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粟裕为何不提淮海战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26:10 字数作文
粟裕为何不提淮海战役字数作文

篇一:淮海战役粟裕如何指挥上级陈毅邓小平

淮海战役粟裕如何指挥上级陈毅邓小平?2013年10月31日 08:47

来源:凤凰网历史作者:张雄文

分享到: 576人参与0条主评论 9条评论0条总评论点击进入下一页

上一张1234?16171819下一张高清图集刘少奇力荐粟裕入选“十大元帅”咋失败?毛泽东、朱德之外,最高统帅部里还有一个粟裕的知己:刘少奇。刘少奇是毛泽东最得力的助手与第一个接班人,曾在二十余年间受到毛泽东格外的倚重、信任。复杂?[详细]

核心提示:历史无可奈何地证明,陈毅、邓小平给粟裕安排任务的事情几乎为零,而主要作战方向上的粟裕直接建议或者通过军委安排他们干这干那的事儿不少。

点击进入下一页

(粟裕资料图)

本文系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张雄文供稿

1948年10月31日,粟裕提议并与毛泽东逐步磋商确定,由华东野战军承担的淮海战役即将打响。

鉴于陈毅、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靠近徐蚌战场,毛泽东电令“陈邓方面亦请于虞(7)日或齐(8)日同时动作”,策应、配合华野行动,这天凌晨,粟裕致电毛泽东并告陈毅、邓小平,说:“淮海战役,当遵令于齐(8日)晚同时发起战斗”。

他还询问:“但不知道陈军长邓政委所部(即中原野战军)能否于齐晚发起战斗,请陈邓示复”。电报的最后,他提出了一份著名的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陈毅、邓小平比毛泽东先回复粟裕。

当天晚上,他们回电毛泽东、粟裕,说:预定11月6日集结徐州西南永城地区,“齐夜与华野同时开始进人战斗”;关于配合华野作战的方式,提出了三种预案;并拟另派地方部队攻击津浦铁路徐蚌段。

他们没有明确说明是否收到了粟裕当天早晨的电报,但从回复中针对粟裕询问的内容回复来看,似乎已收到无疑,况且粟裕电报已发出了18个小时以上。

但这份电报中,他们对粟裕另一个内容——“请陈邓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的建议,却不曾作答。

第二天黄昏,也就是24小时左右之后,毛泽东回复粟裕的电报出台:同意“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兄弟野战军粟裕的电报可以不理,但毛泽东这个“上司”的话不能不表态。

又一天后,也就是11月2日中午,陈毅、邓小平致电毛泽东并告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

裕、副政委谭震林,对“统一指挥”问题表态。电报说:“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惟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这的确是一份可来可往、充满睿智的电报。

此时的中野一分为二,刘伯承率中野2、6两个纵队留在豫西,陈毅、邓小平率中野前方指挥部辖有1、3、4、9四个纵队,是野战军的绝对主力。

后者虽然“用陈(赓)谢(富治)电台”,但陈赓谢富治的部队此前曾长时间独立行动,直属中央军委指挥,被称为“陈谢集团”,后来又与刘邓、陈粟一起并驾齐驱,经略中原。他们的电台与中央军委、刘陈邓司令部乃至粟裕的华野司令部之间,一直电报来往,畅通无阻。

这与毛泽东“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的“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⑥”相比,条件自然并不很差。

学者洪小夏、刘俊平分析这份电报说:

“陈、邓抽象地接受了指挥权,具体又要求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华野,实际推卸了“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的责任。观察在此之后中央军委的电报,对华野的指示仍旧如前,既直接又具体,并未通过陈邓来“统一指挥”华野。”

他们认为:“陈邓统一指挥”仅是一个没有贯彻的过渡性构想(洪小夏、刘俊平:《淮海战役总前委辨析》,《史林》2009年第三期。)。

陈毅、邓小平有指挥的“难言之隐”,但粟裕并不在意,仗还要打。

11月7日,即粟裕发起淮海战役一天之后,他与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议论,认为不论战局如何发展,孤立徐州,截断徐州之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

他除了致电毛泽东,判断淮海战役发起后“有提前夺取徐州,使敌不能南撤可能”外,还致电陈毅、邓小平。

这就是《粟裕文选》上的《请令豫皖苏军区立即破击徐蚌铁路》。这份抬头是“陈邓并报军委,告谭”的电报说:

“此间(即华野)已无部队可派,建议钧部令豫皖苏军区部队立即对徐蚌段破击,并攻占可能攻占之小据点(但不破坏),力求控制一段或游击控制。可否请考虑决定。”

这份电报有五个特点:

一、粟裕申明了有求于中野的原因(无事不登三宝殿):此间已无部队可派,请兄弟野战军通力配合。

二、虽然才提请了“陈邓统一指挥”没几天,粟裕并未向这两个上司请求他们安排自己任务,反而给“领导”安排任务。

三、粟裕也未将中野当上级机关,而是按友邻部队之间的规矩,尊称为“钧部”,即“贵部”。

四、粟裕不但给“领导”安排任务,而且时间上要求很严——“立即”,内容规定也很具体,要人家“攻占可能攻占之小据点”,却用小括号标明“但不破坏”。

五、粟裕给“领导”安排任务倒还罢了,却还同时“报军委”,即上报毛泽东,有“狐假虎威”之嫌。

陈毅、邓小平的内心如何感受,已无从知晓,邓小平晚年豪情满怀地说:“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口交代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主持决定的。”这已经是另一个场景另一种心境下的话题。

在当年,他或许没有这么“悠闲”。

收到粟裕的“安排“任务电报,陈毅、邓小平在8日10点回复粟裕,说已经让豫皖苏军区3个团去破击宿县南北段的铁路了(您就放心吧),但现在还没有消息(这砍脑壳的干啥子去了,也不回个信,害我们受别人指手画脚)。

电报说:“豫皖苏三个团,原定昨虞夜开始破击宿县南北段,尚未得报。”同时,他们表示:“我主力即出宿县及其东北。”

这是淮海战役史上攻占宿县重要的一次文电对话。

历史无可奈何地证明,陈毅、邓小平给粟裕安排任务的事情几乎为零,而主要作战方向上的粟裕直接建议或者通过军委安排他们干这干那的事儿不少。

篇二:粟裕 整个淮海战役中的作用被我们漠视的人

粟裕 整个淮海战役中的作用被我们漠视的人

谈到淮海战役,我们往往惊叹那种气吞山河的战斗场面;谈到淮海战役,我们一般会沉迷刘、邓决胜千里的指挥艺术。而实际上,有个人在整个淮海战役中的作用被我们漠视了,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推动,没有他出神入化的指挥,就没有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他就是有着“淮海战役第一功”的粟裕。

三发电报“斗胆直陈”

宿州、淮北等地采访淮海战役,粟裕这个名字的提及率并不高,因为在众多被采访者的眼里,那场决定中原战局的伟大胜利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以及刘伯承、邓小平等名将的高超指挥能力使然。

但我们从淮北市委党史研究室翻阅资料了解到,在淮海战役前,粟裕向毛泽东及中央军委三次“斗胆直陈”发动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建议的前前后后。

1948年初,在当时的中原战场上,刘(伯承)、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陈(赓)、谢(富治)的豫西兵团,与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摆开了品字形的战略格局,而国民党在这里集结了25个整编师,双方在中原大地上呈现拉锯状态。

如此势均力敌的态势,让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均认为中原地带还无法打出大的歼灭战来。于是,中共中央决定,由华东野战军主力组建东南野战军,执行南进战略任务,陈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毛泽东与陈毅商定,先由粟裕率3个纵队于1948年夏季或秋季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随后,由另外3个纵队于次年二三月间渡江作战。毛泽东、陈毅与中央军委的意图,是以此迫使敌方改变中原兵力部署,以粟之兵力吸引敌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以扭转中原战局。

“在当时看来,这是党中央对全国军事战略的一项大的调整,但身在最前沿的粟裕将军却有自己的考虑。”就在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电令粟裕率领3个纵队渡江南进的5天前,即1948年1月2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和刘邓发出了一封长长的电报,第一条就谈到了他对中原战局的设想,他建议“三军(刘邓、陈谢、陈粟)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如能有两三次歼灭战,则(中原)形势可能变化。”

“当时的电报按照地支代月、韵目代日的惯例,1月22日称‘子养’,这份电报就是著名的‘子养电’。”但军令如山,5天后,接到“渡江南进”指令的粟裕立即率部准备渡江,同时仍在思考如何改变中原战局。经过3天的缜密思考,他又写了一份长达2000字的电报,于1月31日

上报中央军委。电报中,他设计了渡江南进时机、地点和方法,同时特别重申了他在“子养电”中的观点与建议。

接到粟裕的第二封电报,毛泽东特意把原定于1948年2月1日返回部队的陈毅留下来研究,结果是部队渡江南进的战略决策依然不变,但中央采纳了粟裕关于渡江时机、地点、方法以及“忽集忽分”战略的建议。面对中央军委的决定,粟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计划与设想。在此期间,他两次把自己的想法向陈毅汇报,陈毅甚是意外,但仍同意粟裕将建议上报中央。1948年4月18日,粟裕第三次向中央军委建议: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4月30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听取了粟裕的详细汇报,当即研究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同意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留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

3个月,3封电报!粟裕冒着“违抗军命”的风险让淮海战役得以展开。当然,随后拉开帷幕的淮海战役也佐证了粟裕三次“斗胆直言”的先见之明。粟裕不光有先见之明,整个淮海战役,他的指挥能力同样令人惊叹。粟裕指挥的华野消灭了国民党正规军62个旅,是中央军委提出的最高指标12个旅的5倍多,基本上歼灭了蒋介石在长江以北的精锐部队,解放了华东、中原广大地区,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这是他指挥的前无古人的一次伟大战役,也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一次杰作。”

神神秘秘的“干瘦老头”

一生中打了无数胜仗,有歼灭九万多敌人的豫东战役,有歼灭十万多敌人的济南战役,还有歼灭几十万敌人的淮海战役,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已达化境。但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却丝毫没有大人物的架子。

我们来到宿州市萧县丁里镇蔡洼村,这里曾是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陪同我们前来采访的萧县外宣办的王恒告诉我们,为纪念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解放后,萧县人民政府将蔡洼村命名为“胜利村”。

在村子中间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有五间破落的土屋,要不是村民拿出“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的牌匾,我们不敢相信这里就是历经战火洗礼的华东野战军指挥部,这里就是粟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居所。

得知我们的到来,村里老人有些激动,谈起过去的岁月,更是热泪盈眶。

65岁的杨兆书告诉我们,他父亲杨光清当时就住在离指挥部不远的地方,每天都能看到一个干瘦的军官模样的人出出入入,但具体是谁就不知道了,后来胜利了才知道那个人就是大将军粟裕。

而74岁的毛庭柱跟粟裕还有着一面之缘。“我当年十来岁,是儿童团团长,知道这里住了大人物。”毛庭柱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思维清

晰,语速快,完全不像70多岁的老人,“粟裕有一次散步碰到我,还摸摸我的头,说些‘小鬼多大了?’之类的闲话。他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干瘦老头’。”

“那时候条件苦,粟裕在这里住了一个月,都没能吃上像样的东西,我们能给他的最好东西就是石榴。但是,他对这里却有着很深的感情??”毛庭柱说着说着哽咽起来,他指着旧址前面的一个牌子告诉我们,“粟裕他老人家就在这里。”丁里镇文化站站长王淑兰解释说,1984年,粟裕逝世后,遵照他生前的遗愿,粟裕的骨灰撒到了蔡洼,其中一处就在旧址前。

王淑兰还告诉我们,粟裕逝世,萧县还在蔡洼召开了追悼会,设灵堂、送花圈,祭奠粟裕将军和在淮海决战中英勇牺牲的烈士英灵,蔡洼周边的男女老少都自发赶来参加,追忆粟裕在这里战斗的28个日日夜夜。

从140万人中脱颖而出

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军事家,还是孩童眼中的干瘦老头,粟裕都已经离我们而去,我们只能通过影像等资料来追忆。不过,有个人却比我们幸运得多。

篇三:揭惊人内幕许世友为何恨粟裕到如此地步

揭惊人内幕:许世友为何恨粟裕到如此地步

许世友将军是我军的一员猛将,他性格的刚烈程度,在我军55年授衔的1600多位开国将帅中,绝对是位列三甲。他暴烈的性格使他不轻易服人,别说是十大元帅十大将他不服,当年在延安时,他连毛主席都要杀掉。张国焘得势时他服从张国焘。他要杀掉毛,毛取得斗争胜利后他效忠毛周。

从解放军十大元帅十大将的山头体系看,许世友将军不属于任何一个山头,他根源上是张国焘体系的,说起来与徐向前元帅有些渊源。 纵观许世友将军一生的战斗历程,许世友将军是一位优秀的战斗指挥员而不是战役指挥员。许世友将军经历的每一场战斗,是毫无战略谋划的,没有从全局战略上去考虑,与友军的战斗协同意识很差,他戎马一生,当过十一次敢死队队长。面对敌人杀得性起,就不计后果袖子一卷扬起大刀就冲,或光起膀子端起枪就上,他自己的命都不当回事了,他还管其他战士的命?他这种身先士卒的行动在战场上能够起到振奋斗志的表率作用。

说许世友将军是一位优秀的战斗指挥员而不是战役指挥员,也许有人不服气。那么,我们看看,许世友将军经历的哪一场战斗是战役级别的?当然,许世友将军是经历了一些战役,但这些战役都不是许世友将军谋划指挥的。在一些许世友将军独当一面的“战役”中,如果没有战区指挥员的运筹帷幄,许世友将军不但没能取得胜利,还可能被敌军引诱吃掉了。

有人对许世友将军在孟良固战役中的抗命和率电话大加赞赏。这恰恰说明许世友将军是一个毫无战略眼光的人,他的战役意识和战斗协同意识很差。他在孟良固战役中的抗命表现,已经与一名高级将领的战略意识相去甚远。高层对其提出了警告,但许世友将军的性格使然,他根本不把警告当一回事。 正是许世友将军在孟良固战役中的抗命,使战区领导人有了看法。

孟良固战役后,我军发起济南战

粟裕为何不提淮海战役

役,拉开了攻克大城市和战略反攻的序幕。 在济南战役中,许世友将军再次耍“宝”。以攻城总指挥自居,不服从整个战役的战略指挥,不服从命令,毫无战斗协同意识,搞什么“助攻”变“主攻”,预备队变主力等等不计后果、不顾及全军的配合协调。不考虑战区指挥员的作战意图,搞得前线将领不知道谁指挥谁。虽然济南战役最后我军取得了胜利,但战区指挥

员决定要将许“撤职查办”了。因为象许世友将军这种只逞个人英雄主义,不顾及全军的配合协调,自以为是的前线将领如果不把他撤职了,今后的大兵团作战中,全军覆没的将是我军。为此,济南战役后,许世友将军被“撤”了。许世友将军的部队(也就是有人大谈特谈的不受粟裕指挥的山东兵团)编入了宋时轮将军的部队。许世友将军离开了作战指挥位置,从此没有出现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大决战中。

济南战役后许世友将军的被“撤”了,他没有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京沪杭战役等等一系列的两军大决战。这是许世友将军没有战略眼光的后果,也是许世友将军和粟裕大将的恩怨的所在。

红军时期,许世友将军的级别甚至比粟裕还高,可济南战役后,粟裕把许世友“撤职”了,把许世友的老部队编给了别人,几乎终结了许世友将军的军事生涯。 官大一级压死人,粟裕大将能在猛将如云的年代出类拔萃,别以为粟裕是吃素的,许世友将军的战场抗命,这在战争年代是可执行战场纪律的,如果没有毛的宠爱,如果换一个人,老许也可能早就被粟裕枪毙了!也正因为如此,许世友将军不但没能参加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大决战中,而且在1949年的全军整编时,与许世友将军同一时期同级别的人都当上了兵团司令员和政委,唯独许世友没有当上兵团司令员和政委,在55年授予上将军衔的57人中,许世友将军的排名也是靠后的。

以老许的性格,如此的结局老许怎能不恨粟裕?当然,撤了老资格的自以为是且性格暴烈的许世友,杀一警百,从此华野众将谁敢对粟裕抗命? 撤了许世友,华野在往后的战役中仗越打越顺,越打越大越打越强。

有人说,许世友离开华野是因华野的指挥有问题,请问,如果是华野有问题,许世友为何不去一野二野四野或华北聂荣臻部?

所以说,许世友将军是一位优秀的战斗指挥员而不是战役指挥员,他逞个人英雄主义,不顾及全军的配合协调,他不适合大兵团作战,让许世友将军参加大兵团作战只会祸害全军。

1979年让他参加中越边境作战,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篇四:粟裕---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 粟裕立下第一功

红军班长对黄埔教官,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加大炮

小米加步枪对飞机加大炮,北伐时期的班长对北伐时期的师长……乍看起来,这远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

但令人吃惊的是,粟裕——这位南昌起义时的班长竟向毛泽东拿出了一个60万“吃”掉80万的方案。

这就是军史上著名的“小淮海”打成“大淮海”。

1948年9月24日,就在将士们高呼着“打倒济南府,活捉王耀武”涌入济南城的那一刻,作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粟裕,却已酝酿着新的主意。他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毛泽东次日复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毛泽东指示:“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

“歼灭黄伯韬,在两淮和海州地区作战,史学家一般称之为"小淮海"。”军事博物馆编研处处长姜廷玉说,但,随着东北全境解放,粟裕的“胃口”变大了:11月8日,他发出了著名的“齐辰电”,“斗胆直陈”中央军委,要求把作战区域扩大到徐州、蚌埠一带——把“小淮海”变成“大淮海”。

粟裕的方案大得有些吓人,却很快得到毛泽东的首肯——两年前,39岁的粟裕指挥3万余人在苏中七战七捷,歼灭国民党精锐5万。捷报传到延安,毛泽东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

1949年1月6日15时30分,华东野战军向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杜聿明最终兵败被俘——在这场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战略决战中,66天之内,蒋介石80万精锐之师,覆灭了55.5万。

万里之外的斯大林在记事本上这样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消息传到西柏坡,毛泽东称赞:“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

他事后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1960年,一年前刚被特赦的杜聿明突然接到邀请:周恩来、陈毅宴请来访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请他作陪。

席间,蒙哥马利问杜聿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杜指了指坐在对面的陈毅元帅说:“都送给他了。”

蒙哥马利说,拥有百万军队的统帅,是不应该被打败的。淮海战役胜利时,粟裕还不满42岁,他的对手刘峙57岁,杜聿明45岁。

6年后,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十位开国大将之首

篇五:读张雄文《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所带来的震撼

读张雄文《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所带来的

震撼

我最近无意中在网络上浏览淮海战役的文章,一个叫张雄文的文章,使我非常震撼。张雄文《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一书已于2008年4月份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后来再版,他至今还在博客不断发表文章,专门研究粟裕。接触这些资料后才知道网络上有一批粟迷。对于民间兴起的粟裕热不知中央高层怎么看待?为什么粟裕问题非比寻常?因为粟裕个人经历揭示了中共高层真实的政治生态,重新定位粟裕的评价将颠覆人们对领袖的迷信和加深对个人崇拜历史的反思。

淮海战役是一场决定现代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我原来以为辽沉战役比淮海战役重要,现在才明白,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并不在东北而是在淮海战场,如果中共不及时发起并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中国大陆将长期形成两个政党军事对峙的局面,朝鲜战争能否爆发、爆发后的结局如何,都将是另一种面貌。一句话,如果没有淮海战役,中国现代史将重新改写。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历史让中共产生了粟裕这样世界级的军事天才和中华战神,使得淮海战役得以实现,并取得彻底胜利。

历史的事实是,淮海战役的构想、发起和整个战役的实际指挥统帅就是粟裕。毛泽东是中共的最高领导人,而粟裕是在与毛泽东意见相左的情况下,克服陈毅、刘邓乃至中央军委多数热烈拥护毛泽东决策的不利氛围,不断斗胆陈言说服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改变千里跃进、外线作战的战略决策,依托根据地实行内线作战,打几个大的歼灭战后,一步步将南线决战即小淮海和大淮海战役发展成国民党统治彻底崩溃的大决战。如果尊重历史,粟裕纠正毛泽东解放战争初期和中期试图外线作战的错误战略决策,并不影响毛泽东雄才大略的光辉形象。相反,当毛泽东一而再、再而三电令粟裕南进渡江受到粟裕抵制的情况下,能够克己反思,并把粟裕请到中央机关所在地,当面听他向五大中央常委陈说理由,不但欣然同意粟的意见,还在组织措施上和军事指挥的“机断专行”上给予粟充分信任和权力,表现了毛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战略家的睿智和博大胸怀。此后在整个淮海战役过程中,对粟的意见言听计从、信任有加。但是共产党夺取天下之后,一些人“为尊者讳”,尽力掩盖或歪曲这段历史,甚至不惜在《毛泽东选集》中修改关于淮海战役方针的电报原件,其目的就是制造毛泽东的军事天才神话,为后来愈演愈烈的个人崇拜埋下伏笔。

尽管张雄文等人提供了大量原始资料并作了雄辩的论证,但现在仍有对粟迷不满的网友与粟迷有所争论,继续贬粟挺林(彪)、挺陈(毅)、挺刘(伯承)、挺毛(泽东)等等,不一而足,众说纷纭。 1958年粟裕受到批判后,华东野战军的实际领导人和淮海战役的实际指挥者粟裕的名字被屏蔽,大量中国人熟知的影视作品例如南征北

战、红日、淮海战役等等,粟裕的形象被淡化。现在淮海战役和粟裕的真实历史资料浮出水面,加上网络资讯公开化和迅速传播的特点,对粟裕重新评价的政?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庖寰湍腿搜拔读恕?/p>

战争是人类为了争夺利益而进行的集体性的相互残杀。我们厌恶战争,希望有一天人类永远和平,不再发生人类之间的暴力流血冲突。但是,当战争无法在历史过程中避免的时候,伟大的军事家能够在最可能短的时间里取得战争胜利,从而避免残杀时间的延续和暴力流血痛苦对人类的折磨。看了粟裕的事迹,我对粟裕的军事天才真是叹为观止。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全党全军对粟裕卓越的军事才能一直是公认的。毛泽东是全军的最高统帅,谁最会打仗,谁的功劳最大,毛泽东心知肚明。毛泽东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一九六一年毛泽东对蒙哥马利元帅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毛泽东对粟在军事上的倚重,还反映在他指定粟裕为攻打台湾的总指挥和抗美援朝志愿军总司令的首要人选上,只是因为粟裕重病才将林彪作为次要人选,最后因林彪身体不好而由彭德怀挂帅。如果对粟迷不满的网友不能拿出资料推翻毛泽东的讲话和上述历史事实的话,争论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