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火把节的习俗,传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0:12:47 体裁作文
火把节的习俗,传说体裁作文

篇一:白族火把节的传说

白族火把节的传说

讲大理故事,说人间传奇。

常常有外地朋友问,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其实这并非是哪个民族才有的问题。在云南,白、彝、纳西、哈尼、傈僳、拉祜、普米等七个民族都过火把节。节期于农历6月24日至26日,各民族日期不尽相同,过法和传说也各有特色。白族火把节是6月25日,对于白族来说,这是个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白天人们忙着扎制巨大的火把树,备办筵席,大宴亲朋,入夜则万人空巷地相聚火把树下,禳灾祈福,吹弹歌舞,彻夜狂欢。其全民性、自发性无与伦比。景象之壮观正如元代诗人文章甫描写的“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落人间”,年年如是,自古不渝。

白族的火把节何以如此隆重热烈?除了民族学方面的各种因素,核心是其中有个“火烧松明楼”的传说,寄托着人们对一位民族女英雄的追思和景仰。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白洁圣妃的故事。

相传唐朝开元年间,洱海地区分布着蒙舍诏、蒙嶲诏、浪穹诏、邓赕诏、施浪诏、越析诏等六个部族小王朝。他们本来各自都受中央王朝的册封,各诏主也当任着各州刺使,受唐王朝剑南节度使管辖。后来,蒙舍诏日渐强大起来,攻下了河蛮部族,诏主皮逻阁顿生吞并五诏的野心,图谋独霸一方,便用金银珠宝贿赂节度使王昱,得到朝廷默许。当时的六位诏主都属同源同宗的远亲,日常素有往来,有一次皮逻阁应邓赕诏主皮罗邆的邀请赴邓川做客。宴席间,他发现邓赕诏夫人慈善公主美丽非凡,而且举止优雅,谈吐不俗,便产生了想要霸占为妻的欲望。两个图谋联在一起,于是心生一计,在都城建了松明楼,以六诏的年节六月二十五日共同祭祖为名,邀请五位诏主赴宴,用一把火剪灭五诏。

话说邓赕诏夫人慈善公主,原系浪穹诏老诏主罗铎之女,自幼美丽善良,罗铎与邓赕诏主的父亲咩罗皮是好朋友,便将女儿嫁给邓赕诏主皮罗邆,因公主出身于浪穹宁湖之北,故又称为宁北妃。这慈善公主宁北妃不但美丽善良而且聪慧贤淑,深爱着秉性忠厚的皮罗邆,一心辅佐他造福一方百姓,做个仁德之主。此刻,接到蒙舍诏松明楼祭祖的请帖。夫人寻思,那皮逻阁素来野心勃勃,年年攻城掠地,搅得民不聊生,还以枭雄自居,不可一世。此番邀请,必定窝藏祸心。于是苦劝丈夫万万不可赴约。而皮罗邆却慑于蒙舍诏主的淫威,如若不

去反遭欺祖的罪名。便明知山有虎,也只得向虎山行。夫妻俩万般无奈,临行时,慈善夫人给丈夫戴上一对铁手镯,依依不舍地含泪而别。

那松明楼果然建得巍峨壮观。六月二十五这天,邓赕诏主皮罗邆、浪穹诏主铎罗望、施浪诏主施望千、蒙嶲诏主原罗等四位诏主都已到齐,只差越析诏主于赠远未到。松明楼灯火辉煌,舞乐声中,众诏主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皮逻阁却不知何时已溜之大吉。突然之间,只见楼下四面火发,烈焰腾空,四诏主未及酒醒便全部葬身火海。 且说当天慈善夫人越来越感觉事情不妙,便带领人马高擎火炬星夜赶往松明楼,可惜她们赶到时,现场已完全成了一片灰烬。夫人呼天呛地,边哭边用双手在灰烬中刨认尸骨,直刨得十指鲜血淋漓,终于凭那对铁手镯认出丈夫尸首。此时皮逻阁却假惺惺地谎称松明楼失火缘自焚烧纸钱不慎,实为意外,并涎着脸对慈善说“夫人足智多谋,孤王心仪已久,如蒙不弃,当迎娶为贵夫人!”慈善只恨得咬碎牙关,却装出若有苦衷似的说:“丈夫尸骨未寒,怎能另寻新欢,且容归葬,守孝七七四十九天。”皮罗阁答应了。

慈善夫人回到邓赕,立即加固城池,聚积粮草,训练兵士,决心与皮逻阁决一死战。当皮逻阁发觉中了缓兵之计,怒火中烧,立刻兵临邓赕。慈善夫人亲自披挂上阵,军民同仇敌忾,蒙舍兵尸横遍野,邓赕城仍久攻不克。最后由于蒙舍兵发现邓赕城供水的瓦管,断了水源,城池终于被攻破,慈善夫人被俘。焦头烂额的皮逻阁一见夫人,却又被她的美丽和英勇折伏,禁不住怒气全消,恳求夫人非嫁他不可。夫人提出三个条件:一是在海边设祭坛,祭奠松明楼亡灵;二是皮逻阁必须披麻戴孝;三是迎娶之日必须乘船走水路,(暗示水火不能相容)。皮逻阁一一应允。八月初八这天,只见慈善夫人穿一身纸做的素衣白裙,默默伫立船头。皮逻阁问:“夫人为何不穿绫罗素衣?”夫人答道:“这是最后一次祭奠亡夫,过此一时便没用了。”船到海心,突然风浪大作,慈善趁势纵身投海,众人忙去拉时只抓住了一把纸屑。

慈善夫人殉节的大义行为深深触动了皮逻阁的良知,便当即册封她为“柏洁夫人”,邓赕城也被封为“德源城”。

这便是白族地区流传千年的火把节的传说。因此,火把节这天村村寨寨不仅要竖大火把,还要耍小火把,青年妇女要焐红指甲,小伙子们要跑马,海边的渔民要举行船赛等等,都是对柏洁夫人一举一动的纪念。直到八月初八,沿洱海的白族还要举行象征打捞夫人遗体

的耍海会。柏洁夫人被许多地方尊为“本主”。其封号也从“柏洁夫人”升级为“白洁圣妃”、“白洁圣妃阿梨帝母”,成为与佛同尊的神祗。而其中最说明问题的是邓川德源城柏洁神祠的一块横匾,题为“铁钏千秋”。

白洁圣妃的传说所以经久不衰,在于它歌颂的是坚贞不屈,不畏强暴的英雄行为,并不涉及是否赞成六诏统一的问题。其主旨不在对历史的评判,而在于对崇高美德的弘扬。

凤仙花染红指甲

红指甲 染红指甲是白族人过火把的一大风俗。火把节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拿着凤仙花根,用南瓜叶子包着,再撒点碱,到井边、河边的大青石上用石头舂碎,纯天然的染色剂就准备好了。

睡觉前,用南瓜叶子裹了凤仙花根,或一两根手指,或全部——手指甲、脚趾甲都行,再用线扎紧,一觉醒来,鲜红如火焰的美甲行为即大功告成。

凤仙花 凤仙花具有强大的渗透能力,用它的根或者花染的指甲,除了血红的颜色令人心醉外,与化学染剂容易褪色的毛病从不沾边。一旦把它请进来,要么用时间的利器,等日夜的更替带动指甲的新陈代谢,看着那一抹鲜红慢慢退场。想要一举清除,参照前文所列两种凶残的手段。

每次在火把节看到一片一片的鲜红,白洁夫人双手刨地,十指流血的场景就会跳出来,让人每到夏秋之交就要把白洁夫人的故事传唱,一遍又一遍,直到永远。

故事的开头充满历史的宿命意味。实力稍逊的五诏国王,虽然知道南诏王的邀请是鸿门宴,但生怕正愁找不到用兵理由的南诏国以此为由发兵攻打,于是面笑心忧去赴宴。邓赕诏诏主夫人白洁,聪慧娴淑,既知此行多吉少,又晓得不去不行,无奈之下,洒泪送别,行前拿出铁镯一只,亲自戴在丈夫手上。

宴会的地点民族味道浓郁,在一个由松树枝搭成的楼上,二楼的木板上面还铺了一层软软的、散发着林木香味的松毛(直到现在,大理以及很多彝族地区,请客的时候,客厅、院子里都会铺上松毛),于是叫松明楼。在这里聚会,从满大自然的味道,气氛很好,但也因为木头和松毛都是易燃物,有着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南诏王演技一流,热情、真诚的和其他五位国王喝酒、聊天,大家称兄道弟,好像从来没存在过你死我活的争夺。南诏王乘气氛融洽,大家的酒都喝得差不多的时候,随便找个借口便下了松明楼。刚下楼,一把大火腾空而起,易燃的木板、树枝,加上松毛和松香的助燃作用(火把节上,松树枝和松香是两种最重要的原料),已经喝得晕晕乎乎、反应有些迟钝的五位国王来不及大骂南诏王的阴险毒辣,来不及逃生就被疯狂的火焰吞噬。

火光冲天,两百里外的白洁夫人都知道了消息,连夜向南诏国赶去。等她来到,火熄了,人去了,松明楼一片乌黑,夹杂着五位国王烧焦的尸体味,令人心碎,令人反胃,如同这场阴谋的主旋律。

白洁夫人悲痛欲绝,哭喊着用双手拼命挖,在烧焦的松明楼上寻找丈夫的遗体。鲜血马上从指头上流了出来,在充满祭奠意味的黑土上留下一滴又一滴的暗红,像是一串省略号与惊叹号。和白洁夫人一同赶来的,还有其他四诏的人,他们都在烧焦的,粘在一起的尸身前面束手无策。只有白洁夫人不停的挖,直到铁镯从焦土中露出来,她才告诉随行的人说:这就是你们的国王,临走前我亲自在他的手臂上戴上了这只铁镯。

白族火把节,以染指甲拉开序幕,就是纪念白洁夫人十指十指连心的疼痛。

大理四景——风花雪月传说

标签:云南 大理 分类:国内游记 发布:yshm 时间:2007-3-13

大理四景——风花雪月传说

大理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在诸多风景之中,以风、花、雪、月四景最为著名。即大理“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四景。

下关风

大理市下关,四面环山,四洱河入口地势形如喇叭,印度洋季风顺四洱河四十里山谷吹到下关收口聚集,风力特大;苍山十八溪冷空气亦吹向下关坝区,互相搏击,其狂如虎。每年秋末冬初,有35天尤甚。但是“风高而不寒,无沙亦无尘”。故“下关风”有益无害,美名远扬。有时风力达八级以上,年平均风速每秒达4.2米。

下关风日夜呼啸,因而被称为"风城"。说起风城,在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在很久以前,观音化作一老妪,背负着一个风瓶,经过天生桥。守桥士卒按惯例检查过往行人的货物。老妪好言说服士卒不要检查就放行。但士卒固执要检查,没待老妪说明利害关系,士卒便硬将瓶盖打开。顿时风从瓶中冲出,一放而不可收拾,等士卒明白过来,老妪已经不在了。从此大风日夜不停地从天生桥吹向下关, 因此人们就把下关叫做风城。

篇二: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恩体古孜"年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斯热阿比"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把好端端的人间被搅得民不聊生。智慧超人,英勇无畏的彝族英雄"黑体拉巴",看到这个情景,便经常去为各个部落排忧解难,除暴安良,深受民众的爱戴。

一天,黑体拉巴上山打猎,站在高高的山颠上,陶醉在美不胜收的景色之中,他禁不住引吭高歌,高亢的歌喉引来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扬婉转的歌声。他们隔着高山河流对唱情歌直到天黑。从此,他们相亲相爱,山盟海誓。

对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热阿比”听说了,心里又愤恨又嫉妒,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热阿比”便下凡想与“黑体拉巴”摔跤决斗,结果在决斗中,被彝族民间英雄“黑体拉巴”摔死,天神为此大怒,放出铺天盖地的蝗虫到人间毁灭成熟的庄稼。

聪明的“妮璋阿芝”翻山越岭,找到了天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祭司,祭司告诉妮璋阿芝:消灭蝗虫,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终于烧死了所有的蝗虫,保住了庄稼。 看到这情景,可恶的体古孜暴跳如雷。使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这一切,伤心欲绝,在大祭司的祈祷声中舍身化作满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黑体拉巴变成的那座高山上。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

从此,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便要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人们载歌载舞,普天同庆抗灾的胜利,歌唱阿体拉巴的英勇和妮璋阿芝的聪明美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彝家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侗族斗牛节 "斗牛节”是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侗家喜欢斗牛,村村寨寨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 节前,各自约好对手,作好斗牛的准备。节日这天清晨,铁炮三响,“牛王”在锣鼓和芦笙的乐器声中进入斗牛场。这时一支支队伍,手持金瓜、月斧,举着各种旗帜,前呼后拥,绕场三周,算是“入场式”,也叫“踩场”。接着,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举着火把,严阵以待。铁炮一响,他们便将火把往前一抛,参斗的两头牛从两端四蹄腾空,冲了上去斗作一团,难解难分。气氛紧张热烈十分壮观。

如果两头“牛王”久斗不分胜负,人们就用绳子拴住两头牛的脚,像拔河一样往后拉,结束它们的搏斗,算是平局。如果一方输了,他们的彩旗就会被子对方的姑娘们全部夺去。他们需要通过赎旗礼和对歌的方式才能赎回。得胜的“牛王”被披上红布,以示祝贺。

斗牛活动能培养人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侗家人喜欢斗牛为乐,多在春秋之季进行。虽然同是两牛相斗,但南北侗乡礼仪各异,这些不同的仪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战的遗迹。

篇三:论彝族火把节社会功能的演变

绵阳师范学院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论彝族火把节社会功能的演变 专 业 社会工作 院 部 法学与社会学院 学 号 2005160094 姓 名 谢 丽 指 导 教 师 康静敏 答 辩 时 间 2009年5月

论文工作时间: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

论彝族火把节社会功能的演变

学 生:谢 丽

指导老师:康静敏

摘 要:中国彝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社会历史与传统文化,火把节也随之发展和变化。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它的记载与解释性传说,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并且与民族的特殊文化心理等方面有着某种暗合之处,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对其社会功能的演变和文化内涵的探析,显得尤为重要。处理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文化嫁接,推进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和谐发展,是节日文化在现代背景下得以长期存在的必然之路,是集中展现民族文化整体概貌的最好平台,也是作为彝族人民与各民族交流往来以及促进民族团结具有现实作用。

关键词:彝族火把节 社会功能 演变 文化变迁

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Yi Torch Festival of the Evolution

Undergraduate:Xie Li

Supervisor: Kang Jingmin

Abstract: The Chinese Yi national minority has several thousand year glorious social history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flare festival also along with it development and the change. The flare festival is in the Yi national minority traditional culture one of most remarkable symbolic marks, its record and the explanatory fable, retain the Yi national minority to origin the development the ancient information, has the important history and the scientific value, and with nationality's aspects and so on special cultural psychology has some kind to agree without consultation the place, has the inheritance traditional culture social education function, the promotion culture industry fast development. Therefore searches to its social function's evolution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alyzes, appears especially important。Between the processing tradition and the reality culture grafts, advances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gional cultural accord development, is the holiday culture under the modern background can the long-standing road of necessity, is concentrates the development national culture overall general picture the best platform, is also exchanges the intercourse as well as the promotion national unity as the Yi national minority people with various nationalities has the reality function.

Key word:Yi torch festival Social function Evolution Cultural vicissitude

目 录

序言 ................................................................ 1

一、彝族火把节的起源及其传说 ........................................ 1

(一)起源 ...................................................... 1

(二)传说 ...................................................... 1

二、彝族火把节的社会功能 ............................................ 2

(一)早期的社会功能 ............................................ 2

(二)现在的社会功能 ............................................ 2

三、彝族火把节社会功能的演变 ........................................ 3

(一)火把节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 3

(二)由宗教性向经济功能的演变 .................................. 3

(三)娱乐功能的扩大 ............................................ 4

四、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彝族火把节社会功能发生演变的原因(文化的变迁) 5

(一)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 ........................................ 5

(二)受文化的创新与移入 ........................................ 5

(三)文化的丧失 ................................................ 6

(四)因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 6

五、彝族火把节文化产业的保护和推广 .................................. 6

(一)保存传统习俗文化 .......................................... 6

(二)推广火把节文化 ............................................ 7

结 语 ............................................................ 7

注 释 ............................................................ 8

参考文献 ............................................................ 9

致 谢 ........................................................... 10

序言

火把节是西南彝语支民族的共同节日,流传地区甚广,它是西南各省、区、包括云南南部、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以及广西北部等广大地区彝族共有的古老的民族节日。它在彝语支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又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它对西南彝语支民族的社会习俗、民众心理、民族融合、交际往来、社会经济等皆有一定的影响,是民众生活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一直到现在西南彝语支民族的生活中,它仍占重要地位。[1]而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一切都在改变,彝族火把节的社会功能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转变,彝族火把节发展得怎样?它的社会功能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些问题也应该被我们所关注,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彝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这种独特的、丰富的彝族火把节作为传统民族文化,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宝贵的文化资源,要加以保护和开发、传承和创新,使之成为适应先进文化、具有本民族特色,反映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文化功能。节日文化,不仅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与艺术风貌,更能昂扬一个民族的精神,激活一代代族群后人的民族记忆,启发广大的民俗传承爱好者对古老文化的神往,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珍视。因此,在本文中就彝族火把节社会功能的转变及原因进行着重探讨,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其社会功能,并对其进行保护和推广。

一、彝族火把节的起源及其传说

(一)起源

火把节这一习俗,最早起源于先民对火的原始崇拜,先民认为彝族是火的民族,以火为图腾,用火祭神,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而先民认为火主要具有以下两个作用:(1)以火占色,祈年丰收。这方面古籍记载较早,明李中溪《云南通志》载:“六月二十五日,采松明为火炬,照田亩,以火色占农”。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云:“(六月)二十五日,乡民聚火把于田间,和以草杆焚之,以祈丰年”。彝族火把节那天,所有在外的人都得赶回家吃团圆饭,饭前必须先杀一只鸡祭祀祖先,饭后举行点火把仪式,由一家中的一个成员点燃用若干苦蒿秆扎成的火把,从屋子的上方顺墙壁照亮每一个角落,口中念道: 烧掉一切不吉利之源,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词,然后经过羊圈、牛圈,最后加入村寨的火把行列。(2)祈祷除病免灾,驱逐晦气。彝民认为火炬可以驱灾除邪,故点燃火把后,还要挨家挨户走,边走边往火把上撒松香,人们谓此为“送祟”。 这就形成了一年一次的火把节。[2]这些说法虽带有宗教色彩,但它朴素的说明了火把节与农业丰收,祈福的关系。

(二)传说

火把节的传说有很多种,比如凉山彝族有人战胜神—天王和大力士之间的拼 1

篇四:《火把节》

《火把节》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爱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5、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6、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重、难点:

⑴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⑵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全作探究,整体把握盲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词词卡片。

2、搜集彝家火把节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搜集彝家火把节的图片及过火把节的一些情况。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默读思考:课文是分哪向部分写的,你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我们今天就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吧(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

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彝族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关于火把节的传说的感想。

3、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教具准备:火把节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族人民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⒈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⒉学生在文中画出。

⒊集体交流

⒋有感情计朗读第一部分。(指导读地热情、盼望、兴奋的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⒈教师: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画出来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出示图片或演示文稿)

⒉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想象场面。

⒊交流反馈

课文描写了彝家人在过火把节时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跌、点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

⒋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些有关的句子。

⒌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⒈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讲一讲这个传说、。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

⒉指名说说这个拟说。

⒊小组内交流。

⒋集体交流。

⒌小结:是的,火把节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它更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⒍学生有感情地再朗读文段。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我们还知道火把节来历,知道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板书: 4、火把节 准备:扎火把 民族服饰 美酒佳肴 场面: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 点燃火把 围着篝火跳舞 来历:人们用火把消灭“天虫”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

篇五: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杨艳芳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1 彝族火把节民俗现象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民俗基本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为何为民俗以及所属类........................................................ - 1 - 彝族火把节存在的地域和藏于的人群.................................................... - 1 - 彝族火把节的基本形式............................................................................ - 2 - 彝族火把节传承情况................................................................................ - 2 - 内涵文化情况............................................................................................ - 3 - 彝族火把节民俗变异情况分析........................................................................ - 4 - 群众参与度变化........................................................................................ - 4 - 形式变化.................................................................................................... - 4 - 社会交往内涵变化.................................................................................... - 4 - 影响彝族火把节民俗传承变异的因素分析.................................................... - 5 - 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 - 5 - 受文化的创新与移入................................................................................ - 6 - 文化的丧失.......................................................(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火把节的习俗,传说)......................................... - 6 - 因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 6 - 我认为30年后的彝族火把节民俗的传承情况 ..................................................... - 7 - 将会继续保留、消亡及会保留但有所变异的习俗........................................ - 7 -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 7 - 火把节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 7 - 由宗教性向经济功能的演变.................................................................... - 7 - 娱乐功能的扩大........................................................................................ - 8 -

彝族火把节民俗现象分析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

彝族火把节民俗基本分析

火把节是彝族自己的传统节日,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姿多彩,节日中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包涵着各民族的文化现象及其深层的文化精神,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色彩,是云南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在全球化文化盛行的今天,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消亡,具有丰富文化内容的少数民族节日,是各族人民艺术文化的显著表征和重要载体,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火把节为何为民俗以及所属类

各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来源于绚丽多彩节日背后浓郁的人文精神,及其深层凝聚和高度浓缩的文化价值。在火把节期间,各家各户不仅要祭祀地神、谷神,还要祭祀祖灵,举行摔跤、赛马、斗牛羊、打跳、选美等各种民间游艺活动。彝族传统火把节,是川、滇、黔、桂四省区彝族共同的节日,在彝族血缘认同难以为续的现实语境下,火把节是进行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也是彝族传统文化活性传承的重要机制。彝族传统火把节,具有祈求农作丰产,进行礼德教育,实施民间文艺传承以及整合彝区的文化意义。

彝族火把节是一种精神生活民俗,彝族火把节代表着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彝族的火把节来源于一个有关英雄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双脚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拍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彝族火把节存在的地域和藏于的人群

彝族分布在云贵川,大多数地方每年都会庆祝火把节。其中四川凉山州西昌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凉山州其他县和乡镇也会举办大大小小的庆祝活动,"火把之乡"普格县和布托县两地火把节也是值得参加的。云南楚雄、昆明石林等每年也

会举办火把节。不论男女老少,到了火把节都会穿上节日盛装,点起火把,载歌载舞。

彝族火把节的基本形式

火把节是流传在地区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活动,是彝族人民的年节,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举行,节日时间长短不一。节日期间,节日活动中都要燃篝火歌舞,举火把游田地,具体内容和形式各地、各支系不尽相同。

在民间,大多数地方节日过三天。彝家村寨欢庆祝福、一派喜气,邻近的村寨约定地点举行节日庆祝仪式。节日当天,彝家人以事先准备好的用松树做成的火把,分别向家堂、家人、灶房、畜厩、家门、田间地头祭祀,各处撒一把火把,祝福家人平安、家畜兴旺,祈求驱害除虫、五谷丰登。之后,走亲访友,村邻串门、相互祝福,家家户户杀鸡宰羊、合家欢宴。夜晚,火把通明,人们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度节日。第二、三天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如集体游乐、斗牛、摔跤、打磨担秋、唱歌跳舞等庆祝节日,有的持续数日。节日期间,除庄重的祭祀活动和热烈的歌舞、文体活动外,彝家人还烹饪美味佳肴,邀约亲朋好友聚饮,唱酒歌、欢庆自己美好的节日。席间,有卜卦的习俗。席毕,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老人给小孩唱古歌(讲述彝族的历史)。彝族青年男女则会成双成对出现在篝火旁、松树林中、姑娘房里谈情说爱。

少数地方节日过三天以上,有的地方还进行地方特色的歌舞表演。双柏县罗武支系的彝族,火把节从从农历六月二十三开始至二十七日结束。双柏县法小麦地冲一带的彝族,火把节还要跳源于彝族原始的虎崇拜的“老虎笙”,场面壮观热闹。禄丰高峰地区的彝族,火把节从六月二十日开始二十七日。永仁凉山的彝族,火把节别具风格,从六月二十四日下午人们吹响牛角号开始,开展对唱、歌舞、跳脚、摔跤、赛马、射弩、打秋千等活动,一直到六月二十九日才结束。武定一带的彝族纳苏支系过火把节还有斗牛、摔跤、打磨担秋等活动。元谋小凉山一带彝族的火把节要唱《掌火歌》、《赞火歌》、《冲门歌》等。

彝族火把节传承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人的思想大解放,中国的节日传统不仅得到了复兴而且也在被不断创新、发展和合理利用。

彝族火把节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复合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居于彝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的核心地位,彝族服饰、彝族银饰手工技艺、口弦音乐、民族体育竞技与游艺、民间歌舞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都附丽于、展现于完整性的节庆活动之中。早在2006年,彝族火把节就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后又入选“中国十大民俗节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旅游业的广泛关注。

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这是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项目之一,彝族火把节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广泛传播的社会影响,亟待总结和提炼丰厚的文化底蕴,进而不断丰富新内容、发展新形式、开辟新渠道。

内涵文化情况

彝族史诗《梅葛》说:“地上没有火,天上龙王想办法,三串小火镰,一打两头着,从此人类有了火。”火与彝族生产、生活的关系极大,特别是彝族大部分都居住在高山地区,刀耕火种,防寒和御兽都离不开火。如防止野兽糟蹋庄稼,常常是晚上在庄稼旁燃起大火吓唬野兽,所以在彝族文化中强烈地表现出浓郁的火文化特点。这种现象表现在过火把节、祭祀火、火禁忌等行为上。

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彝族人民已认识到火是可为人类服务的,并成了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因而对火怀着感激之情并加以崇拜。但是,火也是一把双刃剑,火一旦失去控制,就会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因而人们一方面在使用火,一方面也在思索:如何去尊重它,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该怎样做才不会触犯它,不使它发怒,不给人类带来灾难。这样一来,火一下子从一个实体的自然物,变成了似乎像人一样是由其思想和感情来支配行动的“灵”物了。他们认为凡是火所做的好事和坏事,都是火的“灵”在起作用,火具有博大的威力,甚至认为火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所以用火驱鬼除邪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集中在火把节期间进行,使彝族文化和彝族风情得到了集中展示。在许多彝区,火把节期间,家家门前都要竖一个火把。通常选一棵松柱,并用松枝和干柴层层围成一个巨大的宝塔式火把,上面插花挂果,有的还插着写有“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等字样的红绿彩旗。晚饭后,锣声、号声一响,男女老幼便端着米酒、炒豆等食品汇集广场,大家点燃火把,并用松香粉扑撒火把,顿时光焰冲天。老人们举杯畅饮,谈古论今;年轻人围着火把翩翩起舞,纵情歌唱,尽兴欢乐。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祭神祭天、祈年丰收、送邪恶为主要风俗内容。近年来,随着傩文化研究的兴起,云南省禄丰县高峰乡火把节傩仪也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由于交通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而很少受外界文化的影响,全乡大部分的彝族,仍过着一种原始、古朴而又神秘的生活。高峰乡的火把节内容丰富、系统严谨、保存完整,最具特色的是该村的祭祀民俗活动,也就是傩仪驱鬼。大、小花箐村的火把节包括祭祖、开光、祭天、耍火把、避邪驱鬼、送火把等六个部分。其中歌舞自始至终穿插在内。

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许多彝区火把节的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因此它必将成为更能反映文化习俗的重要节日。

彝族火把节民俗变异情况分析

群众参与度变化

在之前是每个彝族男女老少都会参与彝族火把节,大家一起载歌载舞,历时三天三夜,在彝族人心中火把节犹如过年一样重要。而现在,多数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过节场面没有以前热闹,本地的彝族人参与程度明显下降,反而是受到旅游因素的影响,外地人会比较多一些,总的来说,现在的火把节流于形式,没有以前祭祀的神圣感。

形式变化

火把节期间要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射箭等体育活动及选美、歌舞等大型的文艺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彝族起源神话或彝族英雄神话,是彝族人长期以来对远古祖先的认同,体现出民族意识的觉醒。为纪念祖先的英雄事迹,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然而现代人过火把节,这些文艺体育活动真的只是象征性的走走形式而已,活动创新不够,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缺乏文化内涵,参与性不强,不能真正调动人们的兴趣。尤其是现代的彝族年轻人,普遍感到过火把节没意思,没劲头,过不过一个样,但却一味热衷于“洋节日”,把自己本民族的节日束之高阁。当地政府有意识地出巨资制作大型火把节晚会、电视直播之类的“节日大餐”,以引起人们对节日的关注和重视。豪华的舞台布置,震耳欲聋的声响,四射刺眼的灯光,使人们只感到震撼,难找到欢乐。其实火把节庆应该通俗化、民俗化、自主化、少花钱,重要的是让老百姓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欢乐。以凉山州甘洛县为例,火把节是当地彝族聚居区重要的节庆,但是过节时过去那些丰富的活动内容不见了,现在只剩下大吃一顿和看火把节电视晚会。这一现象冲淡了火把节传统文化内涵,损害了可以全民共享的美好传统文化主题。

社会交往内涵变化

节日为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了进入社会和进行社会知识交换的渠道,提供了共享社会知识的一种方式。火把节期间的祭祀、各种娱乐体育活动、走亲访友、互赠节日食品等都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内容。彝族人通过这些传统火把节活动让每个人不断进入特定知识交换的体系当中,了解社会关系、社会伦理知识。 古玛林子的小说《阿朵美》中的火把节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火把节:“火把节是彝家隆重的节日庆祝,和大多数汉人的春节一样热闹。人们喜气洋洋,脸上堆满了笑容。他们自发地形成几个大的场地,有的斗牛,有的斗羊,有的斗鸡,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