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改写作文300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6:15:07 字数作文
篇一:《自相矛盾》续写
《自相矛盾》续写
那个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
家里人看他这样,爸爸就问:“咋地啦?霜打啦?”于是,他就一五一十的把卖矛和卖盾的事说了一遍。家里人听了以后都笑了,爸爸说:“孩儿呀,你的话自相矛盾啦,难怪没卖出去。”于是爸爸给他出了个主意。
第二天,他就只拿着矛在街上叫卖,“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买不买没关系,停下来看一看也是好的。这么锋利的矛什么都刺得穿”。一会儿,就围了一大群人,矛很快就卖完了。那个人高兴的拿着钱回家了。到家就说:“爸,我回来了!您的主意真管用”。 又过了几天,那个人又只拿着盾到另外的街上去叫卖,“走一走,看一看,比一比,算一算,买我的盾最合算。这么坚固的盾什么都挡得住!”不一会儿盾也卖完了。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做事不要自相矛盾。
同学评语: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朱高瑞
老师评语:两次叫卖语言都不一样,看得出来,你很用心。
篇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写作续写和改写
年级教研组集体备课
篇三:作文互评互改标准
作文互评互改标准
1、评改形式:同桌或前后桌交换作文本。
2、评改标准:
(1)看书写:字迹潦草,有错别字,每3个减1分
不整洁的,减1——5分。
(2)看语句:不通畅的(即有语病)每句减3分。 常见语病有:词语重复、语序颠倒、
自相矛盾、指代不明、
语意不明……
(3)看段落层次:段落不分明、层次不分明的减3
至9分
(4)看内容:(主要指字数):每少于或多于50字的
减5分
(5)看主题:主题不鲜明(新颖、明确)或不健康
或文不对题的减30分。
3、评改语言:要求要有针对性,富有建设性意见。字数控
制在50——100字之间,清楚、有序地写在正
文的下面。
4、评改时间,写在正文的右下角。
5、评改分数写于文题的右边(最低分数60分即为基本分)。
6、评改一律用红笔(或有别于原字的笔即可)。
注:(1、作文总分为100分,希望各位同学评改时要客观公正
按标准严格评改。
(2、如有疑难,举手求助老师,老师会给你满意的答复的。
1995年9月
篇四:2016新作文素材:中国人自相矛盾的俗话(富有思辨性的俗语)
2016新作文素材:中国人自相矛盾的俗话(富有思辨性的俗语)
2016新作文素材:中国人自相矛盾的俗话(富有思辨性的俗语)
1.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北宋·汪洙《神童诗》)
2.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3.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明·李渔《十二楼》)
可俗话又说:狗改不了吃屎! (教育部《成语典修订本》)
4.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黄易《大唐双龙传》第三十四卷)
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元·关汉卿《单刀会》)
5.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
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宋·俞文豹《清夜录》)
6.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红楼梦》刘姥姥语)
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7.俗话说: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8.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淮南子·泰族训》)
可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唐·李贺《马诗》)
9.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折不屈!
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伸能屈!《荀子·不苟》
10.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
可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11.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可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宋·苏洵《衡论·远虑》)
可俗话又说:沉默是金、祸从口出!(唐·韩愈《杂说》)
13.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陆游)
可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清·黄景仁《杂感》)
14.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
可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晋·鲁褒《钱神论》)
15.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 (元·无名氏《货郎担》第四折)
可俗话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16.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 (宋·周敦颐《爱莲说》)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
者黑!(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17.俗话说:捉贼捉赃,捉奸捉双! (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
可俗话又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8.俗话说:贫贱不能移! (《孟子·滕文公下》)
可俗话又说:人贫志短,马瘦毛长!(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
19.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
可俗话又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20.俗话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荀子·劝学》)
可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
21.俗话说:后生可畏! (孔子《论语·子罕》)
可俗话又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5回)
22.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4回)
可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红楼梦》贾母语)
23.俗话说: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
可俗话又说:人心隔肚皮!(清·钱彩《说岳全传》)
24.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 (宋·俞文豹《唾玉集·常谈出处》)
可俗话又说:纵虎归山,后患无穷!(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
25.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缨络经·有行无行品》)
可俗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26.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可俗话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名贤集》《增广贤文》)
27.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
篇五:2015高考作文阅卷感受与反思(2015.9.23修改)
2015高考作文阅卷感受与反思
专家解读汇报
一、阅卷标准
2015山东高考作文材料: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搁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一)关于材料
1、材料的性质
2015山东高考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整合了材料和话题作文
特色有二:第一,空间大、角度多、开放性,没有预设的主题标准;
第二,贴近青少年心理,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便于考生发挥水平。
2、材料的来源 林清玄《无风絮自飞》
3、材料和原文的关系
有关联,更有区别,原文的立意不是考生立意的标准。
材料节选出来之后,作了修改,也就具有了独立性,带着丰富的信息(乡谚、父亲、孩子)。所以原文不能作为限制学生立意的依据。
(二)题意定位
由质检组、命题组,结合考生作文,归纳出三大类,共九种角度符合题意。
A. 孩子――三个角度
角度一:探求事物、探求真理,追求创新。
涉及到材料中的“扯断”,可理解成失败,所以过程中会有失败,应如何看待失败?
角度二:质疑权威,挑战前辈。
乡谚,是生活经验的积淀,是经验;父亲,代表长辈或前辈。
角度三:追求新鲜事物或创新的过程比行为的结果更重要。(或至少并重)
可以分许多小点,如:反对功利化,孩子的行为是带有理想化的梦想,也许非现实,无结果。
B. 父亲
角度一:抓住本质,分清主次,明确目标。
“本质”即本末探究;“主次”即抓大放小;“目标”可以是人生的事业目标(如生为科学家??的人才),也可以是人格理想,一种精神的实现、人格的完成,如不忘本心。
角度二:顺从自然规律、客观规律,反对人为破坏,让它自由生长。
父亲出于经验,认为不必分清,就是顺从自然规律。从“规律”,可以引申到自然、社会、历史等等的规律。
角度三:结果比行为、方式、手段更重要。
如有人联想到“不管是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结果”就是逮耗子,行为、方式、手段就是“白猫黑猫”。
C. 整体立意,不偏向父子任一方
角度一:寻求父子都能满足的做法、方式,进行折衷。
角度二:长辈应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让孩子更好成长。
角度三: “乡谚”――
⑴材料中三次提到“分辨”,值不值得分辨?如何分辨?植物-人-社会,哪些事值得分辨?有用无用?有无意义?
⑵求同存异,不必分辨。
⑶相伴生长,人生借力。
二、关于评分标准
1.标准
⑴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发展等级
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⑵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 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提示事物的内在联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①材料丰富②论据充实③形象丰满④意境深远
有文采:①用词贴切②句式灵活③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④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意:①见解新颖②材料新鲜③构思新巧④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⑤有个性色彩
⑶扣分:
缺题目扣2分;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扣1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最多扣3分。
400――600字:25分左右(从阅卷情况看,大量三评卷是不足字数的作文,且给分偏于25分下。) 200字以下:0――10分
只写题目:给2分。
⑷扩写材料:27――30
⑸抄袭试卷材料(大小阅读、文言文材料)判分:
①全文:0――10
②抄600字:15分以下
③抄400字:20分以下
2.等级划分
一类:53――60
二类:46――52
三类:36――45
四类:26――35
五类:25以下
切入分:43
3.等级划分依据
一类文:
内容:⑴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强调四要,一突出)
选某方,要有立场,要有分析,要辩证,要紧扣材料。一类上文章,重点看辩证,即主张一方,能兼顾另一方。能做到这一点,即在57分以上。
⑵不停留在一个层次,能做到层层深入。(至少深入一层,才深刻。)
⑶例证新鲜且饱满(能展开)
表达:文体规范――议论文、散文、记叙文、应用文(书信等)
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文:
内容: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注意:立意相同,同一角度,(注意深浅水平不同);论述过程中,论证和观点有不同程度游离或不当;兼顾另一方不够,辩证性略差。
表达:文体规范,结构上有不同程度松散。
语言:通顺,较有文采,字体清楚。
三类文:
内容:基本符合题意,立意含混。
⑴什么是过程,什么是结果没讲清楚;
⑵观点有一定的自相矛盾或混乱;
⑶在论及两两相对的概念时,难以界定;
⑷例证陈旧或不充实、不恰当,与观点不配。(要注意例证陈旧的后果!)
表达: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松散,某些段落不衔接。
语言:一般,字体不清。
四类文:
内容:
⑴偏离题意,(包括“宿构”文章――与材料毫不相干,事先背的一篇文章。但准备的作文或素材与观点相关,围绕材料加以运用,是可以的,非宿构。)
⑵观点错误:如没有是非之分;或反谈琵琶。
⑶所写作文与材料相去甚远,内容与材料没什么关系,但只在文章当中某处抄上材料某句话,提及材料。
表达:文体不清
语言:不通顺;例证与观点相悖或无例证;错别字多,卷面不清。
五类文:
内容:与材料完全脱离,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表达:文体混乱,结构散乱。
语言:杂乱,字数不足,错别字多。
从阅卷情况来看,依然是议论文一统天下,记叙文如果扣题,抒写真情,要比一般公式化的议论文得分更高。
阅卷感受
1、关于卷面
卷面要做到“眉清目秀”,要强调到进高考考场。书写差打高分难、书写好打低分都不忍心。
建议:
不能写小字,宁可写满格。
扫描版要想给老师留下书写“工整”的印象,并不难:首先要做到笔画清楚,可以先忘记横竖撇捺折等笔画,重点强化横笔和竖笔,可短时间内使卷面有大改观。
2、关于错别字
不写错别字很重要,老师常以此作为判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信号。
建议:
题目、首尾、段首等关键位置不能出错别字貌似一个错别字只扣1分,但给老师的印象很深刻,是43三类上还是48二类中,影响重大。如《形动比外表更美》题目当中出现低级错别字,加上立意偏差,得38分。
3、材料与行文:运用与否?如何运用?
(1)论点的提出与阐释
例文一:《吾将上下而求索》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不知为何出发。”小孩的探索心理与父亲的求果心理正诠释了岁月将探索心理抹杀。朝山谒水,叩经问史。究竟谁的力量更伟大呢?结果,还是刻骨铭心的探索? 例文二:《莫分辨,等收获》
雾里看花,花非花,雾非雾,然花皆美,雾皆轻。这启示我们:莫分辨,莫细究,照顾好它,任其发展,自有收获之日。
小孩想分辨丝瓜与肉豆的不同,结果却将纠结错综的茎叶全都扯断了,瓜和豆都没得吃了。其实,有些事物,正如丝瓜与肉豆,虽然纠缠在一起很难分辨,但它们却并不是用来分辨的,只要照顾好它们,自
然会有收获的那一天。
(2)论证的过程中
例文一:反面(三评文)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在我印象中,王维的诗深情款款者有之,意气昂扬者有之,恬淡闲适者有之,平稳妥当不差不漏者有之。生活于他,是立于紫陌红尘而掩门铸望,富贵可以相却,清静可以自适。而王维却在这一件小事上写诗抒愤,实属不当。他的愤懑,来源于李白的优秀与洒脱。同是诗人,李白可以做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而王维不可;李白可以做到“天子呼来不上船,自云臣是酒中仙”,而王维不敢。所以李白的豪放与洒脱??《成大事者不拘小节》42—52
例文二:(正面)
人生是一堵回音壁,你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发声,它就用什么样的音调回应你。你若纠缠像“瓜豆之分”的问题,它便为你设下更大的难题。然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呢?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一株长满可能的树。”我们无法预见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唯有以平和的心去对待每件事。丰子恺说:“你若爱,生活中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关键在于,面对瓜豆难辨你是过分纠结于辨清二者之不同,还是以平和的心态静那肥硕之果。
(3)文章脉络
例文一:《勿失探索之心》
《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探索便是求得万物之本的途径,只囿于“瓜豆可吃即可”是不会更深层地领悟这个世界的。
(1)那么,何为探索呢?(2) ??(3) ??
如果说乡间谚语是经验主义的,而父亲就代表着实用主义,那么孩子身上的浪漫和理想主义色彩,将是他感受世界、探知世界的明镜。
例文二:《雀鸟搭巢,枝根同扎》
1、窗外鸟雀屋檐下筑巢不分树枝、树根――联材料“莫分辨”
2、村上春树《失落的弹珠玩具》中“羊奶和母乳虽然母性不同,但都是纯白无瑕的爱”――无须分辨
3、深海小丑鱼与鲨鱼共生――不矛盾,不须分
4、爱迪生、霍金、森山大道
5、过渡:我们只需欣赏花的盛开就好了,并不需纠结,为何一个地方会开两种不同颜色的花。
6、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提到的神魔关系
7、余秋雨:
8、呼应首段,点题。
建议:
1.行文与作文材料要有显性联系。
议论文:材料要与观点形影相吊、相依为命。议论文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作,层层展开、有过渡、能前后呼应,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记叙文必须有一个切合题意的好故事,情节要有波澜,刻画人物的手法多样化,重细节描写,要有真情实感,点睛之笔彰显文章的深度。
2.认真研究高考满分作文。
4、关于思辩性中的“思”:
发展等级中“深刻”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提示事物的内在联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有创意①见解新颖②材料新鲜③构思新巧④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⑤有个性色彩,因“我”的缺位,而形成瓶颈,不能突破一类中等级。
“思”即思想性,曲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应试作文中“我”的缺位,让语文教学蒙羞。也是阅卷结束后,让我最感失落的原因。
我们的责任是培养学生成为“更好的公民”“更聪明的选民”“更有智识的报纸读者”“对国家大事和
国际大事更为胜任的评论者”,不能只是“无意识的两脚机器”。正如胡适所言:人应该有“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地推理和根据论证来相信某一件事的习惯。”
5、几种让阅卷者不舒服的行文现象
(1)拟题随意,大而空、长而空。最好题目最好是文章的中心。
(2)开篇不点题。
(3)缺少中心句,文脉不清晰。
(4)素材选择陈腐、低幼,或缺少文化积淀,不厚重,难以支撑观点。
(5)素材运用不灵活,死记硬搬,不会一材多用,写文章成了拼积木游戏。
6、文采与素材积累
发展等级中“有创意”之下的“材料新鲜”,我们应如何应对。
阅卷中发现一个现象:能留住老师目光的文章,皆内容充实,行文中能做到旁征博引,名言警句在文中俯拾皆是,平均不少于4处。这不新鲜,这是高中三年师生辛苦打磨的成果体现。问题的关键是有一个倾向――源自课外,而非课本素材。
在复习备考中,为避免材料的同质化,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对大面积提高作文成绩,是一条大家认可的捷径。在当前老师们对高考满分作文条分缕析的大背景下,这些应试的技巧很容易被在座的各位行家里手把握到。
(1)重视课本素材的发掘与积累,探索“文本、我、生活”相结合的思路。
(2)在课本素材积累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新鲜素材的补充。
哲思警句中适当关注禅宗佛理、重点依然是中外大家,从而实现思想深刻、大气厚重的文章特征。
(3)在素材的打磨方面,注意句式的训练:整句散句、鼓励短句。
备考建议
1. 关注经典课文的素材发掘。作文训练要注重点面结合。序列化必不可少,围绕观点的材料引述、论证方法的小练笔更能让学生有收获感、成就感。
2.积累素材,多读多记、多写多练,关键要将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独到的体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素材。少一些专家式的说教,多一些生活的鲜活。
(4)赏、仿、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不二法宝。
四、小随笔,做生活的有心人:事――理:微妙之处深藏大意
例文一:
凡事都有另一面
另一面的乌云
一次,坐飞机,登机之前,天空乌云密布;等飞机起飞,飞到高空,我透过舷窗,见飞机之上,是万里晴空,飞机之下,是灿烂的云彩。
这些灿烂的云彩,不就是在地上看到的那些乌云吗?原来,阴暗的乌云,它的另一面,竟是如此灿烂美丽。
当我们的人生面对阴暗时,要坚信,人生也有另一面,在人生的另一面,有耀眼的光明。
另一面的死亡
过去,我一直以为,死海,是指海水干枯了,海不存在了。
后来,才知道,所谓死海,是指海里没有生物,生物无法在海里存活下去,最后,诺大的一个海,谁也容不下,只容下了自己。
谁也容不下,让谁也活不下,这样的海,在人们看来,也就已经“死”了。
另一面的迷路
朋友从草原旅游回来,就找我讲述草原上的见闻,同时他还告诉我,他在草原上曾有一次迷路的经历。 草原一马平川,四通八达,没有什么阻隔,往哪里走,都是路,有这么多的路可走,怎么会迷路呢?我说。
而朋友说,正是当时可走的路太多,所以才迷路的。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