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模仿白杨礼赞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39:25 体裁作文
模仿白杨礼赞的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仿写《白杨礼赞》6、7段 王欢

仿写《白杨礼赞》第6、7自然段

仁和中学93班 王欢

企鹅

这就是企鹅,南极地区极为常见的一种动物,然而绝不是普通的动物。

它没有空中飞行鸟儿的轻盈,也没有美丽的翅膀。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鸟儿或蝴蝶之类而言,那么,企鹅算不上鸟中的好女孩,可是它的可爱、活泼、朴素,也不亚于那些会飞的鸟儿。当你子积雪的南极走过你会发现,一群群企鹅在冰冷的雪面上艰难地寻找食物,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动物?难道你就没有想到它的艰难就像是我们农民的生活吗?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的群体生活,象征着民族的团结吗?

篇二:“模仿”——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手段

“模仿”——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手段

【摘要】一、传统的写作训练手段——模仿。二、模仿范文:1、模仿构思;

2、模仿选材;3、模仿结构;4、模仿语言。

【关键词】作文;教学;模仿

模仿是学生作文的心理需要,是教学的必要手段。刘知已在《史通》“模拟”一节中,认为“模仿”是写作的人效法他人作品,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的必要手段。他说:“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可见,模仿是一种传统的写作训练手段。

当然,模仿不是简单地照抄,它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包括了对模仿对象的感知、理解,找出范文和所要写的文章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作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以理解为基础,同时又加速从理解到使用的过程。学生学习了范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替换的方式,运用类推能力,模仿范文的语句、结构、写法等等,写出自己的文章。模仿是以促写、读写结合的有效手段。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要以模仿为阶梯。学生学习作文应为其提供适当的范文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把作者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迁移,运用感悟并掌握其表情达意的技能,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因此,模仿是学习“怎样写”的重要手段,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有效措施。没有今日的模仿,就没有明天的创新。模仿片段是写好作文的起点。掌握起跑方法和技巧,才能顺利冲向终点。教师善于授之以法,学生才会有法可依。例如:移物模仿。几句或一段精彩的话既可形象的描绘一事物的美丽,抒发一种情感;又适合展示另一事物的风姿,流露类似的感情。巧妙地稍加变化,将此事物移为彼事物就是移物模仿。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学习容易,是学生片段练习入门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又如:创造模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物外貌,动物外形,迷人的景物,热烈的场面等是精彩片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更换结构练习写与课文内容一致的片段模仿就是创造模仿。特别指出的是,模仿是以学生观察到的材料为题材,以范文为指导,真实的表达学生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他知识范围的谋篇布局和谴词造句的方法及技巧进行模仿,决不是抄袭原文或套用原文中的原句。应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在借鉴中求异,模仿作文是通向创造的阶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怎样写”。总而言之,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阅读、模仿,并使之成为其自觉行为,是帮助学生掌握作文技巧,提高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捷径。它既合乎学生的认识规律又体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原则,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和提高语文素质有积极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模仿的问题虽然与创作有所不同,但也不无相通之处。作家尚且通过模仿借鉴而创新,更何况学生。学生只有通过模仿,才能逐步掌握各种写法,只有通过借鉴,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不断的模仿、借鉴中,使自己的写作技能、思想方法逐渐成熟起来。可以这样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模仿是创新的起点。对学生说,最便于模仿的是范文,范文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类题材的作文该怎样写。我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引导模仿范文。

一、构思

学生作文时,学过的范文往往会对他们的构思立意发生影响,以《白杨礼赞》为例,《白杨礼赞》先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次写白杨树的形态特征,然后由物(白杨树)联想到人,最后突出人的精神。写《小草颂》、《路灯礼赞》这类题目,完全可以模仿《白杨礼赞》的构思立意方式。先写它们生长(或工作)的环境(小草不畏艰难,冲破压力钻出地面,路灯在漆黑的夜里放出光彩,默默无闻地照亮周围的一切),然后由物(小草、路灯)联想到人,最后赞美具有小草、路灯那样精神的人。

这样的模仿可以指点学生作文时的思路,提供几种模式,帮助学生明了托物言志这类文章的大致写法。

二、选材

生活费积累的素材,是零星的原始材料。在一定的创作意图指导下,对大量的素材进行筛选、择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材料选取得当,就能做到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魏在朝鲜收集了关于志愿军战士的许多动人事迹,写进作品的只是其中的三件,而这样处理却远胜于作者先取20多件材料写成的同一类型的作品《自豪吧,祖国》。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从生活素材中精心选材的方法。例如写《学生生活二三事》,首先要考虑学校生活包括哪些方面,我准备反映哪些侧面,每个侧面收集了多少素材,挑哪一件事来反映这一侧面。学生能够这样先村的话,那么作文中的材料就会比较典型,反映的学校生活也会丰富多彩。有了范文做选材的样本,就能减少“投进篮里的就是菜”的弊病。

另外,还可模仿范文用“以小见大”的材料反映主题的选材方法。《平民总统孙中山》、《雪下大了》两篇选取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费的小事,即都能反映主人公甘心做人民公仆的高尚品质,读来十分感人。教师要引导学生研究两位作者选材的角度,都以“小”取胜。如写《凡人小事》、《我们身边的平凡人》这类题目,在选材上,就要做到“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些小事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这样的模仿,可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对材料的敏感性,是一种思想方法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便能从模仿过渡到创新,写出感人的文章。

三、结构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结构方式,但同类的文体在不同之中总有一些相同之处。学习范文,就要让学生了解常用的结构方式,以便作文时模仿。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一般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例如《谈骨气》一文,在引论中,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引用孟子的话阐述了“骨气”的具体表现。学生模仿这种结构模式,在写《要珍惜时间》一文时,开头就提出论点:我们要珍惜时间;在本论中举例

说明古今珍惜时间的例子,并引用名人名言论述为什么要珍惜时间;结论部分论述怎样珍惜时间,结构形式很明显脱胎于《谈骨气》。

说明文的结构安排由于说明对象不同、特征不同,因此结构也有差异。但异中有同,例如《苏州园林》《洲际导弹自游》两文结构上都采用了总分式。写《我的台灯》、《我的小闹钟》、《我的文具盒》之类的文章,就很适宜于模仿这种总、分的结构形式。在学习起始阶段,不妨先“死”一点,“先死后活”是完全符合模仿的心理要求的。

四、语言

学生学习了范文,积累了一定的语汇,就应创造条件让他们使用,有时即使抄课文中的句子,只要适用恰当,也无防。

例如,学生在题为《我敬爱的教师》一文的结尾中这样写:“这位老师已经调到别处去了,但多还时时记起他,在教过我的许多老师中,他是最使我感激、最使我敬爱的一个。我常常想,他对于我的热切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我学好功课,考入理想的确校;大而言之,是为了祖国四个现代化培养更多的人才。

这段文字,是模仿鲁迅先生写的《滕野先生》一文中的语言,模仿自然、贴切。

这样的模仿也许显得很幼稚、不成熟,但是正如开头提到的名人的文章也有模仿别人的句子,那么对处于“扶植学步、牙牙学语”阶段的学生又何必苛求呢?学生在模仿中求变化,在模仿中求创新,日积月累,会从糼稚变得老练,会由不成熟变得成熟。

模仿、借鉴范文,学生装作文格调上就会更高些,在思路上就会更开阔些,在结构布局上就会更完整、更严密些,在语言表达上,就会更丰富、更生动些。

模仿是学生作文的入门,成长的阶梯,它有着永久的生命。

篇三:《白杨礼赞》读后感

《白杨礼赞》赏析

【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从1940年5月起,茅盾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他耳闻目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因此在1941年写下了这篇文章热烈的歌颂他们。 这篇散文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抒情的语言】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文章开始,就照应题目,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着作者抛开了白杨树,描绘起了高原景色。高原是怎样的呢?“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些描写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所以作者在这里很自然地点出一般人都会有的感受:雄壮或者伟大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文笔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另外一种感受:看久了,也许会有单调、厌倦之感。这样写高原景色,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积蓄了气势。

作者接着用“虽??却??”、“哪怕??却??”两个句式,将环境的恶劣与白杨树的顽强的生命力作对照,突出了白杨树的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为白杨树做了画龙点睛的总结。文章后部分作者深入主体,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及气质,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从礼赞白杨树进而直接点明其象征意义。“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者充满激情的表白,起到主题不断地升华。

作者从容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象后先以比喻勾出西北高原的特有景色,然后分写“黄”与“绿”。不仅讴歌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并且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深表赞叹。接着,又用彩笔浓抹出西北高原的特色——“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就自然令人产生“雄壮”或“伟大”的感觉,但同时也会感到有一点“单调”。

在指出不足之后,由景及树,将白杨树引到读者的眼前。白杨树不是生长在南方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沃土中,而是生长在天地开阔、一望无际的西北高原,它以坚强挺拔的英姿傲然耸立着。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一排”、“三五株,一株”,由远而近,看得更真切。这不能不使作者“恹恹欲睡的情绪”为之一振,并发出惊奇的赞叹。

先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全段呈“总——分——总”结构。第

1句总写,概括全段的中心内容。“笔直”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力争上游”既是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也是白杨树内在精神的外露。第2-5句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说,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在形象,每一细节描绘,都体现了“力争上游”的特征:干,写出其高大正直;枝,写出其团结向上;叶,写出其顽强不屈;色,写出其平凡朴实。最后两句是总说,但内容已经深化,着重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突出了它“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个性特征。

【歌颂白杨树】

行走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之上,望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株株,一排排的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缺乏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实在当不起“美”之一字。然而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亦不乏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使世人牢牢的记住了他的身影。这便是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的凛冽。茅盾先生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他在延安生活了五个月,他耳闻目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的人民的沸腾生活,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远大的前途,而我们,应该去学习白杨树的精神,用行动去证明中华民族的远大的前途。

茅盾先生对北方白杨的赞美,直抒胸臆,发自肺腑,他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白杨精神,歌颂的是一种回荡在天地间的粗犷豁达的品格,把它当成西北大地一个昂昂蓬勃的生命象征。从茅盾先生的文字里,我才读懂了人活着的意义,人活着需要有一个精神的支撑点,这就是做人的尊严和品格。而且这种品格、尊严,是以高尚、正义为魂魄,以伟岸、峻拔为外形,以高耸入云、潇洒豁达的气概为风致,因而不怕风吹雨打,不惧冷嘲热讽,更不在乎人情淡薄和冷遇挫折,无论什么时候,都挺直了脊梁,义不容辞的担当着责任和使命,高擎着信念的旗帜,坦荡无畏,茁壮成长。

再次阅读《白杨礼赞》,心头依然感动不已。尽管经历中多了无以计数的艰难和辛酸,眼目中多了如许的沧桑和悲怆,有时脚下落满了残枝败叶,也有时不由自主地深陷萧瑟和窘困之中,但是,白杨树依然巍然矗立,直冲霄汉,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无论遭际和境遇如何,人只要具有白杨伟岸的姿态和品格,就能在任何地方,任何环境中扎根、发芽、成长,广取雨露阳光,站立成顶天立地的形象,标致、英姿飒爽,引导着生命奔向万里无云的碧蓝晴空。

白杨树是军人的象征,他们用他们的身躯和热血保卫这个国家,保护人民。他们的无私奉献、坚毅不拔、力争上游都是值得我们去敬佩的,我不敢说去学习,因为我知道这对我来说太难,这种顽强的精神不是我想学就能学会的。然而,我一定会去敬佩这种白杨树的精神,去赞扬这种优良的品德,军人的伟大,白杨树的不折不挠会一直被人们所歌颂!

篇四:《白杨礼赞》读后感

《白杨礼赞》读后感

今天早上,我读了茅盾先生写的文章——《白杨礼赞》。

文中写到:白杨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枝丫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读到这里,我不禁抬头向窗外望去,只见对面是高高的楼,而那棵在窗外陪伴我多年的白杨树确不见了!我不禁四处张望,原来我已搬家,我已不在我以前的家。我便想念起先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杨树。

那棵白杨树也有着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且紧紧靠拢,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宽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春天,它长出嫩绿的叶苗,告诉我春天来了;夏天,它挥舞绿油油的叶片,给我送来无限的清爽;秋天,它的叶子全黄了,一阵秋风吹来,落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十分漂亮;冬天,它的叶子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让冬日温暖的阳光照进我的房间,给我送来无限的温暖。

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数,因为它象征我们民族那种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参!想到这里,我更加想念以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杨树。

篇五:茅盾《白杨礼赞》

茅盾《白杨礼赞》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

模仿白杨礼赞的作文

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

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