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秋游良渚博物院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3:27:56 体裁作文
秋游良渚博物院的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浙江良渚博物院游记

浙江良渚博物院游记

——记一次史前文化之旅

徐阳2012级历史学 104012012047

趁着“五·一”小长假回杭,笔者前往位于郊区余杭的良渚博物院进行参观,展开一场领略“古杭州”的魅力之旅。

纵然不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但由于良渚博物院建于美丽洲公园之内,背山面水,因此放眼望去,整个场馆更显气势恢宏场馆更显得气势恢宏,粗犷而又磅礴的气势从他的建筑风格中喷发。

灰黄色的外墙,长方形的样式,给人感觉像是以玉石堆砌而成古代城墙遗址的复原放大版。值得一提的是,场馆内的小细节处处体现着设计上的独具匠心。这座博物馆显然是一座现代风格的建筑,我却惊喜的发现它竟完美融合了传统的园林建筑元素,天井式庭院、美人靠、更大气的回廊设计,甚至还将玉璧、玉琮的形象注入到建筑小品中去。

如果说建筑是直观的第一感受,那么进入馆内就是一次近距离接触良渚文化的过程,了解其发端、发展、特征和相关考古发掘研究的过程。

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13个大字,我们知道良渚文化是中国新时代晚期长江流域的一支重要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在我国史前文化具有重要地位,也对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研究有重要作用。这13个大字,也是展览的总主题。围绕这个总主题,设三个分馆,分属“发现求真”、“良渚古国”、和“良渚文明”三个主题展览。

首先,进入的是“发现求真”馆,从中大致对良渚文化有概括性的了解、由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演变而来的良渚文化,时间上大体于中原龙山文化相当,又与山东龙山文化的文化特征相似。除此之外,更多展示的是良渚文化遗址从发现、发掘、研究、命名的考古历程。同时还还原现场发掘场景,展示发掘资料和考古发掘的实物展示,这样70年的考古历程尽收馆内。不得不感叹施更昕、苏秉琦等考古学前辈们的不懈努力和敬业精神。

穿过一段复制的古城墙,便是“良渚古国”馆。馆内运用声、光、电、影像、图片等手段带我们穿越“良渚古国”。先民劳作场景的雕塑还原,仿佛进入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画面之中,场景极为震撼。还有反映莫角山营建的巨幅油画,不禁借用苏秉琦先生在考古发掘城市遗址时的感叹“古杭州”。此外,我们还了解到这一时期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水稻为主要种植作物,实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同时制陶业、玉石业由此产生、发展,从“良渚文明”馆内也了解到这也是良渚文化灿烂而辉煌的代表。

第三个展示馆,为我们打开了一幅精美的良渚文化遗存的长卷。前文提到建筑风格以玉石为灵感设计落成。历史上,良渚文化玉器是中国史前玉文化的一个巅峰,是后代玉文化不断发展繁荣的基础。不同于西湖博物馆内的藏品,这里面玉器式样齐全,数量集中。有瑶山玉匙、玉琮、璧、冠状器、三叉形器、匕形器、璜形器、锥形器、镯、环、钺等最普通的玉器外,还出现有纹路的精美玉器,有饕餮纹、云雷纹、鸟纹,一些玉雕塑品引入兽面纹、神人兽面纹尤为特殊,这些纹饰由简到繁、由粗到精,很注重对称美。看到这些不得不感叹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的巧夺天工。玉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这一时期的玉器文化影响和意义是最深远的。另外,展出的玉器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通体磨光、制

作精美,有石镞、石镰、石矛等。陶器则以泥质黑陶和夹砂灰黑陶为主。良渚文化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实现分离,快速得到发展,不得不赞叹先民们的智慧和一双巧手,奠定了中华灿烂文明的基础。

良渚文明虽曾长埋地下,却早已融入了中华文明的骨髓中,这是我此次参观的最大感受,不得不被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折服。良渚文明用70年的时间得以重见天日,也离不开几代考古人夜以继日的努力和钻研。先民的智慧创造了文明,前辈的勤劳揭开了文明,而文明的谜团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进一步解开,文明也更需要我们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传承和保护。

篇二:游良渚博物馆记

游良渚博物馆

4月10日,我校全体师生来到良渚博物馆参观,我终于能领略它的风采。

这博物馆共设有“发现求真之旅”、“走进良渚古国”和“良渚文明传天下”三个展厅以及一个临时陈列厅。

首先老师带我们进了“临时陈列厅”。里面的文物实在是太多了,有触摸石、玉锛、人形项饰、心形吊坠、顶坠、胸针等等,数不胜数!看得我眼花缭乱!

接下来,我走进了第一展厅——“发现求真展厅”。我先走进了“时光隧道”,一块大玉璧摆在我的眼前,它散发着柔和的光圈,给人有一种朦胧的感觉。在这个地方,我认识了第一位发现良渚人的文化的人——施昕更,还了解到考古学家是如何发现良渚遗址,包括良渚的文化各方面等等。使我更进一步地了解良渚人的历史!

此外,第二展厅“良渚古国”也很不错!活灵活现的展现了良渚先民劳作场景。首先我看见了“造屋场景”。真热闹!大部分都是由强壮的男子来负责造屋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人蹲坐在大木头上面,双手拿着刮木工具,低着头弯着腰在使劲地刮木,有的两个人合作装修屋顶,一人在地上拿着稻草仰头对着屋顶上的人大声的说:“快点”。屋顶上的人慌慌张张的接着,动作十分惊险,还有的人力气特别大,竟然扛着那么重的大木头。真厉害!我还瞧见有一个小男孩在河边嬉水,可能他爸爸太忙了,没空理

他,所以这小男孩无聊的到河边找乐去!我还看到了“制陶场景”。大家各有分工,相互合作,他们全神贯注地工作着,做出来的陶瓷精美绝伦!这么多的场景,让我感到目不暇接,都那么栩栩如生,好像良渚古人真的活了我还特别喜欢“宫殿营建场景”。那里那么宽阔,我老远就看见国王和他的妃子都身穿金黄色的衣服,衣服上还画着漂亮的红色祥云图案,他们头上戴着插有羽毛的“头冠”,身上还佩带着珍贵的玉器,整个人一看就显得漂亮大方,在我看来,具有王者风范!

观赏了这么多神奇的良渚器物。我的心有一种说不清的震撼。我想象不出良渚人在五千前怎么可能创造出这么多精美的文物,他们是在没有高科技的帮助下凭着自己的智慧建立了“良渚古国”,作为中国人,作为良渚人的后代,我心里萌生出一种说不清的自豪感!

时针匆匆忙忙地转动着!我们告别了良渚博物馆,这一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领悟了良渚人的智慧精神!

篇三:良渚博物院考察报告

良渚博物馆考察报告

良渚博物馆考察报告 ——从博物馆空间设计角度出发

良渚博物馆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良渚美丽洲公园内,是距离紫金港校区较近的一座颇具特色的博物馆。良渚博物馆基本展览总主题为“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突出展示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类或同时期文明中的地位。与其良渚文明的专业展馆齐名的是良渚新馆的设计与其展示风格。

对石器、玉器、漆器、陶器等器物不甚了解的我参观良渚博物馆只能感受到它们带给我古朴、文化积淀厚重的感觉,留下的更多是对其展馆外墙设计、空间布局、内部展厅布置、空间符号元素等空间设计方面的惊叹,因此此份博物馆考察报告主要从良渚博物馆的空间设计角度出发,结合文字资料,呈现一份初步的考察报告。

一、概况

良渚博物馆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设3个常规展厅、1个临时展厅以及文物专用库房和为公众开放的休闲场所等功能区块。建筑由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以“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设计理念,由不完全平行的四个长条形建筑组成,被称为“收藏珍宝的盒子”。整个建筑凸显简约、粗犷、厚重、大气的特征,注重景观与自然的结合,在依山傍水、野草凄凄的景致中,置于蓝天白云间,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和。建筑外墙全部用黄洞石砌成,远看犹如玉质般浑然一体。院内穿插设计了三个天井式主题庭院,运用中国园林建筑的元素,给人以温馨之感,在厚重中添加灵动的生活气息。 在馆外看整体建筑,外观粗犷、大气,灰白色墙面没有任何装饰,显得简洁而流畅,颇有西方极简主义的风格,周围绿树怀抱,流水晶莹的铺在碧绿的草坪上,晚春的气息仍未散去,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共处,相映成趣。

二、建筑设计

良渚——美丽的岛,建筑融入整体环境,因地而生,和谐内敛。

用平实、单纯的体块组合来表现对当地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呼应关系,通过建筑传递文化信息,是对良渚博物馆建筑精到的形容。

整个建筑物是向内的、整体性的,四个条形的体块,通过庭院联接,使整个设计内外连通着自然,如同一个风景里伫立的雕塑一样。整个的地形是一个山谷,两边都是山,这是一个山谷,中间有水,建筑的长条体块组合,基于地形,与水结合,用错动的长条呼应了水的灵动,简单的轮廓融入基地。

秋游良渚博物院的作文

外部封闭了,但是内部的插入的庭院打破了封闭,反而让游客在观展疲惫时,有高品质

的空间休息欣赏,更富有生活气息。馆内设计的三个天井式主题庭院,体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元素 ,(美人靠以及源自玉琮、玉璧等理念的景观小品),现代的演绎在博物馆里成为亮点。庭院给人以温馨之感和生活气息。

博物馆手册的参观展览图,游客的流线被红线从入口庭院开始,一直前进到各个展厅,贯穿庭院,直到最后的庭院出口和引桥。整一过程很是顺畅,高效的参观了良渚主要的文明产物之外同时也给人自由不受限制之感,甚是巧妙。

可以发现,尽管建筑的设计是独具匠心的,但在参观过程中它是低调的,不会抢走文物的光芒,建筑的存在只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文物的价值,对于一座建筑的评价应该是要去感知它所要展现的意识形态,展现给你的生活,良渚博物馆的设计是可以给其他博物馆以借鉴的,如何在建筑上本身就具有博物馆的气质。

新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的形式基于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合理性,即严格区分原件和复制品,新建筑不在形式上对任何出土文物进行简单模仿。建筑师从发掘的历史器物—一系列玉锥的排列中得到启发,形成自由组合的条状建筑物,横卧在景色如画的良渚公园中,以平实、简练的体块组合表达了文明萌芽时期的单纯与质朴,从而在今天与过去之间形成一种精神上的联系。博物馆的内部空间是四根宽米、高低各不相同的管状空间,管状空间独具的导向性将引导着访客去探寻良渚文明的传奇博物馆的景观设计在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的情况下,赋予了公园更多的趣味性,加强了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联系——那是一个个开敞的盒子空间从建筑中延伸出去形成的庭院。

内敛简朴的形体,与自然很融合,不争不抢,相得益彰,彼此衬托,如“一把玉锥散落地面”。尽可能地以简单的形式融入环境之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于内敛中流露出独特的气质。它的建筑很简单,简单到让人感觉不到有何特别之处,却又让人难以释怀,让人感知它存在要诉说的故事。走进良渚,它已经开始诉说 。

三、内部展示空间设计

(一)展示空间概况

良渚博物馆的展览设计理念是:雍容华贵、高雅亲和。

围绕这个理念,新馆的内部设计是独具匠心的。展览力求创新陈列理念、合理运用先进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努力化解良渚文化的专业元素,使博物院成为一座可观、可学、可触、可玩的平民化博物馆。在三个相互联系又独立的展厅中,分别陈列“发现求真”、“良渚古国”和“良渚文明”三大内容,另外在第一展厅和第三展厅中分隔出前厅和尾厅,作为导引和结

束。由于博物馆建筑在设计时采取了建筑设计与展览文本策划同步的先进理念,对建筑空间“功能第一”的原则予以充分考虑,从而使新馆展览空间完全适应了展览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设计。三个展厅内部空间高8米或12米不等,其中第一展厅内部空间高8米,展厅面积800多平方米;第二展厅高12米,展厅面积900平方米,第三展厅高8米,面积近1500平方米,每个展厅内没有一个柱子,可任意进行空间分割和设计,空间利用率极高。

同时空间内部运用符号、图形等元素,施加给游客独特的空间经历,随着路线空间布局的改变,层层变化带给游客不同的感知,与文物的观感共同构成博物馆参观体验。

(二)良渚博物馆展示空间组合特点

1、 符号空间构成

主题符号作为整个展览的灵魂,其使用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展览设计的成败。良渚博物馆将遗址挖掘与文物特点相结合,运用多种建筑符号与图腾,营造崇高的空间氛围,再现良渚文化的辉煌。

2、 序列空间构成

序列空间的合理组合,使整个展览流程和路线机器顺畅,设计采用单线人流设计方式,全面展示了展厅文物与内容。同时在序列空间的分割构成方面极其生动,摒弃了原始展览单一的直线参观方式,展览路线曲折而富有变化,同时空间生成大小对比强烈,好似中国传统园林空间构成方式,张弛有度,给参观者心理上极大的享受。

3、 图形空间构成

图形作为静止的单一形态,在博物馆空间之中发生了有趣的变化。良渚博物馆的图形以单一的个体存在于空间之中,使之改变了冰冷单一的空间形态,在人们的行走中不断变化与重叠,产生微妙的变化,反复诠释其主题意义。

符号空间、序列空间、图形空间,这些基于空间经历的带有文化概念的空间形态展现了良渚博物馆想要表达的良渚文明的意识形态,都是本由建筑的点线面隔绝开的空间,因为空间元素的使用赋予其文化内涵。

四、总结

建筑不但是供使用的,而且也有很大的艺术表现力。良渚新馆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方振宁说“其实吸引我的不只是良渚的玉器,还有这座博物馆建筑的设计,我认为它是中国博物馆建筑中最好的设计。”我所参观的博物馆不多,往往都是那种较为古朴的设计,

篇四:良渚博物院的文本设计理念

良渚博物院的文本设计理念

分类: 考古好玩 2008-10-04 00:25

良渚博物院是一个专题类考古学文化博物院,陈列设计内容的主题定位,是建好“专家肯定、领导满意、观众叫好”。经过各方面反复论证,我们最后确定,良渚博物院不能只是以介绍一个江南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为目标,更不能使观众参观后得出这是一个神秘的古部落的感受,而是要突出展示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类或同时期文明中的地位。因此,陈列文本设计的总体理念,应当是向观众全面介绍“良渚遗址是华夏文明圣地”和“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在取得这个基本理念和定位的共识以后,我们在三个相互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展厅中,具体设计出了“发现求真”、“良渚古国”和“良渚文明” 三部分内容,另外还在第一展厅和第三展厅中分隔出前厅和尾厅,作为导引和结束。

一 前厅:站在杭州看良渚

前厅是观众进入良渚博物院的开始,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何设计出与通常博物馆以一块大文字说明牌为基本模式的不同效果,建立新颖的表达方式,直接影响到观众参观伊始的心理,也考验文本设计人员,是否能够发扬良渚文化传承给我们的“原创、首创”等一系列创新传统。

鉴于上述展示与传播理念,我们使用了文字、图像和模型的三重多维表现方式,来凸显前厅的大局感和震撼性,于是,我们的设计突出强调了良渚遗址和所在杭州的整体空间效果。 观众进到前厅之后,首先映入视觉的是全景式的从空中拍摄的大幅投影航片。航片中经过加工,淡化了可能影响视觉效果的地名和地标,突出典型遗址如良渚古城墙、莫角山宫殿、反山国王贵族墓地、瑶山和汇观山祭坛等;标注典型人文地理区划如104新老国道、良渚遗址所在地的瓶窑和良渚以及余杭三镇等;典型自然景观如杭州西湖、钱塘江、东笤溪等水系等。而观众脚下的前厅地面,着重复原展示的是大型灯光玻璃地坪下的杭州城区乃至杭州湾全景立体沙盘模型。地面与墙上之间的衔接,采用三维接二维的坡形表现方式。

在这样一种“站在杭州看良渚”的创意里,观众一进来就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扑面而来的巨大而简洁的历史文化信息量。这样,在充分调动观众的各种感官功能中,实现我们展示大良渚、古杭州的传播立意。

观众在这样颇具创意的大场景的前厅中还会发现,原来五千年前的良渚遗址坐落在浙西山地丘陵与杭嘉湖平原的交接地带,处在一个“C”字形大谷地的北侧。这个大谷地西侧的余杭镇是秦代始设的余杭县治所在,“C”字形大谷地的南侧东南端是东汉以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杭州主城区。这一圆弧形地带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人类活动重心大体上先是从北部的良渚遗址向西迁移到余杭镇,再从余杭镇发展到东部的杭州市。这印证了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的那个著名论断:杭州从良渚遗址起步。

在前厅大型航片一侧挂壁的中文和英文前言中,观众还会直接感知到我们精心策划的有关良渚博物院陈列内容的核心提示:良渚博物院所在的良渚镇到瓶窑镇之间约50平方公里范围内,蕴藏着中国密集度最高的一百多处史前遗址,有机组合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遗址。这个遗址是中国最重要的大型考古遗址之一,在中国和东方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称“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

的地区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唯一性和特别的重要性”。 考古研究证明:这个距今约5200到4300年的考古文化遍及环太湖流域,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型营建工程和精美陶器、玉器及刻划符号为特征,曾影响了半个中国。就这样,以良渚文化为代表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终于在五千年前,跨过了一个历史分水岭:他们走出了野蛮时代,迈进了文明时代。

良渚文化遗址自1936年起陆续发现,1959年被命名为良渚文化。1986年起这里又相继发现了反山、瑶山、莫角山等大型贵族墓地、祭坛和宫殿,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和2006年先后被列为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计划的预备名单。2007年最新面世的 “良渚古城”, 被全票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以宏大规制,获称“中华第一城”,是良渚文化的国都所在,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圣地。同时还将杭州的建城史提前了三千多年,考古学家们说:这里就是古杭州。

目前正在筹划建设的包括良渚博物院在内的良渚国家遗址公园,是为了保护和保存良渚遗址遗迹及其相关环境,配合世界遗产申报。所以,不论良渚遗址、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都不仅仅只是杭州或浙江的,而应具有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二 第一展厅: 发现求真之旅

本展厅的主题,是传播从1936年发现良渚遗址,到2007年确立良渚文明约七十年间,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创新和研究创新的历程。目的是引领观众切身感受良渚文明的考古史,因为这个历程,不但是我们寻找古杭州之根和浙江历史文脉的发现之旅,还是考古学家追溯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求真之旅。

良渚文化如今已经是名扬海内外的中国著名史前考古学文化,良渚遗址更是因为一座巨大的良渚古城的考古大发现而闻名遐迩。中国文明形成于五千年前的科学假说,终于在考古学家们的手铲下得到了实证,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历史也将因此而重新续写。而所有这一切,都源自七十年前一位叫做施昕更的考古学家,在他的家乡浙江余杭良渚镇的第一次考古工作。

自此开篇,本展厅将如数家珍地陈述一系列有关良渚文化从发现、到命名、再到出土大型建筑宫殿和墓地和玉礼器、以及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过程。当然还有新近发掘的大型良渚古城建筑遗址和由此引发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最新、最全的研究成果和社会文化影响。

“发现良渚遗址”是这一展厅的“引子”。观众来到这里,将随考古学家们进入发现和探寻良渚文化的七十年前,观众将看到从良渚文化到良渚文明确立之间,考古人艰辛漫长又收获连连的探求之路,还会从考古进程的往事中体会到,在中国所有考古学文化引领我们走向历史真实之道过程中,良渚文明为何会成为最前沿的排头兵,着重让观众知晓,这个发现与探寻的七十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30-50年代,从发现到命名。通过重要发掘事件、代表性文物与图片、主要先驱人物,展示从发现良渚遗址到命名良渚文化的过程。突出早期考古学家施昕更和夏鼐两位主要发现者和命名者的地位。

第二阶段:20世纪70-90年代。突出展示良渚文化发现祭坛、显贵墓地、玉礼器、引发中国文明起源探索热潮、提出古杭州命题与延伸杭州久远厚重的历史文脉等事件;在传递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方面,陈列有关颁布良渚遗址为“国保”单位、良渚遗址“申遗”与保护规划等。同时还突出展示“文明论”和“古杭州说”提出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的地位,也适当

介绍反山、莫角山等考古领队牟永抗、王明达的现场工作图片,以与介绍第一阶段发现者相对应。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21世纪以来,展示良渚遗址目是良渚文化资料最丰富、最清晰、最能够提出中国已经进入文明时代的发祥地,改变以往良渚文化只是标识中国文明起源的认识,告诉观众良渚文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考古学文化,而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标志性考古学文化。2007年良渚古城考古大发现石破惊天,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开端,成为探寻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重要历史拐点。展示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严文明先生相关的前瞻性论述和有关良渚古城发现的社会历史文化解读,也适当介绍良渚古城发现者刘斌领队等,客观展示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是几代考古人科学追寻历史真实之道的过程。

总之,在这个展厅中,我们先后推出良渚遗址、良渚文化、良渚文明三个概念,着重介绍70年来良渚遗址从发现、到文化命名、再到确立良渚文明的考古探寻之旅。告诉观众考古学主要是从遗址发现来命名文化、依靠发现研究来确认良渚文化已进入文明时代门槛、良渚文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开端和标志、良渚遗址是中国文明发祥地和文明圣地的求实历程。

三 第二展厅: 走进良渚古国

本展厅的传播主题是实景再现五千年前良渚先人的生产与生活,但这种情景场景复原并不是展示目的,而是重在引导观众在复原为整个展厅的自然景观中,领略创造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良渚先民们的生业形态与生活方式等文化景观,以及其所反映的从简单劳动发展到复杂劳工、从社会分工产生阶层分化等社会发展进程。

因此,这个展厅的基本设计思路,是从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出发,重建良渚先人的经济形态和生活状况。然后再通过展示各门类代表性器物种类及其制作与使用情况,昭示技术发明和进步对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玉器、祭坛、大墓等能够显示等级制度的遗物与遗迹,物化文明社会的形成与形态。

在具体内容设计的展示与传播结构线索上,先介绍经济结构与分工:即在充分展示良渚文明普及犁耕农业成就的同时,强调玉石工业为代表的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所显示的社会进程。然后,再介绍手工业内部的各种专业分工和生产协作、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等。最后,强调分工产生分化:通过贫富差别、家庭小型化、国君与平民分层、军权与神权集中一体、大型宫殿与贵族墓地、古都与古国、城乡分化等,展示文明形成所必须的种种元素,演示良渚社会已经进入社会关系复杂化的文明时代。

本展厅的从内容的设计到形式的陈列,首先,既有将自然景观设计成一个小展区的常规做法,还有将良渚古城周边环境依照真实山水浓缩还原在整个展厅中的演绎,并且还把良渚古城环绕的城墙,城墙以内以莫角山宫殿场景复原为核心的内容布置在展厅结尾,以推出良渚文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诞生的高潮。

第二,依照原来遗址实际功能和出土位置,布展农业区、制陶区、制玉区、生活区、墓葬区等。这些功能区与在展示内容与形式上,不是让观众去看一个个场景复原的单独沙盘、独立展柜以及墙柜,而是借鉴传播学或纪录片制作上的“真实历史再现”理念,把整个展厅设计成一个链性的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大沙盘。观众进来后,是走在按一定比例微缩的各个景观之间,直接与景观亲密接触,观众即是景观的一部分,而不是被隔断的参观者与局外人。 第三,为了避免像玉器等出土器物在三个展厅中频繁或反复出现带来的难以操作性、逻辑混乱性和视觉疲劳化,原则上在本厅中不大量出现文物,而是把本展厅设计成以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复原和重建为主的形式。

四 第三展厅:良渚文明传天下

传播主题是良渚文明在中国文明形成中的作用。

本展厅的陈列设计以器物和重要遗迹为核心,实际上是良渚博物馆新馆的遗存精华所在。重点向观众传播两个主题,一个是以玉礼器为特征的良渚文明在世界同类和同时期文明中的地位,因为以玉礼器为特征的良渚文明,在世界同类文明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中国文明形成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二是良渚文明在中国形成与传承中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我们认为,在距今5300~4200年的世界范围内,以城市的出现和发展为标志,两河流域、埃及、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都相继进入文明时代。但与西方文明以技术、贸易等经济因素为标志的突破式文明相比,中国则以城市为政治载体的方式延续着史前时代的社会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文明模式。

包括良渚文化在内的中国各地兴起的文明区域,随着内、外部以交换与征战为主要形式的交互作用的持续与频繁,促使其文化与社会都越来越复杂,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城市或中心,不仅显示出在政治、军事领域的核心地位,同时也充分显示出在宗教、文化与消费领域的中心地位,成为集中政治权力——王权出现和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证据。

良渚文明玉特征是本展厅的一个重要的展示单元,在陈列文本的设计中我们强调的是,玉礼器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特别是其所表露的文明起源于形成的功能,决不亚于青铜礼器。良渚文明玉礼器与商周青铜礼器一样,其主要功能是政权、等级和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是构成文明的要素之一。由于同类玉礼器分布于太湖周围甚至更大的一个地区,可以认为该区存在着一个甚至数个同宗、同盟、同礼制、同意识的多层金字塔式社会结构或邦国集团。在进入人们生活领域的众多物质形态中,大概没有哪一种能像玉那样深刻地影响过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乃至专家们认为“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基本差异即新石器时代发达玉器文化之有无”。迄二十世纪,金玉两者分别为西方和东方人类物质文化最高的代表。

良渚社会玉礼制是本展厅的另一个重要的展示单元。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与马家浜、崧泽文化相比,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在高台大墓中,单个墓会出土数百件精美的玉器。而在普通小墓里,只有零星的随葬品,甚至有全无随葬品的乱葬墓和被杀戮的人牲。显示出在良渚社会中,由于贫富分化,人群已分裂成为不同的等级。

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连续性文明发展模式中,提供了以玉琮和祭坛为代表的文化观念,和古城和宫殿为特征的物态形式,向世人能展示出不同于其他文明形成的发展道路。换言之,良渚文明提供给世界的文明形成模式,似乎不同于一般文明形成所要类比的金属、城市和文字三要素。而是大型的祭坛、玉礼器、城市等物化形态,特别还有神权、军权、古礼三项非物化形态。由此启示观众思考中国特色的文明起源与形成模式,这比硬性比附西方文明要素和定义,应当更有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和意义。这样,观众才能切实认识到良渚文明确实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的历史,做出了自己最突出贡献,为历史、现代和未来都提供了具有深远意义、可资镜鉴的发展模式。

五 尾 厅:良渚寄语

传播主题为展示良渚文明的发现和确立,是通过良渚古国范围内几百处各种类别的良渚文化遗址实现的。其中,作为都城的良渚古城这一核心遗址,不但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现地和文明圣地,还把杭州建城的历史推进到五千年前,是古杭州的起源地和寻根地。

杭州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不只是一个美丽的旅游城市,还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而今,她可能又将成为中国唯一拥有中国第一都城的城市,或者说她所在的这块土地,很可能将成为中国建都最早的地方。这一切都来自七十年来在杭州北部良渚和瓶窑一带,不断面世的层出不穷的考古新发现。以至于民间开始出现了一个有关到杭州旅游目的的新说法:“一千年看杭州,五千年看良渚”。

如何传承、保护、管理、利用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怎样做好以大遗址保护为核心的良渚遗址的“申遗”工作,已经和正在成为历史和未来之间,我们必须面对的难得机遇与严峻挑战,是包括考古学家在内的全体国民的公共职责和历史任务。这样做的墓地是希望观众记住:任何科学的考古发现,都不是寻珍挖宝,考古不但会发现我们来自哪里,更是为了告诉我们去往何处。面向我们的未来和子孙后代,以传承祖国文化遗产为重任的良渚遗址保护工作,应该成为我们的共同行为方式和积极行动。

鉴于上述展示与传播理念,我们建议的形式设计最好是用展板、图像或声光电模拟技术等,与观众做互动,并突出以下四个内容:一是良渚遗址营建前的原始地貌景观;二是良渚古国时生活的景观;三是良渚古国废弃后的近现代景观;四是良渚遗址保护区红线规划的范围。

与此同时,我们还希望观众在参观之后,在尾厅中能对良渚遗址、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总体上留下深刻印象。为此,我们核心提示出“良渚价值几何”这个命题:

第一,良渚遗址是长江下游最大的遗址,是良渚古国的中心和国都所在地,是经考古发掘所证实的距今5200-4300年前的中华第一古城遗址,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和文明圣地,良渚文明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开端和标志。良渚遗址重大价值的不断揭示,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国内外对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时间、方式、途径等重大学术与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认识,丰富人们对我国文明史的认知。

第二,以玉器为代表的良渚文物,制作精美,工艺精湛,是沟通人、神关系的祭祀礼器。以琮、璧、钺为代表的良渚玉器,达到了古代东方玉器制作技术的高峰。现存的数量惊人的出土玉器、石器、陶器和作坊遗址等,构成了古代东方发达的文化与艺术的见证,显示出中国文明时代初期独特的玉文化现象。这种玉文化习俗延续至今,成为沿用时间最长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载体之一,是有别于世界其他同时期或同类文明的中国特色。

第三,以人工夯土台基、和宫殿宗庙建筑、城墙为代表的良渚建筑,采用黄土、石块和木料等材料构建,具有浓郁的中国古代宫殿和城墙建筑特色。以家族为单位的民居,其聚族而葬的形式,一直延续到殷墟为代表的商代乃至于今。

第四,良渚的人工祭坛和王陵与巫师大墓,随葬品高贵,数量惊人,组成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王陵与巫师墓葬群,代表了中国史前时代五千年前王陵与巫师建筑的最高水平。 第五,良渚遗址拥有中国密集度最高的遗址群,是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遗址。作为中国南方建立国都最早的地方之一,把杭州的建城历史推进到了五千年前,是古杭州或千年杭州之根,是能够突出展示中国城市发展史重要殿堂。对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大规模保护行动,形成为未来保护过去的理念,将会大大提升人们珍惜祖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公共意识和神圣职责。

总之,良渚博物院应当是一所发现、研究和展示良渚遗址是中国文明发祥地和古杭州、良渚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开端和标志、良渚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文明形成模式的中国历

篇五:良渚博物院的文本设计理念1

良渚博物院的文本设计理念

良渚博物院是一个专题类考古学文化博物院,陈列设计内容的主题定位,是建好“专家肯定、领导满意、观众叫好”。经过各方面反复论证,我们最后确定,良渚博物院不能只是以介绍一个江南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为目标,更不能使观众参观后得出这是一个神秘的古部落的感受,而是要突出展示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类或同时期文明中的地位。因此,陈列文本设计的总体理念,应当是向观众全面介绍“良渚遗址是华夏文明圣地”和“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在取得这个基本理念和定位的共识以后,我们在三个相互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展厅中,具体设计出了“发现求真”、“良渚古国”和“良渚文明” 三部分内容,另外还在第一展厅和第三展厅中分隔出前厅和尾厅,作为导引和结束。

一 前厅:站在杭州看良渚

前厅是观众进入良渚博物院的开始,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何设计出与通常博物馆以一块大文字说明牌为基本模式的不同效果,建立新颖的表达方式,直接影响到观众参观伊始的心理,也考验文本设计人员,是否能够发扬良渚文化传承给我们的“原创、首创”等一系列创新传统。

鉴于上述展示与传播理念,我们使用了文字、图像和模型的三重多维表现方式,来凸显前厅的大局感和震撼性,于是,我们的设计突出强调了良渚遗址和所在杭州的整体空间效果。 观众进到前厅之后,首先映入视觉的是全景式的从空中拍摄的大幅投影航片。航片中经过加工,淡化了可能影响视觉效果的地名和地标,突出典型遗址如良渚古城墙、莫角山宫殿、反山国王贵族墓地、瑶山和汇观山祭坛等;标注典型人文地理区划如104新老国道、良渚遗址所在地的瓶窑和良渚以及余杭三镇等;典型自然景观如杭州西湖、钱塘江、东笤溪等水系等。而观众脚下的前厅地面,着重复原展示的是大型灯光玻璃地坪下的杭州城区乃至杭州湾全景立体沙盘模型。地面与墙上之间的衔接,采用三维接二维的坡形表现方式。

在这样一种“站在杭州看良渚”的创意里,观众一进来就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扑面而来的巨大而简洁的历史文化信息量。这样,在充分调动观众的各种感官功能中,实现我们展示大良渚、古杭州的传播立意。

观众在这样颇具创意的大场景的前厅中还会发现,原来五千年前的良渚遗址坐落在浙西山地丘陵与杭嘉湖平原的交接地带,处在一个“C”字形大谷地的北侧。这个大谷地西侧的余杭镇是秦代始设的余杭县治所在,“C”字形大谷地的南侧东南端是东汉以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杭州主城区。这一圆弧形地带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人类活动重心大体上先是从北部的良渚遗址向西迁移到余杭镇,再从余杭镇发展到东部的杭州市。这印证了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的那个著名论断:杭州从良渚遗址起步。

在前厅大型航片一侧挂壁的中文和英文前言中,观众还会直接感知到我们精心策划的有关良渚博物院陈列内容的核心提示:良渚博物院所在的良渚镇到瓶窑镇之间约50平方公里范围内,蕴藏着中国密集度最高的一百多处史前遗址,有机组合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遗址。这个遗址是中国最重要的大型考古遗址之一,在中国和东方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称“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唯一性和特别的重要性”。 考古研究证明:这个距今约5200到4300年的考古文化遍及环太湖流域,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型营建工程和精美陶器、玉器及刻划符号为特征,曾影响了半个中国。就这样,以良渚文化为代表我们的祖先,

筚路蓝缕,终于在五千年前,跨过了一个历史分水岭:他们走出了野蛮时代,迈进了文明时代。

良渚文化遗址自1936年起陆续发现,1959年被命名为良渚文化。1986年起这里又相继发现了反山、瑶山、莫角山等大型贵族墓地、祭坛和宫殿,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和2006年先后被列为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计划的预备名单。2007年最新面世的 “良渚古城”, 被全票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以宏大规制,获称“中华第一城”,是良渚文化的国都所在,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圣地。同时还将杭州的建城史提前了三千多年,考古学家们说:这里就是古杭州。

目前正在筹划建设的包括良渚博物院在内的良渚国家遗址公园,是为了保护和保存良渚遗址遗迹及其相关环境,配合世界遗产申报。所以,不论良渚遗址、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都不仅仅只是杭州或浙江的,而应具有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二 第一展厅: 发现求真之旅

本展厅的主题,是传播从1936年发现良渚遗址,到2007年确立良渚文明约七十年间,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创新和研究创新的历程。目的是引领观众切身感受良渚文明的考古史,因为这个历程,不但是我们寻找古杭州之根和浙江历史文脉的发现之旅,还是考古学家追溯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求真之旅。

良渚文化如今已经是名扬海内外的中国著名史前考古学文化,良渚遗址更是因为一座巨大的良渚古城的考古大发现而闻名遐迩。中国文明形成于五千年前的科学假说,终于在考古学家们的手铲下得到了实证,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历史也将因此而重新续写。而所有这一切,都源自七十年前一位叫做施昕更的考古学家,在他的家乡浙江余杭良渚镇的第一次考古工作。

自此开篇,本展厅将如数家珍地陈述一系列有关良渚文化从发现、到命名、再到出土大型建筑宫殿和墓地和玉礼器、以及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过程。当然还有新近发掘的大型良渚古城建筑遗址和由此引发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最新、最全的研究成果和社会文化影响。

“发现良渚遗址”是这一展厅的“引子”。观众来到这里,将随考古学家们进入发现和探寻良渚文化的七十年前,观众将看到从良渚文化到良渚文明确立之间,考古人艰辛漫长又收获连连的探求之路,还会从考古进程的往事中体会到,在中国所有考古学文化引领我们走向历史真实之道过程中,良渚文明为何会成为最前沿的排头兵,着重让观众知晓,这个发现与探寻的七十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30-50年代,从发现到命名。通过重要发掘事件、代表性文物与图片、主要先驱人物,展示从发现良渚遗址到命名良渚文化的过程。突出早期考古学家施昕更和夏鼐两位主要发现者和命名者的地位。

第二阶段:20世纪70-90年代。突出展示良渚文化发现祭坛、显贵墓地、玉礼器、引发中国文明起源探索热潮、提出古杭州命题与延伸杭州久远厚重的历史文脉等事件;在传递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方面,陈列有关颁布良渚遗址为“国保”单位、良渚遗址“申遗”与保护规划等。同时还突出展示“文明论”和“古杭州说”提出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的地位,也适当介绍反山、莫角山等考古领队牟永抗、王明达的现场工作图片,以与介绍第一阶段发现者相对应。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21世纪以来,展示良渚遗址目是良渚文化资料最丰富、最清晰、最能够提出中国已经进入文明时代的发祥地,改变以往良渚文化只是标识中国文明起源的认识,告诉观众良渚文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考古学文化,而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标志性考古学文化。2007年良渚古城考古大发现石破惊天,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开端,成为探寻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重要历史拐点。展示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严文明先生相关的前瞻性论述和有关良渚古城发现的社会历史文化解读,也适当介绍良渚古城发现者刘斌领队等,客观展示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是几代考古人科学追寻历史真实之道的过程。

总之,在这个展厅中,我们先后推出良渚遗址、良渚文化、良渚文明三个概念,着重介绍70年来良渚遗址从发现、到文化命名、再到确立良渚文明的考古探寻之旅。告诉观众考古学主要是从遗址发现来命名文化、依靠发现研究来确认良渚文化已进入文明时代门槛、良渚文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开端和标志、良渚遗址是中国文明发祥地和文明圣地的求实历程。

三 第二展厅: 走进良渚古国

本展厅的传播主题是实景再现五千年前良渚先人的生产与生活,但这种情景场景复原并不是展示目的,而是重在引导观众在复原为整个展厅的自然景观中,领略创造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良渚先民们的生业形态与生活方式等文化景观,以及其所反映的从简单劳动发展到复杂劳工、从社会分工产生阶层分化等社会发展进程。

因此,这个展厅的基本设计思路,是从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出发,重建良渚先人的经济形态和生活状况。然后再通过展示各门类代表性器物种类及其制作与使用情况,昭示技术发明和进步对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玉器、祭坛、大墓等能够显示等级制度的遗物与遗迹,物化文明社会的形成与形态。

在具体内容设计的展示与传播结构线索上,先介绍经济结构与分工:即在充分展示良渚文明普及犁耕农业成就的同时,强调玉石工业为代表的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所显示的社会进程。然后,再介绍手工业内部的各种专业分工和生产协作、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等。最后,强调分工产生分化:通过贫富差别、家庭小型化、国君与平民分层、军权与神权集中一体、大型宫殿与贵族墓地、古都与古国、城乡分化等,展示文明形成所必须的种种元素,演示良渚社会已经进入社会关系复杂化的文明时代。

本展厅的从内容的设计到形式的陈列,首先,既有将自然景观设计成一个小展区的常规做法,还有将良渚古城周边环境依照真实山水浓缩还原在整个展厅中的演绎,并且还把良渚古城环绕的城墙,城墙以内以莫角山宫殿场景复原为核心的内容布置在展厅结尾,以推出良渚文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诞生的高潮。

第二,依照原来遗址实际功能和出土位置,布展农业区、制陶区、制玉区、生活区、墓葬区等。这些功能区与在展示内容与形式上,不是让观众去看一个个场景复原的单独沙盘、独立展柜以及墙柜,而是借鉴传播学或纪录片制作上的“真实历史再现”理念,把整个展厅设计成一个链性的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大沙盘。观众进来后,是走在按一定比例微缩的各个景观之间,直接与景观亲密接触,观众即是景观的一部分,而不是被隔断的参观者与局外人。 第三,为了避免像玉器等出土器物在三个展厅中频繁或反复出现带来的难以操作性、逻辑混乱性和视觉疲劳化,原则上在本厅中不大量出现文物,而是把本展厅设计成以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复原和重建为主的形式。

四 第三展厅:良渚文明传天下

传播主题是良渚文明在中国文明形成中的作用。

本展厅的陈列设计以器物和重要遗迹为核心,实际上是良渚博物馆新馆的遗存精华所在。重点向观众传播两个主题,一个是以玉礼器为特征的良渚文明在世界同类和同时期文明中的地位,因为以玉礼器为特征的良渚文明,在世界同类文明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中国文明形成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二是良渚文明在中国形成与传承中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我们认为,在距今5300~4200年的世界范围内,以城市的出现和发展为标志,两河流域、埃及、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都相继进入文明时代。但与西方文明以技术、贸易等经济因素为标志的突破式文明相比,中国则以城市为政治载体的方式延续着史前时代的社会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文明模式。

包括良渚文化在内的中国各地兴起的文明区域,随着内、外部以交换与征战为主要形式的交互作用的持续与频繁,促使其文化与社会都越来越复杂,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城市或中心,不仅显示出在政治、军事领域的核心地位,同时也充分显示出在宗教、文化与消费领域的中心地位,成为集中政治权力——王权出现和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证据。

良渚文明玉特征是本展厅的一个重要的展示单元,在陈列文本的设计中我们强调的是,玉礼器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特别是其所表露的文明起源于形成的功能,决不亚于青铜礼器。良渚文明玉礼器与商周青铜礼器一样,其主要功能是政权、等级和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是构成文明的要素之一。由于同类玉礼器分布于太湖周围甚至更大的一个地区,可以认为该区存在着一个甚至数个同宗、同盟、同礼制、同意识的多层金字塔式社会结构或邦国集团。在进入人们生活领域的众多物质形态中,大概没有哪一种能像玉那样深刻地影响过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乃至专家们认为“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基本差异即新石器时代发达玉器文化之有无”。迄二十世纪,金玉两者分别为西方和东方人类物质文化最高的代表。

良渚社会玉礼制是本展厅的另一个重要的展示单元。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与马家浜、崧泽文化相比,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在高台大墓中,单个墓会出土数百件精美的玉器。而在普通小墓里,只有零星的随葬品,甚至有全无随葬品的乱葬墓和被杀戮的人牲。显示出在良渚社会中,由于贫富分化,人群已分裂成为不同的等级。

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连续性文明发展模式中,提供了以玉琮和祭坛为代表的文化观念,和古城和宫殿为特征的物态形式,向世人能展示出不同于其他文明形成的发展道路。换言之,良渚文明提供给世界的文明形成模式,似乎不同于一般文明形成所要类比的金属、城市和文字三要素。而是大型的祭坛、玉礼器、城市等物化形态,特别还有神权、军权、古礼三项非物化形态。由此启示观众思考中国特色的文明起源与形成模式,这比硬性比附西方文明要素和定义,应当更有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和意义。这样,观众才能切实认识到良渚文明确实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的历史,做出了自己最突出贡献,为历史、现代和未来都提供了具有深远意义、可资镜鉴的发展模式。

五 尾 厅:良渚寄语

传播主题为展示良渚文明的发现和确立,是通过良渚古国范围内几百处各种类别的良渚文化遗址实现的。其中,作为都城的良渚古城这一核心遗址,不但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现地和文明圣地,还把杭州建城的历史推进到五千年前,是古杭州的起源地和寻根地。

杭州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不只是一个美丽的旅游城市,还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而今,她可能又将成为中国唯一拥有中国第一都城的城市,或者说她所在的这块土地,很可能将成

为中国建都最早的地方。这一切都来自七十年来在杭州北部良渚和瓶窑一带,不断面世的层出不穷的考古新发现。以至于民间开始出现了一个有关到杭州旅游目的的新说法:“一千年看杭州,五千年看良渚”。

如何传承、保护、管理、利用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怎样做好以大遗址保护为核心的良渚遗址的“申遗”工作,已经和正在成为历史和未来之间,我们必须面对的难得机遇与严峻挑战,是包括考古学家在内的全体国民的公共职责和历史任务。这样做的墓地是希望观众记住:任何科学的考古发现,都不是寻珍挖宝,考古不但会发现我们来自哪里,更是为了告诉我们去往何处。面向我们的未来和子孙后代,以传承祖国文化遗产为重任的良渚遗址保护工作,应该成为我们的共同行为方式和积极行动。

鉴于上述展示与传播理念,我们建议的形式设计最好是用展板、图像或声光电模拟技术等,与观众做互动,并突出以下四个内容:一是良渚遗址营建前的原始地貌景观;二是良渚古国时生活的景观;三是良渚古国废弃后的近现代景观;四是良渚遗址保护区红线规划的范围。

与此同时,我们还希望观众在参观之后,在尾厅中能对良渚遗址、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总体上留下深刻印象。为此,我们核心提示出“良渚价值几何”这个命题:

第一,良渚遗址是长江下游最大的遗址,是良渚古国的中心和国都所在地,是经考古发掘所证实的距今5200-4300年前的中华第一古城遗址,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和文明圣地,良渚文明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开端和标志。良渚遗址重大价值的不断揭示,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国内外对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时间、方式、途径等重大学术与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认识,丰富人们对我国文明史的认知。

第二,以玉器为代表的良渚文物,制作精美,工艺精湛,是沟通人、神关系的祭祀礼器。以琮、璧、钺为代表的良渚玉器,达到了古代东方玉器制作技术的高峰。现存的数量惊人的出土玉器、石器、陶器和作坊遗址等,构成了古代东方发达的文化与艺术的见证,显示出中国文明时代初期独特的玉文化现象。这种玉文化习俗延续至今,成为沿用时间最长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载体之一,是有别于世界其他同时期或同类文明的中国特色。

第三,以人工夯土台基、和宫殿宗庙建筑、城墙为代表的良渚建筑,采用黄土、石块和木料等材料构建,具有浓郁的中国古代宫殿和城墙建筑特色。以家族为单位的民居,其聚族而葬的形式,一直延续到殷墟为代表的商代乃至于今。

第四,良渚的人工祭坛和王陵与巫师大墓,随葬品高贵,数量惊人,组成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王陵与巫师墓葬群,代表了中国史前时代五千年前王陵与巫师建筑的最高水平。 第五,良渚遗址拥有中国密集度最高的遗址群,是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遗址。作为中国南方建立国都最早的地方之一,把杭州的建城历史推进到了五千年前,是古杭州或千年杭州之根,是能够突出展示中国城市发展史重要殿堂。对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大规模保护行动,形成为未来保护过去的理念,将会大大提升人们珍惜祖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公共意识和神圣职责。

总之,良渚博物院应当是一所发现、研究和展示良渚遗址是中国文明发祥地和古杭州、良渚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开端和标志、良渚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文明形成模式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殿堂。同时,良渚博物院的内容设计还要为今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足准备,是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