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参观朱熹博物馆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8:31:19 体裁作文
参观朱熹博物馆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南平市博物馆观后感

南平市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我们学校开展了参观博物馆的活动。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去参观南平市博物馆。 南平市博物馆成立于1986年10月,作为一个地区的文明窗口,肩负着考古挖掘、收藏、研究、宣传教育的重要任务。馆内有历代的陶瓷精品、古钱币、玉器、字画、铁器、青铜器、古砚、木石雕等。

博物馆是浓缩了历史的地方,更是我们与我们的祖先交流的桥梁。

我们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序厅《前言、闽北概况》,接着,随着导游的指挥,我们又走进了第一展室《闽越开疆》然后是第二展室《八闽首郡》、第三展室《上府之光》四个部分。通过这四个部分,我了解到了闽北从远古时期到闽越开疆至近现代其中的历史大事记、历史文化、历史人物以及各时期的历史文物等。在那么多的历史人物、历史文物中令我难忘的还是朱熹,因为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被世人称作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这次参观了南平博物馆,使我了解到了许多闽北的历史文化和宝贵的知识。

篇二:参观庐山博物馆有感

参观庐山博物馆有感

2012年4月19日,我和同学一起来到了庐山。历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爱此山,世人赞美此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育了庐山无比丰厚的内涵,使她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或陈运和等诗文名家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今天我们探访的革命圣地就是庐山博物馆了。它原是毛主席的旧居,又称芦林1号,它座落在庐山东谷的芦林湖畔。芦林湖是庐山居民的饮水源,也是当年毛主席在庐山时的游泳之湖,还是拍摄《庐山恋》的外境地。这里的湖水比拍电影《庐山恋》时少了很多。芦林一号海拔约997米,别墅主体的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庭院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植有多种珍贵的乔木、灌木、花卉。有的树是已有两三丈高的时候移植过来的,都成活了。

一进门,右边就是毛主席的卧室,房间非常的宽大透亮。里面的家具非常的简单。有床、沙发、躺椅、办公桌、衣柜、立柱台灯等物。据说这里的陈设还保留着毛主席当年居住时的模样。再往里走是中央领导人与庐山,都是些图片

资料。历代的领导人都有。下一个厅是是古代名人与庐山,有司马迁、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东坡、朱元璋等等与庐山的关系,也都是图片资料。出来之后,是文物展厅,展有五百罗汉图的局部及王羲之的“鹅”字和许多珍贵的红木家具等。但是这些作品不知是真迹还是临摹的。下一个展厅是毛主席的书房,这里还保存着当年毛主席在庐山看过的书。其中有一本是《安徒生童话》,我印象很深;还有《论语》、《资治通鉴》、列宁的《怎么办》等等很多。

从导游的介绍中,我了解到毛泽东、周恩来和宋氏姐妹在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战形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三次“庐山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庐山是一处具有重大革命历史意义的纪念地,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缅怀伟人回顾峥嵘岁月的同时,同学们置身幽静秀丽的庐山大好风光下,深刻感受到庐山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走出了庐山革命纪念博物馆。而我自内心却久久无法平静。首先,我深深感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我生长在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时期,从小没吃过什么苦,享受着国家给我们提供的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这次参观学习后,我懂得了现在享受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浴血奋

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自己必须从严要求自己,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革命前辈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其次,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永不言败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启发了我的人生理念。在了解了当时的革命历史和生活状况后,让我感受到在如此简陋艰苦的环境里,在武器装备、兵力配备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下,我们党还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夺取了政权!这个奇迹,就是因为无产阶级战士具有永不言败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革命意志而实现的。这让我深受启发,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不顺而沮丧,现在想起来是多么可笑,所以,今后我要不断地学习永不言败的革命精神,树立坚定的革命意志,铸就坚忍不拔的品质,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坚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做贡献,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

通过这次参观,我了解到了几十年来,我们党一直坚持着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再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和伟大,我们永远不应忘记历史,一定要把党的优秀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追忆革命历史,感受革命精神,使我更加了解到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了我艰苦奋斗的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每一位青年均应始终牢记党的纲领,大力弘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大力

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立足本职,勤奋工作,开拓创新,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国家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三:朱熹的作文评价观及其教学启示

朱熹的作文评价观及其教学启示

福建省泉州市教科所 纪荣海?

关于作文评价,朱熹并未作过专门系统的论述,其有关论述主要散见于《朱子语类》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本文对朱熹作文评价观的梳理也仅局限于此。朱熹对作文评价的主要观点有其历史影响,对改进我们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也还仍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朱熹作文评价观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择其要者谈谈朱熹作文评价观对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相关启示。

一、朱熹的作文评价观

1.要有“道”要“明理”

朱熹在《与汪尚书》一文中,明确提出“盖道无适而不存者也,故即文以讲道,则文与

[1]道两得而一以贯之,否则亦将两失之矣”。他继承并发展了周敦颐“文以载道”的观点,认

为文章是用来讲“道”的,如果不讲“道”,“文”与“道”就都会丧失。他反对“待作文时,

[2]旋去讨个道来入放里面”,他认为“道”与“文”是一体的,要么“两得”要么“两失”。

朱熹还继承了曾巩“学者应先志乎道”和欧阳修“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的观点,提出

[3]“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的看法。他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

[4]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他认为文章是从“道”来的,“道”是文章

的根本,而“文”是“道”的枝叶,作文要先有“道”,然后诉诸于“文”,不能本末倒置。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道”在文章中是第一位的,“道”是作文和作文评价的起点,也就是说内容是第一位的,是作文和作文评价的起点。

朱熹还说:“今人学文者何曾作得一篇?枉费了许多气力。大意主乎学问以明理,则自然

[5]发为好文章,诗亦然。”他认为“今人”出不了好文章,原因在于不“明理”,如果“明理”

了,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这强调了“明理”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作文要先“明理”,“明理”了自然就有“道”,也就有了写好作文的基础。

2.要“坦易明白”“有条理”

朱熹认为文章的好坏,首先在于有没有内容,有没有明白正确的“道理”;此外,语言应平易明白,文章的内容即“道理”才能让人理解接受。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作文要“文从字顺”和欧阳修强调文章要简洁、平易、自然的观点,极力反对文字的艰涩,提出“文章须正

[6]大,须教天下后世见之明白无疑”的主张。他说:“欧公文章及三苏文好处,只是平易说道

[7]理,初不曾使差异底字换却那寻常底字。”还说:“今人作文,皆不足为文。大抵专务节字,

更易新好生面辞语。至说义理处,又不肯分晓。观前辈欧、苏诸公作文,何尝如此?圣人之言坦易明白,因言以明道,正欲使天下后世由此求之。使圣人立言要教人难晓,圣人之经定

[8]不作矣。”朱熹通过“今人”与“圣人”作文的比较,告诉人们作文要“坦易明白”,把“道

理”说清楚,否则不可能得到读者的欣赏并得以流传;另一方面,作文不要把精力放在语言的刻意求新求奇,否则将“不足为文”。

朱熹对“华采之文”可谓深恶痛绝,他认为“华采之文”是外在的,他对追求词藻的“今

[9]人”曾提出严厉的批评,“今执笔以习研钻华采之文,务悦人者,外而已,可耻也矣”。与

此相对,朱熹主张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而且要说得有条理,他说:“作文字须是靠实,说得有条理乃好,不可架空细巧。大率要七分实,只二三分文。如欧公文字好者,只是靠实而有条理,如《张承业》及《宦者》等传自然好。东坡如《灵壁张氏园亭记》最好,亦是靠实。

[10]秦少游《龙井记》之类全是架空说去,殊不起发人意思。”朱熹通过名家之间不同文章的比

较,强调文章要内容充实且有条理,要以充实的内容为主;架空取巧是不足取的,无法引起

读者的思考与共鸣,是没有生命力的。朱熹的这一观点,用方苞的话来说,就是作文要有“义法”,也就是《易经》所说的“言有物”“言有序”。

3.要“依定格本分”“行正路”

朱熹认为文章的好坏,还与有无“定格”有关,他说:“前辈做文字,只依定格本分做,

[11]所以做得甚好。后来人却厌其常格,则变一般新格做,本是要好,然未好时先差异了。”朱

熹通过“后来人”与“前辈”作文的比较,强调作文要依“定格”,也就是要按照一定的写作规范,文章才能写得好;如厌“定格”,一味求新,虽想写好却会事与愿违。朱熹认为作文要“依本分”,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要勉强为之,“新格”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定格”“常格”却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的。他对欧阳修、韩愈、曾巩的文章赞赏有加,但对苏轼的文章却时褒时贬,原因就在于他认为苏轼的文章有时“华艳”不依“定格”。

朱熹主张作文要走“正路”,不走“狭隘邪路”,他说:“大率古人文章皆是行正路,后来

[12]杜撰底皆是行狭隘邪路去了。而今只是依正底路脉做将去,少间文章自会高人。”他认为只

要坚持走“正路”,作文自然会高人一等。所谓“正路”就是正当的途径,他所说的“正路”应该就是建立在“定格本份”和“明理”“坦易明白”之上的;而“狭隘邪路”应该就是他所反对的舍本逐末、重“文”轻“道”、刻意求新求奇求巧之路。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朱熹的作文评价观主要涉及三大问题,一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二是文意与文辞的问题,三是规范与创新的问题。他认为内容与形式是一体的,内容先于形式,内容是第一位的,是基础;内容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应“坦易明白”“有条理”,过分追求文采对内容的表达是有害的,不仅难以做到“辞达”,而且往往会以辞害意,甚至辞不达意;内容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的,形式应有“定格”“常格”,刻意追求创新会走上“狭隘邪路”。

二、朱熹作文评价观对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

通过近几年的听课和调研,我们发现目前中学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教学以技巧和形式为中心,导致学生片面追求语言技巧、华丽辞藻、形式创新,忽视认知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文缺乏思想,只会堆砌材料和语言,文风浮华、玄虚,套作比比皆是。这一问题其实由来已久,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已产生,只是至今仍未解决。二是教学忽视基础定位过高,以最高要求(如高考作文中的发展等级)作为教学目标或重点,并以此来要求所有的学生,导致教学主次不分缺乏梯度,学生基础不扎实,甚至有的丧失信心。三是教学随意性大,缺乏规范和序列,导致学生目标意识不清,不明确自己作文的努力方向。后两个问题从话题作文兴起之后,逐渐成风并愈演愈烈。

目前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弥漫着应试情结,大多急功近利,缺乏轻重缓急的清醒认识,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不对”的问题,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是内容空洞、缺乏思想的问题,而不是形式不好、缺乏创新的问题;是辞不达意、文风浮华的问题,而不是缺乏技巧、套路不熟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如何改进与提高,我们试着从朱熹的作文评价观中获取一点启示。

1.注重内容,关注生活

关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朱熹认为内容和形式是一个统一体,作文一定要先有思想内容,不能先有模式然后再来“套作”。他的这一观点对于矫正我们当前作文内容空泛、形式伪饰的弊病,仍有现

参观朱熹博物馆作文

实意义。他的这一观点与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主张是基本一致的,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道”和“文”是不可分割的,“就一篇文章来说,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是不可分割的。文章不是任意用不相关的字句凑成的,而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章的,是用来记叙事实、阐明道理、抒发感情、讲述知识

[13]的。??写一篇文章,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也是分不开的”。作文确

实应该“道”“文”融合,一要有思想,二要有效地把思想表达出来。我们不主张“文以载道”,

但主张作文一定要言之有物;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章的精髓或灵魂在于它的思想,没有思想的文章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注重文章的思想和内容,这不单是我国传统的作文追求,同样也是欧美评定优秀作文的标准,旅美学者祁寿华在《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书中告诉我们欧美的作文评价标准是这样的:“总的说来,内容是文章的实体,在评价文章时应该占据主导的地位。一篇文章如果很有见地,很有思想,很有独创精神,即使在表达形式上还不够完美,也应该首先肯定它存在的潜力,扶持它,帮助它解决形式上的问题,就有可

[14]能把它改造成为一篇好文章,相反,那种华而不实的东西是不值得我们去费更多笔墨的。”

通过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我们有理由相信,关注作文的思想和内容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重心。

朱熹认为“明理”就能写出好文章,他把“理”看作天地万物的本源,作文的本源。他的这一观点虽然有点偏颇,但可启示我们关注作文的本源问题。朱熹所说的“明理”就是要明白世间的道理,要明白世间的道理,就要进行阅读与生活的积累和思考,而阅读与生活的积累和思考正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和阅历正是作文的本源,也正因如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部分对“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

[15]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明确要求。由此可见,

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不断丰富阅历,同时加强阅读,提高认知思维水平,以解决作文的本源问题。

2.端正文风,务实本真

朱熹对“华采之文”和“艰涩之文”的批判,告诫我们作文教学不要引导学生务虚猎奇;朱熹反对作文刻意求新求奇求巧而应“有物有序”的朴素主张,告诫我们作文教学应走出浮华与浮躁,应该务实,应该引导学生端正文风,回归作文的本真。

关于文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从1978年起,就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培养学生有一个

[16]好的文风,懂得写文章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实事求是,不说空话”。我

们提倡好的文风,并非就要反对创新与个性,创新与个性本来和好的文风并不是对立的;我们提倡朴实的文风,只是因为针对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问题和根据中学作文教学规律来说,追求朴实的文风比追求创新与个性来得更合理更迫切更有价值。我们反对为文而造情,同时也反对为情而造文;我们反对作文虚情假意,也反对刻意追求文采和形式的奇特。我们追求朴素而充实的文章,并不反对语言的追求,只是认为语言的追求应该建立在内容的基础上,语言应该和内容融合在一起,这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高考作文考查目标中“有文采”的含义辨析》一文中所说的“‘有文采’的出现,是在情感充沛和内容真实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一种生发。??就文章的情感内容与文采的关系看,文采是语言方面的特征,是文章外化

[17]的形式体现,这种外化的体现应该是围绕着文章情感内容进行的”。

我国作文评价强调辞藻,欣赏技巧,鼓励炫耀,卖弄“文采”,与建国后中学语文教学一味借鉴苏联和教学定位偏差有很大的关系。苏联中学语文教学注重文学,我国加以借鉴,并于上世纪50年代实行汉语、文学分科,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出现文章教学的缺失和作文评价的偏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目标”部分提出了“力求有个性、有创意

[18]的表达”的要求,“实施建议”部分提出了“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

[19]地表达”;要求和建议虽是“力求”和“鼓励”,本是规范之后发展的终极目标,但我们的

教学却往往把它当作起点和重点,把它当作基本要求和共同要求,导致教学出现明显的倒挂。关于这一点,我们的专家有着清醒的认识,倪文锦就认为课标要求的“个性化表达”“创意表达”和“尝试创作”等都是很难教、很难学的,或者说具有“不可教性”。因为人人能学的东西,容易学的东西就不是“个性”的、“创意”的。反观欧美等国,它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就来得务实,美、英、法、德等国的中学作文教学都注重实用,注重交际;它们欣赏知性,强调理性,尊重独立见解,教学并不重视写作技巧,因为美国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大量的写作

技巧的传授,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并不明显”。汉语和英语虽属两种不同的语言,但其写作规律应该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表情达意,为了交际,看来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应该面对现实,多借鉴点欧美的实验研究成果,走上务实之路。

3.注重规范,循序渐进

朱熹认为作文应依“定格”的主张,对目前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矫正意义。我们的教学往往忽视“定格”,而对“新格”“升格”重视有加,结果是基础不扎实目标也达不成。更有甚者,我们的教学不清楚应有“定格”,不清楚“定格”是什么,却空谈“新格”“升格”,把所谓的“新格”“升格”建立在海市蜃楼之上。试想如果没有规范,也就是没有“定格”,哪来的“新格”“升格”呢?“定格”“常格”是基础,不存在厌恶与不厌恶的问题,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不应好高骛远漠视基础,应该从“定格”“常格”练起,循序渐进;应该从解决对不对的问题练起,循序渐进到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谈到注重作文的规范问题,不禁想起梁启超的主张,他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一书的“提纲”中开宗明义地说:“孟子说得好:‘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世间懂规矩而不能巧者有之,万万没有离规矩而能巧者。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现在教中文的最大的毛病便是不言规矩,而专言巧。从前先生改文只顾改词句不好的地方,这是去规矩而言巧,所以中国旧法教文,没有什么效果。我以为作文必须先将自己的思想整理好,然后将已整理的

[21]思想写出来,这是我的全篇的大意。”梁启超强调了“规矩”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认为中学作文教学中所能教的“只有规矩”,“言巧”是没有效果的,他的观点虽有点极端,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应先教学生文章的一般规范和要求,先求规范再求新巧。我们认为作文的规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体的规范,二是语言的规范。文体的规范主要在于内容的表达要与文体相匹配;语言的规范主要在于语言的得体,在于语言的表达要与文体相匹配。

出现话题作文之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逐渐淡化文体,导致非文非白、非驴非马的文章大量出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反思,我们的教学与评价已经在有意识地矫正,这始于2009年上海和江苏率先制订实施了高考作文分文类评分标准。关于文体的规范,台湾和香港比大陆重视,也做得更好,这从它们的试卷和评价标准就可以明显看出。美国这一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其中学作文教学也一样高度重视文体的规范,方帆在《我在美国教中学》一书中告诉我们:“八股文的写作是美国母语教育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考试的时候,学生不可以写作其他的文体(比如写成诗歌、剧本、小说、应用文、散文等等)。八

[22]股文的格式非常严格,假如格式错了,不管内容如何,肯定不及格。”相比之下,我们还有

什么理由不抓规范,不重基础呢?

综上所述,希望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摒弃浮躁心理,坚守务实之路,努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认知思维水平,回归作文本真;希望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注重基础与实用,循序渐进,努力引导学生处理好内容与形式、规范与创新的关系,回归作文正道。

注释:

[1]朱熹《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第13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

[2][3][4][5][6][7][8][9][10][11][12]朱熹《朱子全书·朱子语类》第4314、4298、4314、4299、4318、4302、4313、4314、4315、4315-4316、42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

[13][16]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第416、43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0]

[14]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第76页,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

[15][18][19]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9、9、1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7]张开《高考作文考查目标中“有文采”的含义辨析》,《语文学习》2011年第2期。

[20]荣维东《美国的写作策略教学及其启示》,《语文学习》2009年第11期。

[21]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第7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年。

[22]方帆《我在美国教中学》第22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地址: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教科所

电话:13600782336

Email:jironghai@163.com

纪荣海

篇四:游徽州博物馆有感

游徽州博物馆有感

徽州博物馆以前已经去过一次了,那次是班级活动,同学们一起参观了徽文化博物馆,那次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此次,由于思想政治的实践课,我决定再次去拜访徽文化博物馆,让我再次走入历史时代的徽州,去感受徽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赏徽文化的绚丽多彩!

走进徽州

这部分向我展示了新安的大好山水,徽州人和徽州。

徽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风景秀丽,美不胜收,生活在徽州这片大地上,给人一种“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感觉。不然也不会有诗人发出“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感叹。

另外还介绍了徽州的历史演变。

徽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地理概念,包括古徽州 “一府六县”——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

天下徽商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它是指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是明清时期最杰出的商帮之一。他们敢为天下先,突破几千年来重农抑商的封建藩篱,勇敢地驰骋商海。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甚至涉及海外,创造了“无徽不成镇”奇迹.

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以及辐射力和影响力之大,都是当时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他们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因为徽商崇尚儒学,所以徽商不仅在商业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还为中国的文化艺术,社会风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徽文化的重要支点,是徽文化崛起和繁荣的坚实基础。 徽商的成就离不开一群人——徽州女人。徽州男人漂泊异乡,归无定期,女人们为了他们的成功,默默在站在男人的身后,为他们解决一切后顾之忧,无怨无悔,从一而终。她们的勤劳、贤淑、聪慧和牺牲成就了徽商的辉煌岁月,她们的远见卓识孕育了文化大开的风气,她们的克己奉献铸成了一座座无言的丰碑。

看到博物馆里一个个徽州女人的故事,不得不为之叹服,让人敬佩。她们的默默付出成就了徽商,也是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礼义之邦

徽州,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家文化的圣地,是享誉海内的礼义之邦和人文望郡。她是宋以来中国理学的重要源头和实践地。以理学大儒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先儒名贤比肩接踵”,老百姓中也是“肩圣贤而躬实践者”众多。受儒家观念和伦理纲常熏陶,徽州社会重视道德教化,人们唯朱子“书”、“教”、“礼”自持,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行为准则。社会风气崇文好儒,这里文教昌盛,名人辈出,被誉为“东南邹鲁”。特别是明清时期,更是“人文郁起,为海内之望,郁郁乎盛唉”!无论在教育、思想和学术领域,还是文化和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突出的创造和非凡的成就,并影响辐射至周边地区,乃至全国。 由于受儒家思想与程朱理学的影响,文教昌盛,书院私塾遍布城乡,“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书”。文风的昌盛造就了徽州科举的赫赫成就,明清新科状元数,徽州位列全国前茅,成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英杰辈出之地,先后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学术家、教育家、科学家

和艺术家,可谓群贤荟萃,众星闪烁。如程朱二人,戴震,胡适,詹天佑,等等。他们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同时也让人记住了徽州这片大地。

说道徽州的文化就不得不说一下徽州的宗族。古徽州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管理制度——宗法制度,旨在让观众获得这样的认识:徽州是我国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宗族社会的典型代表,宗族制度和文化对徽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徽州宗族制度对凝聚同宗势力,加强社会伦理道德教化,激励后代发奋图强,以及维护和谋求本宗族的社会地位和特权曾经起到了的重要作用。

徽州建筑

徽州建筑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辖区内一种以强化儒家伦理道德秩序为主要精神特征,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乡土建筑。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及其附属构件砖、石、木雕上。特别是其村落民居,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儒家伦理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集建筑、书画和雕刻艺术于一身,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和审美价值。

徽州建筑的勃兴,功在徽商。徽州建筑是徽商“富而显贵”的表达方式,是徽商雄厚实力的象征。

徽州的建筑组成了徽州古村落,徽州的古村落有民居、祠堂、书院、牌坊、楼台亭阁及水口等建筑群。

其中西递宏村是徽州村落的典型代表。

从博物馆里出来,又让我看到了徽州的传统工业“三雕”——砖雕、石雕、木雕。我上前仔细的观看了雕刻艺术,不得不佩服徽派的雕刻艺术,让人叹为观止。

当我走出徽州文化博物馆后,我感觉我就像是翻完和体味一部厚重的历史文化教科书,相信洗去的是铅华,增添的是凝重,蕴蓄的是期待。

11机械卓越班 徐亚周

篇五:5350地域文化_0003

5350地域文化_0003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60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

1. 唐代江南西道所辖州数为( )个

A. 6

B. 7

C. 8

D. 9

2. 江西人口向湖广的大规模迁徙始发于( )。

A. 宋末元初

B. 元末明初

C. 明末清初

D. 民国时期

3. 自古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的是指

A. 南丰

B. 上栗

C. 萍乡

D. 婺源

4. 江西历史上第一人杰、民间号为“番君”的是( )。

A. 陶渊明

B. 吴芮

C. 徐孺子

D. 王勃

5. 西汉初年设立豫章郡下辖多少个县( )

A. 13

B. 18 C. 20

D. 26

6. 我国至今发掘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制造原始陶瓷的是

A. 仙人洞遗址

B. 吊桶环遗址

C. 角山遗址

D. 吴城遗址

7. 南昌“八一起义”爆发于( )年。

A. 1921

B. 1924

C. 1927

D. 1930

8. 共和国摇篮是指( )。

A. 瑞金

B. 兴国

C. 南昌

D. 井冈山

9. 被一些学者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是( )。

A. 沈璟

B. 蒋士铨

C. 汤显祖

D. 李渔

10. 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美誉的是( )。

A. 南丰

B. 景德镇

C. 弋阳

D. 乐平

11. 大洋洲遗址位于( )

A. 泰和

B. 新干

C. 樟树

D. 吉安

12. 铜岭遗址发现的时间是( )

A. 1985年

B. 1986年

C. 1988年

D. 1989年

13. 下列不属于江西海外万寿宫的地区的是( )。

A. 新加坡

B. 日本

C. 马来西亚

D. 泰国

14. 铜岭遗址位于( )

A. 瑞昌

B. 都昌

C. 九江县

D. 修水

15. “样式雷”家族所从事的行业是( )。

A. 木材商

B. 制瓷业

C. 制药业

D. 建筑业

16. 下列哪一种学说被朝廷打入“伪学”( )。

A. 陆学

B. 王学

C. 朱学

D. 泰州学说

17. 曹洞宗祖庭是( )。

A. 洞山寺

B. 泐潭寺

C. 真如寺

D. 普利禅寺

18. 晚唐有民谚“筠袁赣吉,脑后插笔”,其中“筠”是指当今( )

A. 高安

B. 上高

C. 宜春

D. 新余

19. 江西移民将( )带到全国各地

A. 风水和采茶戏

B. 万寿宫和弋阳腔

C. 万寿宫和采茶戏

D. 风水和弋阳腔

20. 明嘉靖后,江西民间戏剧的代表是( )。

A. 饶河戏

B. 弋阳腔

C. 采茶戏

D. 花灯戏

二、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 赣南采茶戏主要流行于南昌一代

A. 错误

B. 正确

. 唐宋八大家中是江西人的是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A. 错误

B. 正确

. 净明道融合了儒、佛两家学说。

A. 错误

B. 正确

. 江西“讼风”最盛的时候是在唐宋两朝

A. 错误

B. 正确

. 元代江西人汪大渊曾3次出海远航。

A. 错误

B. 正确

. 王学指王守仁的心学学说

A. 错误

B. 正确

. 《禾谱》的出现是江西悠久稻作文化的一个表现。

A. 错误

B. 正确

. 随着江西人口的流动,弋阳腔迅速在南北两京和西部地区流行。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