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回到三国志神郭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3:23:03 作文素材
回到三国志神郭嘉作文素材

篇一:浅论三国郭嘉

浅论三国郭嘉

作者:唐桂英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7期

摘 要:东汉末年正是皇权衰微,阉党作乱之时,传统皇权统治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各路军阀恃强割据。群雄割据,为士大夫风云际会、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郭嘉生于此时,他可以凭自己的才情一展宏图。《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对郭嘉的描述不尽相同,但是,关于他的大致特点还是基本一样的。两书中既有他的机智聪慧、忠心事主,又有他的委曲隐忍和桀骜不驯;有他的果敢犀利,也有仁义明礼;作为谋士,他足智多谋,有远见,有胆略。他的过早离世不仅对曹操是一大损失,甚至对普通百姓对历史来说都是一大损失。 关键词:郭嘉 曹操 《三国志》 《三国演义》

引言

郭嘉字奉孝,是中国古代十大谋士之一。其才智在三国时应是首屈一指的,世有“鬼才”之称。历史中对郭嘉的描述不多,但就是那不多的描述也难掩其英雄本色。晋朝的陈寿在其所撰《三国志》中曾为他作传,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有关于他的精彩描写。《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发挥而创造出来的。两书中关于他的性情、才智、谋略的记录相互补充,从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郭嘉。

一、郭嘉之生平

郭嘉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生于东汉建宁三年(170年),卒于建安十二年(207年),死时虚岁三十八岁。郭嘉少年时就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富有远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三国志·郭嘉传》引《傅子》曰:“嘉少有远量。汉末天下将乱,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唯识达者奇之。”他洞察天下大势,二十岁便开始隐于名迹,私下与各方英雄豪杰贤士交往,“腹藏经史,深通兵法,足智多谋”,“见识才干高人一筹,被人敬重”。二十七岁时为袁绍宾客,但很快察觉出袁绍性格之缺陷,认为他“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既然袁绍远非霸王之才,郭嘉的离去也就在情理之中。于是郭嘉转投曹操。当时曹操帐下谋臣似雨,猛将如云,郭嘉“后来居上”,很快成为曹操身边最信任的谋士。在曹操帐下,他如鱼得水,跟从曹操南征吕布,北伐袁绍,西战张绣,东取刘备,其才学、智谋甚至个性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是曹操手下最年轻、最诡奇的谋士,只可惜“相与周旋十一年”后就不幸早亡。他机智过人,可惜英年早逝,留得满腔抱负未能施展,曹操于赤壁兵败时的感慨用来评价郭嘉是再合适不过了: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历史中对郭嘉的描述不多,但就是那些不多的描述也仍不掩其英雄本色。晋朝的陈寿在其《三国志》中曾为郭嘉作传,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有关于他的精彩描写。

二、郭嘉之性情

都说诸葛亮隐居卧龙而知天下事,既然他关心时事政治、关注国运民生又何必隐居呢?诸葛之“隐”实则是为了更好地“出”。从刘备“三顾茅庐”就开看出诸葛亮的面子之大。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虚伪骄傲之心。本事不是用来自夸的,而是用来实践的。既然他自比管、乐,何不早出,说不定可以阻止汉末的一场浩劫,救万千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免了那生灵涂炭的局面。他说刘备是汉室之胄,那他早日指点风云帮助汉献帝岂不更名正言顺?郭嘉就是个直接洒脱的人,不谄主媚上,不矫揉造作,不沽名钓誉,不道貌岸然,他有着坚如磐石的信念,勇往直前的决心。他的目的是“欲与”某人“共济天下大乱,定霸王之业”,既然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他立刻离袁绍而去,另投曹操,了解到曹操“真吾主也”,遂尽心尽力助他以图统一大业。郭嘉不似孔明骄矜,但经天纬地之才、神机妙算之智、调兵遣将之能绝不在诸葛孔明之下;不似卧龙有“三寸不烂之舌”,待人接物也能八面玲珑,尤其是还能让曹操对他言听计从。在小说中,作者将郭嘉塑造成一个智深谋远、谦虚谨慎的人,识人心、懂战略,并无半点差错。

郭嘉是谦虚的,他善识人心,应该说对他身边的人都非常了解,但他却隐而不露,在曹操与其他同事之间游刃有余。试想,曹操对他比对自己的兄弟曹仁还要信任,如果他骄傲自大、锋芒毕露的话,那么在曹操集团内部,他就会有许多政敌,再加之不同政党之间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那他就真的是腹背受敌了。寄人篱下,就要隐忍不发,更何况这篱还是曹操的。能在曹操手下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深得曹操信任,又能做到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而郭嘉却几乎做到了滴水不漏。其深谋远虑之智、为人处世之道可见一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还要知道可以做的事应该何时做,这实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郭嘉的谦恭是相对而言的。他满腹经纶,胸隐甲兵,又深得曹操喜爱与信赖,加之年轻气盛,总会有那么点恃才傲物。郭嘉之傲正是他鲜明个性的表现,他是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见识的活生生的人。郭嘉性格上的缺陷不仅没有让其在人格气度上减分,反而更显出其坦白与真诚。对于他的狂傲,我们可以从张紘使者的口中略窥一二。使者对孙策说:“曹操甚惧主公,其帐下谋士亦俱敬服。惟有郭嘉不服。”曹操乃乱世之枭雄,对孙策犹有几分惧意,他府中的其他谋士亦都敬服于策的文史才智和英勇善战,独郭嘉不把他放在眼里,对孙策的评价更是“傲慢之极”。但是,他不会像阮籍那样自负到目中无人,狂妄到不拘礼节,最后不过是“反送了卿卿性命”,只能落个“猖狂”的名声。

后人将诸葛亮冠以“忠绝”之名,郭嘉对曹操忠的程度并不低于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冷眼看穿,热肠挂住。他全心全意为曹操出谋划策,以帮助“主公”完成统一大业为己任。只可惜英年早逝,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未竟。但他在短暂的生命中还是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地区。他为曹操的扩张事业而身染重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到的仍然是“主公”的统一大业,弥留之际还为曹操征服乌桓谋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在他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三国演义》中还塑造了郭嘉仁义明礼的形象。郭嘉之注重仁义礼仪更多的是源于他自身道德精神层面上的自我追求与约束,不似荀彧可以为了军事上、政治上的利益而将伦理道德弃之不顾,也不像诸葛孔明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霸着荆州不走;郭嘉之仁,不似小说中刘备在“仁”上表现出来的做作和虚伪,郭嘉之义,也不像关云长在“义”上表现出来的凛然和决绝;他于刚烈中带有人性的柔暖,委婉中带有政治家的果敢。郭嘉的“仁”有其特殊的内涵与魅力。 曹操借父仇而进攻陶谦占领的徐州时,刘备遣使书递曹操,“劝令解和”。曹操看完书信后认为“中间有讥讽之意”,欲杀来使。这时郭嘉进谏:“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在古时素有“战不斩来使”的习惯,这其实是一种礼仪。郭嘉的这个计谋可真是将计就计、一石二鸟。一来给自己留有余地,表明自己并不是无礼无义之徒,但是日后还可以找到借口发动侵略战争;二来在战略上可以达到分化的作用,就跟他日后在第三十三回中为曹操留的遗计如出一辙。我们不能说他阴险狡诈,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是个谋士,是个臣子,他的职责就是“损人利己”,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削弱对方而壮大自己。但是,他并未忘记礼义之事。他尽可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维护人伦大义中的一些基本准则。刘备“先礼后兵”,而曹操却斩来使,这是不合乎道德礼义的,所以郭嘉反对这样做;其次,若斩来使,曹操就会在舆论上处于被动地位,而他作为曹操的“首席政治军事顾问”,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主公”选择一条能够最大限度争取民心的道路;最后,既然有办法既不失礼义又可破城,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关云长“义”薄云天,“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让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郭奉孝“义”深似海,南征北战,千里奔波,跋山涉水,只为知遇之恩。关云长义释华容道,纵大敌成千古恨;郭奉孝义辞乌桓路,留遗计定百世名。郭嘉以“道”为十胜之首,道,指天道,自然之道,指人的本真自然天性。仁者爱人,郭嘉之仁便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

三、郭嘉与曹操的关系

曹操与郭嘉两个人相互之间是非常赏识的。郭嘉跟随曹操十一年,君臣相得,亲密无间。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曹操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而郭嘉也由衷地感慨道:“(曹操)真吾主也”。两人相见恨晚,此种情形恍如刘邦遇张良于陈留,刘备对孔明于隆中。他们之间有主臣之情,也有兄弟之谊。曹操十分信任郭嘉,凡郭嘉说的话,他无一不听。他走到哪都把郭嘉带在身边,他可以把荀彧、荀攸、程昱、蒋济、李典等人都分派出去,唯独离不开郭嘉。从建安元年至建安十二年,曹操有很多时候反对其他谋士的意见,但对郭嘉可谓是言听计从。郭说不能斩来使,操便不斩;郭说刘备杀不得,操就善待刘备;郭说应先取吕布后图袁绍,“操然其言,遂议东征吕布”;郭说应“疾往击之”,操就“从其言”;郭说引兵东征必能胜刘备而不用担心袁绍,曹操“遂起大军二十万,分兵五路下徐州”;曹操征乌桓时众臣皆劝曹操尽早回师许都,只有郭嘉一个人认为应继续北上,曹操就力排众议北取柳城;直到最后的“遗计定辽东”,曹操对郭嘉一直都是深信不疑。谋臣猛将几百人中而能得曹操如此赏识与信任者,只郭奉孝一人而已。郭嘉抱病易州,“太祖问疾者交错”。在闻知嘉之死讯后,曹操大哭:“奉孝死,乃天丧吾也。”郭嘉之死也的确是曹操军事战略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奉孝死后不到一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就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溃败。而赤壁一战,“实在是分裂与统一的关

键”,初步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至少对孙权只能是“望江兴叹”了。也难怪曹操战败后愤然感叹:“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并“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在经历重创后首先想到的是一个死去的人,也可见其对郭嘉的信任达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曹操哭典韦在相当一部分程度是作秀,而他哭奉孝却是内在情感的真实流露。试想,损兵折将数十万并痛失江南而且还在逃命途中,若非出自真心,谁会有心情有心思去作秀呢?他哭典韦是在其战死之所,而哭奉孝是在长江边上,离他病死之地相隔千里之远。

“郭嘉为曹操平定北方,出谋赞划,立功卓著。其英年早逝,曹操十分哀痛。小说中描写曹操曾三哭郭嘉,把曹操痛惜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次哭郭嘉,曹操说:?奉孝死,乃天丧吾也!??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原来托孤之重,寄托在郭嘉身上了。封建帝王所倚重的托孤之臣都是心腹之人、肱股之臣。第二次哭郭嘉,是在公孙康诱杀袁熙、袁尚后,将首级送给了曹操。曹操感叹:?不出奉孝之料!?遂拿出郭嘉临死所封之书给诸人看,上面写道:?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事后果然不出郭嘉所料,?众皆踊跃称善。操引众官复设祭于郭嘉灵前?。第三次哭郭嘉是赤壁败北,使曹操在悲痛中思念起曾为他在重大决策上出谋赞划的郭嘉,他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其实,按照小说《三国演义》的叙述,曹操应有“四哭”郭嘉。第一次应是郭嘉卧病车中之时,曹操视之而泣曰:“因我欲平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此时曹操因行军困难,前驱不易,后退不甘,正犹豫不决,情绪低落,忽又见身边最信赖最得力的谋士身染重疾,忧上加忧,岂能不哭。

郭嘉是十分了解曹操的,他几乎知道曹操的每一个心思,所以他才能几次三番适时地解救曹操于难堪之中。曹操自然也是非常了解郭嘉的,他也知道郭嘉对自己的了解,因此才会有“唯奉孝为能知孤意”的感慨。

在《三国志》中,曹操曾对左右说:“惟奉孝为能知孤意。”只这一句在实质上就否决了他身边其他所谓的贤能之士。郭嘉死后,曹操作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在曹操众多的文臣武将中,死后能得曹操作表的,也不过郭嘉一人而已。而且“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的追赏亦无人能及。曾几度舍命救出曹操,最终也是为保护曹操而稀里糊涂丢掉性命的典韦也不过是多赚了曹操几滴眼泪而已。程昱是什么都没捞着,荀彧更是被曹操赐死的。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表赠郭嘉为贞侯,并将他的儿子收在自己府中抚养。能将他的儿子当做自己的儿子来对待,可见他们关系之密切,感情之深厚。小说的作者对郭嘉也十分敬佩,为他的不幸早亡而惋惜,并为他作悼诗: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作者亲自写诗凭吊一个人的现象在此小说中不多见,诸葛亮死后罗贯中也只是引了杜工部、白乐天和元微之各一首诗来凭吊。更何况在诗的首联中就说他“冠群英”,并在尾联中称他为“中原栋梁”。可见,郭嘉在罗贯中眼中是个文不逊陈琳、智不亚诸葛的重要人物。

四、结语

郭嘉机智聪颖,思维敏捷,身在曹营十一年,他为曹操运筹划策,出过很多好主意,可以说是言必有中,条条到位。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所应有的高深的智谋、惊人的果敢和胆略,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的细腻柔肠和真情率性。郭嘉与曹操的关系,恰如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不同的是,刘备盘踞蜀中而诸葛亮终是“两朝开济老臣心”,曹操尽占江北而郭嘉却是英年早逝宏图未展。诚然,遇上曹操是他的幸运,因为曹操对他的赏识和信赖可以让他尽情地展示自己;遇上郭嘉也是曹操的幸运,因为在他的帮助下曹操才得以统一北方地区。失去郭嘉是曹操的巨大损失,同时也是历史的一大损失,因为如果有他在,曹操就能完成南北统一,东汉之后就不会有三国纷争。然而,历史只有一个,历史更没有“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来看这段历史,就会发现,郭嘉以自己十一年的谋士生涯左右了曹操的事业,以自己三十八岁的年轻生命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参考文献:

[1]林成西,许蓉生.另眼看三国[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

[2]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J].天津师大学报,1994,(1).

[3]崔钟雷编.四大名著人物点评[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4]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线装书局,2008.

[5]盛巽昌.说三国[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6]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蔡大东.三国那些人儿[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8]毛宗岗.三国演义回评[M].曲径,王伟编.三国人物古今谈[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

[9]郑铁生.三国演义诗词鉴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篇二:《三国演义》21-30回练习及答案

三国演义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三国演义》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DE )

A.“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的一段故事。曹操要刘备言当世英雄,因为袁术称帝,刘备第一个列举袁术,然后再列举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等。曹操认为天下英雄惟刘备和自己。

B.袁术、袁绍兄弟两人出身名门,四世三公,曹操认为袁术如冢中枯骨,袁绍好谋无断,皆非英雄。后两人皆兵败吐血而亡,为刘备、曹操所灭。

C.刘备担心久在曹操身边生变,便借口截击袁术领兵离开了许都。刘备刚走,曹操马上意识到自己放虎归山了,急忙派许褚去追。刘备摆阵迎接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坚决不肯回去。袁术兵败身死,关公赚城斩车胄。

D.刘备惧怕曹操势重,便向袁绍求救。袁绍出兵时,先令书记陈琳起草了一篇檄文。陈琳的檄文历数曹家几代人的罪名,痛快淋漓,把曹操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后来曹操打败袁绍,便把陈琳杀了。

E.曹操派孔融去招降刘表,孔融向曹操推荐祢衡。祢衡为人狂傲,认为“荀彧可使吊丧问疾,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曹操为侮辱他就给了他一个击鼓的差使,祢衡借机击鼓骂曹。曹操大怒,怀恨在心,遣祢衡前去劝降刘表,借刘表之手杀掉祢衡。

2. 下列有关《三国演义》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C E )

A.董承谋划利用曹操患偏头痛的机会,与太医吉平商议用毒药毒死曹操,不料被家奴告发,曹操大怒,将董承等人杀了。曹操杀了董承等人犹不解恨,想废帝另立新君,被手下谋士劝止。曹操又下令勒死了董承的妹妹、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并派三千心腹充当御林军。

B.关羽兵败后被围在一座土山上。张辽前去劝降,说了拼死有“三罪”,投降有“三利”。关羽也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必须供奉刘备的两位夫人;三,一旦有了刘备的消息,不管千里万里,马上辞去。曹操应允了。

C.关羽投降后,曹操厚待关羽,送美女,赐金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关羽拒绝了美女和金银,只接受赤兔马。因为此马日行千里,待有了刘备下落,可以骑它迅速地去见刘备。后来,关羽在一场战役中先后斩杀袁绍手下两名大将颜良、文丑来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

D.曹操得知关羽离去,就索性送个人情给他,亲自为他送行,赠金赐袍。因为没有曹操的关文,各关守将均不敢放行,于是,关羽就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千里走单骑,勇闯东岭、洛阳等五座关口,斩了孔秀、韩福等六员守将,夺下渡船,过了黄河。曹操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几番差人拿着公文告谕放行。

E.关羽前往古城会见张飞,张飞以为关羽负义投降了曹操,一见面就要决一死战,关羽斩了蔡阳,兄弟俩才消除了误会。兄弟二人一同前往袁绍军中与刘备会面,途中正好遇见了赵云,告知刘备也已从袁绍军中脱身。于是,兄弟俩回到古城与刘备回合,三人终于得以重逢。

3. 下列有关《三国演义》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B D )

A.袁绍见刘备不回,大怒,想派兵讨伐。谋士告诉他,刘备还不足为患,曹操才是劲敌,不得不除,劝他与江东孙策合力,攻打曹操。

B.小霸王孙策因绞杀许贡,在丹徒会猎之时遭其家客刺伤,加之不满于吉妖言惑众,金创迸裂而死。,临终前取印绶与孙权。权大哭,拜受印绶。策告母曰:“倘内事不决,可问鲁肃;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言讫,瞑目而逝。年止二十六岁。此后,孙权承父兄之志坐领江东。

C.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使袁绍七十万大军几乎全军履没,扫除北方最强劲的对手,一统北方。其中许攸献策,火烧乌巢粮草是取胜的关键。

D.曹操与袁绍原都在何进手下从事,董卓篡位,两人又结盟兴义兵诛之,趁势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各人雄踞一方。后曹操趁着袁绍与袁术兄弟相争、手足相残之机,乘隙夺了冀州。

E.官渡之战后,袁绍逃回冀州后,他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等前来助战,于是袁绍卷土重来。曹操采用“十面埋伏”之计,又绝自己部队的后路,曹军士兵置死地而后生,勇猛作战,在仓亭再次击败袁绍。袁绍再次退回冀州。袁绍两次兵败,不由气病交加而亡。

二.简答题

1.青梅煮酒

答:情节: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其饮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箸落于地下,恰好雷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心理: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性格:曹操踌躇满志与骄横霸气,刘备小心谨慎、机智从容。

2. 简述《三国演义》中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

答:关羽兵败归降曹操,面对曹操的苦心感化,寻找刘备的决心不减。当他得知刘备的下落后,决然挂印封金,不辞而别。因为没有曹操的关文,各守将均不放行。于是,关羽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千里走单骑,勇闯东岭、洛阳、汜水、荥阳、黄河渡口等五个关口,斩了孔秀、韩福 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等六员守将,夺下渡船,过了黄河。

3. “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①曹操礼贤下士,不计前嫌,虚心求教;②曹操步步设防,虚虚实实 ,奸诈诡谲。

4. 官渡之战 袁绍率七十余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袁军围攻曹军营寨月余。许攸献计袁绍掩袭许昌,袁绍不用许攸。许攸遭疑投降曹操,曹操接受许攸计谋,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官渡前线的大将张颌高览亦投降曹操,袁军军心大乱,官渡一仗袁绍终被曹操击败。失败原因:袁绍不善用人,不纳良谋 ,不善用兵(多疑而优柔寡断,不会抓住有利战机)。

篇三:少年三国志新版本全阵营最强阵容解析

少年三国志新版本全阵营最强阵容解析 少年三国志魏蜀吴群四大阵营,每个阵营中都有让人十分想要得到的强力英雄,那么在游戏中,除了得到强力英雄之外,阵容的搭配是最关键的,新版本又推出四个红将,未来必将是双红将阵容大势所趋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少年三国志新版本最强阵容的搭配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少年三国志最强阵容推荐:

蜀国:主角,诸葛亮,姜维,关羽,张飞,刘备。

综合评价:关羽的合计技能虽说需要3人配合,但是全体伤害的情况下并且拥有回怒效果还算是分配到为,而对于诸葛亮的合计技能其实就是黄忠的强化版,让主角穿戴黄忠或者是张郃的时装最后排收割,同时姜维在前排能打能抗。关羽放46号位,最后加刘备的全屏伤害以及回血,总的来说蜀国双红将的强力不输其他阵营。

魏国:主角,曹操,荀彧,夏侯惇,曹仁,郭嘉。

综合评价:相比较蜀国的刘关张三人组合技和姜维和诸葛亮搭伙前排扫雷,魏国的这两组组合技搭配起来非常实用,曹操先手减怒,后加伤,配合加命中,

高命中率不成问题。荀彧后手全屏带回血,并且伤害也很可观,郭嘉跟荀彧搭配为魏国队伍保驾续航,曹仁对位奶妈,为队伍持续加血。配合夏侯惇或者身着祝融时装的主角进行战场收割。

吴国:主角,周瑜、甘宁、孙坚、小乔、陆逊。

综合评价:从两位红将的合击技能来看吴国讲究的是一套爆发,相对于魏国的新红将来说招式更为凶狠。尤其是其次甘宁与孙坚的技能同比夏侯惇来说要拥有更高质量的输出。加上主角的孙坚时装,在实战效果也是非常的不错,玩家们有能力的话可以试试。

群雄:主角,吕布,貂蝉,袁绍,左慈,华佗。

综合评价: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同等投入下,群雄其实是没有办法先手的,

但群雄有闪避辅助,这让对战出现很高的不确定性,本阵容更是有橙将之王张角,主角可带于吉时装发动合击。吕布张角超高的爆发让战斗进入一轮游的节奏。如果能够先手,左慈的无死角控制更加堪称为神技。PK专用阵容。2号阵容,主力培养吕布,袁绍的光环会让吕布的攻击频率增加。推图,名将,无双,叛军最适合。群雄劣势:群雄基本都是靠个人能力,吕布是,张角更是,光环少,后手为主,副将容易被针对,让2大神将无法打出想要的伤害。

上面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全阵营的双红将阵容推荐,如果你是冲新区玩家,可以参考一下哦,如果是老区玩家,可以慢慢攒一下武将。

少年三国志最强阵容已介绍完毕,如若真想快速获得胜利,当然能够实现加速功能是最棒的了。这里小编不得不介绍下“找乐助手”,这里开玩可实现超强加速,完美跳过所有情景动画,助你极速过关升级。

不信看图,最高可加速到

16

倍,还可以自动点击情节对话,帮我们省去了繁琐的对战过程,相信少年三国志,剩下的对战可以轻松获得胜利。

篇四:论三国英豪之郭嘉郭奉孝

论三国英豪之郭嘉郭奉孝.txt单身很痛苦,单身久了更痛苦,前几天我看见一头母猪,都觉得它眉清目秀的什么叫残忍? 是男人,我就打断他三条腿;是公狗,我就打断它五条腿! 论三国英豪之郭嘉郭奉孝_网易论坛

网易论坛 >>> 龙的传人[华区] 版主: 袁元元 知病 小楼知秋

第1页 共1页

2006-05-20 20:35:43 主题:论三国英豪之郭嘉郭奉孝

孤笑

积分:64

称号:幼儿园

在线:201分钟

发表:9篇

个人信息

网易博客冲刺世界杯

本文网址:http://bbs5.news.163.com/board/rep.jsp?b=history&i=206982 复制 论三国英豪之郭嘉郭奉孝

这个人有一双望穿秋水的眼睛. 这个人有一道洞穿人心的目光.

世上自古就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天才,他们的功业,即使不是高入云霄,改天换地,却至少是不可理喻的,他们以自己拗转正常生命成长链的成就,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常识猛不丁受到沉重打击.读过俄国诗人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人,肯定会被诗人画影图形,直指心源的惊世笔墨弄得目瞪口呆.凭区区二十二岁的经历,他哪来如此深刻练达的人世见解呢?他对毕巧林多重性格的准确把握,曾使得俄国公认的小说大家契诃夫叹气不已.韩国神童李昌镐的成就同样令人不可思议:他的天才最神奇之处在于他在棋盘上完全无意卖弄天才.如此纯青的炉火,如此宠辱不惊,渊停岳峙的棋枰风格,究竟是如何与少年心性结合在一起的呢?在他那老僧入定般的镇定从容之下,我们发现擅长在棋盘上下出最为灵动不羁的着手的中国天才棋士马晓春,竟常常显得不知所措.我们能理解法国诗人兰波十九岁前已完成全部的杰作,也能理解吴清源当年以神乎其技的天才把整个日本棋界打趴在地,但莱蒙托夫和李昌镐,他们的成就却分明逸出常理,使我们赞叹之余只能再忙着感叹:世界的确是诡谲多变的,难道李昌镐像传说中的老子那样生来就长有一头白发?难道莱蒙托夫未出娘胎已经历过惨痛的失恋?

回到本篇的主人公,我想知道那位曹操手下最年轻,最诡奇的谋士郭嘉,究竟是如何炼就那一双惊世的目光,能够一瞥之下就看出他人的肺腑?

在郭嘉追随曹操十一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为曹操东征西讨贡献了相当多的谋略,通过这些谋略我们无法肯定他是否饱读兵书,他似乎也很少将自己的计谋归纳成一句现成的兵法术语,不像荀彧时而玩一招"二虎竞食",时而又一招"驱虎吞狼".我们能肯定的只是,他所贡献的计策,每一条都出人意外,每一条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危险,每一条都取决于敌手的心理状态是否严格遵循他的调度.我们且看下面几个典型的郭嘉式谋略:

曹操大军正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敌强我弱,形势堪虞.与此同时,曹操又颇为担心身后那个不安分的枭雄刘备,怕他突然发难,在背后捅上一刀.但正面的强敌已不克应付,曹军又怎能分出兵马,实施两面作战呢?郭嘉说"可以",而且事不宜迟,必须趁刘备目前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机,急出重拳,把刘备一举打败.至于袁绍,郭嘉料定他不会有何动作."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这段时间差,正可用来消灭刘备.----这难道不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空城计"吗?使这项大胆计划得以成立的唯一条件,就是袁绍在该出手时不出手,不然,曹操将遭灭顶之灾.

也是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又一个不安的消息传遍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铛铛作响,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将门虎子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业.孙策是令人恐怖的,曹营中人人胆寒,就像他的父亲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卓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的透彻了解,郭嘉断言孙策必定会在半路上死于刺客之手.----与其说这条计谋大胆,不如说它荒诞,难道能将曹操大军的命运,能将曹操"天下归心"的雄心寄托在那几个天知道会是谁的刺客身上吗?难道能保证这些刺客不仅能够得手,而且一定会在孙策赶到许都前得手吗?当年为陈寿《三国志》添注的裴松之先生,读到上述记载显然也被弄傻了,他的大脑想必只能理解所谓"上智",对于郭嘉在这里体现出的"神智",则无能为力,因此,他断言孙策后来死于许贡家族的刺客之手,只是一个巧合而已.

真是巧合吗?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不久咯血而死,兵权落入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之手.曹操很想乘胜追击,安定北方,但有一点又不能不防.刘备自上次失败后,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在荆州牧刘表身边又积聚了相当的实力.根据曹操此时对刘备志向的了解,他有理由担心自己孤军远征之际,刘备会在背后发难.这时,郭嘉明月清风般的笑声再次在曹操军机会议堂上回响起来:主公你尽管放心地去远征,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都也不妨,我料定刘备无法给你添麻烦.不是刘备不想添,而是有人会代替主公加以阻止.谁?荆州牧刘表.郭嘉的原话是这样的:"(刘)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刘)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何其言简意赅,又何其潇洒从容.--问题是,曹操再次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事实也再次证明了郭嘉的预见.曹操一支大军,完全以一派无后顾之忧的态势,远离都城,"孤军远征"去了.

曹操在对袁绍两个宝贝儿子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但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恐怕还要费点周折,士卒也将伤亡不小.郭嘉再次以自己玩人心于股掌之间的洞察力,劝曹操暂且

收兵,先看一场兄弟阋墙的好戏,待两兄弟两败俱伤之后,再坐收渔利不迟.郭嘉凭什么认为这两个刚才还一致对敌的兄弟,只要曹操一退兵,便立刻会自相煎食起来呢?不知道,我们知道的只是,郭嘉预料的丝毫不差.

这种独一无二的谋略术,在郭嘉死后,也被善于学习的曹操玩了一手.后来当袁尚,袁熙二人投奔辽东时,曹操再次勒兵不前,停止追击,静候辽东太守公孙康将二人的首级送来.----也许罗贯中不相信曹操也会有这种谋略,也许他出于对郭嘉的敬意,结果在小说中,罗氏仍然以一回"郭嘉遗计定辽东",将这个计谋算到了郭嘉头上.

有一段话经常被人提到,并以此作为郭嘉才智的明证.当曹操正为自己是否具备与袁绍对抗的能力而委决不下时,郭嘉口若悬河,滔滔汩汩地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我曾多次对郭嘉这番陈辞犯过疑,我觉得正如孟子,贾谊的雄辩中往往藏着某种大而无当的内容一样,郭嘉的这段分析似乎也搀杂着不少水份,其中重复冗沓之处正亦不少."度胜","谋胜"无甚区别,"德胜","仁胜","明胜","文胜"等,分类亦不甚科学,有凑数之嫌.按此段大话陈寿不载,见裴松之注引的《传子》一书.我的观点是:郭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若去除话中对袁绍的藐视,则其余种种均可见出传统儒士的迂阔诞夸习气,与郭嘉擅长的一针见血风格完全背道而驰.郭嘉并非不具备口若悬河之才,否则曹操也不会作出"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的评价,但郭嘉的发言应该更具针对性才是,应该更为简洁,干练才是,他感兴趣的首先在于可操作性,在于其中智慧的含量,而不是侈言行动的理论依据.我们知道曹操之所以与郭嘉最谈得来(所谓"惟奉孝最能知孤意"),正在于两人有着相近的务实风格,试着感受一下曹操诗文的实在风格,亦可知大言炎炎的风格(即使其中颇含哲理)不太可能得到曹操的激赏.

将曹操与他对手的关系看成战国时代秦与六国的格局,也许会有助于我们认清当时的形势.由于其余诸侯大多仅为割据之雄,他们习惯于偏安一隅,并无鲸吞四海之志.他们的用兵行动往往更像一种不够光明磊落的冷拳,只在有利可图之时实施偷袭,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这样,独以"六王毕,四海一"为己任的曹操,便正可效"连横"之法,利用别路军事集团的弱视短见,予以各个击破.事实上曹操曾大打"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王牌,交错使用恐吓和安抚之法(如遣钟繇安抚西北,不断地给暂时无力顾及的人物封官许愿等),以便在中原集中优势兵力,对强敌逐一击溃.这与当年出函谷关的秦军,利用六国间的利害关系最终一统天下的做法,确也不无相似之处.这里,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

这个弱不禁风的青年,有着惊人的胆略.他的作战计划总是最大程度地追求效率,为此不惜将风险系数每次都置于高危点上,他对对手心理的揣摩已经到了神而化之的程度,以致我们难免会想:总不见得郭嘉正好算度到袁绍的爱子会在曹操进攻刘备时生出一屁股的疥疮,导致袁绍方寸大乱,从而放弃了一举击败曹操的绝佳时机?中外战争史上,恕我孤陋寡闻,我的确没有看到这种先例,而郭嘉竟屡试不爽,曹操竟言听计从.

修改 推荐 置顶 加锁 垃圾 精华 发纸条 回复 删除 投诉 加黑 2006-05-20 20:36:40 主题:论三国英豪之郭嘉郭奉孝

孤笑

积分:65

称号:幼儿园

在线:201分钟

发表:9篇

个人信息

郭嘉的谋略当然也非全然寄托在对对手心理的把握上,但却无一不是寄托在甘冒奇险的胆量上.他说服曹操放弃辎重,突袭乌丸的那一仗,不仅打得极为漂亮,在曹操军旅生涯中也最为凶险.建安十一年夏天,北方多雨,道路难通,曹操在设置了一些撤军假象之后,暗中率领一支轻装精兵,在向导田畴的带领下,"堑山堙谷五百余里,"来到早已废弃的西汉右北平郡治的废墟,经过被乌丸毁坏得破败不堪的辽西大道,突然出现在蹋顿王的背后.乌丸军措手不及,首领蹋顿也被张辽击杀,同年秋天,袁尚终于被彻底消灭.这次行军由于路况极端恶劣,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须掘地三十多丈才能见水.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才艰难抵达目的地,并一举救出不少沦陷敌手的汉人.且不去争论这一仗是否属于反侵略的正义之战,仅从兵家权谋的角度看,它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郭嘉虽然没有参加这次行军,但他年轻的生命正是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征途上,不支倒下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将曹操的戎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为前后两部分,也许更能看出一些问题.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后剿灭吕布,袁绍和袁绍余部的战斗中,郭嘉居功至伟.用曹操自己的话说则是:"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郭嘉死后,曹操除在西北面与马腾,韩遂等草寇型军阀的战争中取得一些战绩外,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赤壁之战后,更留下一个天下三分的无奈结局.对此曹操本人亦深有体会,不然他不会选择"毒恨"这个强烈的字眼来概括失去郭嘉的心情,不然他不会在赤壁战败后的退却路上,发出这样一声孤猿泣血般的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虽然中国史籍在刻画人物细微举止方面常显得粗率和语焉不详,但我们仍能从中捕捉出曹操在郭嘉临死前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这是一代雄主曹阿瞒最为无助,最为软弱的时刻,他像一个慈祥的外婆,不断地去郭嘉病榻前探视,刚刚摸了摸他发烫的额头,刚刚出得院子,突然又神智昏昏地折返回来,看看为郭嘉配的汤药,熬好了没有,结果,惊慌失措中,反而不小心把汤药泼了一地.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反正郭嘉死了,曹操坚强的神经暂时有点失常.一连几天他都给荀彧写信,里面充斥着绵绵无尽的哀痛之情:"追思奉孝,不能去心.此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何得使人忘之!"

在"时事兵事"上被曹操称许为"过绝于人",正好像在智谋上得到诸葛亮的嘉许,都可说是最高的褒奖.有曹操为郭嘉流的大把大把眼泪作证,我们也可相信曹操说此话时的绝对真诚.

根据零碎不全的资料,我且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对郭嘉再做一番还原性的努力.

没人知道他长什么样,但我们可依据对所谓魏晋风度的一般理解,想象他有一种风神俊朗的气度,一条清瘦的身影,和一双波光粼粼的眼睛.如果他也有抟丹服药的习性,我们也可假设他穿着一件非常宽敞的大袍,假设他经常衣冠不整,服装像孔乙己那样可以连穿一季而不换,虽然,据鲁迅先生的意见,魏晋人的服药习惯(一种名叫"五石散"的丹药),始于稍后何晏先生的提倡.郭嘉的出生地颍川(今河南登封,宝丰一带),虽然战乱频仍,但同时也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人才库,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十之六七倒出于此地.躬逢其盛,浸染其中,我们自可想象他那逸兴遄飞的求学环境.然而弱冠之年,郭嘉即已养成"不与俗接"的清高脾性,和后来的诸葛亮一样,他好像也更热衷于当一个向社会大翻白眼的隐士,除了二三知己或个别慧眼独具的高明人物(如曹操手下最具总理之才的谋士荀彧),人们对他的了解非常有限,他当隐士的年龄看来比诸葛亮还要年轻些.在他二十一岁左右的时候,也许拗不过几位游学同年的坚邀,郭嘉一度也曾在袁绍的宫墙里出入过几天,仅仅几天的时间,他便对袁绍(包括他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看得一清二楚.他离开得非常坚决,顺便扔下这样几句把袁绍看到骨子里的判语,供袁绍手下那两个著名谋士辛评,郭图参考:"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修改 发纸条 回复 引用回复 删除 投诉 加黑

2006-05-20 20:37:09 主题:论三国英豪之郭嘉郭奉孝

孤笑

积分:66

称号:幼儿园

在线:201分钟

发表:9篇

个人信息

如此时光荏苒,又过了四五年,在高贵,儒雅的荀彧的推荐下,郭嘉来到了曹操面前.两人立刻一见如故地攀谈起来.在这位小自己十六岁的天才青年面前,曹操与后来刘备在小自己二十岁的诸葛亮面前一样,顿生一股如鱼得水的欣悦感.曹操性格中最为人称道的通脱和不拘成见,眼前这位小老弟竟也表现得那么充分.他的思维里有一种1000年后才为中国士大夫中的精英逐渐把握的禅宗式的能力,能够在纷扰繁冗的万机中一举把握要害.曹操与郭嘉初次接谈的内容已全然无考,但我相信其中有某种"隆中对"般的智慧,郭嘉肯定以自己明晰的直觉和一语道破天机的颖悟力,让曹操一下看到了未来,就像诸葛亮为刘备画的那张三分图一样.不然,我们将无法理解曹操那一声由衷的感叹:"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事实上也正是这一次谈话,使郭嘉坚定了辅佐曹操的意念,这以后曹操的仗便越打越漂亮,甚至从每一次失败中,他都能立刻找到反败为胜的契机,结果,失败倒成了某种战术上的抛砖引玉,或两将相斗时的所谓"拖刀计".

"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见人心"(季札),这句曾得到鲁迅先生肯定的判断,不知是否也能反之成理,即中国之君子,若明于见人心,通常便会陋于知礼义.至少,郭嘉属于这种人,在严于治军的曹操营帐里,他也许有着最为落拓不羁的步态,最为不拘常理的行为,虽然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郭嘉仍然有着种种嘉言懿行.他的死因显然与水土不服有关,但他会不会是曹营中的阮籍,平素手上总也离不开杯中物呢?曹操手下的纪律检查官员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的不够检点打过他的小报告.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全然忘记了自己当年设五色棒时的严刑峻法精神.不仅如此,他暗地里还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呢.曹操多半是这样譬解的: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篇五:出自三国志魏志的成语

百举百全

读音: bǎi jǔ bǎi quán

释义: 每次行动都能完成其事,形容事事得心应手,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出自: 《三国志·魏志·郭嘉传》:“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春华秋实

读音: chūn huá qiū shí

释义: 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出自: 《三国志·魏志·刑颙传》:“而桢礼遇殊荣,颙反疏简,私惧观者将谓君侯习近不肖,礼贤不足,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后汉书》卷五十二:“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极,爱登其质。

造句: 春华秋实,没有那浩荡的春风,又哪里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的收成呢?(峻青《秋色赋》)

用法: 复句式;作主语、分句;用于比喻句

近义词: 开花结果

反义词: 华而不实

唇齿之邦

读音: chún chǐ zhī bāng

释义: 嘴唇与牙齿互相储存依存。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与共。

出自: 《三国志·魏志·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对症下药

读音: duì zhang xià yào

释义: 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出自: 《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造句: 他也许要借这原始的集体的力给后代的散漫和萎靡来个对症下药吧。(朱自清《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 有的放矢 因地制宜

反义词: 无的放矢 举措失当

对症之药

读音: duì zhang zhī yào

释义: 针对病根下的药。比喻纠正缺点错误所用的相应办法。

出自: 《三国志·魏志·华陀传》:“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各为其主

读音: ga wai qí zhǔ

释义: 各人为自己的主人效力。

出自: 《三国志·魏志·曹爽传》裴松之注引《世语》:“及爽解印绶,将出,主簿杨综止之曰:‘公挟主握权,舍此以至东市乎?’爽不从。有司奏综导爽反,宣王曰:‘各为其主也。’宥之,以为尚书郎。”

造句: 徐茂公,你放手,往日咱两个是朋友,今日各为其主也。(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三折)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指各人为自己的主人效力

画饼充饥

读音: huà bǐng chōng jī

释义: 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出自: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造句: 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家学渊源

读音: jiā xu? yuān yuán

释义: 家学: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渊源:原指水源,比喻事情的本源。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

出自: 《北史·江式传》:“式少专家学。”《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测其渊源,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独行若宁者也。”

造句: 不是职员家学渊源,寻常悬壶行道的人,象这种方子,他们肚皮里就没有。(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继承家学,功底深厚

近义词: 世代书香

竭尽全力

读音: ji? jìn quán lì

释义: 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出自: 《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做出最大的努力

近义词: 声嘶力竭 尽心竭力

反义词: 养精蓄锐

枯树生花

读音: kū shù shēng huā

释义: 枯树开起花来。比喻在绝境中又找到了生路。

出自: 《三国志·魏志·刘廙传》:“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流芳百世

读音: liú fāng bǎi shì

释义: 流:流传;芳:香,指好名声;百世:时间久远。好的名声永远流传下去。

出自: 《三国志·魏志·后妃传》:“并以圣明,流芳上世。”《晋书·桓温传》:“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

造句: 将军若扶汉室,乃忠臣也,青史传名,流芳百世。(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 永垂不朽 名垂青史

反义词: 臭名远扬 遗臭万年

迷途知返

读音: mí tú zhī fǎn

释义: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来。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 出自: 《三国志·魏志·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造句: 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也。(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 悬崖勒马

反义词: 执迷不悟

秘而不宣

读音: mì ?r bù xuān

释义: 宣:公开说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

出自: 《三国志·魏志·董昭传》:“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

造句: 泛音既有如此妙论,如何谱上都无此说?他却秘而不宣,是个甚么意思。(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三回)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对事情保密

近义词: 守口如瓶 秘而不露

反义词: 直言不讳

弃之可惜

读音: qì zhī kě xī

释义: 扔掉它未免可惜。

出自: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倩人捉刀

读音: qiàn r?n zhuō dāo

释义: 倩:请;捉刀:代人执笔作文。请人代做文章。

出自: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倾耳注目

读音: qīng ěr zhù mù

回到三国志神郭嘉

释义: 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 出自: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

穷鸟入怀

读音: qi?ng niǎo rù huái

释义: 穷鸟:困窘的鸟;怀:投入怀抱。比喻处境困难而投靠别人。

出自: 《三国志·魏志·邴原传》:“政窘急,往投原。”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政投原曰:‘穷鸟入怀。’原曰:‘安知斯怀之可入邪?’”

造句: 穷鸟入怀,仁人所悯,况死士归我,当弃之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

秋风扫落叶

读音: qiū fēng sǎo lu? ya

释义: 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出自: 《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造句: 对等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