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诗意人生五典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34:47 作文素材
诗意人生五典型作文素材

篇一:诗意人生五典型演讲稿

诗意人生五典型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上台与大家分享关于我在莫砺锋老师的诗意人生五典型——陶渊明中得到的体悟。

众所周知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我在历代两代文人之中最为敬仰和喜爱的一个人。

虽然他的一生平淡无奇,不但没有卓越的功业方面的建树,也没有激动人心的复杂的人生经历。而且他的作品流传后世也不多,这些作品没有奇情壮志,所以在当时的文坛没有引起任何的注意。但是在他的身后他的名声他的地位却与日俱增,最后受到后人和包括苏东坡在内的诗人和世人的敬仰。

他是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的,其一当整个社会都在趋附权贵和财富的时候他却以清高、狷介的品格鹤立鸡群。其二当整个社会弥漫着虚伪、浮躁、放纵风气的时候,陶渊明却以真诚、笃实、淳朴的行为鹤立鸡群。

这在我看来正是我所敬仰他的地方。当时的社会风气与现在何其相似,整个社会都是浮躁的,都在追求名利,但是陶渊明却与社会格格不入,选择了不求名利淡然的隐居生活。这与当代社会的人们的心理是不谋而合的。纵然当代社会的人们都在追求名利,但是他们的心里又何尝不是向往那种淡然平静的生活呢?但纵然心里是向往的又有几人会放弃名利去追求那种淡然?当时的朝廷几次征召他回去做官,但是他却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并没有去。正如南宋朱熹先生所说:“晋宋间人物,岁月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却招权纳贤,渊明确真个能不要,此其所以,高于宋晋人也。”

当时整个读书人的队伍都是极端鄙视实际的事物,尤其鄙视劳动。而陶渊明与他们相反,他认为人们应该自食其力。就像他在《庚辰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中所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这又与当代社会所实行的理念不谋而合。 所以我敬仰和喜爱这位文坛伟人。就像我在他身上学习到的那种自食其力,那种淡然。这也给了我一种警示:在当代社会纵然追求名利但仍然不要忘了自己的本心。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想从中挣脱,以求过上一种平淡清净的生活。甚至有人想像古代的隐士一样,隐身到深山老林中,回归到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喜欢读他的诗,追求他的精神境界。而人们眼中的大隐士——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想过上隐逸的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陶渊明曾经说过,我选着了隐逸的生活,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知音,没有人能够真正明白、正真理解我,那也就算了,我也不要求每个人都了解我,我也不为此而悲哀。从这可以看出,他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把世事人伦看得那样的平淡,他对自己的生活是那样的随心所欲,那样的潇洒自如。在他的眼里,名利早已不复存在,他只追求自然、平淡的归隐生活,远离世事。这正是他的超凡脱俗之处。这就是陶渊明,一个真实的隐者。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这是有其原因的。

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位将军,那时家境是比较好的。但是,陶渊明出生时,家境不再是以前那样繁荣了,已经变得非常贫穷了,这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他八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他是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成长的。这期间,国家发生过很多大事,官僚、军阀之间的纷争,各民族之间的战乱,经常是烽火连天。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陶渊明那时在心中留下了对战争的恐惧,对贫穷困苦的生活的阴影。就这样,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充满战乱、黑暗、灾荒时代的

陶渊明,对在社会上的生活失去的信心,心灵受到了连绵不断的创伤。在他的诗集《命子其二》中,有这两句:

纷纷战国,漠漠哀周。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从这可见,他已经深深地厌恶那样的时代,已有意归隐。在他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有句诗说明了他心灵的去向: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为了保持住自己内心之中的一份平安,他逃避现实社会,追求自己心灵深处想要的生活,于是选择了归园田居,回到了大自然中。

另外,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这也是由他的性格和志趣所决定的。

陶渊明性格最明显、最真实的一点就是真。这在他的诗里面处处可见。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评他的诗说:千载下,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金代有名的诗人元好问也曾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说明陶渊明的诗完全体现了他“真”的品性,这也正是他内心深处的最终追求。古代著名高僧慧远大师,他在庐山创立了尊崇佛教的白莲社,说他从此生活在那里,不再外出。纵使有再紧急的事情,也绝不会过虎溪桥。那时谢灵运的名声很大,但是慧远并不喜欢他,说他太杂乱,不清净。而慧远却很喜欢陶渊明,他说陶渊明心静如水,性格纯真,是真正的隐士。有一次,陶渊明拜访他回来时,慧远送他出来,两人聊得很投机,不知不觉中,慧远居然走过了虎溪桥。这说明陶渊明的本性确实是自然、纯真的。 陶渊明说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的性格本来就是很淳朴自然的,他不想待在充满世俗的味道的社会中,他向往的是大自然,他从骨子里爱着大自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他从尘世中逃脱了之后,就把自己比作了被囚禁在笼子里的鸟儿,最后终于回到了自然界之中。这可以看出,他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所属,他是始终都要回到大自然中去的,这也正是诗人他所终生努力的,而且他最终也果然做到了。他的晚年犹如自然中小草一般,生活得默默无闻,却自得其乐。

陶渊明过着隐逸的生活,“隐”是实实在在的,可“逸”是否为真呢?陶渊明也是有家室之人,他虽然归园田居了,但是现实的生活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对于这些问题的困扰,他曾五次出仕。可由于他自己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勾心斗角的黑暗生活,最终还是回到了田园中。他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人。”“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由此可见,他的生活并不是真的“逸”,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但是他的内心却是舒畅的、其乐融融的,因为他能坚持自己的本真,所以他的心不为形役。

陶渊明的隐逸生活到后来南北朝时才被社会关注的,并且越来越被推崇。辛弃疾的一首诗《水龙吟》中写到: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这是说辛弃疾在年老以后,才真正认识了陶渊明。而且越来越多的名士效仿陶渊明,追求隐逸的生活。陶渊明在大自然中得到了完全的超脱,“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这句是他归隐田园的感悟,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仔细想想,这其实也是我们人类的一生的概括。

篇二:《诗意人生五典型》网络选修课练习答案

《诗意人生五典型》网络选修课练习答案

陶渊明

李白

篇三:合肥工业大学网络公选,诗意人生五典型答案

陶渊明

1清代的龚自珍对陶渊明的评价是(c)

?

?

?

? A.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B.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C.渊明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D.布衣是丹墀,密勿草丝纶。

2、颜延之在陶渊明死后,哀悼陶渊明的《陶征士诔》中间称陶渊明“韬此洪族,蔑彼名级”。 正确错误T

李白(上)

1、李白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c)?

?

?

?

? A.干谒求名 B.隐居求名 C.科举考试 D.以上选项中都不正确

2、李白的咏史诗和怀古诗中经常提到的历史人物有鲁仲连和张良,这两个人的共同之处就是功成身退。 正确

李白(下) 错误T

1、龚自珍曾经说自(A)开始把庄子跟屈原合成一颗心灵,一种人生精神。把儒家、神仙家、游侠三种精神合在一起。

?

?

?

? A.李白 B.杜甫 C.陶渊明 D.苏轼

2、李白听到王昌龄被流放到蛮荒的消息,写了一首诗来为王昌龄送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 正确

杜甫(上)

1、要了解杜甫的儒学思想,先了解一下儒学的发展高潮,其发展高潮在(c).

?

?

?

? 错误T A.汉朝唐朝 B.唐朝宋朝 C.汉朝宋朝 D.宋朝

2、宋人之所以把杜甫推尊为诗中的圣哲,是因为宋人基本上按着道德判断和艺术判断这两条路线进行评价的。

正确

杜甫(下) 错误T

1、杜甫诗为我们贡献了很多成语,其中“别开生面”出自哪首诗A。

?

?

?

? A.《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B.《历历》 C.《春日忆李白》 D.《哀江头》

2、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对唐诗的格律化有重要的贡献,所以杜甫对自己的祖父非常的自豪。他曾经说“吾祖诗冠古”。 正确

白居易

1、《长恨歌》这个标题中间的“恨”字是什么意思?D

?

?

?

? 错误T A.仇恨 B.怨恨 C.痛恨 D.遗恨

2、白居易的讽喻诗揭露了中唐时期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和不幸的遭遇,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荒淫无耻、不恤民情的真实嘴脸。 正确错误T

苏轼(上)

1、苏轼在哪个州做地方官时带领全村人民抗洪。A

?

?

?

? A.徐州 B.湖州 C.扬州 D.湖州

2、乌台诗案以后,苏轼被贬到儋州后写的第一首词是《卜算子》。 正确

苏轼(下)

1、苏轼的诗题材广泛,“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小布布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这首诗中提到的事物是其他诗人从来没写过的,这个事物是(D)。

?

?

?

? 错误F A.牛栏 B.黎族生活 C.牛 D.牛粪

2、苏轼在诗和词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在诗方面之所以有很高的成就的重要原因是以词为诗。 正确

错误F

篇四:诗意人生五典型——白居易

诗意人生五典型——白居易

白居易是除了李白、杜甫之外唐代的最著名的大诗人,晚唐的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把很多风格独特的大诗人,都封为某一种风格领域中间的主,譬如孟郊是清奇僻苦主,只有白居易不是哪一种风格的主,他被尊为广大教化主,意思就是他的诗歌具有特别广泛的影响。从唐代开始,白居易的诗歌就受到日本等东亚邻国的高度重视,可见他的影响早已越出国界。

白居易本人把他的诗歌分成四大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杂律诗。其中他本人最重视的一类就是讽喻诗。讽喻这个词原来的意义就是用委婉的言语进行劝说,这叫讽喻。古人都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跟《诗经》一脉相承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对他自己的讽喻诗概括了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说是“美刺比兴”,所谓美刺就是赞美与讽刺,所谓比兴,其本来意义是指《诗经》所运用的两种艺术手法,但是从陈子昂到杜甫,唐代诗人都倾向于把比兴理解成《诗经》那样一种以委婉的方式来进行美刺的一种特征。白居易把美刺和比兴合成一个名词,正是强调要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所以白居易写讽喻诗,它的主要价值就在于政治,而不在于文学。就是他要用诗歌来针砭时弊,干预政治,这样一种诗歌,就象白居易在他的著名的诗歌纲领中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是说完全是为了时代,为了社会现况才写的。有些后人批评,白居易的这种观点好像抹杀了诗歌的个人抒情性质,其实白居易的这两句话,仅仅是对他的讽喻诗来说的。他的感伤诗,他的闲适诗,他的杂律诗不是这样子的。白居易的讽喻诗,即使到了现在,也应该是白诗中间非常有价值的一部分,这些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当时中唐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悲惨的生活和不幸遭遇,也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荒淫无耻、不恤民情的真实嘴脸。应该说,这样的诗歌表达的是人民的心声,所以白居易这样的诗人,也可以被称为是人民的代言人。

相传白居易的诗风非常通俗易懂,他的诗老妪能解,不识字的老太太都能听得懂。只有这样切近民众的这样一种内容,才可能达到这样通俗的程度,或者换句话说,白居易风格通俗的基础,正是这些诗内容上的切近民众。关于白居易的讽喻诗,大家从中学语文开始都反复地阅读过了,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名篇,像《杜陵叟》、《卖炭翁》,这样的诗大家都熟悉,就不用更多的时间来讲解。下面我们看看后面几类,历来在文学史讲授中不太受重视的几类诗。比如说第二类,白居易把它称为是感伤诗,感伤诗中最有名的作品就是《长恨歌》和《琵琶行》这两首长诗,它们也可以被称作白居易的代表作。稍微来看看这两首诗的情况。

《长恨歌》吟咏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长恨歌》一问世就传诵万口,其奥秘在于一个当然是诗写得好,诗中的内容感人。还有一个奥秘在于它的主人公李隆基和杨玉环,这两人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而是大唐王国的皇帝和贵妃,所以这两人的爱情经历不但影响了他们本人的命运,而且关系着整个大唐王朝的兴衰。所以白居易用他的生花妙笔,把这个故事写得既生动引人,又悱恻感人,就成为一首从古到今都传诵不绝的名篇。《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非常难回答的,难就难在《长恨歌》的主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长恨歌》的多重主题肯定有主次之分,但是这些主题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不必要象有些学者一样非要坚持哪一种是主题,排斥其它的主题,它们是可以并存的。在后人的多种说法中,我觉得是感伤主题和讽喻主题,这两种说法都有相当的道理,但是它们不是《长恨歌》最主要的主题,最主要的主题

还应该是爱情主题。《长恨歌》标题中间的这个恨字,不是仇恨,也不是怨恨,而是遗恨。白居易对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主要态度,不是批判而是同情,他是为李杨两人的爱情不得善终感到抱恨无穷。白居易把这首诗题作《长恨歌》,就是永久的遗恨,就表明了他在主观上最想表现的是爱情主题。从这首诗全诗的篇幅分配来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长恨歌》大致上可以分成前面两段和后面两段,一共分四段。前面两段一共42句,其中有比较多的讽喻的意思,当然也有爱情的描写,后面两段一共78句,主要的都是用来抒写爱情主题。就是从全诗篇幅分配来看,白居易显然把这首诗的重心是放在爱情主题上面的。因为古典诗歌的篇幅是非常的珍贵的,优秀的诗人都是惜墨如金的,如果不是他最重视的主题,他不会在这上面泼墨如水。我们现在来读《长恨歌》也感觉到,或者说多数读者都会感觉到从艺术水准来看,《长恨歌》里写得最出色的应该是后半部分。《长恨歌》中最能感动读者的内容就是李隆基和杨玉环这两个人,生生死死、永无尽头的爱情。封建帝王一般都是多内宠的,他有很多宠爱的嫔妃,但是《长恨歌》中的唐玄宗跟一般的封建帝王有不一样的地方,帝王一来是多内宠,所以他宠爱的嫔妃经常会有所谓的色衰见弃的一种悲剧命运,这几乎是一种历史规律。因为红颜不常在,再美的女性年纪大了总归会失去美貌。所以在历史上我们看到汉武帝把皇后陈阿娇打入冷宫了,汉成帝多次见异思迁,但是《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当然这不是历史上的唐玄宗,这是《长恨歌》中的唐玄宗,他跟那些帝王不一样。他爱上杨贵妃以后就非常的专一,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发生移情别恋的事情。在马马嵬坡事变发生以后,唐玄宗和杨贵妃二人已经一生一死天人永隔了,但是彼此之间的相思之情却绵绵不绝。《长恨歌》最美丽的那些诗句,几乎都是咏叹这种刻骨相思的。比如说“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都是写爱情的,都是形象地烘托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绵绵不绝的思念。反过来也是一样,《长恨歌》中的杨贵妃,本来是上界的仙女,偶然来到尘世跟唐玄宗结下一段姻缘,照理说一个仙人是不应该思凡的,但是杨贵妃回到蓬莱仙山以后,还是时时思念着唐玄宗,时时思念着两人在昭阳殿里的那段恩爱之情。像“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等句子,都生动地刻划了杨妃的思凡之情。相传神仙是没有情爱的,而杨贵妃这位上界仙女,却在遭遇了马嵬事变的悲剧以后,依然珍藏着唐玄宗送给她的爱情信物,就是金钿和金钗,她还依然牢记着两人在长生殿里的山盟海誓。正因为这样,《长恨歌》最后两句点题的诗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两句话到底是杨贵妃回忆当初在长生殿中的盟誓之言呢,还是白居易这个诗人在说了这一段爱情故事以后,他内心的感慨,两种解释都能读得通,但是不管怎样解读,反正这两句诗,就是《长恨歌》这一首诗的结尾,也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长恨歌》之所以命名为《长恨歌》,就是指这一点,指这个主题。长恨是什么,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的爱情不能天长地久,而引起的一种永久的缺憾,是那一段回肠荡气的爱情悲剧留给人间的永久的遗恨。相信大部分读者所以喜欢读《长恨歌》,多是着眼于它是一首美丽的爱情颂歌。

另外一首著名的感伤诗就是他的《琵琶行》。白居易因为勇于言事得罪了朝中权贵,被贬到江州去担任一个司马的闲差,他在江州三年多的贬谪生涯中,在政治上是一无所成,没有任何值得记载的事情。但是他在江州三年生活不是白过的,因为他在那里创作获得了丰收,其标志就是写出了《琵琶行》。这首诗的产生好象是出于偶然,一天傍晚,白居易到浔阳江边去送客,偶然邂逅了一位从长安流落到这里来的长安故倡,听到她弹奏琵琶,心有所感,就写了这首诗。这个

题材本身好象并没有重大的意义,诗歌中间也没有离奇曲折的内容情节,仅仅是写听琵琶过程的一首诗,为什么会成为千古绝唱呢。首先会想到的因素可能是《琵琶行》这首诗有高超的艺术技巧,《琵琶行》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描写,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那样一种化境。叙事方面,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正当酒酣耳热之时,却缺少丝竹助兴。因为唐人送别,一般需要有丝竹来助兴,但现在没有音乐,他们很扫兴,主客双方都郁郁寡欢。本来就想分手了,突然传来一阵天乐一样的琵琶声,然后他们一起根据声音去寻找,最后终于请出了那样一位弹奏琵琶的商妇。等到一曲弹毕,这位琵琶女自诉生平,她的话引起了白居易的深切共鸣,因为双方都是沦落天涯的不幸的人。这首诗在叙事上应该说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发展非常地自然,引人入胜,叙事非常好。那么抒情,这首诗当然也非常好了,琵琶女伤今抚昔,琵琶女自感身世,而白居易这个诗人也是漂泊江湖,他也正好郁郁寡欢,自伤怀抱,所以双方的感慨都可以说是字字是血,声声是泪,感人至深。《琵琶行》全诗都沉浸在一种浓郁的伤感的抒情氛围中,抒情抒得好,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当然《琵琶行》在艺术方面最为人称道的是它的描写,它的描写真称得上是绘声绘色。我们看琵琶女的姿态,她刚刚走出船舱的时候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一种在地方官员面前羞怯的一种举止,到一曲弹毕以后

诗意人生五典型

,“整顿衣裳起敛容”又是一种非常收敛的举止,栩栩如生。再譬如说,诗中偶然写到浔阳江上的那一轮秋月,也写得非常地生动。一开始写白居易送客,说“别时茫茫江浸月”,等到写到琵琶女姨曲弹毕,琵琶弹完了,静下来了,又写到江月“唯见江心秋月白”,再写到琵琶女诉说生平,诉说自己如何失意,又说“绕船月明江水寒”。三个地方都只用一句与江上的明月,但是我们读了以后仿佛一轮秋月就在眼前,我甚至后来一看到水面上的月影,不想到其他的专门咏月亮的诗,往往想到《琵琶行》中的这几句,可见它的描写是何等的生动。当然《琵琶行》中最出色的描写,就是对琵琶声的描写。音乐艺术是很难用文字来描写的,因为音乐跟文字跟诗歌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门类,诗歌是诉诸文字,诉诸视觉的,它是相当具体的、物象的,而音乐则是诉诸人的听觉的,它没有物象,是抽象的,所以用诗歌来写音乐非常难。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说是因难见巧,写得非常好,写得出神入化,写得使人读了以后,仿佛身临其境,仿佛亲闻其声。我相信凡是读过《琵琶行》都难忘诗中那一段对于琵琶声的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什么叫做绘声绘色,《琵琶行》中的这一段话就是绘声绘色,这种高超的描写是《琵琶行》受到读者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琵琶行》所以感人至深,所以至今受到众多读者的衷心喜爱,是因为它的清词丽句吗?《琵琶行》所以传诵千古,是因为它对琵琶声的那一段音乐的描写臻于化境吗?不是的。高超的艺术水准,只会使读者产生钦佩感,只有作品中间蕴含的情感,才能使读者深受感动,所以《琵琶行》使我们深受感动的,就是诗歌中间所蕴含的所渗透进去的,那样一种满腔同情,是白居易对素昧平生的琵琶女的同情和共鸣。诗中最有价值的警句还不是刚才说的那一段描写琵琶声的句子,而一定是这两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女本来只是一个供人娱乐的歌妓,白居易却是身为朝廷命官的士大夫,两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本来是天差地别的,可是异质同构的命运使他们在浔阳江边偶然相遇,也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真诚的共鸣和由衷的同情。当琵琶女最后用琵琶声诉说心事,弹奏出一种“凄凄不似向前声”的凄怨的曲调的

时候,为什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原因就在于这里。同情心是所有善良的人们都具有的本性,而共鸣是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们都能产生的情感,社会地位的高下,文化修养的高低,或者是贫富贵贱,都不会从根本上阻止人跟人之间进行这种情感交流。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就产生了这样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交流跟男女之爱毫无关系,跟功利目的毫不沾边,所以它纯洁、真挚、感人。《琵琶行》最感动我们的就是渗透在全篇字里行间的同情心,它的警句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信所有的朋友,即使你漂泊到到天涯海角,即使你暂时感到举目无亲,只要你怀着这样一种善良的情怀,你就一定会在陌生的人群中发现共鸣,找到同情,让我们永远牢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诗句。这样一种美好的情怀,会给冷漠的社会增添一亮色,会给孤独的心灵带来一缕暖意,这是《琵琶行》一诗最大的价值之所在。

前面说了白居易的讽喻诗和感伤诗,这也可能是在我们以前的文学史课本中,用比较多的篇幅讲述过的两类作品。白居易的诗中间还有两类,他称为闲适诗和杂律诗,这两类诗基本上是写他作为一个士大夫,作为一个官员,不管是在位的还是退休的,作为一个官员,他个人的一些生活情况,抒发了他个人的一些人生感受。这些作品历来不太受文学史教材的重视,也比较少出现在唐诗或者白居易的选本中间,但是它们也是白居易诗歌中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是用一点时间来讲一讲。因为这两类诗,主要是白居易作为一个士大夫,作为一个官员,诉说自己的一已之情怀,其中没有写到民生疾苦,也没有对琵琶女表示同情,完全写他个人的生活状态,写他个人如何诗酒风流,或者有时也有烦恼,写他个人对人生的一些感受等等。这些诗的价值何在呢?这些诗的价值在于,白居易在诗中真实地披露了一个封建时代的读书人的一种情怀,这些诗对于后人怎么处理自己的人生是有一点借鉴意义。让我们看看这些诗的内容,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要面临一个人生的重要选择,就是选择出来做官还是退隐,这跟我们现代社会不一样,我们现代社会的选择多元化,古代基本上两元化,读书人就是两条路。白居易是怎么办的呢,他的解决方案是折中,所以他提出了一个答案叫做中隐,中隐既不是大隐,也不同于小隐,就是既不是在朝廷里做大官,又不是退隐山林。他是在京城之外的其他地方,做一个不太重要的闲官,他认为这是中隐。

白居易早年的人生态度是非常积极的,他在政治上曾经勇于进纳忠言,他在文学上也勇于批判现实,他早年很有为了正义的事业奋不顾身的气概,但是当他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朝廷贬官以后,就是在政治上受到严厉打击以后,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就发生了幅度非常大的转变。白居易被贬到江州以后,在历任地方官任上还是一个好官,还勤于政事、勤于政务,还朝以后还坚持气节,但是总的来说后期的白居易从政的热情已经逐步地消减了。这个时候中隐的思想,在他心里就占据上风了,从白居易的整个人生经历来看,他选择中隐的生活方式,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躲避灾祸,躲避政治风波带来的杀身之祸,或者其它灾难。白居易后来是是平平安安地躲过了那一场,朝里很多士大夫流血成河的所谓的甘露事变,就是因为他中隐了。后人对白居易终生都在做官,而且白居易的诗里面经常对他做官所带来的那种比较优裕的物质生活,譬如说做什么官,领多少薪水,津津乐道,经常写到,后人对他有很多的批评,特别是南宋的朱熹批评得非常严厉,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白居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他并不是一个非常地高尚,非常有坚强的意志退隐的这样一个人他对于当官得到的薪水收入是不拒绝的,但也不是刻意地去追求。所以朱熹批评白居易,说他对俸禄津津乐道,其实说不上是津津乐道,白居易仅仅是感到满足,知足常乐。比如他退居洛阳以后,

在《池上篇》诗的序言中就说,我现在有什么什么生活条件了,觉得很满意,其实不但是退居洛阳,退居洛阳,他的生活比较优裕。即使在白居易仕途很失意的时候,譬如说在江州的时候,江州是白居易人生的低谷,但是他在写给元稹的信中说,我在江州的生活有三泰,我在三个方面都很安泰,第一泰是全家团聚,全家人都住在江州都在一起,第二泰是全家能得温饱,全家人不受饥寒之苦,第三泰说我在江州附近的庐山上盖了一座草堂可以养老。这三泰对于唐代的一个官员来说,应该说是最基本的,甚至是相当低的一个生活标准,但是白居易觉得很满意了,可见他的所谓对于官场官员的物质生活感到满意,主要是一种知足常乐。

人们也许会问白居易怎么会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心满意足,他的知足常乐的这种生活态度来源是什么。应该是有比较复杂的思想源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白居易经常把自己的生活处境跟别人进行比较,比较是有对象的,专门选那些在某一方面条件不如自己的人来比,这一比就产生了满足感。一个比较有名的例子,白居易比过很多次。他晚年写了一篇文章叫《醉吟先生传》,他自号醉吟先生,在其中把自己跟五个古人相比,所以被称为是五比,他跟哪五个古人相比,以在哪方面进行对比?第一比他说我富于黔娄,黔娄是古代一个著名的贫士,家里一贫如洗,黔娄身后他的遗体放在门板上,夫人用一个床单把遗体盖起来,遗体长床单太短,盖住了头脚就露出来,盖住脚头又露出来,真的是一贫如洗,所以白居易跟他比,说我比他富。第二是跟颜渊比,孔子的弟子,跟他比寿命,颜源是著名的短寿之人,很早就死了,孔子哀悼过他,只活了32岁就夭折了,白居易跟他一比,白居易活到七十多岁,觉得我很长寿也很满意。第三跟伯夷比谁吃得饱,伯夷是饿死的人,饿死在首阳山上,你跟他比,当然不管吃多少都比他吃得饱,所以他又很满意了。第四跟一个叫做荣启期的人比,这个人不太有名,是《孔子家语》里提到过的古代一个隐士。据说他曾经碰到过孔子,他说我很快乐,孔子问他有什么快乐,他说我有人生三乐:第一我是人,意思是我没有投生为牛马,我做了人了;第二我是男人,古代男尊女卑,到了现代社会,也许女人更快乐了,古代不一样,他说我是男人;第三乐呢我长寿,我活到九十岁,应该说荣启期的三乐中,除了长寿以外,前面两个乐,是人,是男人,这有什么值得快乐的。所以白居易跟他比,说我比他更快乐。第五比最有意思了,是跟东晋的一个名士叫做玠,字叔宝,跟卫叔宝比健康。卫叔宝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美男子,但是他弱不禁风,27岁就死了。相传卫叔宝是被别人看死的,因为他太美貌,走到哪里人家都围着他看,《世说新语》里记得很清楚,不但是男性看他,女性也围着看他,无数的火辣辣的目光把他给看死了,27岁就死了,那么白居易跟卫叔宝比什么呢?卫叔宝有两个条件,第一美男子,第二他不健康,白居易要是跟卫叔宝比相貌,肯定比不过他,白居易没有人说他是美男子,他不美。所以他不跟卫叔宝比这个,他比健康。卫叔宝弱不禁风被人看死掉了,白居易是不会被人看死的,所以他跟卫叔宝比健康,说我比他健康。这样一比,白居易刚才这五种比较,比的方法基本上就像田忌赛马的方法,田忌赛马三局两胜,白居易一定是五局全胜。他专门挑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来比,这样左比右比,比来比去,白居易总觉得我比人家优越,我比人家条件好,我很满意,我知足常乐。所以白居易根本的人生态度,善于比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说到这里,同学们也许会批评白居易,觉得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是不是太消极,专门跟人家的短处比,比得自己很满意。的确,假如说是在一些大的方面,比如说我们着眼于整个国家跟民族的前途,当然不能小富即安,应该不断地前进。即使是我们对于个人的事业,对于年轻的同学们来说,将来我们前程远大,我们

篇五:诗意人生五典型作业答案

诗意人生五典型作业答案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