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财富的分配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2:30:34 字数作文
财富的分配读后感字数作文

篇一:名著阅读《财富的分配》

浅谈《财富的分配》

读书让我们懂得古今中外,读书让我们看到天上人间。我们无需回走千年,便可穿水泊上梁山,结识英雄好汉。我们无需逾越千里,便可问巴尔扎克,从人间喜剧里听出悲意。我们无需跋山涉水,便可领略到名师大家的教学风范。

作为一名经管类大二的学生来说,就必须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尤其是对经济学名著的涉猎:每一学期读几本经济学名著或者学科基础的各类书,并在读完之后思考下从中你学到了什么,这本书有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这是一件多么惬意与有意义的事啊!其实这也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这更加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大学-这个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可能对你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具体的导向作用,所以我们要珍惜大学时光。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多看书多学习,获取各类知识,增长自己的专业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当然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对待学习,争取精益求精。但也许各类学科的学习及各种活动的进行等占用了我们大都的时间所以对于这个习惯的保持有很大的阻碍性。然而学校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与课程安排,乘着这个学期经济学名著阅读的实践课,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多读几本书,多获取一些有意的知识。

这次我主要想谈谈我读美国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lark,1847—1938) 的《财富的分配》后的一些感受与启发。

一、克拉克是美国边际主义经济学家、美国经济学会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经济学会创始人、协会第三任会长。 他倡导静态与动态两种经济分析方法,对现代庸俗经济学有广泛影响。应用边际原理于生产和分配领域,提出边际生产率说,认为工人工资水平的下降,是由于人数的增加;倡导动态利润说,认为利润只存在于动态即发展着的经济之中,是对资本家采用新技术的报酬,企图为资本主义高额垄断利润提供理论根据。 主要著作有《财富的哲学》、《财富的分配》、《经济学纲要》。 为纪念他对经济学的贡献,美国经济学会更设置了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奖励青年经济学家。 其中《财富的分配》是他的代表作,“以现代方式出现的第一部主要的美国著作” 。

二、从书的目录章节及内容来看,《财富的分配》一书共分26章。总结概括可以分为6个部分:1、第1~5章分析分配的一般规律; 2、第6~7章分析了

静态动态学说; 3、第8~12章具体分析了分配结构问题;4、第21~22章分析了经济因果论; 5、第23~24章分析租金、价值及产品单位问题; 6、第25~26章又回到了静态动态学说。 就是只有六个部分的这本书在我们思想上有巨大的冲击。

三、下面我想具体谈谈读完此书后我的所想所感:

(一)首先,说起“财富的分配”,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社会上还存在着许多分配不均的现象与数据。 例如:现在收入水平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比如同样是企业,一般企业职工不到2000元。而在一些垄断行业里,如银行、石油、石化、烟草等等,一个处级干部不但年薪超过30万,而且每年还有几千公升的油票补贴费。再比如,同样是公务员,发达地区的科级公务员一月近万元,而中西部最高只有4000余元。而退休工人则不足2000元,绝大多数人只有1000元,这点钱还要交各种保险等费用。这些差别为什么会这样悬殊?原因在于垄断行业的垄断行是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需要而决定的,其垄断性是建立在占有全民所有资源上。这些资源本应当归全民所有,现在却成为垄断行业内部的财源。我们必须得正视这个问题。

从上例子及我们经验所知:我们都可知对于注重实际的人,以及对于学者来说,有一个经济问题即为重要,这就是在对财富提出所有权要求的那些人中怎样分配财富。提起这个问题最必要的还得回答到底我们要分配什么,这是本质问题。要公平分配是否有它自己的一定规律所寻?

而此书目的在于说明社会收入的分配是受着一个自然规律的支配,该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于把社会总收入分为通用的异质的三份。工资、利息、利润。(当然可以说该法则使社会年总收入自行分为三大总额,即工资总额,利息总额和利润总额。这几项总额分别指劳动的收益、资本的收益和劳动的雇主和资本的使用者完成的某种的协调过程的收益。)工人通过劳动力获得工资收益,资本家提供资金从而获得利息收益,企业家通过运营并管理企业获得企业利润。按性质来说,这几类分享是各不相同和各有各的起源的。其中,一类源自完成工作,另一类则因提供资本而得以实现,在一类则是依据协调这两种生产要素的成效大小而决定。如果自然规律能够发挥作用,那么,从事任何生产职能所应当分配得到的收入量,都将以它实际所生产的成果来衡量。每个生产要素在参加生产的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也都有相应的报酬——这就是分配的自然规律。社会劳动生产力是

由劳动和资本在量上的关系来决定的。资本是一笔永久的生产财富的资金,而不是财富的具体形式。劳动也是一个永久的力量,是永远不能消灭的、永远不会停息的、丰富的人力。人和资本货物一样是会消失的,但劳动却和资本一样,是永久的存在。在产业社会里,有两个永久存在的东西连在一起。

所以对于分配公不公平,得考虑这三个部分的分配关系及决定着三类数额的那几种因素。从作者那了解,大多数人都要靠劳动谋生,因此对于这些人来说一切经济因素引起的结果,一般就是呈现为工资这种切实可行的形式。工资通常是由一个人付给另一个人的,可以讨价还价有所调节,但最终还是然法则决定。而三类要素的纯粹协调的工作,称作企业家的功能。而这一功能享有的报酬,我们则称之为利润。企业家的功能本身并不包括对资本的运作和所有,它完全在于建立和维持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效关系。引用作者书中的原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分配或者公平的分配,只有把社会的总收入分解为。工资、利息、利润等部分,将作为独特的积累收入直接而完全地纳入经济学领域内,则个人的分享才可望决定。至于数额的那几种因素:分配的不均可能会引起怨愤,按职能分配向比较人数分配具体一定的作用。

讲了那么多,接下来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情景:工人带着他的口袋里的工资离开工厂,可由于某种原因,他所不懂得决定他的工资的会是多少那个经济规律。是使的工资额与他的产品产量相称呢,还是迫使他把他合法拥有的工资中的一部分留给雇主呢。其实这是一种体制性的敲诈勒索。从作者的观点知道:工资可以根据人与人之间自由地磋商来调整,但是由自由磋商而产生的工资标准,倾向于和产业中由劳动所生产出来的那一部分产品相等,利息也可以根据同样的磋商来高速,但它自然地倾向于由资本产出的产品相等。在一切经济组织当中,在出现资产所有权的场合,劳动和资本最终可得到为社会承认的本应归它们所有的收入。每个社会处理这类收入,总是依照着财产权的原则去寻找方法。如果这个方法没有受到其他阻碍,那么每个人所得到的总是与他生产的相等。

所以我觉得现在追求的是:实际工资是劳动的全部产品,利息是资本的产品,利润是某种协调的产品。那么,财产一开始就会处于受保护之下。我知道这是非常困难的,财产的剥削原则是不允许的所以我们只追求接近的标准。

现在让我们回望当今社会:在财富分配方面,除了所提到的以上3类外,还有另外2类:政府收入(政府税收+非税收收入)、海外资本收入。5种不同的利益在财富分配上面的博弈胜负已经很明显,工人输给企业家、企业家输给资本家、

资本家输给政府、政府输给海外资本。例如:以高盛为代表的美国华尔街财团,将我们的政府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些财阀富可敌国,精通中国政治,他们在国内的代理人一直在宣扬高盛为中国金融而做的贡献,高盛在中国会继续赚更多的钱。更有甚者世界5%的人,掌握着75%的财富。所以这个世界的财富分配,本就是一个一正一反的金字塔结构,非常的不公平。市场是有形的手,决定了财富向着资本拥有者汇集:钱生钱,合理完美的经济现象;没钱想钱,难上难。从经济学的角度说, 财富向小部分人汇集,是一个再正常且合理不过的经济现象了。但财富向社会一小部分人汇集,就显然要产生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问题。中国目前的经济现状,几乎所有人都提及财富分配不公的问题,10%的人口占全国收入的41.4%,并且,中国亿万富翁91%是高干子女。而那些拥有土地使用权和资本的富人利用手中的资源赚取更多钱,富人更富,但是房改、教改和医改,把本来应该属于政府负责的福利制度推向了市场,导致我国百姓住房贵,上学难,看病难。但对于没能占有社会资源的穷人来说,只能导致穷人更穷,民怨沸腾。可想而知。中国的分配问题相比发达的国家还是比较严重,我们必须重视。

(二)从本书可知:克拉克还认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取决于社会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关系” 。工资的“劳动生产递减规律”是从一般的“生产率递减律”引出的。假定资本不变,投入的劳动量多了,则平均每一单位劳动所摊到的设备少了,因此,每一单位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少于从前每一单位劳动的产品。最后增加的一单位劳动是“边际劳动”,“边际劳动”所生产的产品量是“劳动边际的生产率”。

1.首先来让我们谈谈社会劳动生产率。它是取决于社会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关系。我们都知道:资本是生产资料的永久基金,也即投入产成品的的统称。劳动也是一种永久的因素—一种永不枯竭、作用不止的人的能量的储备—这是引人注目的事实。也如资本一样,劳动的这种持久要素既不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也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就是这两种长期不变的存在物,使世界兼而有之。资本或者书财富,是以抛弃和更新有形的物体即资本货物而得以维持原状。劳动以享受的方式得以维持原状,今天由一组人予以体现出来,明天又由另一组予以体现。这种永久性的生产要素都有整体变化的无穷能力:它们是每年每天都在改变它们的体现特定思想的具体形式的。这样我们经验证可得:最终生产检验是应用于作为永久生产要素的劳动与资本的。用对产量的影响,可以计量出每一人的有效生产

财富的分配读后感

率。种种工作的绝对重要性有别,可事实上的生产率则完全一样。总之,就算再过50年没工资或许比现在高出许许多多,但是,那种工资会是由处于其时的更富有成效的状态下的劳动最终生产率所决定。

2.“劳动边际的生产率”不但决定“边际劳动”工人的工资,并且决定其他同一熟练程度工人的工资。这样得来的工资标准是一个静态的标准。在这种场合,工资决定于 “边际生产率”。任何一个单位所得的工资,便等于最后一单位所能创造的产量

3.消费资料的边际效率。价值规律可赖以起作用的最简单的条件,就是消费品存货中的每一个商品都能给其使用者提供某种服务,而且也就只提供一种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这种服务的第一个单位就得具有某种正效用,第二个单位又得具有某种负效用才行。这样下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生效。所以对消费者而言,因购买的目的很多,因而所要买的的商品会有满足不同目的的用处。即可得到:价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不是取决于作为整体的一件商品。

(三)也认为价值、工资和利息各自的静态标准。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自然的”但是,在更为广泛意义上,动态的变化才是自然的。是动态变化把一切静态调节都给打乱了。

总之,从《财富的分配》这一书中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关于财富的如何分配及分配后面的一些理论性知识,思想经过了很大的重新整合与洗礼。

四、除了在内容方面作者对“财富分配”有他独特的见解外,作者在本书章节的安排、写作手法与表达方式、信息表达等方面处理得当。(一)正像上面讲的本书共有26个章节,作者分为六个部分,六个部分更是详略分述,内容层层推进。语气波然起伏。各章节内容都是都是具有一定承接性,也许是由前一章引出后一章,或者前一章补充说明或举例后一章内容。(二)写作手法的运用随处可见: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举例。表达方式是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比较。举例可以使内容更具体化,形象化,作为理论性比较足的书来说,可使读者更易理解。比较更可随处可见,有些小标题的题目也是。如:资本与资本货物的比较。(三)信息表达方面,如公式的运用图表文字的结合。总之,以上的各种方法对我理解整本书内容起了很大的作用。

篇二:《财富是怎么产生的》读后感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读后感

刘泰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财富是怎么产生的》这本书中,陈志武教授立足基本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结合现实的经济现象来对本书的研究对象财富进行了阐述。对此,笔者大致总结了一下其中涉及的基本经济学理论知识,在一定的时期里面,一个国家或地区产生财富相对应的是国民收入,而国民收入主要是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对于美国等发达的经济体而言,国民收入里面,本国的居民消费占绝大部分。作者认为在世界经济都不景气的情况下,着重扩大内需是促进国民财富增加的有效手段,而同时一个内需强大的经济体往往是因为该国的财富非常多,也就是有钱,所以扩大内需和增加财富本身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命题。那怎么样增加一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了?根据消费决定理论,居民的消费水平主要是由收入和消费倾向决定的,接下来,作者所提及到的制度机制、金融创新以及与之相关的教育贷款、社会保障、失业保险与退休养老等一系列的保障政策无不是从增加财富收入和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两个角度来解读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扩大内需,从而增加一国之财富。

作者首先对于现代社会下的财富观念和财富组成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读。这需要对财富下定义,什么是财富?财富包括哪些?一个国家国民关于财富的概念一定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作者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社会的国家对于财富的认识停留在地大物博的自

然资源上面,接着举出像日本、新加坡这样的土地面积小、资源贫乏的国家依然可以拥有大量的财富的例子,说明财富的认识不仅仅在于地大物博。作者把居民的财富分成两部份:流动财富(比如,现金、银行存款、股票、金银、房产)和人力资本, 其中流动财富是随时可变现的,而人力资本则不然,不可随时变现。人力资本的价值通常等于一个居民未来数年的劳动收入的总折现值。所以作者认为财富不仅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资产本身的价值,也包括资产、劳动力未来收益的折现值。

有了对财富的重新认识之后,作者认为,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八、九十年代的南韩、台湾与新加坡,到近十几年的中国)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着力扩大内需这一增长原动力了,而内需主要是居民的消费,如何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和能力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财富继续增长的关键之处。

首先,作者提出制度机制财富,以产权制度为例,认为产权制度不仅要保证资产所有人对资产的拥有,也要保护所有人对资产的未来收益的拥有。如果产权制度不明晰,那么企业所有人对企业以及企业未来收益的拥有都将存在不确定性,这样会严重打击企业的扩大投资生产的积极性,如果企业不能扩大生产,那么员工的收入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更不用谈论由收入决定的消费了,所以好的制度机制可以很好的促进企业投资生产以及居民收入增加,从而扩大内需,增加国民财富。

其次,作者提出金融创新的重要性。由于财富分为可以随时变现的流动财富和不能随时变现的人力资本,那么根据消费决定理论,增加消费者的收入将会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如果能够把人力资本也能折现成财富,那么将极大的增加居民的财富,从而极大的促进居民的消费,从而有效的扩大内需。对于居民而言,金融创新的作用正是在于此,它可以将未来的现金流证券化,分期付款就是极好的例子;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金融创新有助于其规避风险,化解客户未来现金流证券化的风险,从而使得金融机构放心的对客户进行放贷,刺激居民人力资本的变现化,最后达到增加居民总体财富的效果。

接着,作者提出需要相应的政治制度来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收入的分配合理,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同时教育贷款、社会保障、失业保险与退休养老等社保体系的完善,可以提高居民的安全感,促使其敢于消费,实现货币需求的预防动机向交易动机的转变,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实现消费的极大提高。

最后作者得出的结论是:财富不是由天赋的“地大物博”所决定(“地大物博”当然好),而更重要的财富是源自于理性化的制度机制和金融创新。而根据上述的分析,无论是制度机制、金融创新还是完善的社保体系都是为了扩大内需,最后达到增加国民财富的目的。

篇三:读后感

读《国富论》有感

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每个国家财富的积累是可以无止境,还是有一个最后的界限?为此,我又翻出很久以前浏览过的经典经济学名著, 亚当.斯密所写的<国富论>,里面的一些观点似乎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

在一个经济社会里,财富大致分配给了四种主体:资本者得到了利润,劳动者得到了工资,国家得到了税收,出租者得到了租金(这里的出租者包括:地主得到地 租,借款人得到利息,知识产权持有者得到特许权使用费,名人则可能得到出场费,比如代言广告等).毋庸置疑,占社会主体部分的是广大劳动者.一个社会的财 富是否能持续增加,取决于广大普通劳动者的财富能否持续增加.他们既是社会的生产者,也是社会消费的主力军.

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在来看看亚当.斯密的话,他说:

"然而,使劳动工资增高的,不是庞大的现有国民财富,而是不断增加的国民财富,因此最高的工资不在最富的国家出现,却在最繁荣,即最快变得富裕的国家出现.今日英格兰确比北美各地富,然而北美各地的工资却比英格兰高........."

下面,亚当.斯密还提到了中国,这也许是他在这部伟大著作中唯一一次谈到中国,他说:

"一国尽管非常富有,如若长久陷于停滞状态,我们就不能希望在那里找到极高的工资.........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 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五百年前观察该国 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接着下了一个不太肯定的结论,他说:

"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经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发展程度.

亚当.斯密又描述了当时中国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态,他说:

"各旅行家的报告,虽有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但关于中国劳动工资低廉和劳动者难以赡养家属的记述,则众口一辞.中国耕作者终日劳作,所得报酬若能够购买少 量稻米,也就觉得满足.技工的状况就更恶劣.欧洲技工总是无所事事的在自己工场内等候顾客,中国技工却总是随身携带工具,为搜寻,或者说,为乞求工作,而 不断在街市东奔西走.中国下层人民的贫困程度,远远超过欧洲最贫乏国民的贫困程度."

最后,亚当.斯密总结道:

"也许值得指出,不是在社会达到决定富裕的时候,而是在处于进步状态并且日益富裕的时候,贫穷劳动者,即大多数人民, 似乎最幸福,最安乐.在社会静止状态下,境遇是艰难的,在退步状态下,是困苦的."

亚当.斯密虽然从未到过中国,但他对中国的观察却是一针见血.他是对的.最近听马未都先生的百家讲坛节目,听到一个<金瓶梅>中写的事情,说 西门庆买了一张桌子,花了14两银子,又顺便捎带买了两个丫头,一个7两,一个5两.7两买的那个是在厨房里帮忙的,有点技术含量,因此贵些.人真便宜 啊,还不如桌子.看<红楼梦>里那些丫环,都是从小被家里卖到贾府的,有些根本不要钱,管饭就行了.象那些跟在夫人公子身边的丫环,属于混得 好的,她们的差使在当时可是人人羡慕的一份好工作.这就是社会处于停滞期的写实.从这个角度说,市场经济对于中国来说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中国一直都是自由 的市场经济,可能从秦朝开始就如此了.计划经济在中国历史上才是个异端.问题是------在中国社会里,每当财富通过看不见的手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没有 能力用看得见的手使财富有较合理的分配,使财富为广大人民所共享,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因此,亚当.斯密说:中国的财富也许很久以前就达到 了该国法律所允许的发展程度了.在达到了这个财富的顶点后,又没有办法进行自我的调整,那就只能进入停滞或退步状态了,接下来就是动荡,战争和王朝更迭 了.因

此,在中国人最引以为傲的大唐盛世,有一个人却看到了财富达到顶点的可能,也就是一种大厦将倾前的感觉,他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们的国 家就在这种一盛一衰的自我循环中度过了两千年.

英语文明高于华夏文明的地方,不在于他们搞了市场经济,这个东西我们早有了,其他别的文明也有的,商品交换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然状态,不信你看看 司马迁的<货殖列传>.英语文明对人类历史的真正贡献在于-----当一个社会的财富总量自发地达到其顶点时,有意识的推动它继续增长.怎样 有意识的推动呢?

第一是殖民和对外战争.人太多了活不下去就向外闯.美国就是这么来的.这个办法是老办法,很多民族都用.中国也用过,把我们这块大陆上的地基本上都开垦了.但是西方是有意识的由政府组织向海外扩张,这个中国没有,起码在海上没有.

第二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提高普通劳动者福利待遇,包括劳工条件,工资,社会保险.一句话,讲人权.

第三是政府有意识的鼓励和创造新的需求.马车要换汽车,羊毛衫要换羊绒衫,固定电话要换手机,收音机要换电视机,586要换成双核,xp要换成vista.

第四是----穷人不是没钱吗? 干脆借给他们花!最近那个大名鼎鼎的罗杰斯对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抱怨说:"你们的国家有这样的事吗?一个没有偿还能力的人,能得到car loan,student loan,credit card loan, morgage loan,还有一大堆其他的loan".这可能是美国的专利吧!

说到现在,我的问题来了,英语文明在经历了两三个世纪的辉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灿烂文明后,是否能再次有意识的推动他们的财富继续增长呢?

第四个办法不用说,肯定不行,这就是次贷危机的由来.其实美国之所以在911后经济面临衰退时采取这种看似愚蠢的做法,也许正是在前三种做法都已失效的情 况下不得已的一种选择吧!因为很明显,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打过了,美国劳工的福利已经比其他国家高很多了,新的增长点,象上次信息产业那么大的增长点似乎也 看不到希望.我是非常希望能用第三种办法解决的,因为如果不这样,则可能又要有战争了.可是新的需求在那里呢,我们还能引诱那些房子,车子,手机,电脑都 有的人买什么呢?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闭汽锅。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这个笑话,成了蒸汽机改良史上的一大趣谈。再观现代工厂的生产不就用事实证明了分工理论的重要性。汽车生产厂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因为改变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生产模式为流水线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在竞争中击败对手而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而流水线作业不正是分工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在将近一百年后,斯密依然是经济思想史上的巨人。”《大英百科全书》如是说。的确,《国富论》从面世到现在,已经两百多年了,但是,岁月未能将它尘封,它的光亮依然一如从前,熠熠生辉。比如,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者对此一筹莫展。不少经济学家就转而求助于斯密的经济学,梦想回到自由竞争的“黄金时代”,希望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重整旗鼓,再创辉煌。今天的经济学理论大厦,经过二百

多年的精心构建,已经巍峨耸立,金碧辉煌,但如果没有斯密的《国富论》奠基,那也不过是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作为“经济学之父”,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之大,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甚至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两百年来经济学家所作的工作,都不过是在为斯密的理论打打补丁,抹抹油而已”。

《国富论》是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但其中的思想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在其中也能找到关于人类发展历史的描述。在第3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从人类聚集地的地理位置分析判断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其简单朴实的语言,也解释清楚了为什么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总是伴随着大江大河而产生的原因。人类的生存都伴随着经济行为的发生。有人的地方就有经济行为,而经济行为而更好的促进人类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国富论》中关于水陆运输的记载“需一百人,四百匹马和五十辆四轮运货车搬运的货物,可借水运之便,由六人或八人搬运。而且,把二百吨货物由伦敦运往爱丁堡,依最低陆运费计算,亦需负担一百人三个星期的生活费和四百匹马五十辆四轮运货车的维持费,以及和维持费几乎相等的消耗。若由水运,所应负担的,充其量也不过是六人至八人的生活费,载重二百吨货船的消耗费,和较大的保险费,即水运保险费与陆运保险费之间的差额。所以,假若在这两都市间,除陆运外,没有其他交通方法,那么除了那些重量不大而价格很高的货物而外,便没有什么商品能由一地运至另一地了。”由于水运的便利优于陆路,水路有庞大的网状结构,能将生产的产品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发生交换行为。同时水路是天然产生的,在几千年前随着人类的出现都一直存在,它的不易变根性决定了人类只能伴随着河流而居,而改造河流也是近代科技发展的结果。河流对于交换的有利性,促进了经济行为的发生。从而带动了地区的繁荣,富裕了人民生活。这样又吸引着更多人的迁入,加入经济生产环节。如此循环,城市的规模就出现了。也就生出了人类的文明。

篇四: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财富的分配

1723年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的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国富论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想这样一个举动,会给后世带来一个怎样的波澜。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时的讲义(在学生中的笔记中可以找到),正是这杨一步著作,在地球上为经济学埋下一块基石,所有的经济理论,鲜有不是建于其上,鲜有不是从这部伟大的著作中,撷取一点,再做发掘的。在某种程度上,斯密发表的《国富论》,也似是受了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左右着经济理论界的平衡,每当有分歧,都可以回归,都可以从此在发现丰富的材料。

财富分配的逻辑架构

《国富论》的直译名称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斯密的独创性或主要贡献,就在于从多个方面,并用鲜明丰富的案例,阐述了财富的性质,即,财富究竟为何物。在以往的观点中,人们认为财富,按照主体论,就是人们手中或国库中金银的堆积。这种财富观念,在重金主义和重商主义流派中体现尤为明显。

但是,斯密在吸取前人及同辈的优秀成果中,论述了,财富,实际上应理解为自然以及社会生产的各个物件,也就是生产生活中的产品,这些产品用于交换领域,就是所谓的商品。 产品既然是财富,所以产品的组成就是财富的组成,进而可以把财富的组成抽象成为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要素,比如,劳动,资本,技术。

要素是产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财富的组成部分,所以财富的分配就是,将生产中的财富分给,劳动,资本,以及技术。

以上就是斯密的财富观下的财富分配逻辑构架。

斯密的这个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为财富由少数人所有,像多数人扩散,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

并且,在此基础上,斯密进一步研究,既然财富的产生的投入要素分得,那么其分配机制应如何确定?同时,阻碍这种分配机制运行的因素是什么?

财富的组成论证

在1-7章,斯密论述了财富的组成,实际上也是价值论。

首先,从技术上讲。在1-3章里,斯密通过经典案例(制针业)说明了分工的好处——大大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水平,并由此推广到各个行业。论证了分工的可行性以及从禀赋论论证了分工的优势。这一部分相当于产品的技术投入。可以想见,后世的流水线生产作业,就是对分工理论应用的一个极致。

其次,在4-5章里,斯密由货币的起源和使用论及到商品的价值。并在论述货币的发行和劳动对融入商品的过程中,指出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并通过对劳动价格的论述,进一步论述了商品的货币价格,并且得出,商品的出售价格独立于铸币(发行的货币)。

最后,在6-7章里,斯密进一步论证商品的实际组成部分,论证了商品的财富分配原则,即财富应该按照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禀赋,分为地租,工资,利润。这就完成了由价值论到分配理论的逻辑过渡。

财富的分配原则

从第八章开始,到第十一章,斯密论证了财富的分配原则

对于劳动者,斯密指出,“凡依劳作而生活的人,其工资至少须足够维持其生活。”指出了,劳动者的最低工资(第八章 劳动工资论 第16段)。而劳动工资的多寡,斯密认为,决定于对劳动的需要,以及其他必需品的相对价格。(在此,劳动工资指的是劳动的货币工资)

对于资本所有者,斯密认为,资本是用来组织并计划生产的,因此理应得到利润。通常,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只获得最低工资,因此,资本相应得到的利润就占多数。

资本的利润和劳动工资不相等,斯密认为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职业本身的性质。

这一个原因,又有以下几个情况而定,第一,劳动工资,因业务有难易程度尊卑污洁的区分,劳动工资就不同。这里,斯密用了纺织行业的缝工与织工,以及铁匠与泥匠的工资差别论述,劳动技艺难的工种工资较劳动技艺简单的工种要多,易污行业比洁净行业的工资更胜一筹;第二,劳动工资因为劳动本身需要前期的投入不同而使得劳动工资有差异。这里,斯密讲了机械师,技工和农事从业者的工资差别,显然,机械师行业需要一定的门槛要求,就是进入这一行需要一定的成本,因此,这些成本理所应当地反映在所得工资上;第三,劳动的业务的安定程度也有区分。这里举列了木匠和泥匠之间的工资差别,木匠因为较为安定,所以日工资反而较少,泥匠的工作因为受顾客的临时要求以及自然天气的影响,所以安定程度稍差,所以其工资也就略高;第四,负责业务的大小不同,造成劳动工资有多寡之别。这里说了医师和律师的高工资的缘故;第五,因成功希望不同。就是说工作都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或者成本,往往工作并不一定轻易得到。在此,斯密举出了鞋匠和律师的从业成功希望的不同。

二是因欧洲政策不同而不同。

第一,会限制某些职业的从业人数,一些欧洲政策实施严格的行会制度和长期徒弟制,这样就会对一些行业的进入门槛设置严格规限。第二,增加某些职业的竞争程度,一些政策通过设置奖励金、补助金和奖学金来吸引人们从事该行业,比如说牧师。一些候补牧师的工资甚至不如泥水散工的工资优厚。第三,对一些劳动资本的自由流动加以限制。

第十一章里,斯密论证了土地工资,也就是地租的分配。

斯密的分配论对于现在的意义

第一, 斯密在论证分配论中,在涉及到劳动的时候实际上是从劳动价值论延续到劳动力市场,其中涉及到劳动的自由流动,以及劳动者的最低保障工资等,这些对于加快市场改革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化的改革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劳动市场的建构,保证一个自由流动的劳动市场,这样

对分配的公平上能起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

第二, 在论及劳动工资的不同的时候,斯密涉及到了人力资本的含义。在论述工资的差别构成,斯密的人力资本论述,包括对于从业人员的培训,进入成本,流动机制等都进行了论述。

第三, 斯密在论述工资差异和资本的利润差异的时候,涉及到了劳动和资本对生产的贡献的专题。他指出劳动的分配可能会比资本的分配少。这样财富的分配,尤其是初次分配,就与可能涉及到公平的问题。也就是财富分配不均或者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第四, 对于第三个问题,斯密有自己鲜明的主张。在《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决不能把大多数人生活状况的改善,看做是对社会的不利,同时,如果一个社会有较高比例的成员生活在困厄中,那么这个社会就不能真正地繁荣幸福。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在论及财富分配的理论时,斯密是从传统的微观意义上讲的,并没有进一步论证,财富分配对国民财富的进一步影响。

比如,资本所得,劳动所得,以及土地所得对增加国民财富的促进作用。就是财富增长的具体路径,以及在此路径上可能产生的各种可能性还有影响,都没有过多涉及,而这对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篇五:《24堂财富课》读后感

《24堂财富课》读后感

说实话,这本书属于一本非常初级的、涉及经济学和商业模式的入门读物。书的标题也写得清清楚楚,是与女儿谈商业模式,不过对我这个没有太多基础对经济不是很感兴趣也不了解的人来说,也还是值得一读的。

虽然如此,我还是想说,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商业模式的总结,归纳出了该公司的盈利模式,给其他人提供了创新的基石,鼓励和帮助其他人往更高更好的方法冲刺,但是,模式永远只是模式,更应该被看做是企业发展的结果,是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地调整发展策略及方向形成的;真正要在商业上成功,除了对商业模式的借鉴,更需要的是胆识、耐性和机遇。

另外,对于陈志武在书中明显地对市场经济的偏向还是让我觉得不妥,自由主义市场是有它的优势,但万事万物都不是完美的,否则又怎会出现经济危机?如果在建国初期那种物资极度匮乏、生产力不足、各种制度都不完善的年代,不采取国有化、公有制的方法,估计会有大量的人无法生活吧。应该说,每种经济制度,都是在社会发展的影响下产生的,也会反过来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有利有弊。

陈志武认为是中国契约文化欠发达,法治没到位,无法对依靠市场和法律来解决问题抱有坚定信心;整个社会的诚信基础较低,只能依仗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血缘关系进行维持,婚姻也变得充满功利性,是商业结盟或者钱权结合的延伸。所以,中国的企业喜欢样样都做、面面俱到,中国民营企业的接班都是家族性质为主。对于这样的看法我比较赞同,但也不完全赞同。中国也有很多方向性较强的企业正在发展,外国也同样有各式各样的家族性企业,只是中国一些制度没有外国健全,人们的观念没有外国开放而已,但我们能拿才发展了六十多年的社会与人家发展了一百多年的社会比吗?当然不排除再来一次技术革命后,可问题不是还没有技术革命嘛。

人无完人,“书屋完书”,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还是一本不错的经济概念入门读物,生动、浅显易懂,或许有些观点有点偏颇,但并不妨碍它的教育价值。陈志武对经济概念和一些理论生动形象的解释以及书中各位成功人士的创新、胆识和坚持无一不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和震撼。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