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舞蹈中华要兴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1:56:19 作文素材
篇一:中华民族灿烂的舞蹈文化
中华民族灿烂的舞蹈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历史悠久、风格多元的灿烂舞蹈文化,中国代舞蹈的艺术成就令后世惊叹。
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陶盆,就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古代先民对舞蹈这种艺术的热爱。这个时期舞蹈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广泛的群众性和浓烈的自娱性。
到了夏代,舞蹈艺术逐渐进入了表演领域,出现了专业的舞者。相传夏桀有女乐三万,他的审美标准是“以炬为美,以众为观”,可见当时的舞蹈艺术已经发展到了豪华、壮丽、人数众多的大场面舞蹈。
商代出现了巫师所跳的“巫舞”。商是一个神权统治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舞蹈“巫舞”也是用来求神媚神、祈求平安,其舞蹈的艺术性完全被禁锢在政治范畴。
周是中国舞蹈艺术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时代,汇集整理了从原始时代以来有代表性的乐舞,并且民间舞蹈蓬勃兴起,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许多描写人们如痴如醉参加舞蹈活动的诗篇。周代民间舞蹈的兴起,打破了商代以来舞蹈完全为政治服务,仅仅用于求神祭祀的刻板局面,是中国古典舞艺术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更随着“女乐”遍及诸侯后宫的情势,出现了中国古代最为典型的舞蹈——长袖舞。从这个时代流传的一句名言“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可得知,以长袖为特征的舞蹈已在华夏大地广为流传。而“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则反映了当时舞蹈的另一特征——细腰。这种阴柔为主,飘逸轻盈,婉转柔和,长袖缭绕,细腰扭转的轻歌曼舞是对武力征服天下的一种补充、是人们在见惯血腥豪气场面之后心理上的反向追求。
统治长达400年的汉代,是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长袖舞仍然是宫廷以及民间最为流行的舞蹈。舞蹈形式也有多种:独舞、对舞、三人舞和多人舞,对舞中出现了男女对舞和男子对舞,这不仅丰富了舞蹈艺术的形式,也使原本被女乐垄断的舞蹈形式变得有男性参与,改变了之前古典舞纯粹阴柔的状态,使舞蹈变得有阳刚之气,并且使其变得更加世俗化和社会化。据说汉高祖所宠幸的戚夫人,每年10月15日都在宫中歌舞祭袖。《西京杂记》中曾经记载:她“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归之曲。侍妇数百皆习之。后宫齐首高唱,声彻云霄。”这时的袖舞依然与细腰如孪生姐妹,即所谓“翘袖折腰”的总体风格。因此长袖细腰给人的感受依然是长袖飘飘、柔媚为主的。不过男子的博袖、小袖之舞在柔媚之外也增添了舞蹈的豪放和阳刚之气。这也正呈现出汉代乐舞刚柔并济、兼收并蓄、明朗开放的风格。
除袖舞之外,巾舞也是汉代盛行的着名舞蹈之一。因舞者手执巾舞而得名,表演者多为女性。她们所持之“巾”有长短之分,多用绸条制成。舞蹈时,表演者在巾下裹一木棍,带动绸条挥舞。山东安邱县的一方画像石上,有《巾舞》的典型形象:“一高髻细腰女子,下身穿分成4片的舞裙,其长及地,不见双足。裙叉开得极高,从腰部就开始分片??舞人手舞双巾,双巾在身体两旁转环飞舞,舞人上身略向后仰,头稍偏向一侧,双手抱在胸前,似是作曲线退步的绕巾动作,身段优美、姿态生动,表现出舞蹈美的韵律感。”
舞巾舞袖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大创造,巾袖的运用,延长了人的肢体,大大扩展了人体的表现力,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细腻,而画像构图也因巾袖缭绕而变得摇曳多姿。“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裙似飞燕,袖如回雪”、“抗修袖以翳面兮,展清声而长歌”。由此可见,“巾袖”舞这种表现性很强的舞蹈类别,在汉代已发展成熟,并且影响深远,当今戏曲舞蹈中的“水袖”和古典舞身韵中的“红绸舞”一类,都是汉代巾袖舞的延续和演变。
魏晋时期,以舞袖为主要特征的《白纻舞》,从众多舞蹈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娱神祭祀兼表演的舞蹈。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是这样描绘它的:“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双手白鹊翔。宛若龙转乍低昂,凝停善睐容仪光。如推若引留且行,随世而变诚无方。”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留波。”“质如轻云白如银,爱之遗谁赠佳人。”从诗人的描绘中可知,《白纻舞》是以舞袖为特征,舞姿轻盈、柔婉、流畅,所不同的是,舞者穿戴或挥舞的,是质如轻云的材料,而舞蹈的内容,是对爱情或思念之情的歌颂,而在动作技巧上对舞人的要求很高,体轻如风是其基本特色。“轻”字道出了这一时代人们对这一乐舞的基本审美要求。而要做到“体轻如风”,舞者须有相当的舞蹈表演功力,这从客观上推动了舞蹈的技巧化。这一精致的宫廷舞,结合着这个时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苍凉感叹,在短促的生命中对“人”的自我意识的观照,《白纻舞》之“轻躯徐起”“体轻如风”的飘摇感,营造出了一种“羽化登仙”的意境,使人们在乱世中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烦恼、苦忧。袖舞在这一时期,借助《白纻舞》这一形式,传达出了魏晋这个错综纷乱的时代脱离尘世、飞天成仙的某种消极伤感的时代情绪,阴柔之气尤其浓重。
大唐盛世在中国古代史上写下了极其辉煌的篇章,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舞蹈艺术发展的最高峰。它上乘周、汉传统,近取魏晋南北朝各族乐舞,将各民族各地区乃至世界各国的舞蹈融合在一起,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大唐舞蹈文化艺术。
唐代舞蹈可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健舞矫捷雄健,富于阳刚之美;软舞柔曼婉转,长于抒情。健舞类的着名舞蹈有从西域传来的《胡旋舞》,还有以腾空跳跃及踢踏舞步见长的《胡腾舞》,而最着名的当数唐代着名民间舞蹈家公孙大娘所创作表演的《剑器舞》。软舞中最着名的便是《霓裳羽衣舞》,这个以表现仙女美姿的舞蹈精品,相传是唐玄宗李隆基作曲,贵妃杨玉环编排演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盛赞道:“千万歌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羽衣舞”“烟娥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霓裳羽衣舞》这一由唐玄宗作曲杨贵妃亲自表演的舞蹈代表着唐代舞蹈的最高水平,它将传统舞姿的柔媚典雅与西域舞风的俏丽明朗融为一体,形成了既保持本民族舞蹈神韵,又吸收外来风情的“中西合璧”的特殊风格,达到了刚柔并济的最佳状态。
宋元以后,直至明清时代,戏曲的兴起,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品种的舞蹈逐渐趋于衰落、渐渐消失,中国古典舞被吸收、融合在戏曲艺术之中。
为了恢复和继承古老的中国舞蹈文化,半个世纪以来,几代中国人从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戏曲曲艺、传统武术及史书记载中努力发掘中国古典舞蹈的元素,重新创造了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是当今这个时代对传统历史做出的新解释。从戏曲中提炼出的中国古典舞,从形式上来说,包括独特的舞蹈动作、舞姿、造型和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技巧——千姿百态的旋转舞姿,各种翻身、弹跳的技巧。
通过有志之士的挖掘和研究,《丝路花雨》、《敦煌彩塑》、《仿唐乐舞》、《西夏古风》、《编
钟乐舞》、《九歌》、《文成公主》、《铜雀伎》、《盛世行》、《踏歌》、《霓裳羽衣舞》、《大梦敦煌》、《剑》等中国古典舞作品又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无论这些舞蹈(舞剧)是否恢复了古代舞蹈的原貌,这都是令人可敬的尝试,是中国古典舞复兴和发扬光大过程中难能可贵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冯双白.图说中国舞蹈史-.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0.
[2]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63.
[3]袁禾.中国舞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5-46.48.
[4]彭松.中国舞蹈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5]欧建平.舞蹈美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篇二:8057《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开放教育专科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一、填空
1、
2、
3、
4、
5、
6、
二、
1、 闽文化具有_多元性_、难融性、_双向性_、不平衡性和易移性等特点。 北宋仁宗时期“闽中四先生”是指_陈寰_、__郑穆_、__陈烈_和周希孟。 北宋末南宋初“南剑三先生”是指_杨时_、_罗从彦_和李侗。 福建史学家和著名史学著作有:袁枢的_《通鉴纪事本末》_,郑樵的_《通志》_。 福建寺庙兼有几种功能:_官驿功能_、_书院功能_、流通渠道、经书功能。 福建道教传入于东汉初年,最盛于_宋代_,衰微于清代。 名词解释 建白:元明间德化窑的白釉器俗称“建白”,滋润明亮,滑腻坚实,洁白中微见淡黄,
纯净无瑕,光洁如绢。胎、釉浑然一体,温润晶明,无需任何色彩和装饰,却典雅
隽永,饶有余韵,美如脂玉,又似奶油、象牙。在光线映照下,通体呈乳典或牙红
半透明,故又被称为“奶油白”、“象牙白”、“中国白”,为当时中国白瓷的代表作品。
2、 天上圣母:天上圣母也称妈祖海神,原名林默,是五代闽督林愿的第六个女儿。相
传她逝世后经常显灵护佑过往船只,救助海难,因此被渔民视为航海保护神,在民
间被称为妈祖、娘妈。从宋元到明清多次被统治者褒称升级,直到被尊为天上圣母。
3、 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内由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指的是:衣锦
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
吉庇巷。“三坊七巷”起建于西晋晚期,是中国历史文化古城中坊制典型代表和中国
南方现存较为完整的古街区之一。
4、 临汀志:为赵与沐于1259年编撰,共15卷,临汀是宋代汀州的别称。此志横排纵
叙,临汀古今人、事、物等,皆有详尽记载,是一部研究宋以前闽西社会的珍贵史
料。
5、 寿山石雕:寿山石雕因所用石材产于福州市郊寿山而得名。寿山石石质脂润,斑斓
多姿态,颜色有朱、紫、青、黄、黑、白等,也有一块石上五彩皆有。寿山石雕在
1500年前就已问世。寿山石雕分为圆雕、浮雕、镂雕、薄意和印钮五大类,有花果、
人物、动物、古兽、山水等陈列品,也有印章、文具、烟具、花瓶等用品,品种近
千种。其中以具有闽南特色的荔枝、雪藕、佛手、蟹篓、葡萄等为题材的装饰品最
为有名。
6、
三、 简答
1、闽学特点:(1)始终是动态、不断发展的(2)包容性(3)注重节义,勤政爱民(4)勤于著
述,轻训诂重义理(5)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
2、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1)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2)体例上突破创新,开一代
风气(3)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史识。
3、福建民间舞蹈产生和形成的原因(1)产生于本地的劳动生活中(2)外地传入(3)脱胎于
戏曲(4)宗教的影响(5)多方面的影响
4、福建地方戏的主要特点(1)保存了全国最多的南戏剧目和中原古剧,被称为“南戏遗响”
和中原古剧的“活化石”(2)剧种的形成过程复杂,汲取营养丰富(3)保留不少稀有剧种
(4)赴东南亚演出频繁(5)演出习俗多
5、试述南音被称为“活的音乐历史”和“音乐化石”的原因:南音与店、宋、元、明时期音乐
关系密切,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最丰富和最完整的乐种,它不仅是唐末五代燕乐杂曲的
遗响,还可从中探寻到宋代南戏的声腔,甚至可以从中找到在戏曲史界已无法寻觅的海盐腔、
早其伐阳腔、青阳腔及昆山腔、二簧腔的音调,堪称约响。
6、福建文学理论经久不衰的原因:与闽地特有文化有关,(1)受宗教影响,如严羽受禅宗“顿
悟”影响而创立了“诗禅之说”;(2)受理学影响,如刘克庄因崇尚理学而在诗论中强调诗
与现实的紧密关系;(3)受海外影响,如出身航海世家通外语的李贽因受海外文化的冲击而
具有反叛性格;(4)写文学批评不存在语言上的障碍。
7、试述福建雕版印刷的特点:1,历史悠久,分布广泛;2,规模宏大,种 类繁多;3,多种方
式的刻书途径;在刻书形式上多有创新。
8、论述题
结合教材上的有关知识,谈谈你所熟悉的福建某个区域的文化特色?并进行评述。
2011“闽台经济与文化”复习题集
一、填空题
1、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经济上的突出特点是发展海上贸易交通 ,因而此时闽、台经
济交往均有所发展。
2、日本占据台湾以前,台湾对外贸易的最主要对象是福建,台湾素有“福建谷仓”之称。
3、福建、台湾的菜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品种丰富;二是务求新鲜 ;三是不生食蔬菜 ;四是 调
料独特 。
4、泉州孔子庙 位于泉州市区泮宫内,宏伟壮观,为我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
5、福建道教对台湾道教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两地道士法师的 道场科仪基本一样,特别在闽台
道教主要教派,更是关系密切。
6、妈祖信仰是民间信仰,但又兼具 道教 和 佛教 特点与色彩。
7、王审知治闽期间,开通 甘棠 港,对闽台经济交往起到促进作用。
9、闽台两地在四、五千年前的 新石器 时代晚期同步进入了农耕社会,福清东张
遗址发现稻草痕迹,台湾 凤鼻头 遗址陶片上有稻米的遗留,说明当时的闽台先民已
经开始种植水稻。
10、中元节前后期间的活动,台湾和闽南一带称“普渡 ”,时间长达一个月。
11、1994年,国务院把 漳州 定为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1997年7月,国家外经贸部、农
业部和国台办(简称“两部一办”)又将其批准为“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
12、闽台动植物崇拜中,最具特色的是 蛇崇拜 ;植物崇拜突出地表现在树木崇拜 。
13、早在1971年,惠安崇武港 接待了前来祖国大陆停靠的第一艘台轮后,即成为大陆第一个
开放的台轮停靠点。
14、清末及民国时期,台海航运从两方面的资料可见其概貌,一是 厦门海关关册 ,详细记述
了清宣统三年至民国29年(1911—1940年),厦门赴台湾,台湾赴厦门的客流量;一是清宣
统三年至民国31年(1911—1942年)台湾总督府指定的 闽台航路表 。
15、台湾与福建距离甚近,最近处从福建 平潭岛 到台湾 新竹市 ,相距仅130公里左右,
每逢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福建这边的高山上,就可以隐约望见台湾岛上那高耸挺拔的山峰。
16、198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平潭县 东澳港 率先开辟为台湾渔船停泊点,建立平潭县
台湾渔民接待站。
17、 厦门 成为大陆引进台资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18、南宋年间(1165—1173年),澎湖已在行政上归属泉州府晋江县 。
19、清雍正元年(1723年),在台湾增设彰化县 及淡水厅 。雍正五年(1727年)改分巡
台厦道为分巡台湾道,增设澎湖厅 ,正式统称为 台湾 。
20、清末及民国时期,福建与台湾的海上交通主要有福州与台湾、厦门与台湾 两条航线。
21、台湾民歌主要有 福佬系民歌、客家系民歌 两种支脉,这两种支脉与福建关系最为密切。
22、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占据了台湾,直到1945年,台湾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23、公元1087年,宋政府于泉州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自然也管理澎湖列岛。
此时澎湖逐渐成为泉州与南洋贸易之中转站及两岸互市之枢纽。
24、1989年以来,中央先后批准福建成立了 马尾、海沧、杏林、集美 4个台商投资区,这是
祖国大陆惟有的4个台商投资区。
25、闽台两地寺与寺之间关系密切。台湾不少寺院,除了在寺院名称、建筑布局、寺院制度等方
面与福建寺院相近外,其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许多寺院是福建寺院的分支,有香火联系。
26、春节 是闽台人们最隆重盛大的节日,保留的古代遗风也最浓郁。
27、祭灶,即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祭祀灶神,其习俗主要是拂尘、送灶。
28、闽台民众的饮食习俗与其他地方相比,有个很显著的特点,即讲究食补 。
30、对郑成功的礼敬,表现了闽台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怀。福建有不少纪念郑成功的
庙堂,其中以 南安石井 的郑成功纪念馆规模最大。
31、台湾文学大约在19世纪中叶开始,兴起 创作,它的出现是由福建诗钟的传入引起。
32、隋朝时,台湾被称为“ 瀛州 ” ,《隋书》出现我国历史上对台湾位置的第一次明确记述。
33、商周时期闽台原始住民已经生息繁衍出一支大的族群,即 闽族或“七闽”。
34、王审知在位期间,为福建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号称“闽王”。
二、选择题
1、台湾汉族民间音乐与福建音乐有不同程度关系的有( D )
A、民歌 B、南管系音乐 C、北管系音 D、杂乐
2、秦汉之际百余年间,对闽台两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和严重障碍的政策是(B)
A、尽去繁苛,招徕蛮夷商贾,纵其交易 B、“虚地迁民”C、大规模地由福建向台湾移民 D、
大面积垦殖
3、闽台贸易的主要特点 ( A )
A、贸易规模迅速扩大B、贸易结构日益多元化 C、贸易形式更加灵活多样D、贸易量非常大
4、( A )现已成为台湾南部佛教中心,为台湾最大的佛寺。
A、大仙寺 B、开元寺 C、竹溪寺 D、法华寺
6、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的特征表现为(ABC)
A、间接贸易迅速发展是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B、单向性、间接性与不平衡性是闽
台经贸合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C、经济互补性是闽台经贸关系的一个显著特征。D、台商大规模投资福建是闽台经贸关系发展的
又一个基本特征。
7、三明市发展对台经贸关系有十分广阔的前景,通过以下方面可以体现(ABCD)
A、投资环境得到较大的改观。B、丰富的农业资源、水力资源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C、工业又重新焕发了生机。D、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
8、(C)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佛寺、道观遍布大街小巷、山野村头,举凡世界各大宗教
如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都能在这里找到它们过去的栖息地,其中大
多至今香烟氤氲,信徒甚众。
A、厦门 B、福州 C、泉州 D、漳州
9、我省最早设立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在(AB)
A、福州 B、漳州 C、厦门 D、泉州
10、旅游业是闽北的战略产业,也是闽北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在加快发展旅游业作为推进结
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武夷山“双世遗”的名牌效应,打好“武夷”牌,突出
(ABD)特色。A、绿 B、旅 C、大 D、新
11、能够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闽台两地关系的是(A )
A、“左镇人”与“北京人”有近亲关系B、福建昙石山文化和台湾凤鼻头文化
C、福建的壳丘头文化和台湾的大岔坑文化D、福建“清流人”、“东山人” 与台湾长
滨文化主人
12、闽台之间人口第一次交流发生在( A )时期
A、三国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朝 D、明朝
13、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经济上的突出特点是( C )
A、发展农业 B、发展工业 C、发展海上贸易交通 D、兴修水利
14、清代,“台运”可分( BD )
A、租谷内运 B、官运 C、商船贩运 D、民运
15、198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福州设立( B )面积1.8平方公里。
A、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B、福州台商投资区 C、福州保税区 D、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16、“九·八”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每年在福建省(D )举行。
A、福州 B、泉州 C、漳州 D、厦门
17、福建商人特点主要有(ABCD)
A、从商历史悠久,人数众多 B、以血缘为核心,以家族为凝聚力,家庭经营较为普遍
C、不同区域商人特点不同 D、商人有着独特的地位
18、龙岩市台资企业的主体和龙头是( C )
A、以农业合作项目为中心的企业 B、资源开发型企业 C、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
D、石化企业
19、( ABCD )是传入台湾最早的宗教。
A、道教 B、佛教 C、天主教 D、基督教
20、距今约300万至1万年前的更新世时期,在福建和台湾之间有一条(A )
A、东山陆桥 B、大陆架 C、界缘山脉 D、海峡
21、在榕的台资企业包括( AC )
A、冠捷电子 B、华阳电厂 C、中华映管 D、灿坤电器
22、龙岩市台资企业的主体和龙头是( B )
A、以农业合作项目为中心的企业 B、资源开发型企业 C、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
D、石化企业
23、台湾建省时,闽台两省沿海几乎所有的进出口大宗贸易都为外国资本主义所垄断。但是除了
官办的招商局轮船往来于台湾基隆、淡水到厦门运送米、盐、茶、煤等货物外,民船贸易仍十分
活跃。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ABC )
A、民船机动灵活 B、木船开销小运费低 C、民船有到大陆航程短的优势 D、台湾设常关
24、闽南人和台湾同胞都很讲究礼尚往来,但赠物有几样东西送不得,包括(ABCD )
A、手巾 B、扇 C、剪 D、伞
篇三: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20世纪中国舞蹈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47年7月,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文联宣告成立。随之成立了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在有着五千年舞蹈历史的国度里,第一次有了舞蹈者们自己的“家”。
纵观当时的舞蹈现象,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秧歌舞”、“边疆舞”(特别是新疆舞、蒙古舞等)成为欢庆解放的最好形式。欢迎亲人解放军,打起腰鼓扭秧歌,是那一时代最壮丽的景观。这一带有历史性的舞蹈景象,为后来的舞蹈进程奠定了基础。
随着全国性的经济建设工作的展开,大量的解放军文工团、战地综合宣传队以及已经聚合了不少地方艺术人才的临时文艺队伍,在建国的最初几年里,开始向专业歌舞团体转化。1950年首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专业歌舞团—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两年后改为中央歌舞团);1951年成立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舞蹈队;1952年建立中央民族学院附属民族文工团;1953年成立中央歌舞团;到1960年,全国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已经建成二百多个,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1951年中华全国舞协出版了不定期刊物《舞蹈通讯》。1954年,中国舞蹈研究会成立,吴晓邦任主席,戴爱莲任副主席。舞蹈艺术理论和研究工作走上正轨。1956年,《舞蹈》丛刊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58年,中国第一本定期公开刊物《舞蹈》(双月刊)正式出版。
在建立专业性的歌舞表演团体的同时,继1942年延安文艺工作者大规模向民间歌舞和戏曲艺术学习的热潮之后,又一次向民间艺术学习的历史性热潮在全国兴起。这是绝不同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的"采风"或者"观乐",而是人民当家作主之后,在政治舞台上立足之后,在艺术舞台上要求得到表现的历史趋势。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文艺工作者们卷起刚刚铺平的行囊,再次走向农村和田野,去寻找被人遗忘了的民间艺术家们。
在一些成功的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整整一代舞蹈家们形成了一个共识:走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发展的道路。
全国舞蹈大会演,是舞蹈文化事业规模化、群众化的主要方式之一。1950年的国庆大典,西南、新疆、延边、内蒙古四个文工团到京为中央领导和首都人民演出,敲响了各民族的民间歌舞在新社会开场的第一声锣鼓。1953年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全国各地三百余名民间艺人和各个民族表演人才汇集一堂,演出了一百多个有特色的民间歌舞作品。从这次演出开始,"会演"、"汇演"、"调演"不断举行。全国会演当属于最高级别,各大行政区域的会演次之,其后是名目繁多的各种级别的会演,成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舞蹈发展中最重要的演出组织方式,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直至80年代后才被全国舞蹈比赛的形式取代。
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这是自20世纪20、30年代以来专业舞蹈教育中最重大的事件。在苏联舞蹈专家的帮助下,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了芭蕾舞科,系统地教授俄罗斯学派
的芭蕾舞。由几千年来中国舞蹈艺术口传心授、师徒相袭的教学方式改变成建立在真正科学基础之上的舞蹈专业教育体系。
传统的中国戏曲艺术并没有被人忘记。梅兰芳、盖叫天等京剧艺术大师们给予了第一代中国古典舞教师们以无私的帮助和教诲,这让中国古典舞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戏曲表演艺术的深深烙印。北京舞蹈学校成立的古典舞科,在苏联专家建立芭蕾舞科和正规教材的启发下,在戏曲表演和芭蕾舞系统教材的基础上,使中国古典舞步人正轨。
篇四:《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复习资料
1.简述萧友梅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贡献 。
答: 1927年萧友梅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奠定了基础。 他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为创立和发展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作出重要贡献。 萧友梅在音乐创作和音乐学方面也有显著成绩,音乐作品主要有弦乐四重奏《小夜曲》钢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及《问》、等100多首声乐作品,音乐学著作主要有《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等。二十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萧友梅是最有贡献的人之一。
2.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性作曲家及作品?
答: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代表性音乐家及作品:沈心工,《竹马》、《春游》等。李叔同,《祖国歌》、《送别》、等。曾志忞,《练兵》、《海战》等。
3. 新歌剧。
答:新歌剧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4. 八音分类法
答:八音分类法:中国古代乐器分类方法,又称八音或古代八音是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地方法。分为金、 石、土、木、丝、竹、匏、革。
5. 汉乐府
答: 汉乐府:指秦汉时期宫廷音乐机构沿袭至隋代其所撑内容以俗乐为主,主要只能是搜集民歌、编创名曲、培养音乐人才。汉武帝时期达到强盛时期。领导人有李延年、张仲春、司马相如等。
6. 简述近代西洋音乐的传入?
答:西方音乐文化主要是通过基督教会的宗教歌咏、新式军乐队的建立、新式军歌的发展,以及新制学堂唱歌课(即学堂乐歌)的开设和发展这几个途径,不断深入到中国各阶层人民的音乐生活中,不断增强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
7. 简述李叔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贡献。
答: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春柳社”的主要成员。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他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他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一是爱国歌曲,如《祖国歌》、《我的国》二是抒情歌曲,如《春游》、《送别》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月》等。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调优美,歌词琅琅,易于上口,因此传布很广,影响极大。
简史 (上册)
1 六代之乐指历代传下来的六部大型乐舞 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大夏》,商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
2.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乐器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弦乐器有琴,瑟,筝,筑之分,吹乐器有管,笛,竽,笙之别。
3.八音分类, 按制作材料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4.汉魏南北朝的乐府音乐,主要有相和歌,清商乐,鼓吹乐 三大类
5.乐府音乐来自各地民间,风格多样,有所谓平,清,瑟,楚,侧等不同的乐调;包括三种不同的音阶:古音阶(雅乐音阶),新音阶(清乐音阶),侧商音阶(燕乐音阶)。
6.唐代管理俗乐的机构称为“教坊”。
7.唐代歌舞大曲是由一些带独立性的歌曲联缀而成,歌词属绝,律体,各段之间并无内容上的直接联系,也没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8.说唱音乐形式在唐代也已完全确立。
9。隋唐的民歌已明显地分成山歌和小曲两种。
10.鼓子词是一种说白和歌唱相结合的,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
11.元代特别著名的剧作家及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等。
中国近现代音乐简史 (下册)
1.清代华秋苹(文彬) 于1818年编印的《琵琶谱》,是我国最早正式刊行的琵琶谱集。
2.蒙族文人荣斋于1814年编订的《弦索备考》一书中载录了《线索十三套》,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器乐合集曲谱。
3.明清的民间歌舞也十分丰富,汉族的民间歌舞较为普遍的就有:秧歌、花鼓、采茶、花灯、打莲湘、跑旱船、竹马灯等。
4.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在明代便已经流行;按分布状况来看,有南疆(喀什)木卡姆、东僵(哈密)木卡姆和北疆(多朗)木卡姆三类,各地木卡姆在音乐风格、结构,甚至乐曲名称和数量方面都有一些差异。一般而言,木卡姆都有十二套。以南疆为例,每套木卡姆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木卡姆,为节奏自由的散板序唱;第二部分叫穷拉克曼,意即“大曲”;
第三部分叫达斯坦,叙事诗。第四部分叫麦西热甫,舞蹈歌曲,情绪欢快。
5.中国古代音乐记谱法主要有文字说明谱、简字谱、俗字谱、工尺谱几种。
6.为什么中国古代音乐史是哑巴音乐史?
答;书P18-21页,自行说明
7.学堂乐歌的历史贡献。
答:第一,为中国近代音乐史奉献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这些作品歌词声情并茂,朗朗上口,曲调清新俊逸、历久难忘。
第二,学堂乐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是中国对西方音乐的一次比较深入的“开放”;
第三,一些优秀的学堂乐歌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宣扬了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强的意识,宣扬了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冲击了没落的封建制度,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
第四,学堂乐歌不仅为学许多革命歌曲提供了音乐素材,逐渐奠定了中国近代新兴音乐文化的主体——声乐创作的典型地位,还形成了一种集体歌唱形式,这一新的形式即后来被称作为“群众歌曲”的出现。 第五,通过乐歌的传唱和乐歌为主的学校音乐教育,向中国大众尤其是学生开始较系统地把西欧音乐理论基本知识技能(包括线谱、简谱记谱法、乐器演奏法等)及音乐会演出等表演形式予以推介,丰富了音乐修养,活跃了音乐生活。
篇五: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最求统一,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话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通过考古发掘和人类文化学研究证明,五帝传说并不完全是后人的向壁虚构,它映现着某种历史真实。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
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是争辩的论说。2.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以 彩陶文化最为著名。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二王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在分封诸候的同时,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所以称为“二王之后”。西域: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城最明显的结果之一。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出于此。其他科目科学家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征辟:汉代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也叫“公府辟士”。朝廷招聘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人仕为辟,是一种中央地方并行征集贤士为官的方法。汉代风尚,往往有名望的公卿,身居高位,以能罗致天下名士,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而世间的英才俊士,亦以此途益自奋勉,作为出身捷径。这种选举取土方法,始于西汉,盛于东汉。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即孝子廉吏,为土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远以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茂才: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茂才即秀才,后汉时为避。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与孝廉同样重要。贤良方正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重本抑末:重本抑末是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小农是王朝统治的基础,重农主义(本)抑制工商业(末)作为国策,即重本抑末。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白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但当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就不适宜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所以,在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永嘉之乱:晋末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308年),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 (311年),刘渊率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一般认为玄学的开创人是曹魏的何晏,王弼。他们倡导玄学,竞清谈。清谈的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但到稍后的嵇康,阮籍时,因他们极端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是放纵,不守礼法,为世人树立了一种名士形象。西晋立国后,一些清谈名士如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完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清谈:这是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清谈时谈士手持廛尾(由廛鹿尾做成的拂尘一类的东西挥动时可以生风),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清谈在辩理时很讲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时则需要第三方出来作一总结。般若学:这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在中国般若学的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印度籍的僧人,在西域成名,来到中国时正值十六国的后秦时期。政府在长安为他专门设立道场从事经典的翻译和讲解。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以特别受士于重视。“荫子”制度:宋代—种特殊的补官制度。凡文臣到一定级别的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特权。它不仅“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性亲戚。租庸调制: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由于隋末农民大起义及长期内战,使得唐朝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于是,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租)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调),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这就叫秘庸调制。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明不改。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一场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主要倡导者是韩愈,柳宗元,参加者有李翱,皇甫堤,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其主旨是为了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使散文更适宜于叙事,说理和抒情。因为先秦,两汉的时间比六朝为古,所以,文学史上称这次运动为“古文运动”。 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下,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企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保守派(旧党)的固执反对,新法推行迭遭阻碍,总的来说推行新法是失败的。
八思巴:西藏喇嘛教萨萨派的领袖,元世祖忽必烈奉他为国师,除“做佛事”,为皇帝及后妃传授佛戒外,并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备皇帝咨询。朝廷又设宣政院,让八思巴管理全国佛教及西藏地区事务,加强了中原与西藏地区的联系。一条鞭法: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目的是:增加国库收人,减轻民众负担。摊丁人亩:一条鞭法在清朝进而变为“摊丁入亩”-“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人口的增长。赋税制改革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明清特别是清朝中期以后的社会发展,是受惠于康熙雍正年间的改制的。但不论是一条鞭法还是摊丁入亩,都不过是两税法的延续,其立意不过是在国家税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增加朝廷收入,其政治观念的内涵仍未摆脱重农主义范畴。儒户:这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它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据说这是同情汉族读书人的耶律楚材建议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那样免除赋役。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因为他把“心”当作宇宙万物之本,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心学”。心学的宗旨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就是说,只要注意自己的内心修养,即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这种理论,明中叶以后影响很大。徐光启:明代著名科学家。他是个天主教徒,与西方传教土利玛窦关系密切,共同翻译了西方数学名著《几何原本》前6卷,并对作为天文学和数学基础的几何学作了深入的研究。后又与西方教士熊三拔共同翻译了西方水利工程名著《泰西水法》,将西方灌溉工具和技术介绍到中国。祟帧二年(1629年),被朝廷任命主持修订新历书《祟帧历书》,这是他融汇中西文化的结晶。这些都显示出西方学术对他的积极影响。他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重要的著作是《农政全书》,写成于1628年,共60卷,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和荒政12项,内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文字狱: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于康,雍,乾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四库全书》编纂的进行,从搜集来的图书中,他们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于是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更加残酷。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乾亮学派:乾嘉指清朝乾隆,嘉庆年号。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据文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嘉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农业文明:指在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社程:“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农耕自然经济:依靠种植农作物以自给自足的经济。民俗文化: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并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仰韶文化: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也叫彩陶文化。农耕图谱》:元代王帧所写的一部“农具史”性质的著作的一部分。他把当时南北方田间使用的农具,农业运输,贮藏,加工的工具和各种零部件情况;插图配文,是一部有相当价值的农书。新石器时期: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人类已学会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并且已开始栽种植物,从事畜牧。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晚于仰韶文化。因发现于山东济南龙山镇而得名。遗物中有黑而亮的陶器,故亦称黑陶文化。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因我国禁止英商贩卖鸦片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虽得林则徐及广东爱国人民的反抗,但终因清政府腐败而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查国计民生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相制订11变劝勉农事的治国方方略。《四时纂要》:唐末或五代初期韩鄂撰。逐月列举应做农事及其具体措施,近于农家历的性质。《四时纂要》是唐代一个重要的农业文献,它对农业的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观念做了总结。市: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即市场。商业: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墟。
物的,与赢利无关的互惠行为。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就是从产地进货;到需地销售。靠行商运销,甚至长途贩运赢。历史上的徽商;晋商都很有名气,晋商以“船帮”车帮“等长途贩运方式,足迹及遍大江南北,以至日本,俄国等。坐商经营:即以定点店铺经营,是一种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从前的坐商经营都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形成了一些钱庄,银号,商行等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市声:指行商小贩招徕顾客的叫卖声或代叫声。代叫声是以击打器具或乐器发出的响声以代替人的叫卖。商幌:坐商店铺招徕顾客的一种传统标志是商幌。大致分实物幌子,实物附属品幌子,商品模型幌子,旗帘幌子等。辛亥革命后出现灯具商幌。牌匾:大都以木料制成的为书写商店名称或营销物品的横长。方形或竖条形,挂在门头之上或门两侧校上的商幌。字号:字号是店铺的名字,也是招徕顾客的手段。传统字号多选吉祥词汇组成并请名家书写刻于牌匾之上。大商店,老字号都很讲究字号牌匾的制作,这是无形资产。 工匠集团:手工技术工人,为了一定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行会组织:行会组织亦称行业组织,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也叫同业公会。采食经济:依赖大自然自生自长之物,采集起来以生存。民居:民居是承担居住(住人),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利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的场所。烹饪:简单说就是熟食制作。即把自然状态下尚不能食用的原料加工成可食品,提高了人们利用生态环境的比率和生存能力。 仪式饮食:仪式饮食就是在传统信仰仪式活动中,既供奉饮食又唱诵经词,又称信仰饮食。阶层饮食:饮食受经济条件限制。古称上层阶级为“肉食者”,把庶民百姓称“菜食者”此即饮食的阶层性。民间组织饮食:民间组织饮食是指办庙会或过善会时的饮 食。这种饮食活动大都带有神圣信仰性质和民间习惯性<解决家庭,村落间的矛盾或协商,议事)性质。待客饮食:待客饮食就是亲友间交往活动中的饮食。馈赠饮食:过年过节或喜庆之日,人们交往活动中赠送食品以表心意的谓之馈赠饮食。服饰的环境标志:中国服饰与文化的关系,首先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大,服饰的单,夹,皮,棉,各有地理与季节气候要求。服饰要随地理,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更换。服饰的性别标志:原始服饰之性别标志是各自遮蔽性器官部位。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服饰附会阴阳五行学说,男为阳,女为阴,故男子服饰鲜亮,女子服饰相对暗淡。今日之性别标志大部表现在样式,色彩,形体等方面。服饰的体型标志:主要根据人的高矮胖瘦制作并设计图案。服饰的年龄标志:根据不同年龄设计样式,色彩,制作方法和用料等。这里既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服饰的信仰标志:在服饰方面主要反映在图案绘制上,表现神的信仰或图腾信仰,例如天子服饰的龙袍,龙,风,麒麟图案象征尊与贵,天体云霞图案象征吉祥等。女于附属装饰品必含有信仰标志,其簪花,插花都有镇邪驱祟之意。服饰的阶层标志:随着社会等级制的产生和发展,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在服饰上就显示出来。在封建社会中,服装色彩有明显的阶层性。黄色为皇家标志。紫色为达官贵人之标志,平民百姓之标志色为灰与蓝。在服装面料上,葛麻与丝绸标志贫与富等等。服饰的仪礼标志:我国传统的人生仪礼中,如诞生,成年,婚嫁和丧葬,这四次重大仪礼要进行换装仪式。幼儿生下后着装,挂锁,以示长命无恙。成年男子要“加冠”,成年女子要“加笄”以示成熟。婚礼是建立夫妻关系的仪礼,服饰,装饰喜用红色,红色是血色,以示血亲关系之相传。丧札表达了中国人的较祖观念。丧服的种类较复杂,有一套严格的区分亲硫的丧葬等级制度。我国古代之丧服有五种(称五服),这五种丧服以麻布的粗细和制作的粗细来区分着装者的地位亲疏。服饰的政治标志:服饰还敏感地反映着政治制度。古代统治者在建立政权时,大都制定相应的服饰等级制。古代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包括服饰制度的。唐初的“武德令”规定了上至帝王后纪,下至文武百官及其妻女的全部服饰,条款十分详细。至今某些部门的着装仍有相应之规定。服饰的职业标志:社会分工促进了职业的发展,职业服饰依从职业的便利并随之复杂化。工,商;宗教等之服装有别。文臣武将,学生士兵服饰之不同早就有所区分。近来服饰的职业标志在某些行业渐趋淡化,如运动服成了休闲服,猎装也成了时装等。服饰的审美标志:我国农业社会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审美观念,如古朴美,稚拙美,单纯美,自然美等等。上层审美观与下层审美观有对立成分,也有交叉成分。但服饰不可能是纯审美,纯装饰性的,它脱离不了自然与人文的影响。区域社会:区域社会是指个人与群体取得社会化资格的文化认同单位。家族: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其中包括血缘关系和姻
理学:理学是北宋兴起的一门学问;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理学的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在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他们要复兴儒学,就是要从精神的层次救败。像先秦儒家一样,他们承认人性中有道德的根源,这根源就本于创生万物的天地。成贤成圣就是要修养成一种成天地合一的“天地境界”。但这境界不是要出世,也不是要逍遥,而是像天地那样“曲成万物”,也就是本着一种大公精神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色目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南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回回:它是
元朝进人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集:北方把称固定日期的贸易场所为集,通
十六国: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常是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会;从唐代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相互征伐,先后替代,习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现在称回族。 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发展成庙会。农商兼
盂德高维诺:盂德高维诺是11世纪末期意
营: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经营方式是把 大利方济合会士。1291年他乘船到达中国泉
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地面上,也有推
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
车,挑担或设架放货的。其中有些是以物易
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缘关系。 血缘九族制:血缘九族制有两种说法:一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为九族。二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九族。血亲五服制:血亲五服制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字辈谱:字辈谱是把家族成员的传衍系统,跨时空地记忆成百上千年的记忆性文化链。家谱:家谱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维护家庭文化的经典。家风:家风是一种由家族共同体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行为和秩序的习惯法。人生仪礼:人生仪礼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一个家庭成员不同的人生阶段举行的仪礼,一般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血缘凝聚力:血缘凝聚力是指家族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族的符号。家族系内每一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它排斥血亲内部的婚姻,以发展严格的家族体制,维持家族的伦理秩序。地线凝聚力:地缘凝聚力是说家族共同体的感情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在农耕社会中,人们的定居生活必须以土地为基础。共同的土地资源是家庭分享生命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传统科技: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就广义而言就是在中国社会中曾存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中国传统天文学:中国传统天文学就是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方面的知识与研究。历法:历法就是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主要分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王种。阴历: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个月为一年。阳历: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乎年365天,闰年366天。 阴阳历:阴阳历(亦称阴阳合历,夏历)以且球统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但设置润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跟太阳年的平均天数相符合。十二时辰:十二时辰是以太阳南中为正中点,一个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一时辰为两个小时,如子时是夜间十一时至凌晨一时。这十二时辰以地支命名。本草之学:本草之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药学。主要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采集,加工和保存等知识。63.传统算学:我国传统算学是计算知识,研究轻重,长短,形体,多少等以及记数方法和算术,代数等知识。七巧板:七巧板是汉族民间智力玩具,从唐代流传至今不衰。是将一正方形板切割为五个小勾股形板的块状玩具,可以拼接成人物,动植物,房亭楼阁,车轿桥船等形状,可以阐明若干几何原理。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三公九卿:秦朗统一之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吏系统。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九卿(太常,朗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分理中央事务。三省六部制:隋唐以后,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为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六部隶属于尚书部。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了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成熟。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系列变动,土地兼并战争到处发生。在大国吞并小国之后,征服者大都将小国变成县郡,以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之下。这种郡县制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汉时期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建立起天下一统的王权体制,君主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科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察举制: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这种由地主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建立的一套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九品中正制从其本质上看,同样维护的是土族的利益。明经科: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诗赋取士: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进士科,进士试主要是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一代风气。在诗赋取士的利益驱动下,唐人创作热情高涨,唐诗时代的形成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 行卷:唐代的科举考试没有后代那样严格,考前的举荐相当重要。为了获得达官贵人,
社会名流的赏识与推荐,士子们在应试前,带着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这种诗文称为“行卷”。法律制度:是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法经》:战国时期,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魏国的李埋对诸国成文法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议》: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对《唐律》进行考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公元454年唐高宗颁行《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春秋决狱”:从董仲舒开始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五礼: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五礼分为:吉礼,祭祀之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五服”:按传统丧葬礼俗,亲属要依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穿戴不同的丧服“守制”,这本是周代的古礼,来自儒家礼制;汉代以后沿袭了这一丧服制度。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宗法人伦关系与等级制度在五服礼制中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后期的墨家学派及庄子的某些理论,与这个学派也有密切关系。邓析当年专门帮人诉讼,“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狡辩术取胜,到公孙龙、惠施则有所谓“离坚白”、“合同异”之争,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这一派的学说也是随着战国的结束而消失了,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帧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地线:此地线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三纲: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伦: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即指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五种人际关系.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关系。这一命题是《札记。学记》首先提出来的,它指出教学活动并不是单项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都能提到提高的双向互动过程。语言崇拜: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语言崇拜起源于语言巫术,在
巫术中,用咒语就可以降妖除魔,这样语言就有了特殊的魔力。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宜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顶真:是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断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回文:是指掉换词的排列顺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
史背景和民族文化基础,指人们在这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家庭:是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周公六礼”,古代贵族婚礼的六道仪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仓颉造字说: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认为汉字是远古圣人仓颉所造。 《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造字,后稷作稼。”仓颉是传说中造字的圣人,他被赋予和教人们种植的后稷同样崇高的地位。后人还为仓颉修了坟墓,立碑建庙,塑造雕像,以纪念他的造字的功绩。
析字:是利用汉字形体可拆分的特点而形成河图洛书说: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的一种机智巧妙的表达方式。 地缘:此地表。“河图”说认为,汉字是神派龙马、灵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龟、凤凰等灵物驮到人间的。“洛书”说龙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马之文画成的八卦是汉字之源。 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许慎和《说文解字》:东汉许慎面对文字使关系。书写单位:指书写汉字的最小用和讲解中的混乱情况,以小篆字形为主,单位,如楷书的“一”、“I”、“/”、作《说文解字》,展示出汉字的形体是一个“、”“刁”等。汉字的基础构件:相互联系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妄指汉字构形中能够体现构意的最小形自解说。 体单位,像“人”、“木”、“又”、“水”之类。异体字:指为同一个词造的形体不同的字。如“泪”和“淀”就是异体字。字谜:是谜语的一个门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特点是利用离合字形的方式来作字谜的谜面。统治和专制。中体西用论: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中体西用论”者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
“体”、为“本”,以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新儒学:是“五四’’以后出现的、耻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的,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等人。全盘西化论:是一些自由主义者的文化主张,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水火不容,主张不预设任何人为的限制,照搬西方欧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作为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全盘西化论既反对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也反对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表现出对待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与极端化倾向。其代表人物有毛子水、吴稚辉、胡适等人。宋明理学:是宋明时期,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二等人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的学说,他们注重证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学说。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所创,其主要思想和主张有“心性生万物”说、“佛性”说、“顿悟”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和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利玛窦: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明朝时进入中国传教。锦衣卫:朱元璋怕受官僚们合伙的欺骗,于是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监视大小衙门是否公正,是否有不法行为等。锦衣卫有自己的监狱,可以直接凭圣旨抓人,用刑尤为残酷。锦衣卫在他的儿子朱棣当皇帝时,丧失了那点保护民众的意味。税监:明朝万历皇帝就因贪财而激起南方的民变。他曾派亲信太监到全国各地做“税监”,所到之处,工商业者被弄得断绝生计,在苏州、潮州、景德镇及锦州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税监的起义。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中国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居民:随着社会的演进,群体生活被家庭结构所取代,于是出现了民居。民居为发展单一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条件。这时的房屋不仅仅是为了住人,而且要按照家的结构来布局,承担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利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等诸种任务。 民居:民居是承担居住、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力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的场所。饮食:从中国文化史上说,研究饮食,就是研究在中国文化的系统内,人们吃什么和怎么吃。饮食文化:饮食行为,从本质上说,不是指个人餐饮的选择,是指共同的历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