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中秋忆家乡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37:35 字数作文
中秋忆家乡文章字数作文

篇一:忆中秋

忆中秋

除了过年,儿时最热闹的节日便要属中秋了,对于中秋的回忆是很丰满的,从吃到玩,约莫孩子喜欢的东西,都在其中了。

家乡在偏远地区,所以中秋节保留很多特色的习俗,做月饼是其中之一,虽然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吃货,由于当时年龄小,对于做月饼的程序我是不太记得的,但是对于包月饼的包装纸,却印象尤为深刻。老家总有几个会雕刻的能人,一个白萝卜,雕上嫦娥奔月的图案。然后准备一些白纸,裁成一个半巴掌宽的正方形,再把纸对折两次,这中间盖上萝卜章便成了。从月饼以上蒸锅,一屋子的小孩就开始眼巴巴的望着,直到把裹着包装纸的“小胖子”拿在手里,一会一窝蜂的跑出去玩。中秋节必玩的就是“拖拖把”的游戏,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中秋节小孩是一定要坐拖把,这样以后就不会肚子疼。这只是家乡的一个习俗,当不得真。但是家乡的大人却认真的,从天才黑开始扎拖把,第一次拖总是小孩坐在拖把上,妈妈扶着小孩,爸爸在前面托。家里面有两个小孩,等到小孩大一点,就两个小孩一起玩了。拖了一阵邻居的小孩都会聚拢过来,然后大家就会一起比赛谁拖的快、拖得稳。对月讲故事,不是中秋所独有的,但是中秋节的时候会特别热闹,几家的老人聚在奶奶家的前坪,几条长板凳,板凳上坐着老人小孩,中间放了一张小圆桌,桌子上摆了些月饼和葵花籽,老人家就开始,有一搭没一搭的讲着那些奇闻趣事。小孩子们坐在老人旁边,从一开始的聚精会神,到慢慢的歪着身体在老人的腿上睡过去,夜深了,月亮更亮了,院子里也开始慢慢的清净下来了。

现在的中秋节,除了满大街月饼广告,似乎再也没有别的可以期待的东西,即使回到家中,也看不到大人们扎竹拖把的场景了,我总觉得,有些东西不管时代怎么进步,都不应该舍弃掉,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快乐回忆,还有一代一代传承的深远祝福与寓意。

篇二:关于中秋节作文:中秋的回忆

关于中秋节作文:中秋的回忆

摘要: 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你看,农家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越来越多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肉类、蔬菜、海鲜。“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秋节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篇三:忆中秋

忆中秋

我离开家乡已久,好像大部分的都忘了,但惟独没忘的是家乡的秋,那浓郁气息的秋。

可能是我尚未融入到这小城的生活,从未在这座城市里嗅到半点秋的气息,好像从来都是严寒紧追着酷暑,让人没有喘息的空间,这样的快节奏,让我不禁回想起家乡的秋来。

家乡的秋,来的很是悄无声息。你看那疏疏落落的秋草,马路上铺得满地都是的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了。在这样的季节里,一切的事物都变得成熟,看!树变成熟了,没有了夏天的那股热血力量;雨变成熟了,没有了夏天的冲动与急躁;甚至于蝉也变成熟了,没有了夏天的那份傲气,只剩了渐渐衰弱的残声。

成熟的树是一种奇景。这不,果树就是最好的例证了,似鹅蛋或似鸽子蛋大小的果实,在微黄的树叶当中隐藏时,正是秋的全盛时期,待果实被摘完了,树叶也纷纷飘落,只留下光秃秃的枝干时,人们便知,秋天已经过去,接踵而至的又是难熬的冬天了。

成熟的雨,下的是一种韵味。秋天的天好像永远都是为下雨作准备一样,永远都是灰沉沉的,任谁也猜不准到底什么时候会下雨,有时吹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秋雨绵绵”这词说的一点儿也不错,有时雨一下就是好几天,有时却只是几小时的功夫,就像女人的心思,阴晴不定,捉摸不透。

“成熟”的蝉,叫的是一份情感。夏天的蝉是没有秋天的蝉所独特的“成熟”的,夏天的蝉,叫得没完没了,树上、房屋上,走到哪

里都听得到它们那烦人的叫声,好像它们永远也不会累一样。但秋天的蝉却不一样,它们的声音已惭惭衰弱,似乎在忏悔它们以前的无知与傲慢一样,嘶叫着,令人不禁感伤。

南方的秋,深味的秋,只有在家乡才能够真正感受得到,但远离了这深味的秋的我,何时才能回到它的身边,再次品味它的色,它的味。

篇四:忆中秋

忆中秋

彩云追月,桂花飘香,又是一年中秋到。这几天心里颇为不宁,老天也和我作对,时而清空万里,时而乌云满天。中秋在即,却不见新月的影子,不免想起故乡的中秋。

记忆中的中秋,天空总是蓝得干干净净,丝丝缕缕的白云轻轻缭绕,风摆杨柳,鸟儿翻飞。即将收获的大地,到处黄灿灿金黄一片。金光闪闪的水稻,就像一位位婀娜多姿的少女,舞动着飘逸的长裙随风飘逸;三五成群的庄稼人漫步在田梗边,不时弯腰抚摸着少女的脸(谷穗),脸上挂满了甜蜜的笑容。接二连三的光屁股孩子一头扎进小河,溅起大片大片的浪花,游出好远,水鸭子一般又浮出出面,爬上岸来,蹲在桥沿上晒太阳,嘴唇子冻得紫茄子一般。

记得小时候没有电,一到天黑,到处漆黑一片,孩子们就盼望着有月亮的日子。每当新月来临,大家早早吃过晚饭,呼朋唤伴走出家门,大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今年的丰收景象,谋划着来年的发展,孩子们玩起了捉迷藏,老鹰抓小鸡??大家玩得乐此不彼,总是被大人们几次三番的喊叫或生拉硬扯,才恋恋不舍的回家睡觉。

故乡地处鄂西山区,较为偏僻,老一辈们没有上过学,对天文知识懂得很少,更不用说什么月食这些天文现象了,根本不知道是三球的关系。曾记得一年中秋节晚上,我们正在皎洁的月光下玩耍,月色突然间暗了下来,抬头一看,月亮却少了小半边,不知谁喊了一声“天狗吃月亮了——”听到喊声,全村人出动了,从家里跑出来,拿着盆盆罐罐,铲子、勺子,叮叮当当地敲着喊着,爬上一座高坡上,朝着

月亮的方向猛敲大喊,那惊天动地的声音,也许真的把“天狗”震慑了,“天狗”竟然把吞下去的大半个月亮,又一点点地吐出来了!我们看到大大的、包盈盈的、明亮亮的月亮又挂在天空,才心有余悸地跟着大人收兵回营。

那个时代很贫穷,但中秋节是我们特别想念和开心的日子,每到中秋节,父母都会买一些月饼、猪肉或是拎一两条鱼回家,弄一桌丰盛的晚餐。对于习惯了粗茶淡饭的我们,却弥足珍贵。摆满一桌的热腾腾的饭菜,让我们猛吞口水。晚饭后,父母都会给我们每人发两个月饼,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摆张桌子,坐在桌边边吃月饼边看悬挂在天空上的月亮,心里特别地满足。桌上往往会摆一些瓜果,一家人聚在一起,聊着天,温情在院子里荡漾。我吃完手中的月饼后,常会找父母继续要月饼,父母总是吃得特别慢,把手中的月饼掰一半给我,我心里别提有多得意了,忍不住向姐姐们炫耀,姐姐们却总是舍不得吃,拿着月饼用牙齿一点点刮,一点点地嚼,月饼里边的红绿丝,黑桃仁,花生仁,冰糖等。几姐弟在桌边笑着闹着,月光如水倾洒在我们身上。故乡的月亮总是特别圆,特别地明亮,垂挂在天际,不知疲倦地给我们披织皎洁的轻纱。每到中秋,这一幕幕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陪伴我孤身在外,温暖我的心田。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渐渐长大,上了高中、大学,毕业后为了生计在不断奔波,离故乡越来越远,到了中秋节也不能及时赶回去,与家人共渡。在这里看不到故乡的明月,只有“乌云盖顶”,挡住了你向天空追寻的目光。一个人在外,没有家人在身边,没有朋友相伴,

孤寂的感觉总是会涌上心头。每到这个时候,故乡的月亮总是从我心头升起,照亮了我黑暗荒寂的心田;父母的音容笑貌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心中涌起一阵阵哽咽。此情此景,总是特别回忆故乡的月光,思念故乡的亲人朋友,想念自己的家人,特别是白发苍苍的双亲,心中默默地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是一个思念的日子,还有三天,中秋又到了,清晨站在窗前,望着远方,秋风扬起,捎着我对家人的浓浓思绪,飘向远方的故乡,无时不怀念儿时的欢乐,怀念青春时代的狂热,怀念牵肠挂肚的亲情和难以割舍的乡情?

2014年9月4日于四川广安

篇五:故乡的中秋

故乡的中秋

月到中秋分外明。

我们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最怀念是在老家农村过中秋节,也仿佛那时的日子是最快乐的。然而都随流水去了。

到了那一天,许多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就会去村里的后山上找来许多枯树枝,接近傍晚,那火窑子是早早地就用砖头砌好了的,这是在村里最大的一块空地上。

夜,悄悄地降临了,月儿悄悄地爬上来了,圆通通的,散发着金黄的晕。我喜欢她这张熟悉的脸,她的身上有太多的故事。。。

农户们在各自的院子里备好了瓜果糖点及月饼,等待着赏月的最佳时机来临。嗑一些瓜子,剥几粒花生,啜一口浓香的绿茶,唠一唠家常,仿佛是人生的至境了。

秋风渐渐地起了,月亮渐渐地升上来了。

孩童们是安坐不住的,那村里的空地才是他们的乐园。早就迫不及待地等在那火窑子旁边了。不知是谁,就把火点起来了。随风而旺的火苗,往上直窜,很快地就熊熊燃烧起来。那四处扑窜的火星似那流萤,消失在空气里。孩童们围着火窑子

又唱又跳,快乐是他们的,烦恼与他们何干?

火苗,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意味着光明么?意味着希望么?意味着热情么?意味着欢乐么?我不知道。但我确切地知道,那些跳跃着的孩童们是非常快乐的。那也曾经是我的快乐,单纯的快乐,没有任何旁的念想。

。。。。。。

很多年过去了,市场上的月饼是越发地丰富了,品种琳琅满目,有些甚至非常之豪华,包装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可惜我却没有了去吃它们的愿望。那些月饼已经失去了曾经的单纯和美好,失去了那纯朴的意味。物质的丰富有时候并不一定增加精神上的欢乐,相反,是减损了。

呵,我还是怀念那升腾的火焰,我还是怀念那故乡的中秋,还是怀念那一杯浓香的绿茶。也许是我一无所知时获得的快乐,但那快乐令我终生难忘。不知现在的孩童能否象我当初一样快乐地歌唱么,跳跃么?

我想,他们是更快乐更幸福的一群才是。

过一日,又是中秋了。我再看不到中秋的火焰,再看不到那满天飞舞的流萤。但我可以回味。

明月千里寄相思。就让我把这满腔的柔情献给故乡吧。嫦娥和吴刚也该好好地

聚聚了。我仿佛闻到了广寒宫里桂花的缕缕清香了。但愿他们每年中秋的相聚是甜蜜的、温情的。

家乡的中秋

“年过中秋月过半”或者“年怕中秋月怕半”,类似这样的话,在家乡人的嘴上经常念叨。这句话如果将它翻译成古文可以这样说:“念天地之须臾,渺沧海之一粟”。都是用来感叹光阴和人生的!

说这句话时,很可能是一个月到了中下旬,大家手里还有一堆子忙不完的事,说这句话来抒发一下感慨。也完全有可能是真的到中秋了。在家乡人的眼中,中秋是一年行将结束的征兆。

在我的读书时代,母亲总爱说这句话。说这个话的时候,我一般放假在家。县一中搬到南城之后,虽然离家也不是很远,但为了节约学习时间,我在校住读,回得少了。除非中秋赶上月假,学校一般也不放顽皮的孩子回家。家在下头乡镇里的同学往往在中秋没有什么事情干,提前一点从自习室开溜,跑回宿舍躺着听收音机,闻着收音机里传出来团圆的芬芳。

如果说中秋是月亮的生日的话,那它只比我大几天。中秋快到的时候,父母就自然地想起我的生日来。我服从召唤,每到这个时候就蹬上我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回家,一路上接受同学们传过来的奇怪的眼神。或许他们无法理解,这个家在县城的尖子生怎么会骑这么破的一辆车?他们不知道,还有许多如我们一样游走在这城市

边缘的人。

精神食粮是第一位的,但也得对得起自己的身体嘛。回家也就是为了饱我的口福。

中秋的晚上,月饼是必不可少的。我孩提时代,家住在父母单位的筒子楼里,一到中秋晚上,小伙伴们爬到空旷的楼顶,盘腿坐在水泥地上,拿着小月饼对着月亮指手画脚,我们自己谓之“望月”(或叫做“旺月”,实应为动宾结构词组)。这个叫法延续了大人的叫法。好事者见到我们这样比划月亮,就会及时阻止我们这些小屁孩:“小心月亮割你耳朵!”吓得我们赶紧捂住耳朵不敢抬头。

长大了后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笑谈。我们再也没有那份童真,傻傻地对着月亮说悄悄话甚至手舞足蹈。但,月饼还是要吃的。月饼圆圆的,是团圆的意思。不论大小,只要是月饼,哪怕穷人家自己做的,吃到嘴里都是香甜香甜的,幸福感格外持久。读高中时的我已经警觉地发现,月饼没有以前好吃了,没有以前那份由味觉带来的幸福感。不管月饼做得多大、卖得多贵,都无法对人产生一丁点的引诱。慢慢地我还发现,不光是月饼,大街上出现的梨子、苹果、丝瓜、爆米花以及过年里的大鱼大肉,都已经让人丧失了记忆里甘之如饴的感觉了。

搬家后,中秋的夜里,我们一家人会搬几个椅子到院子里“旺月”。“赏月”是文人骚客的故事,跟我们毫不相干。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民,现在的身份是家庭妇女,我是个迂腐气十足的学生。父母的神圣使命是把我供养出来,我的神圣使命是拼命读书考出去。这样的夜里,父母就要开始盘算一年的收成,计算一下父亲工厂

的机器里结出了多少人民币。这种年中总结大多数是在父母的唉声叹气中结束。

当母亲不厌其烦地说那句她认为很有诗意很有哲理的话时,我就安静地坐在她旁边。她说完,父亲就会开始切入主题,大意是还有多少天就要高考了,怎么努力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父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希望给我贯彻这样一种人生的理论:珍惜光阴,多努力,多收获。

这种理论在我看来,要更优于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因为它是针对我个人提出来的,是我们家的理论,更具体更实用。

我毫不含糊地给予父母肯定回答,虽然我对大学一无所知。我精通的是学校的课本知识——这就够了。父母能给我的就这么多,还要怎样?他们已经尽全力了,而我也快是成年人了,得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我梦想自己走得很远,但现实没让我走得更远。虽然我的大学还不错。我比起那些幼时一起楼顶“旺月”的伙伴们都要走得远——他们一直在读着社会这所大学。我还要怎样?这就是我全部的努力的结果。

父母对我要求不高,这不意味着我可以放低自己的要求。他们的神圣使命完全结束了,我不能再对他们有任何的索取。但我自己的神圣使命仍在延续,结婚、孩子、房子、车子、位子……

大学毕业后我到了中国的大西北。这次真的走远了,但是工作上的劳累和无趣,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