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追忆似水年华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6:29:33 作文素材
追忆似水年华ppt作文素材

篇一:追忆逝水年华

英美文学简史

题 目: 浅析《追忆逝水年华》的时间艺术

系 别: 外 国 语 学 院

专 业: 英 语

学生姓名: 杨 方 伟

学 号; 201204010430

指导教师: 唐 湘 从

2014年 11 月 16 日

[摘 要]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以附丽于时间的艺术家的成长作为主题,以具体可感的物象和形象显现时间,以融时间于空间及无意追忆的画面感、共时性的精细叙述等各种空间化形式来变形时间,为小说这种“时间艺术”创造了一种新的境界,并为现代小说技巧另辟了新径。

[关键词]普鲁斯特 追忆逝水年华 时间 具象 空间

普鲁斯特(Marce Proust,1871一1922)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他在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所采用的意识流手法,为世界文学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小说叙述方法,被认为是与《圣经》和莎剧一样名列前茅的旷世巨著。在《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在少女们身旁》中,主人公马塞尔在一段关于时间的著名叙述中曾说:“从理论上说,我们知道地球在转动,但事实上我们并不觉察,我们走路时脚下地面似乎未动,我们坦然地生活。生活中的时间也是如此。”(P275)这与相对论所说的“如果一艘船与附近陆地保持着同样距离的话,船可以被说成是仍在地,也许地球已经转了一圈”(P145)如出一辙。事实上,普鲁斯特和爱因坦的可以说是灵犀相通,普鲁斯特在给友人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就自己小说中的时间谈起爱因斯坦:“就我所记得的,在盖尔芒特的晚会和第二次巴尔贝克之间有一大段时间空隙。你认为怎样方便,就按你的意思使它爱因斯坦化吧!”(P288)“我对他的理论一窍不通,因为我根本不懂代数;而反过来我觉得他是否读过我的小说,这也值得怀疑。但是我们俩似乎在使用相同的方式给时间变换形态。”(P144)相对来说,柏格森对普鲁斯特的影响似乎证据更确凿一点,据说柏森是他家的亲戚,年轻时他曾在巴黎大学听过柏格森的课(P211)。时代影响所受教育及敏于感受的个性,都使普鲁斯特已不屑于那种基于牛顿和康德等学说的绝对的时间观,以及像他所崇敬的巴尔扎克那样的传统小说家处理时间的传统方式,于是,《追忆似水年华》这样一部时间无处不在、而又理不清具体时间的独一无二无的时间巨著便诞生了。

一、时间的主题:成长

仅从书题“似水年华”和最后一部的标题“重现的时光”这些明显的迹象看,似乎“时间”也会像传统叙事那样,以其前承后续性为这部小说拉出一条或显或隐的线索,但事实并不如此。虽然也像一般的小说一样,其中不乏爱情、婚姻、死亡,也有决斗、恐吓、阴谋和失踪,但那种不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只按叙述者的感觉顺序来进行独特“回忆”的方式,以及滔滔不绝的叙述者主观感受和分析阐述,难免使初读者感到一头雾水:小说主要是在讲述几家贵族间的关系和联姻,还是重在叙述一系列的聚会?若果真如此,那普鲁斯特皓首穷经、倾其毕生精力创作的岂不是一部内容枝蔓、结构松散的平庸之作?岂不应了福斯特的“这本书描述混乱,结构松散,它没有也不会有外表上的完整性”(P166)之说?要知道,普鲁斯特历来对“轶事性小说”、“故事的糟粕”是不屑一顾的(P339)。然而,一直到小说的结尾人们才有所醒悟,结尾写道:

??我似乎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力气把拉得那么远的过去继续久久地连接在自己身上。如果这份力气还让我有足够多的时间完成我的作品,那么,至少我误不了在作品中首先要描绘那些人(哪怕把他们写得像怪物),写出他们占有那么巨大的地盘,相比之下在空间中为他们保留的位置是那么狭隘,相反,他们却占有一个无限度延续的位置,因为他们像潜入似水年华的巨人,同时触及间隔甚远的几个时

代,而在时代与时代之间被安置上了那么多的日子—那就是在时间之中。(P1809) 直到洋洋洒洒逾百万字的巨著写完时,普鲁斯特才说出想假以天年完成自己的作品,来描绘那些在时间中占有一个无限延续位置的人们。人们不至于真的把这里所透露的信息理解为是一个“未来”的创作计划,但这段话却提醒了我们:眼前这部已完成的小说中那纷繁表象之下隐蔽着的内容,就是“艺术创作”和“时间”这两个相互关联的主题。在小说第一部分《在斯万家那边》中,经过一系列梦中和醒着及半睡半醒中的追忆,当叙述者“我”幻想自己心仪的盖尔芒特夫人“一时心血来潮,对我钟情,邀我去玩”,要“我说出刻意经营的那些诗篇的主题”时,“梦提醒了我:既然我想有朝一日当名作家,现在就该明确打算写什么。但是,我一旦们心自问??只觉得自己眼前一片空白;我感到自己缺乏天才,也许我的脑子有什么毛病妨碍才能的发挥。”小说“艺术创作”的隐蔽的主题,就是始于对“我”写作才能的不断怀疑。在此,叙述者的自我怀疑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出来:“也许我缺乏才能,我为自己将来的作品寻找主题的时候在我思想中所出现的那个黑洞”,“使我觉得我活在世土与常人无异,像大家一样,我会老,会死,我只是没有写作天赋的庸人中的一员”。

即使决定写作了,但外界的诱惑和内心的情绪又不断阻挠着“我”实施自己的决定。在《少女们身边》中,在想到自己在妓院与拉谢尔一夜风流,为r讨好老鸭把莱奥妮姨母留下的沙发送给老鸭,为了取悦希尔贝特,当押了姨母的银器给斯万夫人送花时,叙述者有一段独白:“在我不认识斯万夫人时,我以为我无心写作是因为我不能自由地和希尔贝特见面,是因为我的焦虑不安。可是当他们向我敞开家门时,我在书桌前刚刚坐下便又起身向他们家跑去。”挫折自然会使他陡增疑虑:“德·诺布瓦先生对我刚才给他看的那段文字所作的议论令我无比沮丧,我又想起每当自己构思文章或者严肃思考时总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我再次感到自己本是庸才,毫无文学天赋可言。”即便什么借口也没有,也可拖延动手的日子:“如果我不是作长期写作打算的话,那我也许会急于动笔。”何况这晚上“情绪不佳”,“既然已经等待了好几年,再多等三天又何妨”。而外祖母“不公正”的责怪,“使我将付诸实施的时间又往后推”—就是在这无数次的疑惑、犹豫、仿徨、延宕中,时间流逝了。

二、时间的显现:具象

法国作家阿兰曾说,普鲁斯特从来不肖接描写一件客观事物,总是通过另一件事物的反映来突出这件事物(P79)。普鲁斯特一贯认为,“抽象思辨的思想是缺乏魅力,写出来也不会有快感”(P76)。而形象,即是隐喻和象征,其作用是通过唤起永远真实的基本感觉,让人形成特殊的生命感受,从而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洞观世事人心的真相。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即便是抽象时间指代的钟声和钟楼,普鲁斯特也尽可能写得活灵活现:“一次次的钟声在天上挨得很近,我简直难以相信,在两个金色的刻度之间,那短短的蓝色弧线下,竟能容下整整六十分钟”。(P378)当然,在普鲁斯特笔下,时间与人的关系更密切、更直接,时间始终在“我”的意识之中。阿尔贝蒂娜之成为时间是因为她的变化,她那每时每刻变化着的外貌,她那虽然存在但“我”到失去了她才发现的“一种特殊的美”,是因为她的揣摸不透,她那表面温柔、顺从和内心的反叛、放荡和不可驾驭;更因为她的逃亡,她是那种“即使你把她捏在手心里,她也会逃脱”的女人,是那种“必须考虑到她们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始终处于运动中的,从而赋予了自己一种堪与物理上表示速度的符号相当的标记”的女人。她的逃亡,使追忆、思念、猜忌成了“我”没有

了她以后的生活的主要内容。她既是过去俩人相处的若干年中,“让我领略的”“感觉痛苦”,“体验爱”的时间的象征,也是当下“我”要以“一部艺术作品”来表现的“已然作古的可怜女性的命运”,并且,这“微不足道的萌芽有朝一日竟会发展和延续到我整个一生”的时间象征。而“我”之成为时间,则要归咎为“我对她的爱情并不简单”,在这依次为好奇—甜蜜—冷漠—嫉妒—痛苦的感受中,每一个阶段都代表着或挥之不去、或割舍不下、或刻骨铭心的时间。

三、时间的变形:空间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空间化的时间,首先表现在把时间“融于空间”之中,也就是在空间中判断时间。下面一例就非常典型:

人是一种没有年龄的生物??他被围在他周围的时间所筑成的四壁之内,并在其间漂浮,如同漂浮在一只水池里,池里的水位会不断变化,一会儿把他托到这个时代,一会儿又把他托到另一个时代。(P155)

很明显,这是一种打破时空界限的表述。明明是前后的时间差异,被说成了上下的位置差异。虽然“前后”“上下”都属一种变化性的界定,但把两种不同的变化概念混为一谈,其意义不只是以彼喻此,如同小说结尾时叙述者所说的,“我们在时间中占有一个位置”,“就像人能测出我们在空间中占有的位置的大小一样”,而是有意给“时间变换形态”。作者借叙述者之口所说的追忆中把握时间之难,其实也是类似的时空混淆。正如作者所说:“我的记忆中插入了片断的、不规则的遗忘??它搅乱、破坏了我对时间距离的感觉,有些地方缩短了,有些地方拉长了,使我与事物之间的时间距离在感觉上要比实际上时而近得多,时而远得多。” 其次,回忆具有空间属性。在普鲁斯特笔下,虽然追忆常有论者注意到的迭加,即在回忆中前前后后的时间穿插,但应该看到,他的许多时间追忆是使时间性的往事成了或者落实在空间性的地方、人物以及与这些人事相关的自己当时的感觉中了。此外,《追忆似水年华》中以叙述所历时间长于故事时间,冗长、繁复和精细的叙述、描写、议论,和人物的断断续续出现等方法,使情节产生共时性的效果,也不失为一种时间的空间变形特征。

正是在这部以时间为主题的描写时间的小说中,普鲁斯特为小说创造了一 种空间的可能,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座文学的“教堂”,“不只是因为它的结构和表达,还因为其中心部位安放着最壮丽的赞美文学的圣坛”(P227)。在这座文学的圣坛中,自然应有普鲁斯特精心构筑的小说中的时间,从而为后人打开了通向未来小说的一道前所未有的大门。

[参考文献]

[1]E.M.Forster:Aspects of the Novel[M].New York:HBJ Book,1955

[2]J.M.Cocking.Proust[M].London:Bowes,1956.

[3]Michael Bell.The Metaphysics of Modernism[M].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rnism,ed.Michael Levons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4]恩·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戴维·科比尔.简明现代思潮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6]罗大纲.生命的反刍—论《追忆似水年华》[J].外国文学评论,1988,(4):77一82.

[7]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8]普鲁斯特.驳圣伯夫[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9]约·弗兰克.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the art of time

Abstract:In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Marcel Proust uses as a theme the growth of an artist who attaches himself to time.The author employs chronological overlapping as a narrative thread,shows time by way of concrete tangible phenomena and images,changes time by means of integration of time into space,intentional and picturesque remembrance of involuntary and syn-chronic subtle narration,to create a new horizon for the“art of time”in novel writing,and thus provides the readers with an original technical of modern novel writing.

Key words:Marcel Proust;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Time;Concrete images; space

篇二:追忆似水年华

译《追忆似水年华》的“敢死队”

“你以后想当翻译家吗?翻译家真的很幸福啊。”

11月14日下午,在湖北省图书馆“翻译是历史的奇遇”演讲的提问环节,南京大学教授、著名法语译者许钧对一个提问的小学生说。这是湖北省作协法国文化周活动的第二场演讲。

许钧从事翻译工作40年,参与翻译过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翻译过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诉讼笔录》,也翻译过巴尔扎克、雨果、米兰·昆德拉、杜拉斯等名家的作品。在演讲中,他不但提及这些法国作家,还说到了林纾、严复、鲁迅、傅雷等中国翻译家。

很多人为翻译家们打抱不平——书的封面上,译者往往留不下名字,或者名字很小。对此,许钧表示:“我们都习惯了。我们像空气、像水,用的时候,大家觉得很重要;不用,我们也照样在。”

“大家都说翻译的人孤独。因为翻译要深入一种陌生的文化、历史环境,面对另一种语言。面对那么多陌生和差异,人一定是非常孤独的。”许钧接着说,但如果一个翻译者能克服这种差异,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传达出另外一种文化的独特性,“这个孤独的人就会让很多人不孤独”。

许钧说,自己从事翻译的这40年,虽然孤独,但很幸福。

傅雷与罗曼·罗兰灵魂相通

在演讲中,许钧说,自己把翻译比喻成历史的奇遇,毕飞宇则把翻译比作历史的“艳遇“。“这个‘艳’字,实际上代表人类情感的沟通。”

他表示,人们对翻译有不同的理解:鲁迅评价翻译是普罗米修斯,是播火者。普希金说翻译是思想的驿站,一段一段地传承思想。五四时期,有人说翻译是媒婆。而法国人说,翻译是把跟自己恋人相像的美丽女人介绍给别人。“这句话道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本质:翻译跟原来的东西不是同一,是相似。”在去年的国

际汉学家会议上,莫言表示:“有人说翻译家是‘暴徒’,或是‘叛徒’,我认为翻译家要做‘信徒’。”许钧同意这一看法,他说自己在坚持做翻译的信徒。

接下来进入正题。许钧说,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国对法国文学的翻译,留下了一段段奇缘,也促成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他称,19世纪中叶,中国国门被英国炮火轰开,想要强国的国人开始翻译科技类书籍,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也开始被翻译进中国。而法国文学作品在中国开始被系统翻译,是在1898年。当年中国翻译界有两件大事:严复翻译《天演论》,提出“信达雅”;不懂外语的林纾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后者可以算是中国与法国文学的第一段奇遇。后来林纾翻译了一百多本外国小说,为中国现代性的开始,为五四运动的准备,做出了巨大贡献。

许钧称,当时中国的大部分作家也是翻译家:学者赵元任翻译了《阿丽斯漫游奇境记》(注:后世译为《爱丽丝梦游仙境》)。鲁迅约300万字的创作,翻译占一半以上,并称自己翻译是为改造国人思维,丰富汉语的表达。

“翻译界现在有人会把林纾和鲁迅做比较,认为两者的翻译完全不同:林纾特别活,活到‘添枝加叶’,活到‘胡译’的地步了。鲁迅的翻译是‘硬译’,也被批评说他‘硬译’到死译的地步。”

许钧认为,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林纾与鲁迅。“从文化和思维的角度去看,两人不过是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手段。林纾的时期,国门相对封闭,要采取比较文雅的手法,用茶花女那种让人断肠的故事引起国人对国外的关注,开启国外的大门。鲁迅从文化上更进了一步,希望吸收西方的思想来改造国人思维。他们在文化上的贡献一样巨大。”

许钧说,与《巴黎茶花女遗事》同期进入中国的还有雨果的《悲惨世界》。陈独秀和苏曼殊合作翻译了《悲惨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政治追求和思想动机,在翻译时加进了一个人物——侠客男德。男德以法国青年的口吻批判孔孟,这些话都是翻译时加进去的:“支那国的孔子的教训,只有那班支那黄种人奉为金科玉律。难道我们法兰西贵重的国民也要听那些话吗?”“世界上有了为富不仁的

财主,才有贫无立锥的穷汉。”“一定要用凶狠的手段,破坏那个腐败的世界,另造一个公道的新世界。”这基本是五四的宣言。

许钧说,接下来,中国翻译家跟法国文学之间,还有一桩美妙的奇遇,那就是傅雷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罗曼·罗兰写《约翰·克里斯多夫》时是一战后,欧洲人心情痛苦,社会精神沉沦,他要呼唤一种大勇主义,所以写了这本回肠荡气、呼唤英雄主义的书。傅雷在法国读到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后来,他在翻译前言中称,三十年代的中国笼罩着一片阴霾,国人精神萎顿,他要呼唤英雄主义。

“傅雷与罗曼·罗兰灵魂的相通、思想的共鸣,促成了一部伟大作品。这段奇遇也造就了一个伟大的翻译家——傅雷就像一棵树,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营养,又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文化,用外国吸收来的营养滋养着中国的文化。”许钧说,叶兆言写过文章,称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让自己知道了汉语的巨大魅力。黄宗英也说过傅雷给自己带来的震撼。“习近平总书记也读过这本书。我相信他读的是傅雷的这个译本。”

接下来,许钧说到戏剧家李健吾与福楼拜的相遇——李健吾翻译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不过,这本书在中法的反响有时不太一样。这本书在法国刚问世时,作家就因为写了通奸的女人被告“有伤风化”。而这本书1940年代在中国翻译时,得到了另一种评价:“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揭开了资本主义温情脉脉的面纱,看到了虚伪。”

再下来,许钧说到了翻译家王道乾与杜拉斯的相遇:王道乾翻译了杜拉斯的《情人》,这一译作后来孕育了很多伟大作家。王小波就认为王道乾所给予自己的,远远超过自己以前接受的汉语教育,是王道乾让他知道了什么叫中文写作。

翻译《海上劳工》流下了眼泪

作为译者,许钧与法国文学之间也有一段段奇遇。他进行翻译,研究翻译,也教授翻译。他说,这三件事合起来,就是三种福气,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许钧说,作为一个翻译者,幸福首先在于可以与大师相交,用自己的目光去阅读、发现伟大的作家,让自己和其作品一起成长。

此外,他在翻译法国文学时,形成了对法国文学的具体看法,对具体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多人问他,当代中国文学与当代法国文学到底有什么不同。他发现,中国小说家喜欢用宏大叙事,希望用一个宏大的历史场景写一个人的命运。法国作家往往相反,从一个很小的事件反映大的境况。“从小看大还是从大看小,哪一种更好?各有千秋。”

许钧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法国文学流派很多,特别是20世纪,很多流派都诞生在法国。它们都有哲学依据,这些哲学都是在讨论人的存在状态。所以在法国,文学与哲学经常结缘。蒙田、笛卡尔、伏尔泰、卢梭、萨特、波伏娃、加缪??很多小说家、文艺家都是哲学家。他觉得勒克莱齐奥也具有哲学的某种根基。

因为做翻译,许钧与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相遇了——许钧翻译了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和《贝姨》。他归纳说,巴尔扎克写作采用全知的视角,就像在掌控整个世界;但如果去看卡夫卡的小说,(会感觉)恰恰是整个世界掌控了他。许钧认为,可以再对比加缪的作品与现实主义的作品。加缪写《局外人》——“妈妈死了。是昨天还是今天,我不知道。”最后主人公杀了人,为什么?主人公也弄不清。一切都是那么荒诞,作家的叙事是非全知的。

许钧也与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相遇了——他翻译了雨果的《海上劳工》。他认为最重要、他也最喜欢的雨果作品,就是《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和《海上劳工》。“雨果说过,套在人类身上的枷锁有三重:宗教的、社会的、自然的。这三本书恰恰写了与这三重枷锁的抗争。”在翻译到《海上劳工》结尾时,许钧也流下了眼泪:主人公为了自由的爱情,让心爱的女人走了,自己消失在茫茫大海。他被打动了。

“天书”是如何译出来的

许钧也与20世纪现代派先师、意识流文学的创立者普鲁斯特相遇了。他说,中国对《追忆似水年华》一书的翻译历史非常悠久。上世纪二十年代,傅雷在一

篇文章中就提到普鲁斯特,卞之琳后来也介绍了普鲁斯特,并翻译了书的前面几章。在二十世纪,《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被视为西方的两部“天书”。

解放后,很多中国法语界的人士想翻译《追忆似水年华》,但大环境不允许——这部书被视为有“资产阶级情调”。“文化大革命”时期更不可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法语界认为该翻译这本书了。“日本早就译出来了。如果不翻译,中国法语界太丢脸了。”

但谁来翻译?没有一个人敢。这本书有七卷,近300万字。“那个句子,有时一天翻译不了200个字。”人们最后推荐中国法语界水平最高的一批人来翻译,每卷书找两个人。但到中途,原本负责翻译第四章的罗新璋打了退堂鼓——两三年过去,这位翻译家只翻译了两三万字。他说,自己“实在译不出来”,愿意把翻译好的两三万字贡献给下一个“敢死队队员”。当时,人们把《追忆似水年华》的翻译队伍叫做“翻译敢死队”。

那是在1980年代,许钧还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出版社老编辑来找他替上,他很高兴地答应了。“接下之后你就知道有多痛苦:阅读是那么的痛苦,深入进去又那么痛苦,你理解了要翻译出来,也是那么痛苦。”23万字,许钧整整译了两年多,每天工作6小时以上。

翻译一共15人(有一卷书是三个人)。翻译完毕,大家在北京勺园开会。会前,翻译过《红与黑》的翻译家赵瑞蕻要许钧捎话:书名用“追忆似水年华”太俗,一定要用“追寻失去的时间”。在北京,很多人也提出了书名问题。“这部书的主人公实际上是时间。普鲁斯特受到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影响,在追寻失去的时间。很多人说,应该还它以哲学的面貌,不该用‘追忆似水年华’。”

作为最年轻的译者,许钧转达了赵瑞蕻先生的意见。话没说完,老先生许渊冲“嗖”地站起来说,如果翻译成“追寻失去的时间”,自己就不参加了,要把译好的稿子拿走。也有人附和说这个名字不好。“追忆似水年华”很美,可以赢得读者。“追寻失去的时间”,名字奇怪。到底是求真,还是求美,在座者分成了两派。两派观点对立,只能举手表决。

篇三: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7卷读后感全系列

【按语:终于读完了卷轶浩繁的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我从压抑和囚禁中得释放了,感谢上主。读卷1《在斯万家那边》、卷2《在少女花影下》和卷3《盖尔芒特家那边》时,我是怀着细腻的心灵在探索着普鲁斯特的世界,并不断地加深着对普鲁斯特的深邃和优雅的惊叹和喜爱。但卷4《索多玛与蛾摩拉》、卷5《女囚》、卷6《女逃亡者》带给我的却是不断增长的失望、沮丧和愤怒;卷7《重现的时光》在下半部突然转入纯理论的分析(讨论时间与存在本身,艺术与生活),部分地领我回到一丝光亮之中,但终究无法让我的心灵再度触摸到普鲁斯特的世界。这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技术的,《追忆似水年华》是如此漫长,读到后来我丧失了把握力,纯粹是为了终结之而读下去的,我不再能将自己代入普鲁斯特的心灵去感受他的世界。其二,对幼年的普鲁斯特的良善敏感的心灵、优渥的环境、卓异的才华和洞察力、深情的家庭之爱,我能喜悦地追随和倾慕;但当普鲁斯特长大成人之后,他却因为缺乏意志(一种近乎先天的疾病)以及暗中的性欲倒错(作品中总是别的人性欲倒错),所提供的却是一个寄生虫式的,却为无孔不入的同性恋行为环绕的世界,我既不欣赏也不理解。他或许深刻地展现了人的复杂和多面,但那绝不是我所能接受的真正存在,虽然或许因为我缺乏理解而没有资格这么说。另外,完整阅读《追忆似水年华》是很艰难的。除了卷轶浩繁之外,很多时候的讨论和描述是较为艰深的。江绪林 2013年11月4日星期一】

卷1《在斯万家那边》:它主要在于一种纯净的、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的视角的童年回忆,虽然回忆的东西或许不乏散漫,却让童年像一个柔柔的梦一样浮现在眼前,细腻、柔美。Proust有能力在冷静地记录人的恶(如弗朗索瓦丝对女工的残忍)的时候也不义愤填膺,而只是带着一份淡淡的忧伤把这块破布镶嵌进别的更优雅的图景之中;最让人感觉Proust天才,并觉得自己粗俗的是他那份神一样的细腻,在回忆的笔触中,Proust像伊甸园里的亚当一样,能按照名字认识森林里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颗树、每一个形状、每一个颜色,每一种香味,每一个色调:它们都像一个个音符一样那么自然地涌现,且各清晰地绽放自己。不喜欢“斯万之恋”,那种爱是一种我无法欣赏的疾病。2013.9.6

卷2《在少女花影下》:开始看的是徐和瑾译本,后部分看的是周克希译本。情节大概很简单,前半部分是围绕着Swann夫人的交往,后半部分是在巴尔贝克海边度假,但笔触所至之处,细腻、广博、深刻而又自然~我总在想,读完了《追寻逝去的时光》,我也算是理解和在灵魂中参与了优雅而美好的人生——它足以使得我心满意足地放弃自己的被粗暴的权力、粗鲁的物欲和不够细腻丰富的教养所摧残的现实生活,坦然离去~因为我也理解地追忆了似水年华。不过,要阅读这本书,文学、戏剧、艺术和哲学思想方面的相当修养或许是一个前提条件。2013.9.15

卷3 《盖尔芒特家那边》:或许普鲁斯特是迄今最伟大最深邃的人物。在所谓意识流中,普鲁斯特的目光如流水般看着世界,感受着世界,理解着并冲刷着世界,将其中美好优雅之物沉淀出来;然而,这目光不仅仅是普鲁斯特的,它竟然也常常融合在神的目光中,那么高远、那么深邃辽阔:文学、音乐、艺术、哲学和观念、建筑、风尚、典故、贵族传统与纹章学,一切的领域中,这目光游弋其中,分辨善恶,如神一般行事,没有一点费力使劲的影子,把追随者的目光引入无尽的海洋和天空中,让人渴慕,催人明悟。

《追忆似水年华》颠覆了我的观念:普鲁斯特将贵族和上流社会优雅的一面如此精致地浮现在我面前,而在我原来的想象中,贵族社会早就随法国大革命席卷而去了,然而,普鲁斯特的追忆却让我明白,至少在一战前,一个精致的、有品位的贵族社会和贵族品质仍然是存在的,并且与上层Bourgeoisie融合着并汲取着后者的力量:那里优裕是设定的,个体在深沉的爱的眷护下成长,拥有精致而美好的教育、渴慕智力和品味,致力于艺术或科学或文学,追随着一切美好动人之物。

阅读《追忆似水年华》促成了我对卢梭的恶感的形成,虽然以前读《忏悔录》的时候还是深深震撼于

卢梭那种“intus et in cute (深入肺腑和深入肌肤)”的彻底坦白;但与普鲁斯特相较之下,卢梭那种卑微的贱民性格却展现无余:《忏悔录》卷6中卢梭对在看病的路上与拉尔纳热夫人的肉欲偷情的追忆显得尤其卑贱:如果那种饥饿者之饥不择食的举止让人有所不屑的话,那么卢梭却不停地以爱和美好来圣化或掩盖之的做法则让人颇感卢梭终身未曾真正理解何谓贵族的优雅。这里不是说普鲁斯特是道德上无玷的或神圣的,普鲁斯特没有什么宗教感,常常有自卑和过分敏感之处,他在巴黎还涉足过色情场所;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区分了在海边初见Albertine时那美丽的海滨少女倩影在他心中的柔美印象和随后在巴黎重逢时两人带有情欲色彩的接触和交往。普鲁斯特对此和类似事情的追忆是坦然而恬静的,他既没有谴责也没有辩护,而是将这些东西安置在人生的万花筒中更美好的东西之侧:少年在花园里整日的阅读、亲人之间真实的眷恋和守护、对优雅之物的苛刻的鉴赏能力,…而就是后者这些更珍贵之物,普鲁斯特也没有加以神圣化,而只是让它像碎片一样不经意中流淌出来,又流逝而去,因其脆弱而更动人。虽然颇有时空错位之感,我却感觉,卢梭带来的是苦涩的普世正义的尖叫,而普鲁斯特所馈赠于我的,则是真正贵族的安静的大海深沉。 2013.9.27

卷4《索多玛与蛾摩拉》:终于忍受着无聊和厌倦读完了《追忆似水年华卷4:所多玛与蛾摩拉》:读到卷4时,我已经筋疲力尽了,而普鲁斯特那种深邃宽广的文风也相当熟悉了,竟然成了一种惹人厌烦的、女人气的半死不活的炫耀式写作。况且卷4只能读译林出版社的多人译本【许钧杨松河译】,翻译质量感觉一般,也缺乏注解,译法与前面几部有不统一的地方。

优雅细腻如昔,然而,恶却悄悄地隐伏潜入并玷污了高贵。本卷书名《所多玛与蛾摩拉》是有所预指的:在《旧约创世纪》中,所多玛和蛾摩拉是两个因罪恶滔天(尤其是同性恋淫乱)而被上帝降天火毁灭的城市,而《所多玛与蛾摩拉》中最主要的旋律就是同性恋。多人译本译作《索多姆和戈摩尔》,完全没有借鉴汉语中业已形成的《圣经》神学和基督教传统,可谓失败。

这一卷中的主要人物是Charlus侯爵、Marcel(作者自己)和女友Albertine,场景涉及巴黎的晚宴和巴尔贝克度假,多涉社交场合,情节简单。前卷中极聪明、才华横溢、在贵族上流社会享有极高社会位置的Charlus侯爵在本卷中成了一个成天寻找男色的同性恋者;而Marcel怀疑、嫉妒和防范女友Albertine有同性恋行为时却仍不可救药地迷恋于Albertine。普鲁斯特笔下一方面将同性恋指控为道德堕落,“他们也清楚,他们的那种欲望是在可耻,会受到惩罚,因此不可告人,然而正是这一矛盾给人创造了最为甜蜜的生活乐趣;他们不得不背弃自己的上帝。…如果连同性恋也是正常的事,那么世间也就不存在不正常的东西了,无异于基督降生之前,绝不存在反基督徒。”【15-17】但另一方面却承认其出自生理原因,“他们所称其为?爱?的玩意儿并非产生于他们认定的美的理想,而是祸出于一种不治之症。”【17】普鲁斯特更通过让同性恋成为本卷笼罩性的主题而实际上默许和纵容了这一行为。

然而,如果说同性恋行为本身不是罪恶的话,那么《所多玛与蛾摩拉》中的这些角色却实实在在地卷入了罪恶。虽然Charlus男爵对英俊的提琴手Morel不无智识上的和事业上的提携,但Charlus男爵将自己的财富、权势和杰出的才华完全耗费在去勾引和控制看中的男色、满足自己的同性性欲上时,仍然是邪恶的。甚至在某个场合,惊愕地发现上卷中最有光芒的Guermantes亲王也卷入了与Morel的淫乱。本卷中,回忆者Marcel也不是无辜的:前面几卷中幼年时那份让人喜爱的天真和亲情,那份绝顶聪明,那份细腻优雅,在本卷中开始沉落,他没有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倒是成了一个有气没力的娘娘腔,一个最精致的寄生虫:有着庞大家产的他花钱如流水,满足着Albertine的欲望,忐忑不安地守在Albertine身边,同时迷恋于最美好的自然时光,沉湎于最高级的社交品味。《所多玛与蛾摩拉》的世界是压抑的、是迷失的:那一个原本最美好的世界开始停滞;最深邃的灵魂不再创造、维系和守护着世界,却反而成了试图吸尽一切精髓的吸血鬼,一切都开始迷失了,开始坍塌了。 2013.10.7

卷5《女囚》:终于读完了。或许凡特伊的乐章是如此激动人心,“从他的音乐所散发的天竺葵芳香中,我们应该寻找的不是物质上的解释,而是更深层次的对应物”【389】;而普鲁斯特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文学的品析非常精深;社交生活照样闪耀。但对此我已经充耳不闻,只记得普鲁斯特这个缺乏意

志力的娘娘腔一描述爱情的时候就是让人恶心:第一卷中的斯万之爱是如此,这里马塞尔对阿尔贝蒂娜的感情也是如此,都是极端变态的,与其说在深陷爱河,不若说主角是在给自己身上的一个脓疱在瘙痒。真庆幸读完了。大致上就是富裕的马塞尔虽然不爱阿尔贝蒂娜(一个同性恋者),但仍然及其迷恋或依恋她,把她实际上囚禁在自己在巴黎的家中,然后窥探她,监视她。2013.10.20

卷6《女逃亡者》:终于看完了。Albertine逃离了Marcel家里,然而两人互相赌气不让步,结果Albertine骑马撞死了,Marcel这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爱着或迷恋着Albertine,然后就是无穷无尽的追忆和悔恨;然后又去各方调查Albertine是否纯洁和背叛,确证了Albertine是个放荡的同性恋者;然后慢慢地冷淡下来;再然后在威尼斯收到电报说Albertine没死盼望着跟Marcel结婚(误会导致的假电报),Marcel已经理都不理了。然后好友圣卢跟前女友Gilbert结婚了,圣卢却又发展出同性恋。关键是,这一切不是活跃地剧情地出现的,而是毫无意志力的Marcel病怏怏地记述的,我烦死的心都有了。2013.10.27

卷7《重现的时光》:马塞尔在贡布雷短期逗留,与希尔伯特和圣卢等见面,圣卢在搞复杂的多重异性恋掩盖下的同性恋,妻子希尔伯特很痛苦;一战打起来了,马塞尔却住进了疗养院,整个的文风就像疗养院一样与战争没关系,病怏怏的记述:战争对各种人的影响;夏吕斯侯爵的同性恋发展为被虐待狂。圣卢在战场上战死。马塞尔忧虑自己没有文学才华。

整个前半部非常一如既往地无聊(弥漫着无孔不入的同性恋行为和思考,这也算是普鲁斯特的性欲倒错的文学映射),直到马塞尔去盖尔芒特亲王夫人参加宴会时:马塞尔脚踏在不平的石板上时,居然出现了幸福感,犹如小时候在贡布雷吃一种玛德莱娜点心时的感觉,“我沮丧的心情阖然而逝,在那种至福的感觉前烟消云散。”【171】这里马塞尔开始转入较为形而上学的思考,尤其涉及到对文学艺术和自己的创作动机的思考。

马歇尔试图抓住或弄清为何会有这种偶或的至福感,他说,“这种…充斥天堂的更纯净的空气只有在已曾经呼吸过的情况下才可能给予那种深刻的更新感,因为,真正的天堂是我们失去了的天堂。”【175】然而细究下去,至福源自“超乎时间之外的东西,一个只有借助于现在和过去的那些相同处之一到达它能够生存的唯一疆域,享有那些事物的精华后才显现的生命,也即在与时间无关的时候才显现的生命。”【175】这样就能达到一个纯净的时光,“逃脱了时间制约的存

追忆似水年华ppt

在片段。”【179】

这里普鲁斯特好像持有了一种柏拉图式的理念论了,但其实未必全然如此,因为这种对存在的把握恰好是在物质的印象中得以把握的,而非单纯的思辨中,由此普鲁斯特以为文学是至上的。而艺术创作并不是自由创作,而是本质的自然显露——伟大的作家是真理的仆人。他还反对了所谓的(政治或社会主题)的文学现实主义。“真正的艺术…其伟大便在于重新找到、重新把握现实,在于使我们认识这个离我们的所见所谓远远的现实…真正的生活,最终得以揭露和见天日的生活,从而是唯一真正经历的生活,这就是文学。”【197】因此普鲁斯特说,生活是为艺术的种子,是为艺术而准备的。“幸福,它几乎只有一个用途,使不幸变得可能。我们应当在幸福中铸就十分甜美、十分有力的信赖和眷恋关系,以便使这种关系的中断足以导致被称作不幸的那么珍贵的痛苦。如果你不曾有过幸福,哪怕是憧憬中的幸福,那么,不幸便谈不上残酷,从而也结不出果实。”【208】

虽然真正的存在是在时间之外的,我们却是处在时间之中,即在年华似水之中。以前普鲁斯特记载了其外婆走向疾病死亡的可怕,这里普鲁斯特再度描述了岁月在那些社交朋友们身上的痕迹。而普鲁斯特则突然对死亡感到恐惧:他要在死亡来临之前,将自己的书写下来,那是他生命的矿脉和结晶,也将延续自己的生命——虽非永恒地。普鲁斯特似乎对自己的书很自负,“我觉得有可能阐明它(生活),阐明这种我们在黑暗中看到的、不断遭到扭曲的生活,还它真实的本来面目。”【325】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过是在阅读自我。但考虑到普鲁斯特的疾病、性欲倒错和缺乏意志,很难说他描述的那蔓藤一样的生活能是至高艺术的前奏,也很难说他还原的的生活是我们盼望的生活真实,虽然其复杂性是极其深邃的。差不多最后的位置,普鲁斯特引用了雨果的话来隐喻艺术:“青草应该生长,孩子们必须死去。”【330】2013.11.4

篇四: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

第一卷 贡布雷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时候,蜡烛才灭,我的眼皮儿随即合上,都来不及咕哝一句:“我要睡着了。”半小时之后,我才想到应该睡觉;这一想,我反倒清醒过来。我打算把自以为还捏在手里的书放好,吹灭灯火。睡着的那会儿,我一直在思考刚才读的那本书,只是思路有点特别;我总觉得书里说的事儿,什么教堂呀,四重奏呀,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争强斗胜呀,全都同我直接有关。这种念头直到我醒来之后还延续了好几秒钟;它倒与我的理性不很相悖,只是象眼罩似的蒙住我的眼睛,使我一时觉察不到烛火早已熄灭。后来,它开始变得令人费解,好像是上一辈子的思想,经过还魂转世来到我的面前,于是书里的内容同我脱节,愿不愿意再挂上钩,全凭我自己决定;这一来,我的视力得到恢复,我惊讶地发现周围原来漆黑一片,这黑暗固然使我的眼睛十分受用,但也许更使我的心情感到亲切而安详;它简直象是没有来由、莫名其妙的东西,名副其实他让人摸不到头脑。我不知道那时几点钟了;我听到火车鸣笛的声音,忽远忽近,就象林中鸟儿的啭鸣,标明距离的远近。汽笛声中,我仿佛看到一片空旷的田野,匆匆的旅人赶往附近的车站;他走过的小路将在他的心头留下难以磨灭的回忆,因为陌生的环境,不寻常的行止,不久前的交谈,以及在这静谧之夜仍萦绕在他耳畔的异乡灯下的话别,还有回家后即将享受到的温暖,这一切使他心绪激荡。

我情意绵绵地把腮帮贴在枕头的鼓溜溜的面颊上,它象我们童年的脸庞,那么饱满、娇嫩、清新。我划亮一根火柴看了看表。时近子夜。这正是病羁异乡的游子独宿在陌生的客舍,被一阵疼痛惊醒的时刻。看到门下透进一丝光芒,他感到宽慰。谢天谢地,总算天亮了!旅馆的听差就要起床了;呆一会儿,他只要拉铃,就有人会来支应。偏偏这时他还仿佛听到了脚步声,自远而近,旋而又渐渐远去。门下的那一线光亮也随之又消失。正是午夜时分。来人把煤气灯捻灭了;最后值班的听差都走了。他只得独自煎熬整整一宿,别无他法。 我又睡着了,有时偶尔醒来片刻,听到木器家具的纤维格格地开裂,睁眼凝望黑暗中光影的变幻,凭着一闪而过的意识的微光,我消受着笼罩在家具、卧室、乃至于一切之上的朦胧睡意,我只是这一切之中的小小的一部分,很快又重新同这一切融合在一起,同它们一样变得昏昏无觉。还有的时候,我在梦中毫不费力地又回到了我生命之初的往昔,重新体验到我幼时的恐惧,例如我最怕我的姨公拽我的鬈曲的头发。有一天,我的头发全都给剃掉了,那一天简直成了我的新纪元。可是梦里的我居然忘记了这样一件大事。直到为了躲开姨公的手,我一偏脑袋,醒了过来,才又想起这件往事。不过,为谨慎起见,我用枕头严严实实地捂住了自己的脑袋,然后才安心地返回梦乡。 有几次,就象从亚当的肋叉里生出夏娃似的,有一个女人趁我熟睡之际从我摆错了位置的大腿里钻了出来。其实,她是我即将品尝到的快感的产物,但是,我偏偏想象是她给我送来了快感。我在她的怀抱中感到自己的体温,我正打算同她肌肤相亲,正巧这时我醒了。同

我刚才分手的那位女子相比,普天之下无论是谁都似乎不及她更可亲,我的脸上还感到她的热吻的余温,我的身子还感到她的肢体的重量。假如有时候也确有这种情况,梦里的女子赶巧同我在生活中认识的哪位女士相貌一样,那么我必全力以赴地达到目的:非同她梦里再聚不可,就象有些人那样,走遍天下也要亲眼见见他们心目里的洞天仙府,总以为现实生活中能消受到梦境里的迷人景象。她的音容笑貌

在我的记忆中逐渐淡漠;我已忘却梦中人的倩影。

一个人睡着时,周围萦绕着时间的游丝,岁岁年年,日月星辰,有序地排列在他的身边。醒来时他本能地从中寻问,须臾间便能得知他在地球上占据了什么地点,醒来前流逝过多长的时间;但是时空的序列也可能发生混乱,甚至断裂,例如他失眠之后天亮前忽然睡意袭来,偏偏那时他正在看书,身体的姿势同平日的睡态大相径庭,他一抬手便能让太阳停止运行,甚至后退,那么,待他再醒时,他就会不知道什么钟点,只以为自己刚躺下不久。倘若他打瞌睡,例如饭后靠在扶手椅上打盹儿,那姿势同睡眠时的姿势相去更远。日月星辰的序列便完全乱了套,那把椅子就成了魔椅,带他在时空中飞速地遨游,待他睁开眼睛,会以为自己躺在别处,躺在他几个月前去过的地方。但是,我只要躺在自己的床上,又睡得很踏实,精神处于完全松弛的状态,我就会忘记自己身在何处,等我半夜梦回,我不仅忘记是在哪里睡着的,甚至在乍醒过来的那一瞬间,连自己是谁都弄不清了;当时只有最原始的一种存在感,可能一切生灵在冥冥中都萌动着这种感觉;我比穴居时代的人类更无牵挂。可是,随后,记忆象从天而降的

救星,把我从虚空中解救出来:起先我倒还没有想起自己身在何处,只忆及我以前住过的地方,或是我可能在什么地方;如没有记忆助我一臂之力,我独自万万不能从冥冥中脱身;在一秒钟之间,我飞越过人类文明的十几个世纪,首先是煤油灯的模糊形象,然后是翻领衬衫的隐约的轮廓,它们逐渐一点一画地重新勾绘出我的五官特征。 也许,我们周围事物的静止状态,是我们的信念强加给它们的,因为我们相信这些事物就是甲乙丙丁这几样东西,而不是别的玩意儿;也许,由于我们的思想面对着事物,本身静止不动,才强行把事物也看作静止不动。然而,当我醒来的时候,我的思想拚命地活动,徒劳地企图弄清楚我睡在什么地方,那时沉沉的黑暗中,岁月、地域,以及一切、一切,都会在我的周围旋转起来。我的身子麻木得无法动弹,只能根据疲劳的情状来确定四肢的位置,从而推算出墙的方位,家具的地点,进一步了解房屋的结构,说出这皮囊安息处的名称。躯壳的记忆,两肋、膝盖和肩膀的记忆,走马灯似的在我的眼前呈现出一连串我曾经居住过的房间。肉眼看不见的四壁,随着想象中不同房间的形状,在我的周围变换着位置,象漩涡一样在黑暗中,转动不止。我的思想往往在时间和形式的门槛前犹豫,还没有来得及根据各种情况核实某房的特征,我的身体却抢先回忆起每个房里的床是什么式样的,门是在哪个方向,窗户的采光情况如何,门外有没有楼道,以及我入睡时和醒来时都在想些什么。我的压麻了的半边身子,想知道自己面对什么方向,譬如说,想象自己躺在有顶的一张大床上,面向墙壁侧卧。这时我马上就会想道:“唷!我总算睡着了,尽管妈妈并没

有来同我道晚安。”我是睡在已经死去多年的外祖父的乡间住宅里;我的身躯,以及我赖以侧卧的那半边身子,忠实地保存了我的思想所不应忘怀的那一段往事,并让我重又回想起那盏用链子悬在天花板下的照明灯——一盏用波希米亚出产的玻璃制成的瓮形吊灯,以及那座用西埃纳的大理石砌成的壁炉。那是在贡布雷,在我外祖父母的家里,我居住过的那个房间;离现在已经很久很久了,如今我却犹如身临其境,虽然我的睡意朦胧,不能把故物的情境想得清清楚楚;待我完全

清醒之后,我能回忆得更细致些。

后来,新的姿势又产生新的回忆;墙壁迅速地滑到另一边去:我睡在德·圣卢夫人家的乡间住宅里。天哪!至少十点钟了吧。他们一定都吃过晚饭了!我这个盹儿打得也太久了。每天晚上,更衣用餐前,我总要陪德·圣卢夫人外出散步,回来后先上楼打个盹儿。自从离开贡布雷,好多年过去了。住在贡布雷的日子,每当我们散步回来得比较晚,我总能在我住的那间房间的窗户玻璃上,看到落日的艳红的反照。如今在当松维尔,在德·圣卢夫人的家里,过的却是另一种生活。而且我只在晚间出去,沿着我从前在阳光下玩耍过的小路,踏着婆娑的月影散步,我感受到另一种愉快。归来时,远望我住的那个房间,只见里面灯火明亮,简直象黑夜中独有的一座灯塔。回去后我并不急

于更衣用餐,而是先睡上一觉。

这些旋转不已、模糊一片的回忆,向来都转瞬即逝;不知身在何处的短促的回忆,掠过种种不同的假设,而往往又分辨不清假设与假设之间的界限,正等于我们在电影镜①中看到一匹奔驰的马,我们无

篇五:《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间问题解析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间问题解析

摘 要: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经典名著《追忆似水年华》是二十世纪的意识流派的代表作,书中包含丰富的时间内涵和深厚底蕴的艺术特征,时间艺术是小说中最具代表的特点,表达了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的命运的悲情意蕴,作者赋予了时间以生命,通过融合时间观念、空间观念,体现时间艺术的永恒与奥秘。

关键词:追忆似水年华;时间观念;空间观念;马塞尔?普鲁斯特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03

《追忆似水年华》曾经被翻译成《失而复得的时间》,后来,《追忆似水年华》又被翻译成“寻找失落的时间”,后来被译成“追忆似水年华”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这部二十世纪的意识流派的代表作极具独特的艺术风格,书中包含丰富的时间内涵和深厚底蕴的艺术特征。小说中对时间艺术进行了独特而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作者通过小说中的文字和文字后面包含的底蕴表达了作者对心理时间的描述,传递了时间流逝的生命悲剧意蕴和悲情情怀。小说中作者同时把心理时间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融合现在与历史,连接现在与过去,使读者感受到人类心灵深处的自由感,这也是小说的时间奥秘所在。小说通过玛德莱娜点心事件开篇,通过主人翁马塞尔的思维与顿悟展开,同时又将音乐作为全书故事的主线与纽带,最后通过主人翁在小说中寻找失去的时间来表达作者对递了时间流逝的生命悲剧意蕴和悲情情怀[1]。小说的表面看上去是对时间的阐述,实际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时间艺术手法,将读者引领到一个全新的对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以及宇宙永恒时间的巧妙构思之中。

一、创造性地运用时间艺术的写作方法

小说通过主人翁马塞尔的梦幻状态衬托小说中玛德莱娜点心事件,马塞尔?普鲁斯特通过似梦非梦、似醒非醒的迷幻状态衬托玛德莱娜点心事件的深沉涵义。主人翁马塞尔通过梦幻状态将故事引入到自己童年时期的状态,通过马塞尔自己在孩提时代在贡布雷时的一些故事片段,追忆时间历史。当马塞尔在孩提时代在贡布雷时,当时处于父亲的惩罚的危险意识之中,父亲禁止他走进楼梯以免陷入危险的境地,实际上那座楼梯的墙体早就不见了,这些时间的碎片的回忆给读者留下大片的沉默的回忆的时间的思考。这种被文艺批评家称之为自觉性记忆的追忆过程,在作者自己看来这是一种理智型的回忆,这中追忆的过程属于对现实世界的理性的回忆过程,属于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过程。自觉性记忆的追忆过程通过一个个蒙太奇的回忆片段往往对时间问题的阐述不够连贯,无法马上为读者解开以往时间的神秘面纱,但随着故事的推进,一个个破碎的时间片段逐渐清晰、连贯,使读者能够获得恍然大悟的感慨,对时间问题的描述也就更加合理和科学,艺术性更强。

让作者开始这段对回忆时间的追述仅仅开始于一个偶然的玛德莱娜点心事件,这种回忆受到时间的限制,然而这个偶然的玛德莱娜点心事件却催生了主人翁对时间的审视与追忆,引发了马塞尔?普鲁斯特对现实世界的时间的追忆往事。小点心的味道从触发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味蕾开始,勾起了主人翁对孩提时代的回忆,因为这个小小的点心与孩提时代在贡布雷所尝到的点心的味道是一样的,这样的味道让回忆一发不可收拾,使主人翁又重新回到了孩提时代,回

到了童年的贡布雷,回到了花园、父亲禁止靠近的栏杆。这种不自觉的回忆因为某种外界的刺激,通常是一段话、一首歌、一个味道,作者叙述这样的时间回忆时,显得自然而流畅,充分体现了意识流派作家的典型特点,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深刻感受,而不受现实时间的禁锢[2]。

马塞尔?普鲁斯特通过不自觉的回忆或者说是被动回忆创造性的用不自觉回忆法探索出了新的写作方式,这是作者自身对客观世界的重新认识与认知,推动和发展了意识流写作的发展与创新。马塞尔?普鲁斯特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马塞尔的朋友埃尔斯蒂尔的作品,其实作者是意欲通过这样的方式反映自己的写作理念。埃尔斯蒂尔作品中的海鸥和大海与传统意义上的海鸥与大海大相径庭,他创作的大海呈现出火红的色调,这是因为本是蔚蓝的天空也被染成了红色,而海鸥正是精灵的象征。作者则是想通过这样的作品刻画自己的艺术理念,将人类的身体置于自然的框架之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小说的开篇,玛德莱娜点心触发了主人翁的感官反应,为后续的回忆打开了序幕,并为主人翁的后续回忆的故事以及时间的主线奠定了基础,这是马塞尔?普鲁斯特灵活运用时间叙述的艺术手法的典型特征之一。马塞尔?普鲁斯特通过味觉打开记忆之门引发主人翁的顿悟,使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开辟了新的写作方式。这种符合大部分读者习惯的思维流淌的方式让叙述者感觉很自然,能够使读者很好地进入作者设定的回忆的境地。玛德莱娜点心的根本实质是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是通过使用似曾相识的感受与经历引发对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的回忆与感悟,这种对时间问题的解析是单一的以身体为主线叙述所不能实现的,这种通过观察现实世界的思维方式而创造的意识流形式的写作方法跨越了原本遏制想象力的鸿沟,跨越了时间上的界限,让时间在观察与顿悟的被动回忆的过程中发生质的变化[3]。

二、过去式世界里的时间艺术

马塞尔?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里运用时间艺术解决了意识流形态对时间的顺利切入与过去、现在、未来时间里的自由切换,其实书中对过去式的世界里的回忆同样也处处充满了时间运用的艺术。书中开篇用断开式的追述讲述了一个并不连贯的回忆,而当主人翁马塞尔吃到玛德莱娜点心后记忆之门豁然打开,让读者开始随着作者的笔触进入过去式的世界里。马塞尔童年在贡布雷的生活世界里,作者塑造了一个角范德伊塔的艺术家,并且反腐出现在斯万的爱情世界里。斯万通过与范德伊塔演奏的奏鸣曲获得了一个纯粹的音乐感悟,并将当时有名的交际花奥黛特当做音乐的化身,对奥黛特爱慕不已。当主人翁在海边邂逅了魅力的少女阿尔贝蒂尼时,他忽然感到这个如花般的美少女脸上的美人痣一如当年听到范德伊塔的奏鸣曲一样令人陶醉,而这种陶醉的境界竟是如此的相似。小说的后来的几个部门都描写了他观察到阿尔贝蒂尼与其他年轻人之间的暧昧不明的关系,如实开始发生心理变化,出于妒忌和愤怒,他将阿尔贝蒂尼软禁在巴黎,这同斯万感受当年同范德伊塔奏鸣曲中令人陶醉的境界如出一辙,这种焦虑与快感交织的感觉如音乐的双重主题和自己对阿尔贝蒂尼的爱情如此相似。 在马塞尔?普鲁斯特看来,斯万的爱情充满了猜忌与起伏不定的欲望,正如书中描写的那样,斯万在漆黑的晚上偷窥奥黛特的房间,而奥黛特一直将斯万排斥在她生活圈之外,因而这种爱情从一开始就不健康,而且充满了欲望的挣扎与嫉妒。书中将斯万喜欢的音乐同样象征着他生活的悲剧现实。另外一对爱情的主人翁与阿尔贝蒂尼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样充满艰辛,故事中的叙述者在一群热恋、嫉妒者组成的群体中不断迷失,小说中的斯万将

叙述者当成了另外的一个嫉妒的化身。整个小说中,爱情故事的欲望与挣扎而嫉妒与愤怒充斥了整个情绪和范围,这样的现实是叙述者的生活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嫉妒的爱情观使得他陷入了痛苦与彷徨之中,时间艺术在这充满嫉妒、愤怒的空间中让人感到窒息与无奈。叙述者还具有超越常人的艺术灵感,他能够从范德伊塔的奏鸣曲中体会对爱情的幻想,他将爱情的幻想融入到音乐之中,使读者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过去式的时间世界里,叙述者用音乐感悟打开记忆的闸门,将过去的经历如一张一张图片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对过去时间的重现,也是作者运用时间艺术解决意识流写作方式上对时间运用比较随意的办法[4]。小说中描写了在海滨的奇异景观与斜坡上一起嬉闹的场景,并结合在回忆中反复出现的奏鸣曲中的典型乐句,使人感受到书中充满了瓦格纳音乐的放纵特征。这种音乐模式激发并打开了回忆之门,使充满生命张力的回忆中让读者陶醉其中。

三、对时间的感悟

1.对现实时间流逝的感悟

现代的科学家认为时间是一种物质,是宇宙中最为稳定最为永恒的物质,它具有用动、单向、不以外力为转移、不可逆等特性,过去、将来、未来是对时间的注释与说明,这就是现实时间。现实时间从世间万物的生命过程中流逝,它见证了世间万物的诞生、成长、成熟与衰老,见证世间万物的健康、衰老、死亡的整个过程。马塞尔?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对现实时间的流逝有着深深的感悟,在现实时间中注入了悲沧的意境,通过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艺术体现生命在时间中的消逝、消亡的悲沧过程。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小说即将结尾时创作了一个具有鲜明对比的晚会,晚会上曾经一个个年轻健康、充满活力的人物都变成了苍凉的老人,时间在他们的身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一个个衰老的面孔通过作者的笔触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对时间流逝产生巨大的无力感。

作者在现实时间的流逝中给人震惊与无奈的感怀的同时,书中人物的身体、健康、友情、命运等的变化让人更觉悲伤和无奈。马塞尔?普鲁斯特用典型的意识流的手法描绘了现实时间的流逝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给读者以深刻的思考,让读者在感叹光阴飞逝,岁月不可挽留的同时珍惜当前的时间,享受生活,积极探索现实时间的理解与人生苦短的思索。书中盛大的舞会在耀眼的光芒中,这些苍老的人们曾经是多么的年轻美丽,曾经是多么的健康和充满活力,而如今的老态龙钟与当年的对比产生的巨大反差正是残酷的时间与悲沧的命运的真实反映,渲染出了悲沧的色彩与基调,象征着人生在时间面前必将如耀眼的光芒一样终究有落下帷幕的那一刻,而鲜活的生命终将走上消亡之路。

2.对心理时间的自由感悟

马塞尔?普鲁斯特对现实时间的永恒与流逝表达了深深的敬畏与悲伤的感悟,时间一去不复返,生命终将走上消亡之路,在时间面前生命显得多么渺小和不值一提。然而作者并没有因此消沉,他创造性地解决了物理时间不可逆的问题,他将主人翁置身于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两个不同的维度之中,在不同的维度之中展开故事的叙述,心理时间的自由的感悟是马塞尔?普鲁斯特时间艺术的精华所在。在心理时间的维度中,对时间及生命有着独特的审美感受,使读者能够感受与观察、审视这个世界中的美。主人翁马塞尔在物理的现实的时间维度中依然衰老,而孩提时在贡布雷的场景却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之中,从心理时间上看,时间是可逆的,生命是不老的[5]。童年的回忆常常一幕幕地在脑海中回

忆,常常是一种与记忆相似的特殊香味或是与记忆相似的场景都能使时间回到岁月当年的那一刻,并藉此一丝线索达到生命的那一端。所以当马塞尔尝到特殊的点心味道、某种特别的声音以及特殊的气味时,记忆的列车都即将返回历史的车站。当马塞尔听到那特别的铃声时,记忆之门打开了,他在心理时间的维度里,一直没有将过去生活中的这些回忆丢失,他随时可以打开回忆之门,回到往昔生活之中。因此,作者用心理时间突破了时空的障碍,为心灵带来了真正的自由。

小说的主人翁马塞尔曾经在公爵家的书房里,触动了记忆之门,回忆过去那些美妙的时刻,往昔的众多美妙的时刻在这一刻汇聚在一起,融为一体,使主人翁感受到了美妙的幸福的快感。正是因为心理时间的自由,马塞尔将往昔的生活自由地连接在一起,从而能够坦然面对现实时间对身体、健康以及生命的摧毁,心理时间是对现实时间最好的补充与治疗,使人们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里自由航行。

3.对永恒时间奥秘的探索

马塞尔?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对于时间问题的解析和探索不仅包含了对物理时间不可逆的感悟、对心理时间自由的感悟,他也意识到自己对时间的认识还很浅薄,永恒的时间的奥妙还需要人类苦苦探索。这些对永恒时间奥秘的探索在小说中时间追忆和意识流叙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马塞尔?普鲁斯特用独特的叙述角度将时间艺术瞬间转向,用记忆做工具,将各个独立或相互联系的故事铺陈开来,通过回忆与现实连接成网络,回忆与回忆、现实与回忆、现实与现实,这些网络之间最终形成了一幅巨大的图画。在时间的长河中,那些曾经不可思议的景色,那些曾经爱慕的人,那些安慰过内心深处的音乐和那些深流心底的味道都安静地常驻心间,只等未来适时开启回味。经历过岁月的长河,经过沧海桑田的变幻,这些深深留在心底的记忆只需一个合适的味道,甚至是一段话、一曲音乐、一种特殊的气味都会将回忆的灯火点亮。在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笔下,时间与记忆被赋予了亮丽的情绪色彩。

《追忆似水年华》中关于永恒时间奥秘的探索还表现在作者打通了时间有今至古、由现实到思维、由回忆到想象的通道,突破了现实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构建了小说中人物的多重时空隧道,时小说中的时间艺术充满了活力,并将时间的艺术深深渗透至小说的故事和人物之中,使读者不仅能够在小说的故事中感受到时间的奥秘,还能够使读者从小说的场景中回到自己的现实世界,在心理时间的世界里自由穿梭,在阅读的同时获得时间流逝的悲伤、往昔时间的回忆的欢愉、未知时间的奥秘等复杂情绪。

四、结语

总之,马塞尔?普鲁斯特创造性地用时间艺术的笔法,将意识流的写作方式贯穿全书,让读者感受到过去式世界里的时间艺术,同时表达出物理时间流逝的不可阻挡的悲凉意境、对心理时间赋予的自由的享受以及时间艺术的奥妙需要不断探索,体现出了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文学之美、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骆巧玲. 穿越记忆的碎片―解析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间艺术[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4).

[2]曾艳兵:《一张精心编制的时间巨网――论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 4 期.

[3]张介明:《作为“时间艺术”的可能――〈追忆似水年华〉的时间问题

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3 期.

[4]李晓燕:《〈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间艺术》,《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 8 期。

[5]钟丽茜.心理时间与审美回忆――谈《追忆似水年华》中艺术与时间的关系[J].浙江学刊,2007(4).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