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梵高生前最后一部作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28:16 字数作文
梵高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字数作文

篇一:对梵高作品的鉴赏

对梵高的作品赏析

周昇 1240109135

我是一个热爱美术的人,但是我从没有深入的理解过印象派的作品,自从上了美术鉴赏这门课之后。我开始关注美术作品和印象派作品,尤其是梵高的作品我尤为的钟爱,我从他的作品看到生活的美。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 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早期因为表达内心的悲痛,曾割断了自己的耳朵。1890年七月29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拾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台湾译名梵谷。

《拾土豆者》

在现存的梵高的油画中,这幅是最早期(埃顿时期)的作品。在这以前,虽然也画过数幅习作,但都没有保存下来,因此这就成为他的作品目录中登记的第一张。1881年秋,他从使用调色板的方法开始学习水彩画的画法,时常从埃顿前往海牙,求教于当时的名画家莫夫。信上曾叙述说,在莫夫处画了两张静物油画与两张水彩画。信尾又附言:“两张油画的主题是毛皮制成的小孩帽子,旁边放些土豆及甘蓝。”这一幅画是其中的第二张,他在下一封信上说:“这不能算是杰作。但总比以前所画的完整些,至少我相信有更逼真的感觉。

《塞纳河滨》

在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历程里,文森特·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 。从小就活在妈妈对死去的哥哥的怀念中,或许这就注定了他的性格比别人抑郁和多愁。

文森特·威廉·梵高的一生的艺术之路

早期作品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和德伦特时期。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1883年间。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

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就在这个时期他的第一幅在他的生命中的著名作品诞生了,《吃土豆的人》。

1885年11月底,梵高决定去安特卫普,在那里的3个月里,他努力的学习绘画并沉醉于其中。在此期间,他了解鲁本斯的绘画,接触到了日本浮世绘,这些都对他此后的绘画历程有很大影响。梵高此时期的作品延续了纽南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沉的笔触,但他也渐渐使画布变得明亮了些,色彩也丰富了些

1886年2月底,梵高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凡高兴奋,尤其是印象派绘画使他震惊不小。2年后,梵高渐渐厌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他并不满足于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和思想理念,而他独特的个性告诉我们,梵高的绘画不属于任何流派。于是梵高带着希望来到法国南部,充满阳光的小城阿尔,迎来了他最辉煌的创作时期。

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 -阿尔,并很快爱上了这儿。梵高在阿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仍无法卖出以养活自己。《向日葵》《收获景象》 《夜间咖啡管- 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 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柏树》

1889年5月8日,梵高自愿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在圣-保罗精神病院治疗。这时的梵高已陷对精神的恐惧和前途的迷茫代表作品有:《星月夜》《柏树》等。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时,评论家开始评论梵高,而且卖出了他生前唯一一张油画。

最后在他37岁的时候选择了自杀,谁也不知道这个孤独的画家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但是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人们眼中的疯子,他是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在我眼里至少他比当时很多所谓的“正常人”更懂得生命,懂得去追求。

《星空》

我个人最喜欢梵高的作品就是这一副幻象般的夜空,看到它的那一刻,我仿佛也陷入了自己的幻想当中,在那一片深邃的夜空中无限的想象随之从脑海中流淌出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天马行空的天地在那儿不用受世俗和尘间的条条框框给定型。在梵高的夜空中我看到了这个神秘的地方的具体形象了。

这幅画映眼帘就是那些爆发的星星,一圈一圈地缠绕着,梵高用那奔放和像火焰盘的笔触让人透过那一团团的光看到未来。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时,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这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约束。梵高的绘画在于他的超自然的,超感觉的体验。 《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现在大三的我不正是在这黑暗与迷茫中吗?在准备面对社会和毕业的实践中。一次次失败让我陷入困境,一次次跌倒使我身心疲惫。呼吸着冰冷刺骨的空气,心也快冻结在黑暗之中,但我没有选择,必须坚定信念,永不放弃,寒冷冻结不了我的心潮,黑暗无法阻止我的脚步。梵高,用星夜为我照亮前方的路。

《向日葵》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象中的美丽幻像。

阳光挥洒在布鲁塞尔的街道上,连空气都变得金黄。你面向太阳,那因郁抑疲惫而苍黄的容颜如向日葵般熔化在金灿灿的阳光之中。你面带微笑,双颊留下冰冷的眼痕,带着忧伤,你画下了心中的向日葵。十四朵形态各异的花儿,虽然终将凋零,但每一朵似乎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努力绽放。我知道,你努力地让世人看见你心中的太阳,即使你的面容早已如那花瓣般憔悴,你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追求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那就是太阳。

我也有梦想,我也曾满怀希望,我也从未停止过奔向梦想的脚步。但现在我却畏惧了,我不敢再走下去,因为前途迷茫,我失去了方向。我没有你坚强,我无数次彷徨,我迷失了方向。就在我信念动摇的时候,你用画作带给了我穿越时空的教诲——坚持心中的梦,追求世界上一切的光

篇二:梵高作品解析

《梵高自画像》和所有伟大的画家一样,梵高用肖像画表达他对人所充满的激情而又矛盾的爱,表达自己作为人群中一员不被认同的孤独和绝望,尤其是他留下的大量自画像让我们深深的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梵高曾说:“我变得越丑,越穷,越有病,我越要通过创造明亮,有序,灿烂的色彩来复仇。”他那可怕和紧张的眼神,倔强的嘴角和头发统统都出现在不同层次的高明度的色彩中。

《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时绘画的一系列静物油画.这个系列呈现了向日葵由盛放到凋谢各阶段的形象,他画《向日葵》时, 精神异常激动, 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 给他一种温暖的感觉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 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 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 《星夜》作品是在与高更的争吵过后,他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送给了女友,就因为这样不着常人的举动使得他在精神病院里面一住就是八年,这期间创作了这幅作品天空与大地被紧凑的粗线条清晰的勾勒出来,深沉和凝重的底色色调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恐惧、压抑甚至是悲剧的感觉。这一切带给我们的感觉唯有震撼了。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眩目的奇幻景象。左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梵高的生命就如他作品中的星星,在幽蓝的夜空中独自放光。 《柏树》他曾说:“我不断想起丝柏树,我很诧异竟然没有为这些树作画,我想要以描绘向日葵的手法描绘它们,丝柏树的线条与比例像极了埃及的金字塔”。 《吃土豆的人》梵高在这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一家人身处如此悲惨境遇,却是那样的安详和平静,令观者对人生、对命运产生无限的感慨。凡高说:“我要努力学会的,不是画一个比例正确的头像,而是画出生动的表情。简单地说,不是描摹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画鲜活的生活。” 于是,通过那一张张不朽的画作,我们可以读出一个孤独的画家对天地间最热烈的色彩最诚挚的歌颂。金色与黄铜,那些充溢在阿尔最常见的色彩,加上绿意的蔚蓝,便成了绘本中永恒的色彩。他看日升,看山落,看挂在树梢映在石间那最本质的色泽。他喜欢向日葵,那“落在地上的太阳”,并用几近于偏激的色彩赋予它生命的思考。于是便在那振颤的色块条纹间,在那旋转不停的笔触中,在那热烈奔放的炽热里,我们读出了那真正振奋人心的力量。

我本身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并且对我的生活充满热情和渴望,但是人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对于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我渴望已久,准备复习应考却没有任何的消息,只能继续怀揣梦想等待机会,随时备战的感受是疲惫和煎熬的,机会终于来了,可我不是笔试、就是面试总有被对手淘汰的时候,失望至极的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梦想是不

是只是一个梦?无意的扫视让我发现了它——《梵高自传》再次想到这个人,无论生活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敬他,他始终是热爱生活的,就像他的画一样,展现无限的生命力与对生活的热情,对于自己艺术生命的执着和坚定,对于生活的不懈追求,而我则没有任何理由抱怨挫折,不会有任何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生活。加油!相信自己,最终在家人的鼓励和自我的振奋中实现了我的梦想并且来到了美丽可爱的奇台二小。从此,每当我对这个生活稍有不满,我就会找到他那里去,对比一番,唏嘘一番,侥幸一番,然后觉得自己的困难也不过如此。

每每翻起那几乎漫满了血与泪的《梵高自传――致亲爱的提奥》,从那震颤破碎的心灵和真实浓重的苦难里,我总会读出一种朴素的伟大。

或许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即时的赏慰,但在苦难中挣扎着前进,用灵魂净化苦难,用痛苦创造欢乐的人,即便湮没千年,依旧会为人们永远称颂,并在人们的怀念与敬仰里,开创新的神话。

如果你也喜欢凡高,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因为它能让我们明白梵高画作中那些生命的力量,让你感受到他那不息的生命的激情。仅此,肤浅地写完读后感,以此纪念这颗为艺术而生的灵魂。

篇三:被误解的梵高 林鸿儒

如何理解“被误读的梵高”

姓名 林鸿儒 学号1453025 专业 生命科学

在我们的印象中,艺术家必须自身是穷苦的,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的去观察世间人生百态,用自己的画笔去描绘心中的世界。然而这个世上总存在着一些“例外。”文森特·威廉·梵高,便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家,尽管他常常被人们所误读。

“梵高经常被人误解为艰苦、准备好的画家,他本能地看见什么就迅速画什么。而事实上,凡高的黄昏和黑夜详尽反映了他开阔的文艺知识。”在1888年,他写给妹妹威尔的信中提及到,在他画第一幅星夜画布时,他受沃尔特.惠特曼的诗歌启发:“他看见?在广阔的密布星星的穹隆下-这上天人们称为上帝-在世界上一恒不变。”当我们想到梵高,想到这位人生“苦难”的艺术家,他的“苦难”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却往往忽略了他自身从小培养的良好艺术素养与文化知识。

我们知道梵高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但什么是印象派画家,个人感觉就是穷困潦倒(毕竟当时印象派作品还没有被大众所接受),穷的只剩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大笔一挥,辅以浓墨重彩的绘画风格,画出一副色彩斑斓的画。在我这个外行人眼中,觉得只有“哪根筋搭错”的人才能画出如此“美丽”的作品。现在,有这么一个人,他以开枪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成为了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他 不 差 钱 !!!他,叫梵高。

要了解“与众不同”的梵高,我想也许要从其出身谈起。梵高的父亲是一个牧师,他的叔叔们是画商。他的弟弟提奥在后来成为了成功的艺术画商。等等,我们讲的是梵高,那为什么提这些人,因为这些人使梵高成为了一种人——不差钱的人。历史上许多艺术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凭借画画这门技艺来养活自己。而梵高不一样,从小的艺术熏陶让他深深爱上了画画,似乎得了一种“不画画会死”的病(开个玩笑)。我们知道梵高生前只卖出去一张画《红色葡萄园》,400法郎,大约是他弟弟给他的2个月的生活费。可是这点“小钱”却让不差钱的梵高受宠若惊。毕竟他一辈子只卖出去一幅画。

是什么让不差钱的梵高能够甘于寂寞,待在一个小镇里,不断的创作?是一颗纯粹的心灵,是一种对艺术的深深热爱,是一股敢于表达自我,想做就做的意志。这最后一点,也就是我们眼中的“性格古怪”却常常成为了我们解读梵高的切入点。那么我也从这点切入吧。

初恋遭受重大打击,与父母兄弟不和,与牧师学校不和,与画商叔叔们不和,与画家们闹崩,与妓女克莉丝汀同居又分离。他偏执而又孤独,嗓门粗大,举止无礼,招人厌烦。他被小孩子称作红头发的傻瓜,被大人称作三十岁的白痴。他割下自己尖叫的耳朵,却毫无知觉。为了表达自己的爱,任烛火将自己的手掌灼烧至暴皮起泡??种种正常人不太会做的事,发生在了他的身上,以致他最终被送进精神病院。

这些遭遇被我们读着,他的苦难也被我们感受着。临终的时候,他留下脍炙人口的名言:“这苦难啊,永远也不会终结”。于是全世界的人都同情他。我们阅读梵高的苦难,我们将自己的生活与梵高的生活比照,我们把自己内心的痛苦投射在他的身上,于是两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就这么风马牛地有了联系。也正如本文开篇所说的,梵高,常常成为了困苦艺术家逆袭的代名词,无数中小学生

用梵高的事例做为议论文的论据,说他如何在艰难的生活中,从事艺术事业,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他是一个不差钱的,真正喜欢艺术的艺术家。然而我们,却遗忘了他的艺术,只记得他在“困苦中奋斗”。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梵高生前最后一部作品)

其实,如果梵高生活在当下,我想在如今这个包容的社会,用“有钱,任性”这两个字能够很好的诠释梵高。然而,他生活在过去,生活在一个自己的艺术,自己的行为不被接受的时代。一个纯粹的心灵,惨遭压抑。一个敢爱的人,被伦理所束缚。种种对爱的追求,在我们眼中演变成了生活的苦难,成为了他性格怪异的标志。即使梵高活得并不如意,但他还是从事着艺术创作,他对艺术的向往,无人能挡。

纽约市博物馆当代艺术展馆的馆长-法国印象主义者卡米耶.毕沙罗的曾孙说:“我们通常认为梵高是无惧、疯狂、热情挥洒着画笔,在他的白天的作品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在夜晚的阿尔勒咖啡厅,他的触角受到约束,你同样看到作品中的睿智。虽然他经历了精神痛苦和忧郁,但他从没有停止欣赏自己所为,这令人十分惊讶。

梵高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天才,他甚至不敢把自己称做艺术家。他的生活境遇是如此之恶劣,他艺术知音是如此之寥落,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情都倾注在自己的画面上,可是他的画作却被那些布尔乔亚的艺术鉴赏家们弃之如敝屣。这就像一个世所罕见的歌唱家,拼将全部生命向着茫茫天宇引吭高歌,可大地上却没有一个听众,没有一丝回音。悲哀啊,上帝造就了一个超越时代的旷世奇才,却没有相应地造就出能够欣赏他的观众,致使他终生都被误解被忽略被漠视被遗忘,他甚至羡慕像雷诺阿、莫奈、莫里索等画家,他们都能够幸运地被众人讥笑和咒骂,而梵高就连被人们讥笑和咒骂的资格都没有。他好像完全被这个世界遗弃了。

但是梵高始终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知道自己想画什么! 其实梵高早已习惯于忍受苦难。但是,即使他是超人,其忍耐力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当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种比死亡还要痛苦的孤独时。为了结束这痛苦,他宁肯选择死亡。我曾读到一些不负责任的美术史家的论说,他们认定梵高是在精神病发作的情况下开枪自杀的。这无疑是对梵高的又一次误读。事实上,梵高在做出自己的最后抉择之际,头脑异常清醒。这在他写给他的弟弟、也是对他的艺术最理解、最珍爱的艺术品经纪人提奥的最后一封信中,表露得十分清楚,他写道:“我不需要故意表达凄凉与极端孤独的心情。我希望你能够马上看到这些画——我认为这些画会把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话告诉你??”

一个拥有着强大内心,对自己所认同的艺术至死不渝的梵高已经跃然纸上。 有空看看他的画吧,画才是他真正的救赎,真正的伟大。在浓烈得刺眼的色彩里, 你会看到到那个迷惘的梵高,那个痛苦的梵高,那个热爱太阳的梵高。他对自己说:你是麦子,你的位置在麦田里,种到故乡的土里去,将于此生根发芽,别在巴黎的人行道上枯萎掉。但他还是枯萎了,这么多这么多的苦难,一个平凡的生命不能承受。1890年7月29日,他用一把左轮手枪对准自己的腹部。他走的那天,夜晚繁星点点。

文中对梵高的描写和评论部分取材于百度,个人语文功底有限,还望老师海涵。

篇四:梵高作品欣赏

凡高,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1853年,梵高生于荷兰的Vincent Van Gogh文森特·

一个新教徒之家,于南布拉邦特的格鲁宗戴尔。1881年左右,他开始绘画。1886年去巴黎投奔其弟,初次接触了印象派的作品,对他产生影响的还有著名画家鲁本斯、日本版画和著名画家高更。1888年,梵高开始以色彩为基础表达强烈的感情。他曾短暂与高更交往,后来神经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在经历多次感情上的崩溃之后,梵高于1890年在奥维尔自杀,逝于瓦兹河畔安威尔。他对 野兽派 及德国的表现主义有巨大影响。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他的画是现今世界上最贵重的物品之一,然而在他的一生中,却倍受冷落和贫穷的打击;他会讲四国语言,博览群书,却像个农民一样生活和工作着;他在癫狂状态下割去自己的右耳献给一个妓女;他的绘画中充满令人迷醉的色彩和线条,一种难以模仿的美;最后,他朝自己开了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梵高一生为人敏感而易怒,聪敏过人,在生前他在许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其个人生活不幸而且艰辛,可他却随时都有献身给别人的爱、友谊和对艺术的热情。在短短的37年人生中,梵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贡献给了艺术。他早期画作爱用荷兰传画的褐色调,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热情使他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他不是以线条而是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作品

1.《夜晚的咖啡馆》

梵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他写信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应。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或蓝色来取得的。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2.《星夜》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

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3.《乌鸦群飞的麦田》

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

梵高崇拜米勒,受其影响极大,曾大量模仿米勒作品.

有人这样评价:"如果说修拉另自然服从于自己的才智,梵高则是张扬自然,使其应和自己的感情." 他是典型为艺术而生的画家.

向日葵:

《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画的同一题材的系列作品.凡·高在阿尔居住期间,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巨大的金色向日葵的千姿百态,既有紧闭的苞蕾,也有盛开的花盘,花朵的黄色呈现出丰富的色调,从深橙色到近乎绿色都有。

他画《向日葵》时, 精神异常激动, 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 给他一种温暖的感觉, 使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 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 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 引起人們精神上的极大振奋.

在这幅作品中,再也看不到自画像里那种短促而笔触,在这里,他的笔触坚实有力,大胆恣肆,把向日葵绚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大胆地使用最强烈的色彩,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甚至过于暗淡。"尽管采取了种种保护措施,这些色彩仍然消褪了原有的光泽。

此画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用绿色和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签名和一朵花的中心也使用了蓝色。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纤细的笔触力图表现花盘的饱满和纹理的婀娜感觉。

"在黄色背景前面的一幅十四朵花,好像我以前所画的一样。不同之处是这幅画更大一些,它有一种相当特殊的效果,我认为这一幅是以更加简练的手法画出来的。"(凡·高)

《向日葵》创下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 被日本收藏家所收藏.他在最痛苦的煎熬中所倾心绘制的最充满光明的精神追求的作品.画面上, 浓重跳跃的金黄色似乎带着燃烧的激情, 粗犷奔放的笔触表露着对美好生活理想的渴求.

是什么精神令梵高在艰难的岁月中一如长青藤傲立于艺术世界,在这梦幻般的世界不倦地追求无瑕的心灵?是心中永不败谢的向日葵。梵高一生画了十多幅向日葵,每幅都有独特的韵味。这几幅向日葵鲜明的红色、黄色、绿色可见作者心境永不老,对生活、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如春天的青青小草,似向日葵拥有不变的信念。向日葵红红的火焰象征着作者心中不尽的热情。多么青春,多么美好。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凡·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像中的幻像。

 "作为一个因不平等和社会罪恶而发疯的失败的‘传教士‘,凡·高是19世纪写实主义的替罪羊之一;而他称为‘可怕的清醒‘的心境的调子是那么高,直到现在,所有人都能听到它,这说明了为什么1888年画的《向日葵》今天仍是美术史上最受欢迎的一幅静物画,一幅以植物为题的《蒙娜丽沙》"(休斯) 对梵高作品的审美之误

的确,梵高之美在于其精神而非其作品。他作画时情绪的饱满和他契而不舍的精神创造了“美”,但他的作品始终是在作画的“快感”上迂回,他作画时的笔触、色彩、构图都是一种直接体验,缺少主体意识上的控制,所以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习作”。“习作”也就是在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和复制”的过程中掌握绘画工具的特性。但他画面效果的独特性使人忽略了他的“模仿和复制”,这种独特性并非是在“本体性否定”的意义上产生的,却恰恰是本体性的延展。人作为一个个体,都拥有独属于个体的特性,每个人拿起笔所画的东西都会具备个人风格。梵高画面效果的独特性,除了性格原因,还有拮据的生活。他无力购买画商制好的颜料只能用矿石自己磨制,颜料中的颗粒相当的粗糙,形成了特殊的画面肌理从而产生更强的力度。然而审美对象在面对其作品时所产生的心灵上的震颤,却并不见得源自画面,往往是源自梵高经历之“美”的先入为主。

“美”由艺术活动产生的最多。艺术活动的产生我认为是源于人的精力过剩产生空虚,需求心灵依托,所以人产生进行艺术活动的最初冲动时,不论他采用何种形式去进行都应该是基于“快感”,“由于?快感?的特点在于它的重复性和周而复始性,所以?快感?无法使人获得真正的心灵依托感……”。由“快感”支撑产生出的作品能不能称之为“美”?这就涉及到“艺术在何种程度上成为美的问题。艺术成为美的关键不在于她是否具备形象形式,也不在于她是否是和谐的、典型的、完整的形象形式,而在于她是否体现出对现实的某种否定性态度,在于她是否体现出对现实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由此看来梵高的作品只能处在“非美”状态,在他的作品里看不到对现实的否定性和超越性,只有无力还原现实的无奈性,这种周而复始的无奈同时也创造了梵高对于下一幅画作寄予的期待,这种期待也就是他激情的源泉,当他无法穿越这种期待,“快感”也就随之而逝。导致梵高自杀的根本原因,也在于他无法否定“快感”世界的局限性,无力创造一个能弥补这种局限的与之不同的世界。但当他选择自杀这一行为时,他完成了“本体性否定”,“美”从而诞生,读者也获得了极强的审美神经的触动。但这种“美”是人性之“美”而非艺术品之“美”。

所以,大家对梵高所进行的审美,审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的作为。

篇五:看梵高作品有感

看梵高作品有感

今天老师带我们领略、欣赏了一下梵高这位荷兰的后印象派大师。看完他的作品,以及有关电影,心里有一了一点小小的感悟,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下面写一下我对梵高的三幅著名作品的感悟,有《向日葵》、《星夜》,《割耳自画像》。 向日葵作为一种植物,从太阳在东方升起,到太阳在西边落山,一直追随太阳的脚步,追随着光和热,日复一日直到生命的结束。从梵高对向日葵的描述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当他生活贫困,疾病缠身,受到别人的嘲讽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对希望绘画发挥它巨大作用的执着追求精神。梵高在《向日葵》中以黄色这种暖色调作为主色调,是那样的恰到好处,同时又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强烈的表达了他对生活、绘画的热爱,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真理的精神。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让一群从来没见过真花的蜜蜂“欣赏”四幅色彩绚烂的名画复制品,看看蜜蜂反应如何。结果发现,梵高的油画《向日葵》特别受蜜蜂青睐。大师笔下惟妙惟肖的向日葵竟让蜜蜂误以为真。蜜蜂多次停落在“向日葵”上,想品尝其中的“花蜜”,足见梵高的绘画能力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以假乱真的地步。这一时期也是他生活困难的时期,但疾病、困难并没有打倒他,他对绘画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严谨、细致、认真的态度,对自己的作品倾注心血,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地方。

1987年3月30日(凡高诞辰134周年纪念日),《向日葵》被日本安田水上火灾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镑(约4000万美元,58亿日元)的价格买走。可见世人对《向日葵》的热爱,对梵高的崇敬和肯定。

《星夜》是梵高在精神病院,白天可以外出的条件下所创作,而其作品所描述的风景也正是精神病院所在地圣雷米。作品中以蓝色这种冷色调作为主色调,而不是星光与黑夜的对比,光与夜的抗争,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给人一种阴暗,忧郁,失望,悲伤的感觉,反映了梵高在精神病院期间的一种孤立无援,无法与同行很好的接触,进行艺术上的交流,精神上的得不到满足,艺术上的问题得不到很好回答的情感。

梵高生前非常欣赏日本浮世绘《冨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冲浪里》,而《星夜》中天空的涡状星云画风被认为参考并融入了《神奈川冲浪里》的元素。这种漩涡给人一种迷茫、冲突、前途遥远的感觉,切合了梵高在这期间的情感。 《星夜》以一种粗狂的线条描绘了黑夜,给人一种急切,匆忙的感觉。他本可以在医院好好作画,但思想的冲突,内心的灵感让他停不下来,只有不断创作才能让他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据记载在医院驻留了108天,他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共计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后来两个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情绪激动导致精神失常,割下自己的左耳,后来他便创作了这幅《割耳自画像》。虽然有一定的情绪因素,但我更认为是梵高精神上发生的巨大冲突,让他不得不通过一种刺激来让自己保持清醒,而他便选择了割去自己的左耳这种极端的方式。

画面中梵高身体削廋,衣着朴素,带着一顶普通的帽子,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鲜艳的色彩。显示了他这一时期的艰辛,但他并没趋炎附势,不为世俗所折服,坚持做真实的自己。

画面以红色为背景,而不是以建筑或景物为背景,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自画像这一主题,显得简洁明了。而红色是暖色调,又似鲜血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梵高眉头微皱,面部表情也比较呆滞,眼睛里也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让我们不禁想到了他生活的紧迫,生命的坎坷,创作艰难,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梵高这位富于神经质,而又有极高天赋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真切的表现,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那个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梵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