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假亦真来真亦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16:36 优秀作文
假亦真来真亦假优秀作文

篇一:假作真时真亦假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读《红楼梦》有感

曾经无数次听到过这个名字,曾经无数次有拜读它的想法,有一天如获珍宝的捧起了它,读完后,不禁泪水涟涟,思绪万千,心怀感伤??.那真挚的爱情,那缠绵的思绪,那娓娓道来的情感,打动了我,让我无语凝噎。

读红楼,首先读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宝玉和黛玉这两个玉儿可谓是一见钟情,两人初次见面时,一个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连称“颦颦”为“神仙似的妹妹”。另一个想:“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于是他们开始了交往,黛玉和宝玉有相同的性格,二人“心有灵犀一点通”, 可谓互为心心相印的知己。黛玉是 “孤傲自许,目下无尘”的,同周围环境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她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她尖酸刻薄和好哭的特点,也源于此。她是一个有叛逆精神的少女,而宝玉也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主的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忠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骂薛宝钗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着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十分对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但宝黛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

通。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那是混帐话,而是认宝玉做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的基础上的,当他们读《西厢》时,尽管黛玉看后半嗔半怒,但却也被崔莺莺和张生的叛逆爱情吸引,“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和黛玉两个人的的关系十分微妙,有时很好,有时却因假心对假意而恼了,一次宝玉见林黛玉又病了,心里放不下,不时来问.林黛玉却怕他有个好歹,因说道:“你只管看你的戏去,在家里作什么?”催他离开,于是两人争吵起来,“宝玉有一种下流痴病,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即如此刻,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心里这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良缘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反倒是两个丫头看出来了:“袭人拉着宝玉的手,笑道:“你同妹妹拌嘴,不犯着砸他,倘或砸坏了,叫他心里脸上怎么过的去?"紫鹃又道:“虽然生气,姑娘到底也该保重着些.才吃了药好些,这会子因和宝二爷拌嘴,又吐出来.倘或犯了病,宝二爷怎么过的去呢?" 有时宝玉开开玩笑,

也会引得黛玉哭泣,也许他们的感情正是在这好与恼中升温的吧。 他们毕竟与封建社会的要求不合拍,因此,尽管他们深深爱着对方,但却以“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而结束。看到这里,我的泪不禁流了下来,为的是黛玉的痴情,为的是他们的爱情悲剧??原来,有情人并不都能终成眷属?..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两位才貌俱佳的女儿各有特点,让人喜欢。黛玉尽管是喜欢使小性子的,毕竟,有贾母的宠爱自然会撒一些娇,发一些脾气,“使小性,行动爱恼人”但黛玉的优点更吸引人。她是一个美人,“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是个美人儿灯,风吹吹就坏了”:她分明是朵“莫怨春风当自嗟”的芙蓉花啊!黛玉也是一个才女,在《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中,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三首诗得了前三,足以见得她是大观园中数一数二的才女了。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也是让人满口余香,诗如其人,感人至深,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

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更是不知赢得了多少眼泪。宝钗还这样说:“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她的才情让人哭笑不得啊; 黛玉还是善良的,视紫鹃为自己的亲姐妹,紫鹃批评她,她是断然不会恼的。

如果说黛玉是精神上崇高无比的仙女,那么宝钗则是现实生活中讨人喜欢的人。有人骂她奸诈,骂她冷酷,可当面对那走下坡路的封建社会时,你又会怎么做?宝钗其实也有很多优点。她是体谅人的,同情命运多舛的湘云,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会为湘云如何办螃蟹宴而考虑。宝钗也是在诗歌方面很有造诣的人,她的诗歌清新自然,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只有黛玉能和她抗衡。宝钗也是大度的,每次遇到黛玉吃她的醋时,她从会不计较,还对寄人篱下的黛玉给过种种钱财上的帮助。宝钗不势力,她哥哥从江南回来带来了一些东西,她便不分远近亲疏的把东西都分了出去,其中也包括备受冷落的赵姨娘。

当然,作为封建仕女,她的缺点也很明显。在“寿怡红群芳开夜

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一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她是比较冷的人,吃的也是冷香丸。她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以对金钏的死不表同情,可以冷观晴雯的死。她也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经常劝宝玉考功名。金玉良缘不是她的错,林妹妹的死她也没有直接责任,但当她面对一个不爱她的人时,心里是不是也有些悲哀?

黛玉葬花,敏感细腻;宝钗扑蝶,天真活泼。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儿,使大观园更美丽。

合上红楼,思绪万千:红楼是一首诗,一首爱的无言诗,红楼是一首歌,一首爱恨离愁的悲歌,封建大厦终要倒塌,那些痴女儿们,泪又流向何处?女儿们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啊!爱恨缠绵,长歌当哭。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是含笑的悲剧!怪谁?恨谁?我们无语,只能默默用泪水为她们送别,正如鲁迅所说的,“把好东西撕碎了,揉给人们看?..”

高一(9)班王睿

篇二:真亦假来假亦真

真亦假来假亦真

——论《西游记》艺术真实性

[内容概要]《西游记》是一部幻想成分特别浓烈的神话小说。小说中描写了许多神、佛、妖、魔的形象,离奇古怪和变化莫测的故事,什么“天宫”、“地府”、“龙宫”、“西天”,看起来似乎很荒诞,在现实社会中似乎不存在,但它却有着强烈的现实性。而且,《西游记》还成功地塑造了很多似人非人,似兽非兽,似妖非妖的艺术典型。透过一层层幻想的外衣,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艺术真实的存在。鉴于此,笔者试图从作品主题、主要人物形象以及典型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出如果没有现实生活做基础,像《西游记》这样丰富多彩的内容情节,决不会幻想得出来。

关键词:《西游记》 人物 艺术 现实性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神话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誉为古典小说中的“四大奇书”,在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四百多年来,它在人民群众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如同所有的优秀文学作品一样,作为神话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无论其情节如何的离奇,人物的身份如何复杂多变。也都是基于社会现实,由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西游记》一书,是人民群众文化创作的集大成之作。从唐代开始,唐僧玄奘只身赴西天取经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一代又一代的劳动群众和民间艺人,用自己的爱憎情感和聪明才智,不断地改造和丰富着取经故事,并带上越来越浓厚的神异色彩。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大师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现实基础,是继承了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艺术传统。

就拿神话英雄孙悟空为例来说吧,他是经过历代人们不断进行艺术创新的结果。西汉《淮南子》中,记有一则“石中生人”的神话故事。这就是禹的儿子启。“禹治洪水,通圜辕山,化为熊。渭涂山化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化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另外,唐传奇中还出现了“水怪无支祁”(《古岳读经》)“白猿精”(《补江兽性白猿传》)等艺术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猿精已经有了“齐天寺圣”的称号,并且具有了“与天同休,与日月同长”的道行。显然又接近了孙悟空一步。

特别是宋时期诗话与平话的发展,为“孙悟空”这一完美的艺术形象奠定了创作基础。《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白衣秀才方侯行者,已经与取经事业联系在一起。但在猴行者身上,人、

妖、猴三种艺术因素并没有很好的统一。《西游记平话》和元明杂剧《西游记》、《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的出现,孙悟空的形象呼之即出,其主要表现是:(一)反对天宫;(二)变化无穷;

(三)救苦救难。但由于作者的爱憎观很不明确,也影响到人物性格的前后不一。如《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一剧中,作者虽然歌颂他的威力和行动,但对他的反天宫的行动,却并不表示肯定。当玉帝派天将捉拿他时,作者的立场马上转到天宫正统的一边。

《西游记》的成书,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真正完成孙悟空形象和《西游记》小说的,还是明代浪漫主义文学大师吴承恩。

孙悟空经历了一个由“猿”到“人”的发展过程。所谓“猿”,不是指自然形态的猿猴,而是指具有神话色彩的“猿猴”形象。所谓“人”,也不是人类社会中实有的人,而是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古代英雄豪杰性格特征的神话艺术形象。这位酷爱自由、勇于斗争的神话英雄,他的成长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正是因为神话英雄孙悟空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和民族精神,才使得数百年间,孙悟空一直活跃在我国文化领域,一直受到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艺术常青树。

刚才,我们通过“孙悟空”这一光辉人物的形象演变过程的刨根问底,发现了《西游记》作为浪漫神话小说的现实艺术源泉。接下来,我想由作品的主题入笔。剖析一下神话与现实艺术与人生的丝丝缕缕的亲密无间的血缘关系。

《西游记》关于的主题,我想:既不能将它与纯粹的童话故事等同,也不能简单而生硬地给《西游记》中的神、佛、妖、魔划阶级,划成分,说神佛代表统治阶级,魔怪代表被统治阶层,孙悟空反对诸天神佛,那他就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后来孙悟空皈依了佛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是投降了统治阶段。

笔者认为 ,《西游记》通过孙悟空的大闹天宫以及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孙悟空的种种行为和斗争,以幻化的形式曲折反映现实。它代表着一代文人自由的精神和平等的意识。吴承恩以他那神来之笔,挥洒无尽的遐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同时又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和人生理想。尽管作品不足以动摇代表专制和强权政治的“天宫”。但是我们欣赏到了类似于“乌托邦”式的“理想式”的英雄——孙悟空。

《西游记》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塑造了孙悟空的光辉形象。而孙悟空是古代劳动人民理想中的英雄。

他神通广大,嫉恶如仇,机智勇敢,无所畏惧。“天庭”里,他蔑视等级制度,藐视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一根金箍棒,把貌似庄严的天宫搅得一塌糊涂,打得天兵天将狼狈不堪,玉皇大帝惊惶失措,令人称快!后来,西天取经,历千辛万苦,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真经。可以说,孙悟空不仅是一位思想史上的先驱,而且是斗争史的楷模。他不仅

拥有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最重要的是他还具备一位行者的品格,坚定、笃信、好胜却不刚愎自用。

有人说孙悟空是桀骜不驯的,我不敢苟同。如果说孙悟空只有桀骜不驯,哪里会有三星洞学道的专心?如果说孙悟空只是一身胆气,哪里会有孙大圣智降妖怪?如果说孙悟空空有取经遇勇,又怎么会有行者假扮牛魔王?

行者无疆,对于孙行者这样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我们的欣赏与评价也应做到与时俱进。艺术的永恒在于艺术形象捕捉到了永恒的美质。如果说吴承恩单凭创作的热情,创作纯神话的故事,《西游记》传不到今天。如果说吴承恩是因为愤世嫉俗,指桑骂槐,《西游记》更不会流传至今。我认为,一代浪漫主义文学大师吴承恩,心系之,情系之,凝聚了全部心血于作品的主要人物孙悟空身上,所以让其幻化出一个永恒的乐观、自由、勇敢、智慧、诚信、知天文通地理的艺术形象。与其说《西游记》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不如说孙悟空凝聚了吴承恩全部的心血。化蛹为蝶,最后变成一条不落的彩虹,挂在群星闪光的世界艺术殿堂上。

换个心态,用非功利的心,去重读《西游记》,或许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吴承恩那颗无拘无束的心灵。艺术天国里,它当然也不能单纯地二元论之。

吴承恩在描写孙悟空的奇特变化时,总是把人的思想感情、猴子的外部特征巧妙的结合起来,并在具体描写时,做到真与幻的完美统一。

就第四回“十万天兵剿大圣”中,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一段,被写得妙趣横生,老幼皆欢。为了让二郎神不便发现,孙悟空先是不断变幻。不幸一一皆被二郎神“天开目”识破,最后实在没了办法,只好摇身一晃,变出了一座小庙,五官都巧妙变化,只是尾巴没法收拾,只好变成一把旗杆,竖在身后,二郎神找到小庙后,好半天没识破。当他把目光放在庙后面的旗杆上,一切会明白在心。原来,旗杆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立在门前,立在庙后的从来没有。还有第十二回“孙悟空装王换宝”一节中,孙悟空在平顶山莲花洞,与妖精战斗时,变化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母亲,头脸、衣着、音容、笑貌变得全对,只是那条尾巴又出问题了——变不掉。在扶金角、银角跪拜时,一躬腰,后面掬起猴尾巴来,被吊在高处的猪八戒认了出来。结果因猪八戒一笑一嚷走了风,又与妖精恶战起来。后来又变作小妖,还只是儿子的两块红屁股没有变过来,又被猪八戒认出来,只得跑到厨房里,“锅底上摸了一把,将两臀擦黑”。

作者让孙悟空变化时露出破绽,正是为了创造人物、安排情节不露破绽。否则孙悟空就会越变越奇,越飞越远,随之失去真实感。而他所做的一切也就无法理解了。

那位经常引人发笑的猪八戒也是一个“真与幻完美统一”的典型。他有着猪的外部特征中长嘴巴,大耳朵,身粗肚大,行动蹒跚等等。又有贪吃好睡,懒惰自私等。又有贪吃好睡,懒惰自私等诸的生理习性。作为妖,他又是一个黑猪精。他有三十六般天罡变化,风来雨去,腾

云驾雾的神通,他使一柄重达五千零四十八斤的九齿钉钯,他打过仗来有时也很勇猛。但作者是紧扣着“笨猪”的特点来刻划他的。就拿变化来说,孙悟空能变小巧的小蝴蝶、小蜜蜂;漂亮的小姑娘,英俊的白面书生,猪八戒不能。他只能变一些粗笨的东西,诸如变山、大树、大土堆、大石头,大獭象、大骆驼、水牛精等,如若变个黄胖痨病和尚,身子还要摇上四五摇才能变成。这一切,都跟他臃肿的体态、蠢笨呆气的性格非常协调。取经路上有一段猪八戒大战银角大王的生动情节。写猪八戒发起狠来,舍死相迎。那怪见他捽耳朵,喷粘涎,舞钉钯,嘴里吆吆喝喝,哪是人,哪是妖,哪是猪?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实难分清。“这一个”猪八戒,决不会让人误会为沙和尚或孙悟空。人、妖、兽三种艺术因素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从而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这样看来,《西游记》是一部透射出人性光辉的伟大著作,作品看似写神,实际上是人性的张显。

作者把真与假、虚与实巧妙地结合民来,“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从而收到了很好的善美效果。这种真与幻的结合,就像风筝,虽五彩斑斓,任意飞舞,却长抓在人的手里。

《西游记》虽然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但它却植根于人性与生活的土壤里,因而,它能使读得明知虚幻而不觉其幻,情知非真是恰似为真,并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当然,《西游记》之所以能以荒诞不经的故事表现出合乎情理的人性美,与大师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吴承恩将艺术的表现与人生的真实揉捏得恰到火候,达到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给历代读者带去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神佛妖魔尽是众生世相——浅谈《西游记》的现实意义/边翠芳/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06

2、《西游记故事》沈伯俊编写,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3、《论〈西游记〉及其他》作者刘毓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4、《文心雕龙泽注》陈侃如、牟世金译注齐鲁书社出版。

篇三:真亦假时假亦真

真亦假时假亦真

摘要:新版《红楼梦》终于在各省市电视台首播,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但这犹抱的“琵琶”,虽然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但在庐山真面目的审视中,我们期待对文学原著的完美演绎,更期待对87版《红楼梦》的全面超越,可观看之后,却与观众的想象相差甚远。概而言之,新版《红楼梦》确有着让人不能理解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意境。本文针对主创人员的价值追求和观众的审美接受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理论观照,在影视作品解读中寻找创作和接受的契合点。 关键词:新版《红楼梦》 审美追求 接受冲突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不管有多少裹挟着争议的声音,它的出现都无疑再次掀起了全民重读《红楼梦》,关注国学、关注经典的热潮,这对《红楼梦》文化以及中华传统文化推广的普及有重大意义。”以红学泰斗李希凡的话作为研究和审视新版《红楼梦》的视角再适合不过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自新剧开播以来,网络及各大媒体上,观众的差评不断,红学虽然在学界是显学,在观众和读者的心中更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但为什么如此对待新版《红楼梦》呢?不得不说,我们的观众已然成为接受的主体,他们有着独特的审美需要和话语权力。在新剧热播之际,观众的主体性价值彰显无遗。这既有对《红楼梦》独特的热爱,又有对新剧表现的挑剔。但批评、指责的背后,是对艺术的热爱、执著与追求,是民族的财富,是智慧的结晶,这其中蕴含着影视剧的主创意图和观众的审美期待的不同维度的认同。电

视剧属直观的艺术作品,用流动着的画面讲故事,画面一闪而过,不可能停下来让你反复阅读。《红楼梦》这样的世界文学经典,其中的深层意蕴哪是瞬间可懂的?这种认知方式和心理体验的不同完全可以完美契合,也可能遥不可及。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寻找到主创的价值取向和观众的审美接受的契合点。

一 真得不同维度

《红楼梦》为中国经典文学巨著,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有些观众甚至认为,新版《红楼梦》就是在胡闹,因为文学经典是不可复制的。虽然有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剧的成功案例,但是,新版《红楼梦》的拍摄和制作之中仍然必须面对几方“势力”:曹雪芹原著,87版《红楼梦》,观众,红学家。由于先入为主,孰轻孰重,成了主创人员的创作理念和价值展现的逻辑起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在有取舍、有鉴别、有超越的情况下体现自己的创作个性。创作价值的体现是在几方认可的情境中完成的。于是新版《红楼梦》主创人员在艺术构思中横亘两座大山:一是忠于曹雪芹原著;一是超越87版《红楼梦》。同时在召唤结构中不得不考虑红学家的真知灼见,不得不担心普通观众的审美接受。所以,新版《红楼梦》的上映是矛盾中的产物,是集合了各种期待的综合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实际欣赏中,仁者看到的多是不智的层面,智者看到的又多是不仁的因素。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人

假亦真来真亦假

们对“真”的认知和理解不同罢了。红学家眼中的“真”是学术真实、历史真实;观众眼中的“真”是生活真实、想象真实;曹雪芹原著的“真”是文学真

实、艺术真实。主创人员在生活、历史、艺术之间进行了一次创作巡礼,在87版经典电视剧《红楼梦》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选择的不是对这几种“真”的超越,而是“绕道而行”,追求一种全新的“真”——写意真实。在一片批评指责声中,这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二 裸得惊世骇俗

最为纠结的是黛玉裸死,这是新版《红楼梦》最被诟病的地方。在新版《红楼梦》中黛玉病亡之时,镜头依次扫过黛玉裸露的手臂、肩膀和小腿,再加上若有似无的吟唱背景,既诡异又香艳,以裸露的手臂暗示了这点。这明显是望文生义。稍微有点丧葬常识的人都知道,“赤身露体”不是没穿衣服,而是紫鹃不忍、也不舍黛玉死去,是没有来得及在死前穿上寿衣。也许这是新版《红楼梦》的主创人员故意为之,以为是看点、卖点,其实用这种方式吸引观众,简直是粗俗得可笑,简直就是本末倒置。但是,“黛玉裸死”确是新剧吸引观众眼球的“亮点”,也许主创人员想要表达的是审美,但观众眼中看到的却是惊悚。这对于观众心目中的黛玉来讲是一种伤害,但是对于导演来说未必不是一种收视率的保证。

三 乐得鬼魅阴柔

剧中为了展现曹雪芹的立场和观点的批判性,主创人员对音乐下了大工夫,可谓是推陈出新。但是在剧中,听觉效果和观众的欣赏水平距离甚大,总体评价是新版《红楼梦》的音乐是诡异的,很难让人接受。我们经常在剧中听到咿咿呀呀的诡异声,观众一般戏称

为“鬼片”。生于1978年、看着老版《红楼梦》长大的杜薇,是新版《红楼梦》的主要作曲之一,同时也是新版《葬花吟》的主唱,拒绝承认这是近乎“鬼片”的风格:“我们没有觉得很鬼片,我更喜欢用‘阴柔’形容。而且网友谈到的诡异,像聊斋,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神鬼文化。如果中国古典文化里没有神鬼文学,就不是中国古典文学了。我更愿意说我们的音乐气质有非常阴柔的一面,而这也是昆曲所具备的。”阴柔的音乐风格是新版《红楼梦》的追求,新版《红楼梦》放弃了87版《红楼梦》使用的12支曲词,插曲均采用原著中的判词,来表现出人物命运的归宿,将判词穿插在该人物出现的不同场景之中,这是该剧成功之处。特别是《大梦归》这个章节的主题音乐,声音空灵悠扬,唯美动听,使得元妃省亲画面与音乐相得益彰,视听效果绝佳。杜薇也强调新版《红楼梦》的音乐是印象主义,在观看新版《红楼梦》第13集“黛玉葬花”时,观众肯定会对剧中那“咿咿呀呀”的女高音印象特别深,这也是该剧被认为非常像《聊斋》的原因所在。其实这也不失为一种创作风格、创作理念、创作个性价值的展现,我们也不一定要批判。但是,影视音乐是为影视剧量身订做的,因此一定要符合剧情的需要。如此曲高和寡的音乐,配上黛玉呆板木讷、始终一副泪面的表情,没有把叹春—伤己—恋人的情感变化完全体现出来。

四 假得显而易见

新版《红楼梦》完全遵循小说的叙述结构,最先刻画的是“太虚幻境”。拍摄87版红楼梦时,由于当时技术条件差,留下了许多遗

憾,比如没有拍摄整个红楼梦的核心场景“太虚幻境”,新版《红楼梦》给我们弥补了这一遗憾,但观众普遍认为“假”。为什么有这样的印象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主创人员运用的写意手法大家不太认同。在电视剧的开篇,给我们的视觉冲击首先是中国国画的意境,在国画的漫卷中再现太虚幻境,这种创作有超现实主义的元素,是先进的创作手法。我们这里必须引入意境来说明问题,中国国画向来色彩中和,这是中华民族追求的中庸之道。笔者认为,之所以“假”,正是因为新版《红楼梦》过于追求这种国画的写意效果,加之快进镜头和无处不在的画外音,可谓相得益彰。

首先是节奏问题。节奏对于影视剧意义重大,一部好的影片应当是一首完整的流畅诗,一部好的电视剧应是一种生活哲理的咏叹调。我们不能要求电视剧和文学的叙事节奏一样,电视剧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快进镜头从本质上说违背了电视剧的创作规律,对此,导演李少红的解释是“根据红学家的意见是应该保留的,而50集的篇幅根本无法容纳,只能用快进交代”。我想,如果快进是容纳内容的惟一方法,这不是影视界的悲哀,而应该是绝望。我们不要忘记,世界上比《红楼梦》容量更大的影视作品屡见不鲜,他们在处理内容容量过大的问题上,是赋予情节更多的节奏变化形式,例如蒙太奇的运用。影视是视觉直观的艺术,是时间性、线性的艺术,这是影视相对于文学叙事的局限性。为了突破这种局限性,影视叙事需要节奏,需要视觉性和综合性,这要求蒙太奇的分切和组合更有节奏和张力。这是影视思维的本质要求。简而言之,在有限

篇四:真亦假时假亦真

真亦假时假亦真

—————《郁轮袍》与《真傀儡》之比较

王维与王推真假难辨,犹如真假美猴王,唯有如来佛才能辨真假,但世间佛在哪里。傀儡戏中做傀儡,真假难辨,人生如戏;何人能辨。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不知道人世间有多少真,又有多少的假。很多假就在你的身边,也许你还蒙在鼓里,也许就生活在其中。不是不小心,不是太大意,是根本没有想到。

王衡的《郁轮袍》,讲才华出众的诗人王维科考时不肯屈身走权贵后门, 被无赖王推趁机冒名顶替而受举荐, 多亏主考官宋璟主持公正, 王维才得以中第, 失算的王推又用推荐信进行污蔑, 也被识破, 经过这些折腾, 王维心灰意冷, 最终弃官归隐。世间有多少真,有多少假;人可以作假,还有什么真呢。

与此同时《真傀儡》中也给出了一出真假难辨的戏;宋朝一个致仕的宰相杜衍, 厌恶官场的险恶炎凉, 回乡闲居二十年, 不求富贵安逸, “混迹市屡” , 以“避世逃名”。一日, 正逢桃花村社日, 搬演傀儡戏, 杜衍骑驴前往, 因平人服装, 遭当地乡绅及暴发商户的嘲弄与冷落。待演出三个历史上宰相故事之后, 朝廷派一咨访使臣来寻杜衍, 杜衍就戏场上穿戴起傀儡承相服装, 演行朝仪谢恩接旨, 听皇帝的圣谕, 并对答了条陈, 领受了恩赐, 使在场观众震惊。使臣去后, 刚才还做大装狂的绅商皆来趋奉, 杜衍一面脱衣, 一面劝训众人, 戏即结束。这局戏中戏我们怎么能去区别真假呢,一场傀儡戏,一场人生的傀儡戏;真假是什么。

篇五:真亦假时假亦真

真亦假时假亦真

—————《郁轮袍》与《真傀儡》之比较

王维与王推真假难辨,犹如真假美猴王,唯有如来佛才能辨真假,但世间佛在哪里。傀儡戏中做傀儡,真假难辨,人生如戏;何人能辨。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不知道人世间有多少真,又有多少的假。很多假就在你的身边,也许你还蒙在鼓里,也许就生活在其中。不是不小心,不是太大意,是根本没有想到。

王衡的《郁轮袍》,讲才华出众的诗人王维科考时不肯屈身走权贵后门, 被无赖王推趁机冒名顶替而受举荐, 多亏主考官宋璟主持公正, 王维才得以中第, 失算的王推又用推荐信进行污蔑, 也被识破, 经过这些折腾, 王维心灰意冷, 最终弃官归隐。世间有多少真,有多少假;人可以作假,还有什么真呢。

与此同时《真傀儡》中也给出了一出真假难辨的戏;宋朝一个致仕的宰相杜衍, 厌恶官场的险恶炎凉, 回乡闲居二十年, 不求富贵安逸, “混迹市屡” , 以“避世逃名”。一日, 正逢桃花村社日, 搬演傀儡戏, 杜衍骑驴前往, 因平人服装, 遭当地乡绅及暴发商户的嘲弄与冷落。待演出三个历史上宰相故事之后, 朝廷派一咨访使臣来寻杜衍, 杜衍就戏场上穿戴起傀儡承相服装, 演行朝仪谢恩接旨, 听皇帝的圣谕, 并对答了条陈, 领受了恩赐, 使在场观众震惊。使臣去后, 刚才还做大装狂的绅商皆来趋奉, 杜衍一面脱衣, 一面劝训众人, 戏即结束。这局戏中戏我们怎么能去区别真假呢,一场傀儡戏,一场人生的傀儡戏;真假是什么。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