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福州三坊七巷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8:29:57 体裁作文
福州三坊七巷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福州三坊七巷导游词

福州三坊七巷导游词

导游路线:概况——街巷——古建筑——三坊七巷的历史价值

各位团友,大家好!旅途一路辛苦了。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游览福州三坊七巷。首先我代表集大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姓郑,是大家此次旅行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郑或郑导都行,这位是陈师傅,今天的游览将由我和陈师傅为大家提供服务,我们将本着“宾客至上”的原则竭诚为大家服务,预祝各位团友玩得开心、愉快。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阴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常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今天我们来到了福州三坊七巷——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常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它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三坊七巷”的路,绝对是小路,也许几百年来就是这样小,小得只能并排走两顶轿子吧!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大,有人则名。就是从这样的小巷里,历代走出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他们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闽大地,走向五湖四海,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们为“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为有他们而骄傲。

三坊七巷的古建筑风貌主要表现在:石板深巷,青瓦粉墙。各式精雕细刻的门罩,风火墙式的多进院落,从高处俯视犹如海上层层波浪,那此起彼伏的万顷波涛既无比壮观又震撼人心。

三坊七巷不仅以它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它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南宋著名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

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见证;“三坊七巷”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它记录了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立国的史实,记录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称帝的经历。它吹洒着辛亥革命的风雨,传播着北京“五四”运动在福州的影响。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上百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唐著名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晚唐诗人陈烈、状元郑性之,明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过,还有黄花岗著名烈士林觉民。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故乡“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各位团友,“三坊七巷”的讲解就到这里。我们集合的时间是×时×分,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动、照相,我们准时在这里集中上车。如果服务有不周之处还望大家包涵。谢谢!

篇二:对福州“三坊七巷”的简要研究

对福州“三坊七巷”的简要研究

【摘要】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缘起于西晋末的永嘉年间,成于宋代,遗留至今,逐渐成为福州的品牌文化。其建筑风格独特,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从古至今,人杰地灵,诸多名人曾聚居于此。如今,政府对其进行了保护修缮,合理规划,让这片文化瑰宝能更久远地流传下去。

【主题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旅游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以西。东邻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安泰河。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官巷及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三坊七巷的兴衰历史。三坊七巷缘起于西晋末的永嘉年间,成于宋代。到了南宋,三坊七巷成为城市责族仕夫的聚居地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晚清民国初,三坊七巷达到了其发展的高峰期。首先是周围形成了候官衙、圣庙、学府、抚院使署等官方建筑和场所。其次,优越的区位和居住传统吸引了更多的贵族、学者、仕夫来此居住。从人文意义上说,三坊七巷迎来了它的中兴期。到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福州城和三坊七巷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口大量外流。解放后,在城市大建设和道路拓宽的背景下三坊七巷仅剩下两坊五巷保留原有风貌。同时因居住人口密集,沿街聚集了大量商业,三坊七巷成为城市商住功能混合的聚集区。同时,由于长期缺乏统一规划和维修保护,破坏性开发、建设违章措建和老化现象严重,生活条件不断下降,三坊七巷到了濒临毁灭性破坏的地步。过眼云烟,三坊七巷由兴及衰,但不可否认的是,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市变迁、人文生活的最佳印记,集中体现了多种城市文化变触而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

三坊七巷有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三坊七巷总占地约45公顷,目前,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时期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约159座,其中包括“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保护

单位9处。坊坊相连、巷巷相通,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粉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等。但如今,随着岁月的洗礼,经久失修造成的残缺破败以及人为地翻新,使得这片瑰宝级别的居民古宅渐渐失去了其古香古色的特色,让人心生惋惜。

下面介绍下三坊七巷的著名人物。自唐代形成之时,这里便是贵族和土大夫的聚居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不断扩张, “三坊七巷”在清末明初之时更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这一时期的“三坊七巷” 涌现出了大量的对当时社会乃至以后的中国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中国近现代史上百余名风云人物曾在此居住,严复、沈葆桢、林旭、林觉民、林微因、谢冰心、郁达夫、庐隐、郭化若、陈李良、陈衍、甘国宝??因此,用人杰地灵来形容三坊七巷一点也不为过,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

目前,三坊七巷的老建筑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原来只能容纳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院现在分割成若干小户,硬是挤进大量人口,老屋超负荷使用,又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有些住户在老屋的红色木门外加上了防盗门,门头屋多变成阴暗的杂物间,屋内的木地板大都破败不堪,不得不在上面另搭几片三合板,免得走路时一脚踩空,厅堂被封起来自成一间,往往要通过长长的阴深的走道,走到后面,又是新的一家了。天井也被分割出一些地方围成厨房,井水发臭,都被盖了板,鱼池没了,变成衣洗脚的水池,屋内的雕刻七零八落,难得有完好的。虽然这片古宅破败不堪,但是,三坊七巷承载着老福州的记忆,折射出老福州的精神和性格,这个“福州规模最大的明清传统居住街区”,在轰轰烈烈搞建设的现代化的福州城中,不过是弹丸之地,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我们的城市留下这一点点的记忆?市政府对三坊七巷的保护重建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我们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在统筹资金方面,政府慷慨解难,大力拨款,还发动社会经济实体与有识之士进行捐款,为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物质的贡献。在居民安置家业方面,政府给出了优惠政策让居民在外置房,逐步迁出了一部分人口,缓解三坊七巷的人口压力。对还能修葺的房屋进行了加固翻新,使其能得以更好的保存。在传统

的文化方面,政府对南后街的沿街店面进行了整改与重建,低档次的服装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花灯点、书法店、古玩店,打造了一条文化街,另外也让一些福州老字号的商店进驻南后街。同时,找到一些与三坊七巷有关的历史记载,对相关的历史遗存加以标记,增强了历史感,也使历史得以延续而不被遗忘。再有,对福州特色的闽剧、评书予以了扶植,在三坊七巷中为其留出了舞台,定期举办活动,根本上挽救几近消亡的传统戏剧文化。正是珍贵的文化、风俗、精神面貌等得到保存,历史才能得到保存,物质的遗存只是它们的载体,是旧有的文化生活发生的场所。如果文化逝去了而得不到延续,场所的遗存也失去意义,得不到认同,成为历史的废墟。

正是由于三坊七巷的保护与修建,政府也借旅游开发打造其文化形象。由于保存下来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遗迹展示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突出展现了福州特有的历史古城风貌。政府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旅游品牌的核心,努力打造福州“古建筑特色之旅”的品牌,从而形成福州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的重头产品,把“三坊七巷”打造成—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旅游景区。每到节假日,三坊七巷的游客都络绎不绝,有的福州本地的居民前来走坊窜巷,有的是外地的游客前来观赏购物。到了元宵佳节,更是花灯高挂,个相媲美,人潮涌动,洋溢着浓厚的传统氛围。政府为了促进三坊七巷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一些特殊景点增设了门票,但收费与普通市民的收入相适应,还配备了一些解说员,激发了游客对历史的兴趣,前来的人不少。

三坊七巷作为福州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景点,代表着有福之州的灿烂文明与历史文化。青瓦白墙石板路,从外表上看朴实不起眼,细细体会便会发现其中内涵丰富,精致非常,值得慢慢品味的细节很多,正如福州这个城市,古老却海纳百川,有着无止尽的韵味。

参考文献

【1】 林岷,《福州的三坊七巷入选“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十大名街”的遐思》.散文天地.

【2】 官晓晶,《为城市留一点记忆--福州三坊七巷现状调查及几点保护建议》.福建建筑,

2006年第三期.

【3】 杨翼飞,《边界·梳理·重塑——记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建筑历史,2008年第四期.

篇三:【城市生活指南走进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福建省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约有40公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正房、后房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 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2009年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相关整本阅读:

http://yuedu.baidu.com/ebook/f933922910a6f524cdbf850e.html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

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三坊中的第二坊为文儒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

一。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在今光禄坊公园内)。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

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学政许豸,其子许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是诗人、书画家。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学家,著有《来斋选古》、《来斋金石考》等。林佶精诗文,著有《朴学斋诗文集》,又善书法,他手写的刻本《渔洋山人精华录》、《尧峰文抄》、《古夫于亭杂录》、《午亭文编》非常有名,被称为“林佶四刻”,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有诗人、著名藏砚家黄任,琉球国册封使齐鲲、同榜兄弟两进士——刘齐衢和刘齐衔、博物学家郭柏苍、近代小说翻译家林纾、著名作家郁达夫等等。还出过不少才女,如黄任之女黄淑宨和黄淑畹,齐鲲之女齐祥棣,郭柏苍之女郭拾珠姐妹,她们或精书画,或工诗文。

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光禄吟台西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间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光禄坊的一些老建筑被损坏严重(特别是通湖路口附近)。为了重现老巷的风姿,目前该地正在进行整体大修工作,预计2010年国庆节前全部完工。

杨桥路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杨桥路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便更名为“杨桥路”。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巷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参见词条“福州冰心故居”),有相当部份被保存下来。杨桥巷(南)有座“双抛桥”,规模不大但传奇多。一是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此感受得最为真切。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传之久远,以至后人已说不清先有爱后有树、

先有树后有桥,还是相反。近闻有海外作家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绝唱相提并论,更添了几分悲情。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缘故,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边的“亭”,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

篇四:福州三坊七巷导游词

福州三坊七巷

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来到福州旅游观光。我是中国旅行社的导游王东明。大家叫我小王就可以了。大家知道吗?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山环水绕,名人辈出,特别近代以来福州有许多名人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有意思的是许多名人都曾住在福州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什么呢?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福州老城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在最繁华的八一七路边,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古院落群,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占地约40公顷。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里面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大,有人则名。这里涌现出一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林纾、冰心、郁达夫、……翻动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现在三坊七巷,可圈可点的达150多人之众。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三坊七巷的入口。我们在这里参观二个小时,请大家先跟我走,最后我会给大家自由活动时间的。现在我们到了杨桥巷。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被扩建为马路,由巷变成了路,很自然路名就定为杨桥路。大家看,我们现在所处的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林觉民,辛亥广州起义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他写的《与妻书》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殷殷的情意和深深的歉疚,而且表达了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林觉民被捕后,林氏家族逃离此宅,房屋卖给冰心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

各位团友!走过了杨桥路,我们首先来到左边的这条巷就是七巷之一的郎官巷。宋代在这条巷子里曾经住着一位叫刘涛的人。因为刘涛的儿子是郎官,孙辈也接连做起郎官,郎官结队成行,满巷生辉,于是巷子改了名,干脆叫郎官巷。 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的故居也这条巷里,严复是中国

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毛泽东推崇严复和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一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塔巷,全长295米。为什么叫塔巷呢,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到巷口坊门上的小塔了吗?塔巷有千年历史,顾名思义在这条巷里曾经有座塔,是唐代闽王王审知的部下所建,名为“育王塔”。五代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当时福州有大大小小700多座寺庙和塔,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这七塔就包括了这条巷里的育王塔。

出了塔巷就是南后街,南后街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一应俱全, “五四”时期南后街出了三位有名的才女,分别是谢冰心、庐隐、林微因。

穿过南后街,我们来到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据说,当年西湖的湖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情趣。到了宋代,水乡的景致逐渐消失,巷子里又有人出仕当了大官,为了荣耀乡里,从此改名衣锦坊,这条坊内也确实出了很多名人。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到了文儒坊,文儒坊长460米,是现在三坊七巷中最长的一条。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明清两代坊内很多文武官员聚居在这里,有抗倭名将张经、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大学者陈衍等等。大家知道,从战国到北宋初年中国古代城市,实行里市制度,以坊为单位,坊内不可经商,经商只能到固定的市场。北宋中期以后,采用街巷制,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商业沿城市大街布臵。福州三坊七巷的现有形制,以民居为主,坊巷内商铺极少见,在坊巷的出入口处建立封闭的高墙,成为“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现在我们到了安民巷,巷名来历与黄巢入闽有关。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没有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年代,为了宣告胜利、安抚百姓,唯一的办法就是张榜"安民"。也许是义军首领亲自择址,也许是下层官兵随手张贴,总之,当时作为城乡交接处部的一条无名小巷承载了这段历史,它的名字也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各位团友接下来我们参观七巷之一的宫巷。宫巷有“宫”吗?现在没有,以前却是有的。不是皇家宫殿,而是一座道观紫极宫。在唐天宝元年,皇帝让全国的每个州都建一个紫极宫,福州的紫极宫就建在这条巷内,因此得名。宫巷是目前

福州保护最完整的古巷,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

有趣的是,林则徐三个女婿家都在宫巷,这座就是林则徐女婿沈葆桢的故居,沈葆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船政大臣,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他曾任江西巡抚、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等,在福州马尾办起了中国也是远东最大的造船厂——马尾造船厂,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马尾船政学堂。沈葆桢还是台湾近代化之路的首倡者,开创台湾建设的新局面。台湾的近代化过程就是从沈葆桢治台开始的。沈葆桢故居为木结构,四面风火墙,由三进院落、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在翘角和墙的上部装饰泥塑的人像、花鸟、鱼虫、静物等,俗称墙头花,体现明、清代福州地方传统的墙头雕塑技艺和风格。 现在人们到了吉庇巷,这时俗称“急避巷”。 传说,家住吉庇巷的一个穷秀才,叫郑性之,家境贫寒。有一年,又到寒冬腊月祭灶的时候,家里却没有钱买祭品。早上,郑性之硬着头皮,到巷口卖肉的店里,求老板赊点肉。正好老板不在店里,老板娘看着郑性之可怜,颇为同情,就赊了点肉给他。郑性之高高兴兴把肉拎回去煮了。谁知道,那肉店老板回店后,知道老婆把肉赊给穷秀才郑性之后,满肚子不高兴,就冲到郑性之的家里,把刚煮好准备祭灶的猪肉夺了回去。郑性之当然也生气了,哪有这么欺负人的!但是没办法,谁叫自己穷呢。他发奋读书,终于在嘉定元年考了进士第一。据说那肉店老板就是感到无颜见郑,急急忙忙躲避避到暗处。因此此巷就有了"急避巷"的怪名。明代以谐音改巷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宁之意。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到了参观的最后一个 “三坊”中的光禄坊。光禄坊 原名闽山,历史上,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三坊七巷不仅以它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它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 “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各位团友,“三坊七巷”的讲解就到这里。我们集合的时间是10:30,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动、照相,一会请准时在这里集中上车,谢谢大家。

篇五: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各位来到福建省会---福州市旅游观光。我是中旅的导游。我姓×,大家叫我小×。希望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持,希望我们的服务,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忆。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福州市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三坊七巷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

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她近三百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 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她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 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三坊七巷”的路,绝对是小路,也许几百年来就是这样小,小得只能并排走两顶轿子吧!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 不在大,有人则名。就是从这样的小巷里,历代走出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他们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闽大地,走向五湖四海,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 们为“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为有他们而骄傲。

三坊七巷的古建筑风貌主要表现在:石板深巷,青瓦粉墙,各式精雕细刻的门罩,风火墙式的多进院落,从高处府视犹如海上层层波浪,那此起彼落的万倾波涛既无比壮观又震撼人心。

三坊七巷不仅以她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她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

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南宋著名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 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的见证;“三坊七巷”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三坊七 巷”更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它记录了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立国的史实,记录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称帝的经历。它吹洒着辛亥革命的风雨,传播着北 京“五四”运动在福州的影响。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上百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唐著名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晚唐诗人陈烈、状元郑性之、明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过,还有黄花岗著名烈士林觉民。说到林觉民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与妻书》。林觉民牺牲后,全家为了避祸匿居在光禄坊早题巷一处许家院宅。一天晚上,有人悄悄地将林觉民写给父亲及妻子的遗书塞进门缝,林觉民的妻子一直将这封信珍藏到辛亥革命福州光复后。这一如诗如画的名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 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与妻书》中也十分细腻地表达了烈士对故里“三坊七巷” 的眷恋之情,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 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看到这,我们怎能不为烈士牺牲前对亲人和美丽家园----“三坊七巷”深深眷恋之情所震憾呢!谁没有亲人,谁没有自己的家园?可林觉民却英勇奋战,

福州三坊七巷作文

在负伤被擒受审时仍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这就是革命者何等博大情怀!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故乡“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各位团友,“三坊七巷”的讲解就到这里。我们集合的时间是×时×分,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动、照相,我们准时在这里集中上车,谢谢大家。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