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医圣张仲景的补血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30:31 体裁作文
医圣张仲景的补血方体裁作文

篇一: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 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 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 《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 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 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 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 的重视。中文名: 别名: 国籍: 民族: 出生地: 张仲景 张机 中国 汉族 南阳郡涅阳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职业: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约公元150~154年 约公元215~219年 医生 医圣 《伤寒杂病论》目录 人物概述 ? 主要事迹乱世立志 ? 撰写医书 ? 为人医风 学风 医学贡献 ? 轶事典故襄阳访医 ? 巧“治”府台 ? 张仲景与饺子 ? “堂”的来历 后世影响 ? 主要著作个人著作 ? 研究著作 ? 传记小说医圣张仲景 ? 仲景传展开人物概述张仲景,

(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 ,汉族,河南南阳人, 东汉后期 医学家。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公元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他出 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于是他从 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 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 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 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何颙别传》 。 ) 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 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年轻时 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 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 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 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大师傅公 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 传染病,其中伤寒医圣——张仲景 (20张)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 《伤寒论》自序) 。于是,他发愤 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伤寒论》自序) 。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 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 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 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张仲景故里位于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南阳市),民众自发地前来南阳医圣祠纪念、 拜谒。南阳民间祭拜张仲景自汉代延地方 续至今,“瞻仰医圣”、“叠纸求医”、“摸羊 头”、“接圣水”等是群众主要祭祀活动内容,这一民俗活动将持续3天。医圣张仲景祭 祀活动已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事迹

乱世立志东汉末年, 我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张仲景。 他不仅有丰富的 临床经验, 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 寒杂病论》 。这部巨著的问世,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 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 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余每览 越人人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 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奠定了基础。 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朝政腐败。 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兵祸绵延,到处都是战乱,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灾,加上疫病流 行,很多人死于非命,真是“生灵涂炭,横尸遍野”,惨不忍睹。而官府衙门不想办法 解救,却在一味地争权夺势,发动战争,欺压百姓。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 视仕途,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 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 ,他10 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 家,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 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 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 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 比张仲景年长的一个同乡何颙对他颇为了解,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 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 不宜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家。何颙的话更加坚定了张仲景 学医的信心,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他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 断,进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他 的老师。当时的人称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 《灵枢》 《难经》 《阴阳大论》 《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 、 、 、 、 对他的影响最大。 《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 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 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

“辨 证 论 治 ”的 治 病 原 则 , 认 真 地 加 以 研 究 , 从 而 提 出 了 “六 经 论 伤 寒 ” 的 新 见 解 。 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 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 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 资料。经过几十年 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 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 。这部著作在公元二 O 五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 ) 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 略》二书。 《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撰写医书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 过官,对参加科举考试,以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就要张仲景参加考试(隋唐始开 科举,汉时采用的是地方推荐制,就是举秀才与孝廉,张仲景不可能参加科举,作者 误——非作者误,是考试,但和科举不同。举孝廉,是分孝、廉。举孝便是举荐为官; 廉是参加考试,目的是评判治政能力,最后根据考试情况给予不同官位。汉代举孝廉 一定能做官,只是官位高低要根据考试来定,这也是举孝廉中考试的唯一目的。 。古 ) 时的人以不忠不孝为最大耻辱,尽管张仲景很不情愿,但也不愿违背父命,落一个不 孝之子的名声。因此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 ,举孝廉,进入官场。在建安年 间(公元196~219年) ,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 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 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 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 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 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 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 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 通称为“坐 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看到百姓对他非常信任,在医术上更加精益 求精,不断探索。他大量采集民间验方,进行认真研究。有时甚至不畏路途遥远,拜 师取经。有一次他听说襄阳城里同济堂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扼背疮很有 经验。他立即带着行李,长途跋涉几百里,去拜“王神仙”为师。对“王神仙”在药性、 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用心学习研究,获益很大。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 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俗话说,“大兵之后,必有灾年”。东汉末年,战乱频繁,

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 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如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 200 多人,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 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一些庸医便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对片刻,便开方抓药,只知道赚昧心钱。更多 的人,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精心研究医 方、医术,以解救百姓的 病痛,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张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痛加 斥责,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 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 内 、 、 、 、 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 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这时候,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张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难回。于是他就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 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共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 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 为“方书之祖”,张仲景 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与世长辞。晋 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的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为人医风 学风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 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 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

篇二:张仲景方剂实验研究

方剂实验研究

前言

中医萌芽于神农、黄帝,至春秋战国,西东两汉,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学术氯围里,在科学与文化兴旺繁荣的大背景下,名医睿哲,竞相涌现,中医

学渐臻发达。东汉疫疠不断,生民罹难,医圣张仲景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撰《伤寒杂病论》,中医学登上了新的历史高峰。

(伤寒杂病论》将理论医学与临床医学更好地结合起来,确立了辨证论

治的原则,对中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影响着从它问世以来1800多年的

中医学,影响着中医学的基础到临床各个方面,影响着从事中医的每一代人甚

至每一个人。

历代医家都尊《伤寒杂病论》为经,奉为圭臬,沉溺于其中,含英咀

华,吸精吮露,乃成大器。明2徐熔说:“《金匮玉函要略》、《伤寒论》皆仲

景祖神农、法伊尹、体箕子而作也。唐宋以来,如孙思邈、葛稚川、朱奉议、

王朝奉辈。其余名医虽多,皆不出仲景书。又汤液本革,于孙、葛、朱、王

外,添王叔和、范汪、胡洽、钱仲阳、成无己、陈无择云。其议论方定,增

减变易,千状万态,无有一毫不出于仲景者。洁古张元素、其子张璧、东垣李

明之,皆祖张仲景汤液。”又说:“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晋宋以来,号名医者,

皆出于此。”徐熔以后,情况依然如此,如叶天士、吴鞠通等,在仲景学说方

面都有深厚的基础。医不可无仲景书,这是医界的共识。此正如清2邓珍所

言:“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以淑后学,遵而用之,困苏废起,莫

不应效若神。迹其功在天下,犹水火谷粟,是其书可有,而不可无者。”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经典。学习《伤寒杂病论》,可接受辨证论治

原则的训练,认识中医临床医学的渊源,认识中医学的本质特征,了解疾病发

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学习仲景理法方药的应用,明方剂之源、方剂变化的万

法与策略,领会中医的医学认识方法,训练中医的思维??总之,学习《伤寒

杂病论)能够在中医学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方面受到较为全面的训练,学习

(伤寒杂病论)是成为高明医家的重要途径。

《伤寒杂病论》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最早开始研究《伤寒杂病论》

的医家,从现有文献看来,当推晋太医王叔和。由于战乱等原因,仲景著作问

世末几便告散佚,是王叔和搜而采之,整理编次,才有了《伤寒论》。刘渡丹教授说:“《伤寒论》是中医之魂。倘若没有《伤寒论》,中医将黯然失色。”

而没有王叔和,也没有《伤寒论》,所以说王叔和是仲景学说的功臣,是中医

的功臣。

第二个极大地推动了仲景学说研究的人物是金2成无己。成无己在历史

上第一个开始注释《伤寒论》,自斯而后,《伤寒论》研究便呈燎原之势,蓬

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有人统计,历代各类《伤寒论》研究著作达到2300多

部,各类《伤寒论》研究论文也达数千篇之多。《金匮要略》同样也受到历

代医家的重视。

《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与应用是中医界最为活跃的一个学术领域,仲景流

派是中医学最为壮大的一个学术流派。历代医家研究、应用《伤寒杂病论》,

为之诠释、补充、发挥、证实、修正、实验、中西汇通,取得了极为丰富的

成果,成为仲景学问的新内容。《伤寒杂病论》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在某

种程度上讲,中医学最为核心的、精髓的内容大部分也存在于仲景学问,仲

景学问是一个集大成的宝库。

由此可见,对仲景学问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编辑一套完整的丛书很有

必要。既往的整理主要采用集注式,如古有《伤寒论辑义》、《金匮玉函要略

辑义》,今有《伤寒论百家注》、《金匮要略五十家注》等,没能反映仲景学

问的全部。我们组织编辑这套《张仲景医学全书》,分为《张仲景医学源

流》、《张仲景症状学》、《张仲景疾病学》、《张仲景诊断学》、《张仲景药物

学)、《张仲景方剂学》、《张仲景方剂临床应用》、《张仲景方方族》、《张仲

景方剂实验研究》、《张仲景养生学》10个分册,它的一大特点是按现代学科

门类划分内容。另外,由于仲景学问主要是临床学问,所以本套丛书也就将

重心从注释转移到临床。还有一点,如前所述,后世医家对仲景学说的补充

和发挥,后世医家的研究成果是仲景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套丛书的

又一个特点是注重反映后世的成果。

傅延龄李家庚

2011年10月

编写说明

中国医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山 及推动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做㈩了不町磨灭的贡献。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汤 方,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起着重要作用,疗效确切而显著。大凡历代中医名家, 未有不藉仲景方疗效而称著的。

建国以来,我国中西医药工作者用现代科技和方法,在中药复方药理及临床应 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引起世人瞩目。尤其是 近20年来,中药复方的研究工作进展迅速,这方面的学术论文每年都以几何级数增 长,其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此外,日本、韩国及欧美一些国家也对中药复方进 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无论在阐明中药复方疗效机制、指导临床用药、深 入探讨中医药基本理论方面,还是丰富世界医药学内容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 用。实验结果证明:仲景所创之汤方,不仅具有非凡的实用性,且还具有严谨的利 学性及周密性。另外,还发现仲景汤方具有一定的延伸性,从而为扩大汤方的应用 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大大开拓了仲景汤方应用的领域和治疗标准,同时也推进了 仲景汤方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为仲景汤方学说注入了新的生机。

有关仲景汤方药理研究的论文及报道浩如烟海,且多散见于国内外大量期刊文 献之中,要想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给学习和研究者带来诸多不便。由于 资料掌握不全,有些研究工作重复较多,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且对提高仲景汤方的研究水平也甚为不利。因此,很有必要将40多年来有关中药 复方药理的研究成果及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本书编者集仲景汤方74首,查 阅收录近200余家国内外期刊或学术会议论文及有关书籍的相关内容,力求使该书 的内容全面、准确。

本书以仲景汤方的现代药理研究及现代临床应用为重点,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对 大量文献资料的综合整理,反映出当今我国乃至国际上在仲景汤方药理研究方面的 实际水平。为教学、医疗提供较为系统的参考资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复方, 阐明中医药基本理论提供科学依据,以此来推动中医药研究工作的开展,加速中医 药现代化的进程。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及遗漏之处在所难免。祈请同道及广大读者提出 宝贵意见,以便使该书在各方面不断臻于完善。

编 者

2011年2月

目录

第一章 解表剂????????????????????????????(1)

一、桂枝汤??????????????????????????????(1)

二、麻黄汤?????????????????????????????(22)

三、葛根汤?????????????????????????????(27)

八、桂枝加厚朴杏子汤????????????????????????(44)

九、大青龙汤????????????????????????????(46)

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46)

第二章 攻下逐邪剂??????????????????????????(48)

一、大承气汤????????????????????????????(48) ;、桃核承气汤???????????????????????????(56)

三、抵当汤?????????????????????????????(67)

四、大陷胸汤????????????????????????????(69)

五、三物白散????????????????????????????(71)

六、十枣汤?????????????????????????????(71)

七、大黄附于汤???????????????????????????(72)

八、大黄硝石汤???????????????????????????(73)

九、大黄牡丹皮汤??????????????????????????(73)

十、葶苈大枣泻肺汤?????????????????????????(74)

第三章 和解剂???????????????????????????”(75)

一、小柴胡汤????????????????????????????(75)

二、大柴胡汤????????????????????????????(96)

三、柴胡桂枝汤???????????????????????????(102)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111)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14)

六、柴胡如芒硝汤??????????????????????????(118)

七、半夏泻心汤???????????????????????????(119)

八、甘草泻心汤???????????????????????????(129)

九、生姜泻心汤???????????????????????????(129)

第四章 温阳散寒剂?????????????????????????(130)

一、理中汤(丸)(人参汤) ?????????????????????(130)

二、四逆汤?????????????????????????????(134)

三、附子汤?????????????????????????????(140)

四、吴茱萸汤????????????????????????????(141)

五、大建中汤????????????????????????????(147)

六、瓜萎薤白白酒汤?????????????????????????(148)

第五章 清热泻火剂?????????????????????????(150)

一、黄苓汤?????????????????????????????(150)

二、葛根芩连汤???????????????????????????(153)

三、白虎汤?????????????????????????????(161)

四、麻杏石甘汤???????????????????????????(164)

五、茵陈葛湎????????????????????????????(167)

六、大黄黄连泻心汤?????????????????????????(168)

七、白头翁汤????????????????????????????(176)

八、麦门冬汤????????????????????????????(178)

第六章 理气活血剂?????????????????????????(180)

一、四逆散?????????????????????????????(180)

二、大黄廑虫丸???????????????????????????(196)

七、当归四逆汤???????????????????????????(229)

八、温经汤?????????????????????????????(232)

九、旋覆代赭汤湎???????????????????????????(235)

十、黄芪桂枝五物场?????????????????????????(237)

第七章 利水祛湿剂?????????????????????????(239)

一、五苓散?????????????????????????????(239)

二、真武汤?????????????????????????????(244)

三、苓桂术甘汤????????????????????????? ?(257)

四、猪苓汤?????????????????????????????(260)

五、小半夏汤????????????????????????????(265)

六、小半夏加茯苓汤?????????????????????????(266)

七、茵陈五苓散???????———?????????????????(270)

八、泽泻汤?????????????????????????????(276)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277)

十、防己黄芪汤???????????????????????????(278)

第八章 补益剂???????????????????????????(283)

一、小建中汤????????????????????????????(283)

二、芍药甘草汤???????????????????????????(285)

三、甘麦大枣汤???????????????????????????(305)

四、炙甘草汤????????????????????????????(309)

五、肾气丸?????????????????????????????(317)

六、胶艾汤?????????????????????????????(346)

七、黄芪建中汤???????????????????????????(347)

八、酸枣仁汤????????????????????????????(351)

九、薯蓣丸?????????????????????????????(353)

第一章 解 表 剂

一、桂枝汤

(—)桂枝汤与体沮调节

1.对体温的调节作用 本方具有较强的解热作用,除了能促进汗腺分泌外,还与镇 静作用及中枢性降温作用有关。实验证明,口服给药对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有显著的 解热效果,作用时间持续5h以上,对正常大鼠体温也有降低作用,作用时间4h以内, 亦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对耳静脉注射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苗所致的家兔的肛 温下降至正常以下,即降低其升高温度的126.3%,而麻黄汤仅降低其升高温度的 63.8%。说明本方降温效果比麻黄汤迅速;60rain降温达最大值,下降达其升高温度 的145.6%,后略有回升,与麻黄汤作用强度基本相同。对小鼠正常皮肤温度,腹腔给 药有降低的作用,但与麻黄汤相比,作用较缓慢。对本方解热作用的剂量,时间与效应 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本方的解热作用存在着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之

间的关系,并认为降温作用可能与体温调节系统有直接关系。解热实验表明l“,75%桂 枝汤能使发热家兔肛温降低o.71t,皮温实验也可使小鼠正常皮肤温度降低8.13%。取 本方: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各10份,炙甘草7份,常规制成水煎浓缩液,备用,观 察其对动物体温和肠蠕动的双向调节作用,结果表明:2.5—10g/kg剂量的桂枝汤口 饲大鼠,能使酵母引起的发热和安痛定引起的体温降低加速恢复正常,8275~35g/kg口 饲大鼠,能抑制新斯的明引起的肠蠕动功能亢进,兴奋肾上腺素引起的肠蠕动减慢,这

种对体温和肠蠕动的双向调节作用和正常化作用,为桂枝汤调节阴阳功能提供了一个实 验例证。

在脑室注射乙酰胆碱前1h口饲桂枝汤的大鼠,给乙酰胆碱后,体温曲线明显下移, 第1h体温有显著下降,以后逐渐回升,2h后略高于基础体温,与对照组显著性差异 (P<0.01),说明桂枝汤能抑制下丘脑性乙酰胆碱所致的体温升高。还有人用鲜酵母 皮下注射使大鼠体温升高,5~6h后达高峰,维持10h以上,在体温升高达峰值前给予 桂枝汤,能抑制致热大鼠的体温持续升高,并加速退热,药后第7h,使体温基本正常, 有量效相关性‘”。脑室注射小剂量蛙皮素后,肛温显著下降,1h内下降2.4℃,2b后恢 复到正常水平。桂枝汤灌胃的大鼠,再脑室注射蛙皮素,虽也有肛温下降,但下降幅度 显著减弱,1h内平均下降1,36°C,并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桂枝汤能对抗蛙皮累 的降温作用。给予去甲肾上腺素(NE)的大鼠,体温急剧下降,15min时平均降低2.38°C,以后即较快回升,40min时尚低于正常对照0.4°C,在注射NE前1h口饲桂枝汤的大鼠,体温也有较大下降,但降温幅度明显减少,与单纯给予NE的造型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桂枝汤在一定的程度上能拮抗过量NE引起的降温作用。

2.对体温调节作用机制的研究

(1)脑内五羟色胺(5—HT)与体温调节 有实验观察桂枝汤对5—HT脑室注射诱

致发热的影响:给卜桂枝汤的大鼠,可使5—HT诱致的发热基本得到控制,其体温曲线 与注射人工脑脊液的正常对照组相似,所测各点的肛温值均与单纯注射5—HT组有显著 性差异。进一步观察桂枝汤对高体温和低体温大鼠下丘脑中5—HT和5—HIAA含量的 影响:桂枝汤对酵母致热大鼠有显著降温作用,对安痛定诱致的体温低下有升温作用。 在体温改变的峰值时测得的下丘脑5—HT含量,亦呈现双向性变化:酵母致热大鼠下丘 恼5-HT含量升高,低体温动物下丘脑5—HT含量则显著降低;给予桂枝汤后,发热 大鼠下丘脑中5-HT含量降低,低体温动物下丘脑中5—HT含量升高,分别向正常水 平方向起调节作用”‘。

为进一步探讨桂枝汤对下丘脑组织中5—HT的影响,同时测定了5—HT代谢产物5 —HIAA的含量,发现发热大鼠下丘脑中5—HIA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有所下降。5—HT 与5-HIAA的比值为120.43,比正常对照组121.04明显下降;给予桂枝汤,5—HIAA 数值有所升高,使两者比值升为122.03,提示桂枝汤促进了5—HT的代谢。在低体温大 鼠,两者的比值为i22.27,给予桂枝汤,5—HIAA含量进一步降低,两者的比值为 i20.89,接近正常。实验经2次重复,结果相似。

桂枝汤能抑制5—HT脑室注射引起的发热,能降低发热动物下丘脑5—HT含量, 能升高低体温动物下丘脑的5-HT含量。同时亦伴有体温的相应变化,说明桂枝汤的解 热作用以及它对体温的双向调节作用,有体温中枢神经递质5-HT的参与’,。

(2)对下丘脑神经降压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的影响 桂枝汤对神经降压素作 用的影响:在环境温度20%条件下,大鼠脑室注射[D—Tyr”) -NTIse./只,15rain后 体温急剧降低,平均下降接近3t,1h后体温降到最低点,达-3.54:o.35℃,以后逐 渐回升,TRl4.O为—10.4811.71。脑室注射NT前1h口饲10g/kg桂枝汤的大鼠,虽示有相似的降温曲线,但降温曲线明显上移,1h前后,体温少下降1.I"C左右,RZl4.o为—7.38士1.48,同单纯给NT相比(p<0.05),提示桂枝汤能部分拮抗NT的降体温作用。 桂枝汤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的影响:大鼠脑室注射ACTH后,在o.5h内体温 即显著下降,平均降低2.66士0.68℃,以后即较快恢复,TRll.67为-2.70士0.68。脑室注射ACTH前lh口饲桂枝汤,也有与ACTH相似的降温曲线,虽然降温幅度略小于对 照降,温峰值-2.16‘O.54°C,TRII.67为-2.09-+0.86,但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无显 著性差异,况明lOg/kg桂枝汤口饲并不影响ACTH的降体温作用。

(3)对大鼠下丘脑PGE2含量及COX活性的影响 有实验研究本方对高体温和低体 温大鼠下丘脑和血浆中前列腺素E,(PGE2)含量的影响,以及对PGE2脑室注射诱发致 热的影响。结果表明:灌胃给予桂枝汤10g/kg,可使酵母致热大鼠的体温下降,使安痛

篇三:气、血、阴、阳虚的症状及保健

血虚的症状及保健

编辑本段基本概述

血虚:是血液失常的一种表现,是指血液生成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状态。引起血虚的原因很多,现分述如下:

编辑本段病因

失血过多:因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它慢性失血皆可造成血虚证。由于出血过多,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等原因,均可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足,而导致血虚。 慢性消耗:劳作过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呕吐下利等耗伤阳气阴液;劳力过度易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劳心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血不载气: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在心肺之气共同作用之下,内至脏腑,外达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但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1)脏腑失于濡养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所以临床上血虚主要表现在心肝二脏。心血不足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则面色无华,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雀目;不能濡养筋脉,则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动;由于中医认为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肝血不足,爪甲失养,枯薄脆裂。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为肝之子,肝为肾之子。根据虚则补其母和阳生阴长的道理,在治疗时补心常兼补肝,补肝常兼滋肾。在血虚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补血方内还常加入补脾肺之气的药物。

(2)血不载气

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临床常见血虚而致气虚的慢性失血证。特别是在大失血情况下,气随血亡而脱,此时气脱反而成为主要矛盾。大气下陷则出现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气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编辑本段治疗原则

首先,“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运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 其次,气可以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如气的功能减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就减退,又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均伴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故在补血时不宜单用血药,而应适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之效。 再者,血为阴

液,易生滋腻,淤阻血脉,而致新血不生,故在补血同时应配伍活血生血之品。 南方李锦记新上市的润红胭口服液正是完美体现这一原则的补血佳品。润红胭口服液配方源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胶艾汤”和妇科第一方“四物汤”,其中阿胶、桑椹滋阴养血;黄芪、莲子、茯苓、红枣健脾益气生血;益母草、当归活血生血,整个配方共凑健脾益气生血,补而不腻之效。 血虚最简单有方便的中药是四物汤.另可一星期煮3次的中药材当归15克,杞子15克,首乌10克,红枣8粒来当开水喝,能达到补血的作用.

编辑本段血虚与其它虚症

什么是阳虚?什么是血虚?什么是气虚?这对中医专业人士来说不是很那辨别的问题。但对多数患者来说却很茫然。著名学者聂文涛先生总结四句科普:“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这四句话虽然不能涵盖辩证的全部,确实很多人理解了不同的虚症。

编辑本段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血虚的原则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气生血、补肾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

(1)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常用的方药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2)益气生血

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进精化为血,则以气为动力。清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说:“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温病条辨》说:“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景岳全书》则说:“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在临床用药时,依据“气能生血”,常在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等;常用的补气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黄精、山药、大枣等;配以养血之药,如当归、白芍、阿胶、熟地等。

(3)补肾生血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包括五脏六腑后天之精。精能生髓,髓能化血。同时,肾中之命门为原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温熙、促进血液生化的原动力之所在。所以,中医有“生血根本在于肾”。临床上,治血虚,必当补肾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常用方剂有菟丝子饮、二仙丹等。常用补肾药有鹿茸、鹿角胶、阿胶、龟板胶、巴戟天、锁阳、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附子、肉桂、首乌、熟地、枸杞子、紫河车等。

(4)祛瘀生血

无论脾胃所化之营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须通过经脉和髓道进行释放和传输,并循环全身。精髓化血,禀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后天水谷之精微,五脏六腑之精,亦赖经脉输送,汇于冲脉——血海,与肾之大络相会以滋肾,以营骨髓。如气血瘀阻,脉道不通,就会造成骨髓乏养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无由。常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活血化瘀药,如当归、川芎、丹参、三七、丹皮、香附等。

(5)解毒生血

中医认为,不管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淫,郁久均可化火,火热之气最易耗血伤阴。再者,象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内陷,下及肝肾,可直接造成精髓亏乏,以致生血无源。内陷邪毒或七情郁火,又可阻络成瘀,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清热解毒。常用方剂有犀角地黄汤、三黄石膏汤、茵陈蒿汤、五味消毒饮、清营汤、清瘟败毒饮等。常用清热解毒药有蒲公英、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大青叶、黄连、黄芩、黄柏、紫花地丁、大黄、紫草、茵陈、半枝莲等。临床多用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

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等。 血虚大致相当于西医贫血一词,贫血患者可选做哪些气功锻炼? 气功是一种独特的自我锻炼方法,是医疗与体育相结合的健身活动。它能发挥人体潜能,通过调身、调心、调息,锻炼人的精、气、神,培植和增强真气,调整身体内部的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目前中西药物治疗均为被动治疗,是靠药物而发挥治疗作用,而气功是一种主动疗法,它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调节和增强自身的生理功能。练功无副作用,而且节约,随时可以锻炼。 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选用刘贵珍编创的内养功、强壮功、保健功和行步功,以及简化太极拳。 (1)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主要功法:内养功,第一种呼吸法,坐卧兼用,意守丹田。 配合功法:强壮功,自然盘膝式。自然呼吸,意守丹田。简化太极拳或行步功。 (2)再生障碍性贫血 主要功法:强壮功,坐站兼用,意守丹田。按病情选择或加减功法。 配合功法:保健功,简化太极拳。 其他贫血原则上亦可选练具有保健养生作用的功法,可参考有关气功书,或请教气功师。

编辑本段养血中药方

①桑椹50g,枸杞子20g。水煎服。 ②黄芪50g,大枣10枚,当归9g,枸杞子9g。水煎服。 ③人参6g,大枣10枚,水煎服。治失血性贫血,大出血后引起的虚脱和身体虚弱。 ④熟地12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 。水煎服。 ⑤生地30g,麦冬12g,枸杞子12g,先煎汤,再煮鸡、鸭血汤,放调料。用于缺铁性贫血阴虚型患者。 ⑥熟地12g,首乌12g,黄精12g,灵磁石30g,代赭石30g,麦饭石30g,大枣5枚,水煎服。适用于缺铁性贫血。 ⑦黄芪30g,当归12g,水煎服。用于气血两亏型的贫血。

气虚的症状及保健

基本概述

气虚[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 ,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元气不足会造成疲乏无力、腰膝酸软、语声低懒微言、胸闷气短、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诸多不适。

编辑本段多发人群

气虚是一种多发症,原因多是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年老虚弱、久病未愈、大手术后及疲劳过度。据对804人随机抽样调查,衰老、虚弱引起的体虚占51.4%(46岁—65岁),是各种病因中最高的两个点。这与现代人承受的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过大及不良生活方式有关。专家提醒大家都来关心这个年龄段的人群。

编辑本段病理病因

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从病发原因、症状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不足、气虚相符。在调治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行辨证诊治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心、肝、脾、肺、肾整体调理,使机体有规律地自我更新、自我复制、逐渐恢复元气,也就把亚健康状态转化为健康。

编辑本段相关症状

概况

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率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气虚阳虚

气虚可见面色晃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a.心气虚,除上述气虚症状外,再加心悸、气短、胸闷等。方可选独参汤加减。经验方:人参,莲子各3钱,冰糖一两隔水炖熟,吃莲肉喝汤。 b.脾虚或中气下陷,兼有纳少,腹胀,便溏,气短,乏力等。方可选补中益气汤。 c.肾阳虚有身寒肢冷,动则气短,或五更泻等。方可选保元汤,真武汤,四逆汤,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加减。经验方:人参2钱(嚼服),黄精一两,枸杞三钱,肉桂一钱,甘草一钱,水煎服,每日1剂。

气阴两虚

除上述气虚症状以外,尚有阴虚表现。如口干、五心烦热、便秘、尿少、乏力,舌红苔少脉弦细等症状。 a.心气阴两虚可见心悸、气短、胸闷等。常用生脉饮,炙甘草汤。经验方:黄耆五钱、党参四钱、麦冬三钱、五味子二钱、柴胡一钱,水煎后一日分三次服用。(有发炎疾病、火气大、口苦、烦躁、失眠,属实症,非气阴两虚者,不宜服用此方。) b.肾阴阳两虚,常有:头晕、眼花、耳呜、耳聋、腰酸、腿软、神疲、健忘等症状。方可用五子衍宗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1]

编辑本段食疗预防

对于气虚者的饮食宜忌,应兼顾到五脏之虚的宜忌原则。 凡气虚之人,宜吃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忌吃破气耗气之物,忌吃生冷性凉食品,忌吃油腻厚味、辛辣食物

编辑本段合理膳食

气虚体质是小儿常见体质之一,常出现于鼻过敏、气喘、消化障碍、身材矮小、尿床、容易感冒、肥胖及心脏病等疾患,当您的宝贝,出现气虚质的症状越多,则表示气虚的严重度也越高,父母宜培养正常饮食习惯,如定食定量、避免吃零食,饭前尽量勿吃过甜、高脂肪或高糖之食物、饮料,以免过早产生饱胀感而降低食欲。而正常的作息及适度户外运动,都可避免气虚加重。对气虚患儿,平时应注意饮食如: 1.甘平 为主食,如葡萄、柠檬、木瓜、草莓、菠萝、枇杷、李子、菠菜、红萝卜、茼蒿、花椰菜、包心菜、豌豆、四季豆、花生、黑木耳、玉米、栗子、橄榄、豆浆、白米、糙米、黄豆、黑豆、赤小豆、冰糖、鱼肉、猪肉、鸡蛋??等。 2.甘温 油菜、大头芥菜、番瓜、龙眼、荔枝、樱桃、番石榴、金桔、杨梅、桃子、杏子、李子、糯米、红糖、麦芽糖、大蒜、香菜、生姜、葱、茴香、醋、沙茶酱、牛肉、鸡肉、虾、黄鳝、淡菜、羊奶。 3.甘凉 菱角、莲藕、香菇、冬菇、蘑菇、白木耳、瓢瓜、绿豆、豆腐、茶、麻油、生姜皮、苹果、莲雾、西红柿、甘蔗、香瓜、柳丁、无花果、蜂蜜、乌骨鸡、鸭、蟹、鳖、蛋白、牛奶。 以上食物轮流食用。尽量不要常吃冰冷寒凉或未熟食品,如西瓜、香瓜、水梨、柚子、葡萄柚、椰子、橘子、杨桃、柿子、香蕉、芒果、桑椹、奇异果、黄瓜、苦瓜、空心菜、筊白笋、豆芽、紫菜、海带、西洋菜、豆豉、荸荠、白砂糖、蛤蛎、蚌类,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当不可避免时,尽量在白天食用,因当外界阳气旺盛时,身体也较有抵抗寒气入侵的能力。

编辑本段补气食材

粳米 性平,味甘,能补中益气。早在《别录》中即有主益气的记载,唐代食医孟诜亦云:粳米温中,益气。清·王孟英还把粳米粥誉之为贫人之参汤,他说: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气虚者宜常食之。 牛肉 性平,味甘,有益气

篇四: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

清 · 陈念祖(修园)

医圣张仲景的补血方

目录

时方歌括 小引

经方尚矣。唐宋以后。始有通行之时方。约其法于十剂。所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是也。昔贤加入寒热。共成十有二剂。虽曰平浅。而亦本之经方。轻可散实。仿于麻黄葛根诸汤。宣可决壅。仿于栀豉瓜蒂二方。通可行滞。仿于五苓十枣之属。泻可去闭。仿于陷胸承气抵当之属。胆导蜜煎。滑可去着之剂也。赤石脂桃花汤。涩可固脱之剂也。附子汤理中丸。补可扶轺赤小豆汤。燥可去湿之剂也。白虎黄连泻心等汤。寒可胜热之剂也。白通四逆诸汤。热可制寒之剂也。余向者汇集经方而韵注之。名为真方歌括。限于赀而未梓。缮本虽多。而刀圭家每秘而弗传。大为恨事。辛酉岁。到直供职。适夏间大雨。捧檄勘灾。以劳构疾。脉脱而厥。诸医无一得病情者。迨夜半阳气稍回。神识稍清。自定方剂而愈。时温虐流行。因余之病。而知误于药者。堪悯焉。盖医者。生人之术也。一有所误。即为杀人。余滥竽人后。诸多有志而未逮经。即仲景。其切当精纯。集罗东逸柯韵伯诸论。及余二十年读书临症独得之妙。一一详于歌后。颜曰时方歌括。为中人以下立法。徐可引以语上之道也。至于张景岳新方八阵。汇药治病。不足言方。缘一时盛行。余友林雨苍俯以从时。韵既成帙。共商注解。业经梓行。亦不遽弃。别其名曰俗方歌括。此三种者。浅深

嘉庆辛酉孟秋修园陈念祖题于保阳差次

时方歌括 凡例

一是书前曾托名叶天士。今特收回。

一是书论证治法。悉遵古训。绝无臆说浮谈。以时法列于前。仲师法列于后。由浅入深之意也。

一坊刻万病回春嵩 尊生古今医统东医宝鉴等书。所列病症。不可谓不详。而临时查对。绝少符合。即有合处。亦不应验。盖以逐末而忘其本也。试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每症只寥寥数语。何所不包。可知立言贵得其要也。此书如怔忡头痛历节诸症。非遗之也。怔忡求之虚痨。头痛有邪求之伤寒。无邪求之眩晕。虚痨历节。寻其属风属湿属虚而治之。所以寓活法也。学医始基。在于入门。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则始终皆错。此书阐明圣法。为入门之准。不在详备。若得其秘诀。未尝不详备也。有症见于此。而治详于彼者。有论此症。而彼症合而并论者。有论彼症。绝未明言此症。而即为此症之金针者。实无他诀。唯其熟而已。熟则生巧。自有左右逢原之妙。

论中所列诸方第三卷第四卷俱载弗遗。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非熟读原文。不能领会。此书偶有阙而未载者。欲人于原文中寻其妙义。阙之即所以引之也。阅者鉴子之苦心焉。 一方后附论。或采前言。或录一得。视诸书较见简括。阅者自知。

时方歌括 卷上 补可扶弱

四君子汤

治面色痿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者。若内热或饮食难化作酸。乃属虚火。须加干姜。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痞满痰多。

香砂六君子汤

治气虚肿满。痰饮结聚脾胃不和。变生诸症者。

五味异功散

健脾进食。为病后调补之良方。

苓术参甘四味同。(人参茯苓白术各二钱。炙甘草一钱。加姜枣煎。名四君子汤。)方名君子取谦冲。增来陈夏痰涎涤。(前方加陈皮一钱顺气。半夏二钱除痰。名六君子汤。)再入香砂痞满通。(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各八分。以行气消胀。名为香砂六君子汤。)水谷精微阴以化。(饮食增则津液旺。充血生精。以复其真阴之不足。)阳和布护气斯充。(食入于阴气长于阳。昼夜循环。周于内外。)若删半夏六君内。钱氏书中有异功。(六君子汤内。去半夏。名五味异功散。)

陈修园曰。胃气为生人之本。参术苓草。从容和缓。补中宫土气。达于上下四旁。而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一切虚证。皆以此方为主。若加陈皮。则有行滞进食之效。再加半夏。即有除痰宽胀之功。再加木香砂仁。则行气之药。多于补守。凡肿满痰饮结聚等证。无不速除。此犹人所易知也。而为数方之主。则功在人参。人皆曰人参补气补阳。温药藉之以尽其力量。而余则曰。人参补阴养液。燥药得之则臻于和平。故理中汤中姜术二味。气胜于味。以扶阳。参草二味。味胜于气。以和阴。此汤以干姜易茯苓。去其辛而取其淡。亦阴阳兼调之和剂也。凡医家病家。俱重人参。全未识人参之性。皆不读神农本草经之过也。今录本草经原文而释之。或数百年之误。于兹而一正也乎。

按神农本草经云。人参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原文只此三十七字。其提纲云。主补五脏。以五脏属阴也。精神不安。魂魄不定。惊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阴虚为亢阳所扰也。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有安之定之止之明之开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气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阴虚而壮火食气。火气即邪气也。今五脏得寒甘之助。则邪气除矣。余细按经文。无一字言及温补回阳之性。

仲景于汗吐下阴伤之证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阳方中。绝不加此阴柔之品。反缓姜附之功。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回阳第一方。皆不用人参。而四逆加人参汤。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汤用之者。以其烦燥在汗下之后也。今人辄云。以人参回阳。此说倡之宋元以后。而大盛于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辈。而李时珍本草纲目。浮泛杂沓。愈乱经旨。学人必于此等书焚去。方可与言医道。○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八方。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桂枝人参汤。半夏泻心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旋复代赭石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浓朴生姜半夏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因汗吐下之后。亡其津液。取其甘寒以救阴也。抑或辛刚

香砂六君子汤论

柯韵伯曰。经云。壮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盖人在气交之中。因气而生。而生气总以胃气为本。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昼夜循环。周于内外。一息不运。便有积聚。或胀满不食。或生痰留饮。因而肌肉消瘦。喘咳呕哕。诸证蜂起。而神机化绝矣。四君子。气分之总方也。人参致冲和之气。白术培中宫。茯苓清治节。甘草调五脏。诸气既治。病从何来。

然拨乱反正。又不能无为而治。必举夫行气之品以辅之。则补品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陈皮以利肺金之逆气。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而痰饮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砂仁以通脾肾之元气。而 郁可开也。四君得四辅。而补力倍宣。四辅有四君。而元气大振。相须而益彰者乎。

补中益气汤

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补中参草术归陈。 得升柴用更神。(黄 蜜炙钱半。人参甘草炙白术各一钱。陈皮归身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加姜枣煎。)劳倦内伤功独擅。阳虚外感亦堪珍。

柯韵伯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于中气。用建中汤。寒水内凌于中气。用理中汤。至若劳倦形气衰少。阴虚而生内热。(阴者。太阴也。)表症颇同外感。惟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于阴而发热。故制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相须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当归补血汤

血虚身热有奇方。古有当归补血汤。五倍黄 归一分。(分。去声。黄 一两。当归二钱五分。水煎服。)真阴濡布主之阳。

陈修园曰。凡轻清之药。皆属气分。味甘之药。皆能补中。黄 质轻而味微甘。故略能补益。神农本草经。以为主治大风。可知其性矣。此方主以当归之益血。倍用黄 之轻清走表者为导。俾血虚发热。郁于皮毛而不解者。仍从微汗泄之。故症象白虎。不再剂而热即如失也。元人未读本经。此方因善悟暗合。其效无比。究之天之仁爱斯民特出此方。而假手于元人。非元人识力所可到也。吴鹤皋以阳生阴长为解。亦是庸见。故特详之。

保元汤

治气血虚弱之总方也。小儿惊。痘家虚甚。最宜。补养诸汤首保元。参 桂草四般存。(黄 三钱。人参一钱。甘草一钱。肉桂春夏二分。秋气。

柯韵伯曰。保元者保守其元气之谓也。气。一而已。主肾。为先天真元之气。主胃。为后天水谷之气者。此指发生而言也。又水谷之精气。行于经隧。为营气。水谷之悍气。行于脉外。为卫气。大气之积于胸中而司呼吸者。为宗气。是分后天运用之元气而为三也。又外应皮毛。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为太阳膀胱之气。内通五脏。司治节而主一身之里者。为太阴肺金之气。通内联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是以先天营运之元气而为三也。此方用黄 和表。人参固里。甘草和中。三气治。而元气足矣。昔李东垣以此三味。能泻火补金培土。为除烦热之圣药。镇小儿惊。效如桴鼓。魏桂岩得之。以治痘家阳虚顶陷。血虚浆清。皮薄发痒。难灌难敛者。始终用之。以为血脱须补气。阳生则阴长。有起死回生之功。故名之为保元也。又少佐肉桂。分四时之气而增损之。谓桂能治血。以推动其毒。扶阳益气。以充达周身。血在内。引之出表。则气从内托。血外散。引之归根。则气从外护。参 非桂引导。不能独树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血气。亦不能绪其条理。要非浅见寡闻者。能窥其万一也。四君中。不用白术。避其燥。不用茯苓。恐其渗也。用桂而不用四物者。恶芎之辛散。归之湿润。芍之苦寒。地黄之泥滞故耳。如宜燥。则加苓术。宜润。加归。除烦。加芍。散表。加芎。斯又当理会矣。

独参汤

治元气虚而不支。脉微欲绝。及妇人血崩。产后血晕。

功建三才得令名。(参者。参也。其功与天地人并立为三。故名参。)脉微血脱可回生。人参煎取稠粘汁。专任方知气力宏。(柯韵伯曰。世之用参者。或以些少姑试之。或加他味以监制之。其权不重力不专。人何赖以生。)

陈修园曰。阴虚不能维阳。致阳气欲脱者。用此方。救阴以留其阳。若阳气暴脱。四肢厥冷。宜用四逆汤辈。若用此汤。反速其危。故古人多用于大汗大下之后。及吐血血崩产后血晕诸证。今人以人参大补阳气。皆惑于元人邪说。及李时珍纲目等书。不知人参生于上党山谷辽东幽冀诸州。背阳向阴。其味甘中带苦。其质柔润多液。置于日中。一晒便变色而易蛀。

四物汤

治一切血症热血燥诸症。

八珍汤

气血双补。四物归地芍川芎。血症诸方括此中。(当归酒洗熟地各三钱。白芍二钱。川芎一钱半。)若与四君诸品合。(参术苓草。)双疗气血八珍崇。(四君补气。四物补血。) 陈修园曰。四物汤。皆钝滞之品。不能治血之源头。即八珍汤气血双补。亦板实不灵。必善得加减之法者。方效。

十全大补汤

气血双补。十补不一泻法。

人参养荣汤

治脾肺俱虚。发热恶寒。肢体瘦倦。食少作泻等症。若气血两虚。变见诸症。勿论其病。勿论其脉。但用此汤。诸症悉退。

桂 加入八珍煎。大补功宏号十全。(八珍加黄 肉桂。名十全大补汤。)再益志陈五味子。去芎辛窜养荣专。(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陈皮五味子远志。名人参养荣汤。方用白芍一钱五分。人参白术陈皮炙 茯苓当归桂心炙草各一钱熟地七分半。远志五分。五味子十四粒。姜枣水煎。)

陈修园曰。十全大补汤。为气血双补之剂。柯韵伯病其补气而不用行气之品。则气虚之甚者。无气以受其补。补血而仍用行血之药于其间。则血虚之甚者。更无血以流行。正非过贬语。而人参养荣汤之妙。从仲景小建中汤黄 建中汤套出。何以知之以其用生芍药为君知之也。芍药苦平破滞。本泻药。非补药也。若与甘草同用。则为滋阴之品。若与生姜大枣肉桂同用。则为和荣卫之品。若与附子干姜同用。则能急收阳气。归根于阴。又为补肾之品。虽非补药。昔贤往往取为补药之主。其旨微矣。此方以芍药为君。建中汤诸品俱在。恶饴糖之过甜动呕。故以熟地当归白术人参诸种甘润之品代饴糖。以补至阴。然饴糖制造。主以麦。麦为心谷。心者化血而奉生身也。故又代以远志之入心。麦造为 。能疏远而畅气也。故又代以陈皮之行气。建中汤中。原有胸满去枣加茯苓之例。故用茯苓。细思其用意无非从建中套来。故气血两虚变见诸症者。皆可服也。其以养荣名汤奈何。心主营而苦缓。必得五味子之酸以收之。使营行脉中而流于四脏。非若十全八珍之泛泛无归也。○按神农本经云。芍药气味平苦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

破坚积寒热。止痛利小便益气。原文只此二十九字。后人妄改圣经。而曰微酸。是没其苦泄攻坚之性。而加以酸敛和阴之名。则芍药之真面目掩矣。不知古人用法。或取其苦以泄甘。或取其苦以制辛。或取其攻利以行补药之滞。皆善用芍药以为补。非以芍药之补而用

篇五:张仲景与张玑晴神

一.张仲景其人其事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 河南邓州人,东汉后期医学家。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公元 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

二.张仲景与张玑晴神

公元176年孔融患上了严重的郁症(现代称抑郁症)。曾经文采飞扬的孔融变得抑郁寡欢沉默少言,时常叹息、自言人生苦楚,常羡慕早死的上古名士,想追随他们而去,对此,张仲景甚为忧虑,苦研数月为孔融开出一剂方药,清神:“柴胡川芎首乌藤,茯苓当归甘草香;今朝钩藤炒白术,身后北辰万人仰。”孔融对仲景说:有无更快的治疗郁症的办法?仲景曰:“君患病日长,治疗应有耐心,且此方无毒副作用,可保君一生不再复发”。

孔融照此服用半月后,觉得心境豁亮、睡眠香甜,醒后身体倍感舒适。一月后精神焕发,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采,又能吟诗作对、笑颜时事,半年后终于痊愈。28岁时,官居一品,为政清廉,受天下百姓颂扬。

时至今天,我国和日本中医界还在延用张仲景所创立的古方,八味清神方经中医药学专家挖掘和整理,又经高科技设备和高尖端制药技术生产,该药被称为【张玑晴神】,已被列为国家标准治疗抑郁症失眠的药物,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和国家甲类OTC药物。该药自2004年问世以来,99%的有效率和极高的治愈率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抑郁症患者的推崇和使用,让普天之下的抑郁症患者从此不再痛苦!

三.张仲景心病的学术思想

心病属“胸痹”“真心痛”“心悸”等病证的范畴。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篇》日:“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心病的学术思想,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现探讨总结如下。

1 温补心阳法

心之搏动,脉之通畅,皆赖心阳之鼓动。若心阳虚无力鼓动心脉,则可见心烦,心悸,甚则惊狂。治宜温补心阳。《伤寒论》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本条为下后发汗,津伤太过,阳随津脱,故昼夜烦躁不得眠。

2 温通心阳法

气能行血,胸中阳气不振,则心脉痹阻而致胸痹。《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本条为由于胸阳不振,痰浊阻滞,心脉痹阻,故胸背痛。用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以止痹痛。

3 清心安神法

心属火,火邪易扰心神。《伤寒论》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77条:“发汗,若下后,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伤寒论》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以上三条为汗吐下后,余热未尽,留扰胸膈,故有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心中烦热、心中结痛。

4 养心安神法

肝藏血,心行血,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金匮.血痹虚劳病脉症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本条为肝血亏虚,心神失养所致心烦。故酸枣仁汤用酸枣仁、知母、茯苓滋阴养血安神。

四.张玑晴神的治疗优势

1.千年古方,安全无副作用 源于汉末医圣张仲景“清神八味方”,纯中药提取,独含特效成分“链生酶”,绿色安全无副作用。

2.针对性强,一人一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发展程度、个人体质等综合因素制定专业治疗方案,一人一方辩证施治,杜绝千人一方的不足,治疗更具个性化。

3.免费提供全程心理治疗

治疗过程中,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程跟踪一对一进行心理治疗,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动态及病情发展程度,调整治疗护理措施。

4.愈后不复发,减轻负担

特效成分“链生酶”直接深入修复受损脑神经,平衡神经递质分泌,,愈后不再复发,根本上消除患者屡犯屡治带来的经济负担 5.严格保密,治疗更放心

专家为每位患者建立专门的康复档案,治疗过程严格为患者保密,保护患者隐私,免除患者后顾之忧。

本文摘自:如何治疗抑郁症 www.514575.com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