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七月流血事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27:35 体裁作文
七月流血事件体裁作文

篇一:2007届高考历史周年事件专题

2007届高考历史周年事件专题

静水深流的博客

中共的发展历程:

(一)2007年是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创建80周年,由此导入相关问题:

1、南昌起义:

(1)背景: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共为吸取教训和挽救革命而发动起义。

(2)概况:①时间:1927年8月1日 ②地点:江西南昌 ③领导者: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④特点:沿用国民革命军旗号,以争取和团结国民党内愿意继续革命的人员。 ⑤起义军走向: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一部分进入广东海陆丰与当

地农民军汇合。

(3)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③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的标志

2、八七会议:

(1)时间:1927年8月7日

(2)地点:湖北汉口

(3)会议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蒋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④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

(4)影响:①为中共指明了新的出路,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②没有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了后来的左倾错误。

3、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9日

(2)地点:湘赣边

(3)领导者:毛泽东

(4)特点: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5)起义军走向: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向井冈山进军。

(6)意义:①文家市决策迈出了中共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由城市转入农村的第一步。

②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创建:

①概况:1927年10月,毛泽东到达井冈山。1928年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

②意义:a、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为中共领导各地通过武装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提供了较完整的经验。 b、标志着我党工作重心开始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c、为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巩固----井冈山会师:

①概况: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同毛泽东的工

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②意义:军事力量得到增强,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二)2006年是《论十大关系》发表、八大召开、三大改造完成50周年,由此导入相关问题:

1、《论十大关系》: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注意到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它标志着中共借鉴苏联经验教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建设道路的开始,为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2、八大:

(1)召开时间地点:1956年9月,北京

(2)作出的决策: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水平的矛盾(这是八大最主要贡献)②当前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工业国。③总任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国家。④经济建设方针: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

篇二:高中历史必修一标志性事件

必修一“标志性”历史事件诠释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因其“标志性”的历史意义而载入史册。在我们平时的历史学习中,这些“标志性”历史事件往往因其繁琐而使同学们难于记忆,而这些又经常成为解题的“题眼”和风向标。所以,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同学们对于教材中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一定要熟练掌握,了然于胸。以必修一教材为例,我整理了如下“标志性”历史事件,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中国史部分

1.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2. 夏禹把皇位传给启,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

3.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

4. 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标志着丞相制度的确立。

5. 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6. 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标志着地方监察制度的建立。

7. 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8. 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西藏成为中央政府正式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

9. 明太祖废丞相,标志着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10. 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1.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2. 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标志着洪秀全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14. 1856年,天京事变的爆发,标志着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

15. 1864年,天京沦陷,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16. 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17. 1895年,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18.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发展到资本输出。

19. 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标志着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20. 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

21. 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的一致,形成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2.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3. 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24.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标志着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是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5.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26.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的诞生。

27.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8. 1919年6月,上海工人罢工,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的舞台。

29. 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0. 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诞生。

31.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2. 1926年,北伐战争的爆发,标志着国民大革命运动达到高潮。

33.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大革命运动最终失败。

34. 1927年,“八七”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35.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中国

军民局部抗战开始。

36.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统治的结束,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37. 1935年,华北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8.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39.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40.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军民开始全面抗战。

41.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标志着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42. 1937年8月,洛川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43.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

44.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标志着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45. 1945年春,中共七大的召开,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46.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取得完全胜利。

47. 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48.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标志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拉开了序幕。

49.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50.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标志着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灭亡。

51. 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提出,1955年亚非会议将其修改,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52.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

53.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54. 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和践踏。

55.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56. 1972年,中日建交,标志着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57.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58. 1979年1月,《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标志着中共对台政策由武力统一转变到和平统一。

59. 20世纪80年代初,“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共和平解决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确立。

60. 1999年,澳门回归,标志着中国国土结束了被西方列强占领的历史。

二、世界史部分

1. 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雅典国家正式形成。

2. 伯里克利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达到顶峰。

3. 公元前449年,《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诞生。

4. 公元6世纪,《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5. 1688年,“光荣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6.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7. 1787年,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的诞生,美国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8.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标志着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9.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0.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11.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标志着俄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12.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第一国际的建立。

13.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德国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14. 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到实践。

15.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16. 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17. 1917年,二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沙皇专制统治的结束。

18. 1917年,七月流血事件的爆发,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19.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

20. 1945年,雅尔塔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的确立。

21.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序幕的拉开。

22.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23.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法德两国的和解,西欧开始走向联合。

24. 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25.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26. 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的爆发,标志着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的性质发生了质变。

27. 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瓦解。

篇三: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1、.萨拉热窝事件

是在1914年6月28日的巴尔干半岛,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马恩河战役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佔领。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在这个战役中,法国军方使用了大约600辆出租车来运送6000名法军后备军到前线。双方共投入超过2百万名士兵参与这次战役,英法联军有大约263000名军人阵亡,而德军有250000士兵伤亡。

3、施里芬计划

由德国参谋长施里芬提出的军事进攻方案。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东西两线作战中,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对付法国,在东线采取守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国部队,对法作战将在4到6周内取得决定性胜利,然后再调兵主力去东线粉碎俄军。整个战争将在3到4个月内结束。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及可变因素,,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中失败,计划宣布破产。

4、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与同盟国的一次重大战役。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5、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这次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占压倒优势。

第二章 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统治。在起义过程中成立了新的革命政权——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但资产阶级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成立了临时政府,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二月革命的胜利为俄国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2、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3、四月提纲

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即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国内人民内部有一定的骚动。正当人民不知道何去何从之时,列宁同志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对人民作了及时的指导。在1917年4月17日(俄历四月四日)的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因发表在俄历四月,故又称《四月提纲》)的报告

4、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5、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已被堵塞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

6、 战时共产主义: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主要措施有: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作为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方式 ,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第三章 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

1、巴黎和会

一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定与战败国的停战事宜,美英法三国控制了会议,在其策划下,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巴黎和会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

2、凡尔赛合约

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强迫德国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协约国与德国在法国凡尔赛宫订立《凡尔赛条约》。其内容包括: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以及比利时接管;德国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坦克与飞机等重武器。《凡尔赛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对德国的政治与军事剥夺,它是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只是暂时性的削弱了德国的势力,为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3、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召开的国际会议。与会国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它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和补充。但并未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充分验证了以上说法的正确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5、《四国条约》

美、英、日、法国四国在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借此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

6、《五国海军条约》

即《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就限制远东地区其海军规模而订立的国际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五国订立《五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条约》。美英法意日五国商定了其海军装备的发展比例是5 : 5 : 3 : 1.75 : 1.75这一总原则。而且条约还对各国战列舰、航空母舰的排水量进行了限定。《五国条约》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矛盾与冲突,缓和了由于列强海军军备竞赛而给太平洋地区带来的紧张局势。但条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列强的利益冲突。

7、《九国公约》

在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协调其在华利益所达成的国际协定。公约提出,1.各国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2.在中国全境内各国商业与实业之机会均等均等,3.各国在与中国的双边与多边的关系不得妨碍“门户开放”政策以及“机会均等”的原则等等。《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领域完整与行政主权,但事实上却使中国陷入更深的殖民统治中,它把中国由日本帝国主义单独占领变成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之中。

8、鲁尔危机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引发了德国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社会动荡,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英美的调停下,最终鲁尔危机以法比军队的撤退而结束。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主动权,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9、 道威斯计划

一战后协约国提出的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美国银行家道威斯领导的专家组提出德国赔款问题报告,即道威斯计划。其内容包括:德国赔款由第一年10亿金马克开始,逐年增加。英美为稳定德国经济,建立正常金融秩序;平衡德国的预算收支。确定德国赔款的期限与方式。稳固其赔款来源。道威斯计划是协约国对德政策的转折点,使德国的经济迅速恢复,为其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打下基础。

10、杨格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提出的德国赔款计划。由美国人杨格策划制定。1929年,德国借口经济危机,无力执行道威斯计划。美国支持德国要求,在协约国德国赔偿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取代“道威斯计划”的“杨格计划”。根据该计划,降低德国的赔款额,并取消对德国的经济管制。后德国停付赔款,计划因而结束。 11、热那亚会议

1922年4月10日~5月19日在意大利热那亚城讨论欧洲经济问题的国际会议。亦称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意、日、苏俄等29国代表,美国派观察员列席会议。

12、拉巴洛协定

l922年4月10日至5月19日,欧洲国家经济会议在热那亚举行。参加会议的有英、法、意、日、比、德、苏等29个国家和英国的5个自治领。

1922年4月16日,苏德在热那亚近郊的拉巴洛签订了双边协定。拉巴洛条约规定: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的贸易、经济和法律关系享有最惠国待遇;两国互相放弃对战费、战争和非战争损失的赔款要求。这使双方摆脱外交上的孤立状态,开始了长达10年(1922-32年)之久的苏德合作的“拉巴洛时代”。 《拉巴洛协定》的签订使德国和苏俄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战后以来在外交上的孤立地位。该协定的签订对于协约国来说却意味着反苏统一战线的破产。协议签订后,协约国同苏俄之间的谈判更加举步维艰。

第四章 两次大战间的民族解放运动

1、阿姆利则城惨案 Massacre of Amritsar

英国殖民者屠杀印度人民的事件。1919年4月13日,旁遮普的阿姆利则市二万多群众举行抗议集会,遭到英国驻军血腥屠杀,数百名群众丧生,另有千余人受伤。这一惨案,使印度人民反英斗争迅速高涨。

2、乔里乔拉村事件

1922年2月4日,印度联合省·戈拉克普尔地区乔里乔拉村发生村民反抗英国殖民政府警察镇压的事件。乔里乔拉村村民响应甘地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号召,当天举行示威游行,警察开枪射击,直至子弹射完才撤回警察局:愤怒的农民纵火焚烧警察局,使22名警察丧命。殖民政府进行镇压,杀死44人,数百人被流放服苦役。此事件后甘地宣布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0--30年代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在国大党领导下,从1920年8月开始,印度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拒绝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的荣誉与官职,抵制英货,恢复手纺车运动。然而,由于英国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以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运动最后失败。30年代初,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再次兴起,国大党发起了向食盐进军的运动,要求英国殖民统治当局释放政治犯,允许印度独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的统治,鼓舞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与勇气。

4、 罗拉特法案

英国殖民当局于1919年颁行的镇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法令。法案建议授予印度总督和印度各省殖民当局非常权力,以镇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它使印度人民完全失去政治自由,印度各地出现了罢工、罢市和抗议浪潮等反帝斗争。直接导致了阿姆利则惨案的发生。

第五章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经济、政治

1、新经济政策: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1.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缴税后的粮食归农民自由支配;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实行商品买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

2、斯大林模式

它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3、肃反运动(大清洗运动)

苏联肃反运动又称“大清洗”运动,始于1934年的“基洛夫事件”。苏联大肃反运动从1934年底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结束,分前期、中期和后期。它的导火线是基洛夫被暗杀,1936年—1939年,在党、政、军内开展了大清洗运动。一大批苏联党政军的最高级领导人被处决,法制和民主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无辜百姓也受到迫害。大清洗运动给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致使苏联在二战初期节节败退。

4、苏联卫国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人民反对德国法西斯,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正义战争,又称苏德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开始到1945年5月2日苏联攻占德国首都柏林,结束柏林战役为止。苏德战争的进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打败德国法西斯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篇四:7 历史-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计70分)

一、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给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齐威王 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 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2.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①先秦时期主要包括夏、商、周三个王朝 ②西周是在公元前11世纪中期由周文王建立的 ③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具体体现 ④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③④

3. 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4.中国古代先后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逐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5. 下列属于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有

①太尉 ②增设参知政事 ③设立中书省 ④设立枢密院 ⑤设立三司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6.明成祖时的内阁与清雍正帝时的军机处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负责日常事务

C.掌管军事,担任安全保卫 D.参与政务,没有决策权力

7.“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8.1898年一外地人到江苏苏州游玩,发现当地一家新开设的英国轮船制造局,感到很惊奇,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南京条约》签订 B.《北京条约》签订 C.《马关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

9.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阅读了某书后在日记中写道:“?? 其中所言,颇有见识? ? ,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贻为心悦诚服? ? 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是下列选项中的

A.《 天朝田亩制度》 B.《 海国图志》 C.《 资政新篇》 D.《 新学伪经考》

10.“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进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进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专制政治”是指

A.辛亥革命 B.新中国成立 C.国民大革命、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1.某班一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需要收集相关的历史史料。小组长列出了主要研究的大事,这一罗列引起了争议,请帮他选择正确的事件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国民大革命运动 ③中共的诞生 ④五四运动 ⑤辛亥革命

A.①②③ B.①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12.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13.毛泽东诗词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下列诗词按它们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②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③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②③①④ B.②④③① C.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

14.“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

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5.某同学构思撰写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拟定的标题没有史实错误的是

A.《共同纲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一国两制”: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保证

D.和平统一:《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16.民主政治一直是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追求,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文件是实施和保障民主 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列有关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首部资产阶级宪法

B.《共同纲领》是中国现代史上首部社会主义宪法

C.1954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否定

17.下面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两大行使自治权力的区域,

它们最大的不同是

A.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作主

B.前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西藏自治区 香港10周年纪念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后者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成立40周年

18.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上述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边倒”

19.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新中国外交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

20.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 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1.“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22.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取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23.某书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日爵房,一日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最有可能的国家是

A.英国 B. 中华民国 C.美国 D.德国

24.麦迪逊说:“在设计一个由人类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据此,美国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体现了以下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 ②分权制衡原则 ③消灭奴隶制度 ④民主原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5.按照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表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内容依次是

A.普选方式、四年、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B.国民议会间接选出、七年、行政权、不对议会负责

C.国民议会间接选出、四年、立法与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D.普选方式、七年、立法与行政权、不对议会负责

26.下列关于近代英美法德国家元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英国的国家元首是首相,通过选举产生,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B.美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拥有行政权

C.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拥有行政权和军权

D.德国的国家元首是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内阁对皇帝负责

27.“冬宫、大本营和邻近的各点已经包围起来??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转到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手里”。此则材料中的“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是哪一次革命的结果

A.巴黎公社革命 B.俄国二月革命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七月流血事件

28.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个错误

篇五:必修一.标志性历史事件doc

必修一“标志性”历史事件诠释

七月流血事件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因其“标志性”的历史意义而载入史册。在我们平时的历史学习中,这些“标志性”历史事件往往因其繁琐而使同学们难于记忆,而这些又经常成为解题的“题眼”和风向标。所以,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同学们对于教材中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一定要熟练掌握,了然于胸。以必修一教材为例,我整理了如下“标志性”历史事件,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中国史部分

1.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2. 夏禹把皇位传给启,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

3.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

4. 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标志着丞相制度的确立。

5. 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6. 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标志着地方监察制度的建立。

7. 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8. 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西藏成为中央政府正式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

9. 明太祖废丞相,标志着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

10. 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1.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2. 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标志着洪秀全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14. 1856年,天京事变的爆发,标志着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

15. 1864年,天京沦陷,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16. 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17. 1895年,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18.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发展到资本输出。

19. 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标志着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20. 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

21. 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的一致,形成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2.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3. 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24.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标志着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是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5.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26.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的诞生。

27.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8. 1919年6月,上海工人罢工,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的舞台。

29. 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0. 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诞生。

31.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2. 1926年,北伐战争的爆发,标志着国民大革命运动达到高潮。

33.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大革命运动最终失败。

34. 1927年,“八七”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

35.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中国军民局部抗战开始。

36.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统治的结束,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37. 1935年,华北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8.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39.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40.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军民开始全面抗战。

41.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标志着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42. 1937年8月,洛川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43.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

44.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标志着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45. 1945年春,中共七大的召开,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46.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取得完全胜利。

47. 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48.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标志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拉开了序幕。

49.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50.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标志着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灭亡。

51. 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提出,1955年亚非会议将其修改,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52.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

53.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54. 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和践踏。

55.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56. 1972年,中日建交,标志着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57.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58. 1979年1月,《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标志着中共对台政策由武力统一转变到和平统一。

59. 20世纪80年代初,“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共和平解决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确立。

60. 1999年,澳门回归,标志着中国国土结束了被西方列强占领的历史。

二、世界史部分

1. 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雅典国家正式形成。

2. 伯里克利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达到顶峰。

3. 公元前449年,《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诞生。

4. 公元6世纪,《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5. 1688年,“光荣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6.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7. 1787年,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的诞生,美国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8.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标志着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9.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0.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11.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标志着俄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12.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第一国际的建立。

13.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德国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14. 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到实践。

15.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16. 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17. 1917年,二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沙皇专制统治的结束。

18. 1917年,七月流血事件的爆发,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19.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

20. 1945年,雅尔塔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的确立。

21.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序幕的拉开。

22.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23.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法德两国的和解,西欧开始走向联合。

24. 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25.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26. 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的爆发,标志着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的性质发生了质变。

27. 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瓦解。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