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读生死攸关的烛光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7:21:39 高中作文
读生死攸关的烛光有感高中作文

篇一:读《生死攸关的烛光》有感

读《生死攸关的烛光》有感

—— 昕

今天,我又读了《生死攸关的烛光》,深有感触。

这一篇文章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被德国占领,法国人民为了将德军赶出自己的祖国,勇敢地同德军作斗争的故事。文章描写一个法国家庭,丈夫被德军俘虏后,女主人公伯瑙德夫人和她两个年幼的儿女——雅克和杰奎琳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来取走。为了藏好情报,他们用尽了许多办法:先将情报放在椅子的横档中,又藏于盛着剩汤的铁锅内……最后,他们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藏在半截蜡烛里。

那一夜,屋中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少校拿出了一张皱巴巴的纸张,阅读起来,中尉便点燃了“情报蜡烛”,递给了少校。伯瑙德夫人见状,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借口灯亮些,并吹熄了蜡烛。不过,蜡烛又被德军中尉点燃了,营救失败了。过了一会儿,十二岁的小男孩——雅克,借口去柴房搬些柴来生火取暖,目的是转移情报。可是,希望再次破灭了,德国军官一把将烛台夺回。时间飞逝,突然,杰奎琳,这一个只有十岁;可爱的小女孩娇声

地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看了看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亲切地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了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便镇定地端起烛台,上楼“睡觉”了。他们终于成功地护住了情报并保住了一家人的性命。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他们一家人的沉着、冷静深深震撼了,是什么样的力量使他们面对危险表现出如此的勇敢、机智呢?我想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我喜欢这些品质,我希望,所有人都具备这美好的品质。 记住:面对困境,要勇敢机智,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成功!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星期日

篇二:读《生死攸关的烛光》有感

读《生死攸关的烛光》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生死攸关的烛光》的文章,心中不禁充满了对伯诺德一家的敬佩。

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位叫伯诺德的法国夫人参加了情报工作。伯诺德夫人把情报装进小金属管中,又把小金属管藏进半截蜡烛中,插在显眼的位置,因而夺过了许多次德军的搜查。有一天,三位德军军官闯进了这里,点燃了蜡烛。伯诺德母子三人尽力保护,终于,小女儿杰奎琳带着蜡烛上了楼。

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心中一直回荡着一个庄严的词语——勇敢。是的,伯诺德一家是勇敢的,那些情报人员是勇敢的,法兰西人民是勇敢的!他们看到强盗占据了自己的国家,马上以视死如归,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登上了战场,他们要面对的是比他们强大的德军!这就好比山羊对阵狮子,结局不难想到,山羊被吃掉。但是,勇敢的法国人民仍义无反顾的冲上了战场??

情报战场是无声的战场,这里没有硝烟,没有枪炮??更没有冲锋号。但是,那一封封情报就是冲锋号,是最高亢的冲锋号!我认为,在母子三人中,伯诺德夫人付出得最多。她本可以在德军的统治下正常的生活,可她没有,她挺身站了出来,这不就是现代般的“花木兰”吗?她面对凶神恶煞、咄咄逼人的德军,她没有畏惧,没有退缩,她所有的,是勇敢,是坚毅,是仇恨!当然,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也很勇敢。小小年纪,他们就懂得分辨世间万物的善恶,并积极支持母亲的举动,为情报站贡献了一分不小的力量。他们还具备了少年中所少有的品质。正是因为三人的紧密配合,是情报站得以做出很大的贡献。

读了这篇课文,我不仅感受到了这些,我还被她们伟大的爱国之情感动!因为母子三人都知道,蜡烛里的情报是绝密情报,如果被德国人发现,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她们母子三人同心,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用不同的举动与做法,相继保住了这“生死攸关的蜡烛”!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之情在支撑着她们的行动吗?!

我要向杰奎琳、雅克、伯瑙德夫人学习,在危急时刻,学会面对,学会沉着、机智、冷静??

篇三:生死攸关的烛光读后感

生死攸关的烛光读后感

学了《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后,我被伯德夫人一家临危不惧的精神感动了。这篇课文记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德夫人一家同三个德国军官周旋,保护绝密情报的故事。

读完这篇课文,我觉得伯德夫人一家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值得我们学习。

伯德夫人一家三口在德国军官面前,想方设法拿走燃烧着的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失败了也不惊慌,坚持不懈,最终成功了。他们在危险面前不低头、不放弃的精神难道不值得学习吗?值得我们学习。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才钦佩他们。联想起自己,以前我总是不会做数学题,就去问家人,得到答案后努力地把每一步弄懂,不向难题低头。现在,我也能自己做数学题了。

读完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不怕困难,努力地去迎击它,就一定会成功。

篇四:生死攸关的烛光读后感

生死攸关的烛光读后感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在危急的状况下,母子三人冷静地周旋于三个德寇之间,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故事,最终使情况转危为安。这个故事反映了法国人民为保卫祖国、驱逐侵略者所进行的艰苦斗争。

就在着万分紧急关头,伯瑙德夫人的急中生智,大儿子的镇定自若,小女儿杰奎琳的可爱与机敏都使我们感到敬佩不已。而他们的每一次活动,德军的每一次阻拦,都使我们提心吊胆,都使我们为他们的生命而担忧。

当我读到“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时真为她们一家人捏了一把冷汗,幸好伯诺德夫人换了只亮的,拿走了藏有情报的蜡烛,我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但是好事总是不得长久,可恨的德国鬼子再次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这使我刚刚放下的心又一次悬了起来。眼前那微弱的灯光就好比是她们一家的生命之火呀!孩子是懂事的,他们也清楚一家的处境,在这危难的关头大儿子杰克从容的拿起藏有金属管的蜡烛说:“天气冷,我去生把火,拿走了那盏灯整个房间里瞬间就暗了下来,着可惹怒了那个中尉,他拒绝了杰克的建议。在这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的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的等待着死亡。此时此刻那盏灯已经成为屋里最危险的东西。我虽然没有在那个环境下可也深深的体会到了那种感觉。读到这儿,我不禁想问,杰克他只是一个孩子,我为

何有这么大的勇气来坐待死亡的来临。突然小女儿奎琳说楼上黑,她想拿一盏等去睡觉,人心都是肉长的,每个人都有心软的时候,那名少校也有一个与奎琳同样可爱的女儿,望着眼前的奎琳少校想到了自己的女儿,终于接受了奎林的恳求!奎琳端着蜡烛走上楼梯到楼梯最后一节的时候蜡烛刚刚熄灭。

通过他们母子三人的努力,最后也化险为夷了,我真为他们感到轻松。

篇五:《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今天我听了《生死攸关的烛光》,别开生面,拓宽了乡校教师的视野。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课文脉络,她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以理解词语“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理解这个词语的句子。理解的同时,抛出金属管为什么会在蜡烛里的问题,把烛光和情报联系起来了。通过这个词语的理解孩子们已经能够充分了解烛光的重要,情报的重要。然后,把握母亲、儿子、女儿怎样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从德军手里巧妙地拿走蜡烛。从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理解当时情况的万分紧急。最后,我们一起来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紧迫性。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气氛张弛有序,展示出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

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提倡个性化阅读。在教学时,我采用了齐读,默读,个人有感情地读等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去感知感悟,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时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敢于放手,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这里教师直接说出了“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是交给学生好。学生能做到的事情尽量让他们自己做。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深化感受。

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那么,面对这一家三口,你认为应该把奖章颁发给谁呢?请作出你的选择,并为你选择的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来说明颁奖的原因。

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点评】这几项虽然好,但有难度。总之,整个片断精彩。 (顺便说一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抓句、抓词,以第二段为例,如抓:……先是……以后又把……最后……)

==============================================================

从内容及方法两个维度——《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实录简评

何以老师贴出了个实录片段,一时手痒,也来说上几句。

一、教学内容角度看教学内容的合宜性

老师的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一、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二、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激发兴趣,设计折线图示把握文章内容。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深化感受。

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那么,面对这一家三口,你认为应该把奖章颁发给谁呢?请作出你的选择,并为你选择的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来说明颁奖的原因。

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此课教学的描述仍是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角度。即,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初读课文”“交流感受”“设计折线图”“指导朗读”“提炼中心”)。尽管里面也有教学内容维度(“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内容”“深化感受”“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的描述,但教学内容在描述中并不是自觉而明晰的,或者说是处于从属地位。

个人建议,语文老师现在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认识普遍不够清晰,多从教学方法角度,考虑的多是教的

艺术,鲜有考虑教的东西对不对。在此意义上,不妨多从教学内容角度描述。好处很多:防止堕入教学方法的桎梏;知道课上教的是“语文的什么”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等等。

从后面的描述来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把握文章内容”,可视为此课的核心教学价值点,我称之为核心教学内容。“设计折线图示”实现此内容的策略。

如果不是集中在“把握文章内容”,而是集中在“深化感受”或“辨析人物品质”上,也不是很合宜的。因为无论是哪个,教学内容难度都偏低。“把握文章内容”是整体感受文章的一个目标,“深化感受”更不能作为一课的核心,“辨析人物品质”一般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不太适合作为核心内容。

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应是此课的独特的教学价值点,一般是比较合宜的语文知识。此知识既是学习的对象,同时也是提取文章意义的工具。表现形式可为知识、策略、方法、技能等等。 此课缺少这样的“知识”,就意味着缺少核心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角度看方法的合法性

此课最为出新,也取得最好效果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心电图画出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这样的方法的确是很新颖也很有效果的,因为从实录描述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好。

此方法的实质是“从词语的细节中体会人物心理”。但直接提要求,学生缺少动力,给“要求”戴一个面具,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小学生喜欢游戏,这样戴面具的游戏学生想来也是喜欢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何以解忧老师这种给“方法”戴面具的创新精神值得夸赞。

所以,这个方法是好的。

但这个方法在此处没有取得最好的效果。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用这个方法实施达成的教学内容不够合适,即,“把握文章内容”是不合宜的,至少是不完全合宜。原因就是难度不够,更合宜的是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进行文章意义的提取。即,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体会言语的表达形式。为什么用这些词来表现人物?这些词语妙在何处?用了这些词语为什么就能让读者进入文章情境(让学生说自己的心理即是进入到文章中去)?这些是此课最值得教的东西。也是教师应该着力考虑的地方。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读生死攸关的烛光有感)

有了好的方法,假如再有好的内容,相信一定是节好的语文课。

===================================================

老师的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二、交流感受,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激发兴趣,设计折线图示把握文章内容。

四、指导朗读,进一步深化感受。

五、提炼中心,辨析人物品质。

六、作业:课外拓展,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

我看(一)

此教学环节最大的亮色当是心电图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是方法新,再则确有效果,为大家展示了游戏语文的可能。学生的思索围绕心电图展开,思考也很见个人色彩。但我看到的仅仅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丢弃了对词句的考究,对文章主题的追问。事实上,您抓住了面,而忽视了点,学生到头来只是记住了语文课上的游戏、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情感的路线。

我看(二)

第四环节指导朗读,单独拎出来,虽说是在前文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仍有强而为之的痕迹,猜想解忧老师在预设的时候,应该发现了读的不足,因而设计的。我在思考,怎么才能将方法融入教学,而非解忧老师这样,让方法左右了自己。是不是可以借最后一副心电图的“猜”,介入教师的引,从而抓点带面。 我看(三)

我在胡说的时候,查了些资料,这是我查的教学目标之一中的一条:“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和解忧老师商议的是,学生在用心电图学习的时候,似乎也是从我看的角度来理解文章,

少了“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没有入境,何来深入。

我看(四)

这是北师版五上第七单元中的文章,单元主题:“危急时刻”。解忧老师让学生动了起来,进而得出“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结论,但感觉这个结论是在人物情感的波动上得出的,更确切的结论应该是“情如看山不喜平”,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情感与语言范式的和谐统一。

解忧老师在教学上的锐意进取,我自愧不如,一节课难有完美的谢幕。如果是我,未必能上出这样的水平和效果,向您学习。

--------------==============================================老师的反思

聊课的初衷与“读学分开”的教学尝试

——反思《生死攸关的烛光》一课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拜读了几位网友的评课,感动之余,再次回顾了自己设计这节课的过程,反思了这节课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在这里和大家做进一步交流。

观摩了南昌教学大赛,结合平时的观课以及自己平日的教学,越发感受到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强势的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必将受到极大的抑制,而距离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也就日益远去。反之,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学习能力,越大限度地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所呈现出的学习效果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聊课就成了我近期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中,教师和学生聊了些什么呢?

第一是聊感受。对于每一篇文章而言,这种初体验是非常可贵的,阅读之初的一念之本心往往是从整体上对课文情感的一种把握。这也是一种整体入手。而对于这样一篇跌宕起伏的文章来说,这种体验就尤为强烈。

第二是聊内容。聊的基础是折线图的勾画。为了画出图,并在每个转折处标明事件,必须要反复阅读,仔细阅读才好。语言的提炼其实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将发展语言不露痕迹地融在具体活动中。也正是有这个基础,聊内容才成为可能。正像前面阿牛兄所言,能够读懂课文内容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读到什么程度?我以为在初读阶段是指读懂文本写了什么。这个写了什么,不是一般的粗知大意,而是每个结构段(自然段)写了什么。对这篇课文来说,其关键在于读懂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保住藏在蜡烛中的情报的经过,在这个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有意挑选了一位极普通的孩子,是班主任老师眼中语文能力比较弱的,请她第一个发言。之所以叫她,是因为我在巡视中发现她画出了事情经过的基本架构,并询问了她关于转折点处的概括。给她一个展示的机会,她今后也许就会生出更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个孩子能够说清楚,其他程度稍好或更优秀的孩子自然不成问题。

但是,她的介绍显然不完整。因为她关注了文章最吸引人的部分,却忽略了故事的背景。于是,才有第二个孩子的补充发言。此时,学生对事情已经做到基本读懂。

第三是聊细节。仅是基本读懂,对这样跌宕起伏的文章来说还不够。实际上,我们的孩子阅读时不够细心,容易把文章精彩的地方放过去。于是,再采取提意见的方法、猜测的方法引起学生对细节的关注。学生争论和猜测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细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沉浸在文字中,不沉浸在情节中是无法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的。而阅读的本领和文章的描写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刻画在孩子的头脑中,我觉得这比单独强调哪几个词语更能丰富孩子的语言吧?最后那个孩子的发言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他关注到了杰奎琳的超常的机智,而且是联系这一段前中后三部分内容有理有据地表达,非常精彩。这种精彩源自学生的文本细读,源自于画折线图这一策略带给孩子的阅读动力,更源自于聊课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与空间。 第四是聊表达方法。“问道”在评课里认为是“情似看山不喜平”,因为我没有学会传图,无法让大家看到课堂上学生所画的折线图。不过,“问道”可以试着画一画,这个“情”的变化是因何而来呢?正是因为文章跌宕起伏的情节。这种“一波三折”的结构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因此,我在此处直接告诉学生这种表达方法,就是在学生直观真切的感受上,清楚地教给他这种结构文章的方法,这种讲故事、写文章的方法。(而且,这种折线图在某些内容的写作中,还可以做为更简洁的提纲,帮助学生迅速理清写

作思路)

关于“问道”所说的点和面的问题,想在这里简单说说我的看法。“问道”所言之“点”即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确实如此,文章中的关键词就如纲领一般,对于把握文章内容情感至关重要。但就此篇文章来讲,我以为却不合适。一是本课是以情节扣人心弦,关键词语有限,且并不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及结构之把握;再是如果于聊课中引入分析理解词语,必显琐碎,且易扰乱学生于课文之理解;三是本课教学时,于板书课题时即理解“生死攸关”,于朗读指导时即体会“不堪设想”、“摇曳”。所谓“点”面结合,愚以为未必要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阅读时还阅读以读的面貌,训练时还训练以巧妙扎实。对于有些课文而言,将此二者(阅读与训练)分解处理效果可能更好。(我在“评王春燕《猴王出世》一课”中曾提及)

这其实也是我将朗读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环节的原因。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已经到位,这种理解能否化为朗读外显出来?这时,再对文章中最能表现紧张氛围的一段话加以指导,体会作者对紧张氛围营造处笔墨之妙处,既不破坏阅读理解之连贯,又为下文感受人物品质做进一步铺垫。(附: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里的描写如同电影镜头一般,将紧张的心里化在摇曳的烛光里,化在烛光背后墙上幻化为恶狼的影像上,于此处入情入境的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之用。比起泛泛读应该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最后谈谈颁奖词的设计,这里的读写结合是与评析人物紧密结合的。这篇文章中人物品质之可贵,关键在于面对危急时刻、生死关头,能够保持镇静,机智化解危机。这是大智大勇。勋章颁给谁?这里有意设置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引发学生对人物品质的深入探究。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会把勋章颁给小女儿,认为是她最后挽救了大家的生命。而忽略了这种勇敢与机智其实还有母亲、哥哥给予她的影响。在辨析中,学生才有可能认识到一家人所共同拥有的可贵品质——危急时刻的沉着、勇敢、机智。如何辨析呢?此处才是结合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进一步体会其品质。也正因为有前面环节对危急的理解,此处对人物品质的辨析才会更加深刻。而剧本改编则是对人物动作、神态等语言的综合检验。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第一课时中,我引导学生汇报课前布置查找的相关二战的资料,初步理解了“生死攸关”的意思,然后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汇报读懂了什么,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堂课上主要学习课文的主体部分,上课伊始,我通过三组词“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秘密、绝秘、绝妙”;“危急、危机、厄运”的读、说,一方面引导学生复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巩固了生词,练习了说话能力。并设计将“生死攸关”一词归类,又一次深入理解了“生死攸关”一词,也由此导入了学习阅读课文的3——7自然段,思考:伯瑙德夫人一家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是怎样与敌人周旋的?这时,老师及时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即 “抓住关键词,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找出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语言、动作的句子,画下来,然后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在这里,学生的“悟”也就比较准确。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找出了课文中直接描写“烛光”的句子,体会到“烛光”就是死亡的威胁,只有让烛光熄灭,才有生的希望,才能保证情报站的安全。通过反复的练读,学生感悟到当时的危急情形,同时也体会到伯瑙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冷静和默契。于是,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渐高大起来,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此刻,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积累:十万火急、岌岌可危、千钧一发、??生死攸关。此时此刻,学生对“生死攸关”这个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对这一课的评课后,我更加明白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靠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进入五年级后,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方法,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大的提高。在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虽然有朗读指导的设计,但在课上的指导没有到位。,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 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想,要让学生弄明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必须让学生搜集有关“二战”的资料,学生完成的比较好,当学生汇报后,我又加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了“二战”,从此激发了学生想了解法国一家人是如何保护秘密情报的意愿,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提倡个性化阅读。在教学时,我采用了自读感知,小组合作抓重点语句感知,有感情朗读感知,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母子三人是怎样利用机智、勇敢、沉着的品质去面对危急时刻,想尽各种办法来保护这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提升了文章的思想,使学生明白了他们都有一颗爱国心。加之让学生想象,使学生真正体会母子三人的伟大精神。

课后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从课题入手,让理解课题生死攸关的烛光,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然后要求学生先思考,然后发表见解。这样把学生放在法国一家人所处的环境,学生尝试着向书中人物那样思考,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缩短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

反思:一、教学内容角度看教学内容的合宜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国政府决定为在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地下情报工作者颁发一枚奖章。那么,面对这一家三口,你认为应该把奖章颁发给谁呢?请作出你的选择,并为你选择的人物设计一段颁奖词,来说明颁奖的原因。

从整体教学情况来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把握文章内容”,而 “辨析人物品质”一般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不太适合作为核心内容。本课教学时在这一环节用时过多,虽说学生兴趣很高,但有些偏离教学核心。

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应是此课的独特的教学价值点,一般是比较合宜的语文知识。此知识既是学习的对象,同时也是提取文章意义的工具。表现形式可为知识、策略、方法、技能等等。

二、教学方法角度看方法的合法性

此课最为出新,也取得最好效果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心电图画出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

但同样的,这个方法取得了学生的喜欢却没有取得最好的效果。重点应放在对词语的体会和理解把握上。为什么用这些词来表现人物?这些词语妙在何处?用了这些词语为什么就能让读者进入文章情境(让学生说自己的心理即是进入到文章中去)?这些才是此课最值得教的东西。一些形式上的花哨,削弱了淡化了真正的教学核心内容,强调力度还是弱了些。

上本课时,学生没有预习,但是在教学中,我扎实地渗透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大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显得张弛有度,和谐活泼。我以理解词语“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理解这个词语的句子。理解的同时,抛出金属管为什么会在蜡烛里的问题,把烛光和情报联系起来了。通过这个词语的理解孩子们已经能够充分了解烛光的重要,情报的重要。然后,通过小组学习(填表练习册中),把握母亲、儿子、女儿怎样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从德军手里巧妙地拿走蜡烛。从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理解当时情况的万分紧急。最后,我们一起来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紧迫性。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展示出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从这里,我领悟到: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它有多“精密”,而在于对课标理念的融入和渗透,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课堂上灵动的生成。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的,本篇课文篇幅不算太长,故事情节也不复杂,学生读过一两篇后,普遍能了解大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来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以感受伯瑙?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一家所表现出的沉着、机智、勇敢。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氛围,如:在读到“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后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蜡烛燃到铁管处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我提出问题:此时的情形怎么样?引导学生答出:十分危急。以体会“生死攸关”的含义。围绕这一点我又提出:在这危机关头,伯瑞德夫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