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作文散文借景抒情秋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8:22:32 初中作文
作文散文借景抒情秋天初中作文

篇一:借景抒情的散文阅读

绝 唱 (17分)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⑦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 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

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8.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亭亭:

19.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 ,第⑤⑥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2分)

20.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赏析:

21.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2分)

22.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

23.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3分)

18.答案示例: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样子。(2分)

19.外在形态(形象) 议论、抒情(评分:2分。每空1分,第二空只答对一项不得分)

20.(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

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评分:4分。每句2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21.答案示例: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评分:2分。只答后两句,大意对即可。如果从文章中摘取“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得1分)

22.答案示例:“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评分:4分。大意对即可)

23.答案示例: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评分:3分。大意对即可)

炊烟

赵丰

( l )许久,没有见过乡下的欢烟了,不免有些思念。

( 2 )乡下不会没有炊烟,少了炊烟的乡好就缺乏生气。清晨,东方显出鱼肚白,鸟儿从窝里飞出,露珠在庄稼的叶子或草尖颇动,欢烟散淡在一座座老及的上空,拥抢那乳白色的展雾。农人们扛着锄、吹着牛走出村庄,伴看鸡鸣、构吠、虫啼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正午的阳光下,炊烟似有似无,农人顶着阳光回村庄,一埃缕淡淡的炊烟牵动着他们的饥肠。“老婆晌午给咱做啥好吃的?干面?搅团?有没有油

波辣子?”这时,炊烟就成为他们生活的渴望。黄昏,在玫瑰色晚霞的映衬下,炊烟有了色彩,牧歌晚唱,牛羊欢叫,鸟儿归粱,农人们荷锄而归。

( 3 )土墙、木门、青瓦、杨树、炊烟。那时如果在村子里,我的目光里就呈现出这么几样东西。把这些东西拼接在一起,就形成了记忆中乡村的影像。如果远离村子,就只剩下炊烟了。我在孤坐,仰躺,眺望炊烟和风的游戏。炊烟离开烟囱后,就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儿。欢烟在哪儿落脚,这是我所挂念的。我不知道诗人、画家、音乐家之类的艺术家的灵感从何而来,我一直疑心陶渊明没有享受过真正的乡歼生活,不然《 桃花源记》 为何没有描写炊烟的诗句?缺失了炊烟的桃花源,该是何等的落寞。

( 4 )炊烟在城市是一种污染,在乡下却成为一种风景。城市的风景虽然时于现代人类有着巨大的诱惑,但城市给人类以现代生活享受的同时又有着诸多的弊端,噪音、污染、交通拥挤、人情淡漠… … 让城里人厌烦和无奈。无怪乎在乡村生活得久了的人过不惯城里的生活,他们嗅〃 质了鸡鸭畜禽的尿尿味,听惯了牛羊虫鸟的鸣叫声,看惯了村舍炊烟的缭绕,两只脚板走在泥土上才觉得绪实和舒适。 ( 5 )炊烟标志着平民意识。起码,它带给我是淡泊的心境,还有远古的想像。原始人发明了火,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这“文明”却滞留在了乡下。城里人早已开始用电取暖,做饭。液化气和煤气虽然也产生火,只是没有炊烟。乡野庄稼收获之后的桔杆、枯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成为生活在乡野之人烧火的原料。这种情况可能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炊烟在乡好仍然继续充当着风景的角色。既然这样,乡下人对炊烟的感情还会旷日持久。( 6 )留恋着乡野炊烟的人,自然无法摆脱禁锢在身上的平民意识。如今,我生活在小城,眼中迷失了炊烟的影子,偶尔会感到失魂落魄。到了假日,我会兴致勃勃地去乡下欣赏炊烟的景致,清洗被站污了的灵魂。这种感情,既有对曾经被炊烟弥漫过的少儿时代的怀恋,更有一种对返攻归真的人生态度的守望。

( 7 )我知道,留恋着乡下的欢烟,就是在坚守着一种精神。

(选自《 长安》 2008 年第4 期,有侧改) 7 .作者在第(3)段中为什么提到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 ?( 3 分)

8 .本文主要是写乡下的炊烟,为什么在第(4)段中还要写城里人的生活?( 3 分)9 .作者为什么说“留恋着乡下的炊烟,就是在坚守着一种精神”? ( 3 分) 10 .在第(2 )段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清晨、正午、黄昏三幅优美的画面,请选择其中一幅,从描写内容及表达作用两方面作简明的赏析。(4 分)

7 . ( 3 分)作者提到《 桃花源记》 是为了强调炊烟是乡村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了炊烟,乡村才会有生气。(意思对即可)

8 . ( 3 分)通过写城里人的厌烦和无奈,衬托乡村生活的踏实和舒适,表达作者对炊烟和自然淳朴生活的喜爱。(意思对即可)

9 . ( 3 分)因为作者对乡下炊烟的留恋,就是对少儿时代的怀恋,更是对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的守望。(意思对即可)

10 . ( 4 分)答案要点:紧扣景物描写或人物活动进行赏析,突出炊烟给乡野带来的生气,表现出作者对乡野生活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示例:作者通过对清晨飞鸟、露珠、炊烟、晨雾以及农人开始劳作时情景的描写,展现了一幅优美恬静、充满生机、富有生活气息的乡村图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悄。

老 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 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

【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

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 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0、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3分)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 (1) → (2)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 (3) →站在老屋门口

11、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2、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4分)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13、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3分)

14、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5分)

10、(1)默默走近老屋 (2)抬脚跨进门槛 (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

11、既蕴含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切感,又蕴含着作者对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

篇二:借景抒情作文教学案

借景抒情作文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2、 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

3、 掌握借景抒情作文的一些具体方法

二、 教学重点;

掌握融情于景的写法

三、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的理解

四、 教学时数:一教时

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理解“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结合《雪》理解“触景生情”

师:景物能让我们产生某种感情,那么,这也给了我们启示,假如我们有了某种感情,反过来就可以通过景物来抒发。高考基础要求其中有一条就是“感情真挚”,借助景物将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是达到“感情真挚”要求的一条重要途径。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研究“借景抒情”文章的写法。

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分发资料(附后)

我给大家发下了几篇文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借景抒发了真挚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点击),抒发了真挚的感情,请大家研究研究这几篇文章各抒发了怎样真挚感情?

(三) 方法指导:

1. 张开联想、想像翅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1) 突兀地来了一座山,郁郁的,似乎一个不很快活地村姑,没头没脑地在等什么人。接着,一座座秀拔而起的山,便络绎迎接上来,且相互之间绝不关联绝非约好了来的;来的很突兀,似乎不是远远迎上来,而是兀地从地下拱上来;迎风一晃便化作一个个风姿绰约、飘飘逸逸的姑娘,梳了最新潮的发型,穿了时髦的长裙;满面春风挽了装满土特产的篮子,捧了盈盈欲滴的甜笑;走来争相招徕买主,推销货色,使人生出兴奋,想去亲近一番。(《看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山想象成美丽的姑娘,表达了对南方山脉的喜爱。

(2) 看!太阳像个好胜心很强的孩子,正在炫耀自己的彩衣,它把彩衣搭在天边,惹得周围一片红彤彤、金灿灿。太阳又像一个很强壮、顽皮的少年,只是探了探自己红红而朝

气蓬勃的圆脸。

将太阳拟人化,日出景象被描写得形象丰富,立体感很强。

2. 景物的象征意义与情一致,直接写;景物的象征意义与情不一致,改造写。反衬的手法是改造景物的最好方法。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A;今我来思,雨雪霏霏B

——《诗.小雅.采薇》

(注):A往:指出征时。依依: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B来思:指归来时。思:动词词尾。 雨(旧读(уù):下雪。雨:动词。 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讲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与“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中都写到了枫叶,但它所代表的感情却大相径庭。杜牧看了一路风景,陶醉在美好景物中产生了愉快的感情,而经霜的枫叶,层林尽染,如火如霞,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作者愉快的感情相一致。

但是,这一派美景在莺莺的眼里就不那么可爱了。《西厢记》里有一折戏叫“长亭送别”,讲的是相国夫人找藉口要张生赴京赶考,想以此来拆散张生与莺莺小姐的美满姻缘,莺莺送张生上路,在莺莺的唱词中有这么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打枫叶,红得那么醉人,这是可喜的景物,而莺莺只有悲情,哪有喜悦;也就是说,可喜的景物反而引起人的哀情,情景不一致,怎么办?改造一下,把枫叶说成是“点滴离人泪”,这样情与景就一致了。

怎么改造景物呢?告诉大家一个秘诀,运用反衬的手法(点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请同学们对这首诗作简要的分析。

兵士出征时,心里是愁苦的,诗人写道:“昔我往昔,杨柳依依”,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反衬了兵士的愁苦,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兵士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显得加倍愁苦。兵士回来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诗人写道:“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风雪交加的冬天赶路是艰苦的,用苦来反衬愉快的心情,表现了兵士急于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加倍显出心情的愉快。可见,反衬在表达感情上很有力量,可收到加倍的效果。顺便提一下,这首诗也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典型事例。

3. 酝酿真挚感情,做到情景交融

结合《与朱元思书》进一步理解“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四) 注意

1、写景三注意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写作中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许多同学在写作中不懂得景物描写的特点,有的描写模糊不清,有的分不清主次,有的缺乏情感,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败笔。那么,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应该怎样去描写自然景色呢?具体来说,景物描写应注意一下三个问题:

(1)写景要有顺序。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

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宛如绸带的河流和公路、华美如贝雕的田野和山林。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时过景迁,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写景要有选择。写景时应要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这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3)写景要有情致。人们观赏景物总是要带有某种感情的。因此,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抒情三要求

抒情有好几种方式,而表现出来,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强烈的、紧张的;一种是轻淡的、弛缓的。比如同是欢乐,可以欢呼狂叫,也可以别有会心;同是悲哀,可以痛苦流涕,也可以别有凄心。不同的抒情方法,会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紧张的抒情,直抒所感,不加节制,也不隐晦和改易,只要内蕴的情感真切、深沉,就会写出很好的抒情文字。弛缓的抒情,则把内蕴的丰富感情,表露出一部分来,于平淡中抓取精神实质,能给读者以暗示和启发,自有感人至深之处。那么,对抒情有哪些要求呢?

(1)要真挚自然。对表现的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这样的抒情,才是真挚的、诚恳的,也才能是深沉的、感人的。感情要自然地流露出来。抒情最不能作伪,虚假的、矫柔造作的东西,是最要不得的,那种抒情,不仅不能感染读者,而只能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

(2)要健康向上。我们抒发的感情,必须具有健康的情趣,用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思想感情去打动读者。那种低级、消极、颓废等不健康的感情,我们要坚决反对。

(3)要具体生动。抒情要生动,切忌呆板和干瘪,重复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不新鲜、不生动,也就不能感动读者、打动读者。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抒发得具体,是不容易的。而过于抽象或空洞的抒情,是没有力量的。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感情写得具体,这要有些手段。例如:“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鲁迅先生这一段抒情,写得十分深沉。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对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牺牲的战友的怀念之情具体、真挚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五) 写作

一、 以“阳光下”或“月光下”为话题,写一个或几个片段景色,题目可自拟

导思: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应注意如下几点:

1、应抓住阳光下或月光下的最典型景色特征来写。

2、写作时可变换立足点,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另外动景、静景可结合写,也可移步换景。

3、写景和写人要结合,写景和抒情要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 夜空,是那么美,那么遥远。触景生情,人们往往由宇宙无情、人生有限的感慨而产生种种思索。请以“遥望夜空”为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①注意情、景、理的结合。②600字左右。③不用诗歌形式。

导思: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只不过在题目以外,加了一些启发性的文字,借以引发考生的思路罢了。

1、从命题要求看,写作这道文题,应该在文章的内容上包含情、景、理这三项要素。既要描写出夏夜的景色,要触景而生情,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还要进一步因景因情而发出议论,作一些理性上的思考与探讨。而情、景、理这三者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写好这样题目的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

2、这类文章的写作,景是基础,因景才能生情,所以要有简洁的写景文字;情是引线,因情才能明理,所以抒情既要充分,但又要落到理性的思索,不能有情无理。

(六) 互评

我 喜 欢 秋 天

曾有许多人问过我“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

我喜欢秋天,虽然它没有春天生机勃勃之貌,没有夏天姹紫嫣红之景,也没有冬天银妆素裹之纯,但我仍对它情有独钟。

如果说绿是春天的使者,红是夏天的色彩,白是冬天的打扮,那么黄便属于秋天。在送走夏姑娘的同时,秋婆婆迈着她那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的到来,使万物脱下了旧衣,换上新装。树儿们都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秋婆婆精心缝制的新衣。花儿都收敛起绽开的笑容,鸟儿也都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另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似乎一切都显出几分无奈,几分孤独,几分凄美。过往行人也来去匆匆,无暇观赏两旁风景。这也许是秋天不能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吧。 但让我们把目光从这些令人倍感哀伤的景色中移开,移向那金灿灿的田野。田里的庄稼经过几个月的培养,现在已经成熟了,这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喜悦。辛勤工作许久的农民们带着满面的笑容,走向金色的田野,收获他们劳动的果实。他们在金色的大海中干得热火朝天,一时间,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活泼热情,秋天的丰收喜悦全来到了这广阔的田间。一阵秋风吹过,“大海”泛起层层浪,夹杂着人们清脆欣慰的笑声。看着此情此景,还有多少人会不喜欢上秋天呢?

有时会有一场小雨,秋雨小小的柔柔的扑打在人们的脸上,凉凉的。这时,人们忘记了一切不幸,尽情接受秋雨的洗礼。

我喜欢秋天,喜欢那萧条的美,喜欢那丰收的喜悦,喜欢那绵绵的小雨……喜欢它的所有所有。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尽管它并不很出众。

〖点评〗 面对秋天,作者有独特的眼光:纵然有几分肃杀,有几分萧条,但从秋的成熟中,从丰收的喜悦里,作者读出了美。作者巧妙地把对秋的赞美之情,融进了对秋景的描绘之中。

飘落心灵的秋叶

我是怀着失落、彷徨的情绪走到这儿来的,可我回去的时候却感觉到心里充溢的是一种对命运的顿悟,真实而又朦胧。

早上来公园的时候是起着风的,又因为时近晚秋了,所以小路边的梧桐虽将那秋日里和煦的太阳捣碎后筛得满地都是,却也禁不住在秋风中洒下些枯黄的树叶来,扬扬洒洒,飘落在地。透过这眼前浮动秋叶的空气,我似乎又看见父亲那浑浊却又饱含无奈伤痛的眼神,又听见母亲劳动归来不停的喘息。面对这样的家境,残酷的命运竟让我痛苦地作出决定—— 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放弃学业,随乡邻南下做工。或许这种命运不止降临在我一个人的身上,但我现在才如此真实地感受到命运残忍的一面,它来得如此急促,似乎很快便要冲毁我们那颗还是薄弱的心灵防线。我真的无法接受,没想到生活的阳光道我只是迈步了几小步便又要终止。

眼前秋叶仍在不停地随风零落,一片接着一片,这是生活在为我哭泣么?忽然有一种想伸手抓住一片落叶的欲望,于是慢慢地伸出手去,一片火红的梧桐叶立刻飘落到手掌上。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经被撕裂过在那业已枯萎的身躯上仍很清晰地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又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手掌里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涌动的依旧是那片沟通心灵的红树叶。猛地觉得这片树叶是生活给我的一种暗示,因为树叶的一生与我们处境竟是如此的神似。那一道深深的伤疤不就是生活迫使我作出的痛苦决定么,为什么它能在伤疤的一端顽强地生长出另一片小树叶,仍然蓬勃地延续着自己短暂的生命?而我,却始终彷徨在绝望的生命线上,总是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呢?我应该振作起来,应该对我的一生负责。毕竟生命太珍贵,哪怕得一丁点儿的失去也会带来无尽的伤痛。

望着这片火红的梧桐树,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用自然给你生存的暗示。毕竟生命的长途需要你的跋涉。当我转身走出这片树林时,我的心里默念着:感谢梧桐叶,感谢生命。

[简评]:第二段:枯黄的树叶,扬扬洒洒,飘落在地,与作者失落、彷徨的情绪多么一致啊。第四段:梧桐叶与自己的命运十分相似;而那顽强生长的另一片小树叶,却启示我“应该振作起来”。这种启示使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明白了: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给你生存的暗示。

借景抒情的技法

借景抒情法,就是通过对现实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自然景物本来是客观存在的,它本身也不会像人类一样带有喜怒哀乐等情感,但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同,所以在看待这些自然景物时,就会带着各自的主观情感;在写这些景物时,自然就会带上作者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作者写景,其实不是为了单纯的描写景物,往往是借景物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

运用借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作者都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上,也就是寓情于景。要较好地运用借景抒情方法,必须做到如下要求:

篇三:中考语文借景抒情作文教案

借景抒情作文

(一) 导入新课

(二) 理解“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景物能让我们产生某种感情,那么,这也给了我们启示,假如我们有了某种感情,反过来就可以通过景物来抒发。中考基础要求其中有一条就是“感情真挚”,借助景物将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是达到“感情真挚”要求的一条重要途径。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研究“借景抒情”文章的写法。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三) 方法指导:

1. 张开联想、想像翅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1) 突兀地来了一座山,郁郁的,似乎一个不很快活地村姑,没头没脑地在等什么人。接着,一座座秀拔而起的山,便络绎迎接上来,且相互之间绝不关联绝非约好了来的;来的很突兀,似乎不是远远迎上来,而是兀地从地下拱上来;迎风一晃便化作一个个风姿绰约、飘飘逸逸的姑娘,梳了最新潮的发型,穿了时髦的长裙;满面春风挽了装满土特产的篮子,捧了盈盈欲滴的甜笑;走来争相招徕买主,推销货色,使人生出兴奋,想去亲近一番。(《看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山想象成美丽的姑娘,表达了对南方山脉的喜爱。

(2) 看!太阳像个好胜心很强的孩子,正在炫耀自己的彩衣,它把彩衣搭在天边,惹得周围一片红彤彤、金灿灿。太阳又像一个很强壮、顽皮的少年,只是探了探自己红红而朝气蓬勃的圆脸。

将太阳拟人化,日出景象被描写得形象丰富,立体感很强。

2. 景物的象征意义与情一致,直接写;景物的象征意义与情不一致,改造写。反衬的手法是改造景物的最好方法。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A;今我来思,雨雪霏霏B

——《诗.小雅.采薇》

(注):A往:指出征时。依依: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B来思:指归来时。思:动词词尾。 雨(旧读(уù):下雪。雨:动词。 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讲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与“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中都写到了枫叶,但它所代表的感情却大相径庭。杜牧看了一路风景,陶醉在美好景物中产生了愉快的感情,而经霜的枫叶,层林尽染,如火如霞,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作者愉快的感情相一致。

但是,这一派美景在莺莺的眼里就不那么可爱了。《西厢记》里有一折戏叫“长亭送别”,讲的是相国夫人找藉口要张生赴京赶考,想以此来拆散张生与莺莺小姐的美满姻缘,莺莺送张生上路,在莺莺的唱词中有这么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打枫叶,红得那么醉人,这是可喜的景物,而莺莺只有悲情,哪有喜悦;也就是说,可喜的景物反而引起人的哀情,情景不一致,怎么办?改造一下,把枫叶说成是“点滴离人泪”,这样情与景就一致了。

怎么改造景物呢?告诉大家一个秘诀,运用反衬的手法(点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请同学们对这首诗作简要的分析。

兵士出征时,心里是愁苦的,诗人写道:“昔我往昔,杨柳依依”,杨柳在春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反衬了兵士的愁苦,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兵士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显得加倍愁苦。兵士回来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诗人写道:“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风雪交加的冬天赶路是艰苦的,用苦来反衬愉快的心情,表现了兵士急于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加倍显出心情的愉快。可见,反衬在表达感情上很有力量,可收到加倍的效果。顺便提一

下,这首诗也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典型事例。

3. 酝酿真挚感情,做到情景交融

结合《与朱元思书》进一步理解“触景生情”、“融情于景”

(四) 注意

1、写景三注意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写作中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许多同学在写作中不懂得景物描写的特点,有的描写模糊不清,有的分不清主次,有的缺乏情感,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败笔。那么,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应该怎样去描写自然景色呢?具体来说,景物描写应注意一下三个问题:

(1)写景要有顺序。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宛如绸带的河流和公路、华美如贝雕的田野和山林。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时过景迁,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写景要有选择。写景时应要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这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3)写景要有情致。人们观赏景物总是要带有某种感情的。因此,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抒情三要求

抒情有好几种方式,而表现出来,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强烈的、紧张的;一种是轻淡的、弛缓的。比如同是欢乐,可以欢呼狂叫,也可以别有会心;同是悲哀,可以痛苦流涕,也可以别有凄心。不同的抒情方法,会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紧张的抒情,直抒所感,不加节制,也不隐晦和改易,只要内蕴的情感真切、深沉,就会写出很好的抒情文字。弛缓的抒情,则把内蕴的丰富感情,表露出一部分来,于平淡中抓取精神实质,能给读者以暗示和启发,自有感人至深之处。那么,对抒情有哪些要求呢?

(1)要真挚自然。对表现的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这样的抒情,才是真挚的、诚恳的,也才能是深沉的、感人的。感情要自然地流露出来。抒情最不能作伪,虚假的、矫柔造作的东西,是最要不得的,那种抒情,不仅不能感染读者,而只能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

(2)要健康向上。我们抒发的感情,必须具有健康的情趣,用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思想感情去打动读者。那种低级、消极、颓废等不健康的感情,我们要坚决反对。

(3)要具体生动。抒情要生动,切忌呆板和干瘪,重复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不新鲜、不生动,也就不能感动读者、打动读者。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抒发得具体,是不容易的。而过于抽象或空洞的抒情,是没有力量的。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感情写得具体,这要有些手段。例如:“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鲁迅先生这一段抒情,写得十分深沉。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对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牺牲的战友的怀念之情具体、真挚而深刻

地表现出来了。

(五) 写作

一、 以“阳光下”或“月光下”为话题,写一个或几个片段景色,题目可自拟

导思: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应注意如下几点:

1、应抓住阳光下或月光下的最典型景色特征来写。

2、写作时可变换立足点,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另外动景、静景可结合写,也可移步换景。

3、写景和写人要结合,写景和抒情要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 夜空,是那么美,那么遥远。触景生情,人们往往由宇宙无情、人生有限的感慨而产生种种思索。请以“遥望夜空”为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①注意情、景、理的结合。②600字左右。③不用诗歌形式。

导思: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只不过在题目以外,加了一些启发性的文字,借以引发考生的思路罢了。

1、从命题要求看,写作这道文题,应该在文章的内容上包含情、景、理这三项要素。既要描写出夏夜的景色,要触景而生情,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还要进一步因景因情而发出议论,作一些理性上的思考与探讨。而情、景、理这三者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写好这样题目的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

2、这类文章的写作,景是基础,因景才能生情,所以要有简洁的写景文字;情是引线,因情才能明理,所以抒情既要充分,但又要落到理性的思索,不能有情无理。

(六) 互评

我 喜 欢 秋 天

曾有许多人问过我“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

我喜欢秋天,虽然它没有春天生机勃勃之貌,没有夏天姹紫嫣红之景,也没有冬天银妆素裹之纯,但我仍对它情有独钟。

如果说绿是春天的使者,红是夏天的色彩,白是冬天的打扮,那么黄便属于秋天。在送走夏姑娘的同时,秋婆婆迈着她那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的到来,使万物脱下了旧衣,换上新装。树儿们都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秋婆婆精心缝制的新衣。花儿都收敛起绽开的笑容,鸟儿也都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另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似乎一切都显出几分无奈,几分孤独,几分凄美。过往行人也来去匆匆,无暇观赏两旁风景。这也许是秋天不能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吧。

但让我们把目光从这些令人倍感哀伤的景色中移开,移向那金灿灿的田野。田里的庄稼经过几个月的培养,现在已经成熟了,这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喜悦。辛勤工作许久的农民们带着满面的笑容,走向金色的田野,收获他们劳动的果实。他们在金色的大海中干得热火朝天,一时间,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活泼热情,秋天的丰收喜悦全来到了这广阔的田间。一阵秋风吹过,“大海”泛起层层浪,夹杂着人们清脆欣慰的笑声。看着此情此景,还有多少人会不喜欢上秋天呢?

有时会有一场小雨,秋雨小小的柔柔的扑打在人们的脸上,凉凉的。这时,人们忘记了一切不幸,尽情接受秋雨的洗礼。

我喜欢秋天,喜欢那萧条的美,喜欢那丰收的喜悦,喜欢那绵绵的小雨……喜欢它的所有所有。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尽管它并不很出众。 〖点评〗 面对秋天,作者有独特的眼光:纵然有几分肃杀,有几分萧条,但从秋的成熟中,从丰收的喜悦里,作者读出了美。作者巧妙地把对秋的赞美之情,融进了对秋景的描绘之中。

飘落心灵的秋叶

我是怀着失落、彷徨的情绪走到这儿来的,可我回去的时候却感觉到心里充溢的是一种对命运的顿悟,真实而又朦胧。

早上来公园的时候是起着风的,又因为时近晚秋了,所以小路边的梧桐虽将那秋日里和煦的太阳捣碎后筛得满地都是,却也禁不住在秋风中洒下些枯黄的树叶来,扬扬洒洒,飘落在地。透过这眼前浮动秋叶的空气,我似乎又看见父亲那浑浊却又饱含无奈伤痛的眼神,又听见母亲劳动归来不停的喘息。面对这样的家境,残酷的命运竟让我痛苦地作出决定——

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放弃学业,随乡邻南下做工。或许这种命运不止降临在我一个人的身上,但我现在才如此真实地感受到命运残忍的一面,它来得如此急促,似乎很快便要冲毁我们那颗还是薄弱的心灵防线。我真的无法接受,没想到生活的阳光道我只是迈步了几小步便又要终止。

眼前秋叶仍在不停地随风零落,一片接着一片,这是生活在为我哭泣么?忽然有一种想伸手抓住一片落叶的欲望,于是慢慢地伸出手去,一片火红的梧桐叶立刻飘落到手掌上。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经被撕裂过在那业已枯萎的身躯上仍很清晰地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又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手掌里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涌动的依旧是那片沟通心灵的红树叶。猛地觉得这片树叶是生活给我的一种暗示,因为树叶的一生与我们处境竟是如此的神似。那一道深深的伤疤不就是生活迫使我作出的痛苦决定么,为什么它能在伤疤的一端顽强地生长出另一片小树叶,仍然蓬勃地延续着自己短暂的生命?而我,却始终彷徨在绝望的生命线上,总是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呢?我应该振作起来,应该对我的一生负责。毕竟生命太珍贵,哪怕得一丁点儿的失去也会带来无尽的伤痛。

望着这片火红的梧桐树,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用自然给你生存的暗示。毕竟生命的长途需要你的跋涉。当我转身走出这片树林时,我的心里默念着:感谢梧桐叶,感谢生命。

[简评]:第二段:枯黄的树叶,扬扬洒洒,飘落在地,与作者失落、彷徨的情绪多么一致啊。第四段:梧桐叶与自己的命运十分相似;而那顽强生长的另一片小树叶,却启示我“应该振作起来”。这种启示使我作出了

正确的选择,明白了: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给你生存的暗示。

(一)蓝色

蓝色,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也许有很多人喜欢它,我也不例外??

浩瀚的海洋有着深蓝的胸怀,广阔的天空漂着湛蓝的遐想,可爱的海豚带着粉蓝的活力,迷人的水晶嵌着宝蓝的高贵??这一切都在我脑海中不断涌现

对于蓝的喜欢,说不上为什么。就是一种感觉,让人舒服,自由。从小就喜欢看天空。记忆中,乡村的天空占据着我的孩提时代。那时候,家门口是向着天空,无垠的蓝色填充着我的双眼,那里有太多遐想。为什么天是蓝的?那蓝色的尽头是何处?它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但无知切为蓝色增添几分神秘感。偶有几片浮云漂过,百在蓝的衬映下显的更加空明,晶莹??

后来离开了乡村,来到了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尽管头顶上方也有天空,去感觉,已不是从前的那片天,多了些灰暗,少了些透明,多了些瑕疵,少了些晶莹。也许是年龄的增长,对于蓝天的幻想也随之减少,忙碌在学海中,努力向前赶路,却经常忘了抬头远望,上方原来还有一片迷人的天空。也许,当自己徘徊迷茫之时,仰头看看天,静下心想想,这样便不会迷失方向??

我喜欢用蓝色装点自己的生活,哪怕周围尽是黑暗,也要有一丝能看见的蓝,有人说,蓝色象征着犹豫,深沉,可自己并不是这样,因为蓝色中总有灿烂的阳光出现,生活就需要光明。我喜欢它,喜欢它的纯净,它的静谧,它的自由??

一抹蓝色在跳跃。你看见了吗?那时一种希望,生活的希望。但愿,天天,天蓝?? (二)大海

轮船缓缓移动着,天也跟随着一起移动。这时候对海阔天空这个词才真正有一些理解。

风迎面吹过来,沁入心底,凉凉的,把酷暑的炎热一点点带走。海水卷起一层层浪花,那一朵朵浪花,就像欢快孩童相互追赶着,尽情的在浩瀚的海面上撒欢。风从远处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尘土和污垢,肆意撒向海面,海浪把它们卷起,神奇的变幻出新的面容,而又保持着自己蔚蓝的颜色,保持着自己的美丽和干净。

海上常常飘来一堆堆浪渣,大海悄悄把它吞没了,毫无声息,仍然荡着微微的波,笑迎着飞来的一切。坐在轮船上,就像从海的头顶上经过,海水把我们托得高高的,欢欣鼓舞的把我们送过一程又一程,回过头马上又将自己被轮船揉乱的头发整理的顺顺滑滑,不留下一丝痕迹。安安静静的了望着天空。

百川向大海奔流,大海高兴的迎接着,挽着她们的手,欢快的向辽阔中心奔去,河水在大海中立刻有了一个博大的心怀。涓涓的溪流,日日夜夜想成为大海里的一员,因此向着大海终身奔流不息,是大海那无限的宽广产生了吸引力,让溪水那么执着。

大海接受着种种打击,接纳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经历了多少的历史的变迁,却没有留下任何历史的痕迹,没有留下一个人的脚印,她世世代代不变,年年月月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模样,坚持着自己的原则,用浩瀚的胸堂接受世间的千变万化、万事万物,用一样的眼光看着世间冷暖,用一样的脚步走过春夏秋冬。

经过大海时,眼望着海水与天相接的地方,你看,天是那样低,水是那样蓝,蓝蓝的海水就荡漾在心里,心跳缓缓的,悠悠的,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心中就像没有云彩的天空一片,宽了、静了,渐渐的觉得人活着是多么好。 从大海来到陆地,看着对面走过来的人是那么和善,那么亲切,路边炸油饼的锅里,那黄澄澄的油饼在舞蹈,散发出阵阵香味,菜农们堆放在路边的那一框框蔬菜青翠欲滴,叶面上还滚动着水珠儿,充满了新鲜活力,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有意义。

辽阔的大海,真是魅力无穷,宽容就是这大海的胸襟,就是这大海的气魄,就是大海的灵魂。它接纳了世间许多的风风雨雨,它荡涤了一切想侵蚀她的尘埃污垢,始终用一面平镜对着每天都有千变万化的天空。

人生常常也会有很多的不如意,其实那一切的不如意,就像是海上的漂流物,接受它,容纳它,吞没它。能

篇四:借景抒情作文指导

教学内容:写景抒情散文模式

教学步骤:

一.优作欣赏:

例1. 飘落心灵的枫叶

我是怀着失落、彷徨的情绪走到这儿来的,可我回去的时候却感觉心里充溢的是一种对命运的顿悟,真实而又朦胧。

早上来公园的时候是起着风的,又因为时近晚秋了,所以小路边的梧桐林虽将那秋日里和熙的太阳捣碎后筛得满地都是,却也禁不住在秋风中洒下些枯黄的树叶来,扬扬洒洒,飘落在地。透过这眼前浮动秋叶的空气,我似乎又看见了父亲那浑浊却又饱含无奈伤痛的眼神,又听见了母亲劳动归来不停的喘息。面对这样的家境,残酷的命运竟让我痛苦地作出决定——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放弃学业,随乡邻南下做工。或许这种命运不止降临在我一个人的身上,但我现在才如此真实地感受到命运残忍的一面,它来得如此急促,似乎很快便要冲毁我那还很薄弱的心灵防线。我真的无法接受,没想到生活的阳光道我只是迈了几小步便又要终止。

眼前秋叶仍在不停地随风零落,一片接着一片,这是生活在为我哭泣么?忽然有一种想伸手抓住一片落叶的欲望,于是慢慢地伸出手去,一片火红的梧桐叶立刻飘落到手掌上。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经被撕裂过,在那业已枯萎的身躯上仍很清晰地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着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又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手掌里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涌动的依旧是那片沟通心灵的红树叶。猛地觉得这片树叶是生活给我的一种暗示,因为树叶的一生与我的处境竟是如此的神似。那一道深深的伤疤不就是生活迫使我做出的痛苦决定么,为什么它能在伤疤的一端顽强地生长出另一片小树叶,仍然蓬勃地延续着自己短暂的生命?而我,却始终彷徨在绝望的生命线上,总是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呢?我应该振作起来,应该对我的一生负责。毕竟生命太珍贵,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失去也会带来无尽的伤痛。 望着这片火红的梧桐树,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用自然给你生存的暗示。毕竟生命的长途需要你的跋涉。当我转身走出这片树林时,我的心里默念着:感谢梧桐叶,感谢生命。

例2. 花与女孩儿

一株胚芽,它选择了生长。

一个女孩,她选择了生存。

胚芽含苞待放,是在一个酷热的盛夏,它在与其它花对话时,刚刚知道:自己还有一个月的生命。

女孩得知病情,是在高二的下学期,在一次晕倒之后,她被告知得了白血病,还剩下一年多的时间。

花儿蔫了,它还没有接受阳光,它还没有吮吸雨露,它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呀!

女孩儿哭了,她还没有考上大学,还没有走向社会,她的青春才刚刚揭幕呀!

一个昼夜,花儿没有说话,它用心灵作出了最后的选择———面向着太阳开放,即使短暂的生命只能拥有片刻的芳华:与其哭着死,不如笑着生。

三天三夜,女孩儿不吃不喝,她用心灵作出了最后的选择————不做逃避的懦夫,用温暖的微笑让另一个生命升华;生命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对生活的热爱得以延续。

花的母亲是一片贫瘠的土地,花竭尽自己的全力向上生长着。在每一个阳光普照的清晨,它都愉快地睁开眼睛,跟太阳打个招呼,然后,继续酝酿着自己短暂的美丽。

女孩的前桌儿是一个顽劣的男生,她用全身心的爱温暖男孩冰冻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女孩耐心地面对男孩漠然的脸,为他讲解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美好。但她却从未告诉过男孩儿自己的秘密。

花儿的顽强不被小草儿知道,但它选择蓬勃。

女孩儿的关怀不被男孩理解,但她选择坚持。

人们驻足于盛开的花儿面前,嗅着它芬芳的气息,赞不绝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男孩剪掉了披肩的长发,改掉了种种的玩世与不恭。为了女孩儿的友谊,他变得勤奋而努力。

花儿笑了,它的生命赢得了人类的称赞。

女孩儿笑了,她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对生活的执着(著)得以在另一个健壮的生命里继续。

一个月后,花儿谢了,它用自己的选择证明:短暂中也能孕育奇迹。

一年之后,女孩死了,她用遗书告诉男孩存在即合理,热爱是一种美。

心灵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作出选择,而那其中又常常包含着美丽,正如这朵花儿、这个可人的女孩儿。

二.例文讲析:

1二.例文讲析:

1.《飘落心灵的枫叶》分析:这篇散文的结构有点类似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属于圆形结构。不同的是本文首段就作了清楚的交代。这样有利于让阅卷老师一下子把握文章的思路。次段写事,即造成自己心绪不宁的原因,并且和话题联系起来,提出选择的原因与作出的选择。三段写景,触景生情,并从中得到启示,获得情感的开解。末段作结,为全文收束,并作升华。

2.《花与女孩儿》分析: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类似于古典诗词中的咏物作品,缘情写物,情景交融,不粘不脱。所以全文均为一段写花一段写人,花中有人,人亦似花,花和人命运相当,生死与共。这种写法有较强的操作性,易于把握。难点在要把相似性处理好,否则会不伦不类。

三.模式归纳:

例1类模式:

第一段:写心情不佳及发生的转变或者只写心情不佳(如《荷塘月色》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写心情不好的原因,交代简要交代事情。

第三段:触景生情,细致描写景物以及景物给自己的感触。(注意与话题联系)

第四段:升华主旨。(最好有一定的哲理。如前文没有交代心情的变化,这里要补充交代)

例2类模式:

一段写景或物,一段写人事,交替进行。(注重其相似性、合理性).《飘落心灵的枫叶》分析:这篇散文的结构有点类似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属于圆形结构。不同的是本文首段就作了清楚的交代。这样有利于让阅卷老师一下子把握文章的思路。次段写事,即造成自己心绪不宁的原因,并且和话题联系起来,提出选择的原因与作出的选择。三段写景,触景生情,并从中得到启示,获得情感的开解。末段作结,为全文收束,并作升华。

2.《花与女孩儿》分析: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类似于古典诗词中的咏物作品,缘情写物,情景交融,不粘不脱。所以全文均为一段写花一段写人,花中有人,人亦似花,花和人命运相当,生死与共。这种写法有较强的操作性,易于把握。难点在要把相似性处理好,否则会不伦不类。

三.模式归纳:

例1类模式:

第一段:写心情不佳及发生的转变或者只写心情不佳(如《荷塘月色》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写心情不好的原因,交代简要交代事情。

第三段:触景生情,细致描写景物以及景物给自己的感触。(注意与话题联系)

第四段:升华主旨。(最好有一定的哲理。如前文没有交代心情的变化,这里要补充交代)

例2类模式:

一段写景或物,一段写人事,交替进行。(注重其相似性、合理性)槐花开了

一连几天,烦心事就像蛛网一样缠着我——又要升级考试了。脑子里头盛满了作业,木呆呆的,低头想想也对:书本原本就是是木头做得嘛,多了,自然是这样了。

走在阳光下,我的感觉开始复苏:街上暖洋洋的,周围的一切原来那么新鲜美好,仿佛我是个刚刚来到这世界的婴儿——此时,想想自己真是太天才了,婴儿,的确是刚落地的婴儿,大口呼吸着……

蓦地,我愣在了那里。在我一张一翕的鼻翼里分明嗅到一丝馨香,淡淡的,而又充满了扩张的欲望,向四处弥漫着。 惊讶之余,我举目四望。道旁的槐树上层层叠叠的开满了花:低的,站在墙上触手可及,高的,就只有仰望的份儿了;开着的,正把花囊撑着,那香气放的毫不保留,没开的,也沐浴着阳光,努力的酝酿着,酝酿着。

是呢,槐花开了。自己今年发现第一棵小草的新绿仿佛还是在昨天。我的心不由的一颤:时间就在我们的不经意间,不停歇地流着,头也不回的流过。花开花落,草木荣枯,漫漫人生路,你几曾驻足观赏过身边的繁花似锦?在人生的单行道上,你何尝留意过车窗外掠过的风景?刚才你不是还为了考试的事心绪不宁吗?

生活中不能只有苦行。因为,早上开的花到了傍晚才来采撷会是怎样的一种愁肠百转啊!

怎样写好借景抒情的文章(一)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一看到涉及景物描写的题目就发怵,很少有同学对景物描写或借景抒情类的作文感兴趣的。其实,还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找到了方法,写出一篇漂亮的借景抒情的作文并不是什么难事。

那么,怎样写好借景抒情的文章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八个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景。

眼中有景就是要细心观察并且善于捕捉身边的景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城市建筑以及身边的万事万物,只要我愿意,都可以为我所用。

当我们学会了捕捉身边的景物,一缕阳光、一颗小草、一丝清风、一抹残阳,写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景物也是有特点的,抓住了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味等特点,再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加以修饰,这样,就不会感觉单调乏味了。 然而,有了好的景物描写,还不能算一篇好的作文。要让身边的景物变得鲜活起来,还要做到心中有情。

有景无情,这样的景是没有生命的;有情没景,这样的情只能叫无病呻吟;情景交融才是作文的最高境界。因此,再好的景物描写都是为情服务的。

借一丝盛开的鲜花表达一种愉悦、舒畅的心情;摘一轮明月寄托一份思乡的情怀;雨中漫步叙述一份浓浓的友情。

心中有了情,眼中的景才有了可依托的灵魂。因此,在写作文时,清楚了自己要表达什么情,写的时候就不会漫无目的了。 另外,在叙事类作文中插入借景抒情的手法,作文会更加丰富,更感人。在叙事类作文中适时穿插景物描写,更能增添文章的感染力。

借 景 抒 情 和 托 物 言 志

【技法指导】

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当代女作家张洁在《挖荠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象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这一段描写选取了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画了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它同“我”当时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不敢回的复杂心情完全融注在一起,有力的反衬“我” 的悲苦境遇。

古人云:“夺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也曾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家以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绘景物,所写之景自然是充满主观情志。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借景物来抒发感情,使景中含情。

作文中,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借助对某种事物的赞美或贬斥,抒发自己的某种心态,成为常用技巧之一。这种思想感情寄托于物的笔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一般通过象征手法来实现。

茅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所“托”之物是白杨树: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它伟岸、正直、朴素,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在这篇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了抗日时期我国北方农民,并与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相合。

巴金的《灯》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灯》里写了三种灯光,都包含着深邃的象征意义——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是旧家庭、旧社会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爱尔克的灯光,象征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我的心灵的灯光” 象征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托物,不是随便取一物勉强比附就可奏效。刘勰说:“比类虽繁,以至切为贵。”“至切”,就是取物与立意要相合。否则,文章就有牵强附会之嫌。

总之,言志抒情是写景状物的灵魂,因此,我们要善于使客观景物与主观情志交融在一起,使山水含情,草木有意。

【名篇精段】

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白玉兰花有点儿残,娇黄的迎春正当时,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

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话的的妙处的。

——杨朔《茶花赋》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他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和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林希《石缝间的生命》

【他山之石】

我 喜 欢 秋 天

陆秋艳

曾有许多人问过我“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

我喜欢秋天,虽然它没有春天生机勃勃之貌,没有夏天姹紫嫣红之景,也没有冬天银妆素裹之纯,但我仍对它情有独钟。 如果说绿是春天的使者,红是夏天的色彩,白是冬天的打扮,那么黄便属于秋天。在送走夏姑娘的同时,秋婆婆迈着她那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的到来,使万物脱下了旧衣,换上新装。树儿们都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秋婆婆精心缝制的新衣。花儿都收敛起绽开的笑容,鸟儿也都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另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似乎一切都显出几分无奈,几分孤独,几分凄美。过往行人也来去匆匆,无暇观赏两旁风景。这也许是秋天不能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吧。

但让我们把目光从这些令人倍感哀伤的景色中移开,移向那金灿灿的田野。田里的庄稼经过几个月的培养,现在已经成熟了,这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喜悦。辛勤工作许久的农民们带着满面的笑容,走向金色的田野,收获他们劳动的果实。他们在金色的大海中干得热火朝天,一时间,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活泼热情,秋天的丰收喜悦全来到了这广阔的田间。一阵秋风吹过,“大海”泛起层层浪,夹杂着人们清脆欣慰的笑声。看着此情此景,还有多少人会不喜欢上秋天呢?

有时会有一场小雨,秋雨小小的柔柔的扑打在人们的脸上,凉凉的。这时,人们忘记了一切不幸,尽情接受秋雨的洗礼。 我喜欢秋天,喜欢那萧条的美,喜欢那丰收的喜悦,喜欢那绵绵的小雨??喜欢它的所有所有。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尽管它并不很出众。

〖点评〗 面对秋天,作者有独特的眼光:纵然有几分肃杀,有几分萧条,但从秋的成熟中,从丰收的喜悦里,作者读出了美。作者巧妙地把对秋的赞美之情,融进了对秋景的描绘之中。

人 生 如 萍

刘 懿

一池浮萍,青青绿绿,其中也有点点水色,无风时它像一块布平铺塘面上,没有一丝一毫的皱纹,又像一块天然的青绿铜镜浮在池中。

其中也有几支树杈直插过池面,萍面略显得有些破痕——可是却不能完全划破,这之中更显示出了它的生机。杂草和翠鸟也时不时地打扰着萍面,一漾一漾的,鱼波纹是不能不出现的,使浮萍更显得拥挤和紧张。

狂风大作,起皱折的是浮萍;弯身摆头的是杂草;早已无踪影的是翠鸟,皱折只是一刻,风稍微小时,萍面又恢复了原状。尔后,又是皱折,浮动不定。有时也有鱼儿的“拜访”。风是魔鬼,杂草是细菌,然而却破坏不了它。

风后,萍面依然是完整的——除了少许的杂物。

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文天祥的诗句“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啊,人生又何尝不像浮萍,平静的人生里时刻都有风波;而风浪又蕴藏着平静的人生。

曲折的人生,又何尝不是风中生存的浮萍,浮萍是为了生根于水中,而人是为了在大千世界中生存。

坎坎坷坷,漫漫人生,对着苍天长叹,叹已逝人生;对黄河咏赞,赞黄河雄姿;对着小草低泣,泣小草无人知晓;站在高山上高唱,唱高山的威武;对小河低吟,吟小河的涓涓??

若人生只有浮萍的平静,没有狂风,那人生就是一杯淡水无味可言;若只有小河的自私,那人间处处是冷若冰霜;若只有大山的高傲,那人间没有无私的爱??

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道路,都在自己的脚下,由自己掌握。

人生!浮萍!

〖点评〗 “平静中有风波,风浪中有平静”是在写浮萍,更是在写人生。作者将对人生的感悟寄寓在对浮萍的描绘之中,这就是托物言志。

【写写练练】

课内作文

1.冬天,小草藏匿了踪迹。你能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小草吗?请以此为题,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寒冬的风,许多人是惧怕的。你能发现她的可敬可爱吗?请以“寒冬,风也在唱”为题,写一篇写景散文。

课外练笔

1.以冬天的某一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借景抒情的文字。

2.以冬天的某一植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托物言志的文字。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借景抒情式片段描写的写作技巧

抒情的文章以情感的抒发为写作的主要目的,根据作者抒情的凭借物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抒情的文字可以是结构比较完整的一篇作品,也可以是单纯一个片段的文字。在这里只来探讨一下借景抒情式片段描写方面的写作技巧。

所谓的借景抒情,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在这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那么我们如何在一个字数有限的片段中达到借景寓意,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首先,作者在写作时必须有真情实感。一段文字在篇幅不长的情况下,要把作者内心的感受充分的表达出来,用情来感染读者,这种情感必须是真实的。 如果虚情假意,矫揉造作,单纯想去靠几个表现喜怒哀乐的词语和几个标点符号去体现,文章必显的枯涩空洞,会让读者一眼就看透华丽外表,使文章也会失去光泽,变得黯淡无光。

其次,把握住抒发感情的方向。一般情况下,片段描写的文字只有一个感情基调,抒发的感情必须统一在这个基调中。在描绘景物时,无论是选择的角度,确立的侧重点还是文章的谴词造句,其倾注的情感必须始终一致,否则就会出现不协调的“杂音”,破坏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

再次,注意对景物的选择,即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婆家”。挑选景物时,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景物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外观形象上,还应蕴含在精神实质中,特别是片段描写,字少意丰,更应该注意做到惜字如金,字字点题,句句显意。

最后,能够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片段描写的文字虽“体积”小,但“技术”含量高,恰当的表达技巧正是对其进行精雕细刻的一把“锋刀”。为了把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我们可以在观察景物时,注意观察的角度和顺序,充分调动起各种器官的感知能力;在具体描摹景物时,利用对比、衬托、象征、联想、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这样一方面丰富景物的刻画点,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宽景与情的沟通、加深景与情的融合,使读者更有味的去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份情感。

此外,还应注意加强作者个人的主观修养。因为作者所描摹的景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景观,而是带有作者主观色彩的情感之景,尽管文字片段篇幅小,但作者个人的气质也会或多或少的渗透在其中,这也会影响到借景抒情式片段描写的表达效果。

篇五:借景抒情作文指导

教学内容:写景抒情散文模式

教学步骤:

一.优作欣赏:

例1. 飘落心灵的枫叶

我是怀着失落、彷徨的情绪走到这儿来的,可我回去的时候却感觉心里充溢的是一种对命运的顿悟,真实而又朦胧。

早上来公园的时候是起着风的,又因为时近晚秋了,所以小路边的梧桐林虽将那秋日里和熙的太阳捣碎后筛得满地都是,却也禁不住在秋风中洒下些枯黄的树叶来,扬扬洒洒,飘落在地。透过这眼前浮动秋叶的空气,我似乎又看见了父亲那浑浊却又饱含无奈伤痛的眼神,又听见了母亲劳动归来不停的喘息。面对这样的家境,残酷的命运竟让我痛苦地作出决定——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放弃学业,随乡邻南下做工。或许这种命运不止降临在我一个人的身上,但我现在才如此真实地感受到命运残忍的一面,它来得如此急促,似乎很快便要冲毁我那还很薄弱的心灵防线。我真的无法接受,没想到生活的阳光道我只是迈了几小步便又要终止。

眼前秋叶仍在不停地随风零落,一片接着一片,这是生活在为我哭泣么?忽然有一种想伸手抓住一片落叶的欲望,于是慢慢地伸出手去,一片火红的梧桐叶立刻飘落到手掌上。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经被撕裂过,在那业已枯萎的身躯上仍很清晰地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着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又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手掌里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涌动的依旧是那片沟通心灵的红树叶。猛地觉得这片树叶是生活给我的一种暗示,因为树叶的一生与我的处境竟是如此的神似。那一道深深的伤疤不就是生活迫使我做出的痛苦决定么,为什么它能在伤疤的一端顽强地生长出另一片小树叶,仍然蓬勃地延续着自己短暂的生命?而我,却始终彷徨在绝望的生命线上,总是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呢?我应该振作起来,应该对我的一生负责。毕竟生命太珍贵,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失去也会带来无尽的伤痛。

望着这片火红的梧桐树,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用自然给你生存的暗示。毕竟生命的长途需要你的跋涉。当我转身走出这片树林时,我的心里默念着:感谢梧桐叶,感谢生命。

例2. 花与女孩儿

一株胚芽,它选择了生长。

一个女孩,她选择了生存。

胚芽含苞待放,是在一个酷热的盛夏,它在与其它花对话时,刚刚知道:自己还有一个月的生命。 女孩得知病情,是在高二的下学期,在一次晕倒之后,她被告知得了白血病,还剩下一年多的时间。 花儿蔫了,它还没有接受阳光,它还没有吮吸雨露,它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呀!

女孩儿哭了,她还没有考上大学,还没有走向社会,她的青春才刚刚揭幕呀!

一个昼夜,花儿没有说话,它用心灵作出了最后的选择———面向着太阳开放,即使短暂的生命只能拥有片刻的芳华:与其哭着死,不如笑着生。

三天三夜,女孩儿不吃不喝,她用心灵作出了最后的选择————不做逃避的懦夫,用温暖的微笑让另一个生命升华;生命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对生活的热爱得以延续。

花的母亲是一片贫瘠的土地,花竭尽自己的全力向上生长着。在每一个阳光普照的清晨,它都愉快地睁开眼睛,跟太阳打个招呼,然后,继续酝酿着自己短暂的美丽。

女孩的前桌儿是一个顽劣的男生,她用全身心的爱温暖男孩冰冻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女孩耐心地面对男孩漠然的脸,为他讲解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美好。但她却从未告诉过男孩儿自己的秘密。

花儿的顽强不被小草儿知道,但它选择蓬勃。

女孩儿的关怀不被男孩理解,但她选择坚持。

人们驻足于盛开的花儿面前,嗅着它芬芳的气息,赞不绝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男孩剪掉了披肩的长发,改掉了种种的玩世与不恭。为了女孩儿的友谊,他变得勤奋而努力。 花儿笑了,它的生命赢得了人类的称赞。

女孩儿笑了,她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对生活的执着(著)得以在另一个健壮的生命里继续。 一个月后,花儿谢了,它用自己的选择证明:短暂中也能孕育奇迹。

一年之后,女孩死了,她用遗书告诉男孩存在即合理,热爱是一种美。

心灵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作出选择,而那其中又常常包含着美丽,正如这朵花儿、这个可人的女孩儿。 二.例文讲析:

1二.例文讲析:

1.《飘落心灵的枫叶》分析:这篇散文的结构有点类似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属于圆形结构。不同的是本文首段就作了清楚的交代。这样有利于让阅卷老师一下子把握文章的思路。次段写事,即造成自己心绪不宁的原因,并且和话题联系起来,提出选择的原因与作出的选择。三段写景,触景生情,并从中得到启示,获得情感的开解。末段作结,为全文收束,并作升华。

2.《花与女孩儿》分析: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类似于古典诗词中的咏物作品,缘情写物,情景交融,不粘不脱。所以全文均为一段写花一段写人,花中有人,人亦似花,花和人命运相当,生死与共。这种写法有较强的操作性,易于把握。难点在要把相似性处理好,否则会不伦不类。

三.模式归纳:

例1类模式:

第一段:写心情不佳及发生的转变或者只写心情不佳(如《荷塘月色》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写心情不好的原因,交代简要交代事情。

第三段:触景生情,细致描写景物以及景物给自己的感触。(注意与话题联系)

第四段:升华主旨。(最好有一定的哲理。如前文没有交代心情的变化,这里要补充交代)

例2类模式:

一段写景或物,一段写人事,交替进行。(注重其相似性、合理性).《飘落心灵的枫叶》分析:这篇散文的结构有点类似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属于圆形结构。不同的是本文首段就作了清楚的交代。这样有利于让阅卷老师一下子把握文章的思路。次段写事,即造成自己心绪不宁的原因,并且和话题联系起来,提出选择的原因与作出的选择。三段写景,触景生情,并从中得到启示,获得情感的开解。末段作结,为全文收束,并作升华。

2.《花与女孩儿》分析: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类似于古典诗词中的咏物作品,缘情写物,情景交融,不粘不脱。所以全文均为一段写花一段写人,花中有人,人亦似花,花和人命运相当,生死与共。这种写法有较强的操作性,易于把握。难点在要把相似性处理好,否则会不伦不类。

三.模式归纳:

例1类模式:

第一段:写心情不佳及发生的转变或者只写心情不佳(如《荷塘月色》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写心情不好的原因,交代简要交代事情。

第三段:触景生情,细致描写景物以及景物给自己的感触。(注意与话题联系)

第四段:升华主旨。(最好有一定的哲理。如前文没有交代心情的变化,这里要补充交代)

例2类模式:

一段写景或物,一段写人事,交替进行。(注重其相似性、合理性)槐花开了

一连几天,烦心事就像蛛网一样缠着我——又要升级考试了。脑子里头盛满了作业,木呆呆的,低头想想也对:书本原本就是是木头做得嘛,多了,自然是这样了。

走在阳光下,我的感觉开始复苏:街上暖洋洋的,周围的一切原来那么新鲜美好,仿佛我是个刚刚来到这世界的婴儿——此时,想想自己真是太天才了,婴儿,的确是刚落地的婴儿,大口呼吸着……

蓦地,我愣在了那里。在我一张一翕的鼻翼里分明嗅到一丝馨香,淡淡的,而又充满了扩张的欲望,向四处弥漫着。

惊讶之余,我举目四望。道旁的槐树上层层叠叠的开满了花:低的,站在墙上触手可及,高的,就只有仰望的份儿了;开着的,正把花囊撑着,那香气放的毫不保留,没开的,也沐浴着阳光,努力的酝酿着,酝酿着。

是呢,槐花开了。自己今年发现第一棵小草的新绿仿佛还是在昨天。我的心不由的一颤:时间就在我们的不经意间,不停歇地流着,头也不回的流过。花开花落,草木荣枯,漫漫人生路,你几曾驻足观赏过身边的繁花似锦?在人生的单行道上,你何尝留意过车窗外掠过的风景?刚才你不是还为了考试的事心绪不宁吗?

生活中不能只有苦行。因为,早上开的花到了傍晚才来采撷会是怎样的一种愁肠百转啊!

怎样写好借景抒情的文章(一)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一看到涉及景物描写的题目就发怵,很少有同学对景物描写或借景抒情类的作文感兴趣的。其实,还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找到了方法,写出一篇漂亮的借景抒情的作文并不是什么难事。 那么,怎样写好借景抒情的文章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八个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景。

眼中有景就是要细心观察并且善于捕捉身边的景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城市建筑以及身边的万事万物,只要我愿意,都可以为我所用。

作文散文借景抒情秋天

当我们学会了捕捉身边的景物,一缕阳光、一颗小草、一丝清风、一抹残阳,写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景物也是有特点的,抓住了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味等特点,再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加以修饰,这样,就不会感觉单调乏味了。

然而,有了好的景物描写,还不能算一篇好的作文。要让身边的景物变得鲜活起来,还要做到心中有情。

有景无情,这样的景是没有生命的;有情没景,这样的情只能叫无病呻吟;情景交融才是作文的最高境界。因此,再好的景物描写都是为情服务的。

借一丝盛开的鲜花表达一种愉悦、舒畅的心情;摘一轮明月寄托一份思乡的情怀;雨中漫步叙述一份浓浓的友情。

心中有了情,眼中的景才有了可依托的灵魂。因此,在写作文时,清楚了自己要表达什么情,写的时候就不会漫无目的了。

另外,在叙事类作文中插入借景抒情的手法,作文会更加丰富,更感人。在叙事类作文中适时穿插景物描写,更能增添文章的感染力。

借 景 抒 情 和 托 物 言 志

【技法指导】

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作者在文章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当代女作家张洁在《挖荠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

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象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这一段描写选取了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画了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它同“我”当时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不敢回的复杂心情完全融注在一起,有力的反衬“我” 的悲苦境遇。

古人云:“夺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也曾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家以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绘景物,所写之景自然是充满主观情志。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借景物来抒发感情,使景中含情。

作文中,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借助对某种事物的赞美或贬斥,抒发自己的某种心态,成为常用技巧之一。这种思想感情寄托于物的笔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一般通过象征手法来实现。

茅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所“托”之物是白杨树: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它伟岸、正直、朴素,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在这篇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了抗日时期我国北方农民,并与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相合。

巴金的《灯》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灯》里写了三种灯光,都包含着深邃的象征意义—— 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的灯光,是旧家庭、旧社会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爱尔克的灯光,象征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我的心灵的灯光” 象征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托物,不是随便取一物勉强比附就可奏效。刘勰说:“比类虽繁,以至切为贵。”“至切”,就是取物与立意要相合。否则,文章就有牵强附会之嫌。

总之,言志抒情是写景状物的灵魂,因此,我们要善于使客观景物与主观情志交融在一起,使山水含情,草木有意。

【名篇精段】

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白玉兰花有点儿残,娇黄的迎春正当时,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

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话的的妙处的。

——杨朔《茶花赋》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他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和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林希《石缝间的生命》

【他山之石】

我 喜 欢 秋 天

陆秋艳

曾有许多人问过我“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 我喜欢秋天,虽然它没有春天生机勃勃之貌,没有夏天姹紫嫣红之景,也没有冬天银妆素裹之纯,但我仍对它情有独钟。

如果说绿是春天的使者,红是夏天的色彩,白是冬天的打扮,那么黄便属于秋天。在送走夏姑娘的同时,秋婆婆迈着她那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的到来,使万物脱下了旧衣,换上新装。树儿们都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秋婆婆精心缝制的新衣。花儿都收敛起绽开的笑容,鸟儿也都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另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似乎一切都显出几分无奈,几分孤独,几分凄美。过往行人也来去匆匆,无暇观赏两旁风景。这也许是秋天不能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吧。

但让我们把目光从这些令人倍感哀伤的景色中移开,移向那金灿灿的田野。田里的庄稼经过几个月的培养,现在已经成熟了,这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喜悦。辛勤工作许久的农民们带着满面的笑容,走向金色的田野,收获他们劳动的果实。他们在金色的大海中干得热火朝天,一时间,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活泼热情,秋天的丰收喜悦全来到了这广阔的田间。一阵秋风吹过,“大海”泛起层层浪,夹杂着人们清脆欣慰的笑声。看着此情此景,还有多少人会不喜欢上秋天呢?

有时会有一场小雨,秋雨小小的柔柔的扑打在人们的脸上,凉凉的。这时,人们忘记了一切不幸,尽情接受秋雨的洗礼。

我喜欢秋天,喜欢那萧条的美,喜欢那丰收的喜悦,喜欢那绵绵的小雨??喜欢它的所有所有。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尽管它并不很出众。

〖点评〗 面对秋天,作者有独特的眼光:纵然有几分肃杀,有几分萧条,但从秋的成熟中,从丰收的喜悦里,作者读出了美。作者巧妙地把对秋的赞美之情,融进了对秋景的描绘之中。

人 生 如 萍

刘 懿

一池浮萍,青青绿绿,其中也有点点水色,无风时它像一块布平铺塘面上,没有一丝一毫的皱纹,又像一块天然的青绿铜镜浮在池中。

其中也有几支树杈直插过池面,萍面略显得有些破痕——可是却不能完全划破,这之中更显示出了它的生机。杂草和翠鸟也时不时地打扰着萍面,一漾一漾的,鱼波纹是不能不出现的,使浮萍更显得拥挤和紧张。

狂风大作,起皱折的是浮萍;弯身摆头的是杂草;早已无踪影的是翠鸟,皱折只是一刻,风稍微小时,萍面又恢复了原状。尔后,又是皱折,浮动不定。有时也有鱼儿的“拜访”。风是魔鬼,杂草是细菌,然而却破坏不了它。

风后,萍面依然是完整的——除了少许的杂物。

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文天祥的诗句“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啊,人生又何尝不像浮萍,平静的人生里时刻都有风波;而风浪又蕴藏着平静的人生。

曲折的人生,又何尝不是风中生存的浮萍,浮萍是为了生根于水中,而人是为了在大千世界中生存。 坎坎坷坷,漫漫人生,对着苍天长叹,叹已逝人生;对黄河咏赞,赞黄河雄姿;对着小草低泣,泣小草无人知晓;站在高山上高唱,唱高山的威武;对小河低吟,吟小河的涓涓??

若人生只有浮萍的平静,没有狂风,那人生就是一杯淡水无味可言;若只有小河的自私,那人间处处是冷若冰霜;若只有大山的高傲,那人间没有无私的爱??

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道路,都在自己的脚下,由自己掌握。

人生!浮萍!

〖点评〗 “平静中有风波,风浪中有平静”是在写浮萍,更是在写人生。作者将对人生的感悟寄寓在对浮萍的描绘之中,这就是托物言志。

【写写练练】

课内作文

1.冬天,小草藏匿了踪迹。你能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小草吗?请以此为题,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2.寒冬的风,许多人是惧怕的。你能发现她的可敬可爱吗?请以“寒冬,风也在唱”为题,写一篇写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