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鸭嘴兽是什么动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25:15 小学作文
鸭嘴兽是什么动物小学作文

篇一:鸭嘴兽

鸭嘴兽

达尔文也没能亲眼见证争论的最终结局

任何人都很难想象,鸭嘴兽这个“隐居者”给科学家们带来了怎样的麻烦。1799年,鸭嘴兽第一次进入英国科学家的视野,当即便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一直持续了大约85年,连达尔文也没能亲眼见证争论的最终结局。

最初,所有的博物学家都认定这种长着带蹼的四肢和鸭子样扁嘴的毛茸茸的动物是经人为精心缝合的搞怪标本,以至于当鸭嘴兽标本在伦敦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时,每个参观者都希望自己能找出那“被精心隐藏起来的线头”。当然,没有人能如愿以偿。接下来,争论又转而集中于它是否真的属于哺乳动物。尽管它浑身长毛,但却看不到它长有乳头和乳腺。更令人困惑的是,解剖发现它具有和鸟类、爬行动物一样的泄殖腔。最后,科学家不得不为它及其近亲针鼹在哺乳动物纲之下设立了一个全新的类别:单孔目。 直到19世纪30年代,利学家才发现了鸭嘴曾身上的乳腺之所在。到1884年,来自苏格兰的青年胚胎学专家威廉·坎德维尔亲赴澳大利亚考察,发回了一封日后十分著名的电报。电报内容异常简沽:“单孔目卵生,卵子局部卵裂。”寥寥数语,却令整个英国利,学界目瞪口呆。浑身毛发,能够吸吮乳汁,长有蜥蜴般四肢且产卵,这些特征令科学家颇费揣测:难道鸭嘴兽就是进化过程中介于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之问的缺失环节?达尔文甚至在还没搞清楚鸭嘴兽是否能够产卵之前,就已经把这种形态异常的动物称之为“活化石”。

我们已经知晓的鸭嘴兽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鸭嘴兽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单孔目哺乳动物,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约克角至南澳大利亚之间,在塔斯马尼亚岛也有栖息。目前存活于世的单孔目动物非常稀少,仅包括鸭嘴兽和四种针鼹。严格按照生物分类学标准划分,鸭嘴兽是单孔目之下所属科和种中唯一的幸存者,其余成员都只是以化石形态存在。

鸭嘴兽的外形非常奇异,全身裹着柔软浓密的褐色短毛,四肢很短,五趾具钩爪,趾间有薄膜样的蹼,酷似鸭足,吻部扁平,形似鸭嘴,尾大而扁平。鸭嘴兽是卵生,这一点同爬行动物和鸟类一样。鸭嘴兽还是极少数能用毒液自卫的哺乳动物之一。鸭嘴兽无论雌雄,在出生时都长有毒刺,只不过雌性和长到30厘米大小时毒刺消失,唯有雄性后足上的刺仍然存在,内储毒汁,毒性与蛇毒相近,喷出可伤人。人若被鸭嘴兽的毒刺所伤,会立即引起剧痛,数月才能恢复。

鸭嘴兽浑身裹着的浓密短毛像防水衣一样形成有效阻隔层,可维持其体温的恒定。鸭嘴兽宽阔、扁平的尾巴能够有效储存脂肪。鸭嘴兽虽四肢粗短,却是游泳能于,用前肢蹼足划水,靠后肢掌握方向。而在陆地上爬行时,其后肢趾间的蹼能收起来。鸭嘴兽长着鸭子样的扁嘴,但与鸟类完全不同的是:鸟类通过喙的上下开合实现张嘴闭嘴,而鸭嘴兽的“鸭嘴”实质上是质地柔软的口鼻部,表面布满神经,能像雷达一样接收其他动物发出的电波。鸭嘴兽的眼睛和耳朵隐藏在口鼻部突起的后端,在入水后完全闭合。也就是说,鸭嘴兽在水下既聋又瞎,完全依靠“鸭嘴”这一利器在水中寻找食物和辨明方向。

鸭嘴兽的体重为0.7-2.4千克,雄性通常比雌性大很多。雄性的平均身长约为50厘米,雌性约为43厘米。总的说来,鸭嘴兽的体形大小因所处地域、气候环境、是否有天敌等诸多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局域性差别。

鸭嘴兽属于肉食动物,主要捕食对象包括环节类蠕虫、昆虫幼虫、淡水小龙虾等。每当它们在水中逮到食物,就先存放在腮帮子里,等到浮出水面后再慢慢享用。幼年鸭嘴兽长有牙齿,但当其长到能够爬出洞穴时,牙齿会脱落。因为“无齿”,鸭嘴兽咀嚼食物只能使用牙床中能不断生长的角质板。角质板咬合面上有许多隆起的横脊,能够压碎贝类、螺类等软体动物的外壳,或剁碎其他食物。鸭嘴兽的食量很大,每天所消耗食物至少是自身体重的20%。因此,一只鸭嘴兽平均每天要花费约12个小时在水中觅食。 鸭嘴兽喜欢栖居在河流和湖泊的周边。鸭嘴兽建造的洞穴,入口一般高出水面约30厘米。每到繁殖期,即每年的6-10月,成年雌性鸭嘴兽就会精心搭建更安全舒适的居所。这是一种特殊的洞,洞深至少在20米以上,沿途设置若干隔断,既可以调节洞内的温度和湿度,又能防范猎食者的入侵。在通道的尽头,雌

性鸭嘴兽会用衔回的落叶、芦苇等铺床,把巢穴布置得十分舒适。从婚配形态上看,鸭嘴兽属于一夫多妻。雄性通常不参与照顾后代,交配完成后就返回自己的洞穴,雌性则担负着孕育养育后代的重任。

鸭嘴兽的平均体温约为32℃,而胎盘哺乳动物的平均体温通常在37℃左右。科学家猜测,这很可能是鸭嘴兽在进化过程中主动适应外部恶劣环境的结果。也许正是这样的改变,使之成为单孔目动物家族中罕有的幸存者。

鸭嘴兽历经数千万年演化历程,既未灭绝,也无多少进化,始终在“过渡阶段”徘徊,因而充满神秘感,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澳大利亚独产的动物,常作为该国各种活动的吉祥物。澳大利亚20分硬币的反面图案也是鸭嘴兽。

隐藏于基因密码中的秘密

2008年,在鸭嘴兽首次亮相科学界两百多年之后,世界著名科学杂志《自然》首次发布鸭嘴兽基因组的详细分析数据,为揭示隐藏于基因密码背后的鸭嘴兽的秘密提供了启示。

从依赖蛋黄到依赖乳汁

基因分析认为,鸭嘴兽基因组的构成揭示了其最本真的特征,即同时兼具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特征。比如,鸭嘴兽长有类似爬行动物的四肢;这一特征能够在相应基因片段上直接读出。又比如,在爬行动物的基因组中,有一串专门控制胎儿大小的基因,这些基因无论来自精子还是卵子,其活动能力都是一样的,而哺乳动物(除单孔目之外)的相应基因因其来源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活动能力:如果来自于精子,基因就异常活跃;如果来自于卵子,基因活动能力就低下。研究表明,对鸭嘴兽来说,相应基因无论是来自精子还是卵子,其活动能力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关系胎儿成长的基因方面,鸭嘴兽更加接近爬行动物,而不是哺乳动物。

基因研究还表明,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鸭嘴兽基因组中约2%(共计18527个)的基因是专门负责蛋白质生成的,其中一部分对应于蛋黄和乳汁的生成。我们知道,爬行动物以卵的蛋黄为发育中的胚胎提供发育所需全部营养,哺乳动物则不同:在胎儿出生前,通过胎盘为发育中的胎儿提供持续的滋养;在幼仔出生后,则通过母乳为其提供营养物质,这也是促使哺乳动物脑容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早期的产卵的爬行动物是如何演变为具有胎盘且能够泌乳的哺乳动物的呢?鸭嘴兽基因研究成果为科学家提供了线索:这种转变的第一步必然是促成乳汁分泌,然后逐渐摆脱产卵生育。

雌性鸭嘴兽每次产卵1-3枚,通常为两枚。从外形上看,鸭嘴兽的卵很像爬行动物的卵,皮质质感,个头不大,直径约几毫米,比鸟卵更接近圆形。一枚鸭嘴兽卵的生长周期包括在子宫内28天和在体外孵化 10天;而一枚鸟蛋的生长周期则是蛋肠内1天和体外孵化21天。产卵完成后,雌性鸭嘴兽会蜷缩起身体进行孵化。孵化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胚胎不会长出任何功能性器官,完全从卵黄中吸取营养;第二阶段,手指脚趾开始发育;第三阶段,卵齿出现。 刚刚孵化出来的幼仔非常柔弱,眼睛还不能睁开,浑身无毛,完全依赖母乳喂养。鸭嘴兽有乳腺,但没有乳头。其腹部有个“袋子”,分泌的乳汁经由内侧皮肤上的小孔流出供幼仔舔食。母乳喂养持续3-4个月。之后,鸭嘴兽妈妈会短时间外出觅食。大约5周后,鸭嘴兽妈妈外出觅食的时间越来越长。再经过大约4个月时间,幼兽开始从洞口爬出。 制造神经毒素

研究人员还在鸭嘴兽的基因组中意外发现了一组主导神经毒素生成的基因,这进一步证明,能制造毒液是鸭嘴兽与爬行动物所共有的特征。

研究人员原本的目的是探究鸭嘴兽如何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中有效护卫自己的幼仔,却意外地在鸭嘴兽基因组中找到了一种类似于防御微生物入侵的基因片段。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基因并非用于防御微生物,而是用于防御体形大得多的对手,因为它控制着神经性毒液主要成分的生成。

鸭嘴兽体内的毒液主要由类似防御素的若干种蛋白质混合而成,其中有三种物质是鸭嘴兽所独有的。这些物质经由鸭嘴兽的免疫系统生成,毒性强大到能够将狗大小的动物致死。对人而言,鸭嘴兽的毒液并非致命剧毒,但足以令伤者丧失局部行为能力。人一旦被刺伤,

伤口周围很快就会浮肿,进而导致整个受伤躯干的月十胀和剧痛。这种剧痛还可能引发长时间的痛觉过敏,可能持续几十天甚至数月。

超级敏锐的嗅觉能力

鸭嘴兽看起来保留了太多的从先祖遗传下来的特征,但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样令人啧啧称奇。鸭嘴兽所处的环境到处是水,它们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在水下活动。在水下,鸭嘴兽既看不到也听不到,完全依靠分布在鸭嘴式的喙上的电子传感接收器对猎物发出的电子脉冲进行追踪探测。

在解读鸭嘴兽基因组时,科学家廉喜地发现,鸭嘴兽的基因中还含有主导气味探测系统的片段,这说明鸭嘴兽有可能善长发现某些水溶性气味。按照科学家的说法,“动物有两个鼻子”——一个通过嗅觉传感,专门探测弥漫于空气中的化合物;另一个即所谓的犁鼻器官,它就好像是鼻腔中的味蕾,能够探测到非挥发性化合物的存在。以狗为例,它们不时地舔尿液,把收集到的信息素通过舌头传达到位于上颚的犁鼻器官。鸭嘴兽的犁鼻传感器也异常灵敏。典型的哺乳动物大约拥有数百个犁鼻传感器,鸭嘴兽则拥有上千个犁鼻传感器。由于鸭嘴兽90%的时间都在水下度过,科学家推测,它们很可能依靠这类传感器对水溶性气味进行探测。

难以捉摸的性别问题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外观比较相似,个头较大,数量在50个左右;爬行动物和鸟类则不同,其性染色体数量众多且十分微小,以至于细胞学专家最初使用“染色体微尘”来进行描述。当生物学家第一次透过显微镜观察鸭嘴兽的细胞时,再次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鸭嘴兽的染色体与鸟类、爬行动物的染色体比较相似,由46个微型染色体和6个相对大块头的染色体共同构成。

我们知道,大多数动物的性别都取决于不同的性染色体组合。包括胎盘类(比如我们人类)和有袋类(比如袋鼠)在内的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包括X和Y两种,其中C染色体块头较大,Y染色体块头较小,XX代表雌性,XY代表雄性;鸟类的性染色体包括z和w,其中z染色体的块头较大,W染色体的块头较小,ZZ代表雄性,zw代表雌性。

不过,并非所有动物都拥有不同的性染色体。以爬行动物为例,很多种类的爬行动物,无论雌性还是雄性,其性染色体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性别差异完全取决于孵化时的温度。比如一枚乌龟蛋,如果在凉爽的环境中孵化,则是雄性;如果在温暖的环境中孵化,则是雌性。由此可见,很多动物是在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后,才逐渐摆脱性别取决于温度的限制,将性别决定权锁定于相应的性染色体中。

另类的哺乳动物

研究发现,鸭嘴兽拥有10个性染色体——雌性表现为5对xx组合,雄性表现为5对XY。但值得注意的是,鸭嘴兽的性染色体x、Y和我们人类的性染色体x、Y完全是两码事:人类的x性染色体局部存在于鸭嘴兽6号常规染色体上。这个发现印证了这样一个学术理论,即性染色体是由常规染色体演变而来的。

既然鸭嘴兽的性染色体不同于以人类为代表的胎盘哺乳动物,那么它们更像谁呢?一项研究认为,鸭嘴兽的性染色体与鸟类性染色体中的z十分相似。研究者之前已经确定鸭嘴兽和鸡共同拥有若干个相同的基因。现在,仔细比对之后,他们进一步确定,鸭嘴兽的性染色体X5和鸡的性染色体z共享数百个相同基因,也就是说,这两个染色体是一样的。这个结论着实令许多人晕头转向——鸟类和鸭嘴兽在生物进化树上完全处于不同分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有研究人员推测,很可能是这些动物的共同祖先曾同时采用两套性别决定系统,即XY和ZW,而在随后的进化过程中,不同的后代选择保留了不一样的性别决定系统。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猜测是否成立,还有待继续查证。

自鸭嘴兽亮相科学界以来,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深入,科学家对这种古老奇异动物的了解日益增加,但这又往往引发了新的争议和混乱。关于鸭嘴兽的一切依然耐人寻味。我们相信,随善更多动物基因组的破解,哺乳动物进化历程中的谜题终将逐一破解。

篇二:奇异的鸭嘴兽

奇异的鸭嘴兽

任何人都很难想象,鸭嘴兽这个“隐居者”给科学家们带来了怎样的麻烦。1799 年,鸭嘴兽第一次进入英国科学家的视野,当即便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一直持续了大约 85 年,连达尔文也没能亲眼见证争论的最终结局。最初,所有的博物学家都认定这种长着带蹼的四肢和鸭子样扁嘴的毛茸茸的动物是经人为精心缝合的搞怪标本,以至于当鸭嘴兽标本在伦敦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时,每个参观者都希望自己能找出那“被精心隐藏起来的线头” 。当然,没有人能如愿以偿。接下来,争论又转而集中于它是否真的属于哺乳动物。尽管它浑身长毛,但却看不到它长有乳头和乳腺。更令人困惑的是,解剖发现它具有和鸟类、 爬行动物一样的泄殖腔。最后,科学家不得不为它及其近亲针鼹在哺乳动物纲之下设立了一个全新的类别: 单孔目。

直到 19 世纪 30 年代,科学家才发现了鸭嘴兽身上的乳腺之所在。到 1884 年,来自苏格兰的青年胚胎学专家威廉·坎德维尔亲赴澳大利亚考察,发回了一封日后十分著名的电报。电报内容异常简洁: “单孔目卵生,卵子局部卵裂。”寥寥数语,却令整个英国科学界目瞪口呆。 浑身毛发, 能够吸吮乳汁, 长有蜥蜴般四肢且产卵,这些特征令科学家颇费揣测: 难道鸭嘴兽就是进化过程中介于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之间的缺失环节?达尔文甚至在还没搞清楚鸭嘴兽是否能够产卵之前,就已经把这种形态异常的动物称之为“活化石” 。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鸭嘴兽(拉丁学名为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单孔目哺乳动物,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约克角至南澳大利亚之间,在塔斯马尼亚岛也有栖息。目前存活于世的单孔目动物非常稀少,仅包括鸭嘴兽和四种针鼹。严格按照生物分类学标准划分,鸭嘴兽是单孔目之下所属科和种中唯一的幸存者,其余成员都只是以化石形态存在。鸭嘴兽的外形非常奇异,全身裹着柔软浓密的褐色短毛,四肢很短,五趾具钩爪,趾间有薄膜样的蹼, 酷似鸭足, 吻部扁平, 形似鸭嘴, 尾大而扁平。鸭嘴兽是卵生,这一点同爬行动物和鸟类一样。鸭嘴兽还是极少数能用毒液自卫的哺乳动物之一。鸭嘴兽无论雌雄,在出生时都长有毒刺,只不过雌性在长到 30 厘米大小时毒刺消失,唯有雄性后足上的刺仍然存在,内储毒汁,毒性与蛇毒相近,喷出可伤人。人若被鸭嘴兽的毒刺所伤,会立即引起剧痛,数月才能恢复。

鸭嘴兽浑身裹着的浓密短毛像防水衣一样形成有效阻隔层,可维持其体温的恒定。鸭嘴兽宽阔、扁平的尾巴能够有效储存脂肪。鸭嘴兽虽四肢粗短,却是游泳能手,用前肢蹼足划水,靠后肢掌握方向。而在陆地上爬行时,其后肢趾间的蹼能收起来。鸭嘴兽长着鸭子样的扁嘴,但与鸟类完全不同的是: 鸟类通过喙的上下开合实现张嘴闭嘴,而鸭嘴兽的“鸭嘴”实质上是质地柔软的口鼻部,表面布满神经,能像雷达一样接收其他动物发出的电波。鸭嘴兽的眼睛和耳朵隐藏在口鼻部突起的后端,在入水后完全闭合。也就是说,鸭嘴兽在水下既聋又瞎,完全依靠“鸭嘴”这一利器在水中寻找食物和辨明方向。

鸭嘴兽的体重为 0.7 ~ 2.4 千克,雄性通常比雌性大很多。雄性的平均身长约为 50 厘米,雌性约为 43 厘米。 总的说来, 鸭嘴兽的体形大小因所处地域、 气候环境、是否有天敌等诸多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局域性差别。鸭嘴兽属于肉食动物,主要捕食对象包括环节类蠕虫、昆虫幼虫、淡水小龙虾等。每当它们在水中逮到食物, 就先存放在腮帮子里, 等到浮出水面后再慢慢享用。幼年鸭嘴兽长有牙齿,但当其长到能够爬出洞穴时,牙齿会脱落。因为“无齿” ,

鸭嘴兽咀嚼食物只能使用牙床中能不断生长的角质板。角质板咬合面上有许多隆起的横脊,能够压碎贝类、螺类等软体动物的外壳,或剁碎其他食物。鸭嘴兽的食量很大,每天所消耗食物至少是自身体重的 20%。因此,一只鸭嘴兽平均每天要花费约12个小时在水中觅食。

鸭嘴兽喜欢栖居在河流和湖泊的周边。鸭嘴兽建造的洞穴,入口一般高出水面约 30 厘米。每到繁殖期,即每年的 6 ~ 10 月,成年雌性鸭嘴兽就会精心搭建更安全舒适的居所。这是一种特殊的洞,洞深至少在 20米以上,沿途设置若干隔断,既可以调节洞内的温度和湿度,又能防范猎食者的入侵。在通道的尽头,雌性鸭嘴兽会用衔回的落叶、芦苇等铺床,把巢穴布置得十分舒适。从婚配形态上看,鸭嘴兽属于一夫多妻。雄性通常不参与照顾后代,交配完成后就返回自己的洞穴,雌性则担负着孕育养育后代的重任。

鸭嘴兽的平均体温约为 32℃,而胎盘哺乳动物的平均体温通常在 37℃左右。科学家猜测,这很可能是鸭嘴兽在进化过程中主动适应外部恶劣环境的结果。也许正是这样的改变,使之成为单孔目动物家族中罕有的幸存者。

鸭嘴兽历经数千万年演化历程,既未灭绝,也无多少进化,始终在“过渡阶段”徘徊,因而充满神秘感,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澳大利亚独产的动物,常作为该国各种活动的吉祥物。澳大利亚 20 分硬币的反面图案也是鸭嘴兽。

2008 年,在鸭嘴兽首次亮相科学界两百多年之后,世界著名科学杂志《自然》首次发布鸭嘴兽基因组的详细分析数据,为揭示隐藏于基因密码背后的鸭嘴兽的秘密提供了启示。

基因分析认为,鸭嘴兽基因组的构成揭示了其最本真的特征,即同时兼具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特征。比如,鸭嘴兽长有类似爬行动物的四肢,这一特征能够在相应基因片段上直接读出。又比如,在爬行动物的基因组中,有一串专门控制胎儿大小的基因,这些基因无论来自精子还是卵子,其活动能力都是一样的,而哺乳动物(除单孔目之外)的相应基因因其来源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活动能力 : 如果来自于精子,基因就异常活跃 ; 如果来自于卵子,基因活动能力就低下。研究表明,对鸭嘴兽来说,相应基因无论是来自精子还是卵子,其活动能力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关系胎儿成长的基因方面,鸭嘴兽更加接近爬行动物,而不是哺乳动物。

基因研究还表明,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鸭嘴兽基因组中约 2%(共计 18527 个)的基因是专门负责蛋白质生成的,其中一部分对应于蛋黄和乳汁的生成。我们知道,爬行动物以卵的蛋黄为发育中的胚胎提供发育所需全部营养,哺乳动物则不同: 在胎儿出生前,通过胎盘为发育中的胎儿提供持续的滋养 ; 在幼仔出生后,则通过母乳为其提供营养物质,这也是促使哺乳动物脑容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早期的产卵的爬行动物是如何演变为具有胎盘且能够泌乳的哺乳动物的呢?鸭嘴兽基因研究成果为科学家提供了线索 :这种转变的第一步必然是促成乳汁分泌,然后逐渐摆脱产卵生育。

雌性鸭嘴兽每次产卵1~3枚,通常为两枚。从外形上看,鸭嘴兽的卵很像爬行动物的卵,皮质质感,个头不大,直径约 11 毫米,比鸟卵更接近圆形。一枚鸭嘴兽卵的生长周期包括在子宫内 28 天和在体外孵化 10天; 而一枚鸟蛋的生长周期则是蛋肠内1天和体外孵化21天。产卵完成后, 雌性鸭嘴兽会蜷缩起身体进行孵化。孵化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胚胎不会长出任何功能性器官,完全从卵黄中吸取营养; 第二阶段,手指脚趾开始发育; 第三阶段,卵齿出现。

刚刚孵化出来的幼仔非常柔弱,眼睛还不能睁开,浑身无毛,完全依赖母乳喂养。鸭嘴兽有乳腺,但没有乳头。其腹部有个“袋子” ,分泌的乳汁经由内侧皮肤上的小孔流出供幼仔舔食。母乳喂养持续 3 ~ 4 个月。之后,鸭嘴兽妈妈会短时间外出觅食。大约5周后,鸭嘴兽妈妈外出觅食的时间越来越长。再经过大约4个月时间,幼兽开始从洞口爬出。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外观比较相似,个头较大,数量在 50 个左右 ; 爬行动物和鸟类则不同,其性染色体数量众多且十分微小,以至于细胞学专家最初使用“染色体微尘”来进行描述。当生物学家第一次透过显微镜观察鸭嘴兽的细胞时,再次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 鸭嘴兽的染色体与鸟类、爬行动物的染色体比较相似,由 46 个微型染色体和 6 个相对大块头的染色体共同构成。

我们知道,大多数动物的性别都取决于不同的性染色体组合。包括胎盘类(比如我们人类)和有袋类(比如袋鼠)在内的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包括 X 和 Y 两种,其中 X 染色体块头较大,Y 染色体块头较小,XX 代表雌性,XY 代表雄性; 鸟类的性染色体包括 Z 和 W,其中 Z 染色体的块头较大,W 染色体的块头较小,ZZ 代表雄性,ZW代表雌性。

不过,并非所有动物都拥有不同的性染色体。以爬行动物为例, 很多种类的爬行动物, 无论雌性还是雄性,其性染色体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性别差异完全取决于孵化时的温度。比如一枚乌龟蛋,如果在凉爽的环境中孵化,则是雄性; 如果在温暖的环境中孵化,则是雌性。由此可见,很多动物是在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后,才逐渐摆脱性别取决于温度的限制,将性别决定权锁定于相应的性染色体中。

另类的哺乳动物

研究发现,鸭嘴兽拥有 10 个性染色体——雌性表现为 5 对 XX 组合,雄性表现为 5 对 XY。但值得注意的是,鸭嘴兽的性染色体 X、Y 和我们人类的性染色体X、Y 完全是两码事: 人类的 X 性染色体局部存在于鸭嘴兽6号常规染色体上。这个发现印证了这样一个学术理论,即性染色体是由常规染色体演变而来的。

既然鸭嘴兽的性染色体不同于以人类为代表的胎盘哺乳动物,那么它们更像谁呢?一项研究认为,鸭嘴兽的性染色体与鸟类性染色体中的 Z 十分相似。研究者之前已经确定鸭嘴兽和鸡共同拥有若干个相同的基因,现在,仔细比对之后,他们进一步确定,鸭嘴兽的性染色体 X5 和鸡的性染色体 Z 共享数百个相同基因,也就是说,这两个染色体是一样的。这个结论着实令许多人晕头转向——鸟类和鸭嘴兽在生物进化树上完全处于不同分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有研究人员推测,很可能是这些动物的共同祖先曾同时采用两套性别决定系统,即 XY 和 ZW,而在随后的进化过程中,不同的后代选择保留了不一样的性别决定系统。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猜测是否成立,还有待继续查证。自鸭嘴兽亮相科学界以来, 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深入,科学家对这种古老奇异动物的了解日益增加,但这又往往引发了新的争议和混乱。关于鸭嘴兽的一切依然耐人寻味。我们相信,随着更多动物基因组的破解,哺乳动物进化历程中的谜题终将逐一破解。

姓名:吴小君

学号:X21114014

篇三:鸭嘴兽

鸭嘴兽、针鼹、负鼠、袋各种、袋鼠(考拉是袋鼠的一种)。最简单的记法了。

原兽亚纲Prototheria:卵生、泄殖腔、澳洲

简单记法:鸭嘴兽(1种)和针鼹(1种+原针鼹3种)

(下纲)

(总目)

单孔目Monotremata

鸭嘴兽科Ornithorhynchidae:1种鸭嘴兽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澳大利亚,无育儿袋、有乳腺无乳头

针鼹科Tachyglossidae:新几内亚,有育儿袋、有乳腺无乳头

原针鼹属Zaglossus:3种

针鼹属Tachyglossus:1种澳洲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us

兽亚纲Theria

后兽下纲(有袋下纲)Metatheria:澳洲or南美洲,无胎盘有卵黄

美洲有袋总目Ameridelphia

简单记法:负鼠(约80种+鼩负鼠6种):那个眼球太多脂肪挤成斜视的。

负鼠目Didelphimorphia

负鼠科Didelphidae:约80种,南美洲,只有1种北美负鼠Didelphis virginiana在北美洲 绵负鼠亚科

负鼠亚科

鼩负鼠目Paucituberculata:无真正袋,只有皮肤褶皱

鼩负鼠科Caenolestidae:6种,南美洲

澳洲有袋总目Australidelphia

简单记法:袋各种+袋鼠

袋各种 = 微兽(1种)+袋鼬(约70种+已灭袋狼+袋食蚁兽1种)+袋狸(约20种)+袋鼹(2种)

袋鼠 = 袋熊(1种+树袋熊1种)+袋貂(约30种)+袋鼠(约60种)

微兽目Microbiotheria

微兽科Microbiotheriidae:1种南倪

袋鼬目Dasyuromorphia

袋鼬科Dasyuridae:约70种

袋狼科Thylacinidae:澳洲,5种已全灭

袋食蚁兽科Myrmecobiidae:1袋食蚁兽Myrmecobius fasciatus

袋狸目Peramelemorphia:澳洲

兔袋狸科Thylacomyidae:1种已灭

豚足袋狸科Caerophodidae:1种已灭

袋狸科Peramelidae:19种现存,1种已灭

袋鼹目Notoryctemorphia

袋鼹科Notoryctidae:2种

袋鼠目(双门齿目)Diprotodontia

袋熊亚目Vombatiformes

无尾熊科Phascolarctidae:1种考拉/树袋熊Phascolarctos cinereus,澳大利亚

袋熊科Vombatidae:3种

Ilariidae:已灭

袋貘科Palorchestidae:已灭

袋犀科Zygomaturdae:已灭

双门齿科Diprotodontidae:已灭

袋貂亚目Phalangeriformes:约30种

袋鼠亚目Macropodiformes

麝袋鼠科Hypsiprymnodontidae:1种麝袋鼠Hypsiprymnodon moschatus

袋鼠科Macropodidae:约50种

鼠袋鼠科Potoroidae:约10种,澳大利亚

兽亚纲是胎生的哺乳动物,包括现存的单孔目和很多早期哺乳动物。兽亚纲包括祖兽下纲、阴兽下纲、后兽下纲和真兽下纲,其中前两个下纲是仅生活于中生代的原是哺乳动物,后兽下纲和真兽下纲则是现代占统治地位的哺乳动物,在大洋洲以后兽下纲占优势,而其它地区则均以真兽下纲为优势动物,其中南美洲后兽下纲也曾经占据一定优势,在南北美洲再次相连真兽大量涌入南美洲后,后兽下纲才失去优势。后兽下纲和真兽下纲在不同大陆平行演化,分别发展了类似的类群,是趋同演化的好例子。

原兽亚纲Prototheria

原兽亚纲是原始的卵生哺乳动物,包括现存的单孔目和很多早期哺乳动物。其中中生代的早期原兽亚纲成员曾经被列为始兽亚纲和异兽亚纲,而原兽亚纲特指单孔目,现在一般讲这些原始的哺乳动物均归入原兽亚纲,和胎生的兽亚纲并列,与兽亚纲代表着不同的进化方向。

单孔目Momotremata

单孔目是原兽亚纲现存的唯一代表,也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单孔目因消化、生殖和泌尿管道均通入泄殖腔,有一个共同的开口而得名。单孔目成员为卵生,无齿而具有喙,无外耳,后肢有毒距(仅有的有毒的哺乳动物)。这些特征均更接近于鸟类而有别于其它哺乳动物。单孔目成员也具有很多哺乳动物的特征,如体表被毛,哺乳,心脏四室,体温比较恒定,脑较大而发达,下颌为单块齿骨构成(此为区分哺乳动物和似哺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单孔目化石并不丰富,真正的单孔目化石仅能追溯到中新世,其起源尚不明朗,有人认为可能和摩根锥齿兽等早期原兽类相关,有人认为单孔目可能和现代的其它哺乳动物分别起源于不同的爬行动物祖先,二者独立演化,也有人认为新近的研究表明单孔目实际上

可能和现代的其它哺乳动物关系并不是很远。单孔目现存仅2科3属3种,唯一的分布地区是大洋洲。

? 针鼹科Tachyglossidae

针鼹科有2属2种,即针鼹Tachygolssus aculeatus(或称短吻针鼹)和原鼹Zaglossus bruijnii(或称长吻针鼹)。针鼹又称刺食蚁兽,身上即有毛又有棘刺,喙长,以白蚁等为食,擅长挖掘。针鼹虽为卵生的单孔类,却也有育儿袋,卵直接产到育儿袋中孵化,而孵化后幼兽继续在袋中生活一段时间。短吻针鼹是现存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单孔目,遍布澳洲大陆,塔斯马尼亚岛以及新几内亚岛的中部和南部。塔斯马尼亚岛的短吻针鼹身上毛较多,曾经被当作是独立的种。长吻针鼹现在仅分布于新几内亚岛,但是在更新世则可见于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长吻针鼹的体型几乎比短吻针鼹大一倍,是最大的单孔目成员,喙长而弯,身上的刺短而稀疏,毛发则比较多。长吻针鼹过去曾被分成3个不同的种,其中三趾原鼹在岛上分布广泛,而立另外两种则局限于东北部的高地。现在长吻针鼹均被归入同一种,下设不同的亚种。

针鼹Tachygolssus

aculeatus

? 鸭嘴兽Orhithorhychus anatinus 原鼹Zaglossus bruijnii 鸭嘴兽科

Ornithorhynchidae

?

?

鸭嘴兽科仅鸭嘴兽Orhithorhychus anatinus一种,是单孔目中人们最熟悉的代表,仅分布于澳洲大陆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岛,是澳洲的象征性动物之一。鸭嘴兽是体型最小的单孔目动物,适应水路两栖的生活,在溪流或湖泊边挖穴居住,在水中捕食螯虾等水生动物。鸭嘴兽最显著的特征是似鸭般扁平的嘴,嘴触觉灵敏,可以用来在浑浊的水中寻找猎物。脚上有蹼,尾部似河狸,擅长游泳,在晨昏活动。

后兽下纲Metatheria,有袋目Marsupialia

后兽下纲即有袋类,以没有真正的胎盘,出生时幼兽发育不全,需要在育儿袋内抚育后代为特征。这种繁殖习性可能不是后兽下纲特有,而在早期的兽亚纲成员中已经产生。有袋类最早出现于白垩纪中期的北美洲,是一些类似现代的负鼠的

小型食肉、食虫动物,在白垩纪晚期已经在北美洲非常繁盛,并进入其它大陆。在新生代大部分地区的有袋类由于真兽类的竞争而灭绝,在南极洲的有袋类则由于冰盖的形成而灭绝,只有在大洋洲和南美洲保存了下来并且非常繁盛。现存的有袋类可以分成美洲的负鼠()、新袋鼠(鼠),大洋洲的袋鼬(包括袋鼬、袋狼和袋鼹等)、袋狸和袋貂(包括袋鼠、袋貂和袋熊等)5大类,这5类一般作为总科置于有袋目一个单一的目,也有人将其分为5个不同的目。这5类之上和之下的分类均有不同的看法。过去常将负鼠、袋鼬、袋狸合并成食肉和食虫的多门齿类,袋貂组成主要食植物的双门齿类,新袋鼠独自组成新袋鼠类。近来一般将美洲的有袋类合并成美洲有袋类Ameridelphia,大洋洲的有袋类合并成澳洲有袋类Australidelpha,史前时期其它大陆的有袋类则另形成其它的类群。

美洲有袋类Ameridelphia

美洲有袋类现存约有75种,分成2总科3

科,其中负鼠总科(总科)Didelphoidea

包含负鼠科(科)Didelphidae和小科

Microbiotheriidae,新袋鼠总科(鼠总科)

Caenolestoidea包含新袋鼠科(鼠科)Caenolestidae。美洲的有袋类比大洋洲的更加原始,其中负鼠非常接近有袋类的祖先类型。在史前时期南美洲虽然和大洋洲一样和其它大陆隔离,但是由于南美洲有一些植食性的真兽类,所以美洲没有进化出大洋洲那样多样化的植食性有袋类,主要为食虫、食肉或者杂食动物,只有一些小型植食性成员。现存的美洲有袋类均是小型的食虫、食肉或者杂食动物,与其最原始的祖先类型多少有些相似,而在史前时期则曾经进化出强有力的大型食肉动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袋剑齿虎Thylacosmilus(右图),占据者和北方大陆的剑齿虎相应的生态地位,其发达的犬齿甚至比剑齿虎的犬齿更长些,这与当时南美洲拥有大型的厚皮有蹄动物相适应。在南美美洲重新相连后,大型的真兽类从北美洲涌入,南美洲的大型食肉有袋类随之灭绝,现在南美洲的食肉类和其它大陆一样以食肉目成员为主,而有袋类中只有类似负鼠的小型动物生存了下来,负鼠到现在仍然相当繁盛,并且重新进入了北美洲。

? 负鼠科(科)Didelphidae

负鼠科(科)Didelphidae是有袋类的最大也是

分布最广泛的一科,包括美洲有袋类的绝大多数种

篇四:使人伤脑筋的鸭嘴兽

鸭嘴兽是什么动物

使人伤脑筋的鸭嘴兽

生字:

拘泥 ( ) 觅食 ( ) 蹼( ) 水獭 ( ) 俨然 ( ) 蜷缩 ( ) 喙( ) 针鼹 ( )

1、鸭嘴兽为什么使人伤脑筋?在文中找出最具概括性的一个成语。

2、找出文章中表现鸭嘴兽不伦不类的语句。并阐述分别从那几个角度对鸭嘴兽进行的分析

①“鸭嘴兽有一个平而扁的阔嘴巴,短而钝的粗尾巴,还有一对蹼。乍看起来,同家鸭差不多。而它那身漂亮而柔软的灰色绒毛,又可与我国的特产水獭媲美。”——将鸭嘴兽与家鸭、水獭相比较,说明它兼有家鸭的外形与水獭的皮毛的特点。

即:“突出它兼有家鸭的外形与水獭的皮毛的特点。这样就完美了。”

②“说它是兽类吧,它却是靠下蛋繁殖后代,说它是爬行动物吧,可它孵出的后代都是靠哺乳喂养的。”——将鸭嘴兽与兽类(哺乳类)和爬行动物相比较,说明它在繁殖方法上具有特殊性,它与一般兽类、爬行类都不同。

同学小张首先发言,“我找到的是第八自然段,‘鸭嘴兽实在是很怪的??像猫、狗、猪、羊’。”很多学生满足于在文本中找到信息,然后读一读,而没有概括和分析的习惯。

我马上追问:“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小张回答:“既像兽类,又像爬行动物。”

我继续追问:“作者把鸭嘴兽和兽类、爬行动物作比较,有什么好处?”(同时板书“兽类——爬行”。)

小张:“能突出鸭嘴兽的特点。”

我再追问:“什么特点?”

小张陷入沉思,但聪明的他很快就想到了答案,“鸭嘴兽的繁殖具有特殊性,和一般兽类、爬行类都不完全同。所以作者说它‘不伦不类’。”

在肯定小张的回答后,我补充板书“繁殖:兽类——爬行”。这样的一段追问,给其他同学很大启发,大家明确了应该继续按照和繁殖对应的其他方面去寻找,而且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了感性的认识,接下来的交流就较为顺畅和集中了。

接下来的等级和习性两部分,同学们回答得就顺畅了。鸭嘴兽“使人伤脑筋”的四个原因都已经板书在黑板上了,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顺序的问题了。

③“若与爬行动物相比,鸭嘴兽显然是比较高等的动物,因为它虽属卵生,却是哺乳的。但在哺乳动物中,它却是最低等的。”——将鸭嘴兽与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相比,说明其在动物进化中的等级特点。

2.这些比较最终要突出鸭嘴兽哪些特点?

突出鸭嘴兽既有哺乳动物的特点,又结合了鸟类和爬行类的特点。

3.具有鸭嘴兽这种特点的动物,现在生物学上归为哪一类??

卵生哺乳类。

6、课文除了介绍鸭嘴兽的外形特点和繁殖特点外,还介绍了什么?(读第11~12节)

7、根据文中关于鸭嘴兽的介绍,试着给鸭嘴兽下一个定义。

鸭嘴兽是一种卵生哺乳类动物。它嘴扁平突出,状似鸭嘴,身披兽毛,脚五趾有蹼;象鸟一样生蛋,又象哺乳类动物一样给幼子喂奶。生活在河边,白天睡觉,晚上出来觅食,一天能吃下与自己体重相当的食物。

4.鸭嘴兽刚进入人类视野时,带来一些什么问题?

回顾人类对鸭嘴兽的认识过程:从不信其存在,到为它分类而伤脑筋,再到最后的接纳。也许对世界上许多新出现的事物,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过程。 ·恩格斯一开始为什么会犯错?

拘泥于传统概念。(拘泥——固执,不知变通。在新事物面前,人们往往会按照已有的传统认识去思考问题而犯错。)

恩格斯犯了错误以后是怎么做的?

经过实践的检验改变认识,并把它作为教训,提示别人引以为鉴,给人们树立了一个重视科学、实事求是的榜样。

12. 以恩格斯为例有什么作用?

连恩格斯这样学识渊博的伟大人物都会对鸭嘴兽作出错误判断,何况一般民众?这样,不仅突出了鸭嘴兽的奇妙,同时用革命导师的事例教育大家,在任何时候都要尊重事实,像恩格斯那样知错就改,不要拘泥于已有的结论,固执己见。 启示:凡事做点实际的调查研究,看到真相后再下结论,这样我们会少犯错误;同时,“在判断新生事物时不要拘泥于原有的观念,要注重实践,尊重科学。”

6. 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乍看起来,同家鸭差不多

作比较。 通过与家鸭的比较,说明了鸭嘴兽的大概体形特征。

②一般从蛋中孵出的小动物是不吃奶的,如鸡、鸭、鸟、蛇。

举例子。 列举众多从蛋孵出、不吃奶的动物,突出鸭嘴兽与众不同不伦不类的特点。) ③雄鸭嘴兽有50多厘米长,雌的略小。

列数字。 说明鸭嘴兽的体形大小。

④一只鸭嘴兽体重不到1公斤,但一天能吃下与自己体重相当的食物。

作比较。 通过与自身的体重比较,说明鸭嘴兽的进食量很大,消化机能特强。

5.本文用词,具有尊重事实,表达准确的特点。请找出这样的例子,并加以点评。 ①“革命导师恩格斯也一度拘泥于这种认识??”中的“一度”准确表达了恩格斯在生物学上有较长一段时间是拘泥于传统概念的,但并非一直如此,这样就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②“据说,当1880年??。”“据说”表明恩格斯大发雷霆的故事来源不一定完全真实。

③“这拍案者之一,就是恩格斯”中的“之一”表明恩格斯是其中的一个,而非只是他。 ④“我们知道,一般从蛋中孵出的小动物??;而一般吃奶的动物??。”中两个“一般”都说明动物的普通情况,但不排斥特殊情况。

⑤ “澳大利亚是当前世界上唯一的单孔类动物的故乡,除了鸭嘴兽外,还有一种鼹”。句中“当前”能否删去,说说理由

哺乳动物:体表有毛、胎生、哺乳身体表面有毛,脑较大而发达。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动物最显著的特征。

卵生动物:鱼类(草鱼鲫鱼鲤鱼等)、鸟类(啄木鸟麻雀黄鹂等)、两栖类(青蛙、娃娃鱼(大鲵))、爬行类(乌龟,蛇等)都是卵生

兽类又叫哺乳动物,顾名思义,是以乳汁哺育幼仔的动物。

在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中,卵的结构和胚胎发育也出现一些变化,卵外包着坚硬的石灰质外壳,能防止卵内水分的蒸发,同时是体内受精,摆脱了生殖发育中受精时对水的依赖;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和羊水,胚胎可以在羊水中发育,既可防止干燥,又能避免机械损伤。

本文作者用聊天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比较轻松易接受,所以也可以由恩格斯的故事入手开始教学活动。在分析其犯错误原因时用“那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使恩格斯犯错误的鸭嘴兽吧”自然链接到鸭嘴兽卵生哺乳类的特点,然后抓住“按照传统的概念,哺乳动物必须胎生,而不会下蛋。”这句话体会恩格斯犯错误的真正原因——拘泥传统概念,由此推断出“在判断新生事物时不要拘泥于原有的观念,要注重实践,尊重科学 。”的道理

作业

1、查阅资料,写一篇题为《针鼹与鸭嘴兽》的小短文。150字左右。试着通过与鸭嘴兽的比较,让人们了解针鼹的特点。

2、寻找体现实事求是精神的格言。

篇五:让科学家犯错的鸭嘴兽

让科学家犯错的鸭嘴兽

2000年澳大利亚本土动物鸭嘴兽、针鼹猬和笑翠鸟挤掉了众人熟知的考拉和袋鼠,荣幸地成为澳大利亚悉尼夏季奥运会吉祥物大家庭的一员。由马修·哈顿设计的吉祥物被分别命名为Ollie,Syd和Millie。笑翠鸟Ollie代表了奥林匹克的博大精深,其名字来自于奥林匹克。鸭嘴兽Syd表现了澳大利亚和澳大利亚人民的精神与活力,其名字源自于悉尼;针鼹猬Millie的名字则代表了千禧年,是一

个信息领袖,在它的指尖上还有着资料和

数据。此外,分别在水中、地上、空中生

活的三个吉祥物还代表了澳大利亚土地、

空气和水。结合起来,它们既体现了澳大利亚的民族文化特色,象征着澳大利亚这

片土地上开放、友好、热爱体育和乐观向

上的人民,又与奥林匹克相吻合,可谓寓

意深远。

任何人都很难想象,鸭嘴兽曾经给科学家们带来了怎样的麻烦。二百多年前,当第一批英国探险者从澳洲带回一只鸭嘴兽标本时,所有的科学家们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的眼睛:身体像水獭长满浓厚的皮毛,嘴巴如鸭嘴般宽大扁平,长着四只脚蹼,尾巴宽厚如河狸鼠。他们断言,这个标本是几种不同的动物拼凑起来的,并扬言要追查是什么人敢如此恶作剧,这拍案者之一,就有恩格斯。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种动物能像爬行动物或鸟类般产卵。卵孵出后,又能像哺乳动物般喂奶水给幼仔。这违背了科学家们已有的对哺乳动物和非哺乳动物的划分。这场争论一直持续了大约85年,连达尔文也没能亲眼见证争论的最终结局。经过多番争议和研究,科学家们终于得出结论:这种奇异的动物属于“monotremes”家族,即“卵生哺乳动物”,起名叫“鸭嘴兽”(duckbilled platypus或platypus)。这种动物代表着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的一个环节。在发现鸭嘴兽之前,人类长期以来对这一环节知之甚少。

直到19世纪30年代,利学家才发现了鸭嘴兽身上的乳腺之所在。到1884年,来自苏格兰的青年胚胎学专家威廉·坎德维尔亲赴澳大利

亚考察,发回了一封日后十分著名的电报。电报内

容异常简沽:“单孔目卵生,卵子局部卵裂。”寥寥

数语,却令整个英国科学界目瞪口呆。浑身毛发,

能够吸吮乳汁,长有蜥蜴般四肢且产卵,这些特征

令科学家颇费揣测:难道鸭嘴兽就是进化过程中介

于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之问的缺失环节?达尔文甚

至在还没搞清楚鸭嘴兽是否能够产卵之前,就已经

把这种形态异常的动物称之为“活化石”。 恩格斯

在1895年给康·施米特的信中说:“我在曼彻斯特

看见过鸭嘴兽的蛋,并且傲慢无知地嘲笑过哺乳动

物会下蛋这种愚蠢之见,而现在这却被证实了!因此,但愿您不要重蹈覆辙!”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鸭嘴兽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单孔目哺乳动物,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

约克角至南澳大利亚之间,在塔斯马尼亚岛也有栖息。目前存活于世的单孔目动物非常稀少,仅包括鸭嘴兽和四种针鼹。严格按照生物分类学标准划分,鸭嘴兽是单孔目之下所属科和种中唯一的幸存者,其余成员都只是以化石形态存在。

鸭嘴兽的外形非常奇异,全身裹着柔软浓密的褐色短毛,四肢很短,五趾具钩爪,趾间有薄膜样的蹼,酷似鸭足,吻部扁平,形似鸭嘴,尾大而扁平。鸭嘴兽是卵生,这一点同爬行动物和鸟类一样。鸭嘴兽还是极少数能用毒液自卫的哺乳动物之一。鸭嘴兽无论雌雄,在出生时都长有毒刺,只不过雌性和长到30厘米大小时毒刺消失,唯有雄性后足上的刺仍然存在,内储毒汁,毒性与蛇毒相近,喷出可伤人。人若被鸭嘴兽的毒刺所伤,会立即引起剧痛,数月才能恢复。

鸭嘴兽浑身裹着的浓密短毛像防水衣一样形成有效阻隔层,可维持其体温的恒定。鸭嘴兽宽阔、扁平的尾巴能够有效储存脂肪。鸭嘴兽虽四肢粗短,却是游泳能于,用前肢蹼足划水,靠后肢掌握方向。而在陆地上爬行时,其后肢趾间的蹼能收起来。鸭嘴兽长着鸭子样的扁嘴,但与鸟类完全不同的是:鸟类通过喙的上下开合实现张嘴闭嘴,而鸭嘴兽的“鸭嘴”实质上是质地柔软的口鼻部,表面布满神经,能像雷达一样接收其他动物发出的电波。鸭嘴兽的眼睛和耳朵隐藏在口鼻部突起的后端,在入水后完全闭合。也就是说,鸭嘴兽在水下既聋又瞎,完全依靠“鸭嘴”这一利器在水中寻找食物和辨明方向。

鸭嘴兽的体重为0.7-2.4千克,雄性通常比雌性大很

多。雄性的平均身长约为50厘米,雌性约为43厘米。总的

说来,鸭嘴兽的体形大小因所处地域、气候环境、是否有天

敌等诸多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局域性差别。

鸭嘴兽属于肉食动物,主要捕食对象包括环节类蠕虫、昆虫幼虫、淡水小龙虾等。每当它们在水中逮到食物,就先

存放在腮帮子里,等到浮出水面后再慢慢享用。幼年鸭嘴兽长有牙齿,但当其长到能够爬出洞穴时,牙齿会脱落。因为

“无齿”,鸭嘴兽咀嚼食物只能使用牙床中能不断生长的角质板。角质板咬合面上有许多隆起的横脊,能够压碎贝类、

螺类等软体动物的外壳,或剁碎其他食物。鸭嘴兽的食量很大,每天所消耗食物至少是自身体重的20%。因此,一只

鸭嘴兽平均每天要花费约12个小时在水中觅食。

鸭嘴兽喜欢栖居在河流和湖泊的周边。鸭嘴兽建造的洞穴,入口一般高出水面约30厘米。每到繁殖期,即每年的6-10月,成年雌性鸭嘴兽就会精心搭建更安全舒适的居所。这是一种特殊的洞,洞深至少在20米以上,沿途设置若干隔断,既可以调节洞内的温度和湿度,又能防范猎食者的入侵。在通道的尽头,雌性鸭嘴兽会用衔回的落叶、芦苇等铺床,把巢穴布置得十分舒适。从婚配形态上看,鸭嘴兽属于一夫多妻。雄性通常不参与照顾后代,交配完成后就返回自己的洞穴,雌性则担负着孕育养育后代的重任。

鸭嘴兽的平均体温约为32℃,而胎盘哺乳动物的平均体温通常在37℃左右。科学家猜测,这很可能是鸭嘴兽在进化过程中主动适应外部恶劣环境的结果。也许正是这样的改变,使之成为单孔目动物家族中罕有的幸存者。

鸭嘴兽历经数千万年演化历程,既未灭绝,也无多少进化,始终在“过渡阶段”徘徊,因而充满神秘感,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但过去因追求标本和珍贵毛皮,多年滥捕而使种群严重衰落,曾一度面临绝灭的危险。由于其特殊性和稀少,已列为国际保护动物。澳大利亚政府己制定保护法规。这种澳大利亚独产的动物,常作为该国各种活动的吉祥物。澳大利亚20分硬币的反面图案也是鸭嘴兽。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