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关于日本人可耻的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2:25:07 体裁作文
关于日本人可耻的论文体裁作文

篇一:日本文化论文

日本文化结课作业

姓名: 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

学院: _____________

2012年11月25日

日 本 文 化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和了解,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对日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经济,科技,经济管理,教育等都是值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借鉴的。

首先日本虽是个小国,但是日本的经济却是十分发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增长,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战争的废墟上建设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起飞开始至今,日本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日本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前为高增长阶段,1974年至1990年为较高增长阶段,其后至今经济一直处于萧条阶段。这三个阶段,其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都有很大的不同。日本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缺陷。他们对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科研投入少,因而缺少技术储备。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主要依托的是国内市场。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国内需求,主要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占有绝对高的比重,即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其经济发展速度。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它在经济发展中实行出口战略。尽管日本在对外贸易中获得了技术,形成了高速发展的产业,但像日本这样大的经济体只能主要依靠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而不能长期靠出口战略维持经济高增长。 日本的科技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飞速发展,在战败的废墟上,从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日本在战后科技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内外情况,采取了许多鼓励科技发展的方法和措施,并由此表现出自身的特点。第一,充分利用原有的“能量”; 第二,建立健全的、强有力的全国性学术领导机构;第三,广泛建立科研机构,网罗科技人才;第四,为发展科学技术而大力投资;第五,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第六,着力于国产化。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资源缺乏的岛国,其自身的条件有着严重的缺陷,因此,资源贫乏的“致命缺陷”从客观上迫使日本走发展科技的道路。可以说,科技强国是日本别无选择的路。从根本上讲,日本科技的发展,是由于日本政府和企业界人士所具有的广阔胸襟和坚韧不拔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科技意识和大胆而可行的政策措施所促成的。战后日本科技的发展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充满了日本人高睹远瞩的胆魄,扎实而细致、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态度和求实精神。

而就日本的经济管理,日本学者则认为,日本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既不是亚当·斯密型,也不是凯恩斯型,也不是马克思型,而是这几个方面兼而有之的混合型。关于产业政策,日本政府坚持实行对有发展前途的行业进行援助和扶持,而对需要缩小的行业进行抑制的产业政策。关于财政金融政策,日本则维持较高的储蓄率,把私人短期存款变为长期资金使用,两套金融机构紧密配合,各司其职,财权主要集中在中央,支出主要在地方,关于行政指导,这是日本政府独特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日本政府在管理宏观经济方面,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所以比较成功,与日本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比较

合理,注意协调各机构之间的关系,重视提高经济干部的素质有关。实行审议会制度,是日本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审议会是政府机构的咨询机构,是根据法律规定设立的。在众多的审议会中,对日本政府制定宏观经济决策有重要作用的,是经济企划厅的经济审议会,日本政府的各种审议会,既有咨询作用,也有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使得日本经济管理有条不紊。

日本也是一个非常重视学历的国家,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学历会直接影响到其事业的发展和薪水的高低。在日本,高考就是人生命运的转折点。日本目前的学制基本上同我国一样,采取六、三、三、四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日本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大学毕业以后需经县(相当我国的省)、文部省(相当我国的教育部)考试合格后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方可去中小学任教。教师人事由县负责,人头经费也由县直接拨入学校。地方政府负责学校的行政事业经费及基建经费。教师的收入丰厚。日本尽管有不少私立学校,晚上还有不同形式的补习学校为学生们开放,但公立中学依然是日本中学的主要形式。日本人对我国的孔盂之道,儒家理学十分崇拜,因此对因材施教原则十分重视,比起文化知识的传授来,日本的中学似乎更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在日本被广泛重视。应该承认;日本对教育是高度重视的。日本中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中学教育不无借鉴作用。

日本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文学等方面,日本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讲究礼节世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与人见面时总要互相鞠躬,并相互问候;日本的当代文学与其他的事物一样,有其丰厚的渊源,部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影响,也有来自多元化的西方的思想,当然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特点也是少不了的。九世纪是日本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时期,这时候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日本的文学影响至深。日本的文化艺术主要以体现在茶道,花道两方面,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声誉,而花道,顾名思义就是插花艺术,日本的花道始于十五世纪,花道有多重流派,而每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他们所遵循的艺术准则以及这些准则所蕴含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宇宙观基本是一致的,特别强调事理一体,因此,尽管日本的插花艺术千姿百态,但象征天地人的三条线是罪基本的格局。说到日本的体育文化,当然少不了相扑,柔道和剑道,相扑是日本的国技,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来在过外也颇受外国人的欢迎。而柔道起源于古代的武术,可追溯到柔术,剑道是由日本传统的剑术发展起来的,剑术原为武士掌握格斗技术的训练手段,1970年国际剑道联盟成立,剑道开始被承认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剑道在战后一直衰落,但现在开始复兴。

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历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启示和借鉴。其一,让本国科技在世界科技大潮中去搏击、成长,发展科技的目标始终盯住世界最前方,才易于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其二,高度重视发展教育,着力培养各类科技人才,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篇二:日本文化论文 我眼中的日本

论日本文化

本学期有幸选到了老师的“日本历史”公选课。就我所知,这门课有很多同学都想选。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想选呢?我认为首先是日本这个民族和我们中国有着很复杂的关系,不论是古代的日本向中国学习,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等,还是近代日本发动了令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苦难的侵华战争。都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集的一部分。就我个人而言,是怀着对日本的极大的兴趣来选这门课的。诚然大部分时间,说对日本感兴趣会让人觉得是亲日,是卖国倾向。但是最近越来越发现,作为中国,想在与日本的交流,合作和竞争中处于一个上风的位置或者有利可图;作为一个中国人,想正确全面地认识日本。觉必须抛弃心中的偏见和痛恨,以一个客观的心态来面对,来学习日本和日本的文化。我个人对日本谈不上喜欢或是讨厌,小时候总是听老人们说日本鬼子在侵略中国时怎么样怎么样,就十分的反感日本或者说是畏惧日本也不为过。后来上学了,通过书本或是电视上放的抗日电影,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努力战胜了小日本。便又变得十分自豪,但是对日本的讨厌却是未曾改变。知道后来看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书籍、电影和动漫之后才对日本的看法有所改观。以下是我的一己之见,谨供参考,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一. 日本战国

此词汇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从室町幕府时代爆发了应仁之乱后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也有把江户时代初期列入的说法)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因此有的人说日本没有战国,但就我而言,不论战国与否,那些名留青史的英雄,那些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是不会改变的。今川义元、北条早云、北条氏康、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斋藤道三、松永久秀,毛利元就、伊达政宗 、上杉谦信等名字只要是玩日本战国系列游戏的人都耳熟能详。

在这个时代,以幕府将军(也称作征夷大将军)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护职威信下滑,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于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为可能。 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中、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日本的这段历史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何其相似。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无义战”,但日本的战国时期也不例外。总结起来就是“下克上”三个字。整个日本战国时代都充斥着重臣杀害主公然后自立的事。以织田信长来说,他从西方购买了火枪的武器,可见日本当时的割据势力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们虽然忙于国内战争,但并未一味排外,反而懂得引进先进事物,虽然这些是为了征战。但是我们也不能磨灭他的历史眼光。说到日本战国,武士道精神是不能忽视的。这种精神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日本这个民族的骨子里了。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神道教和佛教,以及孔孟之道和亚洲甚至世界各国文化。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武士道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奥义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

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的“武士道”是以为了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巅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神道教的信念基础就是不分是非,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封建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等。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注重共性,与注重个性的欧洲骑士相异。但这种共性实际上比欧洲骑士的游侠精神还要狭隘,这个集团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不同的,也并非是爱国精神。他们既不忠君也不爱国,他们爱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团。日本人评价武士也不是以其是否忠君爱国来评价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诚于自己的武士团。因此在日本战国中可以看得到,各个地方的国人们都抱成一个集团来对外,其中当然也充斥着勾心斗角和背叛。武士道的精髓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忠。“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名”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忠”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二. 从动漫看日本

坦言之,我对日本很大的兴趣来自于对日本动漫的喜爱。日本动漫自1917年,下川凹夫摄制《芋川掠三玄关·一番之卷》开始盛行至今。日本动漫凭着剧情的创新和趣味性在全球都有很重要的地位,拥有了广大的收看人群,自成一个体系。动漫是日本的第一产业链,在全球没有国家可超越。日本动画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17—1945萌芽期、1946—1973探索期、1974—1989成熟期、1990至今细化期。其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漫画家和动画制作者,如手冢治虫,鸟山明,富坚义博,宫崎骏,高桥留美子,藤子 F 不二雄,井上雄彦,车田正美,庵野秀明,贞本义行等都是广大宅男们仰慕的大神。作为一名动漫爱好者,我不得不承认日本动漫要比国产动画好很多。首先是剧情上,日本动漫有很多的分类,剧情多样化,而且不幼稚,迎合了社会各个阶层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欣赏水平和领悟力。而且有很多动漫对人生和人性都进行了研究与阐释。以日本动漫三次高潮里的EVA为例。《新世纪福音战士》最开始是典型的机器人动画(实际上不是的),故事注重描写战斗场景和人物对话。随着情节推移,故事逐渐变成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神分析式的叙述,在结局数话更将此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新世纪福音战士》革命性的强烈意识流手法,大量宗教、哲学意象的运用,使得它在日本掀起被称为“社会现象”程度的巨大回响与冲击,并成为日本动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许多动漫爱好者常视其为日本历史中最伟大的动画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许多的人物,而且个个都十分的鲜活饱满。人性的各种不同的特性和弱点都在不同的角色身上得到了体现。如男主角在因为害怕被别人伤害,而总是试图逃避的同时又一遍遍的告诉自己不能逃避。日本动漫中我最感到有趣的是它敢于挑战人们一般的价值观。在日本很大动漫乃至其他的影视作品中,善与恶的界线并没有那么径渭分明。这与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里没有善恶标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关于日本人可耻的论文)

准,只有杀戮和尽忠的思想是相当契合的。我觉得这体现了日本民族的那种矛盾的性格,善变的伦理观。

三.所谓的日本人的重口味

日本有很多的影视作品和书籍常常被国人认为重口味,的确有点是纯粹的恶心人,但是有的却是十分深刻的。这些作品之所以让人感到重口味,是因为作品中的一些东西在我们身上就能找得到,而且还不是少数。但是这些思想一般都是不好的甚至是反人类的,所以我们不愿承认它们,不愿正视它们,因为这不下于往自己的伤口上撒盐。但是日本人却能把它们做出了,这看似是一种近似自残的行为体现出了日本人对人性的深刻见解和执着追求。例如日本的恐怖片一直都是位于世界前列的,而且都是那种全方位的,从剧情,环境,音效等个个方面来吓人。能达到效果就是因为导演知道观众们的内心畏惧着什么,什么地方是内心壁垒的薄弱之处。在其他题材的作品之中也充斥着人性中突出的东西如爱,恨,性,怒,哀,反抗,屈服等等。有人说日本的影视作品很极端,但是我觉得这正是它有趣的地方,只突出一点,通过详细的刻画来把这种品质渲染的淋漓尽致。

以上就是我本学期通过课上课下的学习所了解到的一些日本的一些文化、习俗,它们对于我来说,既新奇有趣,又从某个角度诉说着日本这个国家的点点滴滴。在这块多灾多难的狭小国土上崛起的大和民族,有着太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掘。周恩来总理曾说过要“求同存异”中日文化虽然有异,但正是这份异让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我们对于日本文化要辩证的看待,不可盲目推崇也不可全盘否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再为我所用。通过日本文化史的学习,我改变了不少以往对日本的错误认识,也经老师的引导从更全面的角度审视中日之间的关系以及日本文化的优点和缺点,由此我也认识到要全面的看待一个国家和民族以及他们的文化,这样才能追赶上并超越,这对我以后的发展很有用。

一己之见,谨供参考,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篇三:当代日本人婚恋现状论文

简述当代日本人的婚恋现状

摘要:对甜蜜爱情、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人们的婚恋观念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当今日本社会晚婚、不婚成为潮流。

关键词:婚恋观念 婚恋现状 晚婚 不婚

引言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婚恋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现代日本社会,日本人的初婚年龄创历史新高,晚婚成了一种潮流,不婚、婚而不育的人渐渐增多。

一、日本社会的婚恋现状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日本就是男权社会,日本文化传承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要求女性温婉贤惠,照顾家庭、相夫教子,不宜“抛头露面”。男人选择妻子的标准是贤妻良母;女人选择男人的标准是责任心要强,像一位大丈夫。战后60年,日本人的婚恋观念不断变化。步入现代,不婚与晚婚主义已经逐渐盛行,成为社会主流趋势。当下,无数的日本年轻人或是因为不甘失去自由,或是因为不愿承受家庭经济等多方面重担,拒绝步入婚姻殿堂。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所作的人口动态统计发现,2010年初次结婚的新人平均年龄为男性30.4岁,女性28.6岁,均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从地区及年龄分布来看,初次结婚平均年龄最高的均在东京,为男性31.6岁,女性29.7岁。初次结婚的平均年龄呈缓缓上升趋势,晚婚的潮流正越发兴盛。

二、日本社会婚恋观解读

造成晚婚、甚至不婚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其一,专家分析,晚婚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这是因为日本青少年的成熟期普遍推迟了。青年一代,上了大学仍然脱离不了父母的怀抱;不少青年走上社会,有了职业、依然待在父母家里。这不能全怪孩子,父母也应负一定的责任。当今日本家长,“母性原理”占主导地位,对子女的事大包大揽,妨碍了孩子们的独立、自主意识的形成。也有青年人认为,人格不成熟就急着结婚,婚姻很容易破裂,要组织成熟的家庭,还要待男女双方都比较成熟再结婚为好。 其二,“女人幸福的根源是结婚”的时代结束了。过去,女性的生活局限于家庭内部,经济不独立,所以“女人幸福的根源是结婚”、“25岁是女人的转折点”等观念,对女性形成很大的压力,到25岁还不结婚就会产生危机感。然而现在很多受过高等教育后的日本女性持有晚婚或独身的婚恋观。逆来顺受的女人开始走出家庭,成为职业女性,自己拥有收入,不再依靠老公,使得她们也开始“财大气粗”,在家庭中拥有越来越大的发言权。在日本,女性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很高。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愿意在受过高等教育之后,在与男性平等的基础上开始工作。日本女性一旦结婚后,因为要干家务和照看孩子不得不放弃结婚前的工作,回家当全职太太。而当孩子稍大一些后再参加工作时,很难找到与过去相当的好工作,只能做一些临时工。因此,为工作而考虑晚婚或独身的女性与过去相比,大大增加。

其三,由于日本近些年来经济的持续低迷,呈现出就业难的问题。紧张的经济状况也无可避免地波及到婚恋领域。很多人即便内心怀有组建家庭的愿望,最终也苦于囊中羞涩的无可奈何而不了了之。日本政府发布的2011版《孩子与育儿白皮书》显示,尽管超过八成的适龄男女有结婚意愿,但只有约五成的男性和不到七成的女性能够如愿以偿。其中,男性的已婚率与收入的多寡成正比。300万日元年薪成为日本男性能否顺利成婚的分水岭。“娶妻难”或“结婚难”困扰着日本众多男性。在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时代,结婚近乎成为一种奢侈的事情。爱情永远是唯美的,可一旦谈婚论嫁,无不都遭遇物质的门槛。物质似乎已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壁垒,再美的爱情也不得不向其低头。

三、中日婚恋观的碰撞

其一日本剩女vs中国剩女。尽管中国和日本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但在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女性独立于婚姻、自愿或不自愿地成为“剩女”,这一点上中日是一样的。这几年,日本“剩女”征婚的方式也更加五花八门。从传统的婚介公司到利用现代的网络征婚,从婚介公司主办的男女派对到跨行业派对、城乡相亲、宅男宅女相亲等等。

可是即便如此,日本的“剩女”还是很多。在《婚活时代》中,作者把“剩女”分为两种。一种是希望当舒服家庭主妇型。用老公的钱,每季买新的名牌衣服,每年一次去海外旅游。可是,能够给老婆这种生活的日本男人数量非常有限。另一种类型是事业成功的

职业女性,这一种比较多。我有个朋友是日本大公司的研究员,每月工资大约80万日元(约合6万人民币),是同年龄男人一般收入的两倍以上,因此实在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从根本上来讲,我觉得日本“剩女”越来越多的原因其实在于男士。近年来日本的经济一直不好,大部分男性已经没有上一辈人有钱,并且缺乏自信,但他们男人的自尊心却一点没减少。所以越来越多的男人因为害怕受挫,不愿意主动出击谈恋爱,更不用说是追求比自己成功的女人了——日本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形容这样的男人,叫做“草食男”。在日本发展的过程中,女性的变化太大了,她们很努力、很上进,越来越成功,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可是这样的变化让旁边的男性难以适应,这种集体性的结构和心理失衡应该是“剩女”多多的真正原因。

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在中国经常看到很多的相亲节目。节目中,很多男人强调说,现在中国的女孩太现实,结婚要看房子、车子、财产、地位,男人没钱没地位就很难结婚。但是,中国的女孩大多数其实并不贪心。她们有比较相似的背景:受过良好的教育,不少人有硕士博士学位,现在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正在为未来的职场发展努力。她们想要的,只是一个跟自己相配的男人而已。事实是很多中国年轻的男人并不想要那么优秀的老婆,宁愿找不那么优秀却“温柔贤惠”的类型。

结束语 当代日本社会的婚恋观念较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婚恋观的变化是直接导致日本社会老龄化、少子化的原因,研究日本

婚恋观念的变化及原因,对了解日本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澎,当代日本妇女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变化[a].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日本发展报告(2000-2001)[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篇四:关于日本文化的论文

关于日本文化的论文

关于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的思考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我国高等学校日语专业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的必要性、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日本企业文化 开设 必要性 内容 教学方法 困难 2002年修订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的新的教学目标[1]。这表明日语专业的培养重点已转到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上来。为了适应这一教学目标的转变,结合日语专业学生在日资企业就职者较多的现实,笔者以为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是十分必要的。

一、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的必要性

第一、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理解。

近年来,文化作为经济的一个要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文化”一词也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的适用范围早已超出了企业的范畴,对行政、事业等单位,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然而,关于该理论与日本企业

之间的关系问题,至今仍有很多人并不知晓。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大量的日本产品涌入美国市场,形成了强烈的“日本冲击波”。这种现象引起了美国企业界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为了迎接日本企业的挑战,他们开始潜心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便是这一研究的重要成果。在书中,作者威廉.大内(日裔美国人),提出了“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他们独特的企业文化”的观点,拉开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序幕[2]。可见,企业文化理论虽最早产生于美国,但其实践活动却是源于日本的。因此,《日本企业文化》课的开设,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企业文化这一先进的管理理论。

第二、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社会文化。

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的缩影。任何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建立在该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这一点,在日本企业体现得更加明显。日本社会常常被人们称为“企业社会”,大多数日本人都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一些企业为员工提供租金低廉的公寓,使得家属也可以享受企业的恩泽。由于大家居住在同一个社区,使得企业的规则不可避免地被带入到日常生活中,企业的文化氛围也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日本企业经常邀请家属参加企业组织的运动会、郊游、聚餐等各种活动;当员工在工作上做出突出成绩时,家属

们也会受到表彰;当员工家庭遇到红白喜事之时,企业也都会鼎力相助。这就使得家属们,自然而然地对丈夫或父亲所在企业产生一种归属感。另外,由于日本社会是典型的男性中心社会,女人们在婚后大多要辞去工作专心照理家务,这就使得丈夫的收入成为全家人的唯一生活来源,因此,丈夫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事关全家人的命运。家庭与企业,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命运共同体。从这一点来看,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对于学生们深入了解日本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来华投资的日本企业不断增加,在华日资企业已成为日语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单位。然而,从当前各高校日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看,虽然在《日本概况》、《日本社会文化概论》等课程中也涉及一些日本企业知识,但对于日本企业独特的文化特征的系统介绍却仍处于空白状态。而《日本企业文化》课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日本企业文化,使他们就业后能够很快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大大缩短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期,而这必将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在高校日语专业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是十分必要的。

二、《日本企业文化》课的内容

笔者自2003年起开设《日本企业文化》课。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思考,笔者以为该课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传统意义上的日本企业文化。

考虑到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日语专业学生,他们缺乏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侧重于探索日本企业的文化特点及其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根源。例如,可以在课程中,对伊丹敬之的人本主义[3]、间宏的集团主义[4]、松本厚治的企业主义[5]、以及马场宏二的会社主义[6]等理论进行介绍。这些理论对于理解传统意义上的日本企业文化,乃至日本社会文化很有帮助。

第二、日本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变革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经济持续多年的不景气,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日本企业文化,努力寻求走出困境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到了日本企业传统而独特的人事管理制度上。可以说,以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制为代表的日本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有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意识,对于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这种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员工的竞争意识,限制了员工的创造力。在日本经济持续衰退,企业雇用能力下降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已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对员工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日本企业纷纷对传统的人事制度进行改革。而这种

改革,也不可避免地动摇了日本企业文化的根基,使得今天的日本企业与传统的日本企业之间已产生了较大的距离。笔者以为,本课程应牢牢掌握时代的脉搏,将近年来日本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变革情况介绍给学生。

第三、在华日资企业的企业文化

随着在华日资企业的不断增加,日资企业的文化摩擦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如有学者讲到的那样,在国际化经营中,站出来说话的虽然经常是资本,而实际在幕后操纵的却经常是文化。资本的力量容易使人们走遍天下,而文化的隔阂却常常带来步履维艰。”[7]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在华日资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已成为在华日资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所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笔者自2003年起,坚持对国内的日资企业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作者发现相对于日本本土企业更重视对员工进行精神激励的做法,在华日资企业更重视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可以说,在华日资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思想等,已与日本本土企业有了很大的不同。为此,笔者以为本课程必须更有针对性地将在华日资企业的企业文化介绍给学生。

三、《日本企业文化》课的教学方法

《日本企业文化》课的开设时间,笔者以为选择在第7学期为宜。其原因为:第一、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们打下了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可以阅读原版的日文资料;第二、通过对《日本概况》、《日本

篇五:日本概况论文

中日政治制度及政党制度的比较

单击此处输入文字。

【摘要】中日关系无论当下还是历史上对于两国都是至关重要的,加深对对方的认识将有助于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而政治制度及政党制度直接影响着外交、行政等诸多方面。对比两国在国家机构、形政体制、权力机构和政党制度的差异,得出日本在这些方面均有长处,均有优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制度保障;但并不一定适应于我国的国情。

【关键词】中日 政治制度 政党制度

在世界政治地图的划分上有这么一个现象:东方国家多走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国家多走资本主义道路。可是,地处东亚的日本却走上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近代以来,日本快速发展,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又兼容并包了外国优秀的文化成果。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更加引人注目。日本的发展离不开政治制度的支持。从日本文化的发展,可以看出她并不是单一地“拿来主义”,而是与自己优秀的传统成果相结合;与欧美老牌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稍有不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认真细致地比较中日政治制度的不同并发现其优越的地方,再稍加变化,使之适应与我国的国情,为我所用,是当代中国亟需研究发展的,也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年的历史重任。

接下来我们将从中日两国的国家机构、形政体制、权力机构等方面比较中日两国的差别:

首先应该比较的是立法机关。宪法是一个政府行使权利的标准和

依据。我国的立法机关是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他们组成的全国人大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行使权,最高监督权;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的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日本的立法机关是国会,又称议会。由众议院与参议院两院组成,是最高权力机关与立法机关。选举制度为小选区与比例选区并列制,一个选区只选出一人,便于集中民意;其中年满20岁的公民均有权投票。我国的选民资格为凡是年满18周岁且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从广度上讲,我国有比日本更为广泛的选举,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不能直接选举领导人,相比之下日本议员的选举更为广泛。

其次是国家机构的组成。我国中央国家机构系统,最高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立法机关),下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其中有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机关),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均为行政机关)。可以看出,司法在我国并不独立,它需要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日本的国家机构:选民选举议员组成众议院,众议院中的多数派(执政党)推荐、选举出首相,再由首相组建内阁。首相形式上再由天皇任命。其中,首相、内阁、议会三者间的关系是: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与首相,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另外,首相也有一次解散并重新选举组建议会的权利。日本的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国民选举组建国会,司法对

国民负责,任国民监督。可以看出中日两国行政、司法、立法都向国民负责,但不同的是,日本三权直接接受国民的监督,我国则是人大把权利委托给政府,再由政府接受司法的负责。

国家元首。日本的国家元首是天皇,现在的天皇并没有什么实权,而是作为国家的象征,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保留了下来。天皇是世袭的,并且自古至今都没有更替过。天皇形式上的职责有:任命首相,批准法律、政令及条约,召集国会,批准国务大臣的任免,出席礼仪性外事活动。二战时日本战败,反法西斯联盟曾一度呼声要取消日本的天皇制,被日本拒绝了,可见,天皇的象征地位在国民心中的位置。我国的国家元首是国家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要求有: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且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在国家元首上,中日两国有完全不同的国情:日本的天皇世袭,但从未更替,因而作为国家的象征也符合日本多种文化兼容的国情;但我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朝代更替说明,皇帝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毒瘤,是要不得的。

在行政组织机构方面,我国国务院机构设有办公厅、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与直属事业。日本的内阁下设各省,诸如环境省、财务省、外务省等。

总结诸上对中日政治制度诸方面的比较,中日存在诸多差异。这些主要是由两国的国情决定的。加深对他国政治制度的了解,可以适时地观摩他国在应对国情变化是如何调整。进而加深对我国国情的认识,扩宽改革的思路,而不应该对原有的制度、政策全部抛弃,重新

开始制度建设。正如毛泽东所说:“东西不好可以修修补补,接着再用。”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自然不能因为一部分一出问题就抛开不要,这是不明智的,政治制度建设也是这样,我们学习他国的政治制度不是为了全部照搬,而是取其所长,补我所短;并在拿来的基础上多加润色,使其适应我国的国情,想必这是我在学习日本概况课的收获。

政党制度方面,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参加国家政权,国家大致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和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总体上是一党执政多党合作。另外,马克思理论也提到过:共产党不与其他政党分享政权;(1)也说明了我国一党执政的由来。日本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制:各政党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当下最大的要数自民党和民主党。日本多党制与欧美多党制有所不同:欧美的政党“Party”一词来源于议会中的“部分的”,代表不同人群而不是不同阶层。因为议会本身代表的就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欧美多党制归根结底就是一党制,只是名称不同罢了。可见日本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有比老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政党制度方面更为优越。而中国的政党与日本、欧美的更加不同,中国的政党是靠武力打出来的。正如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都只有靠武力征服才能稳定。可见,中国与日本在国情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适应日本的多党制在中国并不一定适应。“改革要慎重”。一场失败的改革抵不过现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版),第六章。

2、 中国政治制度及政党制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

育出版社 2013版)第五章,第三节。

3、 日本政治制度及政党制度,

摘要。 “日本政治体制”一节日本概况课,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