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读为生命奠基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23:46 体裁作文
读为生命奠基有感体裁作文

篇一:《为生命奠基》读后感

读《为生命奠基》有感

刘芳芳

读《为生命奠基》有感

读《为生命奠基》一书,真的让我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 “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她的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因读书铸就备课灵魂,便成为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一、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在我心目中,教育是一块圣土,教师是这块圣土上的耕耘者。蔡元培先生说得好:“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我们作为教师,永远都是过去和未来之间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人物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教师的职业与祖国宏伟事业紧密相连,和提高民族素质紧密相连,和家家户户紧密相连,和孩子的现在与将来紧密相连,因此,教师胸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应该以生命投入,奉献青春、心血和智慧,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爱岗敬业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所必必需的,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尤为重要。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肩负未来生命的个体。工人做工、农民种田、商人经商,工作若有失误,损失的可能仅仅是物质利益,还可重来,而我们教师的疏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生命不可能重来。

二、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最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者。苏霍姆林斯基在

《帕夫雷什中学》一文中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教育是爱,爱就是教育。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拥有爱心,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业“护照”,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爱学生,并不意味着姑息、迁就学生的缺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或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它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向教育、向学生献上了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爱。

三、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越来越高,他们会提出许许多多出人意料的问题来问你,并且用充满希望的眼神看着你,渴求你给他一个满意的回答,你能做到吗?

我的回答是很难。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底蕴,我们要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更新自我,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教学艺术,才能真正驾驭课堂,只有做到游刃有余,才能真正胜任现代教师这一伟大的职业。但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缺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改进自己。要不断地消除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即使是潜意识的某些不良想法也要尽量打消,力求做到真正的“完美”。因为它们回在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从而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学生。这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啊。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

“做一名小学教师真难!”,这是我在读了窦桂梅老师的专著《为生命奠基》后的最大感受。我们小学老师,立足于平凡的三尺讲台,黑板是我们永恒的背景,粉笔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学生成了我们最近的亲人。我们是小学教师,这就注定我们的一生要在平凡和忙碌中度过,但我深深地明确压在我肩上的担子到底有多重。身为人师,就要担负起授业传道的重任,要将丰富的知识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还要处处给学生做表率,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一点遗憾。

篇二:《为生命奠基》观后感

《为生命奠基》观后感

每学期开学初都会举行为期三天的培训学习,今年的秋季学期也不例外,前天我们观看了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几年前的讲话:报告题目是“为生命奠基”。窦桂梅老师她提出语文教改中要实现3个超越: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看完后我感慨很多,不禁自问:同是从事教育,一样师范毕业,年龄相差不大,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但是从成就上说,她是当今中国教育界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一颗耀眼的明星。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窦桂梅虽然取得了成就,仍然执着追求激情与思想,超越自己,反省恒新。这就是她的教育境界吧。

窦老师的“三个超越”理念是值得我所推崇的。窦桂梅老师在教学中大胆地对现行教材进行增删取舍,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源泉,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篇章的积累量。在教学程序的安排上,窦桂梅认为“钻入教材”是基础,“跳出教材”是拓展与深化,前者重认同与理解,后者重反刍与应用。这是她的第一个超越。 第二个超越是超越课堂。“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这是窦桂梅告诉学生同时也是提醒自己的一句话。第三个超越是超越教师。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有真性情方有新境界。”窦桂梅是个性情中人。无论有多疲惫,一旦站在讲台上,她便立刻激情四射,她能营造一个磁场,如同头上有一轮光环,让人不容拒绝地被吸引。

她的声音,抑扬顿挫,柔美情深,富有感染力。她的这种激情犹如一团 烈火迅速点燃起学生心中的那团火。她说,激情是她的一种状态,因为这是来自于她心底的自然流露。有人这样评价她:“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 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旅,观赏和领略到一派激情之光”。 对学生的倾情

在课堂上的窦桂梅是全情投入,激昂处她和孩子们一起激昂,缠绵处她和孩子们一起缠绵。高兴,她和孩子们一起击掌;伤心,她和孩子们一起落泪。课堂上的窦桂梅全然把自己也当成了一个孩子,倾情挥洒着童真。窦 桂梅说,站在学生面前,我就是语文。她着意带领孩子们走入的是一个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美,美在丰富,丰富来自对不同人心人生的阅读。美在超越,超越于犄角旮旯的现实世界外,洞开了有厚度的精神世界。美在心灵可以放飞,梦想可以驰骋,而这样的自由无拘束,正来自师与生共同建构的心灵世界,也来自阅读所带来的丰厚的人类文化。

名师之名在于学识胆略,在于砺志勤恳,在于审视笃行。他们都有一种忘我的独立、奉献之精神!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的去实践,努力的去奋斗,去获得一种稳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于精神世界的距离和实践的勇气、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才会有行动,有了行动才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要想改变自己,首要的是要打碎旧的思想意识,让精神站立!

很多情况下,名师给了我们压力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动力。一个要进步的人,对自己应该自找一个压力,这样才能迫使自己去努力。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名师曾经做过的事情。

篇三:为生命奠基

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窦桂梅)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

超越教材

可以说,我们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资料,在认识上,我们要打破教材作为惟一课程资源的神话。正如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面描述的那样: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理念对教学的束缚。有了这种新课程意识,就能把教材看做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做到准确地加工教材。

大家都知道,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加强积累,首先要扩大篇章的阅读。自1994年以来,我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精讲了课本教材的180篇文章;泛读了84篇文章;适当整合部分课文后,新增加了72篇文章。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低年级推荐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幻漫画等书籍。从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到“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的部分书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告诉学生,读书就是用精神的牙齿咀嚼她,用思想的胃消化她;告诉学生,读书不是学习的惟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读为生命奠基有感)养自己,使自己的精神高贵起来。这是一天也不能断的潺潺小溪,一天也不能少的精神食粮。她充实着思想的流脉,支撑着人格的大山。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是丰厚的,可我们却看到青少年一代的人文素养呈下降趋势。从事“人之初”教育的我们,若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我们的民族将来怎么会拥有高尚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还会有“曹雪芹”、“鲁迅”横空出世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

是太好了。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应该由我,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搭建。

6年来,我带领学生在学好教材中的诗词基础上,阅读并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抢救了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不良现象。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语文考试中没考好。可第二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他送我的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他自己独创的词牌子——《独笑傲》。他在这首词中写道:

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试想,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拨动学生心中诗的琴弦,就会把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最后渗透到生命深处。这些融会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等,将成为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6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还积累了l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这些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是,超越教材不能单单停留在量的积累上。就教材来说,引导学生不是告诉、分析、支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引导学生去真正领悟其精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人民教育》曾发表了我的《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一文。文中讲了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情节的创造;讲了对《荷花》、《小站》等课文如何修改教材内容的情景。六年级有一篇李大钊女儿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如果只学这一篇课文,学生对李大钊不会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感悟李大钊》。让学生通过上网、请教别人、读有关李大钊的书籍,进行收集、加工、定稿,培养他们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几天后,学生们写出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论李大钊的博学多才》、《浅谈李大钊的性格特点》等文章,组成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李大钊形象。

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超越课堂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少年的学习生活,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其结果夸张点说是“悠悠六年里,肚中空如洗”。现在,我成为了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师,我时时提醒自己:教育的蓬勃发展告诉我们,今天的学生再也不能像我那样活。我们知道,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他们的生命不能等待。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生命得以增值。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坐在课堂上已经不是学习惟一的渠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要好好学语文,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如何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大语文观”指导下,我努力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尽可能地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课上,我们一起讨论读书的心得,讨论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一起和大师对话,和专家讨论素质教育,听教授的专题讲座;课下,我们组织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到部队进行夏令营活动,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和学生一起滑雪,玩老鹰捉小鸡游戏。当然,最重要的还要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及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考卷。把生命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智慧与创造就表现在学生的手指尖上:从他们自己动手编辑的《萌芽文集》、《创造文集》,到《诗词配画文集》、《信息资料文集》;从《感悟文集》、《心灵日记》,到在诸多语文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及省教委为他们出版的10万册《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这一项项的创造,让学生把生命中的潜在表现力尽情地释放了出来。

超越课堂,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我们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活动。家长在来信中,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少年生活、工作压力、下岗困惑、母子情深和父子隔阂??学生的回信,家长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回信交流读后感。感情的交流,加深了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一位家长用1300多字讲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想,讲了自己自幼患小儿麻痹,参加高考超出录取线35分但未被录取,现在下岗在家的遭遇。他没有被生活的重重打击击倒,仍然顽强地自学了中文函授的专科和本科,还学会了雕刻和画画。家长在结尾中写道:“亲爱的六年五班同学们,身体的健全是父母赐予你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用大脑好好地使用它们??”这位家长拖着残疾的双腿来到学校后说:“老师,那天您念完信后,儿子回家,眼睛含着泪水,他把我开的小吃部里的小餐桌擦了一遍又一遍,晚上还特意提醒我,明天早晨他要和我一起去早市买菜,我哪舍得让他去呀!这些年,我儿子不让我来开家长会,怕我让他没面子,在人多的地方他从来不喊我爸爸。你

知道吗,我看了儿子的回信后很激动,他在信中说:‘爸爸,以前我错了,现在我觉得您比谁都伟大!’你们搞的活动,不光是教孩子学语文、学作文,而是在教孩子做人呐??”家长流泪了,我也流泪了。家长来信虽然来自不同文化阶层,有不同的差异,孩子的回信虽然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见解,但这真实和真情的交流所凝聚成的,却是共同的道德力量,共同的精神力量!

后来,我们班又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我给每一个学生写了一封2000字左右的长信,用6年中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叙说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优缺点等,我在信中谈看法,叙说我们朝夕相处的感悟??学生看后纷纷回信。一封封含着浓浓的情、带着滚烫的泪的回信,让我的心伴着幸福的泪飞翔。省教委又为学生们出版了《我们一起成长——一位老师和她的学生的心灵对话》。学生们在毕业留言中这样写道:“也许再过20年,这份精神礼物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老师,在2000多个校园生活的日子里,您不是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召唤我,而是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和我们一起经历风雨、享受彩虹、攀登人生阶梯,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我当然知道这是学生对我们当老师的鼓励,不过,还有什么能比得了此时的幸福呢!

超越课堂,语言已不只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和存在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超越教师

尊重教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超越教师是富有时代魁力的精神境界的表现。超越教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点化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的相长、双向的互动。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不是不可超越。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超越了教师之后,放飞了他们的理想,解放了他们的灵魂,开掘了他们的智慧,学习成为了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那才是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让学生超越教师,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敢和你无拘无束的交流、平等真诚的对话,才会实现超越教师的真正行为。这种感觉需要教师精神的浇灌。我常想,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教师不能算是好老师。我还想,教师的笑是为了什么?难道见到学生只是机械笑一笑?故意摸摸孩子的头?让学生坐在屋子里去感受窗外的阳光吗?不,教师的微笑只有一条,那就是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

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

让我们用淳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划出学生幸福的人生起跑线。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会长出快乐。自信、坚韧、向上的庄稼,排除掉狭隘、自私、自卑、失败的杂草。不然的话,学生超越教师就只能成为遥远的童话。

要学生超越教师,就需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和你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自己上台当老师;敢和教师对话,敢挑教师的毛病,敢于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重点抓住了“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也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两句话,让学生体会这位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同学们讨论了之后,有的说:“他的牺牲可不是被一颗子弹射中,而是被烈火活活地烧着,他还一动不动,邱少云真了不起。”有个学生说:“我想,邱少云肯定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那样,在心里高喊:祖国万岁!共产党万岁!”这时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被开水烫过一次,那种疼痛实在难忍,当时我什么也没想,就是挺着没有哭。大火在邱少云的全身燃烧,他肯定没有想那么多,心里保证只有一个念头:挺住,挺住,再挺住!坚持,坚持,再坚持!才一动不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发出一声呻吟。”正在我要表扬这位同学的独特见解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说:“不对!我觉得有问题,火势多大呀,他身上带了子弹、手榴弹,火烧了那么长时间,这些一点就着的易燃物,怎么没有爆炸呢?”我惊呆了,这可是我教了好几遍这篇课文,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课堂一时静了下来。我想,这正是学生敢于向教材、向老师挑战的思考,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讨论。最后,这个问题还是发问者给了一个说法。他说:“老师,枪支弹药一爆炸,整个形势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战斗的胜利,导致战士的伤亡。邱少云会想,光身体一动不动可不行,他肯定会把一只手深深往泥土里抠,使劲地抠,奋力想把子弹或手榴弹埋在泥土下面,同时还要忍受大火对他无情的燃烧。最后用身子死死压住泥土,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当时同学们建议给邱少云当年所在的部队写封信,了解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且不管他的回答是否符合当时情况,但他这种敢于超越教材和教师的思维方法,让我们为之喝彩。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思维的敏锐;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看问题的视角。他们能够问倒老师,能够想到课文写不到的地方。这种创造思维正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新世纪的教育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的教师,在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同时,要注意向学生学习,把自己当做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做到“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是新世纪教师成熟、睿智的标志。

超越教师,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与观点交锋的过程,

篇四:读《语文扬起生命的风帆》有感

读《语文扬起生命的风帆》有感

当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特别强调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所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更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

例如在教《狐狸与乌鸦》一课时,我请小朋友们把狐狸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读后的感受。一学生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恒心”。它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由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最后到赞美它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我听后这样引导:“这位同学读得很深入,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说的有理有据,值得大家学习。但是,你们好好想一想,狐狸的聪明和恒心用错了地方——它想不劳而获,想欺骗别人,这是心术不正的聪明、是心术不正的恒心,这种‘聪明’和‘恒心’越多,害处就越大,我们要不得!”

所以说,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我们应当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奠基从品行开始》有感

李玲云 传统的“照本宣科”已无法适应如今孩子的发展需求,一味的“道德说教”也已无法让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以教材为蓝本,整合和延伸教材资源,形象地在课堂上充实课外资源,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走进生活”,进行更多的尝试,获得更多的真实体验,是提高民族精神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我上的《小小一粒米》这节课正是带着这样的理念引领学生学习的。为了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并认识粮食生产的过程和了解水稻生产过程中农民付出的艰辛劳动,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进行直观形象地介绍。为让学生亲自体验一回做农民的艰辛,我安排了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插秧”,在学生开展体验性游戏后,谈谈模拟插秧的感受,体会劳动的辛苦。这一刻,学生心中波澜迭起,他们的回答真实感人。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加深了对“粮食来之不易”的认识。

“育人就是要留下穿透人心的力量。” 相信许多老师都已经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品社教师,肩上的担子和责任是非常重的。每位教师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使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成,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品社这门学科的育人价值。

篇五:为生命奠基

为生命奠基

——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

北京清华附小 特级教师 窦桂梅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是我,是我们21世纪语文教师共同承担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超越教材

一篇篇经典的文章,一部部经典的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创造的积淀,她涵咏着人性的华彩,提纯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这些积淀了各民族以及人类精神的有效载体,应该成为学生基本的阅读教材。这样的阅读,这种精神上的营养关爱,会使学生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自我和世界,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

可以说,我们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我们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正像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描述的那样: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对教学的束缚。有了这种课程意识,就能把教材看作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并能准确地加工教材。

大家都知道,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加强积累。首先扩大篇章的阅读。几年来,我们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精讲了课本教材的180篇文章;泛读了84篇文章;适当整合部分课文后,新增加了72篇文章。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级推荐给

学生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幻漫画等多种书籍来读。从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到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的部分书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要告诉学生,读书就是用精神的牙齿咀嚼她,用思想的胃消化她;要告诉学生,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使自己高贵起来,这是一天也不能断的潺潺小溪,一天也不能少的精神食量,她充实着思想的流脉,支撑着人格的大山。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是丰厚的,可我们却看到青年一代的人文素养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事“人之初”教育的我们,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我们的民族将来怎么会拥有高尚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还会有“曹雪芹”、“鲁迅”“横空出世”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由我,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搭建。

几年来,我带领学生在学好教材中的诗词基础上,阅读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抢救了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语文考试中没考好。可是第二天,我意外地收到他送我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自己独创的词牌子——《独笑傲》。他在这首词中写到:

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梦。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试想,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拨动学生诗的琴弦,就会把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这些融会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等将成为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还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这些积累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是,超越教材,不能单单停留在量的积累上,引导学生就教材来说,不是告诉、分析、支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引导学生真正领悟其精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人民教育》发表了我的《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一文。文中讲了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情节的创造;讲了《荷花》《小站》等课文如何修改教材内容的情景。六年级有一篇李大钊女儿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如果只学这一

篇文章,学生不会对李大钊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感悟李大钊》。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上网,可以请教别人,读有关李大钊的书,进行收集、加工、定稿,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几天后,学生们写出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论李大钊的博学多才》《浅谈李大钊的性格特点》等一个活生生的多维立体的李大钊形象。

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超越课堂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少年的学习生活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其结果夸张点说是“悠悠的小学六年里,肚中空如洗”。现在,我已经成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师,我时时提醒自己:教育的蓬勃发展告诉我们,今天的学生再也不能像我那样活。我们知道,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他们的生命不能等待。 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生命得以增值。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坐在课堂上已经不是学习唯一的渠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要好好学语文,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如何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无比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尽可能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课上,我们一起讨论读书心得,讨论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我们一起和大师对话,与专家讨论素质教育,请教授给学生讲座……课下,我们一起组织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到部队夏令营。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和学生一起去滑雪,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跳绳,打雪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当然重要的还要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考卷。把生命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智慧与创造就表现在学生的手指尖上:从他们自己手编辑的《萌芽文集》《创造文集》到《诗词配画文集》到《信息资料文集》;从《感悟文集》《心灵日记》到各种名字的《语文报》到省教委为他们出版发行10万册的 《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这一项项的创造,他们把生命中的潜在表现力尽情地释放了出来。

超越课堂,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我们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活动。家长在来信中,讲述着自己的求学经历,少年生活,工作压力,下岗困惑,母子情深,

父子隔阂……同学们的回信,家长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回信交流读后感。感情的交流,加深了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一位家长用13000多字讲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想。文中讲了自己自幼患有小儿麻痹,参加高考超出录取线35分但未被入取,现在下岗在家。生活的重重打击,他没有被击倒,而仍然顽强地自学了中文函授的专科和本科还学会了雕刻和画画的手艺。他在结尾写到:“亲爱的六年五班同学们,身体的健全是父母赐予你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用大脑好好地使用它们……”。这位家长拖着残疾的双腿来到学校说:“老师,那天,您念完信后,儿子回家,眼睛含着泪水,把我在自己家里开的小餐桌擦了一遍又一遍。晚上还特意提醒我,明天早晨他要和我一起去早市买菜,我哪舍得让他去呀。这些年,我儿子不让我来开家长会,怕我让他没面子,在人多的地方他从来不喊我爸爸。你知道吗,我看了儿子的回信后很激动,他在信中这样写到:?爸爸,以前我错了,现在我觉得您比谁都伟大!?你们搞的活动,不光是教孩子学语文,学作文,而是教孩子做人呐……”家长流泪了,我也流泪了。家长来信虽然来自不同文化阶层,有不同的差异,孩子的回信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见解,但,这真实和真情的交流凝聚成的却是共同的道德力量,共同的精神力量!

后来,我们班又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我给每个学生写了一封2000左右的长信,用六年里发生的真实的小故事,叙说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优缺点等等,谈我的看法,叙说我们朝夕相处的感悟……学生看后,纷纷回信。一封封含着浓浓的情、带着滚烫的泪的回信,让我的心伴着幸福的泪飞翔。省教委又为学生们出版了《我们一起成长——一位老师和她的学生的心灵对话》。同学们毕业留言这样写到:“也许再过20----30年,这份精神礼物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老师,在2000多个校园生活的日子里,您不是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召唤我,而是手拉着的手,肩并着肩,和我们一起经历风雨,享受彩虹,攀登人生,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我当然知道这是学生对我们当老师的鼓励,不过,还有什么能比得了此时的幸福呢! 超越课堂,语言已经不止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超越教师

尊重教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超越教师,是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的表现。超越教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点化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的相长,双主的互动。师道

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不是不可超越的。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超越了教师之后,放飞了他们的理想,解放了他们的灵魂,开掘了他们的智慧,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那才是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让学生超越教师,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敢和你无拘无束的交流,平等真诚的对话,才会实现超越教师的真正行为。这种感觉需要教师精神的浇灌。我常想,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教师不能算是好老师。我还想,教师的笑是为了什么?难道见到学生是机械笑?故意摸摸孩子的头?让学生坐在屋子里感受窗外的阳光吗?不,教师的微笑只有一条,那就是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

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让我们用淳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划出学生幸福的人生起跑线。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会长出快乐、自信、坚韧、向上等庄稼,从而排除掉那些狭隘、自私、自卑、失败等杂草。不然,学生超越教师就只能成为遥远的童话。

要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学生和你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自己上台当老师;敢和教师对话,敢挑教师的毛病;敢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重点抓住了:“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两句话体会这位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同学们讨论了之后,有的说,他的牺牲可不是被一颗子弹射中,被烈火活活地烧着他还一动不动,邱少云真了不起。”有个学生说:“我想,邱少云肯定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那样,在心里高喊:祖国万岁!共产党万岁!”这时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被开水烫过一次,那种疼痛实在难忍,当时我什么也没想,就是挺着没有哭。大火在邱少云的全身燃烧,他肯定没有想那么多,心里保证只有一个念头:挺住挺住再挺住!坚持坚持再坚持!才一动不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发出一声呻吟。”正在我要表扬这位同学们的独特见解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说:“不对!我觉得有问题,火势多大呀,敌人又那么近,很容易被发现。他身上又带了子弹、手榴弹,火烧了那么长时间,这些一点就着的易燃物,怎么没有爆炸呢?”我惊呆了,这可是我教了好几遍这篇课文,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课堂一时静了下来。我想,这是学生敢于向教材,向老师挑战的思考,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讨论。最后,这个问题还是发问者自己解决的。他说:“老师,枪支弹药一爆炸,整个形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战斗的胜利,导致战士的伤亡。邱少云会想,光身体一动不动可不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