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老人弥留之际的征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19:52 体裁作文
老人弥留之际的征兆体裁作文

篇一:老人去世后的风俗(乡里乡亲之间)

老人去世后的风俗(乡里乡亲之间)

送终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这在当地是必行的礼节,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请他们督丧,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请而不到,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孝子长跪在门外,叩头回话,求得同情和谅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丧仪条件要尽量满足。因为,当地风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闹了别扭,丧事就无法顺利办理。

穿衣

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当地习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寿衣上缀个白布条,以示在阴间也要为父母制服。除了公务人员之外,现在民间老人寿衣的样子,多数仍沿袭清朝、民国时期长袍短褂的款式,可见封建习惯的顽固性。 人刚咽气,赶紧要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人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

关于往死者嘴里放“噙口钱”的事,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把钱称为“宝”,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二是说人辛劳一生,不管贻留多少,“噙口钱”是最后带走的“落头”;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再脱生,再变成人,有了“噙口钱”,来世不受穷。 有的在人死之后,还要给手里攥块馍馍,意味着在黄泉路上有饭吃,不挨饿,来生再世也不缺口粮。

停床

当病人换上寿衣之后,就应当将其从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来,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让其安详地离去。这就是人们

常说的“寿终正寝”。

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铺上谷草,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俗叫“隐身草”。为什么要铺“隐身草”?过去传说,人死后“魂”就离开了身体,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只觉得很轻松,就到处游玩。为了使他玩得愉快,暂时不让他看到自己的遗体,就用这些谷草隐藏起来。另一种说法是,人死后两天以内鬼魂还不让进“阴曹地府”,在阴间也不能胡游乱逛,又不能附体,所以要铺上“隐身草”让他暂时藏身。人死后,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使他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纸苫脸,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为人死后脸色会变得难看,亲人们一看见他的面容,未免有些伤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脸纸”遮住;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一说是遮挡尘土,防止噪音,有让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纸把脸盖上。因此,人们非常忌讳活人用纸盖脸,怕惹来不祥。

尸体入殓前,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传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站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丢手”,非常吓人。所以,要用麻绳绊上,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

尸体停上尸床,床脚拴一只白公鸡,谓之“看丧鸡”。“看丧鸡”要一直拴到出殡。据说是为了防止猫、鼠、虫豸啮尸。“看丧鸡”只能在集市上卖掉,丧家不能杀食。俗以为鸡是为老人守过丧的,杀之不祥。

当地习俗只要病人还有一丝气,绝对是不能动哭声的,认为哭不吉利。只能在尸体摆放停当后,全家举哀,放声恸哭,用瓦盆作纸盆,烧上第一把纸,许多地方叫烧“倒头纸”,当地俗称“引路纸”。人们认为烧纸就是给死者送钱,好让死者带上“盘缠”安然上路。

丧仪以及祭奠先人要烧纸的习俗是怎样来的?传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天下轰动,名利双收。蔡伦的嫂子见了眼红,逼使蔡伦的哥哥蔡莫学造纸,蔡莫未得要领就背着弟弟自己造起纸来,造出的纸又黑又粗,无人来买,堆积满屋。蔡伦的嫂子深感内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气之下,就在妻子灵前烧起纸来,烧着烧着听见妻子在棺材里喊:“开门,开开门!?人们打开棺盖,蔡莫妻子坐了起来,嘴里还叨咕说:“阳间有钱通四海,阴间用纸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还肯放我回来。”后来逢人便说,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阎王殿,阎王让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烧了纸,送了钱,小鬼们就争抢起来,他们拿到了钱,就把我从地狱中放回来了。这样,蔡莫造的纸能在阴间当钱使的消息很快传开,原来堆积如山的纸就被抢购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为了卖纸,特意装死,也没深怪于她。由此,丧家烧纸的习俗就流传下来,至今民间丧祭烧的还是较黑的粗糙纸,俗称“斗底纸”、“升底纸”。

当地丧祭烧的纸有两种:一种是叫“烧纸”,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块粗纸,烧前用硬币或纸币在纸上拓一下,俗叫“打纸”,示意过版成“钱”,俗以为纸不用钱币拓,在阴间就不能当“钱”用;另一种叫“阴票”,过去是木版拓印的钞票状的“纸钱”,上有“冥国银行”字样,面额仟、万、亿圆不等。烧这两种纸,都是为了给死者送“钱”。

报丧

死者遗体停床之后,就要很快请来“阴阳”先生按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出殃?时间、来客开吊、出殡埋葬、“过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体日子,并把这些日辰用白纸开列出来,贴在墙上,丧祭仪礼按此如期进行。与此同时,请来“家门父子”头面人物在一起商议丧事怎样办理,请“总管”,叫“知客”,定厨师,约吹手,开始筹办丧事。由总管统筹安排,指挥动作,事主只是出钱出物当孝子。

丧仪诸事商定后,首先派人去舅家(男丧)或娘家(女丧)报丧,请他们来看死亡是否正常,儿女是否都在,寿材寿衣是否完备,丧仪规格是否妥当。娘、舅家人来了,孝子在门前跪齐,嚎哭迎接。他们看了死者遗容后,若无异议,丧事才能按原定计划进行。姑家、姨家、女婿、外甥、干亲等等,则由“家门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头上门报丧,告知他们何时祭吊、何时埋葬,好让他们如期前来吊唁。当地习俗人死后前两日不穿白戴孝,俗称“黑头孝子”,第三日才“成服”。所以孝子报丧只能隔崖或隔墙喊,不能直入其门,俗以为“黑头孝子”进门多有“冲撞”,会给主家带来不祥。例如,有些人家院落蜉蚂很多,俗以为是“黑头孝子冲的结果”。

“五服”以外的邻里乡党及族人,闻得噩耗后,便主动拿上香、纸前来烧纸吊唁与死者告别,谓之“送纸”,“送纸”的人多,就证明死者生前有德行,人缘好。 打墓

人死了一般都要尽快埋葬。因此,打墓是丧事中第一件要紧的事。当地人历来特别相信“风水”、“脉气”,认为祖先理在“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后辈儿孙就可以升官发财,福禄并臻,人丁兴旺,奕世不衰。富贵的说是“坟里?脉气?好”,贫贱的说是“坟里没出下”,把后人的际运归结于前人坟墓风水的好坏。所以,人们在墓址的选择上非常慎重和认真。

人死后,由长男主孝陪同阴阳先生拿.上罗盘、戒尺、绳丈、木橛、镢头等同到预定的坟地。根据八卦的来龙去脉、相生相克之理,参照八卦太极图、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断善恶吉凶,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画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勾穴地”还要兼顾后来,夫妻并埋儿子为父母“挂脚”等事宜。如果葬于祖茔(俗叫“老坟”),穴位就好定,因为原先都是测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茔,那就需要用八卦罗盘反复测看、划线定位,同时插上五色旗子,摆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莹礼,当地把这种仪式简称“成茔”。解放后,坟地统一规划,大田中的坟头多被平毁,普遍实行了公墓制,茔地选择的陋习已被破除,但“墓穴”请“阴阳”先生勘测定位的习俗仍在延续。

“阴阳”先生勾定了“穴位”之后,还要选择黄道吉日才能破土动工。

过去,动土时,孝子还要烧香表、行大礼,祈神保佑,也就是为老人修阴宅的“奠基礼”。当地埋人的墓穴从构造上分两部分:一是“明庭子”,垂直深约7.5尺至8尺左右,宽约4尺左右;二是“穿堂窑子”,在“明庭子”底部大头一端,挖一个大小能放进棺材的土窑洞,一般高3尺多,深8尺多。过去当地土葬除了官绅,一般不用砖石。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修墓的规格也随之升级。现在,“穿堂窑子”大都用砖箍,俗称“砖箍墓”。还有些人趁老人健在时,就箍好了墓。一则为老人去世后,有备不忙;二则让老人看一看自己殁后的“居屋”,以表儿女孝心。

当地人“打墓”还有许多讲究:一是“阴阳”先生定好的穴位、钉好的木橛、划好的开挖线,任何人不得移动或修改。二是打墓时间的长短,以灵柩在家停放时

间的长短来决定。自“吉日”破土动工后,每天有人挖土,但必须在下葬前一日下午完工,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如果灵柩停放时间短,很紧迫,那打墓人就得风雨不避,日夜去干,绝不能误了下葬时辰。三是打墓人都是亲邻相帮,一般不雇用。四是打墓人一日三餐,尽力款待。过去,每当吃饭孝子都要“以跪伴食,无命不起,直至食终”。如果时间紧迫,饭要送到墓地吃,送去的饭以食完不剩为好,万一剩了,就地掩埋,忌讳带回家中。现在,孝子“以跪伴食”的习俗已废止。但是,孝子必须每天去墓地给打墓的人敬烟倒茶,磕头示敬,吃饭时要给打墓人敬酒,这是绝不可少的礼仪。

盛殓

人死后三日内,若无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尸体抬进棺材里,俗叫“盛殓”或“人殓”。“盛殓”时全体孝子参加,亲邻帮忙,必须有娘舅家人在场,或得到他们的允许,并由本族年长者主持,否则不能“盛殓”。

尸体入棺,要稳正尸位,整饰尸相,下铺红褥子,上盖红被单,也取后辈红红火火之意。尸体与棺壁之间,紧插用纸包裹的松柏锯末、叶末或草木灰,以作固定,防止晃动。安排就绪,方可盖棺,俗叫“合龙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开。俗语说:“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所以,如果“盛殓”时,娘、舅家人未到,奔丧亲人未至,“龙口”就不能合,棺盖留个缝隙,等他们看了遗体之后,才能“合龙口”。

当地死人“人殓”还有个讲究,就是举尸入棺时,要由长子(承宗人)捧头,其他人抬尸,小心翼翼地把尸体放入棺内。由于受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长子“入碱”捧头,起灵摔“纸盆”,出殡领头“扯纤”,以至以后的祭奠抱“牌位”、烧纸、酹酒,都是长子一人的事。只要长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

死者“入殓”后,孝子磕头烧纸,痛哭举哀。接着,请人书写“铭族”,当地俗叫“主族”。所谓“主族”,就是在7尺长、2.5尺宽的红绸或红布上,写出死者姓氏、名讳、评语等。生前有官职的还要在姓氏前加官衔,其评语叫“公评”,无官职的其评语叫“乡评”,女的其评语叫“闺评”。下款还要把书写人的官衔或学衔写上,其姓名另用红布或红纸写好贴上。“主旌”最好是请当地名人领衔写,写罢丧主必须恭谢,能请动名人,算是很有脸面的事。“主旌”虽然写法不一,但一般如下: 为什么要写“主旌”?因为死者“入殓”后,其形貌已不可见,故用以书写死者姓名的旌幡作标志。当地丧事有的将“主旌”挂在灵前,有的开吊日挂在庭院内,作为象征,供客凭吊,以示对死者的敬重。“主旌?在下葬时,取掉题写者姓名,展盖于柩上,与死者一起埋葬。

设灵堂 “灵堂”是停尸、放柩、供人们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在厅堂正中挂一幅能遮蔽尸床或灵柩的大帐慢,帐慢正中书一大“奠”字,帐慢前空中悬吊剪有各种图案的条形白纸“吊帘”,上书“严父(慈母)养育恩似海,儿孙未报终是憾”等悼语。帐慢前摆上桌子,桌上正中靠帐慢处供奉标志死者灵柩的灵牌或遗像,桌上摆上茶饭、点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陈列香筒、香炉等祭器,同时点上白烛。桌前糊上白纸桌裙,放着白纸包裹的土蟹,供洒酹奠酒用,还要放上“纸盆”。供孝子烧纸和来客祭奠盛纸灰。桌子两侧铺上谷草或麦草,供孝子守丧跪卧(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门左右摆列“纸活”。这种“纸活”是由“纸活匠”用苇子、色纸扎糊而成,丧主掏钱购买。“纸活”的形式有:灵庭、过亭、冥儿、冥女、冥马、仙鹤、祥鹿、鲜花、瑞草等等。还有“七星剑”、“十二件”等名堂。陈列多少根据丧家经济状况而取便。

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门上,在开吊祭奠前一日下午都要贴上白纸丧联,当地

流传的“白事”联语大体都是:“倚门人去三更月,泣杖儿悲五夜寒。”“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常望白云飞。”“三更月冷鹃犹泣,万里云空鹤自飞。”“白马素车愁人梦,青天碧海怅招魂。”“桃花流水杳然去,清风明月何处寻。”“悲音难挽流云驻,哭声相随野鹤飞。”“三径寒松含露泣,半窗残竹带风号。”“旌飘户外含孝意,韵满堂前恸悲情”等哀挽死者的套语。但要注意的是在联语上要区别男女,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总之,在灵堂和庭院布置上要营造一种白茫茫、凄惨惨的丧事气氛。 出子

人死后第三日早八九点钟左右,是当地约定俗成的“出子”日辰。“出子”就是“出门告”、“出报讣(讣闻)”。当地也叫“成服”。叫“出子”是因为有显示子孙多少的意思。“出子”是丧仪中绝不可缺、严肃而隆重的一环。“出报讣”的实际用意在于向社会公开宣告丧事。另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不“出报讣”,亡人还自不知死,出了“报讣”,亡人才知道在阳世的寿命终结。“报讣”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内的子、侄、孙写在纸上(不上女性),贴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门外,供人们观看和了解。写“报讣”在民间至关重要,若是死者无子,也无既定的继承人,“出子”时必须临时在侄辈中选一人作为承宗子写在“报讣”上,写了谁,谁就有“合法”的财产继承权。“期服”、“大功”、“小功”等项下,应写谁,谁在前,谁在后,谁远谁近,都要慎重对待,绝不能漏人。反之,宗族之内、孝子之间会打架闹事,弄得丧事混乱,家族不睦。“报讣”由阴阳先生书写,格式不尽一致,一般写法如下:

讣闻

不孝男XXX等罪孽深重,弗自殒灭,祸延显考X府君讳XX(女性则写:显妣X府X孺人)。距生于XX年XX月XX日,不幸于XX年XX月XX日因积劳成疾,在本宅寿终正寝,享年X十又X岁,不孝男XX等叩地呼天,悲痛欲绝,亲视含殓,停柩在堂,尊礼成服,承严(慈)命兹定于X月X日开奠,X月X日X时扶灵柩安葬X处哀此讣闻。

孤(哀)子XXX泣血稽首

齐衰期服孙XXX泣血稽首

齐衰五月曾孙XXX技泪稽首

小功服侄XXX拭泪稽首

麻服侄孙XXX拭泪稽首

所谓“成服”,就是在“出子”时,全体孝子穿白戴孝(详见第二章第五节),拄起哭丧棍(俗称“哭棍”,即柳枝缠上牙状的白纸条,),满院一片白。“孝服”的缝制没有成规,一般除了给直系的女婿、外甥、已嫁女子有缝“孝衫”(即“孝褂”)的外,其他“家门父子”中的孝子“孝服”自备,有的只散漫鞋的白布。孝子穿上“孝服”以后,就要在灵前跪草守丧,接应来客祭奠,陪伴哭嚎致哀,一直守到出殡。孝子特别是亲生子女在守丧期间,按旧礼要求,不洗脸,不剃头,鞍着鞋,不坐凳,不吸烟,见人低头,不食荤腥,寝苫枕块,更不得乱开玩笑,嬉皮笑脸;女子不可涂脂抹粉。这种旧礼,现在多已废止,但守丧致哀,乃人之常情,至今沿袭。

“出子”时,所有孝子要到齐,娘舅家人要在场,女婿、外甥及至亲也要参加。吹着唢呐,奏起鼓乐,全体孝子在灵前磕头烧纸后,由长子怀抱“报讣”领头,其他孝子手拄“哭棍”随后,排成一串,哭奔大门以外,把“报讣”放在显眼的地方,孝子跪成一片,烧纸磕头,再返回灵前烧纸献饭。“出子”时孝子越多,阵容越庞

篇二:老年患者临终阶段心理护理的分析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老人弥留之际的征兆)

老年患者临终阶段心理护理的分析

【摘要】 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病人住院期间除对其采取以生

活护理为主,治疗为辅的措施外,还应因人而异,进行相应的心理

护理,尽量减轻他们的病痛,改善生活内容。让他们在弥留之际充

分享受到平常人的尊严和社会家庭的温暖。

【关键词】 临终;老人患者;心理护理;分析

老年患者的临终心理护理是临终关怀的重要部分。自创始人西塞

莉?桑德斯博士于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伦敦创建了临终关怀医院,

世界各国对患者的临终阶段也逐渐引起关注,我国目前还处于初始

阶段。随着社会老龄进程日趋加速,护理对象中老年病人大量增多

已成为护理专业的一个新特点,老年患者临终关怀护理是在疾病的

末期,即当医生宣布治疗无效开始的护理。当患者病情进展到垂危

阶段时,其精神痛苦不亚于疾病所致的痛苦。这就要求护士应当了

解病人对即将面临死亡的态度,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使他们消除

对死亡的恐惧,提高尚存生活质量[1]。1 老年患者特殊的心理特

征及老年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老年患者特殊的心理特征 表现为行动迟缓、活动减弱、小气、

爱唠叨、疑心重、固执等。随着年龄增高,精神活动、功能自然趋

于缓慢和欠灵活机敏,由于器官功能的减退,感觉能力特别是视、

听、味、触等的感觉灵敏度以及意志行为逐渐减退,生病住院时诸

多顾虑,情绪低落、焦虑等。

1.2 老年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 根据临床观察符合美国医学博士

库伊丽莎白?布勒?罗斯(elisabeth.kubler.ross)对大多数面临

濒死的病人心理变化的五个期[2]。

1.2.1 否认期 部分患者对身患绝症或某些疾病晚期经医治无效,

当病人间接或直接听到自己可能会死亡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否认,

病人不愿承认病情恶化的事实。

1.2.2 愤怒期 随着病情的发展,给病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痛苦和

精神上的折磨,并了解到治疗无望,生命重危时,表现出悲观失望

易激动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经常以训斥漫骂,对家属不满来发泄

对疾病的反抗情绪。

1.2.3 乞求期 病人心理转为平稳,承认自己患病严重后果,希望

医生能用最好的药物给予治疗,期待医护人员能使自己转危为安或

延长生命与家人有更多团聚的时间。

1.2.4 抑郁期 患者异常伤感,对生活丧失信心,精神崩溃,少言,

表情淡漠抑郁。

1.2.5 接受期 这是临床病人最后的心理反应,面对死亡现象,已

有心理准备,对后事有一定的准备和交待。2 老年患者的临终心理

护理分析

2.1 增加与临终老年患者的心理沟通 对老年患者,不仅要密切观

察的心理变化,而且要正确认识和掌握临终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

临终患者的心理状态极其复杂,绝大部分患者首先是对疾病的否

定,表现为愤怒、抱怨和发泄,接着开始对疾病的妥协,听天由命,

进而出现自卑,自责和忧郁,最终接受事实,变得平静,安然[2]。

这时,患者特别需要的是关怀和尊严,医务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

沟通,多接近患者,充分了解其心理的活动情况,视病情因人施护,

对患者多一些同情和安慰,耐心的安抚病人,分散其注意力,尽力

驱散围绕在脑海中的死亡阴影。例如:在晨、晚间护理时,通过语

言、表情与目光的交流,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使患者情绪得以稳

定,配合治疗,并鼓励和支持患者与疾病斗争,轻轻触摸老人的肢

体,减轻其心理压力,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得到缓解,以提高患者

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2.2 增加临终老年患者求生心理 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抱有希望,就

会产生克服各种疾病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对于一个临终患者是十分

宝贵的精神支柱[3]。在平时交谈中,不断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

病的信心,建议家属合理安排时间来陪伴患者,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使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感受到家庭与亲人的温暖。

2.3 减轻临终老年患者的恐惧心理 适时有度的宣传死亡的意义。

由于临终患者对死亡认识不足,尽管家属未把疾病的诊断告诉患

者,但患者的情绪很悲观,并从患者的言谈和表情中感觉到对疾病

的恐惧感。针对这点,应该经常耐心、诚恳地与患者交谈,以理解

的态度对待患者,让患者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很关心他,并经常

让其听音乐或与家属聊天等,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2.4 减轻临终老年患者的愤怒心理 由于临终患者情绪焦躁,不堪

忍受疾病的折磨,常无故发脾气或训斥医护人员[4]。在这种情况

下,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个性和喜好,主动与患者交谈,耐心听取他

们的倾诉,并与患者家属默契配合,尽可能消除患者的不安心理。

2.5 减轻临终老年患者绝望心理 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痛苦,给予

真诚的抚慰,劝其正确对待人生和疾病,消除轻生的念头,在生活

护理上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排除干扰,使患者情绪稳定,保持短

暂的心理平衡,恬静安然地离去。

总之,要做好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不仅需要护士掌握丰富的医

学心理学、护理学、社会学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护士还应

具有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医德,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增加与病人

的沟通,重视与弥留之际老年人的心灵沟通,满足患者心理需求,

患者需得到的是整洁、舒适、安全的医疗环境,耐心细致的解释工

作,熟练精湛的技术操作,微笑周到亲切的服务态度,高度的同情

心和信任感。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医学不断发展,临终护理对我

们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终护理不仅仅是维持一个生物性

的生命,也是通过临终护理使病人在有限的日子里,在充满人间温

暖的气氛中安详、舒适并有尊严地离开人间,充分地体现从事护理

工作者的真、善、美,以及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 毕彩霞.250例老年病人的临终心理护理.中华护理杂志[j],

1992(27):359-360.

[2] 徐小兰.护理学基础.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16-417.

[3] 黄丽,杨延忠.社会支持:肿瘤护理中值得重视的一种理念

和方法.中华护理杂志[j],2002,37(8):631-633.

[4] 徐小兰.护理学基础.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13-415.

篇三:老年人死亡观

江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老年人生命教育研究

姓名:陈金香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伦理学

指导教师:郑晓江

20080501

摘要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虽然姗姗来 迟,但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影响之广泛,是世界其他各国都无法相比的,“老 年人问题”正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我国老年教育以各种 形式『F逐渐由后台走向前台,成为社会的热点之一,老年教育也逐渐成为众多专 家学者研究的新方向。在众多老年人问题中,生死问题无疑处于关键和核心地位。 因为老年人处于人生的最后阶段,最直接面对的就是生命的结束和死亡到来。这 也是老年人能否实现晚年幸福的关键所在。可惜,时至今R,这方面的研究还不 多。另一方面,关于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正如火如荼地推动着, 生命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类的热门话题之一。为了从全人的角度认识生命教 育,也为了解决老年人的生死困惑,本文试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探讨老年人生命 教育。

文章首先探讨了老年人的人生观问题,目的是使老人乃至全社会能币确认识 人生老年以及老年人的人生意义。对于处在人生最后阶段的老年人,我们不能简 单地用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等价值观念去衡量其人生意义,因为,人的生命本来 就是无价的,任何外在价值在人的生命面前都是非常渺小的!老年人感到人生有 意义的主要标度是老年人是否感到生活幸福充实。因此,接下来讨论了老年人幸 福观及老年人幸福的获得问题。幸福的获得离不丌对幸福的正确认识,以及对获 得幸福手段的正确把握。道德在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因此,老年人正确的幸福观离不丌道德的规导。而老年人对死亡的认识,在是否 获得幸福上则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第三,本文又分析了老年人死亡观、死亡态 度以及死亡观与死亡态度之间的关系。为了使老人全面理解生死,正确对待生死, 最后,本文先梳理了我国传统社会超越生死的方法,后又分析了当代老年人超越 生死之可能。在传统生死智慧基本消解和破解的当代社会,人们必须为人类的精 神找一个合适的栖息之地,因为,人类精神的焦虑和飘忽不定会给人类带来毁灭 性的灾难;其次,老年人也必须『F确认识死亡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来充实生活, 获得人生幸福,从而从容面对死亡,“死而无撼”。

关键词:老年人;生命教育;人生观;幸福观;死亡观

(一) 老年人生命教育研究的缘起

1.缘起之一:当代多数老年人在生死问题上“言行不一”

当前,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如火如荼。老年人是最直接面对死亡的人群,当

代中国老年人是如何认识生死,又是如何处理生死问题的呢?抱着此问题,笔 者于2007年9月10同一20同对南昌市社会福利院颐养中心、江西省老年大学 进行了老年人生死观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调查统

计结果显示:77%的老人“不害怕”死,17%的老人“有点害怕”死,6%的老人 拒绝填写。此调查结果与曾建国教授1991年对上海城市老年人生死观的调查数

据比较接近,曾教授的调查结果是:74.9%的老人对自然死亡“并不害怕”,“有 点害怕”的为18.3%,“非常害怕”的为6.3%。n1另外,天津医科大学崔以泰教 授于1988年8月至1991年12月问组织的对上海、天津和河北等部分地区进行

的“对死亡和濒死的态度”的调查,也只有18%的被调查者对死亡恐惧。口1根据 这样的调查结果,将得出当代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对自然死亡内心是坦然的,

认为死亡并没有什么可害怕的”∞1结论。当代中国老年人对死亡真的很“坦然’’ 吗?

笔者曾见一老人,医生已经给他下了“死亡通知书",他也已经不能进食, 即使如此,在他临死前数天仍表现出强烈的求生欲望,不愿死去,一直痛骂其 子女不给他治病,真的是“死不瞑目”,瞪着眼睛死去!我们再到医院看看那些

病重而面临死亡者,即使在弥留之际,他们也还不想死,“慨叹:为什么要死?’’ H1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因被误诊为中期结肠癌,在预感来同无多的情况下, 张老先生也坦言“这时我对生的欲望特别强烈。”希望一假我十年’,我就可以

完成我想要写的书”。晦’有人对晚期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有75%的被调查者“想 到死亡”时感到“害怕、恐惧和悲伤,没有病人感觉到是喜悦或新生的开始。’’ ∞1而且“患病较重、自我感觉身体较差、常常求医者较身体状况好者更惧怕死 亡。"Ⅲ这个结果与上面提到的“不怕死”的调查结果几乎恰好相反。对于死, 即使是身体健康的老人也害怕。例如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在一次演讲后被 几十位来听讲的老人团团围住,一位老人拉着他的手说:“郑教授,您这样讲死 亡,我们就放心了。州引这句话可以说代表了当代中国大多数老年人的心声,它 表明当代中国大多数老人们原来对死亡不“放心’’。此“不放心"自然隐含着对 死亡的恐惧、害怕。面对死亡,谁人没有失落、无奈和恐惧?谁人能保持住沉 稳安静?今人如此,古人亦是如此;不仅凡夫俗子如此,圣人贤者亦如此。儒 家创始人孔子在临死前曾悲壮地唱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归1其中的悲凉、无奈透露出孔子对死亡的恐惧和抗拒心理。孔子也曾期望“加

我数年,五十以学《易》”,u训希望再多活几年,好好研读《易》。历史上,怕死 硕十学位论文

者,追求长生者不曾断绝,秦始争、汉武帝更是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寻找 所谓的长生不死之药;而在民间,则逐渐演生出了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道 教。清朝易学家焦循生了一场大病,为逃避死亡,他到孔庙许愿说,如果病能 好,他就好好发挥孔学。结果其病真的好了,他也真的完成了《易学三书》。面 对死亡的临近,上至圣人下至普通百姓,无不有强烈的求生惧死心理。

怕死的事实也得到了人们承认和重视,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外就有人开始研

究临终者恐惧死亡的心理反应。如美国著名生死学家罗斯(E·Ross)教授于 1969年出版《论濒临死亡与死亡》(On Death&Dying)一书,该书提出著名 的临终病人恐惧死亡心理历程“五阶段论”。为减轻临终者因恐惧死亡而产生 的痛苦,1967年,英国护士西赛莉·桑德斯博士(Dr.Cicile Saunders)创

办了世界上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圣·克罩斯多弗医院(Sant Christopher’ S Hospice)。此后,临终关怀医院在其他各国相继建立起来,我国亦于1988年

在天津医科大学成立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中心。这说明临终者恐惧死亡的事实 一直存在,人们也一直努力通过各种形式去克服它。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怕死的心理是事实存在的,而我国当代老年人一般

情况下羞谈“怕死”。也就是说,在没有面临死亡的情况下,老年人一般表现为 不怕死; 而当真正面临死亡时,其怕死的心理又表现得非常强烈。老年人在生 死问题上“言行不一”自有其难言之隐,它反映出当代我国许多老年人对死亡 仍不能坦然待之。而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更难处理。因为,对一个人来说, 问题说出来,可减少心理压力,心理好受些,且问题说出来就可想办法解决; 问题不说出来,憋在心里更难受,压力更大,且问题不说出来就无法找出解决 的办法,问题就得不到解决。此种对死亡的惧怕会在老人的心理上形成一个挥 之不去的阴霾,这势必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为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质量,获得晚年幸福,我们不仅要帮助老年人敞开心扉,坦言怕死和怕死的原 因,而且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老年人减少对死亡的恐惧,获得晚年幸福。这是进 行老年人生命教育的现实原因。

2.缘起之二:“老年人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主要问题之一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而且是

全球性问题。为引起全球重视老龄化问题,联合国1990年第45届大会一106“次 决议决定把每年的10月1日定为“国际老人节”,1992年会议把1999年确定 为国际老年人年。老年人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主要问题之一。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问题也将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问题之一。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81l万人,占 总人口的6.96%,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新世纪 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

1.44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1%。据最新资料显示,当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49 亿。全国老龄委2006年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J下以年均约3%的速度增长。到2051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 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届时,老龄化水平将达31%,80 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96。并且我国进入老龄化 社会时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未富先老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些 情况必然给我国带来许多复杂的与老年人有关的社会、家庭、个人以及经济、 2

老年人生命教育研究

政治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老年人如何认识生命、死亡与幸福等核心 问题上。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而且 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以及国家的发展问题。这种情况下,解决老年人的生死 困惑无疑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老年人生命教育将越来越重要。可喜的是,我 国已逐渐重视起老年人问题。

3.缘起之三:现代老年学研究较少有生命安顿的内容

自1939年被誉为“老年学之父”的Koran chevsky在英国伦敦主持成立老

年学研究会后,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各 种不同的角度研究老年人问题,‘各种关于老年人的学科相继建立起来。到现在 为止,已形成为独立学科的主要有衰老生物学、老年医学、社会老年学、老年 社会学、老年人口学、老年心理学、老年经济学等。这些学科研究的目的主要 有两条:一是为了使老人延年益寿,过上快乐、幸福的晚年;一是想减少和避

免老年人问题对社会的消极影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很晚,但也取 得了可喜的成绩。从1984年丌始,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开始招收老年学研 究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2003年正式设立老年学专业。1986年中国老年学 学会成立,1999年我国重新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同时我国学界除翻译了 大批相关老年人的外国著作,也出版了一批著作,如许淑莲著《老年心理学》 (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孙颖心著《老年心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 版),邬沧萍主编《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邬沧萍、 姜向群主编《老年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科学院生物 学部专题咨询组编著、陈可冀主编《老龄化中国:问题与对策》(中国协和医科 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等。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和寻找解决老年人问题的努力是值得

肯定的。但是这些研究可能不自觉地忽略了一个老年人最关注、最需要解决的 问题,那就是如何对待生命和死亡的问题。当然,生命和死亡问题是所有人都 可能面临的问题,但无疑是步入暮暮垂年的老人最直接面对的问题。如果老年 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较长的寿命,而不能正确对待生命、生活和死亡,那么, 他可能会生活在精神痛苦之中,或出现其他与生命和死亡有关的问题。帮助老 年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和生死观,是使老年人拥有一个快乐、幸福和 充实的晚年的关键所在。

4.缘起之四:当前生命教育研究较少涉及老年人生命教育

(1)国内生命教育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大陆地区生命教育研究主要是针对儿章、青少年等在校小、中、 大学学生。我国大陆地区生命教育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1997年叶澜 教授在《教育研究》第7期发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拉开了我国青少年 生命教育的帷幕。随着儿童、青少年自杀、他杀、吸毒与其他虐待和轻视生命 问题的同益严重,许多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 研究重心也由“教育”转到“生命”,生命教育的目的也转为“引导学生正确认 识生命,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 硕士学位论文

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意 义和价值。州?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已经越来越受重视,到目前为止,辽宁、上 海、湖南等省市已制定了关于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相关政策,山东、江苏等省市 也有学校在试行。国内越来越多的组织、单位和专家学者对青少年生命教育进 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等七部委联 合主办的“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从2005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两届,并于 2006年的会上宣布了“2007年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白皮书”的立项报告。2006 年7月6—8号由中国宋庆龄基会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华青少年生 命教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苏州举办。同时,关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研究也在 展开,2007年4月22同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暨《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编写 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且《读本》已经于200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同时, 我国也涌现出一批研究生命教育的专家学者,如冯建军教授,陶宏开教授,刘 济良教授等。我的导师郑晓江教授是响誉海内外的著名生死学专家,他立足中 国哲学,从生命的本原、生命与生活的关系等视阈探询生命及生命教育,得出 了独到的见解,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同和赞誉。

在我国台湾地区,陈英豪先生于1997年首先提出“生命教育"概念。1998

年台湾开始在中学阶段实施生命教育并制订了“台湾省国民中学推展生命教育 实施计划"。同时,台湾“教育部”宣布2001年为台湾“生命教育年”。· 从当前国内的研究现状看,我国生命教育研究主要是针对在校中小学学生

(包括大学生),针对老年人生命教育的探讨还比较少,在老年人领域留下诸多 空白。

(2)国外生命教育研究状况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伴随着生物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发

展,人们又重新审视生命。生命哲学、生命伦理学、生命法学、生命美学等新 学科方兴未艾。1968年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 Walters)在加州创 办“阿南达村"学校(Ananda School,意指快乐喜悦的校区),倡导生命教育 的改革教育,开创了生命教育的先河。全球明确使用“生命教育"概念(1ife education)一词是1979年在澳大利亚悉尼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1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现在该中心已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性机构,是联 合国的“非政府组织”(NGO)中的一员。其基本宗旨是致力于“药物滥用、暴 力与爱滋病’’的防制。其后生命教育开始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例如英国、德 国、日本等国推行。

综观国外生命教育的研究状况可知,当前国外生命教育的研究对象一般也

是在校的中小学学生,而关于老年人生命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但随着社会的 发展,人类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们定会关注生活的质量,关注 生命的质量,关注老年人的生命状态。提高老年人的生死境界已是时代的要求。

(二)老年人生命教育的定义、内容、意义及研究方法

1.老年人生命教育的界定

4

老年人生命教育研究

(1)老年人

对老年人的界定一般以其生理年龄的大小为标准。国际上对老年人的判断 一般有两个标准,即年龄为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的公民。西方发达国家 ~般采用65岁为判断老年人口的年龄界限,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采用60岁

作为老年人的年龄界限。我困目的尚属于发展中国家行列,世界卫生组织在1980 年12月召丌的哑太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上建议我国把60岁以上的人定为老年 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我国以60周岁 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

(2)教育

什么是教育?《说文解字》:“教者,上施之下效之。”意思是说“教"是长

者对后学者的传授引导。在西方语言中,“教育”表示引发儿章的内在潜能,使 之不断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 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 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这个定义则不再把教育 作为未成年人的专利。根据被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可分为儿童青少年教育和 成人教育。我国成人教育的任务包括对成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教 育。老年教育可以归属于成人教育。

(3)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是因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世界老年教育的发展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一是终身教育理论的兴起。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

篇四: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含慨啦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就目前情况看,丧葬习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仪行当的人却不少。有些司仪在办理丧事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不规范的地方,如果问上一两个为什么?就说不通啦。因此需要规范,就是问上几个为什么?都能说出道理和根据来,而且大部分人都能接受,以提高丧葬文化的内涵。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原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

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丧葬习俗2

再民间丧葬上,也有许多的繁文缛节,并逐渐演绎出地方习俗。

旧时丧礼分入殓、祭奠、发引三个阶段:

1.入殓。死者临终时,家人为其穿寿衣。死后,亲属在炕前烧?倒头纸?,放声痛苦。一般死者当日入棺,称?入殓?。棺内铺一层干草(谷草),上面撒制钱、铜币或泥制古币,称?垫背钱?,再铺被褥,死者仰卧其上,口内放钱一文,衣袖内放两个白面馍馍,同时将烟袋锅、玉镯、玛瑙等死者生前喜爱之物放入棺内。若棺木未做成,需停尸,逢单日入殓。入殓后,孝子披麻捻,向亲友报丧,并安棚设灵堂,亲朋烧纸上香。灵前设供桌,供品有米饭、白馍、水果、糕点等。棺前放遗饭钵,内盛小米饭,插一双筷子和缚有绵球的芨芨草棍若干根,灵桌下放瓦盆,盛放纸灰。

2.祭奠。(1)开吊,也称吊丧,出殡前三天开始进行。灵前悬挂挽联,大门内摆放?殃状?,上写死者姓名和生卒年月。门上张贴白色对联,门楼悬挂?岁头纸?,也称?纸挂子?。死者亲友在灵前烧纸上香,孝男孝女大哭,亲友送果碟子、三鲜饭或幛子。出殡前两天,请吹鼓手,有的请僧、道设道场念经。(2)送路,又称引路。出殡前一天或前两天晚上,数人持火把引路,吹鼓手在前面奏乐,孝子由人搀扶边哭边走,从村中大路通过,到五道庙前烧纸上香,然后顺路返回。

(3)辞灵。若出殡前二日晚送路,则出殡前一日晚辞灵;若出殡前一日晚送路,则当日晚辞灵。孝子孝女跪在棺木两侧,亲朋到灵前上香,行三跪三拜礼,并大哭,孝子孝女要陪着痛苦。

3.发引,即出殡。一般5天或7天出殡,也有9日出殡的。出殡前日黎明,死者亲属向遗体告别,木匠封棺木,并移动灵柩,意为通知亡灵离家。出殡时,死者长子持绳背棺,称?背大头?,其余孝子持丧棒依次随后,孝女在棺后哭着走向门外。灵柩放在抬具上,棺上放布臵棺罩,孝子依次跪在灵柩前,长子摔瓦盆,扛?引路幡?,吹鼓手奏乐,抬起灵柩,走向墓地,孝子痛哭,沿路撒纸钱,女眷坐车跟在灵柩后。棺木下到墓穴后,孝子先铲土埋棺。

出殡后3日内,每日下午孝子到坟地?验浆?,也叫?点浆水?。出殡后每过7天为祭奠日,共7个忌日。五七、七七黎明前死者亲属要长时间哭丧。百日内不剃头,3年内不办喜庆之事,节日不贴对联。

若死者属未成年夭折,或未婚男女去世,则须当日入棺,葬于野坟或家坟旁。若死于外地,灵柩则不能入家院,在村外搭棚设灵堂,再行丧礼。

穷人死后,丧葬从简,更有无棺木者,以炕席裹尸草草掩埋。

建国后,部分农村仍沿袭旧丧葬习俗。60年代,河川区一些乡村平了部分墓地改作农田,并开始建立公墓。1967年,开始推行火葬,但乡村人仍将骨灰放入棺木,埋入墓地。现在,干部职工多实行火葬,丧礼一般改为追悼会。会上放哀乐,单位领导致悼词,死者亲属及生前好友送花圈挽联,佩带黑纱、白花,向遗体三鞠躬,以示悼念。乡村新旧习俗夹杂,既有孝子穿孝服、戴孝帽的,又有戴黑纱的;既有送花圈挽联的,又有送?三鲜饭?的。吹鼓手既吹奏哀乐悲调,

又吹奏流行歌曲。

群众将正月初二、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称作?扫墓日?。每到此日,所有的孝子贤孙,都携带供品,前去扫墓祭祖,以寄托哀思,并表示子孙不匮,后继有人。

丧葬习俗3

送终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这在当地是必行的礼节,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请他们督丧,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请而不到,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孝子长跪在门外,叩头回话,求得同情和谅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丧仪条件要尽量满足。因为,当地风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闹了别扭,丧事就无法顺利办理。

穿衣

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当地习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寿衣上缀个白布条,以示在阴间也要为父母制服。除了公务人员之外,现在民间老人寿衣的样子,多数仍沿袭清朝、民国时期长袍短褂的款式,可见封建习惯的顽固性。

人刚咽气,赶紧要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人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

关于往死者嘴里放?噙口钱?的事,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把钱称为?宝?,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二是说人辛劳一生,不管贻留

多少,?噙口钱?是最后带走的?落头?;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再脱生,再变成人,有了?噙口钱?,来世不受穷。

有的在人死之后,还要给手里攥块馍馍,意味着在黄泉路上有饭吃,不挨饿,来生再世也不缺口粮。

停床

当病人换上寿衣之后,就应当将其从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来,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让其安详地离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

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铺上谷草,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俗叫?隐身草?。为什么要铺?隐身草??过去传说,人死后?魂?就离开了身体,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只觉得很轻松,就到处游玩。为了使他玩得愉快,暂时不让他看到自己的遗体,就用这些谷草隐藏起来。另一种说法是,人死后两天以内鬼魂还不让进?阴曹地府?,在阴间也不能胡游乱逛,又不能附体,所以要铺上?隐身草?让他暂时藏身。人死后,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使他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纸苫脸,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为人死后脸色会变得难看,亲人们一看见他的面容,未免有些伤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脸纸?遮住;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一说是遮挡尘土,防止噪音,有让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纸把脸盖上。因此,人们非常忌讳活人用纸盖脸,怕惹来不祥。

尸体入殓前,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传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站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丢手?,非常吓人。所以,要用麻绳绊上,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

尸体停上尸床,床脚拴一只白公鸡,谓之?看丧鸡?。?看丧鸡?要一直拴到出殡。据说是为了防止猫、鼠、虫豸啮尸。?看丧鸡?只能在集市上卖掉,丧家不能杀食。俗以为鸡是为老人守过丧的,杀之不祥。

当地习俗只要病人还有一丝气,绝对是不能动哭声的,认为哭不吉利。只能在尸体摆放停当后,全家举哀,放声恸哭,用瓦盆作纸盆,烧上第一把纸,许多地方叫烧?倒头纸?,当地俗称?引路纸?。人们认为烧纸就是给死者送钱,好让死者带上?盘缠?安然上路。

丧仪以及祭奠先人要烧纸的习俗是怎样来的?传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天下轰动,名利双收。蔡伦的嫂子见了眼红,逼使蔡伦的哥哥蔡莫学造纸,蔡莫未得要领就背着弟弟自己造起纸来,造出的纸又黑又粗,无人来买,堆积满屋。蔡伦的嫂子深感内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气之下,就在妻子灵前烧起纸来,烧着烧着听见妻子在棺材里喊:?开门,开开门!’人们打开棺盖,蔡莫妻子坐了起来,嘴里还叨咕说:?阳间有钱通四海,阴间用纸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还肯放我回来。?后来逢人便说,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阎王殿,阎王让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烧了纸,送了钱,小鬼们就争抢起来,他们拿到了钱,就把我从地狱中放回来了。这样,蔡莫造的纸能在阴间当钱使的消息很快传开,原来堆积如山的纸就被抢购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为了卖纸,特意装死,也没深怪于她。由此,丧家烧纸的习俗就流传下来,至今民间丧祭烧的还是较黑的粗糙纸,俗称?斗底纸?、?升底纸?。

当地丧祭烧的纸有两种:一种是叫?烧纸?,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块粗纸,烧

前用硬币或纸币在纸上拓一下,俗叫?打纸?,示意过版成?钱?,俗以为纸不用钱币拓,在阴间就不能当?钱?用;另一种叫?阴票?,过去是木版拓印的钞票状的?纸钱?,上有?冥国银行?字样,面额仟、万、亿圆不等。烧这两种纸,都是为了给死者送?钱?。

报丧

死者遗体停床之后,就要很快请来?阴阳?先生按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出殃’时间、来客开吊、出殡埋葬、?过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体日子,并把这些日辰用白纸开列出来,贴在墙上,丧祭仪礼按此如期进行。与此同时,请来?家门父子?头面人物在一起商议丧事怎样办理,请?总管?,叫?知客?,定厨师,约吹手,开始筹办丧事。由总管统筹安排,指挥动作,事主只是出钱出物当孝子。

丧仪诸事商定后,首先派人去舅家(男丧)或娘家(女丧)报丧,请他们来看死亡是否正常,儿女是否都在,寿材寿衣是否完备,丧仪规格是否妥当。娘、舅家人来了,孝子在门前跪齐,嚎哭迎接。他们看了死者遗容后,若无异议,丧事才能按原定计划进行。姑家、姨家、女婿、外甥、干亲等等,则由?家门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头上门报丧,告知他们何时祭吊、何时埋葬,好让他们如期前来吊唁。当地习俗人死后前两日不穿白戴孝,俗称?黑头孝子?,第三日才?成服?。所以孝子报丧只能隔崖或隔墙喊,不能直入其门,俗以为?黑头孝子?进门多有?冲撞?,会给主家带来不祥。例如,有些人家院落蜉蚂很多,俗以为是?黑头孝子冲的结果?。

?五服?以外的邻里乡党及族人,闻得噩耗后,便主动拿上香、纸前来烧纸吊唁与死者告别,谓之?送纸?,?送纸?的人多,就证明死者生前有德行,人缘好。

打墓

人死了一般都要尽快埋葬。因此,打墓是丧事中第一件要紧的事。当地人历来特别相信?风水?、?脉气?,认为祖先理在?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后辈儿孙就可以升官发财,福禄并臻,人丁兴旺,奕世不衰。富贵的说是?坟里‘脉气’好?,贫贱的说是?坟里没出下?,把后人的际运归结于前人坟墓风水的好坏。所以,人们在墓址的选择上非常慎重和认真。

人死后,由长男主孝陪同阴阳先生拿.上罗盘、戒尺、绳丈、木橛、镢头等同到预定的坟地。根据八卦的来龙去脉、相生相克之理,参照八卦太极图、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断善恶吉凶,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画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勾穴地?还要兼顾后来,夫妻并埋儿子为父母?挂脚?等事宜。如果葬于祖茔(俗叫?老坟?),穴位就好定,因为原先都是测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茔,那就需要用八卦罗盘反复测看、划线定位,同时插上五色旗子,摆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莹礼,当地把这种仪式简称?成茔?。解放后,坟地统一规划,大田中的坟头多被平毁,普遍实行了公墓制,茔地选择的陋习已被破除,但?墓穴?请?阴阳?先生勘测定位的习俗仍在延续。 ?阴阳?先生勾定了?穴位?之后,还要选择黄道吉日才能破土动工。 过去,动土时,孝子还要烧香表、行大礼,祈神保佑,也就是为老人修阴宅的?奠基礼?。当地埋人的墓穴从构造上分两部分:一是?明庭子?,垂直深约

7.5尺至8尺左右,宽约4尺左右;二是?穿堂窑子?,在?明庭子?底部大头一端,挖一个大小能放进棺材的土窑洞,一般高3尺多,深8尺多。过去当地土葬除了官绅,一般不用砖石。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修墓的规

篇五:老年人临终关怀的护理

老年人临终关怀的护理

[摘要]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的临终护理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全面掌握临终关怀的伦理价值、意义,护士对临终病人的认识及采取的积极应对态度,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好老人的临终关怀,让临终病人能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历程,是医护人员的责任,也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宗旨。

关键词:老年人,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顾名思义,就是对临终者的关怀,关怀的内容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各个方面。临终关怀的英文名是“Hospice care”,由于历史的临终关怀活动与现代的临终关怀活动内容不尽相同,又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学者对这一词译音也不一样,但究其本意,均是对垂危病人的照护。其护理目的是以整个人为对象,提供精心照料,解除躯体痛苦,缓解对死亡的恐惧,维护其做人的尊严,提高其尚存生命质量,并给予家属心理关怀,最终使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如果一个临终病人得到了成功的护理,他死时就会感到活得有价值。临终病人由于躯体疾病的折磨,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恐惧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改变,甚至行为与人格的改变。病人从获知病情到临终时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改变 总结 归为:震惊与否认、协议乞求、抑郁等五个典型阶段。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正确认识和尊重临终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帮助他们能较安详舒适地过好人生最后的生活。

1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1]

1.1 否认期 当病人得知自己的疾病已进入晚期时,最初的心理反应就是否认。不承认自己患有无法逆转的疾病,表现怀疑诊断是否出了差错,这是病人面面对严重应激时的心理防御机制,其有合理性,可暂时成为掩盖事实的积极地心理屏障。

1.2 愤怒期 否认期是短暂的,随着病情的进展,疾病的症状越来越明显,病人会产生焦虑、愤怒、怨恨和克制力下降。

1.3 协议期 当病人感到愤怒怨恨于事无补,相反可能加剧疾病的进程,病人试图用合作的态度和良好的表现来换取延续生命或其他愿望的实现。情绪较平静,积极配合治疗。

1.4 抑郁期 随着身体状况日益恶化,病人逐渐意识到现代医疗技术已无力回天,自己生命将近,婴儿陷入深刻的悲哀和绝望。有相类的孤独感,抑郁愁闷,万念俱灰,食欲不振,极度疲劳,精神涣散等。

1.5 接受期 死亡是即将发生的事,病人无可奈何地默认了残酷的现实。此时病人体力处于极度疲劳、衰竭的状态,常会表现出平静,原有的恐惧、焦虑和最大的痛苦逐渐消失。 2护士对临终关怀的认识和态度

护士对临终关怀的认识和态度,是接受和发展临终关怀的关键。但是,由于临终关怀在我国尚未纳入系统的教育体系,接受过临终关怀系统教育者为数甚少,大多数护士只能从有关杂志、书籍及大众传播媒体来获取有关知识[2]。这样,知识来源较局限,对临终关怀基本知识的掌握也较差。从对山西省4所3级乙等医院的128名护士和北京2所3级甲等医院的436名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态度调查中发现:只有27.33%的护士愿意从事该项工作;有25.78%的护士表示不愿意从事该项工作;认为医院有必要开展临终关怀的占87.6%;认为医院有条

件开展临终关怀的只占57.3%。可见,还有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对开展临终关怀的认识和信心不足。[3]

3 临终关怀的内容

3.1 医学方面

对临终病人实施治疗和护理,其目的是使病人病痛得到减轻,身体状况得到适当改善,增加舒适感。

3.2 心理学方面

要尊重病人的权利,尽量满足病人的临终要求,减轻他们的身心痛苦,提高最后的生命质量。如某护士在护理实践中,应用有关心理学知识,对临终病人试行心理“安乐”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

3.3 社会学方面

要依靠社会力量,如单位、亲戚、朋友以及一些临终关怀自愿者们来共同关心病人,让其感到社会的温暖,人间的真情,心理得到宽慰和满足,使病人在祥和的气氛中安乐地告别人生。

4临终关怀的措施

4.1 病房的环境布置家庭化

每间病房都备有电视、书报,每张病床都配有电话、收录机、衣柜及桌椅,到处可见鲜花、绿色植物。对病人物品放置没有硬性规定和限制,允许病人在墙上粘贴自己喜欢的画、工艺品、像片等,使病人在舒适的、温馨的环境中度过有限的时光。

4.2 老年人临终护理的心理护理

鉴于临终病人的特殊心理,老年人临终护理应注意以下方面:(1)触摸——临终者期待被看成正常人而非病人,只要触摸他的手,注视他的眼睛,轻轻替他按摩,就可以给他极大的安慰;(2)耐心倾听和诚恳交谈;让临终者把他真正想说的话说出来,温暖地鼓励他尽可能自由地表达对临终和死亡的想法,这种坦诚、不退缩地披露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临终者顺利转化心境,接受生命,好好地面对死亡。(3)允许家属陪护老年人,参与临终护理;

(4)帮助老年人保持社会联系;(5)适时有度的宣传优死的意义;(6)重视与弥留之际老年人的心灵沟通。

4.3 减轻病痛

2000年,WHO提出“让每一个癌症患者无痛”,患者在癌症晚期,医护人员的主要任务不是治愈疾病,延长寿命,而是减轻痛苦,让患者舒适,提高生存质量。及时给予评估疼痛的指数,根据疼痛指数来描绘疼痛曲线图,找出疼痛的 规律 ,在疼痛发作前给予止痛剂。绝对不能让患者强忍疼痛,违反医疗的人性化护理原则,护理上应注意吗啡类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防止呼吸抑制,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4.4 防止并发症

加强生活护理,给患者洗头、擦身,保持皮肤的清洁舒适,维护患者尊严。勤翻身、拍背,勤整理,勤更换,预防褥疮、肺炎等并发症。总之,临终病人的心理极为敏感、复杂,对人格、友谊、尊严倍加珍视,对护士的一言一行更为注目。因此,护士高尚的道德品质、精湛娴熟的技术、和蔼可亲的笑容都会赢得病人的信赖,哪怕能给病人带来片刻的欢愉,也要自觉地竭尽全力去做,满足病人在人世间最后的要求和心愿,直到带着护士最崇高圣洁的“爱”安然离去。

参考文献

[1]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第五版.河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孙建萍,吕巧云,牛建华-临终护理中护士心态的调查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59-161.

[3] 杨晶,张金环,刘玉春,等-医护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J].中华护

理杂志,1998,31(3):159-161.

[4] 张春红-临终患者的心理“安乐”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6,

31(2):101-102.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