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两步走战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4:30:11 体裁作文
两步走战略体裁作文

篇一:“两步走”革命战略和“三步走”发展战略

“两步走”革命战略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成功实践

安陆市委党校 冯德成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胜利地实践了“两步走”革命战略和“三步走”发展战略,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成功和经济上的成功。

一、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的实践胜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深刻研究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在不断深入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揭示出中国革命自身的客观规律。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科学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必将是社会主义。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而又互有联系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看不起民主主义革命,不忠实于民主主义革命,或者只知道民主革命,而忘记了社会主义革命,都是不对的。中国革命包括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二次革命论”否认了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等待将来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无间断革命论”否认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原则区别以及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企图一省数省首先胜利,或者重要省份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使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失去资产阶级的同盟军,丧失了一部分革命动力。他们各走一个极端,实践结果,右可以断送中

国革命,“左”,也可以断送中国革命。当然,直接在中国进行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一次革命论”是海市蜃楼,搞错了革命的对象。

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资产阶级极其软弱,不仅不能成为革命的主力军,担负不起来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而且也无力领导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担负不起发展资本主义的重任。故此,辛亥革命后大权旁落,大革命中政权被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合攫取。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二者之间,不允许也不能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而且,资产阶级绝不主张再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主义革命。)

民主革命成功后,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权,不再进行一次夺取政权的革命,不再走传统的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正确认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都得到发展,创造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符合两个革命的规律,有利于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

革命直接转到社会主义反于大多数人民不利,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联接两个革命的中间站,是一个促使我国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剥夺帝国主义在华的掠夺性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经过一个时期的经济建设,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逐步过渡,国营企业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力,得到很大加强。社会主义

因素不断地增长。到1952年,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为56%,工业(包括手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41.5%。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成为必要并有现实可能。

具备了政治上经济上一切必备的条件后,共产党领导进行不流血的社会主义革命——国家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用和平的方式逐步过渡,没有出现尖锐和残酷的阶级斗争,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既包含革命性质转变,又包含社会性质转变,符合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实践证明,所有制关系的变革,没有破坏生产力,而是明显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1953年到1956年期间,全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6%,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8%。1956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工业总产值增长28.1%、农业总产值增长5%。到1957年,财政收入比1952年增长68%。

到1956年底,基本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主要任务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释放先进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实现现代化。

二、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伟大实践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

对不足的国情出发,提出现代化建设具有阶段性,这就是三步走战略。他用“温饱”、“小康”、“富裕”作为经济发展的三步战略目标,使人民能够生动地、直观地认识和切身感受到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由低收入水平到中等收入水平再发展到高收入水平的国家。

第一步,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实现人均8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符合我国国情,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既明确,又科学。彻底否定求成过急的“超英赶美”大跃进式发展,彻底摆脱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错误选择,彻底打破企图从自然经济超越市场经济建立产品经济的空想。克服了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历史局限,不再靠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搞建设,不再走一条速度高、效益低、发展慢、人民生活没有多少改善的发展路子。抓住了较长时期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制定和实施长远的发展战略。 到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胜利地实现了前两步战略目标。党又将第三步战略目标具体明确到2010年、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三个阶段,进一步展开,逐步达到现代化。2010年前,是第一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2010年到2020年,是第二步,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工业化;从2020年到2050年,是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21世纪头20年,使我国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发展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为现代化的具体阶段来推进,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科学解决传统工业化尚未完成,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滚滚而来的发展问题,科学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科学适应世界规则、国际惯例。紧紧抓住这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更好的发展时期,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结合本国的国情及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实事求是,科学发展,和平崛起,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39.8万亿元,人均国民收入超过4000美元,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经成功地使近5亿人口摆脱了贫困。我国建立了门类齐全、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现

篇二:“两步走” 战略引领中盐跨越发展

“两步走”战略引领中盐跨越发展

范志

发布时间:2010-07-08

2004年初,中国盐业总公司正式实施第一轮“两步走”战略,从此走上了以战略引领发展、以发展推动转型的跨越式发展之路。6年过去了,中盐成为全国食盐专营的生产经营主体、中国盐行业龙头企业和唯一中央企业、亚洲最大盐业企业和国内重要化工企业、中国500强企业,第一轮“两步走”发展目标基本实现,新的“两步走”战略也已应运而生。 第一轮“两步走”战略,第一步通过3到5年时间的努力,推进以盐为主、盐化工起好步的主业战略,盐的产量突破1 000万吨,成为亚洲最大盐业企业;第二步再通过3到5年的时间,推进盐化并举战略,盐的产量突破1500万吨,化工产品200万吨,成为世界强大盐业企业和国内重要化工企业。

通过6年的实施,“两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发展目标已经于2006年底提前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于2009年底基本实现。“两步走”发展战略是中盐自1950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企业发展战略,对中盐的改革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彻底地改变了中盐发展面貌与发展路径,使得中盐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偏离主要方向,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两步走”发展战略给中盐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首轮“两步走”发展目标基本实现

解放了思想,凝聚了人心。“两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掀起了中盐内部的大讨论,突破了中盐行业行政管理思维的束缚,突破了盐行业“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建立起了市场竞争环境下现代企业经营的理念,激发了全公司上下的斗志和信心,为中盐向战略导向型的大型集团化企业转型,为中盐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奠定了思想基础。

改变了“世代唯盐”的局面。中盐自成立以来,为盐行业的发展、为全国食盐的普及供应、为下游两碱化工的原材料供应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过去的60年发展进程中,中盐没有突破盐的领域,业务结构单一,难以实现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两步走”发

展战略首次在战略层面上明确了盐化并举,并通过低成本扩张,形成了八大制盐基地和四大化工基地,丰富了中盐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突破了发展的空间,使得中盐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延长产业链,进入盐化工是中盐的巨大进步。

实现了行业向企业的回归。虽然经过多次的历史变迁,但行业管理职责一直伴随着中盐,直到中盐划归国务院国资委管理。但从本质而言,中盐是一家企业,企业的目标就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获取利润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做大做强。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不可能赋予一家企业更多的本归属于政府的行业行政管理职能,虽然这家企业肩负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因此,中盐不应也不可能将行业管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和责任,而发展、做强做大则是本质目的。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3年底到2009年底的6年时间,中盐的总资产规模从37亿元发展到310亿元,增长了7倍多;营业收入从29亿元发展到158亿元,增长了4.4倍;利润总额从8 452万元发展到6亿元,增长了6.1倍。盐产量从不足300万吨发展到1 058万吨,增长了2.6倍;盐化工产品从无到有,产量达到400万吨,形成盐化、无机化工、农化、精化、日化等产品系列,部分产品进入世界和全国前列。

促进了企业改革和管理提升。在“两步走”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中盐的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推进总部机构调整,采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开展企业三定工作,引入考核文化,开展总部考核和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逐步推行全员考核。在大部分企业内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运作体系基本建立并发挥出作用。加强集团管控,推进战略导向型的集团管控模式,以“五子”管理为核心的集团管控模式初步建立。战略、财务、资金、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的管理得到加强并有效实施。

引领了行业改革。“两步走”发展战略促进了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了行业集中度。近些年,中盐兼并收购了近10余家制盐企业,同时,集中力量上了一些大型真空制盐项目,推动了行业产业集中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当前,中盐是行业唯一一家盐产量超千万吨的企业,集中了行业20%左右的产能,所属的制盐企业基本上为行业大型企业,拥

有全国最大井矿盐企业、湖盐企业,拥有国内最大单套制盐装备,百万吨以上规模企业7家。

始终坚持战略导向发展。“两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走”以盐为主,盐化工起好步,积极推进制盐企业和盐业批发企业的并购,在盐化工上,起好步,重点打造吉兰泰盐化工基地:“第二步走”盐化并举,积极向盐化工拓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盐化工产业,初步形成四大化工基地,东、中、西布局初现雏形。这些年的主要投资基本集中在主业上,非主业投资比例控制在10%以内。

实现了快速的规模增长。推进“两步走”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采用低成本扩张。利用中盐的资金、资源、渠道、政策、行业影响力等诸多优势,采用无偿划转、增资扩股、盐业基金债转股等低成本手段实现扩张和快速发展。这为中盐发展节约了并购资金,以有限的资源实现了较快的发展。

积极的财务政策提供了资金保障。“两步走”发展战略确定之后,中盐推行适当积极的财务政策,利用良好的银企关系和在银行体系中的良好信用举债经营。同时,利用较好的时机,通过国际财团融资,发行企业债直接融资。这些举措打通了中盐的融资渠道,突破了中盐发展的瓶颈,为中盐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金保障。

注重了企业文化的包容性。中盐原来是行业管理文化,正在向企业文化转型。在中盐文化转型和重塑的过程中,注重了文化的兼容性,以求大同存小异的方式来汲取所属企业文化的精髓以重新塑造中盐文化,这就使得中盐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扩张中新加入的企业能够寻找到文化上的归属感,尽可能地减少了文化的冲突。

次轮“两步走”战略应运而生

第二轮发展战略在第一轮“两步走”战略实现的基础上,以第一轮发展目标为基数,力争再通过两个5年的努力,实现主要经济规模指标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再翻两番,初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盐化企业目标。即:第一步发展目标,以第一轮发展目标为基数,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翻一番,进入中央企业资产规模第二方阵。第二步,再用5

年时间,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再翻一番,资产突破1 000亿元,进入央企千亿方针。

第二轮 “两步走”发展战略用“一二三四五”来描述:

“一”是塑造一种能力,即科学发展的能力,通过这一轮10年时间的努力,实现中盐从做大做强向做强做大的转变,实现中盐从传统资源型企业向绿色环保型企业转变,建立起可以支撑中盐百年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实现两步跨越,即第一步用5年的时间,实现向国内领先盐化企业的跨越。建立起食盐业务新模式,引领行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以盐、两碱、芒硝业务为主的基础盐化工产品的产业布局并形成区域垄断优势,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和特种化学品起步并初具规模,主要指标翻一番;第二步再用5年时间,实现向世界一流盐化企业的跨越。完成覆盖全国的现代食盐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保持基础盐化工产品的领先优势,并依托该优势积极向下游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和特种化学品;实现中盐从基础化工向专业化工的转变,成为世界一流盐化企业,与此同时,主要指标再翻一番,攀登进入央企资产规模第一方阵。 “三”是发展三大主业。第一步走的5年内重点发展三大主业,即以盐为核心,突出发展以芒硝为主的无机盐和以两碱化工为主的盐化工产业,继续保持并扩大中盐在盐和芒硝等无机盐化工上的领先优势,同时建立起中盐在基础盐化工,特别是两碱化工上的领先地位。 “四”是形成四个支撑。人才、技术、资源、资金是支撑中盐第二轮“两步走”发展战略的要素。通过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建立起适应中盐第二轮战略发展的4支队伍。通过科技规划纲要的实施,初步形成中盐的自主研发和自我创新能力。通过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以支持相关业务发展。通过融资渠道拓宽和资本市场利用解决可能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

“五”是第一步实施五大战略。一是低成本战略。作为基础化工产品的供应商,面对市场竞争,成本是竞争的核心,只有将产品的成本做到低于其他竞争者才有竞争力。二是差异化战略。首先表现在业务选择上,体现盐的特色,以区别其他化工企业。同时,在竞争策略

上,通过市场开发、产品创新和技术提升,形成产品的差异化,提升竞争力。三是科技兴企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和引进吸收,不断提高科技装备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推进节能减排,走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四是适度扩张战略。内生增长和外延扩张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第一轮采用的低成本扩张是中盐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法宝。在第二轮发展阶段,仍然将低成本扩张作为重要战略手段,但保持适度的扩张和并购,核心是建立起在战略业务上的领先地位。五是品牌战略。继续推进中盐的品牌一体化和品牌建设,打造中盐品牌。

《企业文明》2010年第3期

篇三:中国革命两步走

中国革命两步走

一、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含义。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为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不能同时进行,也就是说,不能把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合并在民主革命任务之中一起完成;中国革命必须先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其前途是社会主义。

二、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缘由。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经过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近代的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推翻压迫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由于它们的力量异常强大,中国革命的任务也因此而异常艰巨。 如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便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严峻课题。

农民阶级所受的灾难深重且人数众多,是革命的主力军,但受落后生产方式的制约,它不能领导中国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就是有力的证明。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深受三座大山的束缚、压迫和欺凌,因而有革命要求,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妥协的一面,城市小资产阶级也具有过于分散和往往动摇的特性,所以它们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就是明证。 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重任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但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少、力量弱,光靠一个阶级不可能完成中国革命。所以,就要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民占国家总人口的80%以上。因此,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取得农民的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而要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就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保存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重要动力,是无产阶级必须联合的力量,况且在半殖民地的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帝国主义,而有利于中国人民”,那么中国无产阶级在领导中国革命时,就不能过早地消灭他们,不能过早地实现公有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否则就把他们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削弱了革命力量,甚至导致革命失败。

在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阶段,即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目标是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此阶段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早在中共二大时,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革命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即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这就在事实上确立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方针。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报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对中国革命的历程问题做了科学的论述。 综上所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不可逾越,这是中国革命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三、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最终前途。 民主革命的胜利,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中国革命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的胜利主要是无产阶级的胜利。通过民主革命,共产党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广泛拥护,革命力量空前壮大,革命后共产党在政权中居于领导地位,而且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另外,当时国际上的社会主义力量也在蓬勃发展,所以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而且必然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建国初,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1953~1956年,中国共产党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提出了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根据总路线的要求,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转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这是历史实践已证明的客观真理,是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

篇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_从_两步走_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_刘丽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两步走”确立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来,先后经历了党的第二、三、四代领导集体分别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新三步走”战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阶段性目标的不断实现也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越来越具体化,说明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及现代化的认识水平日益深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个更加长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系统性深刻地揭露了出来,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决心和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对中国近代以来的伟大实践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道路的一种自信和对中国精神的弘扬。习近平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对中国梦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其思想内涵是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的高度上,对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进行了准确而深刻的揭示,同时还指出中国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长远的奋斗目标逐渐变得更加的清晰,同时也表明了我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赴后继努力奋斗的决心,也成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民族凝聚力。从“两步走”到中国梦,历经中国共产党的五代人的努力,从对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命题,是将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行前进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到对这个目标的不断具体化,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目标的阶段性目标,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置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总结并且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中国精神不断彰显的过程,这种凝聚力继续激励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篇五: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题目:“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实施

摘要: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个短时期内,我们党的提法都是重申毛泽东时期的战略构想,即在20 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因此,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多里,由于赶超心理及急于求成的主导思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个“洋跃进”,带来了很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及解决,促使了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战略构想的转变,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及对“小康社会”目标的设定,进而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定。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而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必然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邓小平;“三步走”战略;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

0.引言

不知不觉间,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多个年头。这三十多年,正是我国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三十多年。实现现代化,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新目标,是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更是中国人们的雄心壮志。在我们这样一个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大国,实现现代化是一项光荣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怎样完成这一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苦苦探索之中,经历了数次磨难曲折,终于产生了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思想。这一思想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道路和目标、任务和动力、步骤和条件,成为我国向现代化胜利迈进的理论指南。它在邓小平理论中处于统揽全局、提纲挈领的地位,是邓小平理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历史坐标。其中,期盼小康生活、实现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巩固和不断提升小康层次、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这一思想的线条和标尺。重温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我们会更加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胜信念。

1.“三步走”战略的形成历程

1.1“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国门打开,中国和外部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看到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深刻认识到: “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1978年10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宾时说:这十几年来,世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要在本世纪末达到你们现在的水平已不容易,要达到你们二十二年后的水平就更难了。1979 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随后,邓小平作了解释:“我们开了个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1]。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2],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对我国能否在20世纪末实现高水平的现代化有了重新认识。

1.2“小康”目标的提出

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和对现代化的科学认识,邓小平在探索中提出了20 世纪末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构想。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与前来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举行会谈。在会谈中,大平首相提出:“中国根据自己独自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要把中国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大平首相本人曾在日本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制定中起过重要作用,所以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决定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但实际上达到什么程度,步子怎么走,心中还是没数。大平的这个问题与一个时期以来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思考正好吻合,使邓小平陷入了沉思。他在想了一分钟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设想。邓小平讲道: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3]。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状态”。比如,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至此,“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但有了具体的量化标准,而且有了一个中国老百姓易于理解也感到亲切的传统词汇——“小康”。

1980 年1 月,邓小平在党中央召开的干部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今后二十年分为两个十年,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他说,这个十年把基础搞好了,加上下个十年,在今后二十年内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此后,“二十年规划分为前十年和后十年,前十年为后十年打基础,后十年要实现较快发展”,成为邓小平频繁提起的战略部署。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两步走战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这是党中央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情况和发展趋势之后作出的重要决策。

1.3“三步走”战略的形成与确定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981 年为5.2%,1982 年

9.1%,1983 年10.9%。据此,1984 年3 月,邓小平满怀信心地对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说:“这几年一直摆在我们脑子里的问题是,我们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会不会落空?从提出到现在,5 年过去了。从这5年看起来,这个目标不会落空。”此时,邓小平开始酝酿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构想。在一些会议上和同外宾谈话时,邓小平多次谈到“本世纪翻两番”和“下个世纪再用30 到50 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或达到中等发

[4]达国家水平”的设想,并逐步形成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时第一次对“三步走”战略作出明确而完整的表述。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以党的文件形式对“三步走”战略加以全面阐述。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自从邓小平提出,党的十三大确定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为我国的发展与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2.“三步走”战略的实施

在确立“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之后,邓小平深入分析了我国所面临的各方面的机遇,逐渐地为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的战略措施,推动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2.1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认为,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体制不变、观念不变、政策不变,都是难。

以抓住机遇的。综观世界经济史,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都很注意抓住机遇,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实行开放搞活的宏观经济政策。这是因为,每个国家都不能拥有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全部资源,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全部产品。一项新技术的发明,需要一个摸索过程,甚至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从国外引进则可以节省金钱和时间,在比较高的基点上起步。另一方面,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迟缓,战略重心移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资本、贸易、技术也必然东移。为此,邓小平反复向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要利用外国的智力”,“要扩大对外开放”,“要抓住西欧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机,同他们搞技术合作,使我们的技术改造能够快一些搞上去。”“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做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利用。这是一个战略问题。”“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中国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

[5]也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根本措施。

世界经济通行的是市场规则,我们要与世界市场接轨,本身的经济体制必须市场化。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实行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技术交流,从而充分享受“后发利益”,尽快实现现代化。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副总裁时,就曾指出:“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

[6]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并且邓小平也一贯认为,并多次重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经

济方法。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7]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而对市场经济的概念作了新的界定。

党的十四大,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体制上保证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2.2先富带后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和衡量标准,要实现共同富裕,从整体上、根本

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现实社会是一个充满差别的社会,不同的人、不同地区对自身发展机遇的把握不同。因此,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共同富裕的实现,绝不等于同一时间、同等程度的提高、富裕。我们曾经有过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深刻教训,那只会打消人民的积极性而错失发展机遇。针对此,邓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民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并强调:“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邓小平认为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可以 “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防止两极分化,他指出:“如果我们的

[8]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且分布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各地区都按同样的速度发展,那么就会出现落后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达不到应有的发展速度,而发达地区又会造成生产能力的浪费,错失一些发展机遇,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对于不同地区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允许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快一些,而另一些地区可能发展的慢一些。同时邓小平也指出我们要把握住两个大局:一是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要进一步加速对外开放,使沿海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内地要服从这个大局。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又要求沿海地区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大局。到那时,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就形成了区域性的发展和推进的方略,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在邓小平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共中央关于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建议”中,正式确定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

2.3台阶式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要抓住有利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较快、较好的发展阶段,台阶式前进。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日本、南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是如此。从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看,我国经济有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成功经历。“一五”计划时期国民收入平均增长8.9%,创同期世界经济增长之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984~1988 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再创同期世界经济增长之最的记录。邓小平总结指出:“从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

[9]来看,经济发展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得到的。”这些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发展波浪式前进,

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确是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邓小平将其概括为:抓住时机,几年的加速发展———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治理———再继续前进,新的加速发展。这种发展形式可简化为一个公式:飞跃——调整

[10]——再前进、再飞跃??”它反映了事物发展平衡、不平衡规律和要求。

在上台阶的条件上,邓小平强调要从实际出发,主张切合实际的高速度;在时机把握上,强调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要善于利用机遇,不可强行发动大跃进,要注意对机遇的分析把握。为此,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谈话中分析指出:“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得到

[11]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在邓小平“台阶式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经济每隔几年便上一个台阶,

国民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有利地促进“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2.4科教兴国

邓小平通过对国际形势的分析,深刻认识到新的科技革命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千年难得的好机遇。为了用好这一机遇,他在谈到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战略重点时指出:“一是农业,二

[12]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强调了科技的重要性。

20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科技发展最辉煌的时代,美、苏等大国均在二战后把争取科技领先放在了突出位置,发展高科技已成为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同时,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利益也越来越倚重于科技的进步。一些发达国家很多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几乎80%以上是靠采取新的科技成果获得的。谁占有高科技的优势,谁就能够更快更大地增强综合国力,取得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主动权。

邓小平洞察现代科技革命对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历史发展所产生的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敏锐而深刻地首次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他说:“马克思讲

[13]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反复强调,

振兴经济关键在振兴科技,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往往是靠科学知识的继承、积累和创新来实现的。教育正是这种继承、积累和创新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邓小平明确指出:“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

党的十三大提出,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放在首位,使经济建设转到领先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这是邓小平对于科教兴国的郑重嘱托。邓小平关于科教工作的论述,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的思想基础。1995 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成为实施“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2.5可持续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膨胀、自然资源日益恶化。这些形成了对自然资源的巨大压力,给人类生存环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制定并颁布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全球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为我们反思我国在实施“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中所走道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及契机。

正处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难题:庞大的人口基数,继续增长的人口总量,科技、社会管理水平落后,资源环境问题相当严重且呈继续恶化趋势。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缓解,必将阻碍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50 年代初,邓小平就在党内较早地提出了节制生育的思想。他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成为严重的问题。”在谈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时也反复强调,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计划生育工作一定要抓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要努力提高人口质量,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形成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通过深化改革、发展经济来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使人口压力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一大有利条件。对于自然资源相对短缺,邓小平指出: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利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土地面积大,但耕地面积少。他强调要合理利用资源,不要只顾眼前的低效率使用。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为我国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景和机遇。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重申了这一战略,指出要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推动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3.结论与展望

邓小平“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立足于对中国国情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因而是极其宏伟而又切实可行的。正因如此,它能够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 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现代化战略构想的现实性和科学性。正如胡锦涛所说:“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擘画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变为美好的现实,第一步、第二步发展目标已经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道路上, 信心百倍地朝着第三

[14] 步战略目标迈进。”

参考书目

[1]马齐彬.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增订本)[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418页.

[2] 中文史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 一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第302页.

[3] 中央文献研究室. 邓小平年谱1975 一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第968页.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05 页.

[5] [7][8][9][11][12][13]邓小平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84,373,23,166,9,275,377页.

[6] 邓小平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236页.

[10]冯世新,陆卫明.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第189页.

[14] 胡锦涛. 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8-23.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