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学生写作文没东西可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0:24:11 字数作文
学生写作文没东西可写字数作文

篇一:我是怎么解决学生写作没什么可写的

我是怎么解决学生写作没什么可写的

常常听孩子抱怨:作文没什么可写,写不出来。看他那模样,也着实可怜——憋了半天,才写了两行字;好不容易“挤牙膏”般挤出一段文字,又觉得不满意,划掉了重写。孩子的苦衷并非只有他一个人才有。小学生们多半都经历过这样 的苦楚。怎样来帮助孩子们克服这一困难呢?我觉得应该鼓励和帮助孩子采用以下对策:

1.培养学生爱生活,勤观察的习惯。首先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生活中教师要多引导,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是有限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学生写作文没东西可写

2.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

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的情况。三是口头作文。该项结合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说作文可采用个人自说、同桌对说、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通过说不但解决了学生作文的内容问题,而且还解决了他们的语言表达问题。

3. 让学生多体验,多感受。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还须让孩子用心体会和领悟,以 获得“灵感”;同时还应把感情投入到所观察的事物或人物上,以增加对观察对象的情感体验,激发写作的兴趣。

4. 鼓励学生多阅读,勤动脑。多阅读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面,积累词汇,熟悉表达的句式。同时要让孩子多动脑,消化吸收书中的营养,以增加孩子作文思路的清晰度。

5. 培养学生常说解,勤记录的习惯。心中有了感受,要经常发表感想。鼓励孩子相互讨论,甚至争辩,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很有好处。还要学会对自己心中的感想记录下来,好的想法、灵感、妙语,随手记下,既是练习,又可备写作时查阅之用。

6. 让学生勤写作,多修改。勤写多练是提高孩子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另外,文章写出来以后要多修改,一是自己反复改,二是请别人帮着改。也可以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别人听,请别人提出修改意见。长此下去,作文水平肯定能提高。

篇二:如何解决学生在作文时无内容可写

如何解决学生在作文时无内容可写

在写作教学中,有的学生不动笔,不下笔,无从下笔,抓耳挠腮。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无内容可写。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给学生上好心理课:习作,不是要你们当做家,也不是要你们写成百上千的文字。只是请你们来当小记者,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不来,多简单呀。如果你有什么想法,看法,也可以写下来,像《西游记》中的故事都是作者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就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多有趣呀。习作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见,我手写我闻。如此而已。

其次,还要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方会成什么文字。”这句话强调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把作文当作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作文要以生活为源泉,就必须把学生从单调的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面向课外,面向社会,为学生创造一个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织成网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作为生活作文的“活水源头”.

我平时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引导的:

一.、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并坚持写观察日记.

观察是获取积累素材的主要手段.因为大量的观察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平时,我要求学生对自已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物、景都要仔细观察,深入体验,多问几个为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然后把自己看到、听到最有意义的、感兴趣的生活画面剪裁到自己的日记里,并且坚持写日记,这样日积月累,可逐渐成为生活的源泉。魏书生先生曾说过:“坚持写日记,是智力跑,持之以恒,可培养情操。”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取更多的素材

要使学生习作有话可写,又能写出真情实感,必须有意识的把习作训练与组织学生活动结合起来,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拓宽视野,不仅丰富了习作素材,又培养了习作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如结合我校课程资源,在校内组织开展打篮球、拔河、滚铁环、跳绳等比赛活动;到校外组织参观、访问、春游、秋游、扫墓、卖报纸、公益宣传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感受,尽可能让学生多收集一些原始材料,习作时,学生就会有话想写,有话可写,并能写出真情实感。

三、建议学生多读课外书,并写读书笔记。

学生要想写好文章,光靠从教材中吸取的能量是不够的,必须把视野开阔到课外读物中去,因为大量阅读课外书对作文有几点好处:1.为作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2.为作文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3.为作文积累大量的思维材料;4.为作文积累大量的写作知识。 但是,“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所以我建议学生阅读之余,动笔写写,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因为写读书笔记有几点好处:

1.加深记忆,扩大积累;2.由读到感,由感到记,促使读和写互相迁移;3.发展能力,养成习惯;4.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书犹药也,可以治愚”。多读书、多写读书笔记,就能多思考,从而促进智力的开发。学生读书笔记写多了,自然就

会为丰富作文的内容而积累大量的材料,当作文时,自然就会左右缝源,辞随意出。

四、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摘抄好词佳句,虽然不算作文,但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有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思维的作用,可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许多语文教师都建议自己的学生去买专门摘录好词佳句的工具书,但大部分学生买来根本就没有翻过,或者是三分热度,乱翻一通,然后就置之不理,这样起不了多大作用。然而我的做法不同,从三年级开始我就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小册子,然后每上完一篇课文,就把课文中的好词、名言警句、优美句段摘录出来抄在小册子上,早、晚读,读课文时都会读到,这样自然而然就加深了印象,而“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久而久之,作文时自然就会派上用场,进而丰富了作文内容。

以上几点是我在实施教学作文时尝试的几点浅陋的看法,其实,丰富作文内容的途径很多,但需要我们老师及时去发现并引导。

篇三:中学生作文“无什么可写”析因

中学生作文“无什么可写”析因

“你在写作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们曾在2所城市中学、8所农村中学,近二千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十多次学生座谈会上,向学生提出过这个问题。

“没有什么写!”大多数学生都这样回答我们。有这种苦恼的学生,初一年级占接受调查人数的72.4%,初二年级为73.6%,高一年级为78.1%,高二年级为77.7%。这种苦恼不仅农村学生有,城市学生也有;一般学校有此反映,重点中学学生也有同感。

为什么学生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呢?综合学生意见,有如下原因:

课业负担重,学生感到生活单调枯燥。有的学生说:“我们每天浸泡在作业里,书本里,做不完的作业,看不完的书。”有的打趣地说:“我们每天都在做‘几何题’,家庭——学校两点联成一线,或寝室——教室——食堂三点构成一个平面。”有的学生痛苦地说:“我们是一头负重的牛,有苦难言。”

沉重的课业负担给作文教学带来什么后果呢?一是缺乏生活乐趣,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反映自己的生活、赞美我们的时代:二是人与人之间往来减少。大家都闷在作业里,连说句笑话的时间都不多;三是活动太少,有的学校连课外文体活动都取消了,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受到压抑。不少学生说,如此单调,枯燥的生活,叫我们写什么呢?

留心周围的人和事不够,是造成“没有什么写”的又一重要原因。在座谈时,学生都说,老师叫我们多观察、多思考,多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物,但是我们很少观察,懒于思考。我们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说,一是课业负担重,没有心思观察;二是觉得生活中没有值得观察的,每天都是走重复的路,做重复的事,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没有了;三是没有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遇事很少盘根问底,一看了之,过身就忘了。四是不会观察,有的说老师没有教我们观察的方法;有的说,老师讲了观察的方法,但真正观察时又忘了。

读书量少而面窄,是造成“没有什么写”的第三个原因。多读书是丰富写作内容重要途径之

一。可是我们的学生,读的课外书不多,而且偏重于作文选,升学考试指导书,武打言情小说之类。

学生之所以阅读量少面窄,主要原因有:一是课业负担重,时间紧,无暇顾及课外书;二是心理上压力大。别人都在紧张地学习,自己却在看课外书,似乎不时会遭到老师和同学的谴责,看本课外书像做贼一样,得偷偷地看,三是书少。我们随机调查了21所农村中学的藏书量,平均每一师生为1.89本。其中6所没有一本书,7所只有对教师开放的少量书,4所因无房子暂不开放:就是说,这21所学校中,有17所学校的学生借不到书,占80.95%。学生借不到书;书贵也买不起。四是相当部分的家长和教师不准学生阅读课外书,认为看课外书“看野心”“分散精力”,只有课本才是“正经书”。有的教师和家长只肯看习题解答、作文选之类书籍,其他均在禁阅之外。

老师命的题难写,指导不力是造成没有什么写的第四个原因。据调查,有些老师命的题大致有这样几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是陈旧不堪。一个题目从小学写到中学,经常出现。学生说看了这些题目,感到厌烦、勾不起一点写作欲望,只好提笔勉强凑上几句,以塞其责。二是限制太死。学生的经历不同,见闻不同,感受各异,但有的老师的命题,圈子小,范围窄。学生说,为什么不给我们一点点选材的自由?三是大而不当。“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观《大决战》有感”,这样的题目,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四是逼人编造。有的学生说,猫捉老鼠多在黑夜,亲眼所见者不多,而老师却以“猫捉老鼠”为题让我们记叙其过程,我们不编造怎能完成任务?

学生希望老师加强指导,指导他们审题,指导他们选材。他们认为,如果老师指导得法,他们也不会为作文“没有什么写”感到特别苦恼。

学生感到作文“没有什么写”,是个带普遍性的现象。1987年国家教委组织的全国初中三年

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通过三千多篇作文详细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作文内容(主要是观点和材料)弱于表达(主要是语句和条理)。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语言表达基本功极差以及不知所云令人无法卒读的毕竞是极少数,前者占1.2%,后者占1.6%,学生一般都尚能表达一定的意见,但内容却每每单薄,空泛,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全国初中语文教学调查与分析》第35页)内容单薄,空泛,证实了学生反映的“没有什么写是写作中最大困难”确系事实,并非无病呻吟。学生的意见,切中了作文教学的要害,值得重视和研究。

为什么会感到“没有什么写”,学生陈述了多方面的理由,但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里既有其外部原因还有作文教学本身的原因。就后者来说,我以为有几种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欠妥。下面就其内部原因作点浅显的分析:

一、一般文章的写作与学生作文

所谓一般文章,指的是成人日常生活应用写作与作家的创作。学生作文是练习性的,不能与日常生活应用性写作,尤其是作家的创作等量齐观,同一要求。然而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出现过高的要求,有的将一些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名词术语运用于中学生作文教学中。不是曾用过“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去评析学生作文?不是曾要求学生“讴歌我们的时代”“抒人民之情”?有的对学生作文过高的评头品足,要求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语言不只是通顺,还要求准确,生动;立意要精巧,要站得高,看得远,这不是把学生作文当成作家的创作,违背了学生作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按这样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作文,学生怎能不感到高不可攀,“没有什么写”或“不好怎样写”呢?

可是另一方面,学生作文和一般文章产生的过程却又应该是相同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作文应该与一般文章产生的自然过程相一致,学生作文应该朝着这个理想境界去努力。”(《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一般文章的产生,首先要对客观事物有所感知、然后对感知的事物进行筛选、加工、提炼,最后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技巧,把客观事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外化为作者奉献于社会的精神产品。从信息论角度来说,就是要经历“信息的输入——信息的储存、加工——信息的输出”这样的过程。

篇四:作文无话可写怎么办

作文无话可写怎么办

很多场合,都听到这样的观点: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重,一天到晚活在作业堆里,作文哪有什么东西可写。说这话的,有专家,有学者,有官员,有作家,有编辑,也有我们的一线教师。

我对这样观点的流行,深感不安。

监狱里的生活是枯燥的。但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到监狱去生活一年半载,他回来肯定能写出一本书。

我女儿读中学,负担很重。女儿不满,郁闷,痛苦,却也渐渐适应,欢乐,喜悦,笑料,也几乎每天都能从她以及她的同伴身上出现。我说,你不妨将初中生活写下来,三年初中,写本书,书名叫《一个乖乖女的初中生活》,或者叫《初中,爱你不容易》。内容不成问题,她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写,那倒是头等问题。鲁迅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总能挤出来的。这是对大人讲的,咱可不能拿它来作为摧残中国孩子的“至理名言”,那样的话,鲁迅先生在地下有知,一定会翻身而起,于灯下燃一支烟,握一管笔,杂一把文。

一个人只要活着——哪怕他是一个罪犯,哪怕他是一个囚徒——只要活着,就有广阔的精神世界。他的身体或许受到限制,但他的心灵,谁都限制不了。因此,只有限制学生心灵的教育,限制学生心灵的作文教学,才会使学生没有写作的内容,枯竭学生写作的源泉。

小学生怎么可能没有东西可写呢?优等生学有余力,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帮老师管理和组织,他们的生活不乏丰富和精彩。中等生,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儿童,培优,轮不上;辅差,挨不上,他们有着富足的自由时空,他们游离在教

师的视线之外:必须承认,教师对中等生的关注,最少。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过着自由自在的、自我的童年。

后进生呢,他们一天到晚被老师盯着,这作业要订正,那知识要补,他们没有东西写吧?不。后进生的“后进”,大都不是他们脑瓜笨,而是他们该好好听课时不好好听,想着昨天的电视、课间的游戏、没吃完的鸡腿。该老老实实完成的作业,他不完成,先玩一把再说。玩,你就好好玩吧,他非玩那种看了叫你生气、幼稚得不行的玩意儿。后进生身上,总有那么多让你哭笑不得、怒火中烧的事儿。

有人采访某知名作家:为什么您笔下的女人都是“坏”女人。作家答曰:因为“好”女人没有故事。杨红缨为什么写马小跳,很简单,他不是个“好”学生;秦文君为什么写贾里?他也不是个“好好学生”。小孩子喜欢看蜡笔小新,蜡笔小新绝不是你眼中的“好小孩”;小孩子喜欢看《机器猫》,里面的主角可不是那只机器猫,而是那个康夫,康夫可不是个乖乖小孩。“坏”学生、“坏”小孩,有故事。奇怪的是,作为“坏”学生的当事人本身,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居然觉得没故事可写,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后进学生老被教师拉到办公室,补作业,辅导功课。表面看来,他们在一旁拿着笔,装模作样地写作业,态度蛮端正。他们的身体端正了,心不端正,他们的耳朵在听老师说,家里的宝宝怎么啦;在听老师说,这件衣服刚买的,漂亮不漂亮;在听老师说,股市怎么又跌了呢??这些跟写作文有什么关系呢?太有关系了——每一个老师,都是学生眼里的大人物。后进学生在办公室的所见所闻,对班级的学生来讲,那都是国家级的机密,那都是重要的班级新闻。遗憾的

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从来没有使学生明白,这就是作文的素材,作文本来就是写这些事儿,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见闻和感想,写自己最想说的话。

有一对兄弟,父母过世,留下几亩薄田。兄弟俩一分为二。哥哥守着薄田,在上面种点青菜、萝卜和高梁,聊以度日。弟弟则把薄田卖了,学习冶金术去。三年后,弟弟学成归来,去看望哥哥。哥哥不在家,在田头整庄稼。哥哥说,田单地薄,年头不好,收成差,难啊。弟弟蹲下身,看了半天,忽然,激动地说:哥哥,你发财了!你知道吗?你的田地,是个大金矿啊。

哥哥当然不知道。他只知道在上面种青菜、萝卜和高粱,聊以度日。学生的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写作金矿,而我们却一直以为,学生哪有什么东西可以写作文呢?来,搞一个活动写作文,去一次秋游写作文,做一个实验写作文,演一个小品写作文,搞一次比赛写作文??这,其实是在学生巨大的生活的写作金矿上,给学生种一个萝卜,种一撮青菜,种几棵高粱啊。学生明明有着可以用之不尽的财宝,却偏偏让学生苦巴巴地度日!这样的作文教学,居然被美其名曰:生成教学。

老师们,只要你能让学生明白,他的生活就是写作的金矿;只要你让学生明白,写作就是写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想法;只要你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这样拿起笔来说话,学生怎么可能没有写作素材呢?

我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宝贝是香烟壳。礼拜天,没事的时候,把搜集的所有香烟壳拿出来,一个一个地看,看得心满意足,看得像个富翁。我们总是粗暴地认为,学生没有什么写作的内容。不是的。我们只是用我们的“美”的标准在衡量孩子,而不是用“香烟壳”的标准来衡量。

成人以自己的强势,强迫孩子用成人的标准,去写成人喜欢的事件和故事。可是,成年人所津津乐道的重大问题,在孩子看来,也许根本不值得一提。这就导致了学生作文的巨大痛苦。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值得再三看。不懂得儿童的写作教学,往往是迷惘的。

侃到此,忽听人大喝:你有何操作上的妙法?妙法,没有。笨法,倒有。 我带班,学生都备有一本子,叫“每日简评”,每日三五句话,记一个生活故事。不求高尚,不求伟大,只求有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哭的、笑的、怒的、恼的、哭笑不得的,都好。记前,画心情脸谱,强化学生对故事的真实的情绪体验。

在我的班里,我与孩子们每周办一期《班级作文周报》,学生都想在上面发表作文,我选那些表达自己的真实童年的作文发表出来,很容易形成一个教师选稿的作文审美导向。我以为,教师对学生作文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即审美导向。我开设“故事争鸣”栏目,让学生用笔来“说话”、“辩论”,这个时候,说的自然是自己内心里最想说的话。

我带班,有一周,要学生专门找我的缺点,好在,我这人优点明显,缺点更明显:普通话不太标准,板书有时不认真??学生敢如实写老师缺点了,还有啥话不敢说?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教师,重建新的师生关系,这个关系向学生传递着一个重要的写作信息——

孩子,用自己的话,写自个儿想说的事去吧。

篇五:解决“没有东西可写”的问题

带着感情生活

★ 开题——我们今天要触及一个关于学生写作文的普遍关心的、也普遍感觉头痛的课题——也是关于写作的最根本、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没东西可写。

★ 引题——

想买东西,自己兜子里没钱,回到家里取钱也没有钱

想奔跑,自己的汽车没油了,到加油站加油也没有油

想喝水,自己的缸里没水了,去到井里打水,井里也没有水

想吃饭,自家的袋子里没米了,到粮仓去里取也没有米了

——这是人生最大的尴尬和窘境

当然,这是个例子。

我们学生写作文如果要遇到这样的情况,那可是最害怕的事情。

不过,同学们不要紧张,写作文前获得素材与生活中获得生活资料那么艰难——生活中要获得生活资料并不容易,它是需要你付出大量的劳动力、智力、和经济成本的;而我们学生的写作文要获得写作素材,那可就容易多了——它并不象生活资料那样去花费或付出“大量的劳动力、智力、和经济成本”;而是只要你留点心、用点心,并且找对路径,掌握了方法,就足以解决问题了。

★ 入题——我们学生写作时没有东西可写,就像是到商店买东西没钱,厨师做饭没米下锅,建筑师盖房没砖瓦钢筋水泥一样。若是这样,任凭你有天大的本领,你也会无能为力的。因此说,这个问题对于写作者来说,是必先解决的物质材料问题。

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应分作三个层次来讲:

一、命题的产生

二、问题寻因

三、获得“东西”的途径

一、 【命题的产生】

没东西可写——是因为没有生活素材积累—找不到文感。

【举例:就如我们进了商场后看到许多心爱的商品想买,可一摸兜子却“没钱”一样。

★ 问题:没“钱”——“素材”、“文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揭开这一命题的真正缘由。

二、 【问题寻因】

我们再来先来看“没东西可写”的原因在哪里。(课题任务——就是要从源头上找出这个原因所在。)

“没东西可写”——是因为我们的感觉、思想跟现实生活不对接。

【举例:电流通过电线传导的,你要把电流接到家里,你就得将两根正负极电线与户外的正负极电源接上头,只要有一根接不上,或接虚了,电流照样不会引导自己家里的。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不对接呢?

从直观的角度来看——是没有生活积累或不会体验生活。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的人就能从生活中积累到或找到素材,而有的人就积累不到或找不到呢?显然,这里面肯定存在着一种差别——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心情进入生活、对待生活——就决定了你能不能真正收获生活。

所以,具体来看——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就会有两种不同的入点:

【无心】——无心的入—不带着心、感情的入——形式的、表面的、机械的、浮的、单项物质摄取的入法——这样的进入,转瞬即逝,随风而去,不留痕迹。

【有心】——有心的入—带着心、感情的入——着陆的、脚踩实地的、把心贴上去的、把心融进去的、思考追索的入法——这样的进入,内心被触动,每有感悟,体会颇深,日积月累,“包中有钱”。

【对比——电影演员都要专门体验生活的,而我们正在生活中,生活其实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赐予我们许许多多的素材,只是我们不注意而已。

【结论】——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出了问题——即我们没有带着真情、带着感情去体味生活。

三、【获得“东西”的途径】

开题——事实上,我们找到了它的原因,也就等于找到了找到了它的路径。

【毛泽东说: “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 〖亲历观〗

【俗语说:隔着皮靴是挠不着痒的。〖接触观〗

【例:很类似“磁石”—“铁屑”之间的关系一样。生活如“铁屑”,需要你用心的“磁石”来吸附。〖对接观〗

【例:举杯子口朝上—朝下例。你即使是想收获生活,但如果不敞开心的大门,不把用以接受生活的心的“杯口”向上的话,那么,生活即使来了,客观上也装不进去。〖吸收观〗

生活原型——生活是我们的母亲、老师、源泉;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人伦温情、动人的激情,人际的感情;到处都有令人感动、激动的地方和事件、情节;到处都散发着真善美——它不会自动附着到我们身上,你要拥有它,就得主动接近它,跟它主动对接——而对接的途径就是把脚插进生活,把自己融进去。

途径——有心的入—带着心、感情的入,把脚插进生活,把自己融入生活。 结论——带着真情、带着感情去体味生活,生活就会对你有巨大的回馈;你就能得到生活的真谛。

——具体途径呢?那就是必须把自己的人融入生活,把自己感情融入生活,用真心真感情去体味生活,用自己的心去呼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舍得自己,敢于吃苦,善于用心——你就自然能够从生活中发现你所需要的大量素材——就能摘到生活的果子,就能与生活对接上。

▲ ——浮在生活表面表层,是永远也不会有收获的。

【爸爸:经常沉默寡语,经常一个人抽烟,或喝闷酒;

【妈妈:经常唠唠叨叨,或不舍得买好衣服,不舍得戴名贵首饰;

让自己的生活张成一个大网

★ 开题——每一个人,对整个社会而言,他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存在,一个点。他对社会的关系大小、深浅,决定于他跟社会接触面、联系线条的多少。接触联系得少——你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作用就小;接触联系得多——你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作用就大;

★ 立题——一个人对生活面接触度的深浅、接触面的大小,决定着他了解、认知社会生活的程度。

★ 引题——我们的中学生们,这个时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的校园和课堂里度过的,其次是家庭,与社会接触时间很少(除非是假期里,但那也常常是玩啊,旅游啊,同学聚会啊等等)——这在客观的日常生活上面与实际生活面拉开了距离。这是其一。

其二,既然与实际生活面接触少,那么,反过来看,你们的主体生活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你们自己最清楚,那就是——少年生活,校园生活,学生生活。

学校——老师、同学、教室、课桌、书本、黑板、作业、校园、图书馆、操场、篮球、足球;

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客厅、饭桌、睡床;

世面——公交车、马路、行人、公园。

这样的生活面实在是太单一、太局限了——这就在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生活接触面——正因为受到客观上的局限,所以,我们才强调学生要更加主动-自觉地去接触实际生活。从中索取你最缺乏的、想要的精神食粮,生活素材。

★ 入题——所以,为了夯实自己的生活基础,廓大自己的心胸和视野,加深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知,丰富自己的精神和观念世界,丰富知识量,加强自己对事物自己联系性、互通性、辩证关系的认识能力——我们必须穿过校园的围墙,以自己为一个点,建立起与外界社会、世界、自然的一张纵横交织的精神大网。

我这里所说的接触——不是指身的接触,而是心的接触。

所谓“精鹜八极,心逰万仞”,

让自己的思想穿越古今,游历八方;

让我们的神魂流连于天上人间,是非善恶,苦乐悲欢;

让我们的感情抚遍祖国的千山万水,每一寸土地,每一种生命;

让我们的心情与山峦同起伏,热血与江水共流淌,

让我们的气息与祖国大地山河同呼吸,共朝夕,历寒暑;

让我们的思维就像无线电波一样,伸向无所不在的地方,连接到任何一个生命体;

——学校的,家庭的,街面的,人际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 ——自然的世界、人类的世界、物质的世界、精神的世界、情感的世界、观念的世界、消费的世界、经营的世界、环保的世界、风俗的世界、民族的世界??等等

——情绪模式、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语言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社会心理??

使我们的意思、思想,就像纵横交错的经纬线一样,织成一张互通的、连贯的网络;

使自己成为一个思想者。

与它们沟通;与它们交流;与它们对话;与它们共振;与它们碰撞——从这一系列的关系中,能够接触到世态万象,倾听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声音。我们的视域、信息域、知识域、思想域就会因此而大开——使我们的人格、精神、知识、视野逐步立体化。从此,我们就再也不会没思想、没观念、没见闻,没积累,孤陋寡闻了。

各种事物、学科、艺术它们之间都是互通的,我们要从它们之中寻找联系性、互通点——这其中,就蕴藏着可资我们写作的巨大而丰富的材料宝藏

文学-生活——有生活中的诗意,有诗意中的生活原味(陶渊明)

诗 与 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画与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画,画是固体的音乐;

古 与 今——长城诉说着历史风云;赵州桥见证着古今苍生;

物 与 人——高山会昂起人的头颅;河水会奔涌出滚烫的热血;

人 与 物——笑开了一朵花;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了解得越多越好——你知道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话可说。

越了解得多越通——你的思想就越丰富;看问题的时候就越通畅、越明达、越准确

尊道贵德,和谐共生。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