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锹形甲虫多少钱一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23:18 字数作文
锹形甲虫多少钱一个字数作文

篇一:部分国内常见兜虫、锹甲

孔夫子锯锹 拉丁学名:Prosopocoilas confucius

分布:福建 浙江 海南岛;越南 缅甸,山东烟台有少量分布

号称世界第二长锹,中国南方的骄傲,细长的身躯和大颚 黝黑发亮的外壳,是虫界名望度很高的锹甲.

什么称之为孔夫子呢?看它的种名"confucius” 发音是不是有点像汉语

“孔夫子”的味道有很多中文名都是按照种名的发音而命名的........

孔夫子锯锹甲,鞘翅目锹甲科。身长59-106mm(雄性),我国身长最长的甲虫,分布于南方,尤以湖南、海南等地较多。体色呈光亮的黑色,雄虫大颚发达,共有两较大齿突,小齿突较多,其前胸背板两侧各生有一个小刺突。锹甲生性好斗。成虫爱食水果;幼虫(俗称老木虫)腐食,栖食于树桩及其根部。成虫多夜出活动,有趋光性,也有白天活动的种类。由于其体大、形状奇特而为大众所喜爱和收藏,并作为宠物饲养. ,

鸡冠细身赤锹形虫

鸡冠细身赤Cyclommatus mniszechi

体色黄褐色至褐色,具微弱黄绿色金属光泽,雄虫大型个体头部宽大特殊,雌虫前胸背板有2条纵向平行的黑色线条,体长公虫

30~56mm,母虫

19~23mm,成虫出现于5至8月,主要分布于台北县市低海拔的树林中,雄虫体型以大小共分长牙型、中牙型及剪刀型,大颚非常粗大,鸡冠很神经质,稍一刺激就摆出防御攻击的架势,头部很大,鞘翅闪着淡绿色光泽,头部向内凹陷。 刚买的小型锹甲 很能生哦........等待吧

巨叉深山锹甲

深山属外观威武漂亮,种间差异很大,饲养中不可错过的锹甲种类。

但深山属野外生境海拔高,要800-1000米以上高山密林,母虫产卵需要低温高湿的环境,有一定难度。

篇二:锹形虫幼虫食性大解密

鍬形蟲幼蟲食性大解密

前言:最早期養鍬形蟲多半以木屑或挖到幼蟲的枯木來飼養,後來有人用發酵木屑,或者太空包來養.現在則有台灣的菌母瓶或是日本的菌瓶可用.然而為什麼用來種菇的東西卻成為養大鍬的聖品呢?鍬形蟲的幼蟲究竟需要吃什麼東西?一些觀念不知是對是錯,如果了解了鍬幼的食性,就會分辨清楚了!

概論:鍬形蟲幼蟲(以後簡稱鍬幼)在自然界中大多是在木頭裡生活,同樣地在木頭裡面的還有其他的昆蟲存活著.所以有非常多昆蟲住在森林裡.以熱帶雨林而言,超過兩百萬種的昆蟲住在其中.再從對於樹木的關係可以分成三大類.

1.一次性昆蟲:寄生在健康的樹木或少部分枯木的族群.例如鱗翅目.

2.二次性昆蟲:寄生在生理上已衰弱的樹木甚或讓樹木死亡的害蟲,例如小蠹蟲科.

3.腐生昆蟲:從動植物遺骸攝取營養或是寄生在枯木裡的.例如鍬形蟲和一部分天牛或等翅目(例如白蟻).

再從食性分的話,有食植性,食肉性,雜食性,腐食性.若從範圍而言,有單食性,狹食性,廣食性.另外說到地球生態系中有生產者,消費者及還原者三種.

初論:鍬幼是屬於[腐食,雜食的第一次消費者之腐生昆蟲] 別小看這些好像無關緊要的長篇大論,至少我認為:鍬幼吃的是腐木,不是生木,更不是加在木屑裡多營養的添加物,甚至連狗食,我覺得鍬幼比較會吃的是開始發霉的狗食.因為鍬幼是狹食及腐食性.因為自然界中鍬幼是存於朽木中,所以它的食物就是木頭,它也不需要維他命之類,什麼補品像高蛋白之類也不能直接吸收,乃是透過共生菌的作用.同時也不必多慮木頭泡水會沖掉養分,因為它吃的是木頭部分,那是沖不掉的.而添加物對共生菌比較有用,間接促進鍬幼的消化與吸收.開頭說到這,有了一些疑問,為什麼非朽木才行?木頭有什麼養份?蛋白質從哪來?共生菌是什麼?為什麼可以用菌瓶養?什麼木頭比較好?

之前提到鍬幼是屬於第一次消費者.廣義而言應該是以所有綠色植物為食者,(第二次者就是吃第一次消費者,如斑馬吃草,獅子吃斑馬,就包括生產者,一二次消費者),但因為鍬幼是狹食性,所以不是所有樹木都可以吃,基本上以殼斗科為中心的闊葉樹,最常提到就是櫟樹,台灣則有青剛櫟樹.至於其他雜木林雖然是闊葉林,就不是首選,比較差一些,至於針葉林更不能用.這好比保育類的珠光鳳蝶幼蟲以馬兜鈴科為主食一樣道理.不過鍬形蟲有很多屬別,也分布於全世界,而且各地樹種有所不同,本篇以大鍬為對象討論之,必須先加說明.因為有的鍬幼不能用菌瓶,有的是吃腐植土,因種類不同有差異性在,不能一概而論,而是因其狹食性所限!

2.木頭的成分組成:

(1).纖維素:約30-40%

(2).木質素:約20-30%

(3).半纖維素:約25-35%

其餘少數為糖類,脂質及蛋白質.

3.我們知道植物能由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及由土壤中吸收的水分養分及礦物質藉由光合作用將太陽能儲存於碳水化合物中,並建造其組織構,其能量普遍存於纖維素,糖類,澱粉及木質素中而副產物就是動物賴以所需的氧氣.人類吃米飯麵食吸收澱粉轉化的葡萄糖,而鍬幼消化吸收的是纖維素分解後的多糖類,雙糖及單糖.(不過纖維素被木質素所保護,可不是那麼容易被分解!)

4.樹木除外層的導管篩管形成層外,內部幾乎是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並藉由木質素固定著.木質素是一高分子量,不溶性的複合體,構造複雜及多樣性,大部份許多O-甲基化的苯衍生物組成的.其本身很難生物降解,所以能保護植物體其他的聚合體,例如纖維素,半纖維素等,就像動物有角質表皮,昆蟲有甲殼一般.如果要比喻的話,木頭裡的纖維素就像鋼筋,半纖維素就像沙,而木質素就水泥一樣.因此在生態系中,佔植物大部分儲存能量的纖維素如果因木質素而不能被分解的話,木頭永遠不朽化,其他消費者(指第一次消費者)就不能取得生產者製造的養分能量,事情就嚴重了.事實上少數微生物具有降解木質素的能力,其中包括一些擔子真菌、一些子囊菌和一些細菌.所以說為何朽木或朽木屑才能養鍬幼就是因為木質素被降解之後,鍬幼體內的共生菌才能消化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然而日本書上所寫菇(蕈)類是唯一能單獨分解木材的微生物,並不適當,還有其他真菌像黴菌,酵母及放線菌等也可以降解木質素,也就是說這些真菌或細菌也能分解木材.換言之,就是發酵的觀念由此而來. 至此我們才知道為什麼要用朽木,甚至要發酵,就是因為短短發酵1個月的時間,可以相當於在野外讓木頭任其腐朽數年才達到的腐朽程度,更明白的說就是木質素降解的程度問題.

5.有關木質素或是真菌的詳細內容,讀者可以上網搜尋,有更多學術上的詳細說明.然而以上所提似乎只提碳水化合物,那麼蛋白質呢?還有一件挺重要的是,就是機丁質,它是甲蟲外殼主要構成元素.它和纖維素和真菌又有什麼关係?

1補充說明:

(1)在研究過昆蟲生理的營養部份後,修正對鍬幼的食物或添加物不需要維他命的講法,維他命主要需B群維他命.B1及B2可由共生菌或說共棲微生物合成提供,其他在酵母或食物中可以~!提供(若對鍬幼而言,就是朽木或腐植質...等只是維他命的所需佔極少卻又不可缺,所以若是想在添加劑中加維他命的話,可以加菌母,因為菌母還有提供其他營養素或酵素的功用.)

(2)殼斗科的樹種很多,全世界有8屬1000多種樹,台灣據說有52種,讀者可再自行查詢,其他闊葉樹的朽木也是能養鍬幼,只是現今焦點放在飼育出大型個體出來,所以當以殼斗科為主,這點也需說明,並非其他樹種被排除在外.

(3)有關樹木的構造:樹木包括樹皮、韌皮部形成層及木質部(主要部分),木材成分中主要是纖維素,半纖維素及木質素,其次還有聚乙醣,聚戊醣,木糖,聚己醣,澱粉,糖類及蛋白質這些成分其中尤其以木質素而言,昆蟲從未有能夠充分消化和分解者,即使以纖維素而言白蟻體內也是靠原生動物相(如共生菌)去消化的,但也有像一些天牛類及番死蟲科就具有纖維素酵素.所以像無纖維素酵素的鍬幼,想要消化吸收纖維素消化吸收,必需依靠體內的共棲微生物.附帶提的是,這些微生物種類各有不同.同時各種鍬與兜應該也有不同的共生菌,因為從所飼養方式不同經驗可以來推斷. 還有一點很重要也易被誤解的是木質素並不是完全包住了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只是多所限制罷了,還是有部分纖維素或半纖維素因木材被打碎,或是經昆蟲咬時碎裂被部分暴露出來而直接被共生菌分解.主要是纖維素雖可以在溫和酸水中溶解,但木質素則為不可溶性.因此真菌的存在提供木質素被降解也使得纖維素等被繼續利用,也是樹木死亡後大自然有機能量的繼續利用.(碳化物的循環:光合作用把CO2以碳水化合物各種形式儲存利用,動植物及微生物又利用這些,最後以呼吸作用釋放出CO2,回歸大氣,繼續循環,並且每個環節當中或釋放能量供生物體本身所需,或消耗能量製造生物體生長所需,詳情可以查生化方面書本,不另贅述).還有纖維素也普遍存在於植物細胞中,乃是地球上最豐富的有機化合物(第二多就是幾丁質) ,佔有機炭物的50%或以上. 據研究通常昆蟲糞便仍含有許多比例的纖維素並未被完全消化,所以說像缺乏纖維素酵素的鍬幼也是看的出其糞便也是有多未消化的木屑,因此會有再回投吃其糞便的情形.因此鍬幼把朽木屑咬碎裂,以促進共生菌對纖維素的分解,以利自身吸收被分解後產生之各種糖類及養分,所以照說應當較細的木屑對於鍬幼是比較有利的.但是對發酵過程則須注意太細的話因為利於發酵,凡而容易被這些發酵主體的各種微生物吸收利用,木屑成為腐植質,變成我們說的過度發酵,那只好換成餵兜幼.這也部份說明鍬幼和兜幼所需食物的差別及其食性不同.又因為實際上有可能介於中間階段的時候,我們也不易分出到底算木屑或算腐質土,有待討論.不過我們也知道鍬幼吃過的廢木屑可以餵兜幼,也是因為鍬

幼並未完全用掉所有的養分,而微生物的存在,使得木屑繼續轉變為腐植質(腐質土的腐植質來源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有機體進入土壤後,最終轉變的聚合形態而來),而兜幼正需要營養的腐植土

2.先說昆蟲所需的營養:其生長發育所需能量之主要來源是醣類,其次需要具有氨基氮的來源(以蛋白質型式出現),以及包括固醇的來源,此類常是脂肪及油類的主要成分.此外上需要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群以及礦物質類.維生素上面有提到,醣類和纖維素,半纖維素有關部分,提到真菌時會再說.其他部分以後也會陸續再提.由於深入研究各種資料之後,發現很,多東西和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物質能量循環有關,相信將來一一寫出的話,大家對大自然的驚奇有更深的體會!還有像發酵,真菌,共生菌,腐植土...都很好奇是什么?

1.首先說蛋白質的成分,是由碳,氫,氮,氧等四種元素組成的,其中因為有氮元素,所以使蛋白質不同於脂肪和醣類.構成蛋白質的其他少量元素尚有硫、磷、鐵、銅等.蛋白質的結構主要是各種胺基酸組成,依照一定的比例及形式排列而成.對植物而言,氮是第四淨重大的營養元素,氮是蛋白質、胺基酸、荷爾蒙及葉綠素中的重要成份,而一般植物性蛋白質最常見於大豆,豌豆,青豆等,另外像我們吃的米飯麵食類也有豐富的蛋白質.從營養學的觀點來看,昆蟲對蛋白質的需求即為對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的個別需求.在自然界中發現三十多種胺基酸,大部分來自食物的蛋白質,可能源自蛋白質水解產物,也可能來自水解產物後再製的化合物通常在純態中可利用的蛋白質,包括卵白蛋白,酪蛋白,動物膠,玉米膠蛋白,還有飼料中像肉的碎屑,植物莖葉,酵母,全小麥粉及麩糠.因此我們在發酵木屑時,也提供了蛋白質的補充來源.至於在自然界中,鍬幼是生長在朽木中,就是被真菌寄生降解的朽木,其蛋白質來源除了植物蛋白外,還有真菌及體內共生菌.如果是腐植質多的話,游離胺基酸或硝酸鹽等可供利用的就更多了.但這是大致上的結論,推論原因來自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環利用

2.自然界中有三大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呼吸作用,二是光合作用,第三就是固氮作用.前兩者不必贅述,而固氮作用就是固氮細菌和藍綠藻靠其固氮系統將100 至200噸的大氣氮轉為氨鹽基.另外,空氣中的氮也可經「閃電作用」變成硝酸(NO3-)溶於雨水中進入土壤,而被植物根部吸收。動物排泄物、排遺物、遺體中的氮化合物則將經由細菌或真菌的分解氧化轉變成氨,氨化作用所產生的氨一部分回到大氣中,一部分則可能經細菌的「硝化作用」變成硝酸鹽而繼續被植物所吸收利用.所以不僅植物利用此氮素來源,其他細菌或真菌也都從環境中利用氨鹽基來合成氨基酸或其他化合物等,但細菌是藉由體外酵素製造氨基酸等, 所以也可以被真菌所吸收,再擴大而言,鍬幼的氮素來源除了木頭本身少部分外,還有真菌及細菌合成的氨基酸及菌體本身.以真菌中的壺菌為例共生在牛羊消化系統,長期生活在缺氧環境下.它們利用游動孢子在消化液中移動,對牛羊吃進的稻草作多點接觸,固定和萌發菌絲,分泌體外消化酵素(包括牛羊不製造的纖維素酵素)作多點降解,釋放營養,而隨消化物的移動,壺菌產生厚壁孢子作無性繁殖,隨糞便離開牛羊掉落在地上、葉上,進入休眠期;另I外,殘留的絲狀壺菌最終會被牛羊的消化液融解,亦成為牛羊的蛋白源。故以日本的看法是認為鍬幼體中的共生菌和鍬幼的關係和牛羊及壺菌之共生關係十分類似.還有有學者認為在昆蟲體內的共生菌中,也有部分具有固氮能力者.另外有書上寫,在鍬幼體內之共生菌的種類,至少一百種以上.這些共生菌的世代交替很快,一方面本身又利用氨基鹽或硝酸鹽等體外合成氨基酸或蛋白質,一方面死亡的菌體也被鍬幼所吸收,因此彌補木材中蛋白質來源不足的問題.然而畢竟生長和營養有很大關係,所以自從發現利用發菇的太空包及菌瓶可以飼養出較大個體後,又開創一個方向去思考為什麼菌瓶養的能比較大?當然很明顯的菌瓶中多了一樣東西,就是菌絲,接下來就要先進入真菌中的有關蕈類的部分,至於共生菌呢?將來提到發酵再回頭提,像發酵和腐敗的差別等,又是一個蠻複雜的領域.當然說的越多,想到的問題也越多,最後再來補充!

1.真菌界的生物為真核生物,其細胞具有細胞壁(成分多為幾丁質).真菌主要包括黴菌,酵母菌及菇類,其中酵母菌為單細胞個體,而黴菌與菇類則呈多細胞狀結構.真菌廣存於土壤,植物體,水中及空氣中,可行腐生,寄生及共生生殖.以前只分動物和植物界,而 Robert H. (1969) 則提出生物五界 ,包括:原核生物界(主要是單細胞細菌) ,原生生物界 (主要是單細胞真核生物) ,植物界 ,動物界和真菌界.真菌界裡還有粘菌門,真菌門.而真菌門有接合菌綱,子囊菌綱,擔子菌綱及不完全菌綱.有的還加上鞭毛菌綱.我們日常食用的大型真菌

多屬擔子菌和子囊菌類 .真菌品種估計超過百萬種,已確知的約七萬多種.傳統上酵母菌雖不歸於真菌,科學上是屬於真菌的子囊菌綱內.

2.真菌的特性:(1)分泌酵素將環境中的營養物降解,釋放簡單的糖,氨基酸,炭酸, 嘌呤,嘧啶等的可吸收形式,然後利用擴散和活性轉移將營養送入身體.(2)細胞壁有幾丁質或甲殼素 ,幾丁質是地球上蘊藏量最多的胺基醣形式的多醣,若單指醣類!(3)以孢子繁殖(4)單細胞真菌表達圓形生表,絲線狀真菌表達頂端生長,皆是不定型生長,真菌生活史上可出現交替的單細胞和菌絲階段.

3.我們看到的菌絲體是由管狀細胞串絲、菌絲分枝.和互纏而成的單位.

4.真菌的重要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發酵,從遠古到現在不斷被人類所利用,發酵就是微生物作用的結果,真菌的產物包括食用真菌子實體,單細胞蛋白(將來食物不足的出路),酒精,芝士,纖維素酵素,激素,維生素,檸檬酸及抗生素等.另外真菌也能降解木質素,所以若在無氧環境中才造就出今天所謂的煤炭.(因為所有真菌]都是好氣性,雖有的需氧極少,但絕對不能無氧)所以真菌也在植物尤其森林中樹木枯倒分解再利用的循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雖然其他細菌及黴菌也能用不同形式去降解木質素,但以木材腐朽菌的真菌能力最強.其中有白色腐朽菌及褐色腐朽菌,白色菌主要分解木質素,據說超過2000種,其中約有10分之一能生育於生木,而非枯木而已.褐色菌以分解纖維素為主.所以日本利用木屑等製造飼料 ,又利用這些.菌從分解的纖維素去製造葡萄糖,纖維雙醣,酒精及醋酸等.將來也是各國努力的方向,因為纖維素藏量極高,利用真菌及細菌等,將來可以製造出人類的食物,來解決糧食短缺或動物性蛋白來源不足的問題.話說回來,真菌因為將木質素降解,利於鍬幼取得纖維素等養分,還有真菌菌絲本身也成了營養源.接下來先來談這個問題 ,然後再來看什麼真菌是我們養蟲可以用的~~~

1. 真菌的生長:真菌細胞壁由幾丁質組成.而幾丁質乃是N-乙醯氨基葡萄糖以β-1 → 4糖鍵連結的聚合物. 真菌由菌絲構成,多半為寄生或腐生,菌絲會侵入寄主或附著物(如樹木)內,分泌酵素,使食物分解為小分子後再吸收,菌絲頂端可產生孢子,藉由孢子的飄散以繁殖.

2.真菌對環境之適應性很強,能生長在細菌不能存活的環境.它們為化學異營菌,直接由環境吸收養份生長.不過在營養需求上,真菌有一些特性不同於細菌:(1) 真菌可生長於酸性環境(如pH 5.0)而在那一種酸度下則不適合細菌生長.(2) 大部份黴菌為好氣性,僅生長於基質表面.(3) 大部份真菌比細菌對滲透壓具抗性,因而能生長於高糖或高鹽環境. (4) 真菌能生長於低水份含量基質,而在同一環境則細菌不能生長. (5) 真菌對氮源之需求比細菌低.

3.再說到幾丁質,主要存在於水產甲殼類動物,及昆蟲,烏賊背骨,真菌類植物(如蘑菇,香菇)的細胞壁中.幾丁質是一種類似植物纖維的直鏈狀聚合物,差別在於纖維素是一沒分枝,單由葡萄糖以 beta-1→ 4連合而成的聚合體,而幾丁質是N-乙醯氨基葡萄糖組成,因為有乙醯氨基所以幾丁質算是一種粘多糖.目前全世界,正掀起一股幾丁質的使用熱潮,無論減肥食品,醫療材料,生活用品(如紡織品,清潔用品,化妝品),甚至農業,生物技術,生化工業,環境保護等各方面,都可藉助它的妙用,讓人類生活更健康,更安心.幾丁胺糖是幾丁質經去乙醯基後的產物,是一種更天然的高分子物質,它功用比幾丁質更強,尤其去醯度愈大,效果愈好.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幾丁胺糖對人體健康都有相同的功效,而是須視它所含的寡糖,分子量及去乙醯度來區別它的功用.而當初看到纖維素和幾丁質的化學式只差一個乙醯基,才了解為什麼用含真菌(菇類)的菌瓶來養鍬幼會比較大隻.但纖維素並非直接被加工轉化為鍬幼所需的幾丁質,同樣的真菌的幾丁質也非直接為鍬幼所利用.所有高分子的食物或營養,皆須分解成較小有幾分子後,才能重新被吸收再利用以組合其所需或是產生能量,也就是消化的意義.當然實際上若我們認為甲蟲外殼只有幾丁質(或稱甲殼素)那就差多了,還有其他成分如脂肪酸,膽固醇 ,臘質,蛋白質及酚類等等.(有關昆蟲的皮膚,有興趣可以去查昆蟲生理學等相關書籍,一般認為有三層).所以生物構造的複雜性不是表面所見而已,就像中國人常說吃什麼補什麼,其實都被分解消化再利用了,不然我們肚子身體都變成豬肚豬肝豬肉甚至豬頭豬腦了,或者說也就是為何牛羊吃草可以長肉.

4. 真菌細胞壁不但由幾丁質組成,還有其他成分,包括β-葡聚糖和α-葡聚糖等.另外真菌的本身還有其他的多糖類,固醇類,凝集素,有機蛋白之類,甚至是蕈毒素等.所以有的真菌可以食用,有的卻有劇毒,不僅人類不能食用,當然也不能用來養鍬幼.高級真菌在子實體發育中可能有一特別的程式化細胞死亡,這樣的程式化細胞死亡可具有其他功能,如鬼傘子實體死亡時有極高的溶解酵素活性,而細胞死後,只留下細胞質物在體外,這些形成物(膠漿)或可提供養料作循環之用,依此看來也提供共生菌及鍬幼營養的來源.已知許多真菌,細菌和植物均可產生幾丁質分解酵素,可將真菌細胞壁的幾丁質分解,造成原生質流失,故此可獲得生長所需的來源.食蟲性昆蟲也具有機丁質酵素,然而鍬幼是否具有幾丁質酵素,這點不得而知,沒有的機會比較大.因為以一般鍬幼所在的枯木裡,並沒有豐富的幾丁質來源,所以演化上應該是不須具備幾丁質酵素才對,所以演化過程之下,不會持續產生不需要的酵素,所以就會缺乏此酵素.那原本想說真菌細胞壁提供的幾丁質會提供鍬幼生長所需不就沒機會了,事實上幾丁質透過真菌及細菌的幾丁質酵素分解成簡單分子,才有機會被鍬幼所消化吸收.然而這應當算是補充來源,基本上幾丁質的合成還是靠葡萄糖和乙醯基分子結合及聚合而成,葡萄糖來自纖維素的分解,乙醯基就是指蛋白質的分解而來,而蛋白質來源包括少量植物性蛋白(木頭本身),真菌及細菌製造的或本身死後分解及腐植質等.基本上大部分在自然環境中還是有限,所以如果能提供更多營養的話,當然可以養出比較大的個體(不考慮溫度,基因等變數之下).

5.又若因此認為既然真菌細胞壁所含的幾丁質既然不是直接被利用,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嗎?其實真菌一方面幫助降解木質素,分解纖維素之外,還能產生多糖類,尤其是肝糖以及脂肪(這是儲存碳源及能量的主要形式的化合物),另外還有一些胺基酸,嘌呤甘酸,等(像菇類的口味等就和這些有關)以及維他命,可溶解性膽固醇等,所以菇類本身營養價值蠻高的.尤其是多糖類,被認為是具抗癌的成分.還有說到胺基酸(尤其是谷胺酸),嘌呤甘酸在生香菇中比較少,而乾燥香菇在泡水後,由於酵素發酵作用下,產生更多的胺基酸,使得口味更佳.一般是泡熱水一小時,事實上如果泡15度冷水一晚,風味更佳,在此提供一下.

6.我們再把焦點定在真菌中的蕈類,也就是菇類.菇類的構造是由菌絲體和子實體組成的:菌絲體是由菌絲組成的,是菇類的營食器官;而在條件符合下菌絲不斷成長分化形成子實體,子實體可說是菇類的繁殖器官,由菌傘,菌柄,菌褶形成.菌傘為擔孢子產生場所(即菌褶)的保謢器官, 菌柄是支撐菌傘和菌褶及輸送養料水分器官, 菌褶是孕育擔孢子的場接下來將把焦點集中在菇類,什麼菇類比較適合養鍬幼?台灣菇類簡介,太空包製程大公開(含成分比例喔!)

1.一般我們認為真菌都是要用顯微鏡才看得到的,事實上不管看得到的蕈類或是微小真菌都要藉由顯微鏡才能區別分類.而我們一般看到的大型真菌通常看到的是子實體,通常依其外觀可以作為大致上辨認的依據.不過這些大型真菌並不是一個分類族群,而是多屬於子囊菌和擔子菌.子囊菌是最大的族群,像酵母,麴菌,麴菌,盤菌,冬蟲夏草.黑塊菇等.而擔子菌又分為同擔子菌,異擔子菌和腹菌.異擔子菌的擔子柄一般有縱隔或橫隔,有些是寄生性的,像銹病菌和黑穗病菌.另一些是腐生性的大型真菌,像木耳,花耳等,同擔子菌的擔子柄不分隔,多為棍棒狀同擔子菌依其菌體的質地又可分為傘菌類(軟菇)及無菌摺(硬菇)(像靈芝,牛樟芝).而我,們在吃的香菇,洋菇等則是屬於軟菇.

2.再回到真菌再自然界中扮演的角色,乃是分解者的主力部隊,它們(包括真菌和細菌)分解動職務的屍體,把體內的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回歸到自然再被植物所吸收利用,使資源得以生生不息被循環利用.當中腐生性的真菌又分為木生性與非木生性,非木生性是以動物屍體或糞便為腐生對象.木生性就是以木材的纖維素和木質素作分解來當作碳素來源者,學術上我們稱為木材腐朽菌,大部分是利用死去的樹木,然而有一些具弱病源性,當樹木衰弱時,可以危害樹木,像靈芝,烏芝等,所以這些又稱兼性寄生真菌,所以靈芝太空包不能用來養鍬幼!

3.木材腐朽菌依其利用木材不同部份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木材白色腐朽菌,另一種是木材褐色腐朽菌.木材白色腐朽菌可以分解利用木材中的纖維素和木質素,而木材中的黃褐色主要是因含有木質素,因此當木質素被分解後木材會退色或變成白色,所以叫木材白色腐朽菌.木材褐色腐朽菌只能分解利用木材中的纖維素而留下木質素,木質素是褐色,所以經過它們分解後的木頭是成褐色,因此稱為木材褐色腐朽菌.而一般我們

篇三:最新昆虫养殖-----锹甲养殖

一身坚硬盔甲又带着发达大颚的锹甲一直吸引着很多中外的昆虫爱好者. 尤其是锹甲标本长久以来一直吸引很多收藏家的关注. 锹甲分部地域范围很广, 以种类数量而言东亚, 东南亚, 以及南亚可算是锹甲分部的大本营. 近来由于锹甲生态以及饲养方式渐渐被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发掘出来, 锹甲饲养也成为一个新的玩赏方式. 而且人工饲育的环境下, 往往会比野外采集的个体来得更大, 甚至会有超过野外纪录的超大型个体, 这也是锹甲饲育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说到饲育繁殖, 首先要了解锹甲的生态习性. 锹甲也是一种全变态的昆虫, 生命周期里包括卵, 幼虫, 蛹, 成虫的四个型态. 其中幼虫其可分为1龄, 2龄, 3龄共三个龄期. 通常以 L1, L2, L3代表. 锹甲栖息地的垂直分部由海平面一直到海拔3000m左右. 由于迁袭能力较弱, 容易因为地形的阻断独立演化出地方型, 亚种, 甚至是不同品种. 除了增加学术分类上的复杂性, 对一般爱好者或是标本收藏家而言无疑提高了玩赏多样性.

由于生存环境差异极大, 造成不同品种间的饲养方式差别也很大. 即便来自同一座山的锹甲, 山脚海拔500m的品种跟山腰海拔2500m的品种两者的生态及习性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饲养上必须要知道锹甲的习性及生存环境, 以免把山地品种养在平地的高温下发生立即致命的情况.

成虫饲育

前面介绍了锹甲有不同的栖息环境所以饲主在获得锹甲的同时, 必需要知道该锹甲的基本分布情况, 产地, 栖息海拔, 湿度, 温度, 甚至林相有一个比较初步的了解. 在人工饲养能给予相近的饲育条件. 基本上锹甲的成虫是非常好照顾的, 大约2~3cm厚的微湿木屑, 一些可供攀爬的木块以及食物就可以让锹甲栖身其中. 温度方面山地品种建议放置在15~22oC, 平地品种建议在20~30 oC左右. 食物方面可以选择适合的果冻, 或是糖分高, 水分少的水果. 容器方面因为锹甲不论公母都有强壮的大颚, 最好是采用高度高于锹甲体长2倍的坚固容器, 以免有些狂暴的个体把饲育容器破坏逃逸. 或是锹甲的美丽大颚在破坏过程中损伤.

亲虫选择与配对

首先是要确定为同种的公母虫, 并且已过蛰伏期. 当然若是以繁殖为前提, 母虫当然是重要的关键. 若是野外采集的母虫, 通常可视为成熟并且已经交配过的个体. 这是因为在野外锹甲不论公母成熟后会聚居在摄食地点或是栖息的树洞, 交配行为通常在这段时间就已经完成. 但若是产季初期采集到的个体, 未交配的比例可能会高一些. 不过既然是季初同时采集到公母虫的机会也高一些, 在人工环境下交配也不是难事.

另外就是现在越来越多宠物业者提供活体昆虫销售, 在有选择的情况下, 应该选择完整, 活泼并充满活力的个体. 这方面找有信誉的虫店或是老虫友会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选择.

说到繁殖饲养, 大家都会想要养出又大又威武的个体, 这时候一只大体型的公虫搭配大体型的母虫就是离成功比较近的选择. 不过以购买来说大型个体的身价通常也比较高, 我个人的经验是, 如果只是想养出相对大体型的个体, 那亲代个体大小的影响性不会太大. 打个比方, 如果以65~70mm的大锹为目标, 这在野外已是相对较大的体型了, 亲代即便是40mm的小个体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若以80mm这种接近大锹体型极限做为饲育目标, 亲种的体型就必须重视. 公虫以型态漂亮, 强壮且交配欲望强为挑选的标准. 母虫则必须注意大颚有无磨损, 六肢有无缺陷, 体重有无过轻. 若是1~2只脚的付节断掉大概还不打紧, 若是胫节断掉的母虫尽量不要选. 大颚磨损的母虫会影响啃咬产卵木的能力. 体重过轻的母虫通常体力较差, 而且很有可能是产完卵的, 再生产的量也会较小. 人工繁殖出来虫若是卖家没有交代可以视为没有交配过的个体, 所以饲养者得费心让她们交配才能有下一代. 大多数的锹甲比较害羞, 不如大兜虫或是花金龟容易配对. 所以在交配这方面得多花点

心思.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产卵环境布置好, 将公母虫同时投入, 让她们自然交配. 这比较适合某些品种的公虫特别温和或是大颚不发达杀伤力较弱的锹甲比较适合. 一些如巨扁, 宽扁, 叉角(六栉)或是大型锯锹(前锹)就必须留心公虫会在母虫拒绝交配或是交配过程中将母虫腰斩. 遇到这些杀妻惯犯, 最好是人在旁边盯着看交尾过程, 一但完成就将公母虫分离. 还有些虫友会将公虫的大颚先行用热融焦或是皮筋固定着, 在放入跟母虫交配. 交配时应保持环境安静稍微阴暗, 给予母虫一些食物让母虫专心享用美食, 好让公虫顺利交配. 交配时间大多在3~10分钟. 交配后母虫会将公虫的精子放在产卵管旁的储精囊中, 等卵产出经过产卵管时方会受精.

产卵环境布置所需材料

这里介绍通用的布置方式, 以大锹, 大扁, 鹿角, 鸡冠(环锹)及大多数的锯锹都适用的方法.

1. 容器, 依虫种而定, 大型虫用大箱 (25cm x 35cm x 30cm) 小型虫可以酌量用小一点的箱子. 容器必须保持通风, 密闭容器可以事前在盖子或是侧面的顶部开孔.

2. 产卵木, 依虫种而定, 如安达幼实大锹, 鸡冠, 彩虹, 大多数的锯锹…等等喜欢较软的木头, 大约是徒手可以剥开的程度. 但是也有像大锹巨扁之类的喜欢稍微有点硬度的产卵木. 这方面可以请教有经验的饲育者. 产卵木必须是阔叶木, 如枫木, 栎木都是不错的选择. (少数锹甲有可能偏好针叶木). 产卵木通常需要除虫并且调整的适合的湿度. 通常是将产木完全埋入水中24小时. 再取出阴量处晾干12小时左右. 除虫的方法可以用冷冻或是微波炉, 目的是除去木头中会对锹甲幼虫有伤害性的虫子, 比方说拟步甲或是吉丁虫的幼虫.

3. 木屑或是腐植土, 也是依虫种而定, 大多数锹甲喜欢细致, 充分发酵的木屑. 部分如鬼艳属(光胫)或是圆翅属喜欢较偏向腐植土的产卵环境. 木屑或是腐植土也必须要调整的适合湿度. 一般大锹喜欢的湿度大约是手捏紧后手掌中间木屑不会滴水, 只会在捏紧时指缝中微微渗水.

产卵环境的布置步骤

一般种类通用型的布置方式: 1. 先将木屑再容器底部用力压实约3~5cm.

2. 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产卵木.

3. 用木屑把产卵木周围填满并用手指稍微压实. 产卵木埋入的程度依虫种不同做调整. 4. 放上树皮或木片防止母虫翻倒后无法翻回.

5. 放入果冻及完成交配的母虫或是对虫.

6. 放入食物. 以果冻为例应在布置完成母虫放入后每7~10天检查. 吃完了或是腐败了必须马上更换.

7. 环境较干燥的可以在容器盖子下面放上一张打满小眼的塑料布防止水分散失太快. 另外塑料布也可以防止蕈蝇的大量发生.

采卵或是挖幼虫

在母虫放入产卵环境后通常每周要定期更换果冻, 若是在放入30~40天刚好遇有母虫爬到表面可以将他取出, 若要继续让他产卵只需喂养一阵子再置入另一个产卵环境即可. 原来的箱子可以再另外放置30天左右再行开箱采幼虫. 这30天的等待是为了等后母虫最后产下的卵顺利孵化. 若是对孵卵有心得的玩家也可以再把母虫取出后直接开挖采卵. 采卵或是采幼虫时必须非常谨慎以防压死珍贵

的幼虫或卵. 木屑底床中的卵可以利用仔细的检查得到. 最好是将整个饲育环境中的材料倒出, 再细细检查. 产卵木中的卵或幼虫可以先观察母虫的产卵痕迹, 在产卵痕迹旁边1~2cm处开始剥开. 顺着幼虫的食痕找到幼虫或是母虫的产卵痕迹附近找到卵或是刚孵化的幼虫.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锹形甲虫多少钱一个)

卵的照顾

采出的卵可以用小容器, 铺放2/3的发酵木屑, 放入卵后再将容器以木屑填满. 并打上通风小孔. 注意孵化过程木屑千万不能干掉.

饲养 – 幼虫的饲养

目前锹甲幼虫的饲养方式可分为四种:

菌瓶饲养 – 大多数大扁大锹(Dorcus桃锹甲属), 彩虹, 部分锯锹, 部分叉角都适合. 发酵木屑饲养 – 绝大多数的锹甲都可以用发酵木屑饲养. 腐植土饲养 – 那些食性跟大兜虫比较近似吃腐植土的有部分鬼艳属及部分圆翅属.

原木饲养 – 因为好木头难以取得现在已经较少使用.

L1幼虫的饲育

可以同卵一样放入100~500cc的小容器中以木屑喂食一阵子. 若是适合菌瓶饲育的种类, 可以在幼虫透明的体内看到食入的木屑的颜色, 并且体表有光泽的情况下, 放入菌包或是菌瓶中饲养. 有一说指称L1幼虫可能会被菌丝裹死, 最好L2在放入菌瓶中. 个人目前的经验, 若是幼虫状况好, 菌瓶品质好, L1植入菌瓶折损率其实并不高. 若是以养出大虫为目标, 这是非常植得冒险的.

L2 及 L3幼虫的饲育

一般锹甲幼虫期大约有3~10个月, 木屑饲养或是菌瓶饲养方式都必须定期更换饲育材料. 饲育材料在一定的时间后会有劣化情况发生, 若持续不换材料很有可能逼使幼虫提前化蛹或是死亡. 以具有代表性的大锹型虫用菌瓶饲养法为例, 取出的L1幼虫植入500~1000cc的菌瓶, 大约2~3个月时间可以长成L3幼虫. 到了L3可以区分出幼虫的性别. 若是母幼虫大约体重只会长到10~15g, 大多情况下再换一个1000cc的菌瓶就够他吃到羽化. 若是公幼虫, 可以长到20~30g, 必须换到1500cc或是更大的菌瓶饲养, 而且很可能在2~3个月的定期更换下, 必须再更换1~2次才会进入化蛹羽化的阶段. 当然若期间发现菌瓶情况不好, 如长绿霉, 收缩出水, 应该立即更换. 发酵木屑或是腐植土的饲育方式跟菌瓶饲育也很相似, 除了定期更换, 也需要观察发酵木屑及腐植土的腐朽程度. 当然个别种的幼虫有不同进阶的饲育小技巧, 以后再个别介绍.

L3幼虫区分公母的小技巧

1. 幼虫的头幅 – 母幼虫会比公幼虫来得小. 观察几只公母幼虫就能分出了. 大锹的母幼虫头幅大约在8~9mm, 而公的可达11~14mm.

2. 幼虫的体重 – 母幼虫会比公虫小, 还是以大锹为例, 母幼虫最高体重大多为10~15g, 公幼虫最高体重可达20~30g.

3. 母虫的卵黄块 – 成熟的母幼虫倒数第2~3截的背部可以看到卵黄块.

大多情况下可以经由上面的方法分区出幼虫的性别, 当然有些种类的幼虫到了L3初期还是很难分辨公母, 往往要等到L3中末期.

做蛹室到化蛹阶段

在幼虫达到完全的成熟, 会在合适的地方利用体内的粪便制造一个内部光滑的椭圆形空间准备进入生命周期的下一个阶段--蛹. 我们可以透过饲养容器的外部发现幼虫开始制作蛹室. 在这期间最好不要碰触容器打扰幼虫. 若是幼虫仍有活动力的情况下, 一但受到过多惊扰很有可能舍弃做了一半的蛹室另寻他处. 这对幼虫体力负担很大, 很有可能体型变小或是化蛹失败死亡. 顺利将体内粪便用完做好蛹室的幼虫会在蛹室中静止下来, 六脚向上不在乱动, 虫身上出现很多皱折, 此时我们称幼虫进入了前蛹阶段. 这时期的幼虫失去行动能力. 若发现的是失去行动能力的前蛹, 可以将他放回做好的蛹室, 在蛹室被破坏的情况下也可以制作一个人工蛹室供他化蛹.

.

在开挖饲养容器遇到已开始制作蛹室但尚未进入前蛹期的幼虫, 由于幼虫仍有活动能力, 此时放回原来的蛹室即使蛹室仍完好幼虫也会舍弃他去. 此时要视幼虫情况处理, 若是体内尚有大量粪便的, 可以用埋入押实的木屑中让他再去另行制作蛹室. 若是体内粪便不多, 建议可以用布丁碗内置2~3cm的木屑让虫子逛个几天强迫进入前蛹期. 不过这些补救方法有时候不见得有效, 也曾经遇过说什么都不化蛹的个体, 或是莫名其妙死亡的个体, 所以在这阶段还是减少打扰比较好. 即使到了该换菌瓶换木屑的时候, 也要在更换前先观察饲育容器周围有无蛹室的迹象.

化蛹的过程非常的奇妙, 有机会观察到的朋友千万别错过. 幼虫的皮通常在头部数过来的3~4节背部开始裂开, 接着头壳裂为三部分, 幼虫的皮街着向尾部慢慢脱去, 陆续露出日后变成成虫时候的脚, 幼虫皮蜕完后接着蛹的腹部收缩, 体液涌向前胸背板, 头部与大颚, 随后一两天蛹的颜色由透明转变为浅褐色, 这时候另一阶段的变化正在蛹内进行着. 锹甲的蛹尤其是新蛹非常非常脆弱, 应该避免直接碰触或是碰撞到饲育容器.

羽化与蛰伏阶段 一般锹甲的蛹期大约在25~40天, 越大型的蛹有蛹期越久的倾向. 蛹内的体液经过几十天奇妙的变化陆续形成了锹甲的几丁质外骨骼. 在蛹的后期会陆续观察到脚, 前胸背板, 头部, 大颚再蛹皮下陆续形成. 破蛹而出的那一剎那, 当然这是虫迷们最期盼的时刻. 饲养了许久的幼虫正在经历生命中最大的关口, 通常是脚先开始活动, 接着自己翻过身, 蛹皮由前胸背板处裂开向身后退去. 等到蛹皮脱尽, 体液灌入发皱的鞘翅, 接着头部抬起, 体液灌入内翅翅脉将内翅伸展开, 随后内翅收进鞘翅内, 鞘翅颜色渐渐变深. 刚羽化的新虫通常会有一段蛰伏期, 大约在20天到半年不等. 在蛰伏期间应该减少打扰, 蛰伏期间给予微湿的木屑或是卫生纸让虫子躲藏休息. 蛰伏期过后会发现容器顶部或是卫生纸上有虫子的排泄物, 并且虫子活动力增强, 这时候喂食应该虫子都会正常摄食. 这时候往往又是另一次传承的开始. 后记: 目前为止内地在锹甲繁殖饲养方面的介绍大多是比较片面的...所以一直想写一篇涵盖范围更广一点的介绍…好让新入门的虫友有个初步的了解…这个题材酝酿了很久也已经写了很久…由于上班工作繁忙…在家的时间又老是有挖不完的虫…所以这一篇大多是在出差搭飞机的空档断断续续写的…希望我的一些饲育经验能带给新入门的虫友一些概念…

Willy @ Tamanthi, Myanmar, XII, 2006

篇四:昆虫基本分类

昆虫基本分类

1鳞翅目

分为蝶和蛾两大类。

口器:咀嚼式(幼虫,绝大多数都危害农作物)

虹吸式(成虫,吸收花蜜或者口器退化不取食)

常见害虫:麦蛾、卷蛾、玉米螟、尺蠖(属尺蛾科)、菜粉蝶、地老虎、棉铃虫、桃小食心虫、舞毒蛾、美国白蛾、葡萄天蛾、

2鞘翅目

鞘翅目是昆虫纲中乃至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第1大目。这个类群的前翅角质化、坚硬、无翅脉,称为“鞘翅” ,因此而得名。

口器:咀嚼式

常见害虫:天牛、瓢虫、金龟子(幼虫为蛴螬)、屎壳郎、斑蝥、独角仙、吉丁虫、芫菁、锹形虫、叩头虫、米象。

3同翅目(以归于半翅目)

前后翅膜质透明,形状、质地相同(与半翅目相对应),故称同翅目

口器:刺吸式

常见:蝉、沫蝉、叶蝉、角蝉、蜡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和蚧壳虫

4半翅目

第一对翅为革质,第二对翅为膜翅,且第一对翅不能全部覆盖第二对翅。不完全变态。体内大多有臭腺。

口器:刺吸式

常见:蝽、缘蝽、猎蝽、瘤蝽等各种蝽科

5缨翅目

昆虫通称“蓟马”,体微小至小形

口器:锉吸式,蓟马以其挫吸式口器刮破植物表皮,口针插入组织内吸取汁液,喜取食植物的幼嫩部位,如芽、心叶、嫩梢、花器、幼果等。

6直翅目

本目动物多为中、大型体较壮实的昆虫,前翅为覆翅,后翅扇状折叠。后足多发达善跳。 常见:蝗虫、螽斯、蟋蟀、蝼蛄等。

7双翅目:蝇、蚊等

篇五:昆虫名字+图片

昆 虫 小 百 科

1.蝴蝶

蝴蝶,全世界大约有14000余种,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亚马逊河流域品种最多,

在世界其他地区除了南北极寒冷地带以外,都有分布,在亚洲,台湾也以蝴蝶品种繁多著名。蝴蝶一般色彩鲜艳,翅膀和身体有各种花斑,头部有一对棒状或锤状触角(这是和蛾类的主要区别,蛾的触角形状多样)。最大的蝴蝶展翅可达24厘米,最小的只有

1.6厘米。幼年是毛毛虫,蜕变成蝶。

2.蚂蚁

蚂蚁是一种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虫,属于膜翅目,蚂蚁的触角明显的膝状弯曲,腹部有一、二节呈结节状,

一般都没有翅膀,只有雄蚁和没有生育的雌蚁在交配时有翅膀,雌蚁交配后翅膀即脱落。蚂蚁是完全变态型的昆虫,要经过卵、幼虫、蛹阶段才发展成成虫,

蚂蚁的幼虫阶段没有任何能力,它们也不需要觅食,完全由工蚁喂养,工蚁刚发展为成虫的头几天,负责照顾蚁后和幼虫,然后逐渐地开始做挖洞、搜集食物等较复杂的工作,有的种类蚂蚁工蚁有不同的体型,个头大的头和牙也发展的大,经常负责战斗保卫蚁巢,也叫兵蚁。

3.豆芫(yuan第二声)菁(jing第一声)

豆芫菁,为鞘翅目,芫菁科。从南到北广泛分布于中国很多省、区,主要以成虫为害大豆及其他豆科植物的叶片及花瓣,使受害株不能结实。此外尚能为害花生、苜蓿、棉花、马铃薯、甜菜、麻及番茄、苋菜、蕹菜等蔬菜。

4.卷叶象鼻

象鼻虫的一种---卷叶象鼻虫。此虫较小,比芝麻大不了多少。体色橙黄色至呈褐色。

5.椿象

俗称“臭虫”, 椿象是有名的臭气专家,它们具有臭腺,在幼虫时位于腹部背板间,成虫时则转移到后胸的前侧片上,遇危险时便分泌臭液,借此自卫逃生,这使它“臭名远扬”。田鳖科的负子虫,雄虫背上常背着成堆的卵粒,是水生世界的“好爸爸”。

瓢虫为鞘翅目瓢虫科圆形突起的甲虫的通称,是体色鲜艳的小型昆虫,常具红、黑或黄色斑点。英文名ladybirds里“lady”一般被认为是暗指在天主教信仰中的圣母玛利亚。全世界有超过5,000种以上的瓢虫,其中450种以上栖息于北美洲。

7.揪(jiu第一声)形虫

锹形虫为鞘翅目锹甲科昆虫的总称,锹甲在台湾地区称作锹形虫(锹型虫)或锹甲虫,在大陆俗称大夹子虫或夹子虫,其实这几者是一回事。 全世界约有1,200种。雄虫有大颚一般的角,不是用来吃东西,是用来跟别的雄虫打架,争夺雌虫。

8.

独角仙

独角仙,学名称双叉犀金龟,又称兜虫,其幼虫又有鸡母虫之称,体形大而威武。独角仙在中国一些地方较为常见,数量多可能危害森林。在用途上,独角仙可作观赏,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2008年,研究人员发现在不

同条件下独角仙会变色,对研究智能材料有启示作用。

蜜蜂指蜜蜂科所有会飞行的群居昆虫,采食花粉和花蜜并酿造蜂蜜。其细胞沉积现象,也是

唯一在细胞中有铁矿物沉积现象的真核生物。蜜蜂群体中有蜂王、工蜂和雄蜂(Drone)三种类型的蜜蜂,群体中有一只蜂后(有些例外情形有两只蜂后),1万到15万工蜂,500到1500只雄蜂。蜜蜂源自于亚洲与欧洲,由英国人与西班牙人带到美洲。蜜蜂为

取得食物不停的工作,白天采蜜、晚上酿蜜,同时替果树完成授粉任务,为农作物授粉的重要媒介。

10 蠶(can第二声)蛾

同“蚕蛾”, 蚕蛾的形状像蝴

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蚕蛾的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一对胸足及两对翅;腹部已

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翅膀飞快地振动,寻找着配偶。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蚕蛾(成虫)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这就是蚕的生命史。

11 蝗虫

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俗称“蚂蚱”,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分布

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后翅宽大而柔软,善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蝗虫,引申为“吃

皇粮”的害虫,意为贪污腐败的国家公职人员。

12 螳螂

螳螂(mantis)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于昆虫

纲、有翅亚纲、

螳螂科,是

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

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 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