开始欣赏《史记》,却是近几年才有的事儿。凭着良心来说,以前读《史记》,便如云里看花、镜中赏月,记住了故事,却从未细品作者的文笔、想法,提到鲁迅先生对《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更是嗤之以鼻、不以为然。可自我长大之后,再品《史记》,便十分能理解《史记》的绝妙之处了,也觉得鲁迅先生身为一代文豪的评价是在贴切不过了。不妨告诉大家,以我的经验而言,欣赏《史记》便要从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上来品味了。

史家之绝唱

之所以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便是因为《史记》二十四史之首的地位和“不虚美,不险恶”的特点了。就第一点而言,《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演变;涉及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地理、民族、医学、宗教等各种学科。堪称是一部完整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大成之作。可光这一点,是无法成就《史记》“绝唱”的地位的,所以,第二点就来了。无论

从哪个角度来说,史记都是极具实录性和客观性的一部史书。虽然作者司马迁在书中增加了许多自己的评价,但他对人物的行为举止的推理都是根据人物事迹所反映的性格而来的,所以针对这些较可信的行为举止的评价,也不算有失公允。而且,司马迁本人敢于在书中描写现任君主汉武帝的种种行为、个个事迹,更不以成败论英雄,对陈胜、吴广的大加赞扬,这些行为,足以让我们肯定《史记》的公正与真实了。

无韵之离骚

开门见山地说,“无韵之离骚”指的便是《史记》在文学上的成就了。虽然《史记》身为一本史书,更多在于历史的记载,可书中的语言文字却也是相当的生动有趣,不见得华丽,却简单明了,较之后世的诗、词人,平添了几分先秦时期唯物主义的韵味。就拿《史记》中人物言行的记载来说,刘邦和项羽都曾见过秦始皇,但从他们所表示的感慨中就可以看出他们性格的巨大不同: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语气极为坦率,可以想见他强悍直爽的性格;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说得委婉曲折,又正好表现他贪婪多欲的性格。也就是司马迁对人物事迹的研究、心理的揣摩,才使他成功地塑造出这一个又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使得《史记》这本本该索然无味的史书,多出了几分闲趣。而《史记》一书中首创的论赞体,直接抒情,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人物的是非评价,让人更快、更好的了解历史,颇有几分“前人之事,后事之师”的意味暗含在字里行间。

经我一分析,想必各位也能了悟几分《史记》的韵和美了吧!只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家千万不要因了我这几句分析而禁锢和限制了自己的想法,大可各抒己见。

篇三:史家绝唱的魅力

篇四: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摘 要】本文从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出发,浅述了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西汉时代出现的一部伟大的巨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充分肯定了它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西汉时代出现的一部伟大的巨作,它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天汉年间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史记》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充分肯定了它的艺术成就。

一、史家绝唱

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形式。《史记》一百三十篇,除去书、表外,本纪、世家、列传中有大量的人物传记,这些篇章无疑是《史记》中最主要的部分。《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体,创立不同于前人的史书编纂形式,也为后世传记文学以及各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学样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记》以前的历史散文,重点在于记事,人物几乎沦为事件的附庸。在某个人物的书中是否出现,何时出现,完全取决于作者所要记载的事件,“以事取人”的倾向十分明显。与此相反,《史记》人物传记恰恰是“以人取事 “,事件必须服从于作者写人的需要。《史记》采取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形式,不仅是一个史料选择角

度的改变、叙述重心转移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伟大思想家深邃的眼光。

《史记》以前的历史散文,或编年记事,或分以国别,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照顾到人物活动的连贯性和人物经历的完整性。《史记》开创纪传一体,以人物为中心,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组织文章,可以从容不迫地描写人物某个阶段乃至一生的经历,为充分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创造了条件。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过去的著作也已有所积累。在《左传》中,可以看到若干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到了《战国策》,人物的描写更为细致,性格也更为鲜明。但由于它们以历史事件为本位,人物的描写只是片断地散见于叙事之中,缺乏完整性。另外,像《晏子春秋》专写一人之事,也很值得注意。不过,它也只是把晏子的许多故事结集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总之,在汉代以前,还没有出现完整的人物传记,人物形象的刻画,总的说来也还比较简略。《史记》在这样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把中国文学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划时代的新高度。

从总体上说,《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三大特点。它以大量的个人传记组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其中写得比较成功、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李斯、屈原、孙武、荆轲等等,就有近百个。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种阶层,从事各不相同的活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命运。从帝王到平民,有成功者有失败者,有刚烈的英雄,

有无耻的小人,共同组成了一条丰富多采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又各有较鲜明的个性。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物固然是相互区别的,身份和经历相似的人物,也并不相互混淆。张良、 陈平同为刘邦手下的智谋之士(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史家之绝唱指),一则洁身自好,一则不修细节;武帝任用的酷吏,有贪污的也有清廉的??凡此种种,在给予我们历史知识的同时,又给予我们丰富的人生体验。

二、无韵离骚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熔铸了鲜明的爱恨感情,使《史记》行文深得《离骚》情韵,强烈地感染读者,引起共鸣,从而增强了人物形象。本来史传散文与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内容迥异,没有共通关系。但学术界一致承认《史记》与《离骚》二者的相提并论。

清人刘载熙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得其辞者为司马长卿。长卿虽非无得于情,要是辞一边居多,离形得似,当以史公为尚。”这是说《史记》与《离骚》的相通之处在于“情”字。鲁迅说:“(司马迁)恨弄为臣,寄心櫡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以,故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鲁迅所提到的司马迁之所“恨”所“感”,当然也属于感情的因素。李长之更进一步称《史记》为“中国的史诗”。这都是说《史记》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也就是《史记》比拟《离骚》的主要相同点。今人吴汝烃具体地分析了《史记》中的骚影。他说:“《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着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

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魏公子列传》是一首满怀崇敬之情的赞美诗,《滑稽列传》是一首洋溢轻松愉快之情的幽默诗,《司马相如列传》略去所附录的大赋,便是一首包藏着炽热感情和富于浪漫色彩的恋爱诗。”这些分析,旨在说明司马迁受《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含有诗的情韵。

郭沫若在《论诗札记》中说:“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人、高下抑扬、强弱短长,也下是什么双声叠韵,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按照这个原则,《史记》是当之无愧的史诗。由此可见,《史记》人物形象生动,浓郁的抒情性,作家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渗入,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司马迁写历史人物,往往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在饱含的激情中,带有他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和个人色彩。在这方面司马迁酷似屈原。但是,写历史原则上不需要夹带感情,更不用说过多的主观色彩;而文学创作,则需要浓烈的感情。司马迁在纪实之中注入了浓烈的感情,所以《史记》既是历史,又是文学。 参考文献:

[1]《史记》 司马迁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司马迁 2009.4

[2]《中国分体文学史》 李修生 赵义山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12

作者简介:

周松英,女,1981年生,广西柳州人, 华南师范大学毕业,文学

学士,小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篇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摘 要:司马迁是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体现的文艺思想,很有独到之处。

实录精神和发愤著书说作为他文艺思想的核心,可以用“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来概括。

关键词:司马迁;实录精神;发愤著书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12)02-0158-01

鲁迅先生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同样适

用于他的文艺思想,“史家之绝唱”说得是其史学价值,对应着实

录精神,“无韵之离骚”强调其文学价值,对应着“发愤著书”说,

两者将文与质有机的统一在一起,使《史记》的叙事艺术流传百世。

一、“史家之绝唱”之实录精神

司马迁继承先秦史家秉笔直书的传统,注重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故历代学者“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述事理,辩而不华,质而

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种写实

主义的实录精神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和中国古代的散文写作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首先体现在其写史叙事的准备工作上,创作要

如实的反映古往今来的生活,还原真实的历史情节,亲身进行考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

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

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

以归。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还报命。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表现在他的写作态度和写作原则上,“不虚

美,不隐恶”,保证历史的真实和公正。他写史是非分明。如对秦

始皇的功过是非,不受时人的观念限制,独抒己见,他以事实为依

据,既批判了秦始皇的暴政,又对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进行肯定。在

写汉高祖刘邦的时候,不虚美,不隐恶,通过互见法”巧妙的把刘

邦的性格和伪善表现出来,虽然对项羽有同情之感,但也从事实出

发,写出了项羽刚愎自用,不善拉拢人心的缺点表现出来。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写作手法经后世刘向、班固、金圣叹、方苞

等推广,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散文创作的典范规则。

二、“无韵之离骚”之发愤著书说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

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

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是司马迁在《太史公序》论述的,司马迁横遭李陵之祸,被受极

刑,想当初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

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

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

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今汉

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

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

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司马迁因而动心忍性,发愤著书,

终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实际是一种创作动机的理论,或者是创作目

的的理论,就《离骚》的创作,他指出屈原有感于当时朝廷邪正不

辨,小人当权,贤人被谗,屈原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终身

被流放,穷困潦倒,为此心中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虽发而作《离

骚》。司马迁本人也对封建专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与权势

浮沉有了深深的体会,本来司马迁推言李陵之功,“欲广主上之意”,

是怀着一片忠心,想不到盛怒的汉武帝误解其意,治罪于迁,迁入

狱,遭腐刑,“肠一口而九迥,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如所如

往”。然而司马迁并没被打倒,而是在思想上获得解放,发愤著书,

“不虚美、不隐恶”的写史。

此外,这种“发愤著书”的精神付诸于创作实践,产生一种“文

如其人”的效果。如《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志洁,故称其物芳”,认为《离骚》中之所以出现大量的香草美

人,是因为作者自身品行高洁。司马迁本人在《史记》的创作中也

体现了他个人的倾向,少年时代游历大河上下,遍访名师,多有豪

情洒脱之气,所以《史记》在语言上也带了灵动之气,比之先前史

文,文学性很强,因之有“无韵之离骚”的美誉。其次,司马迁受

冤,对当局及历史有新的看法,开创“互见法”的叙事手法,使史

实委婉巧妙的存留下来,在每篇后的赞中,他的观点也是那么的情

意至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等。充

满了对历史人生的感慨。

《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纪传体通史,无论在史学界还是

文学界,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司马迁在其中体现的“实

录精神”和“发愤著书”及“文如其人”的文艺思想,也是我国古

代文论的重要成就,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杨光熙.司马迁文学批评思想新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9.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