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克服心理障碍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5:29:29 字数作文
克服心理障碍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怎样克服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

怎样克服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

摘 要:小学生作文畏难心理调适该从何入手,①老师要指导学

生认清作文的本质,减轻心理压力;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

习作的厌倦心理;③要多给学生以作文成功的体验,要求他们多观

察社会。

关键词:厌倦心理;增加信心;榜样作用

凡是从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学

生怕写作文,厌恶写作文,孩子们“见了作文就头疼”。学生在习

作学习中的这种畏难情绪,不仅直接影响了习作教学的效果和学生

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对学生表达能力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何帮助

学生克服“怕作文”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提高作

文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

许多语文教师。小学生作文畏难心理调适该从何入手?结合在多年

的语文教学和一些有益的尝试,本人在此浅谈几点做法:

一、认清作文的本质,减轻心理压力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出重头戏,以前我们的作文教学总是

过分的强调技巧和技法,正是因为我们总是给学生提一些过高的要

求,所以学生也总是感觉作文太难写了,久而久之由于思想压力的

过大,学生就形成了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因此,在作文教学时教

师必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作文的本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再现生

活,反映生活,它不需要我们过分的强调意境,也不需要我们用华

丽的词句修饰什么。它只是我们心灵的一种真实流露,是我们对生

活的思考。在每次作文教学之前老师都向学生讲清这一点,这样学

生就会发现原来作文并不神秘,也并不是难于上青天,它只是要求

我们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通过一定的方法记录下来而

已。思想压力减轻了,就不会产生未写先怵的心理,学生的畏难情

绪也会有所减缓。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习作的厌倦心理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指出:“教学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激起孩子们

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他还引用了许多的至理箴言进一步说

明学习的兴趣对学习活动的重要作用:“当人乐意学习时,就比被

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好学。”

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情绪,对于学习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也深有体会,学生拥有了它,学习就能专心致

志,乐而忘返。然而,从目前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生

的作文兴趣不高,认为作文是一种苦“差事”,讨厌作文,因此,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克服习作的厌倦心理。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人们都说:“学生就是教师的影子”,由此可见教师的榜样作用是

巨大的。为了使学生产生习作的兴趣,教师必须喜爱自己的语文学

科,必须喜爱写作,把课教好。如果教师本身对作文不感兴趣,那

么表现出来的消极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习作心理。反之,如果教

师不仅以满腔的激情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而且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告

诉学生写作是一种乐趣,那么,学生也会从中受到感染,所以,平

时,教师一有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或编写的书出版发行了,就

应带到教室里给学生看看、读读,拿到稿费时,可以买一本好书送

给学生。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能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

(二)从实际出发,不拔苗助长。

小学生作文属于起步范畴,属于习作、练笔性质。新大纲也强调

从一年级开始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直到五

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从

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可拔高要求,否则,会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有拔苗助长之嫌,学生对作文也会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怎样从学

生的实际出发呢?一是选择作文题时,从实际出发。作文题要直接、

明了、通俗易懂,并且有新意,不老套,让学生一看就喜欢。二是

讲评作文时从实际出发。讲评作文眼光不可过高,把目光集中在少

数几篇好作文上。要多讲评中下水平的作文,甚至要多鼓励那些虽

题材不新颖、寓意不深刻,但语句还算通顺、进步幅度大的作文。

这样能让学生看到希望,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也能写作文,也会写作

文。

(三)要多给学生以作文成功的体验。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为了让学生

能及时、充分地享受到作文成功的体验,①我们就要降低作文的起

点和要求,精心构建作文进步的平台。以往小学生作文成人化,文

学化的现象己经极大地挫伤了小学生的作文心理,我们应该让学生

感到:写作文我能行。②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要用

儿童的眼光看儿童的作文,而不是一味地挑剔、批评。要懂得欣赏

孩子特有的原始、稚拙、可爱的语言以及新奇大胆的想象。你的评

价的语言应该是欣赏的、商量的和富有建设性的,修改的意见也应

该是委婉的、中肯的,而不应该是讽刺,挖苦的和泛泛的。③在班

级编辑学生自己的优秀作文集,每次作文教学之后都组织学生进行

优秀作文评选,教师对所选作文进行指导修改,然后进行班级交流

并收录到《班级优秀作文集》进行存档。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向

小学生报刊投稿,参加各类作文竞赛,都是让学生享受作文成功喜

悦的好办法。

三、学会观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既然作文是生活的再现,那么,作文中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

阅历。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社会的认识肤浅,生活的接触面也

窄,作文的题材自然也有限。学生感到作文难,并不是他不会写,

而是难于没有东西可写,即使好不容易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无病呻

吟。由此可见,要引导学生克服作文的畏难情绪,解决学生的生活

源也是必需的条件之一。本人认为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

认识生活、积累素材。生活处处皆有美,就看你能不能引导学生发

现美、挖掘美。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健康

的有意义的写作内容和习作素材。如:在“三八”妇女节前夕,教

师可让每个学生为自己的妈妈精心准备一份小礼物,在节日那天送

给她,然后让学生以《送给妈妈的礼物》为题写一篇作文,学生就

觉得有话可写,有感可发了。又如,老师的可以指导学生对的植物

进行观察??这些,都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习作素材。其次是鼓励

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春天到了,可以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

感受大自然,让融融春意拨动学生的心弦;课余时,可鼓励学生在

家动手栽花浇树养小动物,也可以看一看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品一

品琳琅满目的商品??以便于积累习作素材。当学生觉得生活中大

量的事和物确实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时,他们的心境就开阔了,习作

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学生作文的热情高了,难关也就不难了。

篇二:作文心理障碍的克服

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预防与克服

预防和克服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关键问题,是要遵循作文教学的逻辑顺序:先解决“为什么写”,然后再解决“写什么”,最后才是“怎么写”的问题。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老师们虽然对“写什么”的问题日渐重视,但着力强调的还是“怎么写”的问题,而对“为什么写”这个问题则很少有人关注。

(一)从“为什么写”看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防治

“为什么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写给谁看”,即所谓“读者”;二是“写了作什么用”,即所谓“功能”。这两点,其实质就是“真实的写作”。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就能从根本上防治儿童作文中的一些心理障碍。

1.确立读者意识

我们的作文教学却很少注意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其事实是“学生作文老师看”,这“老师”一般说来是“教授主体”而不是“接受主体”,这“看”则是“指导”而不是“接受”。所以,仅仅是由教师来扮演读者的角色,是不够理想的。文章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有活生生、真实的读者,才能刺激学生的作文欲望。也只有具备真正的读者,学生才会肯定自己作文的价值。

作文教学中可以想办法为学生创设一些读者群。

第一个读者群是同班同学。他们年龄相同、朝夕相处、兴趣相仿又彼此了解。要引导学生养成在同学中交流作文、讨论作文的习惯,这比仅是教师一人的权威性评判更能令学生受益。

第二个读者群是老师和父母。但做到这点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和父母必须从评判者转化为读者、朋友,平等地阅读,民主地讨论。

第三个读者群可以是其他年级、其他学校的好朋友。甚至有时社会上某些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成为学生文章的读者。这一读者群有时更容易帮学生体会到“为谁而写”“写给谁看”的意义。

有了读者群,学生就可以转变“做文章”的观念,把作文当成是一种交流。交流在于对象性、真实性、情景性。张志公先生认为,学生要打破“做”文章的观念,教师需要创造条件是学生习惯于如实地写,自然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不是挖空心思的硬做。曾有人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老师学生将自己写的诗结集成册,并公开展示出来。这样他们就拥有了一群真诚的读者:有语文老师和同学,有父母和其他学科的老师,还有亲戚朋友??在这样的交流中,他们真正的体验到了写作的乐趣。

张化万:“必须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读者,更多地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在沟通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懂得写作文的意义,增强作文的社会责任感。”

2.形成真实的创作感受

从教师的角度看,“习作”只是在教学情境下进行的写的训练,是一种教学行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生产的实践行为,是一种虚拟的写作,不是一种真正的写作。学生写作文的用处似乎就是完成作业、应付考试、为将来的工作学习打下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所以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原在表白内心,与他人相沟通。如果将无作有,强不知以为知,徒然说一番花言巧语,实际上却没有表白内心的什么:写作到此地步便与生活脱离关系,又何必去学习它?”所以要把学生的写作过程当作真实的创造过程来对待,尊重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

当学生知道“写给谁看”和“为什么而写”的时候,他们从写作过程中获得的是一种真实的创作感受、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价值感。在这样的写作中,谁能说作文的成长,不是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呢?

(二)从“写什么”看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防治

难教、怕教,难写、怕写,这是教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普遍心态,其中最让师生挠头的恐怕就是“没的写”、“写不细”和“没有真情实感”这样的问题。究其根源,还是没解决好一个“写什么”的问题。这是防治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关键问题。

先说“真情实感”问题。“真情实感”不仅仅是一个写作内容和感情的真实性问题,还有写作本身的真实性问题。如果学生写作本身就是“假的”、“虚拟的”,那么却要求学生在这种“虚假”的前提下写出“真实”来,我以为是荒唐的。 再说学生的“没的写”。“没的写”可以分成“真的没的写”和“假的没的写”两类,必须分别对待。所谓“真的没的写”,指学生缺少经历、或经历了“却视而不见”。造成“真的没的写”的原因正如前面分析过的,学生疏于观察和作文命题脱离学生实际。“假的没的写”则是说学生并不是真的没的写,而是有材料,但苦于材料在老师眼中不够“有意义”,不能写。而学生“写不细”,或说“写不具体”,则往往是观察和体验的问题。要想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感受生活

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外化,对生活的感悟才是写作的基础。感悟,顾名思义,感是感觉、感受、感想、感慨,它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悟是觉悟、领悟、开悟,它属于认识领域的活动。感悟是作文的内容,是思想,是情感。感悟是生命的体验,是个性的体现。1当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主体,以各种方式去感受生活、感悟生命的时候,就会产生倾诉的冲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要指导学生感悟自然、感悟社会、感悟人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体验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1 杜颖《获得感悟:解决学生写作内容匮乏的有效途径》,《辽宁教育》2006,6

成具有特殊的意义。正如张化万老师所说的:“玩得痛快,才写得有味。要使学生作文有趣,学生首先要玩得有趣,要尽可能的组织学生玩,把玩进行到底。”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从浩渺的宇宙到微小的虫蚁,都会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遐思。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奔涌眼底,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把自然的属性与现实生活极其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会在与自己心灵的碰撞中闪现出思想的火花;关心社会、感受生活,对事情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直接影响到学生选材的独特性和思考的深刻性。

2.减少写作束缚、营造宽松氛围、降低评改要求

教师以平常心教作文,学生以平常心写作文。这“平常心”便是“我想把我的真实想法告诉别人”或“这是我对这件事思考的结果”。脑子里没有预设的框框,没有种种“微言大义”的想法。教师从学生稚嫩的语言和并不缜密的逻辑中感受一颗颗童稚的心灵与真实的情感,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体会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与情感的辛苦与乐趣。当教师允许学生表达个人的看法,抒发各种感情,而不用大众的眼光、权威的观点来束缚学生时;当教师在学生习作的初始阶段放下种种束缚学生的“规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书面表达的状态时,习作教学便渐入佳境了。若非如此,学生将谨言慎思,不敢动笔。且看一位三年级学生的落榜作文:

我的梦想

我的梦想有许多许多,不知你们想听什么?那就先来听听我的三个最佳梦想吧!包你百听不厌。

我的第一个梦想是变成一只冬眠的小熊。这样,我再也不用起得那么早,顶着寒风去上学,天天可以睡懒觉。我躺在山洞里的干草上,呼呼的大睡。睡呀,睡呀,我的心跳一点点变慢。转眼间,冬爷爷走了,春姐姐来了,我被小鸟的歌声唤醒了。我爬出山洞一看,小草发芽了,小树也长出嫩绿的小芽芽。啊,春天多美呀!我在草地上打滚儿,在小河边玩耍,开始了春天的新生活。

我的第二个梦想是让妈妈答应我所有的要求。早晨一觉 醒来,我就喊道:“妈妈,我想吃汉堡。”妈妈二话没说,马上下楼给我买回来。吃完早饭,我说:“妈妈,我想去滑旱冰。”妈妈就高高兴兴的陪我去广场滑旱冰。滑完旱冰我问妈妈:“妈妈,我能去姥姥家吗?”妈妈还是爽快地答应了我。我在姥姥家吃了丰盛的午饭,整整玩了一个下午。晚上回到家,我想看动画片,妈妈笑着把遥控器递到我手里。一直到晚上睡觉我都在想:今天妈妈怎么对我这么好呀!

我的第三个梦想是开一个卖学习方法的商店,让小朋友都有好成绩。我卖的学习方法有许多品种 ,有“细心学习方法”、“快速完成作业方法”、“一听就会学习方法”……我把这些好的学习方法都制成神油装在特制的小瓶里。只要把神油抹到头上,你就会拥有相关的学习方法。放学后,有许多小朋友都来买学习方法,我也就有了许多的钱 ,小朋友们的学习也好了。老师和家长都非常高兴,但老师和家长都不知道这个秘密。 我还可以告诉你们个小秘密:“如果你们把几种学习方法一起抹到头上,学习效果会更好。”

我的梦想还有很多很多,可惜时间有限,今天就讲到这里吧!如果有谁还愿意听我的梦想,请给我发送个E-mail ,我的邮箱地址是:Hao .qy @shy.bjedu.cn。包你千听不厌!2

落榜理由是文章立意不高,有“好逸恶劳之嫌”。

孩子想写的老师不让写,老师布置的学生不愿写,最终结果就是学生越来越“没的写”,谁之过呢?评改要求定的过于成人化,是会扼杀儿童的天性的。

3.淡化作文技巧,做到“先放后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淡化了写作技巧的训练和写作知识的传授,转而关注“写什么”的问题。在学习作文的起始阶段,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把握住“放”与“收”的节奏与时机非常重要。做到先放后收,收中求放。具体说就是,在儿童初学作文阶段,不对他们进行“文章作法”之类的约束,鼓励他们放开胆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年级渐高之后,再慢慢遵循写作的某些规律和法则,从立意谋篇到字斟句酌,推敲琢摩,精益求精。然而在“收”的时候,不用成人的思想和眼光去要求学生,促使他们敢想敢说,学会“求异”,并不断自我超越。 2 北京市顺义区李桥小学三年级学生作文

篇三:消除作文心理障碍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论文

消除作文心理障碍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摘 要】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①厌恶感。写作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②畏惧感。部分学生一提起作文就头痛。③自卑感。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主要是习作成绩差的学生。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帮助学生消除作文心理障碍。消除学生的作文心理障碍,应当传导教师热情,创写作设情境,进行榜样诱导,利用激励效应,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作文 心理 障碍 兴趣

一提起作文,很多学生就会眉头紧锁,一个个叫苦连天,原因何在呢?那是因为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①厌恶感。写作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②忧虑或畏惧感。部分学生一提起作文就头痛。③自卑感。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主要是习作成绩差的学生。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帮助学生消除作文心理障碍。那么,如何消除学生的作文心理障碍,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传导教师热情,激发写作兴趣

情绪具有感染性特征,教师的积极情绪对诱发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勤于观察,阅读、积累和练笔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克服心理障碍作文)

上,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作文实践中提高作文的能力。教师热情亲切的话语,充满鼓励的目光,表情达意的肢体语言,都传导着教师真挚的情感,会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验,诱发作文的内驱力。

二、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现行教材中,命题作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对小学生来说,命题作文要求偏高,又无弹性,易出现雷同文等毛病。如果我们教师能在作文课上创设各种写作情境,“以情激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那么,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例如:某教师让学生在课堂玩起了吸运乒乓球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饱满,教室里笑声不断,大家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中。这个时候,教师让学生把游戏活动写下来,当然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潜能,促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进行榜样诱导,激发写作兴趣

在不少学生看来,能在报刊上发表习作或征文能获奖,是无比光荣的事,然而又认为这是遥不可及的,缺乏成功的信心。教师应抓住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适时地加以引导。如:让在报刊上有发表习作的班级或征文有获奖的学生讲述写作的经历,让其他学生明白发表作文或获奖并非难以企及,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从而使学生产生我也试一试的心理欲望。在此基础上,组织“投稿小组”向各报刊投稿,体验成功,扩大榜样效应,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四、利用激励效应,激发写作兴趣

习作凝聚了学生的辛苦劳动。他们特别希望获得肯定和表扬。因此,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中,应该多一分鼓励和宽容,少一点批评和指责。正像罗丹的一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勤于动笔。例如,对于优等生,可以在班上举行“佳作赏析”,把优等生的习作当成范文让他大声朗读给同学们听,并把他的习作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对于后进生,要选取细微之处加以表扬,有时夸他们字写得工整,有时夸他们选材较好、语句较通顺、主要内容较具体,有时让他们在课堂上朗读好句好段,有时在习作中以激励性的语言鼓励。这样一来,注意到学生的层次性,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我能行”“我是优秀的”。“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百满园。”激励,可以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可以开启学生作文心灵之门,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消除作文心理障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那么,学生就不会再出现“谈文色变”的现象,就能使学生用自己稚嫩的笔触,描绘多彩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柯孔标.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j].《教学月刊》2002(3).

[2]高海燕.小学作文教学“拔苗助长”现象及对策[j].中小学教材教法,2006(8).

[3]马舒曼.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疏导方法[j].安徽教育论坛,2002(4).

[4].张聪慧.新课标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三个淡化”和“ 三个强调”[j].教育论坛,2003(2).

篇四: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预防与克服

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预防与克服

预防和克服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关键问题,是要遵循作文教学的逻辑顺序:先解决“为什么写”,然后再解决“写什么”,最后才是“怎么写”的问题。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老师们虽然对“写什么”的问题日渐重视,但着力强调的还是“怎么写”的问题,而对“为什么写”这个问题则很少有人关注。

(一)从“为什么写”看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防治

“为什么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写给谁看”,即所谓“读者”;二是“写了作什么用”,即所谓“功能”。这两点,其实质就是“真实的写作”。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就能从根本上防治儿童作文中的一些心理障碍。

1.确立读者意识

我们的作文教学却很少注意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其事实是“学生作文老师看”,这“老师”一般说来是“教授主体”而不是“接受主体”,这“看”则是“指导”而不是“接受”。所以,仅仅是由教师来扮演读者的角色,是不够理想的。文章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有活生生、真实的读者,才能刺激学生的作文欲望。也只有具备真正的读者,学生才会肯定自己作文的价值。

作文教学中可以想办法为学生创设一些读者群。

第一个读者群是同班同学。他们年龄相同、朝夕相处、兴趣相仿又彼此了解。要引导学生养成在同学中交流作文、讨论作文的习惯,这比仅是教师一人的权威性评判更能令学生受益。

第二个读者群是老师和父母。但做到这点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和父母必须从评判者转化为读者、朋友,平等地阅读,民主地讨论。

第三个读者群可以是其他年级、其他学校的好朋友。甚至有时社会上某些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成为学生文章的读者。这一读者群有时更容易帮学生体会到“为谁而写”“写给谁看”的意义。

有了读者群,学生就可以转变“做文章”的观念,把作文当成是一种交流。交流在于对象性、真实性、情景性。张志公先生认为,学生要打破“做”文章的观念,教师需要创造条件是学生习惯于如实地写,自然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不是挖空心思的硬做。曾有人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老师学生将自己写的诗结集成册,并公开展示出来。这样他们就拥有了一群真诚的读者:有语文老师和同学,有父母和其他学科的老师,还有亲戚朋友??在这样的交流中,他们真正的体验到了写作的乐趣。

张化万:“必须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读者,更多地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在沟通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懂得写作文的意义,增强作文的社会责任感。”

2.形成真实的创作感受

从教师的角度看,“习作”只是在教学情境下进行的写的训练,是一种教学行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生产的实践行为,是一种虚拟的写作,不是一种真正的写作。学生写作文的用处似乎就是完成作业、应付考试、为将来的工作学习打下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所以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原在表白内心,与他人相沟通。如果将无作有,强不知以为知,徒然说一番花言

巧语,实际上却没有表白内心的什么:写作到此地步便与生活脱离关系,又何必去学习它?”所以要把学生的写作过程当作真实的创造过程来对待,尊重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

当学生知道“写给谁看”和“为什么而写”的时候,他们从写作过程中获得的是一种真实的创作感受、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价值感。在这样的写作中,谁能说作文的成长,不是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呢?

(二)从“写什么”看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防治

难教、怕教,难写、怕写,这是教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普遍心态,其中最让师生挠头的恐怕就是“没的写”、“写不细”和“没有真情实感”这样的问题。究其根源,还是没解决好一个“写什么”的问题。这是防治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关键问题。

先说“真情实感”问题。“真情实感”不仅仅是一个写作内容和感情的真实性问题,还有写作本身的真实性问题。如果学生写作本身就是“假的”、“虚拟的”,那么却要求学生在这种“虚假”的前提下写出“真实”来,我以为是荒唐的。 再说学生的“没的写”。“没的写”可以分成“真的没的写”和“假的没的写”两类,必须分别对待。所谓“真的没的写”,指学生缺少经历、或经历了“却视而不见”。造成“真的没的写”的原因正如前面分析过的,学生疏于观察和作文命题脱离学生实际。“假的没的写”则是说学生并不是真的没的写,而是有材料,但苦于材料在老师眼中不够“有意义”,不能写。而学生“写不细”,或说“写不具体”,则往往是观察和体验的问题。要想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感受生活

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外化,对生活的感悟才是写作的基础。感悟,顾名思义,感是感觉、感受、感想、感慨,它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悟是觉悟、领悟、开悟,它属于认识领域的活动。感悟是作文的内容,是思想,是情感。感悟是生命的体验,是个性的体现。1当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主体,以各种方式去感受生活、感悟生命的时候,就会产生倾诉的冲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要指导学生感悟自然、感悟社会、感悟人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体验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正如张化万老师所说的:“玩得痛快,才写得有味。要使学生作文有趣,学生首先要玩得有趣,要尽可能的组织学生玩,把玩进行到底。”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从浩渺的宇宙到微小的虫蚁,都会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遐思。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奔涌眼底,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把自然的属性与现实生活极其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会在与自己心灵的碰撞中闪现出思想的火花;关心社会、感受生活,对事情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直接影响到学生选材的独特性和思考的深刻性。

2.减少写作束缚、营造宽松氛围、降低评改要求

教师以平常心教作文,学生以平常心写作文。这“平常心”便是“我想把我的真实想法告诉别人”或“这是我对这件事思考的结果”。脑子里没有预设的框框,没有种种“微言大义”的想法。教师从学生稚嫩的语言和并不缜密的逻辑中感受一颗颗童稚的心灵与真实的情感,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体会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与情感的辛苦与乐趣。当教师允许学生表达个人的看法,抒发各种感情,1 杜颖《获得感悟:解决学生写作内容匮乏的有效途径》,《辽宁教育》2006,6

而不用大众的眼光、权威的观点来束缚学生时;当教师在学生习作的初始阶段放下种种束缚学生的“规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书面表达的状态时,习作教学便渐入佳境了。若非如此,学生将谨言慎思,不敢动笔。且看一位三年级学生的落榜作文:

我的梦想

我的梦想有许多许多,不知你们想听什么?那就先来听听我的三个最佳梦想吧!包你百听不厌。

我的第一个梦想是变成一只冬眠的小熊。这样,我再也不用起得那么早,顶着寒风去上学,天天可以睡懒觉。我躺在山洞里的干草上,呼呼的大睡。睡呀,睡呀,我的心跳一点点变慢。转眼间,冬爷爷走了,春姐姐来了,我被小鸟的歌声唤醒了。我爬出山洞一看,小草发芽了,小树也长出嫩绿的小芽芽。啊,春天多美呀!我在草地上打滚儿,在小河边玩耍,开始了春天的新生活。

我的第二个梦想是让妈妈答应我所有的要求。早晨一觉 醒来,我就喊道:“妈妈,我想吃汉堡。”妈妈二话没说,马上下楼给我买回来。吃完早饭,我说:“妈妈,我想去滑旱冰。”妈妈就高高兴兴的陪我去广场滑旱冰。滑完旱冰我问妈妈:“妈妈,我能去姥姥家吗?”妈妈还是爽快地答应了我。我在姥姥家吃了丰盛的午饭,整整玩了一个下午。晚上回到家,我想看动画片,妈妈笑着把遥控器递到我手里。一直到晚上睡觉我都在想:今天妈妈怎么对我这么好呀!

我的第三个梦想是开一个卖学习方法的商店,让小朋友都有好成绩。我卖的学习方法有许多品种 ,有“细心学习方法”、“快速完成作业方法”、“一听就会学习方法”……我把这些好的学习方法都制成神油装在特制的小瓶里。只要把神油抹到头上,你就会拥有相关的学习方法。放学后,有许多小朋友都来买学习方法,我也就有了许多的钱 ,小朋友们的学习也好了。老师和家长都非常高兴,但老师和家长都不知道这个秘密。 我还可以告诉你们个小秘密:“如果你们把几种学习方法一起抹到头上,学习效果会更好。”

我的梦想还有很多很多,可惜时间有限,今天就讲到这里吧!如果有谁还愿意听我的梦想,请给我发送个E-mail ,我的邮箱地址是:Hao .qy @shy.bjedu.cn。包你千听不厌!2

落榜理由是文章立意不高,有“好逸恶劳之嫌”。

孩子想写的老师不让写,老师布置的学生不愿写,最终结果就是学生越来越“没的写”,谁之过呢?评改要求定的过于成人化,是会扼杀儿童的天性的。

3.淡化作文技巧,做到“先放后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淡化了写作技巧的训练和写作知识的传授,转而关注“写什么”的问题。在学习作文的起始阶段,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把握住“放”与“收”的节奏与时机非常重要。做到先放后收,收中求放。具体说就是,在儿童初学作文阶段,不对他们进行“文章作法”之类的约束,鼓励他们放开胆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年级渐高之后,再慢慢遵循写作的某些规律和法则,从立意谋篇到字斟句酌,推敲琢摩,精益求精。然而在“收”的时候,不用成人的思想和眼光去要求学生,促使他们敢想敢说,学会“求异”,并不断自我超越。 1

1 杜颖《获得感悟:解决学生写作内容匮乏的有效途径》,《辽宁教育》2006,6 北京市顺义区李桥小学三年级学生作文

篇五: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如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摘要】中学生作文属“形成写作”,即作文训练,它虽是一种

作业和练习,但却是各学科学习中所获各种知识和各种能力的综合

反映。作文教学并非在于简单的训练,而是在于如何使学生准确生

动、富有情趣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作文教学的成功

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好语文课和掌握其他文化知识,其作用是

重大的。

【关键词】心理障碍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从学生方面说,更是难点。学

生对作文一般都存在畏惧心理,往往表现为对作文缺乏信心,一提

起写作文,头脑一下子变得杂乱无章,甚至空白。这种作文心理障

碍,从广义上讲从属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范畴。从狭义上讲,从属

于学习心理品质的范畴。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写作乃至创造

性的完成,制约了学生的认知与语言表达,思维与创造想象,学生

处于写作的忧虑或挫折感中,终使其作文水平停滞不前。

形成学生作文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教师在教

学行为中的弱化,比如没有较好地教给学生作文思维的方法,语言

表达、篇章结构安排的技巧等;二是学生在自身观察、思维、想象

及语文基本素质与技能上存在显著问题,多重因素结合,必然影响

学生构思及写作的整个过程;三是来自外部的干扰,如反问的深刻

影响,教师的评价作文模式,生活素材的缺乏,同辈群体乃至班集

体、个人生活的单调枯燥等。

纵观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枯竭心理

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写记叙文时觉得没有题材可选择,生活源头里

找不出文章所要求的素材;写议论文时,感到无话可说、无料可摆、

无理可讲。因而这些学生常常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最后常以胡编

乱造,或者是搭空架子,浮皮掠影,交差了事。这是许多学生的通

病,是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

要有两种,一种是学生生活范围狭小,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生活

单调,孤陋寡闻,平静而呆板的生活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反映和认识

生活的能力,“鱼无水而不能泳,炊无米而不能食”;另一种是学生

本身对生活的敏感性较差,不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愿作深入

思考,虽然生活内容颇为丰富,然其观察的视角、思维活动始终麻

木而迟钝,这实际上是一种假性“枯竭”。

鉴于“枯竭”心理的成因,我们只有丰富学生生活,开展各种有

意义的活动,诸如参观访问、春游远足、夏令营、体育竞赛、读书

看报、演讲辩论等,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串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

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使其“胸中有立壑”,然后才能“下笔如有

神”。同时,教师也要教给学生观察、比较、联想、分析、综合的

方法,分析生活中种种现象,提高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特别是初高中学生要进行相类、相似、相关的思路拓展训练。如向

理性思路拓展,通向逻辑思维范畴,因本质属性的相同而由此及彼

的联想、想象;相关性思路拓展则是通过时空等条件、因果关系对

不同事物作联想、想象。几种训练分项或综合进行,可有效地打开

思路,使可说之话,可用之料,可讲之理如泉涌鹊飞纷至沓来。这

就能逐步摆脱“枯竭感”的烦恼。

二、从众心理

其主要表现为学生作文摆脱不出教师推崇的范文,印象深刻的阅

读经验,以及生活中人们习惯的认识与看法等而引起的“思维定

式”。这也是学生作文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有些老师指导

学生作文时,一味强调模仿。学生由于大量的现成书本题材储存在

大脑中,因而构思时不知不觉被其 “磁化”而归一到别人的经验

中,写出来的作文始终逃不出“经验框框”的束缚,影响他对生活

的个性理解和思考。

例如,材料作文,要求以《吸收和给予——绿树的启示》为题写

讨论文。材料短小简明,“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

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

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实验,

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这是一则

隐喻性作文题,第一句讲绿树成材为人类造福,隐喻人才的重要;

第二句讲绿树“为了这一切”而“不断地吸收水分和养料”,隐喻

成就人才必须以大量吸收知识为根本;第三句讲科学实验证实了绿

树吸收之多,可见“成才”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为前提。题目中的“吸

收和给予”已经把相互关系提示得十分明确,不讲吸收知识,拿什

么奉献?有些学生缺少认真审读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构思时想到以

前学过的课文《松树的风格》,在作文中单一地讲无私奉献,雷锋

精神,始终不涉及“吸收”这一根本性含义,舍本求末,偏离题意,

因而造成审题失误,这就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如何消除这一心理障碍呢?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生活、分析事物

的方法,既要从客观上分析社会世俗人情,更要从日常生活的“平

淡”中寻找和发现生活的美。要教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

学生多思、巧思、深思、静思。对学生的独到见解,老师要及时肯

定、勉励。如果学生思考不周,理解肤浅,尚有缺陷,教师也不能

泼冷水,横加指责;而应该满腔热情地诱导、启发,让其提高认识,

自觉修正。

三、封闭性心理

由于中学生逐渐地脱离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幻想心理,处于趋向

成人心理阶段。他们思考问题和表达感情具有独立性的特点,自制

力也得到提高,自我意识逐步形成,对于眼前事物和现象的把握往

往出自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而不轻易表达,而且对涉及自身的各种事

情很敏感,自尊心增强了。有时教师的态度和教法的不妥,也会妨

碍师生间的融洽相处,造成心理障碍。封闭性心理在初三和高中学

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如上课不踊跃发言,讨论问题即使有真知灼

见也不愿多说,完成作文时,只按形式拼凑。这样学生的真实思想

感情长期处在压抑和封闭状态之中,势必造成作文的心理障碍。

作文的目的在于以书面语言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把自己的观

察、经验、理想、情绪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愈好。”

所以要排除中学生的封闭性心理障碍,就必须把作文教学建立在学

生的内在需求上,教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再加上恰当

的鼓励、诱导,激发起他们非要写出来的强烈欲望,那么他们虽然

按照教师布置的题目作文,同时也是为了实际需要而作文了。作文

教学如果离开了想说实话和学生实际需要的原则,强硬地告诉学生

应该怎么做、怎么写,学生只好被动地服从,说一番空话、套话、

假话,甚至变成东抄、西摘,拼凑三段式的作文,这样的作文训练,

必然会成为倾吐真情实感的障碍。

作文教学的任务,就在于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分析、研究、探讨如

何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作文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