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玉不磨不成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1:12:32 体裁作文
玉不磨不成器体裁作文

篇一:玉不磨不成器,课不磨不精彩

玉不磨不成器,课不磨不精彩

——临淄区初中语文教师学科培训侧记

临淄一中 许 璇 蒋胜波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在这秋风送爽的时节里,全区语文老师于8月30日上午相约临淄一中稷下学宫,在新学期来临之际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初中语文学科培训”。培训虽然只有短暂的半天,但给老师带来的却是开启磨课教学实践大门的钥匙。此次磨课教研活动可以说是暑期初中语文学科研修的继续与实践,经过假期的网络磨课研修,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对磨课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发现。教研员王老师参与过远程研修的省课程专家团队,有许多深刻的体验与感受,希望通过此次培训把磨课研究深入到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在“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磨课过程中,提高语文教师课堂的有效性。

本次学科培训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临淄一中刘卫华老师给全区语文教师呈现了一堂精彩的磨课课例—七年级上册《口技》;随后,朱金凤老师带领的临淄一中观课小组从各个不同的维度对该课例进行深入的剖析;最后,王老师对本次磨课教研做总结发言,并结合2014中考试题对中考新形势进行了深刻解读,明确了下一步教育教学的新方向。

《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的散文,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种不同的声响,异常逼真地摹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场景,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如何让学生感受口技表演者与文章写作者的高超技艺,刘老师对整个课堂进行了精妙的构思。刘老师分“读、说、做”三步进行教学,可以说这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一节典型的“诵读、积累、品析”课,这三步既表现了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这三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刘老师以朗读为突破口,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指导,从读准字音到分角色朗读,再到读出层次,最后读出情境,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

优秀的古诗文都是中华智慧的结晶,都堪称艺术经典。古诗文的积累不是外显的实用,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刘老师在积累教学上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课文中自主发现,提出质疑,交流解决,进而对学生提出的较难翻译的字、词及句子进行了答疑解惑。这一环节的最后刘老师对课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了一个总的梳理,让学生分门别类的掌握。

在品析环节,刘老师通过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围绕“善”字分析“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这个问题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每提出一种见解,都必须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这样既可以检验探究活动的效果,又促使学生运用获取的信息,并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领略了文章正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一系列的写作手法。

清张潮这样评价《口技》:“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读竟,辄浮大白。” 刘卫华老师借助此句话对本文进行了“千古奇技,千古奇文”的总结。

随后临淄一中的观课小组分别从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和文言知识积累五个维度对这堂课进行

了深刻的剖析。朱金凤老师从整体上充分肯定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层次清晰,有读,有品,有积累,紧扣教学目标。但如果将“品”环节中的教师示范朗读提前到“读”环节,学生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朗读的有效性会大大提高。刘智老师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充分,教师能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问一答中师生之间发生思维的碰撞,但其中一些不必要的提问可以简略。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上,潘秀华老师对小组合作的次数、时间进行了统计,认为本节课的小组合作次数较少,时间较短,学生不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在品析环节缺失了必要的小组合作,学生不能提出系统的观点。这是这节课小组合作中存在遗憾的地方。王佳老师认为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教师对学生知识积累指导及时,重点突出,有较强的实用性,这是崔凤香老师从文言知识积累这个视角给予的充分肯定,但是本节课在文言知识积累的系统性和分类性有待商榷。

纵观整堂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对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起到了至关的重要作用,但在文言教学的有效性方面做得还不够深入,正如专家所说,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是课堂留有一定的遗憾,相信这次课例打磨,给全区语文课例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

在培训的最后环节,教研员王老师作了总结发言,高度评价了临淄一中语文组为此次磨课教研活动付出的辛勤努力,同时号召全区其他学校深入领会此次培训活动精神,在新的学期积极开展磨课教研活动,提高语文教学教研水平。鉴于新学期面临的新的教育形势,王老师以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为标本,对每一题型进行深入解读,希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关注新增考点和新增题型,未雨绸缪,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最后,王老师对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用心工作,快乐生活”的殷切希望。

山高水远,几多岁月在探索;来日方长,数经磨砺走卓越。这一学期的语文磨课研究,今天迈开了第一步??

篇二: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磨不成才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磨不成才

——由《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磨课经历想到的

镇海骆驼中心学校 王红燕

转载,学习

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切磋琢磨也。

——东汉王充《论衡·量知篇》

兽骨、象牙、宝玉、顽石要经过反复切磋,精心雕琢,打磨,才能成为宝器。同样,人的知识和能力,也只有经过反复磨练,才能螺旋上升,修炼而成。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才。”可见,“磨”并非是一种消耗,恰是一种“历练”。一位专家曾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做过这样的精辟阐述:没有一生的心血,哪有瞬间的精彩。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她的磨课之功夫更是令人肃然起敬。可见,用心“磨课”是多么重要,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磨课”,校本教研不能没有“磨课”。一句话,“磨课”与校本教研共生,与教师成长同行!

【起——常恨春归无觅处,不觉转入此中来】

我校作为杭州崇文实验学校的联谊学校,应邀参加崇文和教育部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联合举行的第三届教学开放周展示活动,开放周旨在为各校青年骨干教师搭建成长的舞台。本次开放周与以往的教研活动有所不同,代表各自学校作展示的32位青年骨干教师将提前一周入驻崇文,在特级教师、专家的引领下经历磨课的全过程。因此,开放周的32节展示课是青年骨干教师与特级教师、专家共同智慧的结晶。

培根曾说:我们不能像蚂蚁,只是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吐丝;而应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蜜来。我想以此来形容我们教师磨课的过程是最适合不过了。我作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中的一员,教龄刚满8年,教学宛然处在“茫然迷失”的围城中,一直苦苦地寻找属于自己的“上乘磨石”。能有机会代表学校出征崇文的展示活动,并作为“磨课”老师接受特级教师、专家的问诊把脉,着实让我兴奋了好久。对于我这样一个专业成长处于“高原期”的老师来说,无疑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磨课之路。

【承——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我此次磨课活动所选的课文,之所以选定这篇课文,是因为刚在宁波市的星级教研组展示会上聆听了沈晨芸老师的展示课,听课中感动于老师和文本对话的细腻,钦佩于老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入。回来后,也有了研读此课的一种冲动,但毕竟沈老师的课已经获得了成功,还是要有一份挑战的勇气。启程在即,也容不得我多考虑,于是就定下这篇课文了。

两天后,第一次“磨课活动”在我们学校进行,下课铃声早已响起,但我的课离预设的教学内容还有一半,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离开讲台的,只感觉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我的微笑渐渐消失。听完课后,学校里的教学骨干心急如焚,聚在一起研讨,我也努力使自己波澜起伏的心趋于平静。

胡老师首先发了言:?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重在以线贯穿,以点突破,最后还要将珠子串成线加以总结提升。然而今天这节课让我感到遗憾,线不清晰,线与点的关系模糊。老师想通过这一节课教给学生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是显得支离破碎。?

杨老师也沉不住气了:?我也有同感,另外我感觉今天课堂上教师没能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我认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在先,教师的引导点拨在后。可是今天课堂上几次都是教师直接出示相关的语句,教师把关键的词语变红,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信息去思考。我认为这样做有些不妥。语文知识的学习应该在教学中渗透,自然融汇于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去领悟。直接明示是否过于生硬??

……

我静下心来重新回顾自己的这节课,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听课评课容易,自己尝试难啊!?

陈老师到底是学科带头人,一语给我指明了方向:?语文课之所以难教其根本原因在于教无定法,每一个人对文本的领悟不尽相同嘛。但是我认为尽管是教无定法,但还是有章可循。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要努力体现浓浓的语文味,我想这是我们设计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很有道理,但我更想知道如何来体现。?我在心里苦笑……

“这节课的形式不要太花哨,要体现本色语文。?

?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是否可以出示那份作文修改的原稿……?

讨论激烈地进行着,不同的见解相互摩擦,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争论辩驳了很久??“磨课”过程涵盖着我们教师成长所需的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个方面。但它给予上课老师的不仅仅只有这些,更重要的是自信心的树立,看其是否承受得起众多老师的批评与指正,接受得

了这一次又一次的否定。经老师们的评课研讨后,我的原始教案已经不存在了,这意味着一切又得重新开始,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苦涩,那一刻我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这一天我带着老师们“沉甸甸”的建议资料回了家,迎接我的自然是一个辗转反侧的夜晚,我悲苦的心绪,无限的愁思犹如大海一样深广。有无数乱麻等待我清理,但抓住哪个绳结可以打开呢?展示活动却并不会因为我的准备不足而另行改期,明天就要起程了。怎么办?怎么办?我千万次地问自己。唉,只有寄希望于杭州之行了。

【转——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转的机缘终于来了。进入崇文实验学校,我和另外两位老师被列入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的门下,真是激动不已,有了一种奔腾的冲动。试教之后,问题很快就显现出来了。课忌“深入深出”,而这堂课上,我企图把自己查阅的大量资料,吸纳众多智慧后的感悟,在40分钟里全部倾倒给学生。在课堂里,我牵引痕迹过重,课外资源引用过多,学生学得苦学得累。接下来的一周内,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前前后后经历了三次试教。最终的课上得如何固然重要,但我认为更有意义的还是磨课的过程。

“重学生所需”在王老师的教学中绝对不是一句口号,它被王老师实实在在地演绎着。磨课的过程,既痛苦又幸福。痛苦不言自明,那幸福从何谈起呢?因为有王老师为我的课问诊把脉,王老师对我的引领犹如阵阵微风,吹皱了开满荷花的池塘;又如密雨斜洒,浸透了爬满薜荔的土墙。现仅摘取磨课时的几个片段,和大家一起共享王老师带给我的浓浓绿意。

一、适应学生接受水平,删减过量的课外拓展

“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资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我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设计时,便把自己课前查阅的大量和课文有关的自以为精彩的资料,在40分钟里全部倾倒给学生,企图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档次”。

然而,接下来的议课环节中王老师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这么多的内容全部进驻课堂,四年级的学生能消化吗?而且,拓展过量,课文感悟就成了蜻蜓点水,探究品读也是匆匆走马。这样的拓展,非但没有起到反哺文本、

?王老师的最后几个字特别有力度,让我实有惭愧之意,确实这堂课学生太累了。

“累了学生”,即使是好东西也不能硬塞啊!这是王老师的第一次提醒。之后,王老师一一指出了我教学中无效的拓展,毫不含糊地责令我把多余的拓展资料一一砍去。在这一次次的删除

中,我明白了: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文化背景,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学生的情感需求。一切“重学生所需”。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剔除过多的教师语言

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应该是充满着浓浓的诗意的。创设诗意的课堂当然不能缺少教师的充满诗意的课堂语言了。因此,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为了把课堂演绎得精彩纷呈,我就运用了大段的所谓的诗意的课堂语言。

议课时,王老师却出人意料地给了这么一个评价:?老师一段又一段文绉绉的过渡语在课堂上挤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老师每一次在学生发言后的总结提升又挤掉了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看法的机会,使课堂少了生成的可能和未知的精彩。学生的思维、感情在老师的‘强势引导’下,不断得到‘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得到确立。我不反对教师精心设计

尽管王老师也理解我的用心良苦,但在她心中孩子在课堂中的地位却不容动摇。最后把我颇为得意的过渡语言一一砍去。是啊,“教”为“学”服务,这是不变的教学原则,我却忽视了,是王老师让我找回了教学的本原。砍去我精心准备的过渡语,尽管有点心疼,但我相信我为学生留出了展示的时空。一切“重学生所需”。

三、掌握学生实际学情,割舍过繁的课堂环节

在我预设的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叶老的一处具体修改事例,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2.师:修改在什么地方?

3.师:这样改你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质疑,教师预设的问题是:“包”这个动词为什么说“删掉了”,我看并没删,只是换了一个位置。)

4.教师引导解疑。

5.师:为什么要这样改?

6.师:第二个改动在哪?(把“书皮”改为了“包书纸”。)

7.师:从这个改动中,你体会到什么?

??

王老师建议把这一环节改为: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2.师:读一读这两句话,不同在哪里?做做记号。

3.师:叶老为什么会这样改?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下限——这样改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更确切。体会叶老用字的准确严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上限——体会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要花大力气,要一丝不苟地改正。)

删改后的环节显然比原先干净了。王老师删改的理由是:学生其实在这里根本不存在疑问,一读就懂。而我的教学,则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学情。王老师考虑的依旧是学生所需!

一个星期的磨课活动,我感动于王老师的人格魅力,享受着思想碰撞带来的意外收获,不断地对自身原有的教学经验进行重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文中叶圣陶老人院墙上落日余辉映照下的一墙爬山虎,就如同叶老用爱洒在大作家肖复兴孩堤时代的一片浓浓的绿荫,并在少年的肖复兴眼前铺开了一条绿绿的文学之路。而这次走进崇文,感受了王老师“重学生所需”的教学理念之魅力,蓦然回首,却发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也悄然爬上了我的心田。

【合——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也许只有经历了痛苦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磨课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但磨课又是一条令人深感幸福的上好课的必经之路,这一点我已经从这一次的教研活动中切身体验到了。在崇文就磨了一堂课,感受到的也只能是点点滴滴的,但就是这点点滴滴却染绿了我“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之理想。与其说现在是磨课活动的结束,不如说是教学之路新的开始。在以后的日子里,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一定会在我心中长得葱葱茏茏。

“磨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我以自身的实践证明:只有让教师不断地“磨课”,才能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才能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同伴合作交流的智慧,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准确度,磨出教师理论认识的高度。其次,磨课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模式,需要全体教师的认可和积极主动的参与。由于大范围的磨课活动受到时间和次数的限制,因此磨课活动的效果更多地体现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如果我们每个

篇三:快与慢作文讲评

话题作文“快与慢”讲评

魏继国 编制 2014、5、28

第一部分 优秀素材积累和高分作文鉴赏

【靓丽标题集锦】

1、 快行慢走 2、放慢你的脚步

3、欣赏慢的心境 4、慢是一种永恒

5、快让你的生命更精彩 6、何妨吟啸且徐行

7、慢以生活,快以奋进 8、放牧心灵,慢享生活

9、掌握节奏,诗意生活 10、快慢相济,有条不紊

11、莫让心灵急匆匆 12、跟上快节奏,品味慢生活

13、快慢结合才是正道 14、慢生活和快时代

15、平衡快慢,享受生活 16、加速与限速

17、生命在慢慢品味中绽放光彩 18、?慢慢?人生路

【写作素材荟萃】

一、立意角度——快

1、快,是取胜法宝,还可以创造奇迹。奥运会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

谁快,谁就赢得世界。贝尔电话的发明,贝尔只比第二名快了120分种,但发明专利只

属于贝尔;体育竞技场上,第一名往往只比第二名快零点几秒,但金牌只颁发给快零点几秒的人,第二名已失去意义。

2、小时候我们玩打水漂游戏,就知道,要想石头在水面上不沉下去而飞得更远,只有

快速前进。

3、慢则挨打,快则胜,我国十九世纪,民族资本家开始发展时,就已经让我们的社会

在物质上丰富了不少,可惜速度远不及欧洲,结果我们的近代几乎是一部屈辱史,慢则落后,慢则挨打。欧洲各国在全世界扩张,且获得胜利,主要是在快速发展的经济让它们有了强大的实力。

4、小到一场战斗,也是靠速度取胜。飞夺泸定桥,凭双脚一天行走200百里,这样的

速度让对方失去先机,结果红军从此走出包围,走向胜利。官渡之战,曹操取胜之道也是一天一夜急行军百余里,他亲率一支小部队,直扑乌巢,放火烧粮草,让袁绍失去所有的后勤供应,从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5、球场上有句话:?谁控制了比赛的节奏,谁就控制了整场比赛。?而节奏的控制关键

就在速度的把握,该快则快,快如闪电;该慢则慢,慢得让对手心焦。让对手跟着你的节奏打,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尤文图斯能取得意甲冠军,原因在于他有强大的中场,善于控制比赛的节奏,穷于应付,从而嬴得胜利。

6、非典来临,是那一声声果断的命令,一道道快速拉起的隔离带,一个个匆匆忙忙的

身影,才控制住了病情的发展,才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的生命。

7、洪水暴发,是那一艘艘如离弦之箭在水上穿梭的冲锋舟,一个个矫健而迅速的救人动作,一道道飞速摞起的沙包围墙,才保护了家园,最大程度地保住了人民的财产。

8、?红笺小字,写尽平生意?的带着幽幽墨香的书信已被虚无的email取代,有了鼠标

轻点的方便快捷,却失去了等信与看信时的无限韵味;清闲散步看漫道的乐趣也被飞驰的车轮碾在身后,古代商船要航行数日才能到达另一个国家,现代人出行有汽车、飞机可乘,出

国也只是几个小时就可以搞定的事。如此一来,方便是方便了,但不知那些坐在机舱中的人,

是否能领略到?星垂平野阔?的古典意境。

9、因为快,我们进入有史以来科技发展最快的时代;因为快,有人发明出能使人连续

三天工作不需休息的药;因为快,韩国首席科学家发表假论文;因为快,所以我们没有空放

自己的假,不能让那张满弓暂停发箭,更不能让那颗被速度追赶得疲惫不堪的心稍作休息。

10、不由得想起《骗局》里美国航天局为挽回声誉,而在冰层下安放的那颗?人造陨石?。

多快呀,瞧!那本应经漫长探索后方能得到证实的猜想,在今天就能实现了。殊不知在盲目

追求速度的同时,也失去了我们人类的尊严。

11、2005年,10岁的张炘炀以510分的成绩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为全国年龄最

小的大学生。2008年夏天,13岁的张炘炀通过北工大硕士研究生的复试,成为全国年龄最

小的硕士研究生,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2011年,16岁的他成了最小的博士生,被北

航数学专业录取。2011年10月,央视?看见?栏目对他进行专访时,他先是要求父母全款

给自己在北京买房,并且声称这样做只是?希望活得有尊严?,继而直指?白领对北京毫无

建设?。

火箭升空加速时,航天器里的人会有严重的压迫感,这是速度带来的后果。张炘炀十六

年来,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赶超他人,内心也必然承受着巨大压力,他的成绩,挣扎,狂妄和

脆弱,都是这种压力的后果。

12、如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

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中国人自古即有?神童情结?,但神童大多未必成才。东汉孔融,10岁与士大夫论老子、孔子,长大后当官主政,却弄得民不聊生,

最后抛妻弃子独自逃跑,应验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南朝江淹,少年成名文采风流,几年后文章写得干巴巴,落得个?江郎才尽?的名声。北宋方仲永,5岁无师自通能作诗,

20岁却?泯然众人矣?,徒留?伤仲永?。 如今,就连风靡一时的中科大少年班,培养出的?中国第一天才少年?宁铂,最后也在2002年出家为僧。

二、立意角度——慢

1、古人说:?玉不磨,不成器。?玉乃天成,往往生在山中人未识,只有经过玉匠的精

心打磨,方才熠熠生辉成为稀世宝物。这生辉的过程就从慢中来,慢中见璞玉。

生活也像琢玉,慢以致远,在悠闲中才能品位生活的情趣,感悟生命的真谛。古人好喝

茶,一杯茶往往就是最好的休闲,?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以至于喝茶喝出了

文化,茶的种类成千上万,倒茶的茶技也有门派之别,品茗也各有讲究。以陆羽的《茶经》

为脉,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古老文化的根,这不得不得益于闲人杯中的?慢茶?。

2、名言警句:

(1)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 ——印第安谚语

(2)疾驰的快马,往往只跑两个驿亭;从容的驴子,才能日夜兼程 ——伊朗谚语

(3)缓慢就是稳妥。——托〃德雷克斯

(4)?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

的目标。——鲁迅

(5)乌龟比兔子更能多讲些道路上的情况。——纪伯伦

(6)要登高的人,开头时必须慢慢地走。——英国谚语

3、《论语〃子路》中记载:?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一本《本草纲目》二十年,一部《资治通鉴》十九年,一本《红楼梦》十年,慢慢磨出来的

东西才是精品,才是后人的一种享受。当然后人享受时也要慢慢来,如果一天就将《红楼梦》

读完,那也就没有乐趣了。《本草纲目》能够滋润中华民族上千年,而《红楼梦》养活了成

千红学家,这都是得益于慢。

4、王元化的创作:王元化,我国著名思想家,在学术界与钱钟书齐名,素有?北钱南王?

之称。王元化年轻时曾向熊十力问学,熊先生谆谆告诫王元化,做学问要?沉潜往复,从容

含玩?。于是,王元化在做学问上养成了慢吞吞的性格。仅读黑格尔的《小逻辑》,他就从

1954年一直读到1974年,《论知论分析方法》一文,就是他长期研读黑格尔《小逻辑》厚

积薄发的结晶。王元化不好名利,绝不为功利写作,一篇3000字的文章,王元化要写半个

月,甚至一个月,文稿反复修改,曾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荣誉奖的《文心雕龙创作》

一书,王元化写了将近20年。

5、慢享生活,让温情弥心,吐纳柔软。在生活上的精致比事业的叱咤更让人恬然欢欣。

英国著名首相撒切尔夫人最遗憾的事便是没能拿出更多的时间来陪子女,没有慢下步调来欣

赏生活。学着以慢调生活,才能看得见最柔软的温情才能听得见爱和幸福花开的刹那微弱的

喧哗。那些充满柔软的小细节,非慢下来,是欣赏不到的。慢享生活,暖以爱意,细弱陈芒。

恬淡朝阳,慢慢领悟慢调生活的那最明亮灼目的一笔,然后春暖花开。(3班耿乐陶)

6、傅聪三四岁时就已能感受音乐的强大吸引力,但直到17岁才立志终身投身音乐。傅

聪坦言?从未做过一夜成名的明星梦?。他19岁以后在国际比赛上拿了奖,父亲傅雷还一直

劝他?不要一直埋头练琴,宁可多去森林里散步思考,去博物馆和美术馆吸收营养……?

7、人生的精彩通常只有徐行者才能看到,也恰恰是在徐行者的脚步声中我们走出了几千

年的辉煌。孔子的《论语》是用那舒缓的语速讲出来的,玄奘的成就是在十几年的跋涉中一

步步走出来的,柳永的多情是在缓缓的慢词之中吟出来的,杜丽娘的深情是在汤显祖笔下婉

转的昆曲里面唱出来的,正是由于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我们才能看到?红于二月花?

的?霜叶?。张若虚一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稳住了几千年匆忙赶路的

人们,也让那些徐行者会心一笑。

8、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曹雪芹写《红楼梦》花了10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

记》花了34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歌德

写《浮士德》花了60年。

三、立意角度——快与慢

1、快和慢,是两种速度,两种节奏,它们并不冲突,正如整齐和凌乱,感性和理性,

宁静和喧嚣,妥协和抗争,主流和另类,是彼此依存的,缺少了谁都不会完美。我们当然得

有效率地办好事情,正如地铁的速度及计算。我们有时也应该搭搭电车,慢慢看过周围的风

景,才不会迷失在速度的快感,让我们以为只有一种角度一个方向一处目的地。缓慢也是一

种速度。

2、音乐节奏有快和慢,快的时候表达一种欢快喜悦激动兴奋的情感,慢的时候表达一

种柔和抒情哀怨悲伤深情等等的情感。节奏的快和慢谱写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歌曲。

3、?慢?的长处在于可以以?慢?打?快?。武打小说中每描述高手对垒时,常有精彩

的刻画,有以快制慢的,也有以慢打快的。快在于迅雷不及掩耳,速战速决,短时间内几招

便臵敌于死地。痛快淋漓,不着痕迹;慢则在于控制大局,避其锋芒,冷静观察对手的弱点

与不足,从而抓住战机克敌制胜。文武之道,其实相通。

4、?快?,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那种拥有天生的?快?的禀赋的人是有的,

但?天才?毕竟是不多见的,绝大多数还是靠后天训练、不断摸索,是辛勤耕耘、反复磨练

的结果。事实上,很多快手也是先慢后快,从慢发展而来的。一位新闻界前辈就坦承,自己

年轻时经常为写一篇千字文小稿熬上几天,硬是写不出。也就是这样的一次次磨炼,开始由

慢而快,逐渐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快手?。

5、有人喜欢骑摩托,追求风一般的感觉;有的人喜欢散步,向往安逸闲适的心境……

其实,快与慢,只在于你的选择。生活中的事情谁也说不准,当快则快,该慢则慢。我

们不可一味追求速度,却也不可以一味地散慢拖拉!我们应当拥有一个有快亦有慢,快慢适

度的人生,那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6、在这大时代的快节奏中,在车马喧嚣与繁华中,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曾一度迷失了自己,

因酒驾入狱半年,在这半年中,他似乎静了下来,放慢了自己的节拍,出狱后他第一时间无

偿拍摄严禁酒架的公益广告。这半年,让他慢了下来,静了下来,在反思中领悟了生活的真

滴。(23班刘美婷)

【高分作文赏读】

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

印第安有谚语云:?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走得太快的人反而容易弄丢自己的心。

不如停一停,放慢匆匆的脚步。?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生活的节奏的确越来越快了,从柴火烧饭到电磁炉料理,从飞鸽

传书到电子邮件,从徒步单车到汽车飞机……快,似乎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白领们一回

到办公室就要开始紧张的工作,学生一靠近书桌就要马不停蹄地学习,连农民一下地也要刻

不容缓地劳作、赶农时……

可是,激素催长致癌蔬菜,赶工期导致豆腐渣工程,高强度工作使白领过劳死……因?快?

而起的灾祸屡见不鲜。应?文化快餐?而生的作品被批评没营养又低品位,?速成?的外语

蹩脚得让人难堪……

原来有些事是急不得的,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地欣赏才能品出味儿。就像功夫茶,一遍

水下去,是喝不得的,那是洗涤茶叶上的微尘的。只有到第二遍、第三遍,茶叶经过沸水的

洗礼,在沉沉浮浮之后慢慢舒展开来,那时,清香四溢,唇齿间茶香萦绕,这才是品茶的绝

佳时机,才有可能品出茶之韵,茶之魂。

自古带兵打仗,讲的是?兵贵神速?,可是司马懿却慢慢腾腾地拖啊拖,哪怕是诸葛亮

送去妇人的衣服,司马懿也只是微笑着问诸葛亮每天吃多少饭,休息了多少时间。诸葛亮求

快胜,司马懿却偏偏慢慢来,最后的结局谁都知道:诸葛亮累死了,司马家的后代得了天下。

太极拳,慢悠悠的,可是好多快拳高手败于太极拳师手下。这便是张三丰几十年武术的最高境界。所以?慢?成就了司马懿和张三丰,慢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坚守,一种心境。

一本《本草纲目》写了20年,一部《资治通鉴》写了19年,一本《红楼梦》写了10年,慢慢磨出来的东西才是精品。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辛弃疾?最

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种不紧不慢的悠闲心态,现代人岂能感受得到?

停下脚步吧,寻一处桃源,沏一壶清茶,从容地坐下,敬领?日三省吾身?的古训,听

耳畔昆曲婉转荡人心,赏庭前花开花落,望天际云卷云舒,任东风融日消解心头的熙攘纷杂,

凭清溪流水洗涤沾染浮尘的心境,以期心灵的从容与淡定。唯?两句三年得?,方使人?一

吟双泪流?。只有慢,才能使我们剔除浮躁,求得真意;只有慢,才能使人体悟人生真谛,传承星火。只有慢,才能与灵魂同行,叹世间悠悠,我自徐行。

请停一停,给心灵以小憩的时间;请停一停,给情感以宣泄的空间;请停一停,给灵魂

以思索的机会。磨刀不误砍柴工,唯有我们打点好心情,确定好人生的坐标后,我们才能快

步前行,所向披靡!

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

【点评】本文开篇引用印第安人的谚语鲜明地提出观点:“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

接着列举生活中各种一味求快的现象并予以批判,顺其自然地过渡到对“慢”的论述,并用司

马懿、张三丰、《本草纲目》、孟浩然等论据加以论证,最后再次强调等一等的重要性。文章

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论据充实,论证完整,堪称佳作!

话题作文“快与慢”讲评

魏继国编制 2014、5、27

第二部分 作文修改提升训练

【写作审题立意】

(一)存在问题(二)准确立意

【写作提升训练】

一、开头训练

(一)存在问题

(二)优秀开头示例

1、比兴式

红红的朝阳快速地散发着它的光和热,洁白的皓月却缓缓地散布在天幕中,这是阴阳平衡的美;雄壮的猎豹飞快地奔跑着,而它穿过苍松却在悠然的生长,这是动静协调的美;清澈的流水心急地掠过,但它身下险峻的高山却默默收容着一颗颗沙粒,积土成山,这是自然和谐的美。一种快慢相济,有条不紊的生活,散发着一种平衡的美。(25班、王丹)

2、引用式

玉不磨不成器

米兰昆德拉在《慢》中写道:?我要玩味他走路的节奏,他与往前走步子愈慢,这种慢

我相信是一种幸福的标志。?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慢并不意味着过时,他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态度,因此,我们要快中求慢。(27班、刘双)

3、对比式

细看?慢?字,犹如柔美和缓的俊美女子,淡泊我们的生活态度:再看?快?字,如

风风火火的刚毅青年,坚定我们的奋斗信念。二者如同孪生兄妹,携手活跃在我们生活之中,用适当的节奏走出美妙的乐曲,升华我们的人生。(2班,徐铭辰)

4、排比式

若不是我也生活在当今这个世界,我定会闪出葡萄的眼睛来表达我的震撼。你登上高

速,穿梭于整个中国;打开电脑,联系着你那墨西哥小网友;开启播放器,浏览着?刚出炉?的欧美歌曲。简单便捷迅速,便是这个世界。我们噔噔加快往前飞,却忘记了曾经的缓慢舒适;成天被推着向前奔,也忘了扔下烦躁——还心灵一片闲适,莫让心灵急匆匆。(27班夏小莉)

5、分析材料式

?方便面??高速路??宽带??速递?,说明?快?是前进的动力;谚语说:?欲速则不

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彰显慢的真谛。?快?与?慢?似一对冤家,各据半壁江山,互不相让,而我说快慢各有所长,把快与慢结合在一起来,才是上策。

(三)请你仿写一段开头

答案:

篇四:《三字经》译文

《三字经》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译文】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译文】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译文】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译文】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译文】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怒,悲伤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译文】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译文】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译文】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篇五:颐和园

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教学设计方案终稿

课 题

姓 名

学 校

教学目标

学生情况分析《颐和园》教学设计 孙海燕 学 科 语文 永兴小学 年 级 四年级 (1)了解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13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生词“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玩赏”等。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继续培养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6)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我采用先欣赏颐和园风景的图片导入课题,再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通过交流有关颐和园的资料,了解其历史,最后重点研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带领学生去领略颐和园的美景。在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

激情、读中体会、读中悟情。运用多种形式,如

出示长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图片、比较长廊与

学校操场的长度等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地

有感情地朗读,把对颐和园的美和对颐和园的爱

表达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我抓住“神清气爽、

金碧辉煌、耸立、一排排”等词语加深学生对语

言文字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并在熟读的基础

上练习背诵课文,抒发情感,迁移情感。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理清写作顺

教学重难点 序,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

方法。

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老师: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请同学

们读出下列词语,特别要读清加点的字的读音。

2.出示词:(课件)

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

佛香阁、金碧辉煌、朱红、痕迹、堤岸、雕刻、

玩赏

教师过渡:颐和园优美的风光,不仅让中国人

感到无比的自豪,也让世界人民为之惊

叹。今天世界各国的游客来到颐和园,让

我们也一同去游览游览。

教学过程

(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

计意图、技术应用等) 二、讲读课文 1. 默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的。

老师出示游览顺序。(板书)

长廊

万寿山脚下

万寿山

昆明湖

2.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我们就来到了有名

的长廊。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说说长廊有什么

特点?你都是从哪些词句中了解的?

(1)长廊的长:

生交流,从700,273,一眼望不到头可以体

会得到。板书:长

老师:从一眼望不到头,可以想象到长廊的

长,更以精确的数字700米长让我们

有明确的长认识,这也叫具体数字说

明法。

出示课件: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生有感情的读这几句话。

(2)长廊的奇:

过渡,除了感受到长廊的长还感受到长廊的什么?

a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乎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b圈出有关句子中的词语。

学生交流感悟。师板书:美

c老师: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中感受到创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和超凡的技艺。

生:有感情的读这几句话。

老师:看到这么多各具情态的画面,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交流。

d,出示句子: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真是太美了! e, 出示长廊画面(10秒)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导学长廊部分,渗透学法指导,学生通过读美文,想象画面,欣赏长廊的美景,从而感受长廊的长和美,同时初步掌握学习方法,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3. 万寿山脚下

a老师: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请看录相,配读,仔细观察。在这里,

又看到了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重点理解“耸立”“金碧辉煌”“金光闪闪”“一排排”感悟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

点。板书:耸立

b生齐读出皇家园林的气势之美。

(设计意图:学习第二段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段,这个环节让学生自读自悟。交给学生的阅读方法。)

4. 万寿山

a老师:请一名同学读读课文,说说万寿山这部分。登上万寿山,都能看到什么?

b文章用“黄、绿、朱红”等颜色形容山上景物美,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

理解:对昆明湖描写的两个比喻句以及“不留一点痕迹”,表现了昆明湖的静,从近到远勾勒出了大半个颐和园的美景。板书:(绿,静)

c 点击万寿山

d美段欣赏配文,配音读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象一面镜子,绿得象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e出示昆明湖湖面图(3秒)。

f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5. 昆明湖

老师: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a自读昆明湖一段,画一画这一段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处?

生交流感受

b老师:这几处景物表现出了昆明湖特点,特别是对十七孔桥桥栏上狮子的描写,“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与前文对长廊上的画一样,都让我们为祖国灿烂的文化

感到骄傲,为中国人民的智慧而折服 c. 滚动总结一处两画面

长长的堤岸

式样不同的石桥

湖心岛

十七孔桥

最后定在桥头狮子

d老师:这几处景物表现出了昆明湖特点,特别是对十七孔桥桥栏上狮子的描写,“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与前文对长廊上的画一样,都让我们为祖国灿烂的文化感到骄傲,为中国人民的智慧而折服。

e这么多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往返,看看课文结尾处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6小结:是呀,这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典范。在这里还有许许多多能展示我们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景观,需要我们亲身到那里发现、感受。

(阅读要交给学生方法,充分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学生领会学习长廊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探究。在汇报交流中,欣赏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升华自己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教学重点]

三、总结

这篇课文按照游览顺序,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对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赞美,抒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章先总结,再按浏览顺序分别叙述,最后总结,层次清晰,过度自然,语言优美。 四,作业设计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