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改写淮上与友人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7:26:28 初中作文
改写淮上与友人别初中作文

篇一:淮上与友人别

《淮上与友人别》是晚唐时期诗人郑谷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唐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①淮(huái)上:扬州。淮:淮水。

③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⑤愁杀:愁绪满怀。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⑦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⑧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3]

译文: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们。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篇二:《淮上与友人别》

平桥中学校“四步教学模式” 七 年级 语文 导学案

篇三: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题淮上与友人别(附答案)

古诗词阅读鉴赏练习题淮上与友人别(附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诗中第①②句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第一问解释诗句的字面意义,第二问的答题思路是:①为了抒发感情,②为了突出主旨,③为了渲染气氛……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答题模式】写法+效果 写法,这里指的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些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说明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②这种写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朋友分手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2、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篇四:淮上与友人别诗意 欣赏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1]

【注释】

①淮(huái):扬州。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至今湖南一带。秦:今陕西境内。

⑤杨花 柳絮。

⑥秦 长安。

⑦风笛 风中传来的笛声。

【译文】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而我要去京城长安。[2]

作品鉴赏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3] 作者简介

郑谷

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光启进士,官右拾遗,历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原有集,已散佚。有《云台编》三卷,《宜阳集》三卷,《外集》三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鹧鸪》等。[

篇五:七年级语文上册 25《诗五首》教学案 语文版

25.诗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生词,能流利地背诵五首诗。

过程与方法

1、 能正确默写五首诗,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

2、 学会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3、 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掌握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默写五首诗,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

2、学会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杂诗》

预习导学

1. 导入新课

以思乡导入新课。

2.作者链接

王维,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

3.读熟此诗

合作·探究·展示

一、 师范读此诗。注意语速、节奏。

二、 生读此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三、 再读诗,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四、 学生交流展示有关写“故乡”和“梅花”的古诗词。

五、 当堂背诵(小组检查,教师抽查)

反馈检测

1.《杂诗》是 言绝句,作者 , 朝诗人。

2.填空 ,寒梅著花未。

3.划节奏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夜雨寄北》

预习导学

1. 导入新课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

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2.作者链接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3.读熟此诗

合作·探究·展示

一、 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二、 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三 、背诵

反馈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句“ , ”。

[参考答案]:(1)、李商隐 ;(2)、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 (3)、(略);(4)、D;(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淮上与友人别》

预习导学

1. 导入新课

说到友谊,无数的文人辞客酒未沾唇,脸上早就有了深深的酡红。李白是个多情的种子、痴情的汉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片深情托付风月,传达出了自己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又把深深的眷恋之情付流水;李商隐在友谊里醉得出奇,自己一边愁绪满腹,一边却又有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温暖了千百年来无数个寒冷的深秋和无数颗孤寂的心。还是王勃醉得洒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他比大海还宽阔比天空还辽远的心胸,真是酷到了极点。可郑谷绝不惺惺作态,一株绿柳、数声风笛,意惹乱了万千思绪,莫道不消魂,扬子江头有真情流露。

2.作者链接

郑谷 :唐朝诗人,此诗为赴前程而与友人握别而作而作。

3.读熟此诗

合作·探究·展示

一、知人论世:一字之师的故事

二、学习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学习欣赏诗歌

什么是诗?诗就是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景物下的事件和感情。

特殊时间:春(春日之美好,反衬离别的哀伤)、傍晚(暮霭沉沉,平添几分忧伤)特殊地点:扬子江头、离亭(自古以来黯然销魂之地,多少离情别意在这里上演,悲欢离合在这里凝聚:这里有一江送别的泪,一江盼归的情。这里承载了人类多少厚重的情感)特殊景物:杨柳、杨花、风笛柳者,留也。杨柳依依,有多少往昔共追忆?有多少离情别意藏心底?风乱、柳絮乱、心乱;而那凄凉 的笛声,一声声报告着离别时候的到来。

事件:

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从此天各一方,相期渺茫,怎不叫人愁肠寸断?)

情感:

愁——依依惜别

三、写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四、抓住关键字词,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首诗歌改写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五、背诵

反馈检测:

1《淮上与友人别》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官右拾遗,历都官郎中。他写的一首《鹧鸪》诗声名远播,因而又有__________之称。(郑谷 守愚 “郑鹧鸪”)

2. 填空

扬子江头杨柳春, 。

3.即景抒情,点醒别离的句子: , 。

第四课时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改写淮上与友人别)课时目标

学习《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1、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2、理解诗歌分析的几种方法,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

3、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预习导学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给我们一首诗,附有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来分析?

对于诗歌的分析欣赏,其实孟子很早就提出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两种主要方法,同学们也经常用,只是不知道具体名称而已。所谓的知人论世,是指要想理解某诗人的诗,就必须先要了解该诗人的性格、思想、身世、经历,同时还要了解该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深刻的理解其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因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必然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密切的联系。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要根据诗歌本身的内容“意”去推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志” 。但是这两种方法又太过于笼统,在具体的分析中,我们可能没有具体而全面的资料或者诗句晦涩,我们不甚理解,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节课,我就教大家一种更具体更切合近体诗自身特点的方法“起承转合”法(近体诗定义弄清楚: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起承转合”分别标志了每联的作用。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承:颔联,紧承上联所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

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下面,我们就用“起承转合”法来分析这首诗。

2.作者链接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3.读熟此诗

合作·探究·展示

一:师生共同分析:

⑴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

唐代的官制,一个县的行政长官成为“令”,县令以下设一名“丞”,处理文事;有一名“尉”,处理武事。文丞武尉,是协助县令的官职。文人书简往来,或者在公文上,尊称县令为“明府”,县丞为“赞府”,县尉为“少府”。

蜀州,即蜀郡,成都地区从汉至隋均为蜀郡。唐初该郡为州,故王勃改称为蜀州。但当王勃做这首诗的时候,成都地区已改称为益州。所以王勃用的仍然是古地名。后来王勃死后武后垂拱二年,将益州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就称为蜀州。

⑵“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首联,破题的作用,交待诗当中的主要因素,这首诗诗是送别诗,主要因素是时间和地

点)

①地点

城阙:唐代帝都长安城

辅:辅佐 护卫

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

(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风尘烟雾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

②时间

风烟,早上才有雾。

因为诗的语言不同于散文,不能直接引以某年某月某日,而是用节令、气候、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象征性的表现时间。

⒈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 三秦 风烟 五津

一近一远 一明一暗 对比强烈 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⒉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

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⒊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

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另一种解释:

城阙辅三秦:蜀州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地方,那里的每一座城市都对三秦有着辅助之功。风烟望五津:作者遥望蜀州的风景。上句是作者安慰杜少府说你不是到一个边荒的地方做官而是到一个对朝廷有用的地方做官,下句从送行者的立场上说,你走,我只能遥望蜀州的风景)

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首联为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场面,因为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在写法上就要求从大处落笔,粗写,那具体化怎么办呢?具体化是下联的任务 ⑶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离别意-----离别的情意

与君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

宦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时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成为游士或游学,离开家乡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