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东莞人山人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22:57 高中作文
东莞人山人海高中作文

篇一:暑假的时候我到星河城人山人海自助餐厅当了两个月服务员

自助餐厅服务事例

暑假的时候我到星河城人山人海自助餐厅当了两个月服务员。人山人海是

今年年初开张的号称全东莞最大最IN的国际美食汇,这里能容纳1000人就餐。 自助餐不同于其他餐厅。需要提前电话预定才能定到较好的位置,好的位置离各个食物档口较近,拿取食物方便。

由于人山人海面积庞大且布局雷同,客人进入餐厅时需要有“咨客”带到预定的位置。有时顾客不满其安排的位置,他们经常抱怨道许多位置都是空缺的为什么偏要我们坐这个位置。于是他们找出各种理由要求调换位置,如该位置对准冷气口,离食物远,拿取食物时十分不方便。但是一旦为客人调换其他位置,就会导致本来预定该位置的客人来到时产生混乱甚至诱发冲突。所以我们尽量以委婉的态度拒绝客人,如告诉客人其他位置有人提前预定了,如果下次再来请提早预定。或者跟客人说这个位置不错,其他位置对准空调出口等等之类的话,大多情况下客人都会妥协。

但有时一些新来的“咨客”或带客的服务员缺乏经验,不太懂如何处理客人的抱怨,急起来就会对客人有些愤怒到:不好意思,预定的位置不能改。客人听后勃然大怒,要求跟楼面部长,经理对质。由于理亏,大多情况下我们只能妥协,最大限度的满足客人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更好的处理方式是首先倾听客人的理由,然后善意地赞同客人的要求,告诉客人说:好的,我帮你问问部长你想要的位置是否有预定。即使是有人已预定,也可以介绍其他未被预定的位置供客人考虑选择。一般情况下,就算不能换其他位置,客人都为我们良好的服务态度欣然接受。

篇二:世界工厂东莞已死

世界工厂东莞已死?

2015年12月02日 08:56

来源:新京报

6149人参与120评论

引言:

加工制造业让东莞市有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近一年来,“熄火”、“衰落”和“危机”成为外界加在东莞身上的标签。

(目前,广东东莞、深圳等地的加工制造业很多工厂订单流失,不得不关停或将生产线向东南亚、非洲等地转移。媒体称之为东莞遭遇新一轮“工厂倒闭潮”。) 但弥漫在东莞空气中的,并非都是悲观的气息。东莞市长袁宝成说,一些企业的倒闭,是属于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并不能说明制造业整体遭遇了危机。 相关专家认为,东莞一些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厂倒闭的同时,一些高科技、大品牌

东莞人山人海

公司也在崛起。一边是倒闭潮,一边是转型潮,两者并存。这是中国产业升级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倒闭后的厂区一片萧条

关闭东莞的工厂一年多后,37岁的任远前不久将深圳的工厂也关闭了。

几个月来,任远把自己名下的房子、车子变卖维持运转。但他发现,卖再多的房子和车也解决不了问题。最终,任远选择彻底告别手机制造业。

“我的遭遇和高民一样。”任远说,今年1月,“兆信通讯”董事长高民留下遗书自杀,引起社会轰动。高民的几位供货商拖欠上千万货款,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10年前,东莞攒几台模具机就能开工厂。当时还是打工仔的任远抓住机遇,在东莞开了第一家手机屏幕组装厂。

经过数年的发展,任远的工厂年产值2亿多元,用工最高规模有上千人。2009年,他在深圳又开了一家同样的工厂,主要生产手机屏幕和屏幕光源。两个厂为他实现了财务自由。

但从2012年开始,手机制造业开始走下坡路。除了国际上一线手机品牌被淘汰外,手机配件制造业的竞争也越来越白热化。

与任远类似的案例近一两年不断上演。东莞当地流传的说法是,近一年以来,至少有4000家企业关门。而以电子行业为首的生产制造业企业成批量倒闭,媒体称之为东莞第二轮“倒闭潮”。

屏幕工厂利润三年减少9成

任远是河南人,2003年他到东莞打工,进入一家手机屏幕加工厂。在熟悉了业务流程后,2005年任远成立了自己的手机屏幕厂。

当时正是触屏手机发展的高潮期,各种手机都在更换手机屏,也涌现了很多智能手机品牌。任远开始为三星、诺基亚、京瓷等手机供应手机屏,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

2009年,任远又在深圳开了一家相同的手机屏幕厂。任远说,他的工厂没有核心技术,只是将外面工厂切割好的玻璃组装焊接成手机屏幕。

10年的发展让任远成为朋友心目中的成功人士,但他没有想到生意的寒冬说来就来。

“其实做到后来已经没有意思了,工厂利润三年减少了9成。3年前生产100万件货能赚200万,现在生产1000万件才赚200万。”任远说,从2012年开始,手机屏幕的利润越来越低,厂家纷纷压价销售,成了恶性循环。

去年的一天,他接到已合作10多年的另外一家液晶公司老板电话,对方说自己活不下去了,欠他的165万元货款只能以后再还。

“我跟他做了这么多年生意,我能怎么样?”任远说,他们这一行都是三角债关系,他的客户欠他的钱,他也欠着供货商的钱。如果他的工厂要继续开下去,他就只能自己背下这个债务。

后来,倒闭跑路的客户越来越多,任远只能卖房卖车来维持自己工厂运转,最后实在支撑不下去,只好选择了关门。

任远说,现在很多工厂都在苦苦支撑,做得很辛苦,但还要做下去,要不然就只能宣布倒闭,也意味着自己承认失败。

“有时候想着想着眼泪就流下来了。”任远说,创业十年,虽然赚了点钱,但是工厂就这么倒闭了,真不知道怎么跟人讲。

10月8日,与任远类似的企业深圳福昌科技公司宣告:因资金链断裂,决定停产,放弃经营。

福昌前员工杨天(化名)认为,福昌的倒闭有其自身的原因,福昌主要为三星、华为、中兴等手机企业生产手机塑料外壳,这属于一个低端产业。一旦有厂家拿更低的价格竞争,福昌就会接不到订单。没有订单,还要给员工发工资,势必会拖垮企业。

不久前,东莞京驰塑胶科技有限公司也宣布破产。

成立于2013年的京驰公司也是一家生产手机外壳的企业。11月1日,京驰厂区内只有一位老人在守门。他说,京驰倒闭前也有很多供应商来讨债,工厂今年的生产质量跟不上,残次品率超过20%,大批产品被退回来,老板结不到钱,自然也无法给供应商付款,最终导致企业倒闭。

“东莞还有什么地方能吸引我?”

除了倒闭,也有企业选择了外迁。

今年十月长假过后,东莞金宝电子厂将4个厂区中的一个厂区生产线关停。据媒体报道,金宝公司要将生产线转移到泰国。

东莞金宝电子厂位于东莞长安镇,属于台资企业,主要为世界知名的电子钢琴、电脑、打印机代工。

金宝公司员工刘强(化名)说,今年中秋节之前,他们完成最后一批订单后,公司宣布放中秋和国庆长假。但等到10月8日来上班时,他们发现工厂的生产线被拆除,听说生产线转移到泰国。他们所在的整个凤凰厂区的人要么分流到其他厂区,要么遣散回家。

在金宝厂工作了8年的刘强已成为流水线上的主管。原来有订单的时候,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月工作26天,能拿6000多元工资,但这次生产线被拆除后,工厂让他到其他厂区做普工。

对此,刘强难以接受。

截止到11月初,原来凤凰厂区的100人还在公司坚守。他们说,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玩手机、睡觉,一个月按照基本工资2000元发工资。“厂里这样做实际上就是逼着我们自动离职。”刘强说。

但金宝电子厂并不认可生产线转移的说法。

“只是一个生产线调整。”金宝电子厂台籍高管刘裕宏说,原来的产品生产线订单减少,他们将更换成新产品的生产线,就拆走了原来的工作台。

尽管东莞金宝电子厂否认将生产线转移泰国,但东莞市工厂转移到中国内地、越南、印度、非洲的比比皆是。

东莞一鞋厂负责人曾亮(化名)说,他曾到访过非洲加蓬等地,现在非洲很多地方和三十多年前的东莞很相似,低廉的人力成本、低下的政策门槛十分适合野蛮生长,他已经打算到非洲新大陆去寻找“第二个东莞”。

任远的老乡,今年28岁的河南周口人申丰则打算把自己的LED灯厂转移到内地。 申丰面临的遭遇和任远相似,他如今正在苦苦支撑自己的工厂。

2008年,申丰来到东莞打工。有经营头脑的他后来自己成立了一家LED工厂,专门做灯带。

灯带的核心技术主要是里面能发光的芯片。这个芯片技术如今仍被日本、中国台湾等大品牌厂家掌握。申丰从外面采购回来芯片和塑料包装后,雇人焊接组装,加工成日常用的霓虹灯、家庭吊顶装饰用的LED灯带。

因为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像申丰这样的LED灯带厂家在深圳、东莞有很多家。申丰说,刚开始一米LED灯带能赚20元,如今,一米灯带也就赚几分钱。

最近,申丰正在与老家的镇政府洽谈政策方面的优惠。申丰说,现在深圳、东莞有的政策,内地也有,甚至还会更多。

“东莞还有什么地方能吸引我?就算把我留下,我上哪里去招工人?”申丰说,东莞、深圳一个工人工资最低不能少于3000元,否则一个小工都招不到,但在内地,1000多元就能招到一名工人。

“打工者就像流通不出去的货币”

在任远的心目中,如今的东莞已经彻底变了。

十年前,任远刚来到东莞时,到处都是工厂,走在东莞的街道,就像他老家的庙会,处处人山人海,路边叫卖的小商贩络绎不绝。

如今的东莞则异常冷清。工厂旁边的街上,冷冷清清,人变得越来越少。

位于东莞市南边的诺基亚厂区,有一座星级酒店。酒店服务员说,放在以前,多数来诺基亚谈业务的人都选择住这里,那时房费一晚400多元,还总是客满。 今年4月诺基亚关闭东莞的工厂后,这家宾馆的生意开始低迷,如今带有客厅的套房,一晚上也只有200元。

一些工业园区原来曾是镇村依赖的“经济收入”,现在这些工业园区中“厂房招租”的广告随处可见。从一些厂房外看进去,里面的设施陈旧不堪。

篇三:东莞风土人情

东莞风土人情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名为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东莞。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 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5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万千东莞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战斗,浴血捐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使东莞成为南粤历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东莞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2年,又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 1985年,东莞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辖。

东莞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莞人留下了不少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奇风异俗,有的已经被人遗忘,有的仍然成为今天莞人崇尚的文化.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品尝这些浓浓的莞邑风情。下面介绍几种现代在东莞比较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

一、 二月初二“卖身节”:

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远近闻名,在东莞的东坑也有一个特别的民间传统节日,全镇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纷纷走上街头,互相泼水、射水作乐,以祈求一年的好运,这就是当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卖身节”(也称“射水节”、“欢乐节”)。

东坑的“卖身节”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该镇塘唇村出现的“卖身”现象(即出卖劳动力)。当时,一些没有自家田地的青壮年,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纷纷到街边,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等着财主前来雇请。有田地的财主也在这一天来塘唇村,挑选卖身的青壮年,一雇就是一年。

后来,人们又传说有天上的神仙在“卖身节”这一天下凡到东坑来普济众生,于是,“卖身节”便越传越开,也越传越神奇,远近客商纷纷在二月 初二云集东坑,以祈神仙赐福,走时还要买件物品带回家,以示遇到仙人,因此又称“遇仙节”。

“卖身节”历经数百年而不衰,随着时代的变迁,“卖身节”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人们依然保留了这天前往镇上赶集的传统。解放初期,人们又称“卖身节”为“翻身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卖身节”演变成了“射水节”和“欢乐节”。

近年来,东坑人民把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保持下来,沿袭了“卖身节”这个古时的名称,并赋予新的涵义。将这一传统节日逐步发展成为“政府搭台,经贸唱戏”的大型招商和商贸活动的节日。

今年通过积极宣传,“卖身节”的名气通过当地日本工业园及三资企业传到了国外,日本、俄罗斯、南韩等外国朋友和港澳台同胞组团前来参加了今年的东坑“卖身节”,日本《读卖新闻》还派出记者前来采访。东坑镇政府为“卖身节”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编印了“卖身节”传说故事的《东 坑风情录》,同时与东莞市旅游局联合推出“东坑卖身节两日游”专线等。节日当天除了“例牌”的商品展销会、歌舞茶艺表演、投资项目签约、泼水活动外,还新增加了特色巡游、书画展览、人才招聘会和歌舞狂欢夜等活动。整个东坑镇彩旗招展,人山人海,欢声笑语,人们不断泼水射水,呈现一派热烈欢快的气氛。

东坑这一富有中国奇特民风的“卖身节”,现已隐约成为“东莞第一节”。据悉,举行“卖身节”时,在承袭传统民风的同时,还有少数民族村寨风俗的舞蹈表演,市民在此可以欣赏粤曲、客家山歌,观看麒麟、醒狮欢舞,以及举行“篝火晚会”等活动。尤其是数里长街“射

水狂欢”更成为东莞民众的狂欢佳节。

“卖身节”这一民间传统节日焕发了勃勃生机,传统文化活动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使这个传统节日增添新意,发扬光大。

二、 端午节的赛龙舟和粽子:

端午的龙舟盛景,是东莞民间相传近300年的习俗。这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水乡各镇在举行传统赛龙舟时,都细选当地的鱼虾、精粮,煮好香甜的“龙船饭”和“端午粽”,相邀周边百乡的人前来闹游龙,万人淋泼吉祥的龙舟水。东莞水乡各镇区连续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持续近一个月,成为东莞一景。其中沙田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舟之乡”。

东莞对划龙舟这一传统水上体育活动十分重视,成立了东莞市龙舟协会,派出的龙舟队曾多次在香港、澳门、加拿大、新加坡及本地举行的国际龙舟比赛中夺得金杯,令乡亲们引以为豪。东莞的沙田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舟之乡”。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十五,东莞水乡各镇区连续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成为东莞一景。水乡各镇每年都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其中最出名的当数万江和道滘。 道滘龙舟赛起源于清末。由于道滘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土地肥沃,旱涝保收,因此农村自然经济较好,人口繁衍,村落多,为龙舟赛活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道滘龙舟竞赛由来已久,早在明清时代就已有龙舟竞赛的风俗习惯,而且场面盛大。民国年鉴,道滘15坊,就有龙舟15艘,由道滘龙船堂(日寇入侵时烧毁)管辖。龙船堂有田租收入,作为龙舟奖赛的活动经费,由15坊轮流当主会,主持龙舟趁景及比赛事宜。每年四月下旬,各坊都在河涌尾处挖出龙舟,洗刷修整后加刷猪油,然后到庙里取出龙头。各坊的龙头因神像不同而不同,龙头多种多样,十分耐看。安上龙头的龙舟,选择良辰吉日,划倒河边的水田里,拔下一束禾苗,放入龙嘴,然后锣鼓齐鸣,威风凛凛地划回本坊,这较抢青。为了参加竞赛,挑选年青力壮男子,每天练习几小时,能选上划头绍桡的,是最棒的小伙子。

为庆祝抗日胜利而举行的龙舟趁景活动,龙舟特别多,不但水乡各地的龙舟都来,领县增城、博罗、番禺也有100多艘龙舟在道滘河涌划来划去,有些还自发地开展短程比赛,锣鼓喧天,两岸人山人海,甚是热闹。过去道滘龙舟竞赛的特点,一是奖金奖品多,二是赛程特长,俗称放标或放大标。早上七时半在马洲渡头放头,绕桂洲尾,沿道滘河划至莞城的金鳌洲塔;转水角,下大汾水,入思贤河,再划到马洲渡头,直下桂洲尾,转弯沿道滘河划上闸门石狗爷,转入横滘口入新河,下律涌猪 洲尾转弯,如此三圈,再划上闸口石狗爷入横滘口,出三丫涌,绕三周最后到叶屋大宗夺标。这时,已是下午二时半或三时,历时七个半小时左右,可算是龙舟的马拉松比赛。日寇侵华时比赛中断。1946年 至1949年恢复上述里程的龙舟竞赛。

1981年起,每年五月初二为道滘龙舟竞赛日,比赛放头时间多定在中午十一时,赛程比过去短。近几年来的龙舟赛,赛程是由大沙尾九号船灯放头,直上横滘口,经律涌水道到大沙尾,划行一大圈,再由大沙尾上道滘大桥来回三圈半,历时两个钟头。

根据各地水乡的习惯:初一望牛墩、初六潢涌??,因此,道滘沿袭习俗是农历五月初二为龙舟节。

道窖裹蒸粽的历史源远流长,记载着道窖人的勤劳和智慧。据史记载,当年南宋少傅张世杰,驻军伶仃外的崖山,被元将张宏范攻破后,有叶、刘、吴、吾四人,不甘当徭役,逃落至此立村,繁衍生息,也带来了中原一带的文化习俗。这里土地肥沃,河涌繁多,下游为汪洋大海,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明清以后,更多的中原人迁居至此,使中原文化习俗得以保留和发展。道窖的裹蒸粽和龙舟赛初时也跟中原人一样,为的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后因水乡人经常要出航打渔,与水打交道,增加了祭拜河神一项,寄托着道窖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水乡人远航打渔出入平安的美好愿望。而且裹蒸粽初时的做法也与现在的中

原人做法一样,用棕叶包好糯米放入沸水中煮熟即可,吃时加少许白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灵手巧的道窖人对裹粽的做法逐渐加以了改进,加进了蛋黄、莲子、绿豆等物,做成了今天香飘千里的道窖裹蒸粽。而且种类繁多,有崧木粽、豆沙粽、莲子粽、咸肉粽等等。 “山到成名毕竟高”,道窖裹蒸粽得名并深受人们的喜爱,主要是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选用晚造糯米、自制咸蛋黄、五花腩肉、精选绿豆、湖南特产莲子、上等冬菇,配以佐料蒜蓉、沙姜、回香、八角、五香粉、白糖、淮盐等,用泡软洗净的上好青竹棕叶包好,加以东莞咸草绳捆绑密实,经沸水浸泡,明火滚煮。其技术要点是配料要均匀,火侯要拿捏得好,煮到6至8个小时,出炉时蛋香、肉香、米豆香溶为一体,芳香四溢,令人垂涎,食时加幼砂白糖,使人食欲大振,欲罢不能。

道窖裹蒸粽,是道窖的一大特产,驰名千里,被誉为“天下第一粽”。吃起来香甜滑腻,回味悠长,是道窖水乡人每年端午节,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和祭拜河神而做的一种糯米粽。以前每临端午节,道窖人家家做粽,用来自食和拜神。解放前民国时期,外号叫“红脸潮”的叶潮开始把自己做的粽子推上街去卖,其味才香飘四邻,得到了厚街、长安等其它镇人的喜爱。

悠悠道窖粽,粒粒水乡情。道窖裹蒸粽是道窖水乡劳动人民创造的驰名小吃、著名品牌,是道窖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反映了道窖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一面。虽然每年的道窖粽都供不应求,但道窖人都依然遵循最传统的做法,凡事亲力而为,从不偷工减料,做出的裹蒸粽特别粗大厚实,人食一只足矣。这也是道窖裹蒸粽之盛名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

三、 横沥牛墟

横沥牛墟起源于明末清初,与三水西南、鹤山沙坪并称广东“三大牛墟”,有近400年的历史,以耕牛交易量大、经营时间长而声名远播。横沥的商贸发展和牛墟的兴盛息息相关,至今每逢公历以三、六、九为尾数的日子,省内外各地客商、农民就会云集横沥,参加设在这里的耕牛交易墟市。

据横沥镇宣传办人员介绍,横沥牛墟交易地点曾几度变迁,1995年位于镇区骏马路的现代化横沥牛行正式建成,横沥牛墟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牛行占地面积19980平方米,建筑面积22980平方米,是目前东莞最大的单项耕牛市场。牛行设计美观,具浓厚的园林特色,内设果林区、试耕区和园林式的交易区,并配有牛宾馆、牛泳池、牛花园、牛医院和金牛酒店,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横沥牛行买卖牛只品种甚多,水牛、黄牛、牛仔、壮牛、残牛样样俱全,行内有经纪当场评价议价,买卖双方当场交易。长期以来,来自本省、山东、安徽、湖南、广西、福建等地的牛客络绎不绝。现今,每逢墟日,牛行成交量少则百多头,多则上千头。这些牛不但畅销周边地区,还远销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

虽然今天的牛墟已被牛行取代,但是作为当时的交易市场,对东莞经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当仁不让为搜酷一族所喜爱。

四、咸水歌:

咸水歌是广东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又称“白话渔歌”。因为渔民长期出海捕鱼,与咸水打交道,所以称咸水歌。

咸水歌在东莞主要留传于新湾、沙田、麻涌、中堂等地。珠江三角洲有疍家人的地方都有人唱咸水歌。

咸水歌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或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有独唱、对唱等形式,以对唱为主。男唱前两句,女唱后两句。男称女为“姑妹”,女称男为“兄哥”。尾音多为“啊嚟”。咸水歌主要有情歌和哀歌两种。情歌是适龄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或婚嫁过程中唱的;而哀歌主要是在长辈辞世时唱的。

咸水歌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吟唱,但是那种用歌声来表达真情实感的举动,的确反应了

劳动人民纯朴的情操。

五、 舞狮(龙、麒麟、凤):

醒狮民间艺术在莞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逢新春及喜庆日 子,人们喜舞狮以示吉庆,深受群众喜爱,流传至今。醒狮活动在东莞城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东莞民间以动物造型的舞蹈丰富多彩,有龙舞、凤舞、狮子舞、麒麟舞和貔貅舞。特别是狮子舞,技术精湛,演技非凡,扬威四海,长安镇还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狮之乡”。 麒麟则以清溪镇、樟木头镇较为出色。每年元宵节,市政府均组织大型群狮贺元宵活动,数百台醒狮、金龙、彩凤、麒麟参加,万人空巷。

1985年成立了东莞市武术醒狮协会,全市群众性的醒狮活动蓬勃发展,醒狮艺术不断提高。涌现 出一批高水平的醒狮队,参加国内外的醒狮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向中外观众展现了"南狮"的新风采。

1996年9月29日,石排中坑明德醒狮队代表广东省参加第六届全国"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一曲《醒狮踩高桩》勇夺大赛唯一的特别大奖。从而声誉鹊起,并多次在文化部、公安部、中央电视台以及省、市、深圳和香港等地举办的大型庆典活动上登台亮相,一展风采。中坑村于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1999年12月18-20日在长安镇举行了第四届中国国际舞狮邀请赛。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比利时、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北及中国大陆的深圳、南海、番禺等地的16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其中长安镇也派出了锦厦龙狮团和街口醒狮队两支代表队参加角逐。马来西亚队获得冠军,长安锦厦队和街口队分别获得第五名和第七名。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龙狮协会向长安镇赠送了"舞狮之乡,再创辉煌"的锦旗。

2000年4月,大朗镇巷头村醒狮队代表我国参加加拿大多伦多汇艺节国际醒狮邀请赛,荣获冠军。东莞醒狮艺术闻名中外,受到海外民众的热烈欢迎。

六、 桥头日:

“桥头日”是东莞市桥头镇一年一度的镇庆日,已成为桥头镇的传统节日。其起源于1987年7月,镇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28日定为“桥头日”。其意义是:“桥头日”为桥头镇人民的欢庆节日,通过邀请本镇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设厂的外商宾客,各地的嘉宾、乡亲和有关领导,与全镇人民共聚一堂。欢庆桥头镇一年各项事业的日益进步,检阅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亲身感受政通人和的盛世丰年,携手共商开拓进取的宏图大计。“桥头日”是联络乡情,广交朋友,增进友谊,招商引资的盛会。

1987年6月28日的第一个“桥头日”,举行了桥头首届龙舟竞渡、文德中学落成庆典、文艺演唱会、烟花晚会、迎宾宴会等一系列活动。以后每年的“桥头日”除了对上述活动有所保留外,还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如学校、医院、敬老院、公园等公益设施的奠基或落成庆典、工业园区的开工和投产庆典、书画摄影展、革命歌曲比赛、外来工卡拉OK大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桥头日”当天全镇彩旗招展,花团锦簇,万人空巷,欢声笑语,盛况空前,呈现一派团结奋进,欢乐祥和的热烈气氛。

“桥头日”举办十几年来,每年都极具特色,热烈圆满,为桥头镇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香港文汇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东莞日报、珠江经济电台等国内外新闻媒体也作了专题报道,“桥头日”远近闻名,已成为东莞地区新的“民俗风情”亮点。

七、荔枝节:

东莞荔枝有“岭南第一品”、“果王”之美称,每年六月至七月荔枝成熟之际,正值桂味、糯米糍等优质荔枝成熟季节。东莞各地均以佳果迎接四方来宾,相继举办“荔枝节”,共庆丰收,共聚友谊。全市各镇都节日期间有大型文体活动,商贸活动等。最吸引人的是游人和客人亲身到荔枝园采尝鲜荔枝,别有一番风趣。其中大朗镇、寮步镇、大岭山镇、常平镇等主要产区最有特色。

八、 客家山歌:

东莞清溪、樟木头等镇的客家人唱山歌早就有名,每逢节日,经常举行各类山歌表演或比赛,热闹非凡。

早在800年前,清溪就有客家人在银瓶山下定居,客家人有在作息之余即兴唱咏的习俗,清溪山歌就是在那时候产生和开始流传的。起初是为了抒发喜怒哀乐情绪所哼出来单调的欢呼或哀叹声,后来配合了撑船、挑担、砍树、走路等自然活动哼出声音以表达情绪和壮胆,或为对岸、远山的人对话高声喊叫,而逐渐演变成歌调。目前流传下来的山歌,可分为放牛歌、割草歌以及四六联、白口联、平山民歌等,任何歌词都可以由唱的人自己去整理与创作。山歌题材广泛、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喻,韵脚齐整。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

清溪客家山歌的曲调各地也有不同,有“号子山歌”,多采用“哟嗬哈”等衬词,节奏自由,用假声唱,声音高亢。也有像快板山歌之类的,曲调无拖腔,把节奏紧缩,将速度加快来演唱,好听极了。

据悉,和《比翼双飞奔小康》一样,清溪客家山歌里大半是情歌。清溪人唱情歌,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唱得文绉绉的,他们见啥唱啥,信口开河,开口成歌,妙不可言。他们的引用、比喻、想像和夸张均独具特色。男女情歌对唱一般富有挑逗性,歌词也常常随口而出,往往也有高潮处。据说以前采松脂的小伙子和砍柴的姑娘对唱,几个回合唱罢,小伙子有些招架不住,想要收场,口气软了下来,唱道:“一条路子走又走,对面娘子叫啥名,啥名啥姓给哥说,给我这去免探听。”姑娘见他想溜,便加强攻势:“一条路子走又走,对面娘子是您娘,小汉含饭给你吃,大汉作子不识娘。”

在接触客家山歌时,我们发现,只要有人主动引唱,山歌就会像流水一样在其他人口中哗哗流淌。

古曲唱出新韵味

“客家山歌虽然好,但像食物一样,东西虽然好,也要变变口味,才能适应人们新的口味。有一件事让我记忆良深,当时我们镇举办一个晚会,刚开始到场的有1000多人,但人们一听那老旧的客家山歌,过一会就走得差不多了,最后只剩下100来号人。”清溪镇委宣传办的张仁良回忆说。

“当一种艺术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时,怎么办?只有改革和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溪镇专门请来专家和老山歌手,对历史悠久的清溪客家山歌进行改革,改变了过去只有四句的老路,从歌词和曲调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创作了《赞清溪》、《甜》、《清溪我的家》、《新年再开幸福泉》等一大批客家新山歌。这批山歌在内容上增加了现代气息,有不少歌词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山歌手们在演唱过程中,既保留纯朴、简洁和生活化的传统风格,又努力使曲调更加优美。这批山歌搬上舞台时,歌手们更是让它们由歌唱转化为综合艺术。如新编排的《比翼双飞奔小康》,采用舞伴歌的新形式,既有男女对唱,又有新颖独特的舞蹈,还改进了配器,从而大大增强了观赏性。

事实也证明了改革的可行性。在“古风新韵唱小康”——广东省客家山歌擂台赛中,由清溪镇山歌协会成员组成的代表队表演的女声独唱《玉兰花香到珠江》、男女对唱《比翼双飞奔小康》分别获得银奖、铜奖;根据客家新山歌《甜》改编的舞蹈,获得东莞市青年舞蹈大赛铜奖。

“文艺只有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清溪的山歌手们表示,他们将对客家新山歌继续进行创新,力争唱出山歌新天地。

九、 新年习俗:

除夕:除夕是民间一年中最忙的一天。是日,千村万落、各家各户进行清洁、除秽,张贴春 联,把房屋布置一新。中午,主妇捧着三牲酒茗,到宗词、庙宇给祖先、神灵供奉,

篇四:东莞那些年辉煌过的烟花 回首处已成寂寞灰烬

东莞那些年辉煌过的烟花 回首处已成寂寞灰烬

“当时如果没有东莞烟花炮竹厂,莞城得饿死很多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东莞烟花炮竹厂让厂内一千多个职工和厂外成千上万个加工者免于饥饿:大人可以挣回食物,小孩可以挣回学费。更不用说在它的影响下,全市相继成立的万江烟花炮竹厂、篁村烟花炮竹厂等,又让多少人得益。改革开放后,东莞烟花炮竹厂一年30多万箱的出口量居全国行业第一。进入上世纪代尾期,更是辉煌不断,先是代表中国到加拿大参加烟花比赛并拿下了金奖,接着又被指定为广州全运会燃放烟花。但自1989年成立总厂下设3个厂后,从辉煌到衰落只在眨眼间。这个从明嘉靖四十二年就兴起至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的行业,也随着总厂的衰落而衰落了。

30年代·老莞人的回忆

从3岁开始做炮竹“天后诞”望烟花满江

每逢农历四月十三日“洞宾诞”和六月十三日“天后诞”,沿万江洲东江河畔,架起烟火棚架,白天竞放炮头,万炮齐响;晚上燃放“望灯”、“仕林祭塔”、“鸦雀巢”等架上烟花,照亮了东江,也照亮了每个孩子和大人的脸庞。在大家盼望中,烟花艺人开始扮相了,把烟花制品扎在身上,或拿在手里,表演“状元游街”、“文王访贤”、“貂蝉拜月”、“夜战马超”等烟花戏。人山人海,炮声与笑声交织,盛况空前。这种景况直到解放后才被废止,但美丽的烟花早已烙在一代又一代老莞人心里,包括张溢棠。 在东莞宾馆西餐厅,已经84岁的张溢棠精神不错,“我从3岁开始就做炮竹,帮忙插导火线”,提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烟花炮竹业,张溢棠两道白色的眉毛紧皱,陷入了短暂的深思。他转过头,隔着玻璃望着窗外毛毛细雨。夏日的午后,这雨又细又长,悠长得如他80多年的生命历程。太多故事了,多到他不知从何说起。从他记事起时,他知道他爷爷、父亲都是做炮竹的。“在莞城,甚至整个东莞,那个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炮竹制作,小孩子从会走路讲话开始就帮忙了。”

张溢棠所说的“那个年代”,指的上个世纪30年代左右。从1918年起,东莞从事烟花炮竹业生产作坊,由200多家发展到470多家,至1930年,东莞烟花炮竹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单莞城就有30多家炮竹庄,较大商号有张大益、陈大益、广怡昌、罗华泰等。“烟花是烟花,炮竹是炮竹,那时候主要做炮竹,每天,我爷爷他们做好后,就会背到炮竹庄,卖掉,同时用所得的部分钱换回一些制造材料,那些炮竹庄会把收购起来的炮竹卖到外地去。”张溢棠终于收回了目光,拿起杯子喝了一口水,他似乎找到了讲述的切入口。

万江租、金鳌洲是东莞最早生产烟花炮竹的地方。张溢棠爷爷原是万江村头村人,其父亲迁来莞城后,他出生在莞城旨亭街,从小便跟着家里人做炮竹。从6岁开始就做炮竹散工,后来开始在登利莱等炮竹厂做工人。日寇南侵后不久,莞城烟花炮竹业厂家及小作坊不少歇业,张溢棠只能去一家火柴厂做事,“那时候我是做大工,装火药,工资高,做了有六七年。”后来因为该厂发生了一次爆炸,张溢棠被炸伤,才转行回莞城做五金店员,不久又被派去樟木头工作。直到1956年东莞烟花炮竹厂成立,才调回来当副厂长。 50年代·行业的转折

东莞烟花炮竹厂成立产品远销五大洲

陈伯陶在《东莞县志》记载:“炮竹出邑城,大者名茶炮,次名江炮,小者以药线连缀名串炮,大小相间名间子炮,邑中工作凡万余人,制成销售四远及外洋,为工艺出产一大宗。”东莞烟花炮竹业兴起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从17世纪末起,便有少量出口,夹带在头菜、水草、凉粉草中远销到东南亚一带。后来,清政府开放海禁,外销扩大到欧洲、美洲、澳洲、非洲等世界各地。据不完全统计,清光绪十三年(1887)炮竹出口金额为100余万两白银。

其间,东莞烟花炮竹业几经沉浮,但1956年绝对是一个转折年,因为东莞烟花炮竹厂在这年1月份成立了。这是一家由当时罗华泰、张大益等16家私人厂合并而成的公私合营厂。“当年6月6日我被调回来任副厂长,时任厂长是原罗华泰的罗旭,但因为我代表的是公方,厂里基本由我说了算,不过工资比工人还低。”张溢棠笑了笑,拿起杯子又喝了一口水,接着说:“当时管理人员工资都比工人少,我每月工资有35元,工人计件的,一般有40多元,如果是装火药的大工,可以挣到100多块,是我工资的三四倍。” 东莞烟花炮竹厂成立之初工人不多,才300人左右,主要来自原私人厂的工人。到了1957年,东莞烟花炮竹产品恢复了外贸出口,产品远销五大洲56个国家和地区,当年厂职工就发展到1000多人,厂外加工工人还有1550多人。当年总产量达2.96万箱,总值131.74万元。第二年,东莞烟花炮竹厂把设在万江、篁村的两车间下放给当地万江公社和篁村公社,分别成立万江炮竹厂和篁村炮竹厂。从1957年到1966年期间,石龙烟花厂等相继成立,到1966年底,有烟花炮竹厂11家,职工2247人,厂外加工者6810人,年产值1762.49万元。

60年代·市民的狂欢

十万厂外工人领料加工凌晨3点开始排队

“经过审核合格,我们就给一户发一本加工资格证,可以来烟花炮竹厂拿材料,做好后再送过来验收,1966年时厂外加工有6000多人,实际一户一家大小都在做,大人白天种田晚上回来做,小孩白天上课晚上回来也做,至少也有五六个人,所以实际上当时参与加工的人数起码有好几万人。”张溢棠笑着说,他们当时号称从业者达10万人,因为在印象中家家户户都在做。不过厂外加工比厂里职工待遇要差点,一家人勤快点,一个月也只能挣个近百元。

1966年的辉煌对张溢棠来说远不止如此。1959年转正成为厂长的他,从第二年开始就琢磨如何改进效率,这时厂子已经改为国营厂了。到1966年他便让东莞烟花炮竹厂实现了纸管机械化。“那时候跟农具厂合作,我们出点子,他们出技术,成功后江西、湖南的同行陆续来参观,还订购了不少机器,给农具厂赚了一把。”说到得意之处,笑容又爬上了张溢棠的脸庞,他说:“这是我在东莞烟花炮竹厂32年最得意三件事之一。”机械化后,最明显的变化是效率,职工计件工资涨到了50元左右,以致后来坊间传言:“咔嚓,切一刀,一包三个五。”当时一包三个五香烟1.5元。

“当时如果没有东莞烟花炮竹厂,莞城得饿死很多人。”老莞城人杨裕华对张溢棠这句话深有体会。1968年,杨裕华刚好13岁,跟他奶奶一起住,姐姐和大哥都下乡了,他父母在番禺教书,每月给的两三块钱刚好够租屋,吃饭和读书都成了问题。街坊见他生活困难,便从烟花炮竹厂领来的材料分点给他做。“我本来没有加工资格的,跟街坊拿了材料做好后,再给他们拿去厂里换钱,一个月能赚八九块吧。”杨裕华笑着说,“伙食和学费都能挣到。”

他感谢街坊的照顾:“即使有烟花炮竹厂发的本子,也得从凌晨3点排队才可以保证领到制作材料,来晚了,厂里派完就没有了。”到了1970年,在批判所谓“金钱挂帅”的背景下,东莞烟花炮竹厂取消计件工资,实行计时工资。“1971年,当时东莞烟花炮竹厂的工资一个月是23元,虽然低了近一半,但还

是比我当时的待遇好。”杨裕华记得,因为不是职工家属也没有关系,他只能去当建筑小工,工资仅有15元到19元。

黄金十年·经济居首&“政治任务”

加拿大大赛拿金奖烟花绽放港澳及全运会

1972年中美建交后,随着对美贸易的发展,烟花炮竹出口需求日增,莞城、太平、厚街都兴办了烟花炮竹厂,到1976年底,年总产值达到5224.29万元。位于莞城镇向阳路10号的东莞烟花炮竹厂一直是行业龙头,一年30多万箱的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只是如今从莞城文化广场出发,通向人民公园的这条向阳路,如果不是老莞人,早已不知道10号位置了。“从1977年开始,东莞烟花炮竹厂迎来了黄金十年。”张溢棠个人的辉煌则是在1984年,那年,他被邀请去北京,参加国庆三十五周年烟花燃放的设计,“专门设计国庆节庆典燃放的烟花图案”。

1986年5月某日,临近中午,张溢棠不停地抬头看挂在墙上的钟,10点了。他站起来,来回走了几圈,又抬头看钟,快11点了。“叮铃铃??”旁边的电话终于响了。张溢棠条件反射般扑过去。“拿起话筒那瞬间,我心一紧,就怕听到不好消息,但电话那头传来搭档爽朗的笑声,我紧绷的心才松下来。”20多年过去了,想起这一幕,张溢棠虽然一再表示对当时自己的技术胸有成竹,但“紧张还是有的”,这在“当时可是政治任务”。

当年年初,东莞市烟花炮竹厂接到了国家轻工部的一个任务:代表中国参加5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烟火比赛。张溢棠等几人经过半个月的讨论,终于拿出了一个方案,即将中国万里长城与加拿大枫叶旗组合在一起,加上一个手拉手的图形,主题为中加友谊。张溢棠回忆说:“当时有考虑过五星红旗,但烟花图案制作比较难。”后来,经过10多次的试验,赶在5月去参加了比赛,结果拿到了第一名。

“那时候出国不容易,我之前去过加拿大蒙特利尔,比赛时就让给副厂长小吴去,他带了20多个人,绝大部分是安装工人。”没有亲身经历的张溢棠只能听吴副厂长回来后描述:比赛当晚,中国大型架上烟花“中加友谊”在一秒钟之内全部点燃,前下方是100米长的银色长城,和仅枫叶就长30米的枫叶旗,后上方是两束巨大的盆珠,交射在一起,像两只紧握在一起的大手。场内欢声雷动,不少现场观众激动得跳起来,称“从未见过这么美丽的烟花”。

东莞烟花炮竹厂的辉煌延续到了第二年在当年东莞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出口创汇50万美元以上的有12家企业中,东莞市烟花炮竹厂居首。1987年底,东莞烟花炮竹业年总产值达2.12亿元,实现税利0.22亿元,出口创汇0.30亿美元,包括辅助协作厂,安置劳力达6.9万多人,成为东莞当时支柱产业之一。张溢棠作为厂长的一个月工资也涨到了2000多元,当时最高的制火药大工是1700多元。

“这年先是在春节期间为香港市民燃放大型烟花表演,轰动香港”,张溢棠忆述,然后到了6月份,他们又在澳门横跨氹仔大桥成功点燃了长达3988米的“仙女牌”长串炮竹,被列入“健力士世界纪录大全”。 同年10月,全国第六届全运会在广州召开。东莞烟花炮竹厂被指定为全运会开、闭幕式燃放大型高空烟花任务。“前后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开闭幕式外,中间还燃放了五六场,每次我都在场指挥,要保证绝对安全。后来这些礼花弹还获得轻工部金牌奖。”张溢棠呷了口水,又转头看了看窗外,雨不知何时已停,但乌黑的云还是压着要透下来的光线,他眼睛微眯,神情却还沉醉在当年的辉煌中。这也难怪,20多年过

去了,连只是跟车去拍照的杨裕华对当年威水史也历历在目:“那时候,十多辆车载着烟花浩浩荡荡开过去,前面有警车开道,威得不得了。”

90年代·寂寞谢幕

爆炸事故后被令停产东莞花炮工厂次第消亡

“砰”的一声巨响,惊碎了东莞烟花炮竹行业的辉煌之梦。这天是1990年11月15日,爆炸造成5人死亡、42人受伤。这已经是张溢棠退休两年后的事情了。1988年,张溢棠在获得东莞烟花炮竹业唯一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后,便退休了。第二年,东莞烟花炮竹厂便成立了总厂,下设东莞烟花炮竹一厂、二厂,以及东莞烟花炮竹制品厂。这次爆炸事故发生在东莞烟花炮竹二厂,爆炸时远在运河边的林业局的窗玻璃都被震碎了。

“当时二厂厂长刚好是我弟弟张国寰,据一些朋友说,当时爆炸时连远在广州番禺的人都能感觉到。”张溢棠感叹地说,机械化、研制出小型魔术烟花和安全是他在东莞烟花炮竹厂32年最得意的三件事,这么多年来没有出过什么大事故“一离任就出事,多少有点运气成分吧。”如今,位于党校附近的小山坳里绿树成荫,已经很难找到当年烟花炮竹二厂的影子了。这次爆炸也直接导致了市政府禁止烟花炮竹厂开工。 一厂、二厂和制品厂都停工了。位于城区的其他爆竹厂也被要求迁移到远离市区的地方,但由于烟花炮竹的生产加工一直存在安全隐患,最终整个东莞市的烟花厂都不准做了。停产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一厂还在很长一段时间从事着与烟花爆竹相关的业务,比如替别人燃放烟花,将外地生产的烟花贴上自己牌子销售等,但最终也停业了。位于向阳路的制品厂已经在旧城改造中变成一堆瓦砾。

窗外雨又下起来了,较之前更紧,淅淅沥沥的。十多年过去了,东莞烟花炮竹业成了东莞人一份尘封的记忆。已经84岁的张溢棠,满头白发,他依在窗边,背影跟烟花般寂寞。寂寞烟花,或许这个词组是对东莞烟花爆竹产业最恰当的描述。

口述史

张溢棠,1928年生,东莞烟花炮竹厂厂长)

小型魔术烟花当年曾卖2万箱

当厂长后,我当时因为要研究机械化和新品种,吃住都在厂里。虽然我家离厂走路才几分钟的路程,但当时我有4个孩子,都还小,他们吵闹会影响到我。平时夜晚加班到12点很正常,不过因为身体原因,很少通宵加班。)

1968年,我们研制出了一种小型魔术烟花,当时是从湖南“地老鼠”烟花得到启发的。这是我在东莞烟花炮竹厂32年最得意的一件事。这种烟花八只一排,不但体积小,而且有红、绿、黄三种颜色,是东莞第一种有颜色的烟花。当时很受外国人欢迎,就这一种烟花能卖到2万箱,是当时最畅销的烟花。 应邀到澳门“放炮”创世界纪录

1987年6月份,应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邀请,我们携带名牌产品“仙女牌”全红长串礼炮,赴澳门参加一个庆典。这串炮竹长达3988米,共有278.8万个炮竹,含火药600公斤。当时最难的是控制时间和一次点爆,你不能在人家开幕还没有结束时就爆完了或者熄火了。我带队提前来到燃放地点,从晚上12点

开始安装,将经过20多次试验、每串长30米的炮竹一截一截接起来,一直干到第二天中午12点。下午1时,礼炮从起点点燃,一路脆响,急密有致,红花飞扬,场景十分壮观。点燃后我们一路跟着炮竹跑,最担心是熄火了。沿途也吸引了数万市民围观,直到下午5点多钟,整串礼炮燃毕,时间比要求的6小时还长了40多分钟。被列入“健力士世界纪录大全”。

杨裕华,1955年生,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全运会运烟花警察开道很威风

我虽然不是东莞烟花炮竹厂员工,但广州全运会我全程参与了。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除了开、闭幕式外,其间每隔三四天就要燃放一次烟花。每次晚上需要放时,考虑到时间和安全性,当天早上凌晨四五点就得装烟花,然后出发。那时候觉得很累。不过10多台车浩浩荡荡,前面有警车开道,相当的威风。从厂出发到中堂这段,是东莞警察护送,从中堂到广州,就由广州警察负责了,转接地点就在中堂。到广州后,一般要安装几个小时。我当时主要是负责拍照,所以广州天河体育馆每个角度我都走过。 变迁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东莞炮竹兴起;

1956年,全县烟花炮竹业实行公私合营,成立东莞烟花炮竹厂;

1970年,取消计件工资和适当发放奖励金制度;

1977年,府城烟花炮竹厂建成,初期为东莞烟花炮竹厂加工炮竹出口;)

1981年,东莞烟花炮竹厂实验厂在3月筹建,于1982年投产;

1984年,东莞县烟花炮竹工业公司成立;

1986年,东莞市烟花炮竹厂获得了加拿大蒙特利尔第二届国际烟花比赛夺得第一名;

1987年,东莞市烟花炮竹厂制作的“仙女牌”全红长串礼炮被列入“健力士世界纪录大全”;为中国第六届全运会承担开幕、闭幕的烟花燃放表演;

1989年,东莞市烟花炮竹厂成立总厂,下设东莞烟花炮竹一厂、二厂,以及东莞烟花炮竹制品厂; 1990年,东莞烟花炮竹二厂发生爆炸,从那时起,东莞市政府不准烟花炮竹厂开工,东莞烟花自此衰落。

篇五:东莞问题之人力

东莞“员工荒”源于企业的无良无知、政府的无能无策、劳动力市埸唯利无序

众所周知,自今年五月份起,东莞地区几乎所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低端酒店服务业,甚至洗浴沐足行业,无论平时名声是好是坏,此时均不同程度地陷入“员工荒”的泥潭而不可自拔,企业的生产经营经营状况已经严重因此受到影响,有大把订单却极难招到人来做,老板们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般!有的老板无奈之下,被迫从有限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来给员工加工资,希望员工不要频繁离职,希望人事部能够凭此招到足够多的员工来干活完成订单,却发现,钱付出去了却如泥牛如海无影无踪,员工该走的还是要走,人事部该招不到人还是招不到人,并且,此状况是大有愈演愈烈的势态!

我从90年代未期就在东莞地区从事不同类型企业并且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至今,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这边劳动力市埸十年内的大起大落、风云变幻,如今的我也是陷于“员工荒”的折磨而焦头烂额,生产线严重告急,老板每天责难,压力均落在我头上,却是无计可施。

今天我为什么要写这么一篇东西,实在是想先一吐为快,暂时缓解一下心头的压力。 取这样的标题我绝不是哗众取宠,实在是我多年的经验总结所谈,如果这些根源性的问题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可以想像并肯定,五年之内,东莞将会无人可用,东莞甚至整个珠三角范围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会无任何生存空间!

因为,作为转型尚未成功的东莞,劳动密集型企业仍是经济发展重中之重,而这些企业的生存条件最重要的就是要利用一大批文化不需要太高、脑袋不需要很聪明、干活任劳任怨的外来员工,而现在,“员工荒”所指的就是这样一批人。

最近的官方“统计”,东莞外来人口达584万,如果在一年前的很长时期内,我会说,这个数字即使乘以2也是太保守,但是现在,我不得不佩服官方统计的准确性了,现在的东莞外来人口的数量也就这么多了,因为从年初以来,东莞的外来人员至少流失了50%以上,这些人哪去了?都离开东莞了!就是这半年多时间发生的事!

以我身边发生的为例,我服务的企业去年同期员工人数多达2800人,而现在,企业如需完成生产运营的用人需求仍在这个数字,可是人数却在最近数月内停留在1400人左右,甚至还在不断下降,我调查过周边多家同类型的企业人事经理,说法大同小异,都是急得好像热锅上的蚂蚁。为什么?就是不停地招人,可是人走得却总是比招来的人多。而且,很多本地朋友家的出租屋租金一降再降,出租率仍比往年同期下降一半之多。所以说,再加上最近众多已经倒闭的企业,我认为,总人数50%外来人口在东莞地区“人间蒸发”之说法是一点不为过的!

进入八月份后,可以说,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于普通员工的需求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提高薪资、出省招聘、镇内设摊招聘等等,可以说,在招聘方式上,可谓百花齐放,手段各一,但是收效甚微,生产总用工人数仍然呈直线下降态势,订单完不成,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大多数老板现在是在勒紧裤腰带咬牙支撑着。

综上这么多话,实在是想将东莞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的“员工荒”现状讲得更清楚些,但我自己感觉却是仍然是远没讲透,也不想再讲了,一句话,我到东莞十多年,今年的“员工荒”势态是前所未有的,现在回到主题讲一讲如此恶劣的“员工荒”现状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为何我认为“员工荒”源于企业老板的无良无知。

东莞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老板们中有没有好老板?答案是肯定的,还是有一小部分的,比如我目前所服务的企业老板也算是一个比较有良心的老板,近五年来,我是眼看着他积极主动地下令在不断改善员工生活福利方面投入巨资,也眼看着金融危机期间他连续六个月巨亏数百万元为处于放假期间的员工每月发放近千元的工资。但如此也只能是说明老板能够略为提前预知危机的发生而采取的临时抱佛脚的良心发现,却是改变不了大形势下区域性劳动力

市埸整体恶化的现状。因为在这个地方,除了极少部分有良心发现的老板外,大部分企业主对于中国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市埸的实际情况根本没有正确的认知和体会,当初被地方政府招商进入东莞时,他们得到的信息就是中国最大优势是不缺劳动力,东莞这里尤其是不缺干活任劳任怨的外来员工,尽管来这边投资吧!中国内地很穷,有很多的剩余劳动力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向东莞涌入,你们在东莞投资,是不用担心没有员工干活的。而事实是,在两三年之前,确实这些老板在每月支付了极其廉价的薪资,每天提供了不足五元的伙食标准,却收获了这些外来员工们每天做牛做马般地没日没夜地进行超负荷的劳动,为这些外商老板们赚取了不计其数的利润。

97年以前的东莞劳动力市埸及劳资状态我不熟悉,因为那时我还没有来到这里。我就说说我所知道的东西吧,97年之后我来到东莞,至今主要经历过三家大型港台型劳动密集型工厂企业工作,没有例外的是,至今为止,这些企业一线员工的每月加班时均100小时左右,多的甚至达到150小时以上,而在这期间的员工总收入薪资变化及民工出租房租金变化数据如下:

1997年至2000年:500~800元每月,单房出租屋租金150元~200元/月;

2001年至2004年:800~900元每月,单房出租屋租金200元~250元/月;

2005年至2008年:900~1400元每月,单房出租屋租金200元~300元/月;

2008年至今,1400~2000元每月,单房出租屋租金200元以下,100元也能租到。 也许有人会说,以上数据说明员工的收入越来越高了,生活成本看似也下降了,怎么可能员工会越来越紧缺了呢?

这些数据目前有很多的专家、媒体也是认同并频见发表,也说出了以上疑问,但我要说的是,如果众多企业老板也是这么认为的话,只能说明老板们无良无知,如此下去,企业走向没落是迟早的事。

“员工荒”的原因很多已经在国内外各大媒体尤其是中央2台经济半小时节目中披露很多,很多观点我也是很赞同,比如,内地企业近年发展速度加快,用人需求增大,员工需求也极速增加,工资水平相对珠三角也是紧追猛赶,在此情况下,东莞现在不发生民工荒,何时发生?外来员工不聪明,但不代表他们傻,家门口大把工作等着自己干,工资又少不到哪里,干嘛背井离乡,到东莞受苦受累挣哪么点钱啊?于是乎,已经回家的人纷纷就地就业了,于是乎,正在东莞工厂气喘吁吁上班员工们干脆工资也不要了,拎起行李回家乡就业了! 关键是,在内地工作现很好找,工资差不多,生活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计了,最重要的是,回家总是有家的感觉!

半年内,东莞逃离少了一半的外来人员,不是这半年造成的,而是这也10来年企业老板的无知无良造成的。这是一种原始的积累,是一种长期压抑的释放!

过去十多年,我看到,员工每月最多不过千多元工资是通过每天上班至少11个小时换来的;

过去十多年,我看到,员工餐盘里两三片大肥肉片是他们利用最多半小时的就餐时间含泪咽下去的;

过去十多年,我看到,给员工做菜用的油从来都是用大汽油桶装的不知怎么炼出来的三无产品,因为便宜,吃过几次,没有一点真正油的香味;

过去十多年,每年的春节,广州火车站埸人山人海,眼巴巴等着回家的外来员工的为了一张火车票的心情令人心酸;

过去十多年,很多次曾经服务过的老板们当着我的面说那些员工,“外面的员工大把的是,我又没用枪指着他们来我这里上班”,而他们说这些话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员工偷偷说了一些不满的话语。

过去的十多年,我看看身边的老板们座车越换越高级,厂房别墅越修越漂亮,而最底层

的员工们永远是拿着那点可怜兮兮微薄工资;

过去十多年,那些被工厂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员工们。。。。。。

到现在为止,我与我身边的众多同行交流时,他们除了为招不工深感焦虑的同时,更多是因为老板无条件的责难的施加的压力而感到无所是从,因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原则是“没有任何理由”!可是,无知的老板们,如果这些理由你不好好领会一下,最后完蛋的可是你们喔!

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呈现经济发展平面化的势态,各个国内内域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势态已经与珠三角所谓的经济特区的差距越来越小,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市埸基数在此种经济环境下已经越来越充分得到稀释,多数长期在珠三角地区工作的员工已经不限于背井离乡求取生存了,面对现实,他们可选择的空间也是越来越充分了。

去年底扑面而至的“金融危机”,令得众多东莞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等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订单没有了,员工富余了,利润下降了,甚至没有利润了,这些以前十多年甚至几十年赚得流油的老板们一看情形不对,好像大家都约好了似的,一夜之间将工厂富余的员工视为八代祖宗传下来的仇敌,非得除之而后快!种种裁解员工的手法好像现在招聘员工的花样一般,可谓百花齐放,大家共同的目的就花最少的钱,裁掉最多的人,最好是不花钱。在去年的8月份直至年终,整个珠三角在上班时间,最忙的不是工厂车间,而是各大火车站、客运站,员工们纷纷被裁掉了,失去了工作,带着一脸悲怆,背着行李随着人山人海含恨离开了东莞,在踏上火车前,他们心里在暗暗发誓:永远不来了,东莞永别了!

东莞近两年来叫喊要“腾笼换鸟”,我想这也是地方政府领导们在这些时间已经清醒看到此种危机即将降临而被动地叫出的口号,但是,口号归口号,经济转型不是通过喊下口号就可以轻易完成,目前,东莞经济还是要重点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贡献,所以说,我认为“腾笼换鸟”的口号还是要再持续叫喊个很多年。但是,笼子是不要要收拾得更干净些,鸟儿们是不是要通过政府的力量培训培训让这些鸟儿们仁慈些,财富分配重新进行一个更加合理的规划。否则,笼子还是那只笼子,鸟儿们还是那些鸟儿们,根源性问题得不到解决,是吸引不了凤凰筑巢的。

接下来我再说说东莞政府部门面对“员工荒”无能无策!

俗话说,长城不是一天造就的,而我要说,“员工荒”也不是一天炼就的!

不懂的、没有深刻体会的、没见过的我不说,我怕说错,我只说一些我经历过并体会过的东西。东莞一般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目前的薪资水平相对内地而言,虽然高不了多少,但还是有一定优势,如果政府部门引导得力,我认为,“员工荒”不会来得如此气势汹涌,最码也会温柔一些,或者晚来一些时间,可是现在,只怕已经跌入万劫不复之地,要想翻身可谓太难了!

东莞无论是政府的财富还是本地人的财富是令人炫目的,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财富的形成,绝大多数是通过无数的外来员工通过超负荷的劳动创造的,这些外来员工有极少部分通过个人的努力做到了企业的高管,生活相对富足稳定,但是却有绝大部分的普通员工一边在直接创造大量的财富,一边却在为自己明天的基本衣食住行发愁,因为他们的收入相对东莞的消费水平是极低的,一顿像样餐饮消费、一件像样的时装,对于他们是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劳动积累,更不用说购车买房了,离开了这个数目庞大的群体,东莞可以说一定会变成死城一座,可是,十多年来,我没有看到政府部门对于这些外来员工群体做过什么实质性有益动作,他们十数年如一日,在响应中国已故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号召:过去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现在吃进去的还是草,挤出来的还是奶!

我曾经有幸在去年得到东莞政府部门主要领导的“接见”,当时,领导问我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出来,我就说,希望政府部门在对待改善外来员工生活福利待遇方面做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他说了半天,无外乎是政府修了多少路,建了多少桥,盖了很多漂亮的公园等等,关

于员工吃什么、穿什么、拿多少钱这是企业老板应尽的社会责任,应由企业老板完成。我不由得暗暗骂了一句,我操,企业老板要是愿意做这些,我还要和你说吗?

在2004年之前,员工在企业内的权益是根本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员工在企业中因为任何劳资纠纷问题要去政府部门投诉时,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先是工厂调解(完全站在工厂一面),然后是村级劳动站调解(态度相当恶劣,也是完全站在工厂一面),调解不成,又是当地劳动部门调解、仲裁,在此过程中,所有对于员工有利的取证要员工自己完成,对于员工不利的取证由工厂方完成,员工自然是多数仲裁败诉,有一部分员工败诉后通过地方法院上诉,然后又是中级法院再诉,无论官司输赢如何,走完全部诉讼过程至少需要三年到四年时间,关键是在些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依照相应规定进行不菲的收费,最终还不一定会赢。输了官司又输钱。也有一些,最终赢得了一些钱,但却是被各届政府部门、企业方玩得筋疲力尽。

试想一下,这些外来员工在企业辛苦劳作了多年,为了要回自己的劳动所得或者依法要回相应的补偿,要费这么多周折,花这么多的诉讼费用,能不对东莞这块土地寒心吗?我认识一些经常游荡在各大劳动分局门口的专职劳动官司黑律师,偶而听说一些信息,不管是真是假,不防也拿来聊一聊,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当有员工与厂方发生劳动争议时,这些律师找到你并告诉你包将官司打赢,但是要分期交一部分钱,而且这些钱有时相当不菲,因为其中有一部分钱要向劳动局的仲裁员进行“打点”,否则不包打赢。令人奇怪的是,我专门就此费心了解过,包打赢的官司还真是大部分在劳动仲裁环打赢了。不包打赢的官司一般都打不赢,员工还是要因此费钱花了律师费。

令我刻骨铭心的东莞政府部门还有一方面极其体现无能无策的行为就是对于治安管理方面的低下,关于这种发生的种种治安案件我就不细说了,大家平时看到的太多了。反正在我远在内地的家乡亲人每次打电话给我,千叮咛万嘱咐的话就是,东莞的治安很乱,千万要小心,没事不要见义勇为,没事晚上不要一个人走路等等。在家人的心目中,东莞成了伊拉克的巴格达。外来人口多了治安自然差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但令我不能理解的这里的公安部门似乎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有机会到当地派出所办理事务,每次在等候处理的过程中,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有人报案,而在报案的过程中,值班警察要不就是脚翘要桌子上不耐烦地爱理不理,要不就是恶声恶气地责怪报案人这样那样,十多年来,就从来没有发现有一名警察认真接待过报案人,更不用说积极进行处理。

我就说一件我所在的企业发生的案件吧,时间不想说,恐有公安部门对号入座。我企业被窃了一批贵重财物,价值近十万,当时发现后报案,公安部门也及时派出精干人员进行了现埸侦察,搜集证据。最后这些公安人员说,你这个案子很简单,现在证据很齐全,肯定是内部作案,只要你们与相关领导打打招呼,案子肯定能破,不打招呼肯定不行,在我们这里不是死人的案件是没时间处理的。事后,老板听闻此说法,一气之下也没跟任何人打招呼。至今为至,这个案子从来无人过问。

可想而知,众多外来员工在东莞不仅时刻提心吊胆提防罪犯的伤害,还要无奈面对公安部门毫无人性的冷漠,何谈对东莞的归宿感!

前段时间,广东媒体曾经刊登过一服务十年的行将退休的外来员工退休后养老无望的新闻,这让我想起东莞千万外来打工群体的将来,无比感慨!现在的东莞各个社保机构好像对于外来工退保工作很热情,利用外来工热衷于享受眼前利益的心态,对于社保知识一知半解的思维,对于社保知识几乎没有任何宣传,来退就马上退,没有任何鼓励和引导。诸不知这样是对中国农民工的将来是严重不负责任的做法,农民工在当地缴纳的保费的目的是对于自己将来退休后能够老有所养,是对自己将来不能够劳作的时期内的一种补偿,缴纳保费满足够年限时能够享受退休金,这是国家实施的一种于国于民都极有益的政策,但在东莞这里好像就变味了,因为每个官员都知道,员工退保时只能退回个人账户的部分,而企业代缴的部

分费用都充公处理了,这对于地方财政是有益的,政府是不管你外地劳工将来是否能够老有所养,你要退就退了。每次到社保机构办事,总是看到退保窗口是人山人海,心里面总是在感叹,可怜的“新莞人”们,你们退到了可怜的一些保费,可你们退掉的是自己将老时的保障和生活!

员工荒,一切主要源于这里没有家的温暖,这个家严重缺管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外来员工们就好像断了线的风筝般,无依无靠,关于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我不想再多说了,只是希望有些人能够在看到这篇文章后,能够真正负起责任,做些实质性的事情,不久的将来,东莞的未来或许有救!

原文链接:/viewthread.php?tid=3085322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