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和谐统一的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39:23 体裁作文
和谐统一的意思体裁作文

篇一:和谐统一的身体

课题:200 年 月 第 课(单、节) 年 月 日 编写日期:200 年

【教学目标】

1. 2.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尺子 钟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2.师:在抓呢?(3. 师: 眼睛、关系? 学生讨论小结:二、探究过程

(一)1师:2.3. 4.5.回教室(填写记录表)

6.7.师:呼吸 ((2): 师:

(二)、指导阅读指南车信箱

学生阅读P16指南车信箱,讨论:1.为什么说人的某一器官受到影响时,也会波及人体其它部分的健康? 2.. 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虽然各不相同,是什么让它们相互密切配合的,保持着高度的协调性

三、课堂总结

1.. 为什么当手碰到热的东西时会飞快地缩回,而且动作是那样的迅速、准确?

2.为什么说长期的睡眠不足会给人体的其它器官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

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课后作业

思考: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影响我们的健康 (收集资料)

[板书设计]: 和谐统一的身体

人体的各个器官是相互协调和谐统一的整体。

教学后记:

本课以运动时的呼吸 (呼吸:吸入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和运动时的血液循环 (心跳:运送更多的氧气到身体各部分)以有氧运动为切入点,让学生体味人的身体是一个 和谐统一的整体,也为后面的睡眠的调查活动的开展埋下伏笔。这是我们在教学时必须认真把握的。(由分到总的逻辑联系正在于此)

篇二:教材解读“多元”与“一元”的和谐统一

教材解读“多元”与“一元”的和谐统一

-----构建母语教育和谐课堂的探索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傅冬云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拥有对教材的绝对的解释权,学生对课本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似乎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材”,通过对教材的条分缕析,向学生奉送现成的真理,追求语文知识的统一与完整,似乎学生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去个性化解读,课堂学习淡而无味。

而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内容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倡导在语文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许多教师就在这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对学生偏离主题的“独特体验,个性解读”听之任之,不加指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自身提供的信息,追求作品内在意义与读者外赋意义的统一,而是完全漠视文本自身存在与其呈现的意义,任由学生误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内涵,甚而还把这当作学生创造性的体验成果。或在教学中对文本意义的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导致文本价值取向的失落,即在多元解读的“幌子”下语文课上的阅读感受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的跑马场”。这样的曲解与误解显然有悖于尊重多元解读的本意,也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真实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引导学生解读教材应注意“多元”与“一元(标准)”的和谐统一,坚持“标准”是在“多元”基础上的标准,“多元”也是有“标准”的多元。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而这样的意义虽因人而异,但应该有不同程度的“标准”的成分,甚至达成一致。

(一)角色转换,用“多元解读”升华情感

教者应诱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学生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与文本灵犀相通,产生共鸣。

《掌声》(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小英些什么呢?

生1:小英,你演讲得太棒了,我要向你学习!

生2:小英,你的普通话真标准,真好听,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生3:好样的!小英,我们以你为荣!我们为你喝彩!

师:(满怀深情地)小英在这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的心中涌动,她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同学们说。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

生1:谢谢大家的掌声,它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我会永远记住这掌声的! 生2:谢谢同学们,没有大家的鼓励,也就没有这精彩的演讲。放心吧,今后我会振作起来,坚强起来的。

生3:谢谢同学们,我想说的话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我给大家深深地鞠个躬吧!

师:是啊!无数的话语都浓缩在这深深的一个鞠躬之中。同学们,仔细听,掌声响起来了!(稍停后接着说)这掌声里有信任、尊重,有鼓励、赞许,有敬佩、喝彩??这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同学们的爱心!

教者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知识等,让学生进行真实而多元的体验,获得真切而多元的感受。课堂上,学生敞开心扉,用一颗颗纯洁的童心去触摸文本语言,倾诉心声。这种充满个性解读的做法,源于课本又超越了课本,使学生获得了思想的飞翔和个性的舒张!

(二)适时引导,让“多元解读”回归文本。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前提是“重视熏陶感染”和“价值取向”。如果有违这个前提,那就需要疏通和引导,教师就要发挥“首席”的作用。在阅读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但“平等”不是“相等”,教师要调控对话的方向,组织对话的过程,以保证对话的有序和有效。

《蜗牛的奖杯》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

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奖杯成了坚硬的外壳,只能在地上爬行。在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后,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师:你们看到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在地上爬行,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生:蜗牛啊,你的翅膀退化了,以后再也飞不起来了,真可惜呀!

生:你每天都要背着这个这种的负担,连伸个头都那么艰难,太可怜了!

师:(扮演蜗牛)大家都这么同情、可怜我,可我更想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要是你不整天把奖杯背在身上,连睡觉也要在奖杯里,也不会这样。

师:我要不把奖杯背在身上,人家怎么知道我飞得快,是冠军呢?

生:你自己有本事就得了,干嘛非得让所有人都知道呀?你这么骄傲,大家会讨厌你的!

师:有道理。可是……我如果不睡在奖杯里,别人会把它偷走的!

生:就是没有了奖杯,你也是那次飞行比赛的冠军呀!你把荣誉看得太重了! 师:谢谢你们的劝告!哎,要是当初我把四处炫耀的时间用来练习飞行,现在也不至于……

生:蜗牛,你别灰心,你可以现在就开始练习爬行的本领,说不定你还可以拿个爬行冠军呢!

师:太谢谢你了,我一定会吸取教训,振作起来的。

教师在张扬孩子个性,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时,不忘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新课标大力提倡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个性,允许孩子对文本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感悟。但保护不是庇护,更不是无视,当学生的认知、情感有一定的缺陷、偏差时,教师就得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进行引导,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实现文本的个性解读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三)充分预设,使“多元解读”独具魅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和谐统一的意思)

《丰碑》,一个感人的故事。课堂上,笔者正围绕“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这句话展开教学。

生:老师,我觉得这位将军也太官僚了,明明看到军需处长冻死了,将军还吩咐手下的人把军需处长叫来,难道将军还不认识这个冻死的不就是军需处长本人吗?

师:同学们,你们会认为将军官僚吗?请你们再把将军的表现和军需处长冻死的情形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纷纷读起书,都在努力寻找反驳的依据。)

生1:我不同意将军官僚的说法,课文一开始就说到将军早已把马让给了其他人,怎么能说他官僚呢?

生2: 老师,我也不同意这种看法,我想大雪把军需处长覆盖了,文中说到,已看不清军需处长的面目了?

生3:老师,我从将军的神态就可以看出将军本来对这件事很恼火,说明将军是很关心战士的,怎么能说他官僚呢?

…学生在读书中对将军关心战士的品格有了进一步了解,军需处长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格也自然流淌到学生的心里,从而对“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这句话的意蕴有了更深刻的领会。“将军是?官僚?还是关心战士?”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读书的体验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对文本解读往往会有不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学生课堂学习的真实情况,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的动向。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质疑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但由于在课前解读钻研教材,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因此,这全方位的预设就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适时关注课堂生成,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从而也使课堂精彩纷呈。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已阑珊处。”在我们解读文本并追寻意义何在之际,或许发觉其意义就在我们解读的过程之中。某种意义上讲,文本的多

元解读已远远超出了教学的范畴。保持适度的阅读警觉,和学生一起寻找文本多元解读的支点,渗透民族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这是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也是教师的理性和良知所在! ??

篇三:论老子“不仁与仁”的统一对践行和谐发展观的意义

论老子“不仁与仁”的统一对践行和谐发展观的意义 摘 要: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公共服务是当前人们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重新拾起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道德经》中“不仁与仁”的话题与和谐发展观有重要联系,在当前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将“不仁与仁”思想统一看待,对国民培养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构筑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子;不仁即仁;二位统一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035-02

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公共服务是当前人们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多数学者认同,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为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民众的文化素养,重新拾起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本世纪初提出的和谐发展观认为:个人发展以他人和过去的社会发展为基础,以为自我的贡献与自我价值实现为标志。从“不仁与仁”的视角来看,和谐发展观实际在传达一种不仁向仁的转向,倡导民众放弃对虚无自我价值的追逐,转向到对他人施仁,对社会有贡献的崇高价值追求上。

一、不仁与仁

《道德经》中论述“不仁与仁”的章节仅有第五章一处,“天地不

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1]历代文人对“不仁”、“刍狗”等词句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存在争议。三国王弼在《道德真经注》中提及:“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北宋梁迥在《道德真经集注》收录了唐明皇的注解“不仁者,不为仁恩也。刍狗者,结刍为狗也。犬以守御,则有弊(蔽)盖之恩。今刍狗徒有狗形。”北宋苏辙《道德真经注》中认为“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无警吠之用,故无情于仁爱也。言天地视人,亦如人视刍狗,无责望尔。”南宋彭耜《老子道德真经集注》中提及了王安石父子的观点:“天地之于万物,圣人之于百姓,有爱也,有所不爱也。爱者,仁也;不爱者,亦仁也。惟其爱,不留于爱,有如刍狗,当祭祀之用,盛之以箧函,巾之以文绣,尸祝斋戒,然后用之。”近代学者胡适在《中国哲学史——胡适学术文集》中认为“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综上,对仁与不仁的分歧在几个方面:(1)仁是无为,不仁是因天地无为存在,便到了仁的境界,也就没有讨论仁不仁的必要(王弼);(2)仁是仁恩,不仁是不为仁恩也(唐明皇);(3)仁是无私或者仁爱,不仁是因天地不曾承担作用,也即一切与天地无关,故不仁并非说天地不仁爱或无私(即不是否定爱或无私),只是表达天地的仁爱与否同人无关(苏辙、王安石父子);(4)天地的仁或不仁是人为赋予的,或许根本不存在(胡适)。

以上不论何种解释,似乎仁的意义总是美好接近于善,也即仁偏向于慈爱和美善。不仁不是非仁,不是对仁的否定,只是说明一种状态,尚未到达仁或者与仁无关的状态,这种状态并不处于仁的对立面。基于此,有此假设:如果天地缺乏仁,没有做到仁,就会将万物当作是供奉自己的贡品(即玩物),随意支配、享用甚至“愚弄”。圣人(当权者)缺乏仁,不仁时,就会将民众当成刍狗。此假设有一定的偏颇,但仍有借鉴意义。以史为鉴,被视为有仁的明主通常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故常施仁政;而残暴乖戾的暴君则施行苛政,陷百姓于水火之中。

老子如何得出“天地将万物当成刍狗”的论断呢?古人生产力低下,没有主观能动性的概念,所以看到了洪水、地震等自然现象后,便产生了对生存无奈的感叹,抑或是对自然“顺天命”的豁达,但不论如何,人与天地自然相比,只能逆来顺受,别无他法,所以在天地面前,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承认,本身就像是刍狗一样。因此有智慧的老子,勇敢地承认了“自我像刍狗”的论断。因此所谓“仁或不仁”的论断实际是指“天地不仁或仁,不论你认为它仁或不仁,它依然高高在上”。天地不需功利,天地无思想,无思想便无法衍生出人的情感与知觉,更不能将万物做刍狗。天地不言不语,也无法言语,只能通过先知与之沟通,即使沟通也是单向联络,所以“仁或不仁”是在借助着天地的名义,为了某种目的的“勾当”,可能是劝诫人们向仁善,抑或预示人生运行规律,抑或是为了宣扬个人的学说。

二、不仁即仁的二位统一

圣人的仁或不仁又该如何解释呢?在皇权社会或者现在的法制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长久存在。与之相应的则是强势群体,高居上位的“贵族”或“当权者”。对于圣人来说,百姓像刍狗,是因圣人的精神状态已脱离人道,没有七情六欲、诸多烦恼,也即处于天地的境界,故此将百姓等同于刍狗也无可厚非。而《辞源》中对“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当狗”中的“不仁”释成“残暴,残忍”[2]。钱钟书先生也认为:“圣人不仁,圣人虽圣,亦人,也人有心也,其不仁也,或由麻木,而多出残贼,以凶暴为乐。”[3]尽管钱先生的论断有争议的地方,却有借鉴意义。如自孔圣人之后,为追求入圣的当权者大多误会了老子“圣人不仁”论断的内涵,为了成为“圣人”,希望百姓将他称为“圣人”,错误地按照老子的标准,简单地推理,即“将百姓当作刍狗”,便可成为“圣人”。但老子的初衷只是希望当权者像天地一样、圣人一样,被民众所敬畏,而当权者毕竟是人不是天地,故综观史志,除了三皇五帝,在无一当权者得“圣人”的殊荣,由此可见钱先生的论断确实有过人之处。

也有学者提出将“圣人不仁”的“不仁”释成“至仁”,并提出“刍狗”在传递一种轻视之意[4]。认为圣人像天地一样对万物众生一视同仁,它不偏爱某物而使其生,却不使其死,即本身是一种轻视的状态[5]。但如果将“不仁”等同于“非仁”,则此释意也有可取之处,是较为接近《道德经》整体传达出的辩证统一的精神内涵。然而毕竟“不仁”与“非仁”有所不同,“不仁”是指尚未到达仁

的状态,而“非仁”,则是否定,完全地否定仁。因此对于圣人不仁的解释,应该是“不仁即仁”,当刍狗就是不要当,引导人们走向“入圣”,走向“仁”,“不仁与仁”是二位一体的统一体,像阴与阳、长与短,仅仅是状态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本质并未有区别,更没有相互对立和否定。

三、不仁即仁的现实意义

配合不仁与仁的论断,老子又提出,“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其意是,就算装得很满的东西,假若是静止的状态,也不易流出,相反就算是尚未装满的东西,假若在运动中,也是容易洒出来的。多闻数穷,“数”通假为“术”,“多闻”是对百姓而言,“术穷”是对当权者而言的,为何多闻数穷,这与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有着重要关系,在第三章中,他明确提出“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因此,多闻数穷,同“虚其心,弱其志”是同一个执政主张,即强调“愚化百姓”的仁政。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或许对管理社会、治理国家是一种强有力且有效的方法,但也不可否认这一观点也诱使当权者走入“鱼肉百姓”的歧途。而这也只是历史发展的误会和必然,从学术层面来说,老子提出的“仁政”是有前提的,即他的执政主张和观点的基点都是对圣人而言的。只是历史上后来的当权者正像钱先生所说,“也是人,也有人心,因此难以入圣”,故造成了历史的误会。那么,在当今倡导和谐发展观,推行文化产业大发展

篇四:讲和谐

讲和谐

中国的文字是很有意思的,“和”是由“禾”字和“口”字组成的,在古代是指“人人都有饭吃”;“谐”是由“言”字和“皆”字组成的,是指“人人都有说话的机会”,“和谐”即“口有禾食,言皆可出”。我想,对于一所大学而言,“人人有饭吃”就是指学校教职工的物质生活待遇能够得到很好地保证和体现;“人人都有说话的机会”就是指学校科学民主的氛围浓厚。所以,“和谐校园”是指广大师生的生存权和民主权得到充分体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协调发展,学校各个子系统和各种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一种态势。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模质量的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学校要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学校首先要发展,而且这个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学校真正的和谐。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学校的规模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的关系问题、综合与特色的关系问题、国家投入和自我发展的关系问题等等,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走以内涵为主,内涵与外延并重的发展道路,即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和谐发展,从“建大楼”转向“出大师”,注重战略定位,完善办学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坚持走 特色化与综合性和谐发展、跨越式与可持续和谐发展的道路。

我们希望通过实施这种和谐发展的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达到维护长期的稳定,形成重量级成果,确立特色性品牌,造就大师级学者,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高水平服务的目的。 2 、共性个性的和谐共处

“和谐”并不意味着只有一个模式,而是强调“和而不同”。构建和谐校园,一方面应该体现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感,如学校的办学理念、奋斗目标、制度规范等等,也就是说象长江水一样,虽然有很多的漩涡逆流,但始终是向一个方向流动的,是向东流入大海的。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尊重差异,理解和支持个性的发展。

共性个性的和谐共处首先表现为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和谐共处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师生员工把个人发展同学校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激发大家关心学校、热爱学校的创造活力,使大家感到工作创业有奔头,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发展动力。在学校领导层面上,领导班子准备加强调查研究,将调研制度经常化、规范化,听取多方面的声音,了解各方面的需求,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在座的各位领导干部也应该注重加强与不同层面教职工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和了解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职工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积极引导他们将自己的事业融入学校的发展大业中。学校职能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也要注意兼顾学校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平衡,使政策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共性个性的和谐共处其次表现在不同学科、不同院系发展的和谐共处上。在学校总体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在办学条件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从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兼顾效率公平、市场导向和计划调节以及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定位出发,和谐配置学校的人财物资源,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协调,保持各个学科之间的布局合理、互相支撑、协调发展。

3 、刚柔相济的和谐统一

刚柔相济的和谐统一,第一方面是体现在刚性制度约束和软性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法治基础,近年来,党委和行政部门都对制度进行了修订、整理和汇编,目前学校已经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整个学校管理部门的运作比较有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部分师生对制度认识和了解不够、一些职能部门在制度的执行和运用上还存在偏差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制度建设贯 穿于学校建设和发展之中。同时,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的不断出现,目前我们的制度体系还存在一些制度尚未健全、未能跟上、未能覆盖或存在盲点的地方,迫切需要“软实力”来对学校管理和运作进行有力支撑,大学精神的凝练和校园文化的培育作用需要得到充分发挥。在这方面我们有比较成功的实践:在百年校庆中,学校党委开展了“暨南精神”大讨论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 和参与,撰写和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大学文化传统和 “暨南精神”的论述文章,最后形成了“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 ”的“暨南精神”,这次活动大大加强了广大师生的荣誉感、向心力和身份认同,至今仍起着凝心聚力的作用。

刚柔相济的和谐统一,第二方面是体现在民主与集中的和谐统一。我们都知道,如果过分地强调民主,没有一种主流的价值导向来引领,将导致学校的发展陷入方向不明、工作杂乱的境地。但是如果过分强调集中,又会产生决策上的武断,阻碍广大教师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建立和完善议事决策、公开监督机制势在必行,例如以制度来保障集体议事、民主决策的制度;继续推行校务公开, 扩大校务公开的范围,便于师生员工充分了解学校管理的各种信息,实施有效监督。

刚柔相济的和谐统一,第三方面是体现行政管理和学术自由的和谐统一。充分发挥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两条线的作用,相互补充,形成

一种纠偏机制。在强调行政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上,充分尊重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尊重教授在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学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专 家 教授的决策咨询和学术管理作用,吸引更多教授关心和投入学校事业的发展。 4 、党政工作的和谐配合

党委的工作要“虚工实做”,始终围绕着中心工作来开展,行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就是党委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切实发挥好党组织的保驾护航作用,真正做到党政分工不分家。

基层党组织应该主动关注行政工作的开展情况,并把工作重点放在为正确决策和实施决策的服务上。例如,在决策前,要深入展开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为班子决策提供信息,并通过组织党员、群众参与议政,从而为正确决策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在决策中,对决策是否符合国家和学校的大政方针、程序是否规范进行把关和指导;在决策后,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 作,通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行政领导的政令畅通和决策的顺利实施。同时在实施决策过程中积极主动向教职工了解实施的效果,如果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班子成员,修改完善,减少损失,使党政领导班子密切配合贯穿于工作始终。

第三项内容是我代表学校党委向中层干部提出一些希望和要求

这次干部换届,一些干部和岗位进行了调整,对于同志们的履职,我有责任找大家谈谈心,由于时间安排问题,之前我与部分干部单独

谈了话,现在,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党委与在座各位干部进行集体谈话,提出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几点要求,与大家共勉。

一是善谋发展的事业心。

“一个山峰的高度决定一座山的高度”,一个单位领导干部的思想高度,决定了这个单位的发展高度,也就是说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有敢为人先的发展气魄,是否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是否有捕捉机遇的发展能力,都将对整个组织的发展产生全局和长期的影响。

在座各位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肩负重任,你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在你们的任期内,你们将以什么样的精神和姿态投入工作,开展哪些工作,实现什么样的工作目标,给学校交一份多少分的答卷。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着你们任期内工作的成败。我希望在座各位同志都有一份善谋发展的事业心,要有做大事的气魄,始终保持面对机遇不等待不观望的主动精神,面对困难不退缩不保守的进取精神,面对变 革不教条不僵化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提高办学质量的新思路,推动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希望大家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当作一份事业来对待,有事业心才会有成就感,无论是做党的工作还是行政工作,在你将来卸任时都应该有成就感才行。

学校党委也开始实施干部任期目标责任管理,签订具体细化的任期目标责任书,每一位干部都要明确提出自己的工作目标、任务以及完

成任务的时间等等,两年后进行届中考核,以工作实绩来评价任用干部。

二是勇于承担的责任感

“在岗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当前有一种叫 80 / 20 规律的说法,就是用 20 %的精力就可以实现 80 %的工作效果;而

另外的 20 %的工作效果,就是涉及重点和难点问题的事情,则需要付出另外 80 %的精力。是满足于 80 %的工作效果,还是愿意投入时

间精力解决 20 %的难题,这是一种态度的问题。我们常说“态度决定成败”,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就是责任心的问题。有了责任心,领导

干部就会自觉地把精力投入学校的发展中,就会有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决心和勇气,精益求精,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出主意、抓落实。

学校党委通过实施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已经根据不同岗位的具体情况,将要承担的责任具体化、细化,清楚明确,人人都能对应一个具体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各个领导班子和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层级清晰的责任体系,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对这个责任体系的运行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就是分责,班子成员分工协作、形成合力,使庞大的责任体系分解为各负其责的运行体系。最后根据奖惩分明的原则建立有效的责任

制,确立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

三是政令畅通的执行力。

执行力就是贯彻学校的战略意图,完成预定任务的能力,就是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一个战略决策确定以后,贯彻落实的程度如何,能否细化为具体的工作步骤,能否创造性地发挥,最终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这些都是执行力的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经常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从中央到地方为推进事业发展提出的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不少,但是很多事情往往提出来后只是热闹了一阵,并没有真正落实,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解决执行力缺失的问题迫在眉睫。在讲到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时,胡锦涛同志还批评了那种阳奉阴违、我行我素的不良作风,提出领导干部要做到顾全大局、令行禁止。 所以,我认为执行力的提高涉及领悟、服从、恒心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对学校的决策意图和战略部署透彻领会、深刻把握,防止执行上出现偏差;其次,要站在学校发展的全局上服从政策的权威。孙子兵法讲“上下同欲”,就是上下要齐心,才能完成任务。所以不能因为学校的政策影响到自己单位小团体的利益而拖延懈怠,不执行或变通执行。我们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中层领导干部,必须站在学校的大局 上思考问题和执行政策;另外就是要有抓落实的毅力和恒心,不能开始时信心百倍,制定了规模宏大的执行方案,在执行中遇到了问题,就草率收尾或停止执行。我希望各位领导干部在制定执行方案是要因地制宜,具有可操作性,执行政策时要有继续推进的决心。

四是甘为春蚕的奉献精神。

记得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学校长曾对一位青年人说:“不管你将来当多大的官,不管你将来学术水平有多高,你不要忘记,就做人的要求来说,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都应该有奉献精神。”我们在这里提出奉献精神,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在大风大浪中保持清醒头脑,勇于奉献;又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琐事中保持一身正气,为人表率,不能仅仅想着个人的进退得失,工作上必然忽冷忽热, 忽松忽紧,患得患失。

五是严于律己的廉政意识。

做领导干部如果能树立强烈的奉献精神,就能做到廉政,因为他做工作可以不计得失,不为自己谋私利,廉政不仅仅是一种外部的约束,更重要的是一种道德自律。如果能在道德上把握住自己,就不会去做违纪违规的事情。所以我提倡一定要严于律己,在对待金钱、利益的诱

惑时才能做到邪不侵身。我提醒大家在为官行事时不要忘乎所以,在对待钱物上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时刻敲醒警钟。

做到三好、四给、五和,即心存好念、口说好话、身做好事,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自心和悦、家庭和顺、人我和敬、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篇五: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