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我与《读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0:15:27 优秀作文
我与《读者》优秀作文

篇一:我与《读者》共成长

我与《河南教育》共成长

认识《河南教育》,还是2003年的一个冬天。那天是自习,看到同事手里拿着还是叫《河南教育》的杂志,我抢下来,好奇地翻了几页,从此就和它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工作中一直学习阅读着,已经整整11年了。

我爱着《河南教育》,再忙的日子里,当躺在床上的时候,我总要随手翻上几页,才能安然入睡。当遇到课堂难题的时候,是它给了我指引了方向;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是它如良师般伴我左右,激励我孤寂的心灵……

我知道了这份以教育为主线的综合性很强的报纸,并且断断续续地阅读着。它的许多栏目都是我所喜欢的。教育的大政方针和文摘叙事,对于每个从事执此行业的教师来说,不无裨益;教育话题又是对热点和基层问题的跟踪反馈;其次,大篇幅的“课改导刊”对神州大地上的课改前沿思想的推介和述说,让我扩大了眼界,放远了视野,汲取了诸多的养料,积淀了不少的相关知识。“名师有约”让许多教育权威和名声大噪的教师在这里纷纷亮相,都让我将他们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一次次地翻检和细品,并拿到自己的课堂上应用。 最吸引我的是课改导刊中的“书卷”和“创见”两个版面。我感觉,这是距离我最近的文字。一些读书心得,读书笔记、书评和读后感,让我体味到同一部教育专著在除我之外的另一个读者的反映和思想。我会为一些发自肺腑的真知与灼见拍案叫好!

我更喜欢里面的文章、插图、封面、摄影作品,中间的插页、还有最

我与《读者》

后的名师风采,都是那么富有哲理,那么令人深思和感动。我盼着,每当拿到新的一期——还散发着浓浓油墨味的《河南教育》时,就犹如和一个久违的好友见面,那种喜悦和迫切是没人能懂的。那一篇篇富有见解、实用性强的论文,让我细细品味;那一段段催人泪下、饱含深情的班主任故事,让我深深感动;那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又让我思绪万千。

她犹如一个身着朴素外衣却蕴涵丰厚的人,简单而又丰富。在她营造的静谧、文雅的文字世界里,带给我的却是震撼和感动。整整11年,她教会了我用微笑去面对学生,用淡然迎接寂寞,用平和洗涤烦躁,用真爱拥抱生活!对我而言,她确实是伴我成长。对于急需成长的青年人来说,这份杂志难得的履行着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责任和疏导义务,真是雪中送炭,我正是她的一个受益者。

作为《河南教育》的忠实粉丝,我认为它会正确指引教师们前进方向,也会不断让教师去学习更多的教学理念。让我们在它肥沃的土地上慢慢滋养心灵,慢慢体会其中的理念,慢慢的成长!

单位:孟州市西虢镇西逯小学

姓名:张晓霞

联系方式:0391-8515249

篇二:我读《读者》李贺

我读《读者》

李贺

知道《读者》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那个时候我知道她叫《读者文摘》,因为美国有《读者文摘》,为了使《读者文摘》走向世界,所以就改成了《读者》。 读《读者》的过程就是我成长的过程。

比如我在读师范学校的时候的1993年的第九期《读者》(那个时候已经改名了),里面的精彩文字至今还吸引着我——

《寻找自己的梦》

这是写顾城和诗的,顾城的名句至今还在我的印象中: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

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

他的这首诗影响了我。让我在专业的学习时间外,写了很多的诗,比如《丑姑娘》、《泪月亮》、《死亡经历》等等,并且结集为《泪月亮》。

通过益智内容学会了如何提高智商

通过情感故事理解了如何学会沟通

通过励志情节懂得了如何努力拼搏

通过幽默小品明白了如何学会生活

网络时代发展的今天,我不仅仅借助于纸质的书籍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而且在一些名网站、名博中得到养分。在良莠不齐的书籍和网络中,我学会了阅读的取舍。而且以后不仅仅是阅读的取舍,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和一些人都应该明白如何取舍。 ??

今天在《读者》(2014年11期)中,读到了一篇小文字,题目是—— 我们在阅读一本书,因为它毫无用处。

这是出自夏尔·丹齐格《为什么读书》,作者认为:“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

这几行文字告诉了我一个观点,现在越缺少的,正是我们需要的。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现在正在扼杀着一些正能量的东西,比如诚信、比如礼貌等等等等,这些是社会上缺少的,必须提倡的。这就是封建社会中提倡的做人最起码的道德标准中的内容。

“仁、义、礼、智、信”即所谓的五常之道,“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还有“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死于1916年6月6日的袁世凯,留下了一封遗书——

“恨只恨我,读书时少,历事时多。今万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误,苦我生灵,劳我将士,群情惶惑,商业凋零,如此结果,咎由自取。误我事小,误国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

个中滋味,无人能解。

读书可以明理,明理可以行善,行善可以让这个被污染的社会清洁起来,不是吗?!

篇三:我品《读者》

我品《读者》

《读者》这本书被大多数青少年喜爱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我们有独特的魅力,它不仅顺应潮流,亦充满感悟,凝聚智慧;或是消遣,或是品读,终有令人深思之处。 我便记下以下触动之文段----

忙,很忙,非常忙,不慌不忙。---人生四种状态。

风光背后,不是沧桑,而是硬扛。

我朋友,我亲戚,我同学。---中国收入最多的群体。

有感所录

生活中的琐碎、折腾和挫败,都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这些困境来势汹汹,安然度过以后,便有一种庆幸与感激。正真可贵的幸福,原来不是从快乐之中来,而是从忧愁之中来的。

打工与创业

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孙悟空能大闹天宫,却常打不过路上的妖怪,老要劳烦观音搭救,最近想明白了:大闹天宫碰到的,出去但不玩命;半路碰到的都是自己出来创业的,比较拼命。

理科生的情诗

1、你是0,

我是1,

我和你就是整个世界。(二进制的世界)

2、爱情的起因:一个细胞开始进化的动力是因为需要有人30亿年之后来爱你。 3、For you:感情是函数

时间是求导 但我是e^x (你懂的)

篇四:我是怎么读书的。摘自《读者》2015·20

我是怎么读书的

马未都 李雪源整理

“我读的最枯燥的书,对我的影响最大”

读书有一个好处是锻炼抽象思维能力。我们今天已进入读图时代,我们反复在问自己:读书有什么用?读书是读字啊,你要锻炼你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人类文明之所以推进,是因为人类发明了文字。我们读文字,即便是象形文字,也是在锻炼抽象思维能力。所以读文学书的时候,你的理解跟别人的理解可能完全不一样。我们今天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开始大量读图,大量读图是会限制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读图的危险逐渐向人类靠拢,但我们浑然不觉。今天纯文字的书已经非常难卖了,包括我自己的书都拼命地往上配一些画,来让你理解它。抽象思维能力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来积攒的财富。我认为我一生中读的最枯燥的书,对我的影响最大;最有意思的书,对我的影响是适度的。因为有意思的书,你可能很少去想,越枯燥的书你想得就越多。我一直在说:“一个人怎么能够在这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多迈出一步呢?凡事多想一步,就容易获得成功。” 读书的三个阶段:诵读、学贯、涉猎

古人把读书分为三个阶段。5岁到15岁是第一个阶段,叫“诵读”——背下来就过关,不需要理解它。第二个阶段是15岁到25岁。这个时期读书非常重要,古人叫“学贯”。要知道文理之间是有关联的,要知道怎么去关联所有的学科中有价值的东西,怎么在未来的生活中应用。这个时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高中到硕士毕业的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25岁到35岁,要做到两个字“涉猎”。一定要读不是你专业的书,什么书都要读。

人生的三个阶段:趋利、趋名、趋静

我们都很希望在生活中有所追求,我们希望生活能够达到一个内心的标准。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趋利是人生的第一个目标。为什么要趋利呢?因为你不想给这个社会增加负担,你不是一个靠乞讨为生的人,不是一个靠救济为生的人,你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而且要生存得更好。所以只要在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趋利就是你人生的第一个阶段。

当你趋利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开始趋名。这个趋名也不是要成为名人,而是你要趋你自己的名声,你会看重自己的名声。比如我做这件事,我的同事怎么看我?我的家人怎么看我?我的朋友怎么看我?你会考虑为这个名声去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是否值得,这是人生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人生要趋静,就是要趋向内心的安静。我

们生活在这个纷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焦躁和痛苦。我见过很多有钱人,生活非常痛苦,老想逃离现实。一些有巨额财产的人,因破产而跳楼自杀了,结果人家说他那账面上还有好几百万美元呢。他有那么多钱怎么还去自杀呢?就是因为他不能承受这个落差。我们要有精神享受,这种精神享受,浅的是去看一场电影,听一支歌,深的是去读一部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作品带来的愉悦。这种愉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文 博摘自《北京广播电视报》2015年6月18日)

篇五:普通话考试朗读材料:我喜欢的书刊——《读者》

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普通话考试朗读材料:我喜欢的书刊——《读者》

闲时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杂志。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演讲与口才》等。我最喜欢的是《读者》。

《读者》是一种文摘性质的杂志。它朴实无华,充满了睿智和浓郁的人情味。人性美和人性丑在这里都可以得到展现。

早期的《读者》称之为《读者文摘》,后来听说和美国的《读者文摘》同名,不得不改称为《读者》。我更喜欢《读者》这个名字。因为它实在是一本为读者而想而设,为读者而办的杂志。

这里有揭示人情人性的优美杂文,比如2006第11期的《玛菲尔的秘密》。善良的小姑娘玛菲尔为了不揭穿母亲的秘密,忍受着父亲是个囚犯的残酷打击,帮母亲做家务,照顾好弟妹。用自己的行为感动了周围的人,帮助出狱后的父亲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也找到了重新做人的自信。读罢文章,我为小姑娘的勇敢喝采。

《读者》里还有让你认识世界的社会之窗,有令你增长知识的知识之窗,有令你增添睿智的人生,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美散文,也有令你释怀一笑的幽默小品。每一篇都是精品。如果你觉得这一期里有哪一篇令你久久难忘,你还可以投上你的一票,让编者知道什么样的文章能令你感动。当然,如果你不喜欢其中的哪一篇,你也可以把你的不满向编者诉说。

我喜欢《读者》,这是一个真正为读者而办的杂志。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