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鞭炮的年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4:47:52 字数作文
篇一:鞭炮声中寻年味
鞭炮声中寻年味
几个小孩子蹲在一旁,捂住耳朵,看着远处的动静。“啪”一声清脆的响声,随后飘出几缕白烟,孩子们松开了捂住的手,开心地笑了??
过年放鞭炮,这是我的家乡最深入人心的习俗。每年从腊月到元宵,街上总是断断续续响着“蓬——吧!”两声的“二踢脚”和“啪啪啪啪啪??”的“百子炮”,这些单调的声音为人们带来不少欢乐,也为街头加了几许节日的气息。近几年鞭炮大军里又增加了许多新成员——花样鞭炮,为放鞭炮的大人和小孩子又增添了许多乐趣。
咦,这是什么?开心果?地上这个酷似炸弹的东西叫开心果?玩玩试试吧。拿起打火机,点燃导线,导线烧光后,它忽然转起来,发出各种彩色的光。它像一个小丑,时而受了惊一般逃到椅子下面,时而又调皮地追着其他小伙伴跑。绚丽的颜色、灵活的动作,使大家心情渐渐舒展开来,笑容绽放在脸上,果真是“开心果”!
为了隆重地迎接新年,豆豆拿出了他珍藏已久的“巨无霸”——一个非常大的锥形烟花。这个大家伙会带给我们怎样的视听享受呢?大家都拭目以待。
点燃导线后,大家都躲在一旁,屏住呼吸,静静地观察它的情况,眼睛都不肯眨,生怕错过了什么精彩的画面。“巨无霸”稳如泰山,纹丝不动;我们心急难耐,却又不敢轻举妄动。时间在大家的屏息等待中一秒一秒流过。有动静了!从锥角里喷出了许多小火花,它缓缓上升,越升越高,发出的火花好亮,比路灯都亮,照亮了整条小路。大家的兴致就随着这火花柱,脸上露出了兴奋的表情。这火花柱好高,飞上了半天。它渐渐散开,像菊花的花瓣一样尽情开放。盛放过的火花在空气中冷却,待放的火花又从椎角喷出。忽然,在火花中发出一声爆炸,大家一愣,随后是一连串的爆炸,吓得大家抱头鼠窜,但脸上依旧是开心的花朵。
烟花放完了,留下了一片硝烟,硝烟味钻入鼻子。如果鞭炮表示过年,那么这种欢笑声拌着硝烟味的感觉就是年的味道。
篇二: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朋友们感慨,如今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我也有同感。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呢?是因为年年过年年年过,麻木了,还是因为风景变了,规则变了,心境也变了呢?
我国的年俗源远流长,“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先民们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规律,但又经常有些不同和怪异现象,在神秘面纱的笼罩下和对风调雨顺新生活的希望下,年末岁首的祭祀活动最为浓重。过年就起源于年末岁首的祭神祭祖活动。有人研究“年”的意义,从甲骨文看,认为“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既有感谢苍天和祖宗保佑又有祈求未来丰收的意思。 这样的活动到西周才基本固定下来,一年一次,但时间不是很固定。真正固定下来作为一个最浓重的节日是在汉武帝时期,重修历法,把“年”定在孟春正月。那时的“过年”不叫春节,叫“元日”,又叫“元旦”。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规定,民间使用夏历(即农历),政府机关、学校、厂矿和团体使用公历,公历的元月一日叫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叫春节。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再次确认公历纪年,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过年的主要活动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祭灶、扫尘、买年货、守夜、放鞭炮、拜年、发压岁钱、逛庙会等。为什么没有年味了呢,我们就要从这些过年的主要活动说起。
祭灶这项活动原来是很浓重的,因为它牵涉到每天要有炊烟升起,炊烟起时还要安全不失火。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人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人祭灶,有“男女之嫌”,其实大谬。又见炊烟起,这关系到一家的吃口问题,在农耕社会,这是男人的最大责任和义务。如今已是小锅小灶,在城里更是天然气灶了,即方便又安全,灶王爷已基本失业了,祭灶活动也就基本不流行了。
扫尘与此相似。腊月二十四是扫尘日,民间有说法,“尘”与“陈”谐音,有“除陈布新”的意思,这纯属牵强附会。其实主要是原来的灶是柴火灶,一年下来把屋里熏得很脏,村子周边堆的柴薪或杂草等也可能很乱,确实需要打扫一下,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现在,就是在农村,烧柴火的也少了,清洁经常做,过年也就没有必要大动干戈,按照平常一样,简单做一下也就行了。
买年货,现在很多人也买,但跟平常购物基本差不多,略加备置就是了。因为人们生活富裕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衣服五颜六色,花枝招展,天天都象过年一样,哪像以前,大多盼着过年买件新衣吃顿好饭。吃和穿早已不是过年的期盼,这年味自然就淡了很多。
守岁,现在也有人守,但意义却大不一样了。从传说来看,古时森林中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也包括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他每隔三百六十天到人群聚居地尝一次鲜,出没时间都是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就回到森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人们便把这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为“年关”,并且想出了一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晚,家家户户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封闭宅院,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
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聚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外,饭前还要祭祀祖先,祈求保佑平安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能睡,挤在一起闲聊壮胆,逐渐形成了熬夜守岁的习惯。这只是传说。唐朝李淖的《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可见宋朝才广为流行。这时的守岁,已有了亲人团聚之意。现在的守岁虽也有团聚之意,但更多的却是娱乐了。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的发达,有事很快就能见面,无事也能通通电话甚至还可以视频,团聚的亲热劲和稀缺性就大为减少,唯有和年事确已很高的老人以及和不在身边的孩子团聚的感觉才有弥足珍贵的感觉。团聚对大多数现代人来说,已不是那么稀罕,守岁自然也就没有了那么多的年味。
放鞭炮现在也放的,但随着文明的进步,安全的需要,放鞭炮的意义和象征就大为减弱。古时初一的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是在零时,叫辞旧迎新,在城里还须在指定地点燃放,多有不便,也不是每个人都喜好了。
拜年和发压岁钱放在一起说。农耕时代家族很大也很重要,初一起来,晚辈首先要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岁”与“祟”谐音,压岁压岁就是压住“祟”,压岁钱即是平平安安过一岁的意思。热闹的,一群晚辈围着长辈,长辈卖着关子,晚辈油着脸皮,是非常年味的感觉。但现在拜年和压岁钱全变了味,拜年成了走形式,压岁钱成了攀比,叫人劳心劳力,苦不堪言。
逛庙会,就是过完了过年必要的程式化项目之后的较为轻松愉快的节目了。现在庙会几乎不办了,代之而起的是旅游,意义是一样的,只是赋予了新的形式,是文明的进步。
纵观这些活动的变化,旧的内容大多还在顽固的坚持,新的内容还没有形成共识,于是老老少少过年都感慨:如今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三十年来,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对内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外则迅速崛起,同时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转型,使我国迅速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走向城市文明,可谓“空气变了,风景变了,规则也变了”,诞生于农业文明的“年”自然也应该变了。 我们需要怎样的年味呢?随着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推进,过年需要有新的内容和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年还是要过,只是我们不必过于在乎它。
年味不品也罢,只要快乐就好。
篇三:不放鞭炮
不放鞭炮,“年味”不会寡淡 这些年来,每逢春节来临,对城市要不要禁放鞭炮都会引发激烈争议。我是坚定的禁放派。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就与几位政协委员一起,提过在上海城区禁放烟花鞭炮的提案。此后,上海以及武汉、北京等城市曾发过禁令,但鉴于部分民众要求解禁,后来又由“禁”改“限”了,只有武汉市于去年重启了“禁鞭令”,我以为,重启“禁鞭令”是与时俱进的正确之举。
反对禁放鞭炮者认为,“爆竹一声除旧”,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俗,不能动。诚然,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流传下来的生活文化,常常是相沿成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过,这只是一面,同时,它在传承过程中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变异性。这是因为,民俗文化也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而进行变革。拿缠足习俗来说,古来虽是汉族妇女的必习风俗,但因其摧残人体人性,属一种陋俗,是民俗中的糟粕,自20世纪以来,逐渐被被淘汰出局。 燃放鞭炮的确有助于增加年味,增添喜庆色彩,但它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污染空气,影响环境;引发火灾,造成伤亡;噪声聒耳,破坏安静。每年为了防止放鞭炮带来的危险后果,多少公安、消防、医务、环保人员坚守岗位,严阵以待,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2014年的年初五,上海有1.8万多名环卫工人一夜未眠,在马路上清除了烟花爆竹垃圾近1000吨。春节燃放鞭炮,与我们今天所大力倡导的健康、绿色、环保、和谐等理念背道而驰,是到了大声向它说“不”的时候了。
春节俗称年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年俗的核心精神,诸如除旧迎新,祭天祈年,娱乐狂欢,人情交融等等,这些人的本质要求与期盼,将世代相传,永不消灭。但是具体的表现形态,则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有所变化。就拿放鞭炮来说,在农耕时代,不仅寄寓着当时人们用以驱魔避邪的愿望,而且适应当时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状况,可以增添热闹喜庆气氛。如今早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城市大量出现,人口集中,高楼林立,在这样的环境里大放爆竹烟花,危害太大,完全可以用电子炮等方法来代替它。
实际上,春节中不少旧民俗已逐渐为新民俗所代替。比如,过去闭门守岁,如今则旅游过年;过去多登门拜年,如今一个微信祝福满满;过去多家中吃年夜饭,如今不少人则在饭店欢聚;过去向孩子发压岁钱,如今还向老人送压岁钱。此外,还新出了“春晚”这类新民俗。不放鞭炮,“年味”并不会“清汤寡水”。随着历史的发展,风俗文化也是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对该消失的“陈”俗,让我们笑着与它告别吧。
根据对800名市民的调查,今年的挺“禁”派为59.1%,挺“放”派为29.3%,赞成禁放鞭炮的已成多数,说明禁放会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领导干部应带头示范,扩大社会共识,倡导新风尚。在城市禁放鞭炮,是为了人民的安全,为了欢乐中不出现眼泪,为了绿色环保,一时不理解的市民终会拥护的。
篇四:年味
年味
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围坐在桌前晚辈向长辈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孩子对压岁钱的那种盼望;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那股幽香;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这就是年味。
而如今,鞭炮依旧是那么的响亮,震耳欲聋;烟花依旧是那么的绚烂,眼花缭乱;孩子还是那么的盼望过年;大人们还是那么的忙碌;而我走在烟火灿烂的夜空下,却感觉年味这东西一点点的随年龄而去。
从前,还没有现在那么琳琅满目的糖果让你选择,也没有那么热热闹闹地吃着丰盛的团圆饭,虽然简朴,但总是那么地有滋有味。也许这饭菜、糖果的味道也会随着年龄慢慢的变淡。现在,生活好了,要吃什么每天都有,也不用天天掰着手指数日子等待过年。少了一种期盼,人也会懒惰很多吧。
从前,孩子们过年最期待的事便是拿压岁钱,即使那个时候人们都不富裕,每个人给一分、五分、一角、两角,积起来的几元钱也是很大的一笔财富了。而现在,虽然还是像往常一样盼望着有压岁钱,但红包里往往都是一百、二百,甚至五百到一千,而我们却总还嫌不够,随随便便就花掉了。
从前,大年三十,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边说说笑笑边看着春晚,一大家子和睦融融。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多了更多的选择,大家思想也开放了许多。也许是过去的技术过于落后,只能提供给大家十几寸的黑白电视,但为什么换了彩色的,换了更大的,却少了那么多的年味? 从前,人们老想到大城市里去过年,图的是大城市里的繁华热闹;而现在,人们都纷纷往乡下跑,只因为乡下才有最纯正的年味。放鞭炮,挂灯笼,贴对联,吃年夜饭,这些习俗虽然还没有在城市中隐没,但现在的气氛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热烈了。
现代人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那是因为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让他们感觉天天都像是在过年,年味便不那么浓了。而他们的精力更多的崇尚过“洋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在过洋节的同时却淡忘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就在刚过完的元宵节,在我看来是有史以来最为热闹,最为重视的一次。那是因为它和情人节是在同一个日子,所以呢,人们都当时在过情人节,只有少数人会记得这个日子是元宵节。
作为祖国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更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正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篇五:消失的年味
“消失的年味”课堂作文指导
“新年好,新年闹,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这首简单的儿歌道出以前男女老少过新年时发自内心的甜蜜。虽然时至今日,新年准时到来,鞭炮仍然轰隆,歌谣依旧传唱,但是总感觉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反而增添了一种失落和疲惫。
请就“消失的年味”这一现象,谈一谈你的看法。
要求: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少于800字,标点规范,书写工整。 .......
【写作导引】
该材料属于社会时评性材料,设臵此类材料旨在引导同学们关注身边生活社和会现象,并以此学会思考本质,体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诸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沙化现象并不鲜见:“端午”风波,“圣诞”硝烟,巧克力、平安果、玫瑰花、十字架、天价月饼等横行霸道。这一系列问题无不折射出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民族的文化特色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臵上。我们应该思考:问题在哪?究竟该不该保留?该怎么办?
同学们在作文时,大多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再现上,而缺少存在原因的挖掘,抑或是年龄小,抑或是表达不佳,抑或是懒于思考。其实年味变淡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过年时当人感觉幸福,年味就很浓;否则,年味就淡。
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水平迅速提高,生活明显改善,过去逢年过节才有的衣服、食物、礼物、零花钱在每日都可信手得到。缺少了这种企盼,每天都像过年,自然人们就不再重视,心不慕兮美不存。
经济发展不仅使物质丰富,更带来社会格局的变化。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加大的生存压力,宗族家庭观念的淡化,人口流动的频繁等,都使每个人都无暇自顾,那么人情、亲情的地位日渐衰微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本以拢聚人心为目的的节日,也就自然提不起人们的兴趣了,情不至兮心茫然。
其实,这类作文并不难写。将已有现象整合分类,从中取出共同原因,就其一点或两点,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加上自己的精巧构思、个性的语言和适当的拓展联想,还是比较容易出彩的。
另外,写作文时要注意按着已有信息“顺竿爬”,材料已经定在年味消失层面,所以就不要再写当前还有浓浓的味道了。
【范文赏析】
新年降温
1116 边天宇
新年准时到来,炫烂夺目的烟花在黑夜上空向人们播撒着热情,各式各样的春联给人们带来一片欢乐祥和。
和以前一样,人们虽然依然守着过去的传统:采办年货、贴对联、挂灯笼??但我们已经依稀感觉到新年越来越冷,年味淡了,不只是因为今年过年下得这场小雪。
我总感觉,“年”文化在物欲世界里迷失,渐行渐远。
现在春节是国家规定的法定节日,人们才有可能回家团圆,但是这种喜庆的氛围在今天却变得索然无味,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正在走向荒芜?
春节,它不只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不
该渐渐流失。 物欲的强光刺得人眼睛发涩,精神上的匮乏又让我们鼻息间愈发的清淡,正如一顿大餐变成了饭后的甜点,零食成了主菜。没有文化的日子让人成了金钱的俘虏,欲望的仆人。
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骨子里那新年文化的余焰,不熄灭,不降温。
新年有时候被当作商家拉拢顾客的契机,大条幅地宣传着;新年有时候被当作旅游团队吸引客流的黄金时段,被吹捧为这是增进全家感情,愉悦身心的放松时间?? 春节的内涵不该只这么肤浅,它不只是彼此“礼”尚往来,以物质来替代情感。它是一家人盼望了一年的团圆,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总有你的家人期盼着你回来;春节是对未来的憧憬,无论你年少还是年长,人生总得有个盼头??
也许商家的过热吹捧使“年”变成了购物节,但我们要做的是用我们的温暖与期望重新赋予这个最传统节日深层内涵。我们应该从互联网中回到现实的交流中,从枯燥乏味的短信拜年中重拾我们当年真诚的友谊,从忙碌的工作中回到温馨的大家庭里。我们这样做,正是将“年”慢慢升温,传承我们骨子里的中华传统文化。
千年传承使春节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十分高,正如中华文化在民族魂中的地位一样,没有一个民族没有它的文化,文化降温是一个民族衰败的征兆。
春节不应只变成“购物节”,而要我们在今天向它注入我们的亲情、期盼和文化。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
春节不降温!
文化不降温!
【教师简析】
作者开门见山点明“年味淡了”这一现象,进而对春节定义进行把握,即春节是传统文化的载体。然而为什么年味变淡了呢?作者就其一点进行了剖析:人们太过于追求物质生活,而商家恰好抓住消费者这一心理,将春节变为了购物节。原因分析可以说独辟蹊径。面对年“年味变淡”现象,作者提出了建议,重新赋予春节传统内涵,引人深思。结尾有呼吁性。
迷 失
1111 李艾琳
火红的灯笼依旧高悬,穿云的炮竹依旧轰响,但人们的脸上,却少了往日过年时的满面红光。年味就在这群发拜年短信,机械式问好的年代,渐渐消失,渐渐消失?? 消失的年味,是人们感情的迷失。
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高层建筑雨后春笋般林立。人们的距离近了,感情却疏远了。两扇防盗门,一个猫眼,隔开了两颗温热的心。连邻居尚不熟悉,更不用说距离更远的人了。
所以以前家家户户热热闹闹,互问新年好的场景鲜见了,老少街坊齐心协力,装扮家园的氛围消失了。人们的感情渐渐迷失,心慢慢筑起了铁墙。 消失的年味,是人们传统的迷失。 非要国家下令清明端午放假才能想起传统节日吗?非要央视播出《我们的节日》才能重拾那悠久的历史吗?
圣诞节、情人节人们忙得不亦乐乎,送巧克力送玫瑰,甚至都记得12月24晚上在床边挂一只长袜。但,我们的节日呢?粽叶飘香的端午、糯米融情的元宵呢?这些却在西方文化的冲
击下渐行渐远。
传统的迷失,我们失掉了春节过大年的热情,失掉了众人团坐的温暖。 消失的年味,是人们物欲的迷失。
红包越来越鼓,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荒芜。我们拼尽全力挣得了金钱、香车、别墅,却没有了古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与闲适。没有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心气。
物欲横流,我们迷离在这样的世界,忘掉了最初的追求,失掉了古人所谓的“本心”。所以过大年之时,自然没有单纯的欣喜和憧憬。
这个世界发展很快,昨日的高端产品,今日就“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不停地奔跑企图跟上他的脚步。但身子跑了,心却停留在原地,失去了本心,于是我们迷失了。 所以我们有必要驻足等一下心,好让温情还在,传统还在,自我还在,消失的民族节日还在??
【教师简析】
本文开头列举年味消失的现象,中间从三个角度重点剖析年味消失的原因,结尾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由表及里,分析透彻,结构严谨,是一篇很规范的议论文。
本文语言流畅,不拖泥带水,一些诗句引用得恰到好处,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
另外,作者在分析的过程中对比、反问等手法的运用更引人深思。
总之,不论是在结构、语言还是手法上都是有可借鉴之处,希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哭泣的年兽
1103 谢晓雨
“年是一只可怕的动物,每到??”随着弟弟绘声绘色的讲起,我的思绪也渐渐飘远。 “只有到了每年的最后一天,年才被允许来到凡间。”所以,这就是每年腊月三十人们会放鞭炮的原因吗?为了下走年兽,也为了庆祝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可是,每到过年,家里放鞭炮的任务都是爸爸完成,例行公事一般,其他人呆在家里各自干各自的事爸爸放鞭炮回来也仅仅意味着我们要放下手机、电脑,关掉电视——去吃饭。
“后来,人们便形成了新年第一天早早起来的风俗。”听到这里我忽然冷笑了一声,却着实把自己吓了一跳。早起?说实话,作为学生的我们在校时每一天都要比大年初一那天在校时的每一天都要比大年初一那天起得早,难得的寒假,反而个个都要躺在床上耍会儿赖。年,倒不如睡眠来得实在。父母们更是如此,辛苦了一年,放年假又要做家务。昨天妈妈还大发感慨:“过年就是把攒了一年的家务一块做完。”这么辛苦,让他们如何在过年那天凌晨四五点就起床?
“人们往往会在这几天置办各种各样美味的食物。”就算不是过年,平时大大小小的超市里样样齐全。人们动辄“出去吃”。当食物失去了其应有的诱惑力,年,也就变得没滋没味了。
“后来,年兽再没有到过凡间,年就逐渐变成了人们庆祝一年的收获和期盼来年幸福的节日。”我眼前似乎浮现出年兽一点点走远,只留下一个孤单的背影,它无声的哭着,洒下一滴滴泪水,渐行渐远,直至不见。期盼幸福的人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幸福。生活富足,百姓和乐。但是,习惯了美好生活的我们却很难再因为“过年”而感到极大的幸福。人总是这样,太容易
得到的东西往往不被珍惜。而过年反而给人们带来了忙碌,疲惫。我们累了,疲于过年。
“我讲完了。”
“嗯,这个故事是谁讲给你的?”
“幼儿园的树上写的。”
“哦。”
“姐,什么时候过年啊?”
“明天。”
【教师简析】
本文可取之处有三。其一,草蛇灰线,虽为小品之作,亦甚备匠心。其二,款款而道,平实而不乏深意。其三,画龙点睛,收笔处而文意毕现。
年味消逝,何故?
1108 靳秋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那千门万户一同辞旧迎新的场面,那新桃换旧符的喜悦,那爆竹声声中心底的激动,为什么越来越远了?为什么曾经举国为之欢腾的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为什么心底有的悸动越来越模糊了?
原因当然很多,但我认为要点有三:
日子越来越好,美食诱惑越来越小。
想来以前农民百姓家里都很贫穷,或是因为徭役或是因为战争,总之,整日的粗茶淡饭使他们尤其是小孩子,很渴望过年。那时,过年就韵味着有一顿大餐,即使条件不好的家庭也会倾其所有,在这几天里大吃一番、热闹一番。
现在则不同,日日鸡鸭鱼肉,使得过年对孩子们再没了那么大的诱惑。因而没了桌上争抢欢笑的热闹场面。
家越分越小,人越来越少。
“以前我们一个院里十几家,百十来户,三十儿晚上孩子们闹上通宵大人也不怪,初一大早儿,小辈就去挨户拜年。”每每讲到这里,奶奶脸上写满了笑容,透过皱纹还能看出她当年的快乐,也能感受到她们当年的热闹。
而现在,一家几口,住在城里,邻里之间并不熟识,因而每到过年,总少几分热闹。
来往越来越少,情越来越淡。
古人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早已与时代的一次又一次提速不符。人人需日日工作,佳节回家的人很少,甚至春节都不回家的大有人在。鼓点越敲越密,人需适应它,因而就随着密集的鼓点“而舞”,越来越机械,节日一次又一次的错过,造就了人们的“坚强”与“独立”,因而过节变得不再不可或缺,那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家人的牵挂之情也越来越淡。
以上三点便是年味消逝的原因吧!不知是该为“条件好了”而笑,还是该为“家小了,情淡了”而悲?!
“新年好,新年闹,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儿歌再次回荡耳畔,心中仍会有种向往,向往昔时新年的欢闹。
虽没了以前大餐的诱惑,没了百十口人的热闹,但过年仍应该是一年来心的归属,心的驿
站。“年”在一年后会如期而来,我们也要在一年后带着“过年的心”如期到来。
【教师简析】
语言较简洁、流畅,思路可算清晰,对“年味的消逝”分析较透彻。 “家庭成员、邻里成员“人情由浓到淡、乡情不再、 “物质的丰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内容上由浅入深,实为不易!
年意,年忆?
1114 聂春杏
旧历的年底毕竟更像年底,随着新年的脚步日益临近,古朴的小镇已经断断续续地响起鞭炮声,年意愈发浓重起来。
“新年到,新年闹,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记忆深处的过年歌谣,仿佛从远处飘来,路灯将踯躅街头的苏盼孤独的背影拉得老长老长。苏盼不敢回家,她害怕这看似热闹的背后隐藏的冷漠,害怕回家后面对那个满脸期待的老人。
奶奶和她相依为命,苏盼不想再让奶奶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增添一道落寞的皱纹。
苏盼仍然记得多年前的春节,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无论工作多忙,逢年过节都回老家来看看自己,更多的是陪陪奶奶。她依旧记得那晚灯火通明,爸爸微醉,他说:“妈,你放心,新年儿子一定回。”她看着爸爸断断续续的地说:“妈,这些年,你??你辛苦了。”奶奶不住地点头,一脸的满足。
奶奶老了,腿脚不在灵便,新年对于整天坐在家中的老人而言就是团员,就是思念,就是等待??
年味浓浓的气息,让苏盼眼前朦胧。那天晚上爸说:“闺女,在家好好学习,照顾好奶奶,要学会坚强。”她哭了,不能自已。面对疼她爱她的爸爸,面对整日为这个家打拼的爸爸,苏盼没有再说话,只是一个劲地点头。
可如今,苏盼不敢对奶奶说爸爸妈妈今年不回家。夜已深,苏盼漫无边际地走着,寂静的大街上只传来自己的脚步声,难道是为了多挣钱就可以放弃团圆?难道是亲情就可以用金钱来衡量?
新春将至,却了无往昔的年味;辨声依旧,却不复当初的温馨。
她不知道到底是人冷落了年,还是年冷落了人?她只知道奶奶这一年又是一场空等。
想抬头望月,却不知今夜无月,满街灯火,苏盼远远望见奶奶在门口张望,物理散发着柔和的灯光与饭菜诱人的清香。
她始终不忍,毕竟奶奶老了。她认真地对奶奶说:“阿婆,你放心,阿爸说了他今年年底一定会来。”她撒了平生第一次谎,她不想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脸的失望,她不想。
唉,年意何在?唯有年忆!
年意,年忆!
【教师简析】
作文题目简洁新颖,既揭示了文章主旨,又令人叹惋深思,意蕴丰厚;选取典型的新年场景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寂寥的现实与温馨的回忆交叉期间,时空穿插自如,水乳交融;记叙方式灵(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没有鞭炮的年味)活,叙事简明扼要思路清晰,议论点题妙笔升华。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