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二泉映月阿炳mp3下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6:17:41 体裁作文
二泉映月阿炳mp3下载体裁作文

篇一:阿炳与二泉映月2

阿炳与二泉映月

阿炳是中国现代最有名的音乐家之一,他本来叫华彦均,阿炳是他的小名。他1893年7月出生,1950年12月逝世。

阿炳小时候就向父亲学习音乐,他的父亲在当地喜欢音乐的人中间非常有名。但是,阿炳在20多岁时得了眼病,由于没有钱,没能及时治疗,眼睛就瞎了。从此,人们就叫他瞎子阿炳,因为中国人把眼睛看不见的人叫做“瞎子”。

无锡有一口泉,叫做“天下第二泉”,那是阿炳常去的地方。阿炳在眼睛看不见后,只能用音乐来描写自己曾经看到过的美丽风景,创作了《二泉映月》。他的音乐优美、伤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悲哀。

瞎子阿炳一直靠在街上卖唱生活,他同黑暗、贫穷斗争了几十年。他用生命创作的《二泉映月》在世界上相当有名,许多国家的乐团曾经演奏过它。有一次,日本音乐家小泽征尔先生指挥乐团演奏后感动得跪在地上,流下了眼泪。

练习:

一、选择合适的搭配并连线:

得 音乐

学习 眼泪

卖 作品

创作 唱

流下眼病

二、判断正误:

1.阿炳是华彦均的小名。()

2.无锡有一口泉,叫做“天下第一泉”。()

3.阿炳从小就看不见东西。()

4.日本音乐家小泽征尔先生指挥乐团演奏后累得跪在地上()

三、选择下列词语的最合适解释:

1.“小名”是()

B.小时候的名字

C.中国人的姓

D.完整的名字

2.“卖唱”是()

A.一边唱歌一边卖东西

B.卖CD

C.卖东西的时候唱的歌

D.在街上表演唱歌来赚钱

四、选择正确答案:

1.阿炳是中国()最有名的音乐家之一。

A.当代

B.古代

C.近代

D.现代

2.他的父亲在当地喜欢()的人中间非常有名。

A.读书

B.音乐

C.喝茶

D.书法

3.阿炳在眼睛看不见后,()用音乐来描写自己曾经看到过的美丽风景。

A.只能

B.已经不可能

D.就不愿意

篇二:音乐鉴赏——二泉映月

阿炳《二泉映月》赏析

【前言】 在人类的生活领域里,音乐的用途非常广泛,哀乐令人伤心,和乐令人和谐,军乐令人振奋,圣乐令人心净,艳乐令人心淫?? 音乐,对于人的道德、智力、感情和事业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加强音乐欣赏教育,有利于以积极美好的音乐强化大学生道德观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优秀的音乐同时是也时刻放映着这个时代境况。就像阿炳的《二泉映月》。在那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只有他那如泣如诉的琴声在夜空中回荡。这琴声表达了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痛苦的心声和对自由﹑光明的祈求。那孤独的夜行者便是我国已故的杰出民间音乐家阿炳,那破旧的胡琴的感人乐曲,便是极负盛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优美凄凉的旋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关键词】 音乐教育 标题的由来 意境和神韵

【正文】 很多伟大人物和成功人士都爱好音乐,恩格斯年轻时就热爱音乐,曾写过一部歌剧,尝试过作曲;卢梭是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他的音乐理论甚至音乐创作在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我国的地质学家家李四光、数学家苏步青、科学家钱三强都是音乐爱好者??音乐对人才成长的影响功能。美好的音乐能缓解精神压力,促进人才成长。这一点要从音乐对人的影响来理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他一生的事业得益于童年时期的音乐训练。令人惊奇的是,这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儿时曾经被看成是个笨头笨脑的孩子。4岁时才开口说话,上学后每次考试都是最后一名。满分5分的成绩,他总是拿1分。校长和老师一致断言:这孩子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当时他很沮丧,打算退学。但他的父亲并没有放弃。老爱因斯坦开始教儿子拉小提琴,并一再鼓励他。后来,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棒极了,经常被邀请登台演出。并且他开始变得自信起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科学巨匠。学过音乐的孩子,是最聪慧、最敏感、最善解人意的孩子。比起那些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孩子而言,这样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我从小就学习长笛,虽然没有成为音乐家,但那段音乐学习经理在我的一生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像上面说得那样他使我自信、勇敢、有修养。我虽然没有成为什么大的科学家,但音乐带给我的高雅却始终留在我的血液中。音乐,对于人的道德、智力、感情和事业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大学期间我虽然没有继续学习长笛,但我选择了音乐欣赏课作为我学习音乐,陶冶情操的另一个途径。学习音乐欣赏有利于以积极美好的音乐强化我的道德观念,有利于培养我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利于提高我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阿炳的《二泉映月》的认识

(一)《二泉映月》标题的由来。

对于这首乐曲的标题,学者们争论不一。在江苏无锡市的西郊,有江南名山惠泉山。

锡惠公园位于锡山与惠山山麓,映山湖连接其中。这里树木茂密,风景明媚。山上的一泓清泉,经唐朝“茶神”陆羽品尝,评为“天下第二泉”。泉水至今不曾干涸。泉边茶亭,可供游人品茗,但水质想必已与唐时相去甚远了。不远处,有一低小茅亭和竹炉山房, 独坐其中,十分清静。

据说阿炳失明前后常常在这里流连忘返,他对故乡的山水充满着深情。想来,在那些月白风清的深夜,阿炳便是坐在这里,将幽幽的琴声和着淡淡的月色,回荡在第二泉上。侧耳聆听,果有琴声从茶亭那边袅袅传来,如泣如诉,如怨如诉,为第二泉平添一道凄美的风景。 面对那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的现实,他心中倍感凄凉。也许眼盲的人于声响格外敏感,看不见光怪陆离的人间幻象,惟有用心灵的声音来哭诉生命的悲凉。于是,便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倾诉辛酸,遂取名为《二泉映月》。

(二)《二泉映月》的意境和神韵:

《二泉映月》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在国外,也有其广泛的影响。著名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一次在北京指挥完《二泉映月》的演出后,不禁潸然泪下,激动地说:“如此断肠之曲,不配我来指挥,只配跪下来倾听!”由此可见《二泉映月》的魅力所在。

那么为什么这位盲艺人的二胡曲,会如此的引人注目,成为我国民族器乐曲的瑰宝呢?我想主要还是在于它所表现的意境和神韵。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艺术法则,让人联想,令人回味。

如果将它比之于诗歌,则决非王摩诘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重在描景之作,而倒有杜甫诗歌中那忧国忧民的叹息,李白诗歌中《蜀道难》之慨,屈原诗辞中那怒不可遏的呼喊声。

如果将它比之于绘画,决非清代“四王”之山水,却倒有着“扬州八怪”之犀利﹑坚挺的锋芒。

如果将它比之于同类以“水”﹑“月”为题材的音乐作品,决非《平湖秋月》一类的陶情之作,而倒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中所蕴涵的愤然心绪。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生活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钦佩。 《二泉映月》的神就在于其孤独的心境,夜行者的感伤,不屈不饶的性格和对光明的渴望。如果在演奏和欣赏时,只片面﹑外在地追求它的优美抒情,而忘掉了其内涵,则难免使之浅薄﹑浮华。但如果完全丢掉其“江山如画,美不胜收”的背景,而一味地去追求它的所谓凄凉和愤懑,则难免使之有些强加和粗率。

因此,我们在演奏这首乐曲时,一定要把握“形神兼备,寓神于形”这一表现原则,使音乐呈现出一种行云流水般﹑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

辛酸泪,给人以“叹世道之凄苦,独怆然而泪下”之感,才能给听者留下铭心烙魄的深刻印象。

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曲子的作者名叫华彦钧,出生在江苏无锡。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从小就学了击鼓,吹笛,拉二胡,弹琵琶。十五六岁时,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师。而他三十四岁的时候,疾病使他双目失明了。贫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头,生活极为艰苦。但他骨气刚毅,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而是以卖艺为生。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瞎子阿炳。阿炳长期生活于社会的底层,有着鲜明的爱憎,他曾编演过许多乐曲,刚才我们所听到的,就是阿炳的二胡曲代表作《二泉映月》。由于他生活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他也曾编演过许多讽刺性的乐曲,向邪恶势力挑战,如《听松》《汉奸的下场》等曲目,表达了他对日寇及汉奸的极大的义愤,而他因此也成为了反动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1947年,阿炳遭国民党殴打成疾,被迫停止了卖艺生活。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阿炳终于盼到了全国的解放,他的艺术生涯也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采访了阿炳,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于他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竟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二泉映月》作为他仅保留下来的几首曲目之一,显得弥足珍贵。据说在录制它的时候,工作人员曾询问阿炳乐曲的名字。阿炳说,既然广东有《三潭映月》,那么这首曲子就叫作《二泉映月》吧。就这样,《二泉映月》流传了下来,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二泉映月》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可以说,这首曲子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它不仅在国内深得人民喜爱,也在国际乐坛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它以它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

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姜建华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二泉映月》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听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黄昏后

身背着琵琶沿街走背着琵琶

沿街走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

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遥遥出巷口宛转

又上小桥头四野寂静灯火

微茫映画楼操琴的人

似问知音何处有~一声低吟

一回头只见月照芦狄洲,只见月照芦狄洲

琴音绕丛林,心在颤抖声声犹如松风吼

又似泉水匆匆流

憔悴琴魂作漫游平生事啊

难回首岁月消逝人烟留

年少青丝转瞬已然变白头苦伶仃

举目无亲友风雨泥泞

怎忍受荣辱沉浮无怨尤荣辱沉浮无怨尤

惟有这琴弦解离愁晨昏常相伴

苦乐总相守酒醒人散余韵悠

酒醒人散余韵悠莫说壮志难踌

胸中歌千首都为家乡山水留

天地悠悠唯情最长久共

祝愿五洲四海烽烟收

家家笙歌奏年年岁岁乐无忧

年年岁岁乐无忧纵然人似黄鹤

一抔净土惠山丘噢此情绵绵不休

天涯芳草知音有你的琴声还伴着泉水流

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如:项祖英﹑张锐﹑王国潼﹑闵惠芬﹑姜建华等都演奏过《二泉映月》,各音乐家对乐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各展其长,异彩纷呈。象这种刚柔并济,动人心魄,富于民族风格及民族气派的二胡曲,怎不叫人为之陶醉,并百听不厌

呢?

《二泉映月》是我国民族器乐曲的瑰宝!是东方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部惊世之作!阿炳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篇三:阿炳与我们的二泉映月 大学生艺术与欣赏

阿炳与我们的二泉映月

经过一学期的大学生艺术欣赏课程的培养,我感觉我对艺术的感知有了一定的提高,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艺术的基础。我觉得这个课上对于我的收获特别大,一个人的气质与修养的好坏有大的一部分取决于他对于艺术的认知,经过这次学习我觉得让我的气质得到了改变。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阿炳,让我最难以忘记的是二泉映月。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阿炳是有着一个金色的童年,他的父亲是道馆里的当家道士,小时候生活富足,而且非常有音乐天赋,被誉为音乐神童。在他25岁时由于父亲的去世接管了道馆,但是因为交友不慎,沾染很多恶习,导致自己晚年的凄惨,双目失明后无家可归,靠卖唱四处为生,但是贫穷和其并没有压倒他,他把他的艺术天分化作一柄巨斧,想要劈开眼前生活的一切困难。他贫穷,但是他有骨气,他身有残疾,但是他做出了正常人难以做出的成就。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人穷嘴不穷;人穷名不穷。他敢对国民党军阀的邀请置之不理,他敢对做出恶事的封建资本破口大骂。这就是阿炳,这就是华彦钧,一个放荡不羁,又颇有傲骨的瞎子,尽管他的很多习惯都不值得人们称赞,但是他在艺术上面的造诣是全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

一百个人的眼中有一百个哈布雷特,一百个人的耳中也有一百种二泉映月,所以是我们的二泉映月,也许阿炳的的二泉映月是对自己飘零一生的描写,也许阿炳的二泉映月是对于当时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的描写,但是那是阿炳的二泉映月,阿炳创造了二泉映月,大家把二泉映月放在了自己的心里,每人的心中都应该有那么一眼独泉,一轮孤月吧!

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说他在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时流着眼泪告诉别人:“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他听到的是一种尊重,我觉得我听二泉映月,听的是一种安静,是一种境界。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我觉得非常需要一方净土,在自己的心里看着一眼孤泉,看着两个月亮,不计较得失,不考虑名利,让心随着泉水沉浮,感悟自己

篇四:陆咸:《二泉映月》和阿炳其人

陆咸:《二泉映月》和阿炳其人

1950年夏季,人民共和国建立不久,中国音乐学院的杨荫浏和曹和安两位研究民族音乐的专家,就抓紧时间来到无锡,录下了民间艺人阿炳的民族音乐作品:二胡曲《二泉映月》和其它五首乐曲: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舟》。这些作品立即受到音乐界的广泛传播和高度评价。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说,阿炳的作品“是我国当代最杰出的音乐作品”。“尤其是《二泉映月》,它是震撼人心的作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送了《二泉映月》和阿炳的其它作品,并且制成唱片,广为发行。1959年我建国十周年庆典时,《二泉映月》灌制的唱片成为赠送给参加庆典的国际友人的礼品。由此,阿炳的作品进入了国际社会,同样得到高度评价。1985年,在美国举行的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评选中,《二泉映月》名列首位,1993年,《二泉映月》和《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荣誉奖。《二泉映月》不仅成为学习二胡演奏必奏的作品,而且已改编为多种乐器演奏的乐曲,尤其是改编为交响乐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交响乐团,如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交响乐团、法国里昂交响乐团等,都演出过《二泉映月》改編的交响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录制开始,《二泉映月》在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就成为世界名曲,扩大了中国音乐在世界的影响,证明了它的强大的生命力,阿炳也成为和贝多芬齐名的伟大的世界级的音乐家。

《二泉映月》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要从中国当时的整个形势来认识。这首乐曲以高超的中国民族音乐艺术,表达了对人生坎坷命运悲愤和深思,是中国人民长时期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呻吟和呼喊,也是对人类共同的不幸命运的控诉和抗争;既是中国人民的情感的宣泄,更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的共鸣,因而既有强烈的民族性,又有广泛的国际性。一部好的的乐曲必然是和全人类的感情相通而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著名的日本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聆听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并且真的从椅子上要跪下去。他还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件事充分说明了《二泉映月》强有力的人民性和世界性。

《二泉映月》这样杰出的音乐作品的作者,也必然是有丰富而崇高的思想情感的。于是,人们对作曲者阿炳的生平有了兴趣,开始了探寻阿炳其人的事迹。然而,由于阿炳只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街头卖艺人,并没有什么历史资料可以查寻,再加上世俗观念的阻碍,使人们不能理解阿炳这样一个沉于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的辛酸和苦难,也就不能理解阿炳思想情感的不平凡。

阿炳是江苏无锡人,他的本名是华彦钧。他在中年以后,因双目失明而被称“瞎子阿炳”。他出生于1893年8月17日(癸巳年农历初八),在他生活的半个世纪,是中国人民经受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最严重的时期,长时期的封建压迫已经深入到社会报方方面面,而帝国主义的侵略又使国家民族处于灭亡的边缘,双重压迫使中国人民在生死线上挣扎。阿炳在《二泉映月》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忧愤、悲世的感情,深刻地表现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精神上的压抑、苦闷、和挣扎;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心底的奋起反抗以自求解放的深层次的情感。

阿炳从他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背负了封建主义的礼教对他的摧残。他的父

亲华清和是无锡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吴氏是一个姓秦的秀才家的寡妇。她和华清和的爱情是不被当时充满封建礼教的社会所承认的。她母亲和她父亲相爱,在生育他以后被迫返回秦家,一年以后就去世。父亲只能把他寄养在东亭镇亲戚家,而不能承认自己的父亲身分。阿炳从出生那一天起,既没能得到母爱,也没有得到父爱的关怀,背着“私生子”这样一个名号。在当时深受封建礼教毒害下的社会气氛中,“私生子”是受人蔑视的“另类”。阿炳八岁时,他的父亲把他领回身边,仍不敢承认是他的儿子,对外只能宣布是他领回的“徒弟”,阿炳也只能称其父为“师傅”。——在这种受人蔑视的环境中长大的阿炳,在他幼稚小在他心灵中留下深深的伤痕。

虽然如此,阿炳总算得到了父亲的关怀和教育,学了《三字经》、《百家姓》等中国传统的识字教育,又学习了道教音乐的基本技能,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是一个精通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能手。对中国乐器件件皆能。在华和清的严格的教育下,阿炳显出了他的音乐才能,能熟练地弹秦琵琶、二胡等乐器,演奏多种道教曲牌和民间小调,表现了他极高的音乐天赋。他十七、八岁时参加了道教音乐吹奏,表现了他的音乐天才,不仅技术娴熟,而且神彩飞扬,被称为“小天使”而名扬无锡。

道教是诞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在东汉时,道教的创始者借鉴了刚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模式,把中国原有的长生、成仙的思想,和古代的巫术、方术等组合而成。在音乐方面,道教引进了梵音,即印度的佛教音乐,又大量吸收了中国本土的民间音乐。尤其是道教传布到江南地区后,大量吸收了流行于江南地区的昆曲曲牌,常锡滩簧、苏州评弹、江南丝竹、民间小调、吴地山歌、苏南吹打等,加以融会贯通。道教音乐是为“耳听仙乐,眼观上界”的道教宗旨服务的,但也保存了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阿炳的音乐素养的基础是在道教音乐的环境中打下的。

但他的学习并不限于道教音乐,凡是有民族音乐演奏,他总要去聆听和学习,抗战以前,著名雷琴艺人王殿玉曾到无锡演出,他总要在戏院大门口聆听。后来,著名的苏州评弹艺人张步蟾在无锡演出时,要先弹一曲琵琶,阿炳也总要在书场入口处聆听。他还三次登门,向无锡滩簧艺人袁仁仪学习演奏《梅花三弄》。他和无锡的民乐爱好者祝世匡和俞志成、黎松寿等探讨民乐的演奏技巧,并合作演出。特别是他和无锡世家大族出身的杨荫浏切磋二胡和琵琶的演奏技艺,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结成“知音”的佳话。

1911年10月, 发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社会上出现强烈的重视科学反对迷信的新思潮,当时的道教斋事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带有迷信色彩,因而受到很大的冲击,各地的道教活动都受到影响。无锡洞虚宫三清殿就在这时被拆除,改建成无锡县图书馆,玉皇殿也拆除改作它用。1914年,阿炳父亲病逝,阿炳和他的堂兄共同经营雷尊殿。但由于斋事减少,阿炳在中年以后又因眼疾而双目失明,无法主持斋事,生计发生困难,他开始走上街头卖艺以维持生计。

当阿炳本人的生活主要是靠街头卖艺时,他穷困潦倒,但他的音乐活动却出现了新的局面:脱离宗教气氛,快速接近人民群众,反映普通市民的思想感情。这就使他的音乐思想出现了升华,达到了新的境界。我们知道,阿炳的音乐基础是在道教音乐的氛围中形成的。当他脱离了宗教活动,走上了街头,也就有机会更多地接触人民群众,感受人民的感情,从中吸取营养。无锡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著名的米市,人口流动量大。从无锡工运桥、光复门、盛巷、新生路、到观前街、崇安市,以及北塘沿河一带,是无锡热闹之地,也是阿炳街头说唱常

去的地方。四面八方的劳动者聚会在这里,传布新闻、发表感慨,表达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情感。人们在这里欣赏阿炳的说唱和音乐演奏,他也听人们诉说种种见闻。附近的居民也就熟悉了这位盲人民间音乐家,看到他背着二胡走来,就欢快地招呼他,要他表演一段。他尤其喜欢为孩子们演奏,喜欢用二胡演奏动物的呜叫声来吸引孩子来听他拉琴。他喜欢这种充滿儿童天真气息的欢乐场面。

从阿炳在街头说唱开始到无锡解放,约有三十年左右。在这并不短暂的时期中,统治者不断变化,继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之后、又被日本侵略者占领达八年之久。虽然是“城头变换大王旗”,但腐朽的社会制度依旧,人民生活的困苦与日俱增。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原以为祖国复兴有望,不料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以致经济凋疲,民生更加困苦。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阿炳的生活困难艰苦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并不是只关心个人生活,更多的是关心社会动态和国家大事,爱憎分明地为人民呐喊。他因

二泉映月阿炳mp3下载

双目失明,不能看报,就注意倾听从商店广播中传来的新闻,还请人读报给他听。他用自己熟悉和爱好的无锡滩簧调和各种民间小调,编成小调进行演唱,表达对时事的评论。他的爱憎分明而又活泼生动的说唱,在无锡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些人在许多年后仍能记忆他说唱的内容:民国初年,他曾歌颂蔡松坡起义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抗战初期他歌颂十九路军在上海奋起抗击日寇侵略,台儿庄战役胜利后他精神振奋,立即编出唱词歌颂抗日英雄。日本侵占江南地区后,他抨击汉奸卖国求荣,歌颂游击队枪杀汉奸的正义行为。他还揭露地方恶势力的罪行,如:抨击某地主“三扁担打死童养媳“的罪行,控诉奸商不顾人民死活抬高米价的行为等。所有这些,都说明阿炳的思想感情是紧贴人民群众的。正如吕骥先生所说:“(阿炳的《二泉映月》)既含有他多年来在街头卖艺的各种感受的融汇,也必然要反映他几十年来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他还指出:《二泉映月》及阿炳其它的许多作品,所以如此动人,“是因为它是来自人民的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的作品富有创造性,他的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虽和《二泉映月》意境不同,有的欢乐,有的深沉,有的慷慨激昂,各有特色,也都是他的“依心曲”, 反映了他不同时期了的心境与感受,说明他的精神生活极其丰富。

阿炳的音乐作品富有创造性。他学习勤奋,却不墨守成规。他在早年演奏《梅花三弄》时,就增加了不少花腔的变化。他在演奏一些民间乐曲时,也总要增加自己编的一些内容,表达自己的理解。他没有学习过西方的作曲理论,也没有系统地学习中国传统的音乐理论,他主要是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的自己的艺术见解,却相当深刻和有创造性。例如:他说自己的音乐创作是“依心曲”,指的就是由内心感情直接激发出音乐的旋律,而不通过文字语言的转达,类乎西方音乐中的 “无标题音乐”,避免了命题作文所可能产生的公式主义,阿炳的《二泉映月》常常是在夜深人静时边走边拉,抒发内心的痛苦、不平和抗争,又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即时增添。人们对阿炳的回忆中,他拉《二泉映月》这一乐曲时,主要不是以此卖钱,常常是一个人边走边拉。也就是说,这是一首阿炳的自我咏叹的心曲。《二泉映月》原来没有标题,是后来由杨荫浏先生在为此曲录音时,和阿炳商量后加上去的。这一命名过程和贝多芬的《月光曲》惊人的相似。此曲是贝多芬在1800到1801年所作,原来也没有标题,是在他去世后不久,音乐家路德维希·瑞乐期塔布在此曲出版时才冠名为《月光曲》。

阿炳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不仅表现为他有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和对旧中国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体会,更表现在他善于用中国民间的音乐语言进

行新的创造,使人民的痛苦和愿望表现得如些动人。据杨荫浏先生回忆:阿炳最看重的,是人们能欣赏他的“功夫”和“神韵”,也就是说:他最在乎的是欣赏他的演奏乐器的技巧(功夫),和这种技巧所表达的他内心思想情感所激发出的灵感(神韵)。为了能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他的神韵,他经常对乐器进行改革,表现了他的创新魄力。如他为了使《听松》能表现出流利雄健的气魄,在他使用的二胡的弦加粗了一级。可以说,在阿炳以他的演奏换取他的生计时,始终保持着他对音乐的神圣感,也表现了他对自己灵魂的圣洁,有充分的自信。

阿炳一生坎坷,沉沦到社会的最底层,但始终保持了一颗善良纯真的心,能体会和同情旧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他没有机会受到新文化的薰陶,也就难免会沾染上一些旧社会的坏习惯,主要是宿娼和吸食鸦片。然而,在对阿炳的研究中,有些人却不适当地夸大这一部分。甚至认为由于阿炳有这些恶习,才导致他生活陷于穷困潦倒,这种说法实际是把腐朽的社会制度的责任转嫁到一个受害人的身上。其实,作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他当然能从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底层人民生活中发现人民的痛苦和蕴藏在他们心中的善良的灵魂,如我国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在话剧《日出》的第三幕中所描写的老妓女翠喜,虽然身被践踏而心底善良,超过了剧本中那些上层社会中任何一个角色。对人类命运有浪漫情怀的阿炳,在他不能找到解脱痛苦的情况下,用鸦片来麻醉自己也是可能的。阿炳在鸦片烟馆中,结识了烟馆帮佣董摧弟,和她结为夫妻,二人相依为命二十多年,董摧弟毎天搀扶着他上街卖艺,构成了他悲苦生活中的感人至深的一抹亮点。

1949年,人民政权的建立,迎来了中国的新时代。中国音乐学院贯彻党的“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政策,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教授专程来无锡拜访阿炳,为他的作品录音。阿炳重新置办了二胡、琵琶等乐器,前所未有地在大会堂进行了演奏。中央音乐学院还向他发出了请他去学院教授中国乐器演奏的邀请信。他终于获得了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应有的尊严。但是,他被旧社会摧残得太厉害,已经染病沉疴,终于一病不起,于1950年12月4日逝世,终年58岁。

阿炳的《二泉映月》己经感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在音乐上,他也走出了一条民族音乐的创新的道路,和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并列为我国近代的两位伟大的民族音乐作曲家。

(作者系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理事)

篇五:音乐鉴赏作业,《二泉映月》赏析

二胡曲《二泉映月》

学院: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班级:2011级汉语言文学本科(1)班

学号:201141110124

姓名:张敏

衬着那冷冷的月光,委婉而流畅的旋律从阿炳指尖划过的二胡弦下流出。在音符下跳动着的空气分子满是清冷,对惨淡人生的无奈感慨夹杂其中,哀怨而凄凉。

生活在动乱时代的阿炳生活困窘,他大半生都是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人间辛酸苦辣,创作《二泉映月》时他已经双目失明。无法看见人世间的悲苦,他却用心体验了世间的辛酸。望尘世种种,心似泉水冷冰冰,萧萧风吹月独明;人世间,酸甜苦辣尝尽,到头来总如月影空。

一声长叹,慢慢引入主题乐段。平稳沉静,回想曾经走过的种种路途,全归于伤。命运主题的演奏,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与磨难的流浪艺人的辛酸苦辣和倔强不屈展现在我们面前。全曲婉转流畅、跌宕起伏,是一首变奏曲式的曲子。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诉、如悲如怒,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越高亢,我们听到的是作者内心的愤懑和哀痛,以及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向往。

从表面感受上说,曲子开头比较平缓深沉,但很快就转为细细的诉说,像一个忧郁的诗人在低低吟诉自己的哀愁,又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女子在月夜里呜咽,她在向心爱的人诉说自己的烦恼和苦闷: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时而平静,时而跳跃,让人亲身体会到她的不满、委屈和哀怨;尽管她受了委屈,但她是一个倔强的敢于抗争的女子。在高潮凸现时,那是她最愤怒的诉说,只见她银牙紧咬、杏眼怒睁,让人感受到一种倔强的愤怒的阴柔之美。曲子深刻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高潮处,二胡强有力的声音更表现了作者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

从乐理上说,开头有一段短小的感怀、叹息般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音,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结尾,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

者端坐在泉边沉思往事。 第二句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从第一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出现了新的节奏,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兼有叙述、倾诉和感叹的情愫,逐渐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转为激动昂扬,深刻揭示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多次变奏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不同的心境,更是为了深化主题。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比较大,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轻重有变,忽强忽弱,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柔美抒情的二胡音,冷冷的月光,与二胡结下不解之缘的盲人阿炳,不堪回首的往事,所有的一切浑然一体,淡淡惨惨凄凄。命运,有时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客观现实总会一再打击主观存在的理想,越是反抗,就越是无法自拔,最后被时间遗忘。

时间能拉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声音却穿越了时空,将过去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新世纪的生活早已摆脱了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的阴影,我们无法感受那个年代的痛楚,但依然能透过绝妙的音乐回味久远的辛酸。

二泉映月,映的分明不是无生命的月球,而是有生命的人生。偌大一泉面,只剩孤零零的月影随水面摇晃。偶尔波浪稍大,月影便随之破碎。但似乎影子有人意想不到的顽强的精神,每一次风浪过后都会重拾那破碎的梦,重放光彩。

阿炳将音乐赋予生命,用优美的音韵诠释人生的理想,以无奈的有声对抗无奈的社会。内心无法述说的苦痛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的构想,此时此刻,也只能通过手中的那把与阿炳一样历经风霜的二胡来传达。未来本该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时代的束缚,将其拒之门外。无奈,无语,唯有二胡是心灵的寄托。

现实是残酷的,而在这样无奈的背景下,倾诉的是阿炳在旧社会饱尝的辛酸,对命运不公的抗争,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浑朴而苍劲的风格,情景交融,意境深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一弦一音一真情,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真情演绎,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这首乐曲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荣获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