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视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1:20:45 高中作文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视察高中作文

篇一:自学指导(含答案)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忐忑 繁衍 一抔黄土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伫立 幢 麦穗

2.解释词义。

忐忑:心神不定;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遏制;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交流点拨】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2.文章主要是用怎样的一种形式来显现的?

【交流点拨】本文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的。

3.故事的中心情节是什么?

【交流点拨】上帝三次来到人间视察。

(二)深层探究

1.复述故事并思考: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读到哪三种东西?文中用哪几个相同的字来表达的?

【交流点拨】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称得上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2.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交流点拨】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3.上帝由“恼火了”、“更加恼火了”到“深深地沉思着走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爱情终于战胜了上帝。

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而是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呢?

【交流点拨】作者巧妙避开敏感的问题,通过自己少年时代祖母所讲述的童话,引导女儿去思考,动人的童话比抽象的解释和一番大道理更易于理解、接受。

5.父亲对于女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是什么态度?

【交流点拨】高兴,欣慰,激动??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6.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交流点拨】这正好说明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正的爱情是一辈子的忠诚,是即使一方死了另一方也会时时在心中追念。

7.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交流点拨】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真正的爱情包含着美好的理想、共同的劳动、延续后代、忠贞不渝。

(三)语言品析

联系全文,探讨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交流点拨】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交流点拨】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作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能够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交流点拨】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自由交流

谁能说说自己身边或报道中各种感人至深的爱情事迹。(学生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进行交流讨论,师生共同点评交流。)

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女儿的询问(1—4)

祖母的童话 (5—24 “什么是爱情” 人性美

父亲的解答(25) 忠诚

心灵的追念

篇二:九年级语文上册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

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抔 忐忑 怒不可遏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刹那间 忐忑: 怒不可遏: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自读课文,预习检查:

1、苏霍姆林斯基是 (国籍)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主要有 和 等著作。

2、字词注音

抔 忐忑 怒不可遏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刹那间 忐忑: 怒不可遏:

走进课文,感知内容,自主学习

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十四岁的女儿向他提出什么是爱情时,作为教育家的劳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而是通过书信方式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请大家听读课文,思考:

1、作者在回信时带着什么样的心情?

2、文中的父亲为什么要用书信的形式来回答女儿“什么是爱情”这个问题? 课文是如何解释爱情的?

找出课文有关描写上帝三次来到人间视察男女两人生活的语句,完成下面表格。

读了童话后,你认为作者的爱情观是怎样的?

课堂巩固检测

1、苏霍姆林斯基是 (国籍)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主要有 —— 等著作。

2、字词注音

抔 忐忑 怒不可遏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刹那间

3、解释

忐忑: 怒不可遏:

4、你认为作者的爱情观是怎样的?

拓展题:

1、古今中外经典爱情故事

《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乱世佳人》。

2、关于爱情的成语:

3、齐读诗歌《当你老了》

篇三:8课(张雄华)

篇四: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篇五:傅雷家书两则

《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信》教案及练习

庸(yōng)碌 谀(yú)词 扶掖(yè)廓然无累(kuò)涕泗横流(tì sì)枘凿(ruì záo)

2.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扶掖:搀扶;扶助。 枘凿:比喻不调协,格格不入。 廓然无累:指心胸开阔,没有牵挂。 重蹈覆辙: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自知之明: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三)整体感知: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成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于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上帝三次来到人间视察)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里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

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

生机蓬勃的明证”。从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四)深入剖析:

1. 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明确:(1)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

(2)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

2. 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明确:(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3. 阅读课文并体会“坚强”的具体含义。

明确:“坚强”有两方面的表现:

(1)在失败时,精神消沉时:(第一封信)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所侵蚀。

(2)在成功时:(第二封信)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4. 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

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

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

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致女儿的信》

(三)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主旨是用怎样的一种形式来显现的?明确:本文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的。

2. 故事的中心情节是什么? 明确:上帝三次来到人间视察。

(三)深入剖析: 1. 关于全文的主旨。

明确:故事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背后的寓意。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可是在这个童话里,为什么上帝没有创造、也不能理解人类的“爱情”?上帝恼怒于人类的自我创造,几次三番地要毁灭人间的“爱情”,为什么最终无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离去?理解这些寓意的文眼,正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故事开头说,上帝创造世界时,“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议论,点明了全文的主旨: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他仅仅把人看作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成为“大地上的上帝”。

2. 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

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3. 联系全文,探讨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明确: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作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4. 写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1)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排比 )

(2)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 比喻 )

(3)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设问 )

(4)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反问 )

(5)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对偶 )

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

A. 傅雷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傅雷家书》饱含着他对儿子的拳拳父爱,同时也是一部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B. 梁启超是近代思想家,维新运动领袖之一。饮冰室主人是他的别号。《敬业与乐业》一文阐述了“敬业”和“乐业”在人一生中的重要作用。

C.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法国19世纪的精神领袖雨果的代表作品,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

D. 《致女儿的信》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中阐述了他对爱情的看法,饱含人生哲理。

二. 语言运用:

根据下面提供的特定情景,请按具体要求,代其中的人物说出她想说的话。

情景材料:李燕同学是某中学应届毕业生。经过三年多的学习生活,她对学校、老师和同学有了深厚的感情。在即将毕业分别之际,她有许多话儿要倾诉。正好,班里举行“毕业畅谈会”,邀请了校长和所有任课教师参加。(不能出现校名及校长、老师、同学的名字)

(1)会上,李燕同学深情地感激学校、老师对她和同学的培养:

(感谢母校,感谢老师,感谢您为我们德智体美综合素质的提高付出的心血!)

(2)接着,她又以同学、朋友的身份向同学们临别赠言:

(让我们带着母校教师的期望去创造新的辉煌。)

(3)最后,她从学生的角度对学校有关教育教学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如果学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就更好了。)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