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冯延巳《蝶恋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27:51 字数作文
冯延巳《蝶恋花》字数作文

篇一:蝶恋花 冯延巳

蝶恋花

冯延巳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篇二:孤愁悠悠——赏析冯延巳《鹊踏枝》

孤愁悠悠——赏析冯延巳《鹊踏枝》

何娜

鹊踏枝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他是五代时期重要的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形成一种哀伤美。他的词个性鲜明,即表达个人主观情感,又不为个别事情所拘束,侧面显示出词的逐渐成熟。这样的一种广阔又感性的意境在他的这首《鹊踏枝》中明显表现。

谁说闲情已经被抛弃很久了呢?每每到春来,那愁绪依然是绵绵不绝,日日在花前痛饮,放肆大醉,不惜镜子里的自己容颜渐渐消瘦。河畔上芳草萋萋,柳树轻拂,为什么年年都添新愁?独立在小桥之上,清风盈袖,望见远处隐隐约约的树林,在冷清的月光下,与我遥遥相伴。

“谁道闲情抛弃久”,首句发问:谁说闲情被抛弃了很久呢?一句话就流露出绵绵不绝的愁绪。全词中没有点明这“闲情”指的是什么,引人琢磨。有说这“闲情”这闲情指的是凄婉的爱情,不无道理,冯延巳深受花间词的影响;也

有说这闲情写的他不得意的政治作为,冯延巳的人品,颇受非议,常常被政敌指责为“奸佞险诈”(文莹《玉壶清话》卷十),“谄媚险诈”(陆游《南唐·冯延巳传》)。他与魏岑、陈觉、查文 徽、冯延鲁五人被称为“五鬼”。政敌的攻击,难免言过其实,但冯延巳一再被人指责,似乎也不是毫无根据。冯延巳的政治见解和政治才干确属平庸。然而依据他抒发主观情感又不局限于个别事情的风格,我认为这种“闲情”并非指某种特定的情感,它是一种在心中黯然滋生的,不能断绝又难以排遣的忧愁。这种忧愁是很多种感情的交结,并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感情,也许有伤春、有爱情、有政治上的失意,又或者还有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人生的悲观。这样一种“闲情”徘徊在作者心里,道不出又消不了,使他的形象有一种孤独感。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往往伤春。春天的生机也许带有一种像钱钟书《围城》中写的那种牙齿要生长出来于是难免产生的牙龈的疼痛感。这种疼痛感,可能就是文人所感怀的春天的伤感。作者的“闲情”,也在这个时候,如刚刚苏醒的大地万物一样,开始生长和敏感起来。这样的伤感“每到春来”都“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说不清剪不断的“闲情”,成为一种暗暗地折磨,使得作者只有每天借酒消愁,放肆大醉。如此,镜子里自己的容颜是一日一日憔悴和瘦削下去。正如此番,让人心痛又无奈。

下阕的意境更为深远,在春的景致中,烘托出一个愁绪万千的孤独者的形象。“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青芜”和“柳”是典型的春天景物,是“新生”的代表,作者的愁情也是这样:“新愁”总是年年有,而“青芜”和“柳”也简单地勾勒出一个显示生机,但却稍显冷清的春景。这样的冷清意境也许正是作者伤感情绪的渲染所带来。作者的愁情如这冷清春色一样,无休无止地萌生,无休无止地增添,多么无奈,多么苦痛。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这是一种怎样安静又凛冽的孤独?独自站立在小桥上,风灌满了袖子,极目眺望,远处一片寂静的树林,在朦胧冷清的月光下影影绰绰。这样一幅画面将孤独渗透到了每一处角落,不管是立在小桥上的人,还是远处的树林,都无不让人感觉到深刻的孤独感,甚至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那站在桥上的人,是怎样一个瘦削的侧影,他脸上的表情又是怎样的沧桑

和寂寞。“闲情”的纠缠和连绵,在暗地里凌迟着,而“新愁”的无休无止又让人彷徨,让人绝望,而在这寂寥的春景中,只有自己独自一人来负荷所有的伤感的肆虐和时光的蹉跎。

初读这首词,貌似平淡,没有繁多的意象,没有复杂的典故,只是泛泛地伤春,然而细细品味,整首词中,愁情是千回百转, “日日花前常病酒”以致“镜中朱颜瘦”,然而竟然是“不辞”,作者不惜憔悴了自己的身体去放任自己日日大醉,只是为了逃避这种“闲情”,可见这样的“闲情”是多么的深重,是多么苦痛。而词的下阕,笔调清新,简单勾勒出稀疏的春色,蕴含着生机,而又引出“新愁”的“年年有”,正如李清照词中的“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词末是全词的华彩部分,展示出一幅冷色调的画面,孤独,沧桑,无奈,还有隐藏着的绝望,冷清的意象,恰如其分地渲染出作者的伤感心境。这样仔细想来,这首词是极其凄伤,而像冯延巳的风格,他这样深刻郁结的愁绪,不是某种具体的烦恼,而是敏感的内心中某些不能说明的伤感情绪,正是这种伤感的不能说明和无法排解,使作者有一种在心灵上的巨大的孤独感。全词笼罩在这种隐约却巨大的孤独感之中,自然而然地散发出凄清、寂寥之感。

冯延巳的这首《鹊踏枝》,辞藻并非华丽,意境的营造极其自然,不确定的愁绪却字里行间显露得淋漓尽致,而他的孤独又是那样冷峻和凄美。不得不让人蹙眉伤怀,不得不让人嗟叹怜惜,不得不让人感慨惊叹。

篇三:《蝶恋花》的赏析

《蝶恋花》 冯延巳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石子曰:现在的普遍观点都认为,本词的作者是欧阳修。石子对此颇有疑义,于是把全宋词里欧阳修的部分通览了一遍,发现欧阳修个人词集里收的词比较杂乱,有一部分确定是他作的,也有一部分确定是张先、晏殊、冯延巳作的。在这里石子采用唐圭璋先生的说法,这词划给冯延巳。

“庭院深深深几许”,连用三个“深”字,起首就不是一般的笔力。当然本词最得意的句子还是最后两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篇四:蝶恋花

蝶恋花 - 佳作欣赏

蝶恋花-苏轼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苏轼

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蝶恋花-欧阳修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 欧阳修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蝶恋花

画阁归来春又晚,燕子双飞,柳软桃花浅。

细雨满天风满院,愁眉敛尽无人见。

独倚阑干心绪乱,芳草芊绵,尚忆江南岸。

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

蝶恋花-冯延巳

蝶恋花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蝶恋花-柳永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晏几道 晏几道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

午睡醒来慵一饷,双纹翠簟铺寒浪。

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

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蝶恋花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蝶恋花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蝶恋花-张先 张先

移得绿杨栽后院,学舞宫腰,二月青犹短。

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

几叶小眉寒不展,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

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

蝶恋花-晏殊 晏殊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周邦彦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阑,轳辘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蝶恋花-赵令畴 赵令畤

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香,日日红成阵。

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

蝶恋花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

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蝶恋花

庭院黄昏春雨霁。

一缕深心,百种成牵系。

青翼蓦然来报喜,鱼笺微谕相容意。

待月西厢人不寐。

帘影摇光,朱户犹慵闭。

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

蝶恋花

卷絮风头寒欲尽。

坠粉飘香,日日红成阵。

新酒又添残酒困。

今春不减前春恨。

蝶去莺飞无处问。

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恼乱横波秋一寸。

斜阳只与黄昏近。

蝶恋花-贺铸 贺铸

几许伤春春复暮,杨柳清阴,偏碍游丝度。

天际小山桃叶步,白苹花满湔裙处。

竟日微吟长短句,帘影灯昏,心寄胡琴语。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蝶恋花-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

何物能令公怒喜。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

恰似哀筝弦下齿。千情万意无时已。

自要溪堂韩作记。今代机云,好语花难比。

老眼狂花空处起。银钩未见心先醉。

蝶恋花

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蝶恋花-李清照

蝶恋花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篇五:《蝶恋花》教学设计

《蝶恋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词中孤独凄清的意境和空虚惆怅的心境,体会作者因“不见所思”引发的伤离愁绪。

2.揣摩意象,激发联想与想象,古今语言转换,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揣摩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品味鉴赏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缠绵悱恻的相思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曲《蝶恋花》,苏轼词《蝶恋花》(创设情境)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们熟悉的诗句。蝶恋花,多少思绪惆怅;蝶恋花,多情总被无情伤。以豪放著称的苏轼,也有清新婉约的一面,一曲《蝶恋花》唱尽了惆怅思绪。今天我们来玩味下同样是婉约宋词的情韵,另一曲《蝶恋花》又能唱出多少柔情?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课前印发)

晏殊 (991—1055),字同叔,谥元献,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自小聪慧,少年以神童应昭,赐同进士出身。仕途显达,官至宰相。他喜欢宾客,乐于引荐人才,爱好文艺。他家常常尽曰宴饮,宴必“歌乐相佐”,他的家庭实际就是一个文艺沙龙。据记载,他能诗能文,著作丰富,但对他来说最有成就的是词。现存词130多首,编集成《珠玉词》。

晏殊的词,主要承袭晚唐、五代的遗风,多为遣兴娱宾而作,内容比较狭窄,大多是反映士大夫宴游嘉会的生活以及对良时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的作品,是晏殊词另一主要内容。 其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晏殊词的主要成就还是在艺术上。王灼说:“晏元献公长短句,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 (《碧鸡漫志》)“温润秀洁”四个字,较准确地概括了晏殊词的艺术风格,而且作者的主张也正是这样。《青箱杂记》载了晏殊这么一段话:“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在这里虽专道“吟咏富贵”,但也可代表他对词的表现手法的主要见解。他常用委婉手法,巧妙地运用景物暗示的能力去表现作品的主题。造语工妙,是晏殊词的一大特色。

词牌释义

〔题考〕毛先舒云:“﹝蝶恋花﹞,商调曲也;采梁 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其词始于宋。司马槱在洛下,昼梦美姝牵帷歌:?妾本钱塘江上住?五句,询其曲,名﹝黄金缕﹞。槱后赴钱塘幕官,为秦少章言之,少章续其后段。槱复梦美姝每夕同寝;同寀云:?公廨后有苏小小墓,得毋妖乎??不逾岁,槱病死。故此调又名﹝黄金缕﹞。此调除 ﹝黄金缕﹞外,又有﹝一箩金﹞、﹝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廉﹞、﹝鱼水同欢﹞、﹝明月生南浦﹞等名。”

三、文本研习

1.诵读 全词

⑴自由诵读,读出词的停顿、节奏

⑵圈韵脚,集体朗读,读出抑扬韵味

2.整体感知

⑴读完这首词,说说词人想通过这首词传达什么情感?(抓文中关键词)

——“离别苦”,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离愁别绪(离别之苦)

⑵学生个别读,读出这种离别之苦

⑶词人是怎样来抒写这种离别之苦的?

通过意象,也就是一些景物,传统诗词都善于用一些场景景物来抒情,这种手法叫——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⑷那么词人都选取了哪些意象?

槛菊、愁烟、兰、罗幕、轻寒、燕子、明月

3.品味词的意境与情感

诗当细品。解读诗歌当从细微之处去把玩。如一个意象、一个修辞、一个虚词,往往有着丰富的信息。学生自由讨论、品味,教师引导把握

⑴槛菊愁烟兰泣露。

描写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写菊花含愁,兰草哭泣,实际是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真是花犹如此,人何以堪啊!

“槛菊愁烟兰泣露”,一个“菊”字和一个“兰”字,早已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几分秋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秋”本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特殊情结,它意味着感伤、忧郁和悲凉。此外,菊与兰皆以其耐寒清丽的气质而获“花中君子”的美称,这样菊和兰这两个意象就为整首词奠定了哀婉、幽凄的基调。

以悲景写悲情,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烘托手法。

⑵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罗幕“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点出“双飞”有何意味?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可以想象,当主人公目送燕子双双而去时,怀着一份怎样的怅惘?

燕之双飞更衬出人孤独,以乐景衬悲情(反衬)。表面只写客观景物,实则暗含浓浓的情感色彩,但这两句并没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表情非常委婉含蓄。

引申拓展:古诗词中的燕子

“燕子双飞”是古人常用的一个意象。燕子是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因为喜欢成双成对,因此自然界中的燕子几乎成了古代文人寄托情感及倾吐感慨的一个重要音符。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晏殊《 踏莎行》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 冯延巳《蝶恋花》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李白《双燕离》

⑶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给人带来的苦楚﹐它的光辉斜斜地照射入诗人红红的门内﹐直照到破晓时分。

明月清辉从晓到晚的转移,含蓄地点出了主人公面对明月而“今夜无眠”的情景。明月本是无知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本自然;既然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恨。此句虽埋怨得无理,但却让我们从中体味出主人公通宵未眠的相思愁苦,有力表现了在离别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而这弯月亮也因为主人公的相思而染上了凄愁之色。

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引申拓展:古诗词中的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望月怀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多以“月”来抒发相思与离别之情

燕子双飞 ,月明到晓, 不能体会我的愁绪 以乐景写悲愁 ,月光无情反衬女子有情。

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门前原先是绿意盎然的一棵树﹐现在经秋日的西风在昨夜一吹之后﹐竟然开始凋谢了。树经受不起西风的轻寒﹐开始凋残萎谢﹐而人呢﹖恋人的离去,正好像秋日的西风对一棵碧绿的树所造成的摧残一样﹐一下子便生意尽失﹗失去了恋人﹐人生也就失去了乐趣,毫无意义。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一个“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长林叶落,四野风飘,如此凄冷的景象,更增添了主人公孤枕难眠的离愁别恨。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主人公独自登上高楼眺望远处,她在望什么?盼望恋人能归来,可是天涯望断。一个“独”字,与前面“燕子双飞”形成对比,显示出主人公现在是如此的形单影只,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她孤独、迷茫、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

高楼远眺,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可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想把我的思念带给你,然而“山长水阔”,又怎么能知道“彩笺”“尺素”要寄往何处呢?这种强烈的音书寄远的愿望与无处可寄的残忍现实更能引起女主人公的无限悲伤。把我的思念托给那明月吧,让它千里寄相思,可明月竟丝毫不懂得离愁。把思念托给那西风吧,看看它能否替我传送,可山长水阔,它能载得动吗?断人愁肠的离恨啊!你注定只能遗落在天涯路上了。词中最后一句,将主人公音书远寄的强烈愿望与音书难抵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凋 使??凋零 使碧树一夜凋去 写风的劲厉肃杀

独 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 写孤独无依

望尽 与碧树凋尽呼应 境界一跃为广阔

山长水阔 渺茫无着落, 写了悠远辽阔的境界。

你觉得这首词的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

为男子,宋词中有男人作闺音的现象,我们还是觉得词中主人公为女性最好。

古诗词中的倚楼登高:

古代女子登楼,均为望夫、望情人;男子登楼,含义更加丰富,或为望家乡,或为望仕途、叹坎坷,或为望山河、思统一(由此也可说主人公为女子比较恰当,女子望恋人,希望其归来,表达离别之苦)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忆江南》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西洲曲》

⑸前人说这首词上阕“情致深婉”,下阕“寥廓高远”,通过我们的分析,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紧扣词句中的用字,意境营造,阐述情感,体会词的风味转换。

请学生讨论交流,上、下阕分别小结。

词的上下阙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冯延巳《蝶恋花》)

上阙以悲景来书写离别之苦,展现女主人公的孤独与哀愁;下阙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将女主人公的孤独、迷茫、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刻画得淋漓尽致。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望尽天涯路”,“山长水阔”,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主人公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有的是阔大的气象和高远的境界。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婉约词也可以开拓一种悲壮阔大的境界。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境界:

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的《蝶恋花》,谈立志。

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的《蝶恋花》,谈执著。

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谈欣喜 。

4.诗当想象。诗歌的意境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的空间,我们在细品过程中,应该尽情展开我们的联想与想象,在自己心中勾画一幅诗意的画面。由这首词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你的笔描绘出这首词的画面,将这首词改写成一段片断式的优美散文。(注意:意境优美、情感细腻)

改写:

幽兰露,如啼眼/槛内菊,雾中隐/寒风吹起的帘隙外/有多情的燕子/双双轻快地飞去/或许只有你这明月啊/才不晓得离人的心思/整夜的照亮这空寂的庭院/昨夜的西风已吹落了一树碧绿/独自一人我登上高楼/空旷的视野里/只能望到天地相接的尽头/拿起笔在一张张纸上涂写/每一张纸上都是无尽相思/谁知道这些信该飞过多少山水/寄往何处呢

四、拓展阅读

晏殊词《踏莎行》和柳永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五、结束语

一曲深曲委婉、缠绵悱恻的相思离别之词,让我们体会到了词人因“不见所思”而引发的离愁别绪。“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婉约词在清丽婉约之余,也可以开拓悲壮阔大的境界。

我们摆弄着诗歌的形式,玩味着诗歌的语言,揣摩着作者的心情,再现了诗歌的意境。在这玩味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诗人,每个人都走进了词人的心灵,彼此心领神会,也感受到了诗意的芬芳。

最后,也希望同学们能真正领会王国维提出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层境界,达到人

生的最高境界。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