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战国7雄最早灭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3:29:24 体裁作文
战国7雄最早灭亡体裁作文

篇一:“战国七雄”灭亡的时间

“战国七雄”灭亡的时间

战国七雄一时没有全部灭亡,而是秦灭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秦朝,秦朝在统一中国15年后灭亡。

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国灭亡。

公元前229年,秦军乘赵国遭受旱灾之际,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公元前228年,破赵军,攻占邯郸,俘赵王,赵国灭亡。

公元前225年,秦军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引黄河水灌入城内。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投降,魏国灭亡。

公元前225年,秦军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荆州),俘虏楚王,楚国灭亡。公元前223年,击破项燕,全面占领楚地。

秦于公元前226年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大败燕军和前来支援的代军,攻陷蓟,燕王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歼了逃到辽东的燕军,俘虏燕王,燕国灭亡。

公元前221年,秦王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以上是六国灭亡时间。秦的灭亡时间是公元前206年。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因可判死罪的失职而领导民工起义。反秦斗争随后由项羽与刘邦分别领导,西入关中攻秦。这时赵高杀丞相李斯,杀二世,立始皇弟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7年,项羽大破秦军,巨鹿一战,秦军被歼灭殆尽。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子婴出城降,秦朝灭亡。

篇二:战国时期各国灭亡年历表

前285 秦国伐齐国。秦国、楚国相会。燕国、赵国相会

前284 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伐齐国(合纵),攻陷齐都临淄(山东淄博)。齐国迁都莒(山东日照)。苏秦被车裂

前283 秦国、楚国相会。赵国、燕国相会。秦国伐魏国。赵国救魏国

前282 秦国伐赵国。赵国伐魏国。秦国、魏国相会

前281 秦国伐赵国。赵国伐魏国

前280 秦国伐赵国。秦国伐楚国

前279 秦国伐楚国。秦国、赵国相会(渑池之会)。齐国伐燕国(火牛阵),复失地 前278 秦国伐楚国,攻陷楚都郢(湖北江陵)。楚国迁都陈(河南淮阳)

前277 秦国伐楚国。屈原投汨罗江

前276 秦国伐楚国、魏国。公子魏无忌受封为信陵君

前275 秦国伐魏国。韩国救魏国

前274 赵国伐齐国。秦国伐魏国

前273 秦国伐魏国。赵国、魏国伐韩国。秦国救韩国

前272 楚国、魏国、韩国伐燕国。

前271 赵国伐齐国

前270 秦国、楚国伐齐国。秦国伐韩国。赵国救韩国

前269 赵国伐秦国

前268 秦国伐魏国

前266 秦国伐魏国

前265 秦国伐赵国、韩国。齐国救赵国。平原君任赵国相国。赵国使长安君质齐 前264 秦国伐韩国

前263 秦国伐韩国

前262 秦国伐韩国、赵国、楚国。春申君黄歇任楚国相国

前261 秦国伐赵国。秦国伐韩国。楚国伐鲁国

前260 秦国伐赵国(长平之战)

前259 秦国伐赵国

前258 秦国包围赵都邯郸

前257 楚国、魏国救赵国(春申君、信陵君救赵)。白起自尽

前256 西周室号召诸侯讨伐秦国 。秦国伐西周室 。秦国伐赵国。韩国、楚国救赵国。楚国灭鲁国 ,迁鲁国国君于莒

前255 秦国灭西周室 。楚国伐齐国

前254 魏国伐卫国。秦国伐魏国

前253 魏国伐齐国。楚国迁都巨阳(安徽阜阳)

前252 魏国灭卫国 ,杀卫国国君

前251 燕国伐赵国。赵国伐燕国,包围燕都蓟(北京)。平原君去世

前250 燕国伐齐国

前249 秦国灭东周室,周朝亡国 。秦国伐韩国。赵国包围燕都蓟

前248 秦国伐赵国

前247 秦国伐魏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伐秦国(合纵)

前246 秦国伐赵国、韩国

前245 秦国伐魏国

前244 秦国伐魏国、韩国

前243 赵国伐燕国。信陵君去世

前242

前241

前240

前238

前237

前236

前235

前234

前233

前232

前230

前229

前228

前227

前226

前225

前224

前223

前222

前221 秦国伐魏国。赵国伐燕国 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伐秦国(合纵)。楚国迁都寿春(安徽寿县) 秦国伐赵国、魏国 秦国伐魏国。嫪毐之乱。春申君被杀 吕不韦免相国 秦国伐魏国。赵国伐燕国 秦国、魏国伐楚国。吕不韦去世 秦国伐赵国 秦国伐赵国。韩非入秦被杀 秦国伐赵国。燕太子丹入秦 秦国灭韩国 秦国伐赵国。李牧被杀 秦国伐赵国,攻陷赵都邯郸。赵国迁都代(山西忻州)。公子赵嘉自立 赵国、燕国伐秦国。荆轲刺秦。秦国伐燕国 秦国伐楚国、燕国,攻陷燕都蓟。燕国迁都辽东(辽宁辽阳) 秦国灭魏国 。秦国伐楚国 秦国伐楚国。项燕被杀 秦国灭楚国 秦国灭燕国、赵国 秦国灭齐国,称帝 前220 秦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篇三:中国各朝代灭亡原因

中国各朝代灭亡原因,让孩子看看,这才是真正的学历史!!

中国(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灭亡的原因总结。

夏王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鲧的职位,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灭亡原因:

1、内部生产力的衰退;

2、外部环境的长期不稳定;

3、夏王朝统治阶级的观念;

4、夏“桀”的个人因素(整日沉湎与声色犬马,大兴土木,亲近佞人)

商王朝(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夏朝之诸侯国部落首领契因被封于商,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将自己建立的王朝称为“商”;至盘庚,又将国都迁往殷,所以商朝又称为“殷”。经历17代31王(共510年)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灭亡原因:

1、商朝后期,绝大多数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对待奴隶十分残酷。如人祭和人殉等;

2、奴隶主贵族对平民和奴隶们的剥削和奴役日益加剧,阶级矛盾激化;

3、商朝统治者连年对外进行战争,大规模地对夷方用兵,国内的青壮年几乎都被征发,加剧了国内的矛盾;

4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战国7雄最早灭亡)

、战争俘获的奴隶太多,他没有处理好奴隶的安置,导致了大量的奴隶反水。

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丰京,成王时期营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及“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魏、韩、赵、秦)两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约为791年。

灭亡原因:

1、地震、旱灾等自然灾害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损失,也让危机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

2、周厉王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传至周幽王又破坏宗法制度,"废后立妾,废嫡立庶"并“烽火戏诸侯”使诸侯们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3、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与周朝王权的关系渐渐疏远;

4、少数民族犬戎攻打镐京,西周灭亡。

5、分封制使得周天子的权力架空,加之周平王东迁后更加沦为傀儡;

6、周朝的宗法制遭到破坏,各地诸侯王的势力日渐增大;并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断发展自己势力。

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而来,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开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春秋时期秦穆公任用虞国的百里奚为相,辅佐其施德诸侯,树大国威,向西拓展称霸西戎;而秦孝公起用“商鞭变法”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等富国强兵政策,使其为后来一统中国奠定了结实的基础,《史记》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后秦王嬴政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关注微号“大海、旅游、人”

灭亡原因:

1、统一后,没有给人民休养生息,徭役、兵役、赋税负担沉重;

2、政策律法没有做及时调整,和平治世下刑法依然残酷;

3、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像陈胜吴广这样的一群亡命之徒,也能攻下大泽乡;

4、原六国贵族后裔复辟势力过于强大,秦二世个人能力素质有限;

5、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时,而统治者仍忙于宫廷斗争;最终导致秦朝内部统治四分五裂,完全丧失平叛的主动权。

汉王朝(前202—公元220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和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又因皇帝姓刘而称“刘汉”。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缓慢上升,成为世界第一大帝国,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霍去病越千里大漠大败匈奴,封狼居胥而还,最远达到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匈奴帝国战败而向西狼狈逃遁。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降服中亚大国大宛,西域臣服,开拓了“北绝大漠、西逾葱岭、东越朝鲜、南至大海”的广袤国土,昭宣时期再次复兴。公元九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汉朝时期,许多人将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其疆域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西汉平帝时期(公元元年),全国人口达6000万左右,且文化的统一。两汉王朝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华夏族因此逐渐被称为“汉族”。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灭亡原因:

1、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无休止的争斗乱政;

2、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临朝,依靠外戚掌权);

3、土地兼并严重(私有化),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4、地主豪势力强大,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5、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

魏晋朝(220年—266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于洛阳后,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篡夺汉室政权,在许昌称帝,迁都洛阳,建魏。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灭亡原因:

1、新魏主更换太快,后期太小,难以驾驭士族权臣;

2、宗室权力被过分削弱“煮豆燃豆萁”,外姓将领独大,夺权时曹魏皇室没有外援;

3、司马懿太长寿,强大的司马氏家族兴起无人制衡。

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之一。265年司马炎自立为皇帝,国号晋(265年—316年),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此后是绵延16年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后,晋愍帝迁都长安,使少数民族乘虚而入,建立了十六个国家,3年后匈奴族首领刘渊攻克长安,俘晋愍帝,316年西晋灭,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317年-420年),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

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灭亡原因:

1、统治集团腐朽,政治制度落后,权力分散;

2、白痴晋惠帝无力控制全局,导致宫廷实权派内斗,以及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

3、没有正确处理好民族矛盾,导致小数民族入侵(五胡乱华)。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五胡指匈奴、鲜卑、羯胡、氐、羌;十六国指前

赵 ( 匈奴)、后赵 ( 羯)、前凉 ( 汉)、后凉 ( 氐)、南凉 ( 鲜卑)、北凉 ( 匈奴)、西凉 ( 汉)、前秦 ( 氐)、后秦 ( 羌)、西秦 ( 鲜卑)、前燕 ( 鲜卑)、后燕 ( 鲜卑)、南燕 ( 鲜卑)、北燕( 高句丽、汉)、胡夏 ( 匈奴铁弗)、成汉 ( 氐)】,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刘宋、南齐、萧梁、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60年。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4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萧梁(502-557年)历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与我国南朝同时代并存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胡化汉人所建。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与印度。关注微号“大海、旅游、人”

灭亡原因:

(南朝)

1、门阀势力各自为政,门阀与皇权摩擦争斗不断;

2、受外来势力经常侵扰,经济受创,政权不是很牢固;

3、部分皇帝昏庸残暴,荒淫奢侈,激起地方将领叛乱;

(北朝)

1、六镇(北魏贵族将领)之乱,引起了各族人民激烈的斗争;

2、土地兼并严重引发社会矛盾,动摇国家(东魏、北齐)根基;

3、权臣势力过大,皇帝年幼(西魏、北周)难以驾驭。

隋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隋朝更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

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于北周静帝建立隋朝,至

619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隋朝灭亡为止,国祚

38年。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制定出完整的科举制度,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到唐朝与后世的政治制度。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清差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文帝与隋炀帝兴建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京师大兴城(今西安)和东都(洛阳)。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内属的东突厥等都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影响,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

灭亡原因:

1、大一统表面下的各种割据势力暗流涌动,统治基础很不稳固;

2、门阀对科举制度不满,与敌恶势力勾结,对抗皇权;

3、隋炀帝个人因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穷奢极欲与滥用民力;但是,像搞科举、建东都、修驰道、凿运河、征高丽,都是苦在当代,功在千秋的。

唐王朝(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渊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并且设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等等陪都。627年,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以周代唐,史称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雄厚,军事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趋衰败。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从此中国进入了进入五代十国(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十国指的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时期。唐朝共历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成为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灭亡原因:

1、边患不断(如安史之乱、安南叛乱、外有吐蕃入侵等),藩镇割据;

2、宦官专权(如李辅国等),党争内耗(如牛李党争);

3、长年战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阻碍了经济发展,引起农民起义与外族入侵。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其中位在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藩镇国家即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这五国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中国本土,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宗主国,其中十个国龄较长、国力较强的统称为十国。本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国南侵的机会,辽国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区

篇四:战国七雄历史背景

战国七雄的历史背景

“战国七雄”指中国东周后期七个强势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分别为齐、楚、韩、赵、魏、燕、秦,合称为“战国七雄”。

除战国七雄外,小国尚有周、宋、卫、中山、鲁、滕、邹、费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秦国、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公元前473年吴被越所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楚国北上与三晋争夺郑遭受失败,转而向东方略地扩展,于是前306年乘越国内乱的时候攻占了吴国旧地,并设江东为郡,但不久又被越国收复,两国围绕吴国旧地展开长期争斗,一直持续到战国后期楚考烈王在位之时,两国实力均受到较大损失。[1]

至战国中期,逐渐形成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争雄的格局。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

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年)和马陵之战(前341年)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别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

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

公元前287年,苏秦、李兑合齐、楚、赵、魏、韩五国,连横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

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

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势各个击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篇五: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春秋时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斗争策略,以及秦国逐渐强大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当时西周实行什么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是怎样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争霸斗争成为时代特征。西周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板书[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东周的统治是不稳固的,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东周统治时期,而根据当时的诸侯状况又分为两个部分,即春秋和战国。其中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一、桓公称霸:

1、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了解“春秋”名称的由来:(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提问: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为何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帮助理解诸侯争霸的目的,成为霸主,就可以在政治上号令诸侯,在经济上从小的诸侯国榨取财物。所以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诸侯争霸中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提问:你还知道另一种说法吗?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诸侯。指导学生观察《春秋形势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为什么齐桓公能够首先在齐国称霸? 进一步启发学生,要想称霸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你认为五霸中地理位置最好的是谁?有哪些优越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回答问题。齐国位于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为其争霸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在群雄并起的年代,仅有经济上的优越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大家知道“一箭之仇”、“管鲍之交”的故事吗?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的成语故事?在此基础之上,齐桓公当政后,为加强齐国的实力还采取了其它的一些措施,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归纳: 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⑵齐桓公善

于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在政治上重用管仲,改革内政;在外交上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经过这些措施,齐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的实力逐渐强大起来,在诸侯中树立了强大的威信。归纳知识点:齐桓公称霸的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齐桓公大会诸侯,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确立了。

二、问鼎中原:

晋文公是与齐桓公齐名的一个霸主,他做国君以后,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晋国很快成为北方的一个强国,为霸主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当时楚国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黄河流域。前7世纪后期,双方爆发了著名的“城濮大战”,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鼓励学生讲述“退避三舍”的故事。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后来楚庄王北进中原,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域,并乘机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看插图《楚国王子午鼎》,提问:九鼎代表了什么含义?楚庄王大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后来楚庄王的野心在再次北上与晋国的交战中得以实现,楚庄王成为霸主。鼓励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了解宋襄公、秦穆公的争霸活动,以及吴越两国的争霸经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讲述,也对学生进行树立远大志向,不怕吃苦的思想渗透。

争霸战争的作用

教师提问: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

三、合纵连横:

归纳知识点: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简单介绍 “战国”名称的来历:战国时期。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与原有的齐、楚、燕、齐并称“战国七雄”。

指导学生观察《战国形势图》,明确七国的地理位置。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记忆,编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学生很容易记住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各国除了使用武力外,还展开了政治、外交上的攻势,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出“合纵”、“连横”的含义,并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地图上指出“合纵”、“连横”的大致方向。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合纵”、“连横”政策的中心是秦国,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外交家,也是纵横家,如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等。了解有关成语“朝秦暮楚”“纵横捭阖”等成语。“合纵连横”政策结果怎样呢?学生讲述“朝秦暮楚”的成语故事,了解秦国的实力逐渐壮大,为后来秦灭六国打下基础。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归纳本课版书内容,习题练习。总结本课中出现的成语 “一箭之仇”、“管鲍之交” “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朝秦暮楚”“纵横捭阖”。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成语总结本课内容,鼓励学生课后多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