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世说新语伤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33:54 字数作文
世说新语伤逝字数作文

篇一: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伤逝风尚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伤逝风尚

浦东外国语学校 高二(3)班 顾岱君 李华君 吴倩倩 王玥 艾地 杨昕 范众一

摘要:

?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很真实地还原了那时的思想风貌,借助我们去绍兴(晋代门阀士

族、文人辈出的地方)社会实践的契机,我们利用《世说新语》,简单了解了魏晋时候? 人们的一些思想和形成思想的原因。 适逢清明,我们在《世说新语》里找到“伤逝 十七”,重点研究了魏晋时人们对伤逝之

事的感受和行为,并与现在做一些比较,得到不同,从不同之中,找到缘何不同,继而对魏晋伤逝文化有一定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世说新语 魏晋 伤逝 风尚

魏晋是指魏晋是指东汉政权瓦解,三国到两晋的时期,是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这段历史的前一阶段。“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1。魏晋面对着政权更迭频繁;内忧外患严重;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主流冲突;从而在门阀世族之中形成了独特风尚,在中华文明中独树一帜。

魏晋人的率性,放达,回归自然和回归人的本性,最令人难以忘怀和释怀。他们对于死亡,可以说在当时是几近平常的事,他们在生命的轮回中,领悟了死亡的真谛,不能说积极,更遑论消极。他们无畏死亡,可是却敬畏生命,似乎在他们眼里,死者最大,大过一切,包括皇帝。也许他们的行为在现代人眼里是出格的,可是这的的确确是一个真实的魏晋,真正的魏晋。

1.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王粲字仲宣,不是普通的人,他是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合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作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又数最高。前来吊唁的“文帝”,即是魏朝开国皇帝——魏文帝曹丕。王粲的学识,一直被曹氏所赏识,对他的风骨,也推崇倍加,曹植更有《王仲宣诔》。在世说新语·伤逝的第一篇中,王粲的葬礼上,曹丕给足了面子前来参加,但令我们难以理解的是,葬礼毕,文帝对同来的人说:“王仲宣喜欢驴叫,可每个人都学一声驴叫为他送行。”与魏文帝同来参加葬礼的人,在曹丕的带领之下,驴鸣连连,好不热闹。

魏晋民间趣闻,其言有人听驴叫仿佛听天籁。至今我们也无从考证,但是从整件事情之中,我们看到了魏文帝的达观,让死者的安息是用他最喜爱的东西赠予他。和现在截然不同,我们是去把我们自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慷慨”地奉给逝者;而当时祭奠,却给他内心真正的需求,给予他心灵的满足。“驴叫”亦反映了文人最求精神自由的东西,现在的人们,可以做到这样的洒脱吗?我们感叹魏晋时期的学士的潇洒,魏晋学士的风流风度,放浪不羁,还有出奇的想象力。

3.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灵牀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一个时代的文人竟然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乃至1 http://baike.baidu.com/view/3510067.htm

在丧礼这样的场合,因为逝者喜欢驴叫就用驴叫来送别他,在以后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可思议的,而另一些文人竟然在丧礼时笑出来,可见其文化的特殊性,同时还有对于有人去逝这件事看的并不是特别严肃。同样体现这一点的还有伤逝的4的这一句: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面对友人因孩子去逝悲痛的样子,山简竟然说:只不过是死了个孩子,怎么悲伤成这个样子。这些在现代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在当时却是主流思想,可见在当时人们对生死的不怎么在乎,已经当时的风气与现在的不同。

8.庾亮儿遭苏峻难遇害。诸葛道明女为咦儿妇,既寡,将改适,与亮书及之。亮答曰:“贤女尚少,故其宜也。感念亡儿,若在初没。”

这篇短文无疑是想体现庾亮的胸怀与儒雅。然而,如果不查询相关资料或许无法理解,认为他的回信顶多符合一个有修养的人应有的气度。但是当我们结合起时时的背景再来看一下。

1、苏峻之乱中苏峻所打的旗号便是讨庾亮。

2、庾亮算是直接引发这次动乱,他却没有接受兵权去回击苏峻,人人都认为应诛庾亮以谢天下。

3、乱中庾亮所失去的儿子是庾亮的大儿子,为人温文尔雅,颇有庾亮的摸样。

在这样世俗的压力危难与丧爱子之痛的情况下,庾亮了保持应有的姿态,不失风度留下一句“感念亡儿”。那是一句多么淡然又有多么有力量的一句话,面对国破、家亡,他并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嫁祸他人,独自承受。当时的儒、道、玄、佛可能给人们以精神上的解脱,灵魂上的自由。伤逝之时,并不是嚎啕,而是淡然,仿佛和一个好友话别,或是相约某日某地再见。然而在今天,相信大部分的人是做不到的。或许会认为对方过河拆桥,不去人家家里说别人一顿已经很好了,更何况淡定如此。

15.王东亭与谢公交恶。王在东闻谢丧,便出都诣子敬,道欲哭谢公。子敬始卧,闻其言,便惊起曰:“所望于法护。”王于是往哭。督帅刁约不听前,曰:“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王亦不与语,直前哭,甚恸,不执未婢手而退。

简单的说就是两个仇家中的一人过世,另一人悲痛不已。

这样的事情放在现在是很难让人理解,仇家过世,不应该开心么?就算有意去悼念,在受门人阻挠后,不应该愤愤而去吗?查询史料,我们了解到王谢的恶是由两家子女婚后不和离婚导致的,放在现在两家人确实应该横鼻子竖眼,相互鄙弃。但他们异于现在人的做法,的确值得我们深思,这是魏晋学士对于“伤逝”的一种态度,对生命的真爱是一种人的秉性,而与人不同无区别,生命诚可贵,即使是关系不大好的两家人,相识一场,也可谓是故友。这样的精神,是现在的社会中所缺失的,是不是我们对于逝者的一种漠然,对于死亡的无睹?要做到这点其实很容易,从爱自己做起,逐渐珍爱身边的每一个生物,最终会超越隔阂,成为真正武将的大爱。

感谢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哀而不伤的魏晋风貌,同样感谢这一次的社会实践,让我们有这么一个机会去接触和了解这部作品。无论是儒、道、玄、佛,任何单一都不是一个魏晋,魏晋也非只有儒、道、玄、佛,她是一个传承和超越。魏晋的人们把一切看得很开,却又把一切看得很重:他们一往情深,追求质朴和真实、他们却又在玄佛和道之中徘徊又徘徊。

他们追逐生命的意义,走在我们的前方。

参考文献

1. 刘义庆 《世说新语》

篇二:世说新语 伤逝第十七

世说新语 伤逝第十七

【题解】伤逝指哀念去世的人。怀念死者,表示哀思,这是人之常情。本篇记述了丧儿之痛,对兄弟。朋友、属员之丧的悼念及做法。有的依亲友的生前爱好奏一曲或学一声驴鸣以祭奠逝者。有的是睹物思人,感慨系怀,而兴伤逝之叹。有的是以各种评价颂扬逝者,以寄托自己的哀思。更有人慨叹知音已逝,“发言莫赏,中心蕴结”,而预料自己不久于人世。至于第10 则同时记录下将逝者对生命终结的哀伤,更易令人伤感。

(1)王仲宣好驴鸣①。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注释】①王仲宣:王粲,字仲宣,魏国人,建安七子之一。

【译文】王仲宣生前喜欢听驴叫。到安葬时,魏文帝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回头对往日同游的人说:“王仲宣喜欢听驴叫,各人应该学一声驴叫来送他。”于是去吊丧的客人都一一学了一声驴叫。

(2)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①。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未②。自稽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③。今日视此虽近,递若山河④。”

【注释】①轺(yao)车:驾一匹马的轻便车。酒垆:酒店里放酒瓮的土台子,借指酒店。

②嵇叔夜:嵇康的字。阮嗣宗:阮籍的字。预:参加。

③羁绁(xie):束缚。

④邈(miao):远。

【译文】王浚冲任尚书令时,穿着官服,坐着轻车,从黄公酒垆旁经过。触景生情,他回头对后车的客人说:“我从前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这个酒店畅饮过。竹林中的交游,我也跟在后面。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来,我就被时势纠缠住了。”今天看着这间酒店虽然很近,追怀往事,却像隔着山河一样遥远。”

(3)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渤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灵床曰①:“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注释】①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

【译文】孙子荆倚仗自己有才能,很少推重并佩服别人,只是很尊敬王武子。王武子去世,当时有名望的人都来吊丧。孙子荆后到,对着遗体痛哭,宾客都感动得流泪。他哭完后,朝着灵床说:“你平时喜欢听我学驴叫,现在我为你学一学。”学得像真的声音,宾客们都笑了。孙子荆抬起头说:“让你们这类人活着,却让这个人死了!”

(4)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①。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②!”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注释】①“王戎”句:王戎丧儿,《晋书)的记载是王戎的堂弟王衍丧儿。按:万子年十九卒,似不能说“孩抱中物”。

②孩抱:孩提;婴儿。

【译文】王戎死了儿子万子,山简去探望他,王戎悲伤得受不了。山简说:“一个怀抱中的婴儿罢了,怎么能悲痛到这个地步!”王戎说:“圣人不动情,最下等的人谈不上有感情;感情最专注的,正是我们这一类人。”山简很敬佩他的话,更加为他悲痛。

(5)有人哭和长舆,曰:“峨峨若干丈松崩。”①【注释】①哭:吊唁。峨峨:形容高、巍峨。按:和峤(字长舆)很有风采,名声很大,庾亮曾称赞说:“峤森森如千丈松。”

【译文】有人哭吊和长舆,说:“好像巍峨的千丈青松倒下来了。”

(6)卫洗马以永嘉六年丧,谢鲲哭之,感动路人民威和中,丞相王公教曰②:“卫洗马当改葬。此君风流名士,海内所瞻,可修薄祭,以敦旧好③。”【注释】①“卫洗马”句:卫阶到豫章(首府是南昌)时,王敦的长史谢鲲很敬重他;卫玠后来也葬于南昌。参看《容止》第16、19 则注①。

②咸和:晋成帝的年号。咸和中,卫玠改葬江宁。教:诸侯王公的文告。③薄祭:菲薄的祭品,这里是对死者的谦词。敦:深厚。旧好:旧情;故交。【译文】太子洗马卫玠在永嘉六年去世,谢鲲去吊丧,哭声感动了路人。咸和年间,丞相王导发表文告说,“卫洗马今当改葬。此君是风雅名流,受到国内的仰慕,大家应该整治薄祭,来加深我们对老朋友的怀念。”

(7)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①。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渤,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渤,遂不执孝子手而出②。

【注释】①灵床:为死者虚设的坐卧之具。

②“遂不”句:吊丧临走时,礼节上应与主人握手,表示慰问。这里说不执孝子手,是说伤痛之极,以至于忘了礼数。

【译文】顾彦先平生喜欢弹琴,当他死后。家人。总是把琴放在灵座上。张季鹰去吊丧,非常悲痛,便径直坐在灵座上弹琴,弹完了几曲,抚摩着琴说:“顾彦先还能再欣赏这个吗?”于是又哭得非常伤心,竟没有握孝子的手就出去了。

(8)庾亮儿遭苏峻难遇害①。诸葛道明女为咦儿妇,既寡,将改适,与亮书及之。亮答曰:“贤女尚少,故其宜也。感念亡儿,若在初没。”

【注释】①“庾亮”句:苏峻起兵叛乱后,庚亮的儿子庚会被杀。见《方正》第25 则。【译文】庾亮的儿子庚会在苏峻的叛乱中被杀。诸葛道明的女儿是庾会的妻子,守寡后,将要改嫁,诸葛道明写信给庚亮谈到这件事。庾亮回信说:“令爱还年轻,这样做自然合适。只是感念死去的孩儿,就像他刚刚去世一样。”(9)庾文康亡,何扬州临葬云:“埋玉树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

①【注释】①何扬州:何充,后任扬州刺史,但在瘦亮(溢文康)死时,任护军将军、参录尚书事。玉树:这里以传说中的仙树比喻宝贵的人材。

【译文】质亮逝世,扬州刺史何充去送葬,说:“把玉树埋到土里,使人的感情无法平静下去啊!”

(10)王长史病笃,寝卧灯下,转麈尾视之,叹曰:“如此人,曾不得四十①!”及亡,刘尹临殡,以犀柄麈尾著枢中,因励绝②。

【注释】①“如此”句:王濛容貌很美,又善清谈;死时只有三十九岁。自以为死得太早,故有此叹。②“刘尹”句:刘惔和王濛齐名,又是至交,两人都擅长谈玄理。清谈者经常手执麈尾,所以刘恢把匡尾放在棺村里。殡;入殓停灵。枢(jiu):棺材。

【译文】长史王濛病重的时候,在灯下躺着,转动着拂尘,一边看,一边叹息说:“这样的人,竟然连四十岁都活不到!”到他死后,丹阳尹刘惔去参加大殓礼,把带犀角柄的拂尘放到棺材里,于是痛哭得昏死过去。

(11)支道林丧法虔之后,精神霣丧,风味转坠①。常谓人曰:“昔匠石废斤于郢人②,牙生辍弦于钟子③,推己外求,良不虚也。冥契既逝,发言莫赏,中心

蕴结,余其亡矣④!”却后一年,支遂殒。

【注释】①法虔:是支道林的同学,很有才华,得到支道林的重视,比支道林早死一年。霣丧:同“陨丧”,指委靡不振,颓丧消沉。

②“昔匠石”句:这是引用《庄子·徐无鬼)运斤成风的故事,说的是:郢人鼻尖上溅上了一点白土,匠石挥动斧子,飞快地替他削掉而没有碰伤鼻子;郢人也一动不动地站着,面不改色。比喻神妙的技术,也需要双方默契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后来郢人死了,匠石失去了配合的对象,神技也就无所施展了。斤,斧子。鄂人,郢都的人,实指楚人。③“牙生”句:据《韩外传》载,著名的琴师伯牙鼓琴,志在泰山,钟子期听见,说:“巍巍乎若大山!”一会又志在流水,钟子期便说:“洋洋乎若流水!”所以伯牙把钟子期当做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失去了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④冥契:默契,这里指相默契的人。

【译文】支道林失去法虔以后,精神委靡不振,风度也日渐丧失。他常对人说:“从前匠石因为郢人死去就不再用斧子,伯牙因为钟子期死去而终止鼓琴,推己及人,确实不假。知己已经去世,说话再也无人欣赏,心里郁结难解,我大概要死了!”过后一年,支道林便死了。

(12)郗嘉宾丧,左右白郗公①:“郎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儿绝。

【注释】①郗嘉宾:郗超,字嘉宾。他的父亲是郗愔。

【译文】郗嘉宾死了,手下的人禀告郗惜说:“大郎死了。”郗愔听了,并不悲伤,随即告诉手下人说:“入殓时可以告诉我。”;临到人殓,郗愔去参加大殓礼,一下子哀痛得几乎气绝。

(13)戴公见林法师墓,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积①。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②!”

【注释】①德音:善言,有德者的话,用来尊称别人的言谈。拱木:两手合围那样粗的树,也指墓上的树。

②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

【译文】戴逢看见支道林法师的坟墓,说:“那高明的言谈还留在耳边,可是墓上的树木已经连成一片了。但愿您那精湛的玄理能绵延不断地流传下去,不会和寿数一起完结啊!”

(14)王子敬与羊绥善。绥清淳简贵,为中书郎,少亡①。王深相痛悼,语东亭云:“是国家可惜人!”

【注释】①清淳简贵:指本性清廉敦厚、为人简约尊贵。

【译文】王子敬和羊绥很友好。羊绥清廉敦厚。简约尊贵,曾任中书郎,年轻时去世。王子敬痛切地悼念着他,曾对东亭侯王珣说:“他是国内值得痛惜的人!”

(15)王东亭与谢公交恶①。王在东闻谢丧,便出都诣子敬,道欲哭谢公②。子敬始卧,闻其言,便惊起曰:“所望于法护。”王于是往哭。督帅刁约不听前③,曰:“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④。”王亦不与语,直前哭,甚恸,不执未婢手而退⑤。

【注释】①“王东亭”句:王珣,小名法护,兄弟俩原来是谢家的女婿。王珣娶谢安弟弟谢万的女儿,王殉弟弟王珉娶谢安的女儿,后因猜忌产生摩擦,都离了婚,两家便成了仇人。②子敬:王献之,字子敬,是王殉的族兄,甚得谢安赏识。 ③督帅:领兵的官。

④官:下属称长官为官,是敬称。

⑤未婢:谢安的儿子谢琰,小名末婢。

【译文】东亭侯王珣和谢安双方结了仇。王殉在东边听说谢安去世,就到京都去见王于敬,说他想去哭吊谢安。子敬起初还躺着,听了他的话,就惊讶地起来说:“这是我对你的希望。”王于是就去哭吊。谢安帐下的督帅刁约不让他上前,说:“大人活着的时候,从来不见这个客人。”王珣也不理他,径直上前哭吊,哭得非常伤心,结果没有按常礼握谢琰的手就退出来了。

(16)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①。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②。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渤绝良久。月徐亦卒。

【注释】①“王子猷”句: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是王羲之的儿子。 ②了:完全。

【译文】王子猷和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一天子猷问侍候的人说:“为什么一点也没有听到子敬的音讯?这是已经去世了!”说话时一点也不悲伤。于是就要车去奔丧,一点也没有哭。子敬平时喜欢弹琴,子猷便一直进去坐在灵座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琴弦怎么也调不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说:“子敬,子敬,人和琴都不在了!”说完就悲痛得昏了过去,很久才醒过来。过了一个多月他也去世了。

(17)孝武山陵夕,王孝伯入临,告其诸弟曰①:“虽榱桷惟新,便自有《黍离》之哀②。”

【注释】①夕:傍晚祭奠君主。王孝伯:王恭,字孝伯,是晋孝武帝皇后的哥哥。晋孝武帝死时,王恭镇守京口。他看到执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宠信小人,国家将有祸乱,很是忧虑,所以有《黍离)之叹。②榱桷(culjué):椽子,这里指孝武帝陵墓上的建筑,黍离:《诗经.王风)篇名。借指王室衰微,心里忧伤。参看《言语)第36 则注②。

【译文】晋孝武帝去世,夕祭的时候,王孝伯进京哭祭,对他的几个弟弟说:“虽然陵寝是新的,却让人感到有《黍离》之悲。”

(18)羊孚年三十一卒,桓玄与羊欣书曰:“贤从情所信寄,暴疾而殒①;祝予之叹,如何可言②!”

【注释】①贤从:贤从兄弟。按:羊孚是羊欣的同祖堂兄。

②祝予:断绝我;亡我。(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

【译文】羊孚三十一岁时死了,桓玄给羊欣的信上说:“贤堂兄是我所信赖的,友情所寄托的人,突然暴病而死;天将亡我之叹,怎么能用言语来表达!”(19)桓玄当篡位,语卞鞠云①:“昔羊子道恒禁吾此意。今腹心丧羊罕,爪牙失索元,而匆匆作此低突,讵允天心②?”

【注释】①卞鞠:原任桓玄的长史,后桓玄举兵攻入京都,委派他任丹阳尹。 ②爪牙:比喻辅佐的人。低突:唐突;冒犯。

【译文】桓玄将要篡位的时候,对卞鞠说:“以前羊子道经常不容许我有这种意图。现在我的心腹里头死了羊孚,助手里头又失去了索元,在这种情况下,却要匆匆忙忙做这种冒犯君上的事,难道能符合天意?”

篇三: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经典文言文选段

1.“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刨地种菜。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还是挥动锄头,把这看得跟砖瓦石子一样,华歆拾起来又抛掉了。两人又曾经坐在一条席子上念书,有坐着轿车穿着礼服的贵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旧念书,华歆放下书本出去看。管宁把坐着的席子割成两片,跟华歆分开来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通过与华歆的对比,褒扬了管宁的淡泊名利。2.阮裕焚车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

——《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 :①阮(ruǎn)光禄:阮裕,字思旷,阮籍族弟,以德行著称,长期隐会稽剡县。他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②剡(shàn):剡县,今在浙江新昌。③意:想 ④何以车为?:何??为,干什么。要车子有什么用?

译文:

阮裕在剡县做官,曾经有一辆非常好的车子。无论谁来借用他的车子,他都会借。有一次有人因葬母亲而需要用车,想借车(但想到阮裕的车太好了),却不敢开口问阮裕借车。后来,阮裕听说了这件事,叹息道:“我虽然有车,但使人不敢来借,要车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把那辆车烧毁了。

我们能看出阮裕有着性格:直率、助人为乐以及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性格。

阮裕焚烧的不仅仅是马车,真正燃烧的是私心! 不能体现使用价值的东西,留着作甚!

1.意欲借而不敢言意:心里想 2.阮后闻之 之:代词,代这件事

3.遂焚之 之:代词,代那辆车

3. 王子猷令种竹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世说新语.任诞》

【君】这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竹子比作气质高雅而又富有才德的人。?”

译文

王子猷曾经暂时寄住在别人的空宅子里,随即就让人种竹子。有人问他:“临时住住,何必这样麻烦呢?”王子猷长啸吟咏了许久,指着竹子说:“哪能一天没有这位君子呢?”

这种任诞表现了对竹的妙赏,以及对竹的一往情深,或者在对竹的爱好中寄托了一种理想的人格。

4.急不相弃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世说新语.德行》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启示

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重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平时,于危难时自见人心。

重点字句

华歆:东汉末举孝廉,任尚书令。

王朗:与华歆同时代人。两人都是当时著名人物。

难:以......为难,即 使人感到为难。

追至:追赶上来 迫:近 疑:犹豫

耳:原因 舍:丢下,抛弃 世:世人 定:判定

人物性格

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而王朗则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

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只顾自身而不管别人了。而华歆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

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已诺必诚,始终如一。

5.酒以成礼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既而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世说新语.言语》

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然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我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符合礼仪,所以就不行礼了。” 注释

1.托:假装 2.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3.寝:睡觉 4.因:趁机 5.时:当时 6.何以:为什么

7.觉:醒 8.值:当......时 9.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

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未醒。

6. 王戎辨路边苦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雅量》

译文:

王戎七岁時,曾经和许多朋友一起去玩。看见路边的李树上果实累累,甚至压断树枝,每个小孩争着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著不动。旁人问他為什么不摘呢?他回答:“李树长在路边,还有很多李子没摘取,这些李子一定是苦的。”于是他們摘来吃一口,果然是苦涩的李子。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雅量》

译文:

王戎七岁時,曾经和许多朋友一起去玩。看见路边的李树上果实累累,甚至压断树枝,每个小孩争着去摘李子,只(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世说新语伤逝)有王戎站著不动。旁人问他為什么不摘呢?他回答:“李树长在路边,还有很多李子没摘取,这些李子一定是苦的。”于是他們摘来吃一口,果然是苦涩的李子。

7. 谢公围棋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译文:

谢安和客人下棋。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使者到了。谢安看完了书信,沉默无语,慢慢地把脸转向棋局。客人问淮上战局的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已经大破敌人。”意色举止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

8.郗太傅招婿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世说新语.雅量》

郗太傅派遣门生给王丞相送去书信,打算在王家子弟当中挑一个做女婿。王丞相对信使说:“你到东厢房随便挑选吧!”信使回去禀报郗太傅:“王家的小伙子都不错。只是一听说您来招女婿,就都拘谨起来,惟独有一个袒露肚皮躺

在床上,没听到似的。”

郗太傅捋着胡须说:“这个人才是我的贤婿啊!”于是又派人去探访,得知是王羲之,遂将女儿许配给他。

启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保持自己本色的人往往更受欢迎。

这则《世说新语》的故事,便是妇孺皆知的成语“东床快婿”的由来。

9. 子猷献戴

王子猷、王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世说新语.伤逝》

王子猷(王羲之的儿子)是一个性情潇洒,坚毅、刚强(“语时了不悲”应该理解为“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哀的样子”。 )子猷对弟的至真至诚之情.

10.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世说新语.假谲》

翻译:役:打仗 乘:利用 闻: 听 汲:水源

乃:于是 饶:丰富 源:水源

译文:

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丰富,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把部队带领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望梅止渴”之事表现出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断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得及前源”。后以“望梅止渴”比喻虚偿所愿。

篇四:《世说新语》第一人称语用分析

《世说新语》第一人称语用分析

蔡欣彧 曹淑君

1.摘要

本文借助统计与对比两种方法,对《世说新语》中的第一人称“朕”、“我”、“吾”、“余”、“予”、“身”进行深入的语用分析,从单复数、指代对象、如何言己三个方面综合考察,探讨各第一人称代词之间的语用差异,兼作与《论语》第一人称代词用法的对比。

关键词:语用学;《世说新语》;第一人称代词

2.绪论

2.1 文献综述

历时的汉语人称代词研究非常成熟,不少著名的汉语研究者都在此领域有所建树,第一人称代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吕叔湘(1985)在近代汉语指示词的研究中曾谈及部分第一人称代词的历史发展;周法高(1990)对汉语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人称代词进行了穷尽性的逐一分析,当中包括《世说新语》中常见的“我”、“吾”、“身”等等。

共时的汉语人称代词研究中,针对《世说新语》的研究成果主要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当中涉及第一人称代词的内容也颇为丰富。庄正容(1984)最早对《世说新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进行了数量上的统计,并从语音、句子成分、格位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刘玉屏(2001)从句子成分的角度对《世说新语》的第一人称代词进行两两对比,总结出它们的异同;朱洁(2006)发现第一人称“我”、“吾”在语法上的区别界限开始模糊,“我”的使用在比例上有所扩张。

汉语的人称代词研究中,从语用角度进行分析的研究相对鲜见。李子玲(2012)借助礼貌原则和面子等语用学理论对《论语》的四个第一人称代词“朕”、“予”、“我”、“吾”的不同用法进行了区分,其研究视角及分析方法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由于从语用的角度考察中古汉语人称代词的研究尚为空白,本文将以最能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口语风貌的《世说新语》为范围,从语用角度考察当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2.2 语料及研究方法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的一部笔记小说,今世所传共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记述了汉魏至晋宋之间,发生在名士贵族身上的遗闻轶事。现今《世说新语》的出版物上,其编纂者为南朝刘义庆,但有学者提出它是由刘义庆及其门人集体编写而成的,更为可信的说法是刘义庆主持了《世说新语》的编纂工作,因而使得全书的体例以及语言保持一致。无论其版本流传或是编纂者如何,都不妨碍它展现魏晋时期的名士风貌、社会风尚。从语言的角度看,书中大量的名士贵族间的对话保留了口语的特色,相对于书面语而言更加接近口语,《世说新语》一直被视为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

就这一点而言,《世说新语》与《论语》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论语》是一部

记录孔子讲学及与弟子言谈的语录,不是纯粹的书面语,两部著作都是包含说者、听者的,在研究语料时,可以考察到说者与听者的关系、言谈的内容以及言谈的背景。因而可以概括出两点,第一,两部著作都可以从语用学的角度去考察;第二,基于两者的共同点,聚焦于第一人称的语用含义的研究可以将两者进行比较。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首先进行一个历时的比较,即将《世说新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的语用含义同《论语》的进行比较;然后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世说新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不同形式之间的区分,例如“我”与“吾”,“余”与“予”。具体而言,首先把《世说新语》中出现了“朕”、“身”、“吾”、“我”、“余”、“予”的所有条例找出来,筛选出含有第一人称代词的对话内容,排除非对话内的第一人称代词;然后按单复数、指代的对象1(即说者、听者、第三者、泛指、指定说话对象)、如何言己三个方面分别统计这六个第一人称代词;最后分析统计结果,同《论语》中的状况作对比。

3.《世说新语》与《论语》第一人称使用情况的对比

3.1 《世说新语》与《论语》中第一人称的相同之处

3.1.1朕

《世说新语》中,“朕”共出现三次,均为皇帝所用,是尊者的自称。除皇帝以外,其他身份的人并不使用。三个例子如下所示:

(1)休曰:“虽为小物,耿介过人,朕所以好之。”(《世说新语?规箴4》,“休”指吴太宗景皇帝孙休)

(2)康帝登阼,会群臣,谓何曰:“朕今所以承大业,为谁之议?”(《世说新语?方正41》,“康帝”指晋康帝司马岳)

(3)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世说新语?方正3》,“帝”指魏文帝曹丕)

从语用角度看,其用法与《论语》中的“朕”基本一致。《论语》中“朕”只有两例,是“天子言己”(李子玲,2012),从上文例子可见,《世说新语》中的“朕”沿袭了这一用法。二者的差异只在语法上,《论语》的“朕”皆用为定语,而《世说新语》中的“朕”皆用为主语。虽然“朕”在《论语》和《世说新语》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不同,但不影响其在帝王言己这一语用意义上的一致性。

值得注意的是,《世说新语》里,皇帝自称时并不局限于使用“朕”,也可用“身”或“我”,如简文帝自称“身”(《言语59》),成帝自称“我”(《政事11》),武帝也自称“我”(《方正11》),留待下文“身”和“我”的相关章节详述。 1 李子玲(2012)《<论语>第一人称如何言己》中,“朕”、“予”、“我”指代的对象分为说者、听者、第三者、泛指、指定说话对象。

3.1.2 吾

《世说新语》中,“吾”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共59见,占全书第一人称代词总数约25%,一般情况下表示单数,表达复数概念时用“吾辈”。从语用上看,《世说新语》中的“吾”全部用于叙述与自己相关之事。细分可有以下三类:

其一,叙述确切发生的自身经历。“吾”可用于叙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之事,或过去已然发生,或当前正在发生的。如:

(4)吾所以积年不告汝者,王氏门强,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声著,盖以避祸耳!(《世说新语?仇隙3》)

(5)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世说新语?伤逝2》)

(6)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 (《世说新语?捷悟3》)

其二,叙述预期发生的自身经历。“吾”可用于叙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假设之事,其事在现实中并未发生。如:

(7)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乌衣,何所稍严。(《世说新语?雅量13》)

(8) 姑云:“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 (《世说新语?假谲9》)

(9)刘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不保此!” (《世说新语?言语69》)

其三,叙述自身的所思所想。除行为以外,“吾”还可用于叙述自己的情感、态度、看法等方面。如:

(10)处仲曰:“吾乃不觉尔。如此者甚易耳!” (《世说新语?豪爽2》)

(11)钟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将执简而进矣!” (《世说新语?方正34》)

(12)庾道季云:“思理伦和,吾愧康伯;志力强正,吾愧文度。自此已还,吾皆百之。” (《世说新语?品藻63》)

《世说新语》中“吾”的这三种用法在《论语》中都曾出现,在语用上都是

“对自身言己”(李子玲,2012),两书中的“吾”都没有出现指代“我”以外的泛指的情况,这一点两书并无二致。但《世说新语》和《论语》中的“吾”并非完全没有语用区别,而是同中有异, “吾”在语用上所指的是单数还是复数,在两书中有出入,这个差别将于下文详述。

3.1.3 我

《世说新语》中出现130例言语中含有“我”的记录,“我”在言语中出现的次数共计156个。与《论语》相同的是,“我”用于指示说者,用于指示说者时基本上都是单数。

(13)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世说新语.德行36》)

(14)何骠骑亡后,征褚公入。既至石头,王长史、刘尹同诣褚。褚曰:“真长何以处我?”真长顾王曰:“此子能言。”褚因视王,王曰:“国自有周公。”(《世说新语.语言54》)

例(13)中太傅谢安回答他的夫人时,说的是他用自己的言行来教导儿子。 “我”指示的就是太傅谢安自己,自然是单数,他说到“我”,即说到自己的时候,是相对他的夫人而言己。例(14)中褚裒受到朝廷的征召,他到达石头城后问刘真长朝廷会怎么安置他。“我”指示的就是褚裒本人,他想知道自己的前途,这个“我”也是单数,并且是对他人问起自己将会遇到什么样的状况,是相对刘真长而言己。

基于《论语》中“我” 的研究结果(李子玲,2012),笔者进一步分析了“我”在《世说新语》中的运用。以上两个例子中的“我”都是相较于对话者而言己,可以和下面的例子对照来看:

《论语》之例: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7.11》)

这例《论语》中的“我”指示的是孔子自己,相对颜渊而言己,颜渊也正是对话者,这同例(13)(14)是一个类型。下面的例子则有所不同:

(15)宋祎曾为王大将军妾,后属谢镇西。镇西问祎:“我何如王?”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贵人耳。”镇西妖冶故也。(《世说新语.品藻21》)

(16)桓公少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

久,宁作我。(”《世说新语.品藻35》)

(17)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论语.颜渊12.5》)

例(15)中镇西将军谢尚问宋祎,他和王敦相比怎么样。谢尚把自己与王敦放在一起比较,“我”是相对王敦而言己,即谢尚对自己指定的一个人而言己。例(16)共出现了四个“我”,第一个是桓温把他自己和殷浩相较,正好他指定的比较对象就是说话人,第二个和第三个“我”都是殷浩说自己,就是自己与自己相比较,不过第三个“我”是殷浩将自己抽离出来假定成一个独立的、他人化的人,或者说是另一面的自己,因而这两个“我”是相对对方言己的,不是相对说话人言己。第四个是比较之后表示还是愿意做自己,由于他只和自己比较,所以这里也还是相对于那个独立出来的“我”而言己。例(17)中司马牛是拿自己与有兄弟的众人相对比,只有自己没有而忧伤,“我”是相对特定的众人而言己的。

当说话者在句内将自己与某个人或某些人作对比时,“我”言己时相对的“他人”就不单指对话者。由此“我”在言己时可分类如下:第一类:单纯对对话者而言己;第二类:对特定的某个人或某些人而言己。总体而言“我”是相对与他人而言己的。

3.1.4予

《世说新语》中“予”凡2见,占全书所有第一人称代词的0.8%。

《论语》中,“予”用于“对更高境界言己”(李子玲,2012),与苍天、神灵或已故之人相对时,使用“予”来指代自己。《世说新语》中“予”只有两例子,其中一例承袭了《论语》“对更高境界言己”的用法:

(18)羊孚年三十一卒,桓玄与羊欣书曰:“贤从情所信寄,暴疾而殒,祝予之叹,如何可言!” (《世说新语?伤逝18》)

此句中,桓玄痛失得力助手羊孚,慨叹天将亡我(祝:断绝),此中的“予”是相对于比人更高境界的苍天而言的。

3.2《世说新语》与《论语》中第一人称的相同之处

3.2.1“我”

第一点,《世说新语》中的“我”同《论语》的情况相比,“我”指示的内容中不再有听者、第三者。并且,“我”在指示泛指的时候只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即在表示复数概念的“我辈”中出现。《世说新语》中共有5例,下面举其中一例说明:

(19)阮籍嫂尝回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世说

篇五:世说新语中的晋风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

摘 要:《世说新语》一书以记载魏晋士人的言行逸事为主。此书对魏晋社会政治、哲学、宗教、文学以及士人生活风貌、心理状态,莫不有真实记录,堪称“魏晋风度”的生动图画。在《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为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由此可见魏晋之风影响甚广。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风度;清谈;品题;任诞

《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可以说是一部记录魏晋风度的故事集,这些故事形象的反映了魏晋士人的内心世界乃至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他们以清谈玄理不问政事的生活方式,以清净明澈的心灵,以恣情任诞、率真放达、自然适意的性格演绎着流传千古的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

一、清谈之风

清谈即谈玄,魏晋士人重才性,亦不乏才华横溢之辈。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思辩的清谈之风。从《世说新语》一书中我们可以领略魏晋清谈的主要特征:

(一)互相辩难。谈玄涉及到魏晋时期玄学的广泛流行。名士们相聚而谈,剖玄析理,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他们一般采用辩难和讲座两种形式。讲座是指一人单独树义讲论,听者不与讲者辩论,气氛比较和缓。辩难通常在两人之间进行,也可以一人对数人辩难,还可以数人互相辩难,甚至有一人自为客主,自己问难自己辩答。如: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辩难。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世说新语?文学》第40 则)[1]这是两人之间的辩难,所谓“二家之美”,即支、许二人清谈的风度之美,四座鼓掌欢迎,但共嗟咏,不辩其理之所在。之所以产生这种效应,是因为他们完全陶醉在支、许谈玄论辩那种优雅风采的美感之中。其他如《文学》篇第55 则“支道林、许、谢盛德”条,则是一人对数人辩难,《文学》篇第6 则“何晏为吏部尚书”条,则是自己问难自己辩答。

(二)追求优雅的风致。清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了高贵的身份和高雅

的情趣,所以,仅有敏捷的才思是不够的;谈家的言谈举止还常常带有艺术化的装饰,呈现出优雅的美感。[2]例如: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 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 。”既共清言,遂达三更。 (《世说新语?文学》第22 则)[3]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世说新语?容止》第8 则)[4]麈尾是清谈者手中所执之物用麈之尾毛做成扇状,以白玉或犀角为柄,清谈时挥运于手中,以助谈风。以上是说王衍清谈时常手执一白玉柄麈尾,因其皮肤白皙,所以麈尾的白玉柄与其手臂肤色如一,不可分别。其时士人对清谈的消极作用也有所察觉。如: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 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 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世说新语?言语》第70 则)[5]就魏晋时期动荡的政局而言,不营政事庶务,一味空谈只能误国害民,对此,王羲之看得甚为透彻。

二、品题之风

品题,这里所指的是对人物品性、才能、容止、风度等的评论。人物品题在《世说新语》中占有相当比重的篇幅,如《识鉴》《赏誉》《品藻》等。人物品题不但是《世说新语》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清”的审美精神。魏晋风度的美学特征,从总体倾向来看,可用一个“清”字来概括。刘熙在《释名》中说:“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6]即还万事万物以本来的面目。也就是说“清”集纯净明澈与自然朴素于一体,是玄学精神的审美表现。先秦两汉时期人物品藻也使用过“清”字,主要是取其道德品行和为官政绩方面。魏晋时期尤其是魏正始以后的人物品藻中,“清”的含义有了明显转变,融合了老庄精神和玄学义理,带有一种清虚玄远﹑超逸脱俗之美。在晋人的理解中,自然不仅培养了人的超越世俗的品格,又给人以熏陶,使之具备优美、从容、高雅的情趣。因此,可以说“清”结合了德性与美感的双重价值。[7]例如: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 ,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世说新语?赏誉》第12 则)[8]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世说新语?容止》第5 则)[9]诸如此类带有“清”字的品题不胜枚举。

(二)关注仪容之美。审美的标准取代功利实用的标准,必然又导致人物品藻活动中对仪容之美的特别关注。先秦两汉时期,儒家对仪容的讲究,只局限在正统伦理道德和政治礼法范围内,并作为附属物予以承认。汉末魏初则注重“英雄”与“才能”的人物品藻标准,但这时对容貌的讲究仍主要是为了实用。人物品藻自正始玄学兴起后,则异于前代。如: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 ,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 ,委顿而返。 (《世说新语?容止》第7 则)[10]本条对仪容之美的注重,抛开了礼法的约束,赋予人的仪容美以独立的意义,由此可见仪容之美在当时的重要性。

(三)注重人物的内在神韵。受魏晋玄学“得意忘象”和佛学“略形取神”审美标准影响,这一时期的人物品评活动开始重视人的内在神韵。这一点于东晋士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 (《世说新语?夙惠》第2则)[11]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世说新语?赏誉》第16 则)[12]桓宣武表云:谢尚神怀挺率,少致民誉。(《世说新语?赏誉》第103 则)[13]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 ”(《世说新语?赏誉》第4 则)

[14]这几则故事都竭力描绘了人物的内在神韵。尤其是“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 ”这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15]的确如此,不过必须把两者作为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事情来看待。因为只有人将活跃的情感投射到外界,“与物徘徊”,才能使自然风物精神化,从而充溢着美的意趣,既而发现了外在的自然之美。同时,由于这种自然之美代表着人所向往的精神境界,从而净化了人的内心世界,既而达到了“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的高度。

(四)形象化的特点。在《世说新语》中,自然之美与人物之美的诗意契合,深刻体现了魏晋风度。翻开《世说新语》,无论是品鉴人物内在的品格才情之美,还是外在的仪容风度之美,多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的,使人物的人格之美与自然的物象之美互相契合,达到了人格美与自然美的统一,如:抚军问孙兴公:“刘真长何如? ” 曰:“清蔚简令。”“王仲祖何如?”曰:“温润恬和。”“桓温何如?”曰:“高爽迈出。”“谢仁祖何如?”曰:“清易令达。”“阮思旷何如?”

曰:“弘润通长。”“袁羊何如?”曰:“洮洮清便。”“殷洪远何如?”曰:“远有致思。”“卿自谓何如? ”曰:“下官才能所经,悉不如诸贤,至于斟酌时宜,笼罩当世,亦多所不及。 然以不才,时复托怀玄胜,远咏老、庄,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世说新语?品藻》第36 则)[16]这种用自然之美来比喻人格之美,往往使两者契合为一,让人们沉醉在一种诗意美的境界之中。

三、任诞之风

魏晋士人崇尚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把任诞放达的生活作风推向了极致。《世说新语》中的《雅量》《豪爽》《伤逝》《栖逸》《任诞》《简傲》等充分又生动地记载了魏晋士人的任诞之风。可以说,这是魏晋士人在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实践着令人千古景仰的风度。

(一)率真任性。魏晋名士追求一种自然适意,无拘无束的生活意趣,一切唯求其真,任其性,适其情,尽其兴而已。例如: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庋≈?” 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 ,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 因嫁女与焉。 (《世说新语?雅量》)第19 则)

[17]王羲之东床坦腹,不因为择婿而矜持做作,郗鉴独具慧眼,赏其真率。王子猷访戴,更体现了魏晋人的“真性情”,他们的行为,重视的是适己任性,不受任何外在的约束。这种态度,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任诞》第47 则“王子猷居山阴”条,亦体现了士人逍遥任性的追求。这样的例子不胜繁多。

(二)蔑视礼教。“越名教而任自然”[18],是嵇康《释弘论》(《嵇康集》卷六)中的一个著名论点。所谓名教,亦即礼教,乃是封建社会维护尊卑长幼秩序等一套礼法制度。魏晋名士崇尚老庄自然哲学,主张超越虚伪的礼教而任其自然。《世说新语》记载了许多“恣情越礼”的人物故事,如:阮籍嫂尝回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世说新语?任诞》第7 则)[19]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 ,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 ,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 ”文王曰:

“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 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

啖不辍,神色自若。(《世说新语?任诞》第2 则)[20]阮籍言行,实在是对礼教的极端蔑视和大胆挑战。由此看来,魏晋名士是颇不受名教约束的。

(三)纵酒。酒与中国文人历来有不解之缘,而魏晋文人与酒的关系更是非同寻常。如果没有酒也许就无所谓魏晋风度了。试看: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 ,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 时有群诸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世说新语?任诞》第12则)[21]王佛大叹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世说新语?任诞》第52 则)[22]世说》中所记载的魏晋名士饮酒之沉醉、之豪爽、之放达、之超脱,也许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与之比拟,这一系列酒徒形象在其他时代、其他书籍中恐怕是难以见到的。魏晋文人如此沉湎于饮酒,与这一时代文人的命运和遭遇是分不开的。他们表面上狂饮酣醉,表现的十分放达与超脱,而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无法排遣的悲哀与忧愁。阮籍便是这样一位典型的“饮士”。《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23]这就充分显示了阮籍酣饮的原因所在。

“竹林七贤”中的刘伶更是一个嗜酒如命的“饮士”,一个典型的酒徒: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 ”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 。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 ”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世说新语?任诞》第3 则)[24]刘伶病酒,近乎无赖,然而这亦何尝不是一种内心苦闷的自戕! 《晋书?刘伶传》称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 ’其形骸如此。 ”[25]刘伶的嗜酒真可谓到了极致。 在《世说新语》一书中,记载了魏晋士人的言行轶事,充分体现着魏晋士人独特的言行风范和精神特质。这些正是魏晋士人在乱世之下对汉儒为人准则的反叛,更是他们在乱世的环境中痛苦内心的折射。魏晋士人那优雅的风致、脱俗的气质、明澈的内心、诗意的神韵、浓浓的诗情,那率真任性、自然适意、任诞放达的性格,对中国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