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老师给我的启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7:22:50 字数作文
老师给我的启示字数作文

篇一:我的班主任老师给我的启示

我的班主任老师给我的启示

我的班主任是一个和蔼可亲、细心的老师。他叫唐老师,唐老师是从一年级开始教我们班的,这几年来,虽然老师很多、但是唐老师是第一个让我看到了当一个教师的负责的人,也是第一个让我改变梦想的人,看到老师我时不时想:如果我自己也是一位老师该多好!

说实话,我非常喜欢唐老师,唐老师上课时,让我感到没有压力、没有烦恼;反而让我非常兴奋。在我眼里是这样,在大家眼里也是这样。大家都认为唐老师是一个和蔼的来师,人很好,不像别的老师那样严厉。

我之所以这样说唐老师是应为。

曾经唐老师也对我细心过。

曾经我是一个非常胆小的女孩,至今我可以走上讲台,发言了。这全是老师几年来的批评,使我开了窍。我知道老师是器重我的,关心我的。老师的关心和器重使我这几年来学习都还不错。

所以,为了不辜负老师、家长的期望,我决定要在小学仅有的一年里、挑战自己的胆量,成为一个老师得力的助手。

我也要在暑假里认真的复习功课,下学期有好的开始!

预祝我成功吧!

金川小学五年级:黑色寂寞

篇二:霍懋征老师给我的启示

霍懋征老师给我的启示

教学识字方法多种多样, 霍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就创设了情境,以独特的识字教学方式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的肯定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潮的热情,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创设情境去引导学生获得新知,形成能力。但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识记生字,领悟字的特点,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识字状态,积极地思考从而体现了学生识字学习的主题地位,首先,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让学生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汉字产生积极的兴趣,是学生识字能力养成的最先决条件。

其次,教给识字方法。识字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教会学生多少个汉字,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的识字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因而在教学中要根据汉

字的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归纳识字,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一些识字的规律。

最后,教会忆字方法。记忆字的方法很多,最讳忌的是死记硬背,给学生增加负担。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练习和活动牢牢记住生字。

篇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我的启发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我的启发

学 段: 小学

工作单位: 北安靖完小

教师姓名: 刘秋菊

联系电话: 13407628808

内容摘要:《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教师提出不少的教学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遇到的问题,其中有的是用实际事例,有的是一些的理论分析,最多的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亲身遇到的问题和真实教学案例,阅读这本书,对我教学大有益处,也使我开阔眼界,启发非浅。

关键字:教学,兴趣,注意力,因材施教

诸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类的格言不胜枚举,可见书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书籍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陶冶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至少对我而言,如果没有书籍,我的精神世界便会变得苍白、空虚,感情和思想也会变得过于简单与稚嫩,所以我是一个可以从阅读中经历命运、学会长大、体会快乐的女孩。在我读的所有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并论述教师如何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方法。《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每一条建议都是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遇到的问题,其中有的是用实际事例,有的是一些的理论分析,最多的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亲身遇到的问题和真实教学案例,阅读这本书,对我教学大有益处,也使我开阔眼界,启发非浅。

在教学中,我为了孩子,力争做一位学生喜爱的教师,让孩子爱上我的语文课。读了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

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第一,兴趣的秘密何在。当读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条时,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触动。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是啊,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每个老师都非常头痛。书中提到,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的了解。我们的孩子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教师面对这样的孩子,首先要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了解清楚,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使每一个孩子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对此一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人格的形成,为此,因材施教多么重要。

第二,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第三,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当读到“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这一条时,我深深懂得了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报告”声打扰正在讲课的教师,影响正在集中注意力听课的学生,接着可能还会发生一系列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为何不让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迟到的学生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搅乱课堂的。迟到的学生也是个别人,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人的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比课上询问差。如果凡是上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从你听明白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当读到“从你听明白了

吗到我讲清楚了吗”这条建议时,我在思考:“你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了,要讲的事情我已经表达清楚了,如果学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理解有问题了。而“我讲清楚了吗”是我们教师把“没听懂”的责任承担起来。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大家不防也来试一试。在读此书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可。读了此书,我才知道,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仅要不断学习,而且要善于宽容学生错误,善于赞美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篇四:李茂生-谈孙明霞老师给我的启示

用专业赢得尊重

―――谈孙明霞老师给我的启示

初识孙明霞老师,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气息,从她轻盈的步态,慢条斯理的讲话,无不体现着她专业的人文素养。她总说她不是名师,但她那平凡而又真实的形象却展现着她名师的风采。从这儿,我们一下子才明白:名师不是她做了多么伟大的事,而是她能坚持做平凡的事。孙老师的思想,不是激情澎湃的号召,是春风拂面,细雨润物一点一点的渗透。是平心静气中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她的思想好像就摘自我们一点一点的工作和生活,而我们却在一次次的拿起和一次次的丢弃中变得不知所措。听了孙老师的报告,让我懂得了:做老师并不像口号中说的那么闪耀,也不像我们自暴自弃中谈论的那样卑贱。这只是一份真实、朴素的工作而已,只需我们能够一如既往的、脚踏实地的去做好身边的不间断的小事,有时它就像我们的生活那样朴素,那样简单。总的来看孙老师的谈话包含两部分:一个是准备,准备是指不论我们作为一个教师还是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技能。另一个是实施。实施就是我们如何用我们的素质和技能去生活或去施教。仔细体味他的思想是那么的贴近我们的生活,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句句精彩,震撼着我的心灵。这些思想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细细去品读,去体会。

一、转变职业态度,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人

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工资太低了,地位不高了,工作起早贪黑了,与小孩在一起没出息啦等等。归根到底就是三个字:没尊严。我们的老师总感到缺乏一种社会的认可,却丢失了生活和工作对我们的认可。是的,我们做老师的口号喊得响亮,地位好像没多大改变;工资要高于或与公务员工资持平,可好像从来没多过人(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老师给我的启示)家。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可我们静下心来想:工资不高的责任能归在教育本身吗?地位不高的责任能归在教育本身吗?这都不是我们可以推脱、拒绝的理由。难道我们就在这一直不断地不满和抱怨中,浑浑噩噩的生活,庸庸碌碌的工作到老吗?如果有得选择,谁不想名利双收。如果没得选,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思考,我们如何从当下开始,就像热爱我们的生活,爱我们自己一样去热爱自己的工作,用肯定的工作态度去赢得职业的尊重。

二、提高专业技能,做一个有专业素质的人

工作如生活,要好好的履行工作的职责,就要不断地加强我们的自身积累,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在这方面孙老师给了我们诸多很好的建议:

1.加强自身学习,将学习变为一种习惯。大多时候我们抱怨没时间读书,其实从内心就抵触读书,没有养成读书习惯,而是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用在了亲友、同学聚会、闲聊,逛街、看电视剧等方面上。孙老师建议,想要做一个有专业素质的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哲

学、文学和其他科教文化知识等,而这一点我们大多数老师是具备的,只是缺乏不断地充实,从而导致专业知识匮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其次我们还要学习策略性知识,这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施教。最后还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积累实践性知识形成理论,这样就形成了理论来自实践又能指导实践的全过程。学习是无功利的,从学习中,我们不光学到的是对我们工作有帮助的教育专业知识,还学到了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久而久之,无形中,我们增加了自己生命的厚度。

2.尊重学生,尊重培育尊重。孙老师强调到:对学生的培育,她不喜欢用奉献、牺牲等光耀的词眼来形容,我们细细想来,其实这是对我们的一种捧得过高的贬低。在孙老师的经历中,她用了一系列如微笑、欣赏、善意、宽容、信任等温暖和谐的词来形容她如何对待工作和学生。这是真实的,师生本就不是对立的。要做到尊重学生,首先尊重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鲜活的知识,赋予知识情感,让学生在体味中获得知识,而这知识是学生用得着的。其次要以尊重生命的态度去尊重学生,以生命为出发点去理解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走进他们的心灵,对他们的优点,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引导,对他们的错误,给予宽容和理解,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尊重学生的隐私和人格,学生理解你、相信你、喜欢你就会主动靠近你,接受你的思想,接受你的教导。用孙老师的话讲:也许,今天我们改变了一个态度,明天则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孩子们就像玫瑰花蕾,都有不同的花期,无论是早开的,还是迟开的,都将会是美丽的花。所

以,在老师的眼里,生命应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盛开的花和可爱的花苞。尊重每一个学生,你就能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

3.享受工作,获得人生的幸福。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的道路一路走来,经历的不全是平坦。为此,我们深知,在这条工作的路上,我们要做许多的事,吃许多的苦,但结果不一定是甜,这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的。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无法选择的:无论我们是作为教师还是社会的自然人,人生道路的平坦与坎坷我们无法选择,只有不断地克服。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选择的:快乐和痛苦。也许一条路走下去,我们付出了很多,但回报很少,这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是为了结果而走路,人生的路不是为了终点,这条路更不是。如果说花光一生积蓄,耗费全部精力得来的是一堆没用的废纸那还不如像孙老师那样,把工作当成一种苦与乐的享受,得到的却是莫大的幸福。这是我们要有的胸襟,也是我们必须拥有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一生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拥有更大的幸福。

听了孙老师的报告,让我们懂得:职业尊严只有靠专业素质、专业态度才可能赢得。“我们是否看到教师职业给我们带来内在的尊严?我们的专业劳动质量是否已达到了因创造而获得内在尊严与幸福的水平?”虽然我们的工资不高,地位不高,但我不能因此而否定自己,我们要用专业的发展带领学生全面发展,要用更多的快乐去感染学生也获得快乐,也让我们获得自己成功的喜悦,更能让我们获得自己价值的体现,用专业赢得尊重!

篇五:李镇西老师给我的启示

李镇西老师给我的启示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二十多年,特点是当下的课程改革,理论家们的讲演越来越多,报纸杂志的观点越来越多,宣传活动越来越多,觉得语文教学越来越多复杂化,自己也觉得越来越不会教语文,该如何上一节语文课才有效果,才让学生真正学到语文,面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越来越不理想,不知如何办,怎样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成了一个苦恼的问题。

近段时间拜读了《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书中李老师17次的语文课堂教学实录,作为一个很有强的说服力说明了他的教学价值标准:“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信为,第一,读出自己;第二,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他的阅读教学课就是按照“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程序进行教学,把教学化繁为简,返璞归真,好象回归到自己当年读书学语文的那个时代的感觉。

阅读着作品仿佛我曾身临其境,感受李镇西老师在课堂上那份挥洒自如的从容,那些灵光一闪的机智和幽默;还有学生那兴奋的脸蛋,那争论不休的样子。听这样的课,实在是一种享受啊!

李老师善于选准切入口,巧妙提问的方法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为沉闷的课堂打开了缺口,而且还给课堂添加了无限的活力,不仅彰显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艺术水平,而且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如:李老师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在上课前李老师已经知道了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本篇课文,学过了,还有再上的必要吗?这无疑也给学生留下了疑惑,李老师和学生一起聊起来,“今天我们重新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有新的收获,大家想用一种新方法学习这篇课文吗?”这个问题一抛出,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注意力马上就被李老师掌控在手中。“同学们学习过了本篇课文后,你又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呢?”,请你带着问题意识去看书,又没有值得你深思的地方?这个问题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举手,发表了对文中有值得怀疑和商榷的地方,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了文中可疑之处,这个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的兴趣被老

师调动起来,在老师的导演指引下,学生走入了文本,继续探讨对文中值得怀疑和思考的地方。学生的兴趣被教师的这些新奇的问题调动起来,思想彻底的自由了,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了,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学生再也不满足于原先形成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现成的答案了,当他们再次解读这篇经典作品的时候,他们对文中的内容就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

抢抓时机,破解瓶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他教授了《孔乙己》一文,班级的学生刚刚上完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学生的情感已经投入到闻一多讲演的凛然正气中去了,如何完成《孔乙己》一文的教学,李镇西老师巧妙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心里背景和情绪基础,找准切入口,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和发展,他说:“《最后一次演讲》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而鲁迅先生在本世纪初把自己的一本小说集定名为呐喊,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和大家一起去学习鲁迅《孔乙己》,也许从这篇文章中大家能找到答案。”利用问题立即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李老师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提问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同时引发进一步探索动机的这个特点。不断激发学生,让学生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秩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驶进。

反观自己,不觉汗颜。身为语文教师,课堂的处理是多么的苍白,没有调动学生的情感;没有激发学生的心智,没有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甚至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随时调整教学程序,改变课前的某些设想。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把课堂生硬地往前推进。每每一节课下来,便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沮丧,而这种情绪自觉不自觉地又延伸扩展到了学生身上。现在想想,是何等地可笑和幼稚。其实,一直以来,自己都站错了位置,颠倒了方向;把自己置于高高的讲台,以俯视的目光去审视台下的学生,怎么能建立一种平等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呢?又怎么能让学生给老师平等地对话,从而走进文本,解读属于自己的天地?而李老师所追求的是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的感受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因为是学生需要学而不是老师需要教。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和思考的大脑,让学生在情感的融汇中,在思想的碰撞中,自主学习,自己领悟,从中获得的不仅是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更是语文

素养的提高。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李教师的课堂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范例,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方法,适当地把时代活水引入课堂,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也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

李老师的课,确实是一种艺术享受。我想,很多语文教师都把能够听到镇西的课视为幸事,不是没有原因的。但是我又想,如果听课的老师只想到镇西的课上去“讨”一点技巧,“搬”一些招式,恐怕会无功而返的。李老师的课,似乎很容易学,你看他每教一篇课文,无非是这样几大步:1、学习字词;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3、学生质疑、讨论;4、老师谈自己的体会,与学生共享。这种再简单、再朴素不过的“流程”,几乎在李老师执教的每一篇课文的过程中重演着,任何一位听课的老师都不难“学到手”。但李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又是最难学的,难就难在它不假雕琢的朴素,这使一切形式上的模仿都归与徒劳。我想,如果能做到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积累,我们的教学水平将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将有不断的出彩。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