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竹说文言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3:19:16 优秀作文
篇一:文言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文言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永年八中 连立山
文言文传承了丰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阅读文言文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为社会文化提供可借鉴的东西,同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可是,面对文言文教学,语文老师犯了难: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对中学生来说文言文似乎是“天书”,许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对文言文望而生畏,甚至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语文课、有两怕: “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 教师苦口婆心,耗神耗力;学生愁眉苦脸,怨声载道:教学结果可概括为“高耗低效”、“少慢差费”。
教无定法,学却有法。只要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得出以下几条教法,供大家讨论:
(一)巧设导语,引发兴趣。
文言文作为古代书面语言,记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但是,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且乐此不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法的灵活多变上下功夫。要想吸引学生,必须有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诗歌式等。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文言文,更要重视导语的设计。例如,讲《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 在宋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他很疲倦,很无辜,出汴梁、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势利的官员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可是人生的坎坷不但没有压垮他,却使他写出了千古美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记承天寺夜游》。当时的课堂效果我还记得,学生的表情中有对苏东坡的敬佩,又有急于了解课文的期待,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自然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故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言简意赅、涵义隽永的导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了解背景 , 把握主题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只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有充足的课前预习。我让学生必须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生字、生词。特别是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只有了解其人,了解当时写作的特殊背景,才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我讲《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让学生了解苏轼坎坷的一生;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反对新法,调任杭州通判;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由于“乌台诗案”, 几乎被砍头;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等,正是在黄州时作者写了此文。苏轼并没有被灾难打到,而是扼住了生命的咽喉,豁达地与命运作斗争,并写出了许多美文佳作。了解这些背景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熟读成诵,理清文脉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背诵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重视背诵,指导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加深对句意的理解,理清文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同时也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尝试翻译,了解内容
学生二人一组,一读一译。不会的交小组共同解决,再不会交班级共同解决。译时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是指导。这样,既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五)探究 问题,理解主旨
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会翻译,重要的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
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学生只要一联想课堂导语和书下注释的时代背景就明白了:“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讨论到这里,对于本文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五)结合作品,拓展创新 文言文教学,千教万教,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在文化上、思想上有所获益。我们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是承载着一定思想含量的作品,是要告诉后人很多道理的。初中生尽管还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也能在其中读出自己的结论,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读文言文,要读出历史经验、人生智慧,这才是最高境界!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在最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苏轼,我想对你说??学生群情激昂,纷纷举手。A说:苏轼,我最喜欢的是你的人生态度,得意时可以饮酒尽欢,失意时还是可以饮酒取欢。 呵呵,要是与李白出生在同一时代,一定可以成为一对酒坛双子星的!B说:苏轼,我欣赏你在政治上不畏强权,敢说实话,坚持自己,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你心系黎民、乐观诙谐、旷达豪迈。 C说:苏轼, 你历经坎坷,一贬再贬,但你并没有被挫折打到,而是扼住了生命的咽喉,豁达地与命运作斗争,写出了许多美文佳作。我要以你为榜样, 向你学习!D 说:苏轼,你直言不讳,才华横溢,不畏权势,乐观向上,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人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我们真挚地对你说——苏轼,我们想念你!E说:苏轼, 你??我的课堂气氛也到了高潮。
(六)恰当运用,感受魅力
学好了文言文,就一定要用,但毕竟不能成为孔乙己第二,所以要恰当运用。如背诵时,学生没有背会,我会说:罚依金谷酒数,同时伸出三个手指。学生会意地笑了——我们有个约定:跑三圈。考试了,我会问:同学们,考试的战鼓已敲响。你们“何以战?”同学们微笑着纷纷说平时的努力,我微笑着点点头。这样,我们在运用中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爱上文言文。
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劲头了,我也对文言文着了迷:高兴时,我会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忧愁时,我会吟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就这样,我们爱上了你,文言文!
篇二:爱上文言文
爱上文言文,其实很简单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赵建玉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我们传统的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应考,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用在了“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上,致使学生一提文言就头疼,更谈不上语感的培养。许多经典的美文在老师的讲解下支离破碎,学生根本达不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怎样培养语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
下面我以丁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我本人的《论语》荐读为例,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品味词句,由境入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也即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在丁老师的文章鉴赏环节,紧扣文眼“闲”字,对“欲”、“欣然”、“念”、“遂”、“盖”、“但”等词反复的品味、赏读。“盖竹柏影也”一个“盖”字体现了作者“物我两忘,陶醉其中,不去辨识,亦真亦幻,回过神来”的神态。“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通过对“但”的品读,感知作者挫折面前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态。通过对两个问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赏读,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通过对词句由浅入深的反复品味,循序渐进的赏
读,让学生与作者头脑中的画面相会,把静止的文字变成活动的画面,由境入情,与作者的心灵世界进行深度接触。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对文言词汇有一个深度的感悟。
丁老师在引导学生揣摩,感悟这些典型词句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对文言语感的悟性,并达到了多角度、深层次的品读。
二.学生为主,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学生非常喜欢但老师很难掌控的一个教学环节。经常性的质疑问难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这也是新课标中的要求:“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丁老师的课中,大胆的采用了由学生质疑问难的方式,首先由题目让学生提出疑问,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夜游?与谁夜游?为什么在承天寺等。其实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第二次备课研讨中,有的老师就提议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筛选、总结,最后丁老师总结了学生的疑问,提出问题: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接着质疑重点字词,由学生自主解决;文章的鉴赏环节,其实是学生释疑的环节,为什么夜游?因为“月色入户”,因为“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因为“月夜美景”。不管学生是
否找到真正的答案,他们都在这寻觅的过程中获得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获得了探索未知的能力。
丁老师通过鼓励学生的主动质疑以及层层追问的方法,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尊重学生的质疑,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多样诵读,培养语感。
“韵味是从诵读中得来,兴趣是从诵读中产生,语感是从诵读中积累,素养是从诵读中培养。”怎样诵读才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我觉得除了心、眼、口、耳以为,诵读更是一种全身的运动。丁老师的诵读贯穿整节课,运用了动作模拟、配乐朗读、情景模拟、对比朗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诵读。如生读“欣然”一词,丁老师引导面部表情:“头微微的摇,身子别晃,眉往上翘,会心的,愉悦的”。对比阅读,通过对句子的增删调换,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步”的解读进行情景模拟,然后诵读等。这些新颖的阅读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比丁老师的课,我在《论语》荐读课中也采用了几种不同的诵读方式,在温故知新-----忆读解人物、君子之风-----听读明字音、乐在其中———展读酿韵味、悟而知之-------解读明大意、学而不厌------悟读谈见解、熟读成诵
-----乐背展才能、不拘一格-----填词获积累这七个环节中,我将诵读的重点放在“乐在其中”环节:
乐在其中———展读酿韵味
师:同学们刚才读的很整齐,但是缺少点什么?点幻灯片
生:节奏。
师:看老师划分的节奏,你有何发现?师引导发现。“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发现”点幻灯片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的基本原则:1.句中的连词前应停顿.
2.主谓之间要停顿.
3.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
师:按刚才划分的节奏读一遍,慢读。
生齐读。
师:有了一点感觉,但还缺少点韵味。
师:怎样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呢?同学们看一段视频。点幻灯片,有什么感受?
生:摇头晃脑读。
师:同学们,站起来,其实读论语还能锻炼身体,按照我的节奏,动起来吧!1.2.3.4点配乐,子曰,起
生摇头晃脑齐读。
师:刚才,我看见同学们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听起来很有韵味,谁上台来摇一摇呢?点配乐。读前四则就可。
生摇头晃脑地)朗读前4则。
师:很有味道,如果声音在大一些,语调在拖长一些。就更有君子之风了。在试一试。
师:有进步,能不能走着读一读?我在找一同学上来踱着方步读一读?
生:(踱着方步)朗读第5,6、7、8则。
师:他是一个踱着方步的孔子。
师:非常好,韵味出来了。但又缺少点乐感,我们这样读:一人念旁白,然后男女生穿插读。 念旁白的同学要有气势,谁的声音比较浑厚一些?师示范“子曰”(如果效果不好,可加快速度) 师:读出了高低起伏的乐感,我们再加点轻重缓急。听节奏读。按照我的节奏调整你们的朗读速度。 打手鼓
过渡:同学们读的很投入,会读文言文了吗?回忆一下,怎样读才能“乐在其中”呢?
师引导展示:朗诵文言文的方法:
篇三:文言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文言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作者:陶玉荣
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第04期
【摘要】:教学不能忽视兴趣的培养与呵护,而文言文教学尤其需要注重教法来提高课堂趣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注重诵读,以读激趣;二、合作探究,以疑激趣;三、拓展材料,以新激趣;四、开展活动,以乐激趣。
【关键词】文言文;方法;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中考必考的项目之一,所以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文言文和现在的时代相隔得比较远,它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词语的含义都和现在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些因素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很枯燥,很难学,每次学习文言文时都如临大敌,很容易就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要教好文言文,就必须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爱上文言文呢?
一、注重诵读,以读激趣
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一样都需要注重诵读,诵读是实现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
一。但是很多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在教学中往往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常常忽视了朗诵的重要性,由于缺少了这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就像是空中楼阁毫无基础,这让本就吃力的学习变得更难,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就会产生畏难情绪。首先,可以让学生自行初读课文,争取先读准字音和句读,把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在小组内解答,这样既解决了读音和句读的问题,又让学生预习了课文内容,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其次,让学生展示朗诵,可以小组推选代表朗诵,也可以齐读,或者分角色朗读等方式,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享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这样诵读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让文言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作探究,以疑激趣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老师独占教学舞台,从字词的讲解,语句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事无巨细老师一手包办,学生在课堂上从头到尾只是听和记,却没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更没有展示的机会,就会觉得学习文言文毫无乐趣。长期下去,文言文教学课堂就会变得像一潭死水一样毫无波澜,教学效果无疑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首先,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老师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再一讲到底,而要努力地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享受到文言文学习的成就感。这样不仅能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会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果。其次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曾说过:“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老师就不要轻易地加以否定,而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就会变得有信心,从而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质疑,既可以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层内蕴的理解。
三、拓展材料,以新激趣
拓展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向现代汉语拓展,主要把文言文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 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等。同样也可以把文言文中的词语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古今异义词。二是把课堂内学习的文章向相当难度的课外文言文拓展延伸。每当课内学完一篇课文,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和本篇课文主题相关的或是内容相关的文言文,让学生通过延伸阅读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人物的形象。如在学完《晏子使楚》后,就给学生相应地推荐《晏子相齐》、《晏子仆御》等文章。有时为了巩固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也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文章。如学习了《幼时记趣》后,为巩固文中“之”的用法,就可以给学生推荐《树之难去之易》作为课外延伸阅读,来加深学生对“之”用法的理解和巩固。拓展延伸不仅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目的,又达到了阅读内容的拓展性,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四、开展活动,以乐激趣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促进学习的效果,如举行朗诵比赛、背诵比赛、辩论赛、开展故事会、编课本剧等。用这些活动来满足学生喜欢表现的天性,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这不仅是教学的必要,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如在讲完《愚公移山》一文后,随即举行了一场“辩论赛”:愚公、智叟到底谁愚?主张“愚公实愚”一派和主张“智叟不智”一派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在无形中都将得到锻炼、提高,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再比如学习《晏子使楚》一课,讲到晏子与楚王的对话,可让学生想象一下人物讲话时的神态、语气,再模仿表演。这样既改变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激活了课堂的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兴趣。
当然,方法不只是这些,但不管怎样,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爱上文言文,我们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教,而是为了提高古诗文素养而教。教学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更需要注重教学的方法,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
“头脑不是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愿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能设法找到点燃火把的火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成为熊熊燃烧的火炬。
(责任编辑:龙贤东)
篇四:我爱文言文
我爱文言文
I love classic chinese
文言文翻译常见八种失误
1.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倒装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有的学生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2.应译的漏了,不需译的却译了。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正确。再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利于晋。学生硬把“晋侯、秦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这就多余了。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官名、帝名、年号等,都不用翻译。
3.该增添没增添,没有的却要增添。例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流畅。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原句并没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这一内容。这属于没有却要增添而造成的失误。
4.省略成分没译出。例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文却没译出。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有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了错误。
6.以今释古。例如:是女子不好……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这就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例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爱竹说文言文)7.不理解互文见义。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正确的译文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8.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是同义迭句,不能直译,只能意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
篇五:爱莲说
《爱莲说》
教材分析
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教学策略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
教学过程实录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我们首先浏览网页中“美丽的莲花”,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
[设计意图:由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花的美丽、洁净、亭亭玉立有直观感知,为下文分析描写莲花外貌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质的颂扬作铺垫]
2.多样阅读、整体感知:
①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
教师活动: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这个人的心态和志趣。周敦颐这么喜爱莲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 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②多样阅读、感知课文
⑴听范读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
学生活动:听范读。
⑵自由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⑶学生代表读课文
教师活动: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通过反复听读、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③协作学习、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协作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师活动:教师给予总结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小组协作、质疑探究
①独立思考、质疑发问
学生活动: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问题,引导课文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的君子?
◇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或人生态度,作者对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设计意图:学生就文本内容主动设疑,客观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围绕学生理解难点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深入探究,解答疑问
教师活动:为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我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几句写了什么?作者如此准确生动的进行描写,意在突出什么?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我们看莲这些外在的特点 ,都显示出了莲哪些高洁的品格?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莲花具有这样多的高洁品质,难道不能称其为君子吗?
教师活动: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师活动: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请同学们思考,“谁喜爱菊?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是有名的隐逸之士。他做彭泽县令时,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他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菊隐喻远离官场、躲避现实的隐士;
教师活动:(总结明确)它们虽有气节,但消极避世。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为伍。“陶后鲜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冷淡,似有隔世之感。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是主张入世的,隐士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君子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教师活动:谁喜爱牡丹?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牡丹,象征世俗“富贵人”;
教师活动:(补充时代背景)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 因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字里行间讽意十足。对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不屑一顾。
教师活动:谁喜爱莲?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作者爱莲,莲是花中的君子,他从内心热爱,而且是努力效法的。
教师活动: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咱们一起思考第三个问题:“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学生活动: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品格高尚的人生态度,婉转的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莲花和菊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花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周敦颐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作者通过对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做陪衬,就自然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研读,深入文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理解了作者情感]
4.拓展阅读,关于菊、牡丹、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古人云:“言为心声。”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我们再看“比较学习”和“拓展阅读”两个栏目,阅读关于菊、牡丹和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阅读诗句、文章,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托物言志的手法;同时能够理解由于各个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所以他们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言的志也会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被歌颂,也可能在另一篇文章中被批判)此环节,不但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还尊重了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5.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实在难能可贵,有这样高的人品,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同学们,希望我们都追求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