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家乡的糍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26:48 作文素材
家乡的糍粑作文素材

篇一:家乡的糍粑(下水文)

家乡的糍粑

──六年级下册第二组习作“民风民俗”下水文

十月十五中元节,虽然在全国各地不是很盛行,但在我们家乡婺源却盛行着打糍粑活动。听祖辈们说“糍粑儿大,糍粑儿圆,家旺家团圆;各家各户,喜丰收”,意思是说:谁家的糍粑又大又圆,谁家的来年一定丰收在望。为此,家乡每到中元节都会做糍粑,成为“雷打不动”的习俗。

按照我家乡的习俗,所谓糍粑,是中元节必须准备的食物之一。还有各家生小孩了,热情大方的主人们也会发糍粑到亲戚朋友家,把这等好事告之亲戚朋友。家乡的糍粑与超市买的糍粑不同,因为它们都是一律的白色,而我家乡的糍粑却是“五彩缤纷”的。而且,形状亦是各异,有方的、圆的、椭圆的、三角形的,还有的在上面雕刻各种花纹,甚至花虫鸟兽,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做糍粑的材料,主要是糯米。首先将糯米煮成糯米饭。小时候馋嘴的我,常常等糯米饭一出锅,就盛上一大碗,放上红糖,搅拌着,大口大口的吃起来。因为,小时候的我,一年到头只有这时候才能吃上糯米饭。与其他地方做糍粑不同,我们做糍粑可是力气活。 打糍粑,是我们以前喜爱的活动之一。长辈们将糯米饭倒在一个用石头做成的倒立的圆锥体器皿里(石臼里),然后五条大汉,各拿一根手腕粗的木棒,一边吆喝着,一边使劲儿的捣碎糯米饭,这叫打糍粑。小孩子们,则在旁边加油。听说谁的加油声大,就奖励一小团糯米糕。记得那时的我,可没少喊破嗓子。

中元节期间,家乡招待客人都用糍粑。有甜的、酸的、辣的;有煎的、烤的、煮的,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反正,儿时的我每次到亲戚、长辈家拜年,我常常要把糍粑吃个饱,因为,拜年可要步行好几里路,有时候还要翻几座山呢。

糍粑,在我记忆中的逐渐模糊,然而,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它的形与味,因为那是家乡的味道啊!

第一次走夜路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经历过无数的“第一次”,其中有很多“第一次”终身难忘、刻骨铭心。但是今天在这里,我要谈的是我第一次走夜路。

2002年,初中毕业的我考入了婺源中学。从此,我离开父母,过着独立的生活。我来到了家乡的县城学校读书。这里比沱川要美丽富饶些,交通方便,郊外的田间地头种满了各种各样新鲜蔬菜,有爬上架子的,有躲到棚里的,还有爬上屋檐的,舒展在地里的。除此之外,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开满了各色的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我就像一只刚跳出井口的青蛙,尽情地享受着眼前的一切。

但是没过多久,我便开始想念家乡,想念爸爸妈妈。晚上,我躺在寝室上铺的床上,辗转难眠,扰得下铺的同学也跟着睡不着觉。静静的夜里,我躺在床上,泪水涔涔地流着,常常打湿了枕巾。

好不容易熬到了国庆节,学校终于放假了。我不管下午几点,只管回家心切,约上一起来此学校读书的初中同学卉红和媛媛,踏上了回家的路。回家的路有一百多里,从县城坐到清华镇,只完成了整个路途的二分之一,当时已是下午五点,天色已晚。剩下来的征途更艰苦,清华到沱川已没有班车,我们只能爬山,爬越岭那很高很陡的山。

站在山脚下,我们看不见家在哪处,只知道那一条岭就是通往回家的路。没有担忧,没有害怕,我们开始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刚爬不久,周围就没有了一点声音,更看不到一个人影。我的神经开始紧张起来。但是回家的念头一直萦绕心中。

爬山还在继续,黑暗渐渐逼近。弯弯曲曲的小路,时而宽,时而窄;脚下时而是泥土,时而是石头;石头时而大,时而小。我们像迷失在荒郊野外的两只小蚂蚁,竭力地探寻着回家的路。

黑暗完全将临到这大山里了。已经看不清楚脚下的路了。四周除了树还是树,已经分不清楚是什么树了,只看见一个个黑影不断出现在眼前,时而高,时而矮,时而胖,时而瘦。在这无边的黑暗里,一棵棵树就像一个个魔鬼,有的在前面堵着我们的去路,有的又从后面追上来了,还有的从两边夹击。。。。。。。

在黑暗里行走,在森林里穿梭,我们谁都不敢出声,甚至连气都不敢出了。我们悄悄地地向上爬着,屏住呼吸听着周围的动静。周围死一般寂静。

突然,林子里发出嗖嗖的声音。一丝寒意袭来。向四周张望,三个高高的黑影立在上面,鬼!我开始哆嗦起来,不知所措,像个可怜的羔羊,等待魔鬼的袭击。可那三个黑影仍立在那儿半天不动,我这才醒悟过来,那不是鬼,那是树!

继续向上爬,越爬越黑,越爬越远。一个个黑影从我们身边溜过,一个个魔鬼被我们抛下。

黑暗还在继续,寂静仍在继续。紧张还在继续。突然,从林子深处传来异样的声音:唬唬!唬唬!像鬼哭,像狼嚎。我和同伴一个劲儿地哆嗦着,悄悄地靠在路边,屏住呼吸等待世界末日的将临。。。。。。渐渐地,渐渐地,有拖动树的声音,有走路的声音。。。。。。。。近了,更近了。走到了我们身边。这不是鬼,也不是狼,是两个偷树贼!

我们借着淡淡的月光,悄悄地爬着,爬着,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终于出现了几家农屋。这还不是我家,但到了家乡的地盘了。不远处却传来了几声犬吠,把饥寒交迫的我吓得魂飞魄散,真是“临家情更窃”!

又过了几道弯儿,又过了几道坎儿,终于看到自己的家了!我顾不上一路同行的同伴,远远地就叫开了:“妈——妈——”便便一头冲蛙里哇哇痛哭起来。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那一夜的经历,第一次走夜路的经历一直铭刻在我心。他是我生命中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一笔巨大的财富。有谁能想到,在那个年代,三个弱小的女子,徒步穿行在黑暗里,爬坡上坎,长达四个多小时。他使我明白:人的极限往往是在穷途末路时才得以迸发的。

篇二:家乡的糍粑金彬霞

家 乡 的 糍 粑

湖北荆门市沙洋县高桥小学六年级 金彬霞

指导教师:陈继荣

我家住在江汉平原沙洋县黄金村。这里没有什么秀美奇丽的风景,有的是肥沃的土地,有的是纯朴的民风民俗。

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孩望过年。”这话一点也不假。我们的家乡一过腊月初十,年的味儿就显现出来了。你听:“嗷、嗷——”那是杀年猪时,大肥猪的哀嚎;“啪、啪??”“咚、咚??”这是做饼子时揉面皮和擀面皮儿发出的声音;“哈哈哈??”那是农家女发自内心的欢笑声。

说到过年的一些习俗,我更忘不了老家打糍粑。

说起糍粑,大家也许一点儿都不陌生。

糍粑是用蒸熟后的糯米饭放到石槽里用石锤捣成泥状制作而成,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我们家乡打糍粑,一般是提前近一个周泡糯米,爷爷告诉我,泡糯米必须是用“腊水”浸泡,立春后就不行了。腊月里“打糍粑”是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都高高兴兴的,亲戚邻居都来相互帮忙。我们小孩子们知道,一做糍粑就快要过年了。这一天,最高兴的就是我们小孩子了,蒸糯米饭时,我们小孩子总要守在灶台边。“妈妈,糯米饭怎么还不熟呀?”这是弟弟急切的声音。“去去去,一边站着,妈妈都不急,你着什么急?”这是我对弟弟违心的训斥。其实,我已经把口水都咽了好几遍了。

“饭熟了——!”妈妈一阵欢快的叫声,让我们立刻兴奋起来。妈妈给我和弟弟各盛了一碗糯米饭,还加上白糖。“哇,味道真是美极了!”

得到极大的满足后,我又随着糯米饭冒出热气一路追逐,来到打糍粑的现场。只见爸爸、邻居家的叔叔们早已做好了准备,他们脱下厚厚的棉衣,高卷袖管,一同跃跃欲试的样子。糯米饭倒进了小缺里(听爷爷说,过去打糍粑用的都是石臼)爸爸、叔叔们开始捣起来,当糯米捣成胶状时,在一旁的爷爷赶紧把缺里胶奖的东西搬出来放在门板上,可能是由于太烫的原因,爷爷不停地用冷水沾手,还在手上沾上点米面。已成胶状的糯米泥在爷爷的手下不住地揉着,不一儿会,糯粑就做成了。爷爷做的糯粑大多是长方形。

“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吃糯粑?”馋猫式的弟弟天真地问话,引得满堂哈哈大笑。

我们家乡的糯粑,在吃法上大多以煎为主,还有炸、炒、煮等做法。但是,不管是哪种做法,那味道真是好极了!

朋友们,你说我家乡的糍粑怎样?来尝尝吧!

我爱我家乡有糍粑!

点评:“妈妈,糯米饭怎么还不熟呀?”多么可爱的童真童趣;“去去去,一边站着,你着什么急?”“ 其实,我已经把口水都咽了好几遍了。”多么形象的心理描写;“妈妈,什么时候可心吃糯粑?”多么天真的而真切的语言??家乡的糯粑美,家乡的民风美,家乡的孩子更可爱!

——陈继荣

此文发表在《小荷作文网》《荆门教育信息网》

中秋夜幕图

荆门市沙洋县官当镇高桥小学2009届小学毕业生:李芳茹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根据爷爷的安排,这一天夜晚,我们全家人大团圆,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

傍晚的时候,望着西边红红的太阳,我心里着急得不得了,太阳今天不知怎么了,就是迟迟不肯下山。我耐心地等待着,好容易天边抹了一层红霞,太阳依依不舍地落下去了。此时,我倚在窗边眺望着被晚霞染红的天空,我完全被那美丽的自然景色陶醉了。那蔚蓝的天空,仿佛是画家渲染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天际的云彩在晚霞的映衬下慢慢地变换着:时而像巨人,时而像雄狮,时而像红叶似火的山峦??那美丽的景色就是一首优美的诗。

夜幕终于降临了。不一会儿,东边瓦蓝瓦蓝的天空出现了一颗明亮的星星,那也许是月亮出来的预兆。我耐心地等待着、盼望着??终于,月亮像美丽的少女,娇滴滴地从东方走出来,那皎洁的月光好像慈祥老人温暖的手,慈爱地抚摸着世间的万物。

“开始吃月饼赏月了??”不知是谁的欢歌,把我从沉醉唤醒。

我们全家人坐在一起,美美地品尝月饼,尽情地享受温馨和快乐。

此时,我又情不自禁地仰望无穷的天空。你瞧那深蓝的天空中,一颗颗宝石般的星星一闪一闪,又多么像小孩子明亮的眼睛!灿烂的群星在雪亮的银河中闪动,多么像大海中闪亮的航标灯。在蔚蓝的天空中,最若人的当然非月亮莫属了。我目不转睛的望着月亮,玉盘似的圆月中,那些模模糊糊的影子,莫不就是桂花树?于是,我又想起了爷爷经常给我讲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我想起了嫦娥,想起吴刚??

“爷爷,嫦娥姑娘在月宫中过得还好吗?”我没头没脑的一句,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好,好!嫦娥姑娘生活得好,我们现在的生活不也是更好吗?”爷爷端着酒杯,笑得合不拢嘴。这是,我拿起酒瓶,高兴地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每人满满的倒上一杯酒,深情地说:“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健康长寿、幸福吉祥,祝福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祖国和谐美满??”

“哈哈——哈哈——”

欢乐的笑声在中秋的夜空久久的回荡。

指导教师:陈继荣

此文发表在《小荷作文网》《小学生优秀作文网》

山村里的笑声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当镇高桥小学六年级 严淑婧

指导教师:陈继荣

哈哈哈—— 这是从我们小山村里传出来的长辈们的笑声;

嘻嘻嘻——

这是从我们小山村里传出来的孩子们的笑声??

笑声,构成了一幅小山村的美丽和谐图!这不:

春天里,正是阳光明媚的季节。美丽的春姑娘送走了寒冬老人,你瞧,大地换上了淡绿的衣裳,麦苗儿青,油菜花儿黄。清清的小河里鸭子高唱“江南春来早”。“嘻嘻嘻??”“哈哈哈??”是什么地方传出来的笑声?原来,是山村里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在为村里的“五保户”王奶奶打扫卫生。王奶奶开心地笑了,孩子们幸福地笑了。 “呵呵呵??别介,别介,一个西瓜算得了什么?”这是什么笑声?我们村“西瓜大王”王叔叔家今年的西瓜又丰收了。“婧娃儿,来,吃一个西瓜,叔叔不要钱,叔叔今儿个真高兴!”我喜不自禁地接过一个西瓜;“李奶奶,您年岁大了,上街买西瓜不方便,这一袋西瓜送给您!”

“大侄子,是不是也送给我一袋西瓜?哈哈??”这快嘴大婶的笑声。 快嘴大婶家是我们村勤劳致富的模范,他们家的小轿车叫村里人羡慕不已。 “别逗了,嫂子。”王叔叔接过话茬,“我还指望哥哥,还有嫂子您帮我推销西瓜哩??”“哈哈哈??”一阵阵欢快的笑声在山村里久久地回荡。

金秋时节,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田野里,是劳动的欢笑声:“大伯,您今年稻子的产量怎么样?”“一亩地就那么两千斤,还过得去吧??哈哈哈??”“轰隆隆??”那是联合收割机在稻田里的欢笑声。

“下雪啦,下雪啦??嘻嘻嘻??哈哈哈??”这是山村孩子们欢乐的叫喊声。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朋友们,你听——

我们山村里的笑声!

点评:这是欢乐的笑声,这是幸福的笑声,这是社会和谐的笑声。小作者重点抓住了小山村四节笑声的特点,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村和谐图。

指导教师:陈继荣

2010-12-26上传荆门教育信息网“学生习作”

此文发表在《荆门教育信息网》《小荷作文网》

我爱奶奶的唠叨

荆门市沙洋县官当镇高桥小学 熊炎芳

“芳儿,上学路上小心点儿,注意安全??”

这是我上学时常听到的一句奶奶的唠叨;

“孙女儿,我的乖孙女儿,今天在学校里表现怎么样?老师表现你了吗?有没有同学欺负你?如果有谁欺负你了跟奶奶我说。??快去做作业,别看电视??” 这就是我每天放学回家时,奶奶常跟我的唠叨。

??

“老头子,今天我可累死了,你也不帮帮忙??”我赶快帮奶奶接过手中的东西,又连忙递给她一杯水。“奶奶,累了吧,快喝口水!”“可不是吗?”奶奶又唠叨开了,“你这是死老头子。”奶奶笑着对着爷爷说,“今天孩子们都要忙农活,早下地收割稻子去了。我上街买菜,你也不去帮帮我??”

奶奶的唠唠叨叨,就如同家里的轻音乐,你那么的动听!

那一天,我放学回家,像一只快活的小鸟儿,嘴里不停地哼着欢快的曲儿,因为我今天得奖了。“是不是有什么开心的事,我的乖孙女儿?”“呶,奶奶,我得奖了!”我举起了手中的“三好学生”奖状,“看把你高兴的!”奶奶笑眯眯地说,“隔壁家你的表姐早已到美国留学去了,你什么时候去呀?”

“奶奶,您??我不理您了??”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奶奶常记着毛主席这句话。你的每次考试成绩是不是都是全班第一位?”奶奶又唠刀开了。

但我细心品味姐姐的话,还是觉得甜甜的。朋友们,我奶奶的唠叨怎么样?是不是有些甜甜的味儿?

我爱奶奶的唠叨!

——《小荷作文网》

指导教师:陈继荣

妈妈的手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当镇高桥小学 欧文婷

指导教师:陈继荣

一双浓眉大眼,一头乌黑的秀发,一脸亲切的笑窜,一双纤纤十指的手——这就是我快四十岁的妈妈。

我为妈妈的美丽而骄傲,我为妈妈的善良而自豪。但是,我更喜欢妈妈的那双勤劳而又温柔的双手。

妈妈的一双手,是勤劳的双手——

这不,天刚蒙蒙亮,妈妈就下地干活儿去了。

你瞧她插秧,行距、株距仿佛是是一条,秧苗儿在她的手中好像变戏法似的,只听见“咚咚”的水声,几乎不见她是怎均分秧苗的。爸爸插秧可老是当“先进”,他总是显眼地摆在妈妈的前边。你想,插秧总是向后退的呀,爸爸能不当“先进”吗? 再说妈妈割谷吧,“唰唰唰??”一把镰刀在她的那双手里仿佛玩魔术一样,随着那动听的“唰啦啦”的优美曲调,被割倒的谷子整整齐齐地放在她的后边。而爸爸呢?这回就是典型的“后进”了,你们瞧,爸爸远远的甩在妈妈的后边,没被放倒稻子好像一条金黄色的长龙。怎么不是呢?割谷总是向前进的,爸爸当“后进”就可想而知了。 你说我妈妈的一双手是不是勤劳的手?

妈妈的一双手,是温暖的手——

当我遇到困难时,只要妈妈轻轻地抚摸下一我的头,我就得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那一回,我的语文期中考试失误了,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家,流着泪告诉了妈妈实情的时候,妈妈微微一笑,用她那双温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没什么,下次再来??”此时,我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泪水止不不住地往下流。

我时时从心底里呼唤:妈妈,我爱您!

——《小荷作文网》

篇三:家乡的糍粑——刘文琴

家乡的糍粑

作者:刘文琴

指导教师:封红润 水城县木果中学

家乡的糍粑

刘文琴 八(2)班

“澎、澎、澎”,不知是隔壁邻居的槌声惊动了我家还是我家的槌声惊动了隔壁邻居,好像整个小村都在打糍粑的槌声中颤动,摇晃。这就是我们家乡过年的奏曲。

爸爸抡着黑里透红的大粑槌,衣服脱了一件又一件,额上汗珠晶亮,口里吐着团团白雾,那样子让人想起“扬眉吐气”。妈妈蹲在石盘旁,有节奏地揉弄着爸爸捶打的糍粑,像揉弄那无尽的乡情。 每每这个时候,隔壁的王阿婆,李二嫂,张大妈总要过门来凑凑热闹。或是捏一团糯米饭尝尝,或是帮着做一阵糍粑。时儿低声细语,时而开怀大笑,像要收藏新年的秘密,又像要撩开新年的快乐。 白白净净的糍粑像银盘,像月亮,也像太阳。

有的糍粑上点着四个小红点,听说那是四季发财的意思。糍粑的形状不仅有圆的,还有方的。糍粑的颜色也不都是白的,还有青色的。听老人说,那象征着山里的日子:清清白白,团团圆圆;山里人的性格:方方正正。

每到年初一,精心制作的糍粑便随着:“恭喜”、“发财”声走向千家万户。送走的是糍粑,打发回来的也是糍粑。整个村子成了糍粑的世界。他们是在比较糯米的白净,还是比较手艺的精巧呢? 夜里,家家火塘边围着一大群人。熊熊燃烧的树枝把小孩儿脸蛋烧成了苹果,在老人们脚掌上熏出铜钱花。

糍粑,你是乡情,你是山里人的日子——清清白白、团团圆圆。

篇四:浓浓的糍粑情

浓浓的糍粑情

?盼呀盼,终于过年了!在我们土家族,过年不仅要吃美味可口的团圆饭,还要吃令人垂涎欲滴的糍粑。那白白嫩嫩的“皮肤”,那香喷喷的“外衣”,便浮现在我眼前。

在我们土家族,过年必须打糍粑。并留有俗语:“过年不打粑,老虎要咬妈。”由此可见,我们土家族打糍粑从古一直传承至今,十分兴盛。

关于糍粑的传说,短小而精悍。纪念牛王爷的节日,也就是牛王爷过年。相传在很久以前,人们种地是靠人拉犁,十分辛苦。这件事感动了上天,玉帝派牛神下凡。牛神来到人间后和人结成了最亲密的朋友,给人拉车、犁地,有时还让人骑在他的背上。人们的劳动强度减轻了,一年还能收获很多庄稼。人们为了感谢牛神,就把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定为牛神的纪念日,并尊敬他为牛王爷,有的地方还为他修庙,每逢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就给他供上人们最爱吃的东西糍粑。在上供时,先将糍粑用菜叶包着,然后递到牛的嘴里.有时候将糍粑贴在你的脑袋上,表示人们对牛的敬佩。这样一代又一代的相传到如今。所以,每当过年,人们照旧做糍粑。

说到糍粑的来历,我又不得不告诉你糍粑的做法。

做糍粑,选一些优良的白糯米,用水淘洗干净,再用清水泡上一阵子,待糯米泡涨以后,用蒸子把它蒸熟,打开锅盖,一阵清香味迎面扑来。只见大人们把热气腾腾的糯米饭倒进一个石磨里,拿来一个

大的木槌,用力地捣,捣得你双手发酸,满头大汗,直到将糯米捣成团,再把它弄出来,扯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像婴儿的脸蛋一样细腻,可爱极了。然后,把它装在一个干净的盆子里。糍粑就大功告成了。

糍粑有很多种吃法,有香面糍粑,水糖糍粑??我们小孩子都喜欢吃香面糍粑,因为这香面是用炒熟玉米、黄豆、芝麻磨成粉加上白糖做成的。取上一团白嫩嫩的糍粑,在香面里面打个滚,白嫩嫩的糍粑就穿上了美丽的“外衣”,一团香喷喷的糍粑便呈现在眼前,使你垂涎三尺。我们迫不及待地抢上一团,咬上一口,口感丝滑,入口即化,黏黏的,软软的,给人无尽的遐想,再咬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然后慢慢咽下去。那滋味甭提了!吃完糍粑,满嘴满脸都沾满了香面,伙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是一阵欢笑。

大人们最爱吃水糖糍粑。做法是把水嫩嫩的糍粑,挂上一层糖浆,纯白色的糍粑裹上一层金黄色的外衣。使人迫不得已地想咬一口。水糖糍粑,咬上一口,甜在心头。

吃饱了奶奶就做几个月亮似的大

家乡的糍粑

糍粑,抹上香面,让我们拿回家品尝。回到家里,妈妈把这些糍粑切成薄片,放在太阳下晒干。每逢过年,拿出来用油炸熟,摆在桌上,一盘美味佳肴就呈现在眼前。美味糍粑叫人百看不厌,百闻不烦,百吃不腻。吃完了,让你回味无穷。

我为家乡有如此美味的糍粑而自豪,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家乡的糍粑,搁不下那份浓浓的糍粑情。

篇五:打 糍 粑

打 糍 粑

打糍粑的原料是糯米。

在豫南,我的家乡光山县,数量不多的糯稻是逢年过节、款待亲朋好友,制作糕点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

糯稻研出的米叫做糯米,又叫江米。一般来说,北方称江米,南方叫糯米,是家常经常食用的粮食之一。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逢年过节都有吃“年糕”的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吃的元宵也是由糯米粉制成的。这年糕也许就类似我们家乡的“糍粑”吧。

记得小时候,每至冬腊月,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置办“年货”,打糍粑则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谚云:……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歼年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灌年酒;年三十,啃肉皮儿……大抵从入冬至来年正、二月,人们都在为准备吃的和享受美食而忙碌着。 这里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家乡的打糍粑。

将糯米洗净淘好,井水浸泡一天一夜,大锅、木甑、干柴烈火蒸熟,趁热倒在石臼(俗称“糍粑窑子”或者“糍粑窝子”)中,每四人一组,轮流用粗木棍击捣。直至将熟糯米捣成黏糊糊的一团紧紧地粘在一起。之所以轮流换班,是因为要趁糯米尚未冷却之时容易捣碎、捣粘;如果冷了,糯米就会结成硬粒,坚硬如铁。也可以用石锤(俗称“糍粑锤子”),每两人一组轮流击捣——一人抡锤,一人用热水浸湿的白布将被粘住的糍粑锤子从糍粑窝子里面拔出来。如此反复击捣,直至将熟糯米捣成黏糊糊的一团紧紧地粘在一起,就算揣熟了。揣熟了的才叫做“一窝儿糍粑”。

无论是用木棍还是石锤击捣,糍粑窝旁边都需要有一人用热水浸湿的白布将粘住糍粑窝的糍粑从糍粑窝子边扯开,叫做扒糍粑窝儿。为了将糍粑打得更均匀,扒糍粑窝儿的人中途还需要“翻窝”——把几十斤重、又软又烫的糍粑团从糍粑窝中提起来再翻过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包括将蒸熟的木甑从大锅上抱起来再倒到糍粑窝中,都是技术活儿,需要专人负责。负责“抱甑”和翻窝的人,不仅身体强壮,力气够大,还需要技巧。

在我们老家,打糍粑是所有办年货中最隆重的一项,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大多数家庭会把打糍粑跟杀猪宰羊这样的活动结合起来,大张筵宴、昼夜不停、大张旗鼓地搞上一两天或者几天。

单说蒸糯米这个环节就有许多讲究:不仅仅是大锅、木甑、干柴烈火蒸熟这么简单。木甑装的糯米达三四十斤,想完完全全蒸熟不容易。木甑要够厚、够结实,密封性好,没有破损;烧火要均匀,烧火的人还要会看火色、看“上气”。中途还不能揭开盖子察看。所以,什么时候才算蒸熟不好把握。这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做得到。既便如此,有时候火烧“僵了头”也会出现木甑中的米有少部分蒸不熟的现象,这是打糍粑的大忌。据说出现这样的情况的,来年家里会有“白事”,而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家庭,往往有老弱病残孕。有经验的老师傅会在木甑上气后支开主人家(大多数主人家也会相当识趣地不去观看)。准确观察后把没有蒸熟的部分迅速挖出来、悄悄地藏好带出去扔到水塘里喂鱼。因此愈是加重了“打糍粑”的迷信色彩。

糍粑揣熟了,成了糍粑团儿,还要“做糍粑”。将打好的糍粑团扔在提前备好的案板上,用糯米粉磨成的糍面作粉(俗称“糍粑铺子”)把糍粑团扯开铺平做成“糍粑扇子”。把糍粑扇子切成小块儿就是成品糍粑。成品糍粑的厚薄取决于木甑的大小或者案板的大小,也可以由制作“糍粑扇子”的人根据主人家的要求决定。每窝糍粑大约需要四十斤糯米,通常主人家在泡糯米之前已经计划好打多少窝儿糍粑。

木甑一甑甑蒸熟,打糍粑的一窝窝击捣,做糍粑的一扇扇垒起来,直至完工。

糍粑没有打完是不能开饭的。如果饿了,参加打糍粑的人,特别是主人家或者邻里来串门的小孩子,会在木甑刚倒到糍粑窝时吃“糯米粑”,热气腾腾,香糯可口;还可以在打到中途时吃“糍粑粑儿”(还有米粒没有捣碎的糍粑),别具风味。

一般说来,打糍粑需要十人左右。打糍粑完工后,主人家会做一顿丰盛的酒饭招待参加打糍粑的人,包括邻里来串门的小孩儿。

第二天,主人家会在糍粑尚未结牢之前,用菜刀把糍粑扇切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大小一致的小块儿,然后放在大瓦缸中用“腊水”(立春之前的井水)浸泡。这样能保存好几十天甚至几个月不变质。

打糍?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话闶窃诹⒋褐埃⒋褐蟮乃ㄋ壮拼核┙蒴亵尾灰妆4妫芸炀突崴岢簟?/p>

打糍粑的历史究竟有多长久?小时候我曾就此事询问过不少老人,结果是谁也说不清。如今,打糍粑这种近于古老的手工技艺已经快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费时费力不说,还有许多的讲究甚至忌讳。打糍粑的技术早已经与时俱进了。现在,有人发明了打糍粑的机器,机械化代替了手工操作。或多或少,随时随地都可以打糍粑,吃多少就打多少,实在是太方便了。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