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核舟记拍卖会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3:22:11 字数作文
核舟记拍卖会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参考资料】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核舟记》

第二十三课 核舟记

魏学洢

阅读提示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浙江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著有《茅檐集》。本文是记一件工艺美术品(一位民间艺术家在一枚桃核上雕刻的苏东坡泛舟赤壁的故事),文章对核舟的描述也就是生动的说明。全文只用了400多字,却描述了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练习

一 本文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精读课文,回答下边的问题。

1.简洁:文字少,传播的信息量大。

(1)以第二段为例,用了_____字,写了________景物。

(2)翻译古代汉语,文字应力求简洁。下边是课文第二段的现代汉语译文,文字不够简洁,大约可删去30字左右,请你修改。

这只船从头到尾的长度大约是八分还多一点,高大概是两个黄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间高大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的上面盖着一张竹篛做成的船篷。船舱的旁边开着小小的窗户,左右两边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户一看,可以看见左右两边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正好相对。把窗户关上以后,又可以看见右边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每个字都用石青给它上了色。

2.周密:用语前后照应,互相关联。

3.生动:一般来说,描述出特点的就生动。如“中峨冠而多髯者”,写出东坡外貌特征;

“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写出舟子的姿态特征。类似的例子,文中还有,试举二三例。

二 文言文使用数量词和现代文不同,把下边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比较一下,不同在哪里?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又用篆章一

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三 背诵第三段。

作 文 训 练

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特征。写说明文,如果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解说事物,阐明事理,那么,所介绍的知识也就不能表述准确,甚至还可能发生误解。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多样和灵活,必须以准确为前提。现在分析一下 关于注意交通安全的几句常见的话:

①遵守交通规则。

②为了你和他人的幸福,请遵守交通规则。

③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④车走车行道,人走人行道,各行其道。

⑤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⑥一看,二慢,三通过。

①语言概括,一般号召;④⑥语言具体,把遵守交通规则的要求具体化了;③似对行人的祝福语,恳切、和善,句式对称;⑤犹似司机的誓言,表示对遵守交通规则的决心,简明干脆;③⑤虽没有说明指什么而言,但遵守交通规则的含意却不言而喻;②意在教育,警醒,用语礼貌。

以上六则话语,讲的都是遵守交通规则。如果仅仅用“遵守交通规则”一句话来表示,语言就显得过于严肃,给人的印象不深。表达简单的内容,尚且要讲究语言的灵活多样,那么表达复杂内容,语言的灵活多样就更重要了。《苏州园林》是这方面的范例。

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就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平实用语和生动用语两种。下边这段话引自《辞海》:

死海(Dead Sea)西南亚著名的大咸湖。在约旦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16公里,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平均深度146米,最深395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处。有约旦河等注入。因温度高、蒸发强烈,湖水含盐度高达23%-25%,水生植物及鱼类不能生存,沿海草木也很少。氯化物储量在420亿吨以上,并有溴化镁。可提炼各种盐类,尤以钾盐和溴最有价值。20世纪40年代于西北岸岩洞中,发现2000年前希伯来文经卷,称“死海卷轴”,富考古价值。把《辞海》的“死海”解释的

语言和课文《死海不死》的语言比较,前者是平实的例子,后者则是生动的例子。

初学写说明文,主要学会用平实语言说明,同时也可学习用生动语言来说明。

参考题目

1.生动的说明

①电子手表趣谈

③香烟的自白

⑤雪花的自述

⑦请到蜂房作客

2.平实的说明

②电子手表的构造

④吸烟的害处

⑥为什么瑞雪兆丰年

⑧蜜蜂

附:资料

1.蜜蜂是不能单独生活而必须过群体生活的昆虫。

2.蜂群通常是由一只蜂王和一二万只工蜂组成。

3.蜂王也叫母蜂,身体比工蜂长,也比工蜂重,它的职能是产卵,一昼夜可产1.5万到两万粒卵。蜂王的寿命三年到五年,靠工蜂采集花精供养。

4.工蜂担负采集花粉、花蜜,酿制蜂粮,哺育蜂儿,饲喂蜂王,修造巢房,守卫蜂巢,调节蜂群内的温度和湿度。最多活六个月。

5.开花时节,蜜蜂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6.在漫无边际的大自然中,蜜蜂怎么知道什么植物在哪里开花流蜜呢?原来是有很多蜜蜂,先出巢四方侦查,回来把侦查的结果告诉它们的同伴。蜜蜂这种告诉方法,是它们特有的一种“语言”——蜜蜂的舞蹈。

7.蜜蜂要酿成一公斤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假如蜜蜂采蜜的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一公里半,那么,蜜蜂采一公斤蜜,就得飞上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飞行11圈。

8.一窝蜂,一年能割几十斤蜜。在广东,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蜜蜂吃得不多,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糖就行了。

9.蜜蜂轻易不蛰人,你要伤害它,才蛰;一蛰,它自己也就耗尽了生命,活不久了。

10.大黄蜂常常来到蜜蜂窝洞口,专干坏事,它们会咬死蜜蜂的。

语文活动

作文修改:重复罗嗦

避免重复罗嗦,使语言表达简洁明快,这是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这方面常见的语病:第一、同一句内的字面重复。第二、同一句内的词义重复。第三、堆砌成语。

练习

一 下边三段文字有的同一句内字面重复,有的同一句内词义重复,有的堆砌成语,根据文句意思,作必要的修改。

1.我走到水渠边的绿色的菜地里,我找到了李静,只见李静他正小心翼翼地伸出两只 手正向一只叫着的蝈蝈儿扑去。我大声招呼他快过来,他答应了一声,却把蝈蝈儿给吓跑了。

2.早晨,非常通红的太阳刚从东方地平线上才升起来,我们小组的同学已经登上了小石山的顶峰上。放眼望去,崭新的新住宅楼,整整齐齐的厂房,高高的电视发射塔,都沐浴在美丽好看的阳光中。

3.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一处不是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呢?工农业战线上,经济改革深得人心,到处出现了“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局面。文艺百花园姹紫嫣红,万紫千红,气象万千,新的电影、戏剧像朵朵烂漫的山花竟相开放。科技和教育领域不也是春意盎然、春光明媚、百花齐放、繁花似锦吗?一项项科技成果,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葱茏的校园里,青少年学生正如茁壮的树苗在长大成材。

二 下面一段文字中,连用了五次“两只喜鹊”显得重复罗嗦。你认为哪两处可以删去,哪两处可以用“它们”来代替?

自从这两只喜鹊到我家屋旁的腊梅树上安家后,我就多了两个伙伴。每天早晨我都要到树下跳一跳,唱一唱,与喜鹊同乐。两只喜鹊好像懂得我的心意。早晨,我挎上书包去上学,两只喜鹊总要跟着我到离校不远的小山上,等我到学校操场上以后,两只喜鹊才“喳喳、喳喳”地唱着歌儿返回去。下午放学,两只喜鹊又在那个小山上接我来了。

篇二:核舟记

《核舟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对象分析:

本班级学生共有50名,其中男生 23人,女生27人,全部为住读生。优生约占1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15%,中等生占大部分。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分析:

《核舟记》选自苏教版教材,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它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 诎 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 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核舟记拍卖会作文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策略: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入题,板书课题

1、语入题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2、 书课题

核舟记

二、 新课学习

1、 主学习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b、借助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想关情况?

c、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通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d、了解文章结构,概括文章的内容。

e、阅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好的缘由?

F通过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2、 作学习

1)、同桌或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交流反馈

1)、关于作者

▲学生自学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魏学伊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2)、词语积累

播放课件:

罔()贻()有奇()黍()糁()髯()褶()膝()篆()狭() ▲学生观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罔(w?ng) 贻(yí) 有奇(jī) 黍(sh?) 糁(sh?n) 髯(rán) 褶(zhě)膝(xī)篆(zhuàn)狭(xiá)

3)、朗读指导

播放课件: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珠历历可数也

▲学生观后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珠/历历可数也

4)字词把握

通假字

播放课件: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

诎右臂支船

左手依一衡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学生观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 通又表示证书之外再加零数 诎右臂支船 诎通曲:弯曲

左手依一衡木 衡通横:跟地面相平行的(跟竖直相对)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5)词的活用

播放课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箬篷覆之

篇三:作文 桃核上的猪舍导学案

作文训练导学案

桃核上的“猪舍”

王建荣

一、 导入

1、课前组织学生复习《核舟记》相关内容,体裁 顺序 主题 人物

2、带领学生观赏桃核微雕图片ppt(1——11)领略桃核微雕的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内容丰富,气象万千。

3、与《核舟记》相联系,引入新桃核微雕作品——桃核猪舍图PPT(12——15)。以图片引起学生对《核舟记》相关内容的回忆在图片上寻找核舟记的特点。

(如船头、窗口、船身)

二、 出示学习目标,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图片。

1、对比观察“核舟图”与“桃核猪舍图”,填写相应表格。

2、观察图片,思考如下问题

(1) 谈谈读《核舟记》对新作文的节俭和参考作用。

(2) 让学生进行主题探讨

(3) 引导分类观察,寻找精彩之处。

(4) 写作方法指导

(5) 引导学合理想象

三、 现场练兵,片段写作 1、给学生(10——15分钟时间)进行写作;

鼓励学生分小组交流发言。

四、总结课堂,布置写作任务

篇四:核 舟 记

核 舟 记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

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篛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五、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言

这个问题应当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内容的知识性;(二)材料的科学性;

(三)语言的通俗性;(四)表达方式的解说性;(五)结构的条理性;(六)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上述问题,必须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讨论,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

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桃核修狭者

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

篇五:核舟记

《核舟记》随堂练习题及拓展练习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 2.罔不因势象形( )

3.尝贻余核舟一(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

5.高可二黍许( ) 6.启窗而观( )

7.箬篷覆之(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石青糁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12.如有所语( )

13.其两膝相比者( )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 )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二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诎右臂支船( )

3、左手倚一衡木(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三、比较下列加点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为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高可二黍许盖大苏泛赤壁云

可云

珠可历历数也此中人语云

四、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

(2)石青糁之( )( )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

五、(5 )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六、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涨潮编的《 》作者是 ,字 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 他和 、 、 、 、 、 、 被称为“唐宋八大

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 》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

兴”是《 》中的句子。

五、翻译下列句子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六、回答下列问题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 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3.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

坡介绍起?

4.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答案: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意动用法,使??平放。诎:通“屈”,

七、拓展阅读

《核舟记》比较阅读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

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

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

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

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

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

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

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

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

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

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

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

值得爱惜。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

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 类: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

③一士人善画 善: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旦: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同的两项是( )( )(4分)

A.漫悬于壁旦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猫则踉跄逐之 学而不思则罔

C.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博学而笃志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甲】【乙】两文文中的作品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4分)

参考答案:

8.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作 逼真

(评分说明:第一空大意正确即可每空1分,共2分)

9.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 类似,像 ② 弯曲 ③ 善于,擅长 ④ 早晨

(评分说明:结合语境正确解释,每空1分,共4分)

10.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

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评分说明:正确译出“比”“漫”各1分,每小题大意正确1分,共4分)

11.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限令把画卷拿起来,猫

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评分说明:能结合写猫的句子1分,用自己的话正确表述1分,共2分)

《核舟记》对比阅读二(谢杭已作过)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

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

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

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

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魏学洢《核舟记》)

(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

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

而行,略无欹③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ī,斜。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绝类弥勒 ( ) (2)视端容寂 ( )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