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关于蒲松龄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6:21:02 字数作文
关于蒲松龄的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由蒲松龄(狼)想起狼》作文教案论文

《由蒲松龄的(狼)想起的狼》作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和交流,学会寻找并搜集作文的素材。2.通过辩论,学会看待和处理问题的办法,并能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3.学会利用好手边的作文素材,完成一篇文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搜集作文素材的来源;2.通过辩论,辩证地寻找符合自己观点的理论和论据。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背诵蒲松龄的《狼》导入)在刚刚学过的蒲松龄的《狼》一文中,狼给我们的印象是贪婪(“缀行甚远”)、狡诈的(“目似瞑,意暇甚”),除此以外,我们还了解到有关狼的什么知识呢?今天我们就来对狼这一动物作个小小的研究。

二.交流并讨论

1.说起狼,同学们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许多关于狼的故事或者成语、谚语。请说说你所熟知的关于狼的故事或者成语、谚语。(课前自主积累)(同学们之间进行互相交流)

2.向同学们介绍:除了我们的中国有许多关于狼的生动形象的描述,其他国家的语言中也有许多关于狼的形象化说法。(老师展示)比如英语中就有这样的说法:

the death of wolves is the safety of the sheep.(狼死羊安。) the wolf may lose his teeth,but never hisnature.(狼的牙齿会掉,本性却改不了。)

3.同学们能否从刚才交流有关狼的故事、成语、谚语中看出狼历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互相讨论)

小结:狼的特点(贪婪、凶残、狡猾??)

4.对于这种动物,人们又会产生怎样的态度呢?

小结:(惧怕、厌恶、憎恨??)

5.然而,我们课本上学习的那篇毕淑敏的散文对狼的态度却与众不同,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对狼表现出怎样的感情?(称赞母狼的智慧)

6.母狼的智慧到底表现在哪里?

学生自主讨论并用笔在书中标出。

“狼带着小狼过河,怎么办呢?要是只有一只小狼,它会把它叼在嘴里。若有好几只,它不放心一只只带过去,怕它在河里游的时候,留在岸边的子女会出什么事。于是,狼就咬死一只动物,把那动物的胃吹足了气,再用牙齿牢牢紧住蒂处,让它胀鼓鼓的好似一只皮筏。它把所有的小狼背负在身上,借着那救生圈的浮力,全家过河。” “有一次,我追捕一只带有两只小崽的母狼。它跑得不快,因为小狼脚力不健。我和狼的距离渐渐缩短,狼妈妈转头向一座巨大的沙丘爬去。我很吃惊。通常狼在危机时,会在草木旺盛处兜圈子,借复杂地形伺机脱逃。如果爬向沙坡,狼虽然爬得快,好像比人占

便宜,但人一旦爬上山坡,就一览无余,狼就再也跑不了。” (用智慧帮助全家过河。在万般无奈下,骗过老猎人,以自己的死换孩子的生。)

7.文中老猎人说“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猎人如是说,”仅次于人的聪明的动物,是狼,是北方的狼。南方的狼是什么样,我不知道。不知道的事不瞎说,我只知道北方的狼。”

8.刚才我们所讨论的对狼的态度都带有一定的情感倾向,我们来看看科学家又是怎样来描绘狼的?为同学们找到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狼”词条,向同学们进行展示。由此,很简单,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科学家和文学家的不同之处:科学家一般总是尽量把自己的感情色彩降到最低限度,科学地、客观地描述事物,以便读者能更清楚更真实地了解这些事物。

9.(课外延伸)向同学们介绍姜戎的《狼图腾》这本书并展示书中最精彩的一段:

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一狼族中的友爱亲情一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一一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进而思考人类历史中那些迄今县置未解的一个个疑问: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深层原因?历史匕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

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于是,我们不能不追思遥想,不能不面对我们曾经辉煌也曾经破碎的山河和历史发出叩问:我们口口声声自诩是炎黄子孙,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华厦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是否将从此揭秘?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同学们写出一两段对这个片段的看法和见解的话,并自由地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辩论

1.从小家长和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个“好孩子”。能获得“好孩子”这一殊荣的,或者像羊羔一样温驯,或者像小牛一样憨厚,或者像兔子一样谨慎,像小鸟一样依人。如果现在要求我们以强悍的姿态去做一匹狼,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我们来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按观点的不同,将全班同学分为正、反两方。双方各选派三名代表组成辩论队)

2.辩论的程序:

第一阶段:双方主辩手对各方的观点进行陈述,时间各3分钟。

第二阶段:自由辩论,每位参辩队员均可自由发言,时间为10-15分钟。第三阶段:双方主辩手进行总结性发言,时间各3分钟。第四阶段:辩论主持人作评论,并宣布辩论结果。

四.总结深化

1.今天的这场辩论不在于分出谁胜谁负,关键是就如何看待和处理问题,应当从中受到一点小小的启发。(请同学谈辩论后受到的启发)

2.今天这节作文课,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对“狼”的探讨,学会辨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同时,我相信,同学们在查阅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一定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甚至还有异想不到收获!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多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探索、研究。

(四)布置作业

根据同学们之间的讨论,课后并查阅更多相关的资料及其文学作品,写一篇关于狼的小文章。

(五)板书设计(略)

篇二:蒲松龄高考作文

蒲松龄的自白

躺在病床上的柳泉老人,奄奄一息,浑浊的双眼瞅着挂在墙上的自己的画像----身着官服,正襟危坐,抑郁的目光正视着前方。黝黯的油灯旁放着自己病前校阅过多遍的《聊斋志异》文稿,那可是自己平生心血所系呀。他闭目微叹一声,“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想当初,我天资聪颖,跟随墅师博览群书,十七八岁时,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老杜壮志我也有过的,风华正茂的我早就设计好了我的宏伟蓝图,金榜题名跨入仕途,伴君左右共商国策。初入考场,三战三捷,华文妙章得到学道施闰璋老先生交口称赞,文名一时不胫而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少年心事当拿云”我蒲某人有的是才气,靠几篇文章博取一官半职,又有何难?到那时,取舍行藏在我,上可报效国家,下可安抚黎民,光宗耀祖,家族门楣生光,读书人心事莫过于此。所以,我对科举近乎痴狂,参加科举应试那就是我整个的天地。

孰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此后数十年,文运不畅,科场蹭蹬,昔日才子却在孙山之后,蟾宫折桂化为泡影。三十余年,我困顿场屋,科考之余,舌耕糊口,人生沧桑,世态炎凉,耳濡目染,触我衷肠。闲来命笔,鬼狐花魅,亦真亦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积日多,遂整理成集,名之曰《聊斋志异》。对科举痴迷以致近乎疯狂的我死去了,冷坐萧斋,青影孤灯,矢志不渝以着孤忿之书的我被激活了。

入仕无望,古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已失其一,随波逐流,诚所不愿,所可安慰者,身后几卷破书而已。除《聊斋志异》之外,诗文,俚曲,农谚,皆是些不入流的玩意儿,后总汇入《聊斋文集》。当年一纸聊斋,风行海内,几令纪晓岚大学士《阅微草堂笔记》减价,也算聊补立言之憾了。

72岁那年,我花钱捐了个贡生,了却了我多年之夙愿——我骨头里还是希望做官的。一顶乌纱,数卷残书,孰轻孰重,我已懒得再想,留与后人评说吧。

我累了,又一次眯上眼,几行清泪潸然而下??

当谢霆锋遇上蒲松龄

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夜渐深,月渐寒。留仙伏案而作:“花仙狐女,美丽多情。”

月流窗台浸面寒,烛闪桌台引梦来。

“公子莫惊,小女子乃先生门前松树所化,小字冰凝,知公子对鬼神狐妖尤为相怜,特现身相见。为报公子对吾等鬼怪花妖之珍赞,特引公子至公元2011年游玩一趟。” 梅花裹雨门前过,玫瑰动情河边开。

“此乃何处,河边月季丛生?”“公子已到2011年,妾将引汝至影视城,‘聊斋四之香玉’正拍摄于此地,现当红艺人谢霆锋在其中饰演黄生一角。”“是要去见一名戏子?”“公子可以这么理解。”“看,前方眉目凌锋之人便是黄生的扮演者。”“此人面无红色,瘦而骨凸,莫显一丝富贵之相,怎演的了黄生一角?”留仙在心中嘀咕。

“听说阁下将饰演黄生?”“确实。你呢?很有古装感觉。”“在下蒲松龄,字留仙。”“哦?剧中还加了作者的戏份??这一出戏我还不知道呢。”“阁下可有信心演好一位人夫、人父、人友?”“你是问戏中,还是戏外?戏中黄生乃单身书生,与原著故事背景不同,看来你还不知道。有妇之夫,有子之父,在外面与鬼狐有交,实在令人鄙视,无法令观众正面看待这一段人妖之恋,收视率一定不高。”“阁下言语要思而后出,黄生乃有才有情之士,岂为公子所言可鄙之徒?有妻有子,又何尝不可再起爱恋?男子三妻四妾,那又何妨?”“你想想,把老婆孩子丢在家中,终日在外和狐妖仙怪谈情说爱,缺乏基本的家庭责任感,实在令人不齿!”“公子切莫胡言,黄生乃一寂寥书生,舍读室中,对香玉一见钟情,依旧不弃糟糠之妻,岂可妄加诋毁!”

“大哥听过我的《终点站》没?”“不知何曲?”“歌词唱到:‘我甘愿为你不做单身汉,流浪到了终点站,快乐每天都浏览,感谢彼此心中的爱,一起不孤单。’既然已经到了终点站,为什么还拈花惹草?只要心中有爱,怎么会寂寥?不过是一个爱慕妖之艳媚的好色之徒!我也是一位人夫、人父、人友,但绝不会做出弃妻弃子的蠢事!很多年前我曾讲过:如果我知道我的偶像人前拿本书,背后吸烟说粗口,我会记住他,我会憎恶他。大家眼前的我是怎样,背后就是如此。黄生太虚伪,就是伪君子!我妻子和我,从出道至今经历了种种风雨:妻子的不雅照曝出,我没有责骂过一句。每个人都有他的过去,我做错的或许比她多,我不会因为这而抛弃她,因为我爱她。

关于蒲松龄的作文

“黄生太懦弱,对现实的情感不专一,去找那些超自然的情爱。想必是蒲松龄他自己太花心,太懦弱了!”

“你太妄言了!留仙乃一辈读书人,写书乃明志,作文乃书愤,构事乃传情,揭露黑暗,批判邪恶,向往真情。”“大哥别急,我只是讲黄生,关于蒲松龄也只是我的臆测。我知道他的很多作品还是很有内涵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只是他对感情的态度及观念实在叫人不能接受,要不编剧也不会改原著啊,老兄既然出演这一角色,就尊重剧本,不要偏激。”“什么演一角?我就是蒲松龄!你口出狂言,还不知悔改。”四周一片大笑:“天啊,这人太入戏了!神经了??非讲自己是蒲松龄??”

油干灯光忽灭,挥手笔落断折。

一梦醒来,月依旧,梅不知何时落;人依旧,妻不知何时入。一件大衣从后披来:“相公,别太苦着自己,不早了,就寝吧??”

“带他梦游一趟未来,可错了?”冰凝独自喃喃道,“爱情永远是两个人的事,由古至今不变,愿君珍视眼前人。”

篇三:读蒲松龄《聊斋志异》有感 情感散文

偶然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窗外北风呼啸,窗内一灯荧然,拥被细读,不单有雪夜闭门读禁书的感觉,还有奇特的感受,仿佛置身古色古香的世界,沉浸在《聊斋》美妙无比的虚拟爱情里,在蒲松龄的抚慰下,自己的心灵在慢慢澄清。

我觉得,蒲松龄是个寂寞的人。读过村上春树,看过王家卫的电影,不知怎么回事,总把这两人搅在一起,而这俩男人又让我想起蒲松龄,这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男人,寂寞竟如此相像。可见,历史和人总有些惊人的相似,不同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境遇而已。

《聊斋志异》应当是写给天下失意人所读的,“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意人恐怕不喜欢,因为那是一个寂寞男人的白日梦,与富贵荣华不扯边。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写道: 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对村上春树的小说,就不再赘言了。我常想,如果让王家卫去拍村上春树,一定会好看,他们都表现了都市人很时

尚、很白领、很自由的生活,且那种体面的生活背后,都有着一种无法摆脱的格式化的宿命。他们有同样的繁华人生,同样的生活悲欢,而这些人,也有着同样的无所适从,同样的渗入骨髓的寂寞和无法沟通的感受。透过王家卫的《重庆森林》,我们读到的是现代版的《聊斋志异》,只不过这是个现代人的白日梦而已,王菲则饰演了现代版的花妖狐魅。当王家卫通过梁朝伟之口说道:“每一次回来,都会有一个新的希望在等待自己。”我们所听到的,也只是这个寂寞男人聊以自慰的内心独白。

喜欢这样想:让村上春树,王家卫和蒲松龄聚在一起,谈谈对寂寞的感受,一定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蒲松龄会大发感慨:“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村上春树会继续自己的那一套处世哲学:“我的人生是我的,你的人生是你的。只要你清楚自己在寻求什么,那就尽管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别人怎么说与你无关。”而王家卫,会让自己的电影去说话,他会让我们“暂时地靠在电影的肩膀上,安全地,无性别地,尽量靠近那个我们再也无法回去了的地方”。

面对春江花月夜,我想,他们一定会吟诗,开怀痛

饮,直饮得酩酊大醉,直饮到东方既白??

他们有可能会想起那个一千三百多年前“兖州兵曹”小吏所写的一首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篇四:从《司文郎》看蒲松龄的文学批评意象

从《司文郎》看蒲松龄的文学批评意象 作者:丁修振

来源:《蒲松龄研究》2013年第02期

摘要:《司文郎》是《聊斋志异》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小说,反映了蒲松龄对科举取士和读书作文的基本态度,是其文学批评思想在小说中戏剧性的阐释。这篇小说蕴含了蒲松龄以“香”为标准的文学批评,体现了以嗅觉与味觉并举的通感现象。另外小说还体现出蒲松龄的传统儒家文学批评态度。

关键词:司文郎;蒲松龄;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少年负才,十九岁应童子试,受知于施润章,取县、府、道三试第一,“名藉藉诸生间”;后来却屡试不中,一生困于场屋。他倾心于《聊斋志异》为主的文学创作,“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 [1] (P1034)文学创作成为他理想人生追求的延展。 文学创作与科举入仕始终是蒲松龄主要的人生努力方向,因此要了解蒲松龄人生的心路历程,离不开《聊斋志异》中以科举为题材的作品,其中《司文郎》这篇小说具有典型的意义和价值。它是作者在文学创作中期对自己多年科举屡试不中的真实心理写照,作者用近于荒诞的故事情节,戏谑而辛辣地讽刺着科场考官,细细读来发人深思,盲僧果能以鼻视文,啖紫菌能使人启智?这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其实蕴含着十分丰厚的文学批评意象。

一、以“香”为核心的文学批评意象

《司文郎》一文中最为奇幻的是盲僧以鼻嗅文字之香,以此来判定文字的优劣,从正常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确实令人匪夷所思。纵观中国文化,离不开“香”这个意象,“香”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在文学层面上,以屈原的《离骚》为主体形成了以“香草美人”为体系的人格意象和文学批评意象,所以朱自清在《经典常谈》曾说: “?香草美人?从此便成为政治的譬喻, 影响后来解诗、作诗的人很大。” [2] (P81)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香”的文化传统如同文化基因植入了中国文人的血脉,“梅、兰、竹、菊”成为君子人格的象征,受到读书人的推崇,特别是“兰”以自身的幽香,被誉为“香祖”,养兰闻香、焚香品茗成为读书人的雅好。作为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蒲松龄也不例外,他在《贻李希梅》诗中写到:“青青蕙兰草,结根在岩穴。佳人怜幽芳,采之佩玉玦。玉玦尚可把,幽香不可掇。” [1] (P1663)蒲松龄喜好香草,更将“香”运用到创作中,如“花无觅处香盈谷,树不知名翠作堆。”(《重游青云寺》)“竹溪水暖流春恨,梅阁香寒解宿醒。”(《希梅斋小饮》)等等。最为典型的是长诗《和张邑候过明水之作》,此诗连用八香,可谓香极。

楼台近接绣河阳,菱芡风来水气香。

一朝桃李满河阳,李杜风流翰墨香。

葵蒮有心解向阳,况闻骚雅散幽香。

般河百里遍春阳,才子鸣琴政绩香。

百脉泉生白山阳,野田早发青莲香。

小结茅庐孝水阳,邮亭初接令公香。

此身真似雁随阳,召杜欣传姓字香。

夏树萧森翳夕阳,山亭野草静含香。①

蒲松龄喜好“香”,不仅将“香”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还创造了一个以鬼、狐为主角的奇幻生香的小说世界,在他的小说里,鬼、狐大都温情善良,有着兰花一样的品行,充满着瑞香之气。

“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 [3] (P227)蒲松龄在《司文郎》中让盲僧焚诗文以鼻辨识文字的优劣。“每焚一作,僧嗅而颔之曰:?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此时瞽僧以脾受之,“余杭生未深信,先以古大家文烧试之,僧再嗅曰:?妙哉此文!我心受之矣,非归、胡何解办此!?” ①

盲僧以心、脾感受到好的文章,即所谓的沁人心脾。沁人心脾一般用以形容文学等艺术作品给人的美好感觉。在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4] (P139)蒲松龄在创作构思中,以瞽僧嗅文,以香为批评标准,以心、脾作为文章批评的客观依据,从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绝非妄作和胡想。与蒲松龄同时代的文坛领袖钱谦益在《有学集·香观说书徐元叹诗后》的论述与蒲松龄的观点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由此看来,以“香”为文学批评的标准也绝非偶然。 余老懒不耐看诗,尤不耐看今人诗,人间诗句,聊一寓目,狂华乱眼,蒙蒙然凭几而卧。有隐者告曰:“吾语子以观诗之法,用目观不若用鼻观。”余惊问曰:“何谓也?”隐者曰:“夫诗也者,疏瀹神明,洮汰秽浊,天地间之香气也。目以色为食,鼻以香为食。今子之观诗以目,青、黄、赤、白,烟云尘雾之色,杂陈于吾前。目之用有时而穷,而其香与否,目固不得而嗅之也。吾废目而用鼻,不以视而以嗅。诗之品略与香等,或上妙,或下中,或斫锯而取,或煎笮而就,或熏染而得。以嗅映香,触笔即了,而声、色、香、味四者,鼻根中可以兼举,此观诗方便法也。”余异其言而谨识之。[5] (P122)

文章有上妙,或下中,与日常所用的香具有一样等级的分别,而与香相对应是臭,臭味我们自然不喜欢闻,而文章有臭味,自然不能以心脾受之,盲僧以鼻嗅余杭生文章烧成的灰,“咳逆数声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膈。再焚,则作恶矣。?”至于余杭生老师

的文章则更不能嗅闻,臭得令人难以相容,以至于盲僧说:“此真汝师也!初不知而骤嗅之,刺于鼻,棘于腹,膀胱所不能容,直从下部出矣!”余杭生老师的文章从盲僧的鼻口入腹腔,又由膀胱自下而流出,可见文章乃是下流之作,此比喻既形象又简单明了,使人忍俊不禁。 蒲松龄的文学批评没有学究般的酸腐气,不用满口之乎者也地去穷举文章的好与坏,而是用诙谐而辛辣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向世人展现,其构思之巧令人叹服。

二、由“香”及“味”的文学批评意象

在蒲松龄看来,“香”是文学的评价标准,蒲松龄在著作中频用“香”字,却没有提出香自何来,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文字自有香气,有香味鼻子便易察觉,“况闻骚雅散幽香”便是对这一现象的说明。所以蒲松龄将香通用到其它的方面,如“翰墨香”、“水气香”、“政绩香”等,这其实是感觉的转移,古人也曾流传李白“梦笔生花”。笔可生花,是文学特有的一种意象,梦笔生花,花自有香,代表着诗文奇丽。另外,佛教认为六根可以互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殓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 [6] (P167)古人受佛教的影响,将六根互用的思想运用到文学中来,所以钱谦益又讲“此六根互用,心手自在法也。”(《后香观书介立旦公诗卷》)。

这种文学现象是文学的通感现象,钱钟书先生对通感现象阐释得十分清楚,他认为“中国诗文里,偶而碰见一种描写的手法,古代的批评家和讲修辞学的人似乎都没有拈出。”他进而提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一种通或者交通,眼、耳、鼻、身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7] (P255)

在《司文郎》中盲僧以鼻代目,嗅觉与视觉交通,互为功用。在中国的文学批评中味觉与视觉相互功用,钟嵘有“滋味”之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故云会于流俗。” [8] (P107)《司文郎》中盲僧及登州宋生都没有提到“滋味”这一批评意象,而现实生活中蒲松龄是颇具生活情趣的人,他曾写鲁中地区日用主食——煎饼。“若夫经宿冷毳,尚须烹调,或拭鹅脂,或假豚膏,三五重叠,炙赙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煎饼赋》)。蒲松龄竟能将普通的煎饼写得唇齿留香,将文字当作生命看待的他想必更看重文字的滋味,“沐烟露之余采,敢作阳鱎;承齿颊之遗芳,爰同贺燕”(《题时明府馀山旧意书屋》)。香味来自生活,也来自于文字,蒲松龄在《司文郎》中未显写滋味,却隐写滋味,还反其道去进行小说的写作。

“王大悦,师事之。使庖人以蔗糖作水角,宋啗而甘之。”宋生以水角的滋味为“甘”。“香,芳也。从黍从甘。《春秋传》曰:?黍稷馨香?。凡香之属皆从香。” [9] (P330)这是味觉的甘,即是香。宋生临别时对王生说:“此餐可饱三日,吾以志君德耳向所食都在舍后,已生菌矣,藏作药饵,可益儿慧。”此处说王平子德行高,所以都放在屋后面,因此依照蒲松龄的《和张邑侯过明水之作》的提法,可以称王生德行为“德香”。故宋生因王平子的德香之故,将甘香的水角变为鲜香的紫菌。蒲松龄还赋予这鲜香之物以更大的用途。“生(王平子)二

子,其一绝钝,啖以菌,遂大慧。”鲜香的紫菌被王生的一个呆儿子吃后“大慧”,读书作文开始有了文字之香。

好的文章经品评后使人感觉有滋味而回味无穷,而在蒲松龄的笔下,食物的香与文字的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的确是蒲松龄匠心独运的一个创举。看似不经意之笔,举重若轻地隐含着文学批评的思想,耐人寻味,诚如王士禛所言“聊斋文不斤斤宗法震川,而古折奥峭,又非拟王李而得之,卓乎成家,其可传于后无疑也。”(《题聊斋文后》)

三、由“香”及“人格”的文学批评意象

《司文郎》是作者心路历程的重要写照,宋生俨然是蒲松龄的化身,“少负才名,不得志于场屋……幸相知受,故极力为他山之功,生平未酬之愿,实欲借良朋一快之耳。” 他科场失意而不失志,寄情与文字之交,“楚江幽草,任吊千秋……闻骚雅之士,辄至系夫梦魂;耽文字之交,直将依性命”(《钟圣舆以〈宪副公传〉见示,即索诗,因赋此》)。他教书写作,笔耕不辍,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精神,王士禛曾指出蒲松龄的文学渊源,在评《清韵居记》中说“得《离骚》之神”。蒲松龄也确实喜欢屈原,“离骚欲读羞名士,山水之间见醉翁”(《九日同王如水登高时定甫欲北上》)。“寒更风露送微凉,一曲离骚夜未央”(《寄刘孔集》)。对屈原的喜好和自身的际遇,使蒲松龄具有了“香草美人”般的内在人格追求,他在给好友李希梅的诗中称:“玉玦尚可把,幽香不可掇”(《贻李希

梅》)。便表明自身人格如同香气一样,是不可能让别人拿去的,正是这样的人格追求形成了他孤愤、雅正、绮丽的文学风格,这些内在的风尚反过来又影响着他对文学的批评。

宋生出场便让人感觉不俗,有一股清正之气,“白服裙帽,望之傀然。”而余杭生“生居然上座,更不撝挹。”两人的人格修养一出场便有很大的差别,文中余杭生的狂傲与王平子的谦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盲僧对余杭生的讥讽使人备感痛快,此时宋生并未浅薄地去奚落余杭生,而是对王平子以真切的教诲:“凡吾辈读书人,不当尤人,但当克己。不尤人则德益弘,能克己则学益进。”“此可知冥中重德行更甚于文学也”。但明伦为以上文字作注说“平心静气,此为上乘。”“德弘学进可到”。宋生的这些话,无异于蒲松龄的文学批评观,文章要注重道德,不能急功近利,要提高修养,更不能怨天尤人,但明伦的话点出了蒲松龄文学观的总体取向。

蒲松龄曾称:“抑且由此学问可以相长,躁志可以潜消,于文业亦非无补。”(《郢中诗社序》)多年的科举未仕,蒲松龄虽然也对科场的黑暗有所抨击,但始终保持着自有不盲阅卷官的乐观态度,他更认为自是修行还不到的结果,他要以人格修养为学问文章的基础,让自己修行不懈怠。此观点虽然是迎合科举的需要,却表现出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对读书作文的态度,确也是为文的基础,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支柱,也是儒家传统的文学批评观的再表达。“司文郎”是掌管文教的官员,所以宋生自称“万一幸得此职当使圣教昌明。”小说中出现了孔圣人“宣圣争之乃得就”,委派宋生为梓潼府司文郎,最后文尾又有一个完整故事结局,使蒲松龄的文学批评思想臻于完美。“(王平子)后以故诣金陵,遇余杭生于旅次,极道契阔,学自降抑,然鬓毛斑矣。”余杭生自此文运而止,仍是举人身份,他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所以变得勤奋

和谦让了,但人却已暮年,于文业无补。异史氏的话便是蒲松龄的思想:“余杭生公然自诩,意其为文,未必尽无可观,而骄诈之意态颜色,遂使人顷刻不可复忍。天人之厌弃已久,故鬼神皆玩弄之。脱能增修厥德,则帘内之刺鼻棘心者,遇之正易,何所遭之仅也。”

究竟文章要从道德中来,人格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气韵才能天成,文采自如宋生般语出妙珠,不假思索,不用求以笔札,能使文章有香气,有味道。清人赵翼也曾言:“今摘取古来佳句沁人心脾者,随所得笔之。” [10] (P171)纵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及其诗文著作,在风格上也是错彩镂金,气韵天成,可见蒲松龄的文学批评思想和创作思想是一致的。

蒲松龄注重人格的修养,怀有一颗传统儒家读书人救世的心,在《聊斋志异》中《瞳人语》、《考城隍》、《曾友于》、《湘裙》等许多小说表达出了“正心”、“立身”、“齐家”的思想观念,这些都可以作为蒲松龄文学批评观点的注脚。当但明伦面对先生对其喜读鬼狐的责问,出语而成:“不知其他,惟喜某篇某处典奥若《尚书》,名贵若《周礼》,精峭若《檀弓》,叙次渊古若《左传》、《国语》、《国策》,为文之法,得此益悟耳。” [11] (P12) 从以上来看,蒲松龄的文学批评观是建立在以儒家传统的诗教传统基础之上的,这与清初主诗教、重学问的文学批评风尚具有一致性。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之书……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1] (P1035)蒲松龄苦心孤诣地进行写作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其挚友张笃庆在《荅蒲柳泉来韵》中称“君自神仙客”,王士禛曾评价蒲的诗作“近古”,“缠绵艳丽”,认为其诗文具有化工之韵的极高评价,而蒲松龄颇为自谦“松留心风雅虽固有年,然东涂西抹,其实无所师授”(《复与王司寇》)。先生一生虽困场屋,而《聊斋志聊》名扬天下,文采百胜于功名。综上可见,《聊斋志异》是经过蒲松龄殚心竭虑艺术加工后的心血结晶,绝非道听途说写鬼写妖的简单记录,其中蕴含着他对艺术的感悟以及创作手法的诸多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不可不察。 参考文献:

[1]盛伟编.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2]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冯国超.荀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周锡山.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5]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品[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6]弘学.楞严简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2

[7]钱钟书.钱钟书散文·通感[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篇五:关于蒲松龄的小故事

《蒲松龄骂贪官》

有一天,蒲松龄乘船外出,同船有一位木匠、一位农夫和一位当官的。那个当官的其实是一个贪官,可他还喜欢在人前摆谱,上船后,自以为有才,提出要对诗,谁对不上来,就要替大家付船钱。

说完,那当官的就抢先吟出一首: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家同旁绫缎纱,若非朝廷官宦家,谁人能穿绫缎纱?吟完后得意洋洋地看着大家。

木匠一点也看不惯那当官的模样,他接口吟道:三字同头庙廊库,三字同旁檩椽柱,如果要修庙廊库,怎能离了檩椽柱?

船夫也很不齿那当官所为也吟道:三字同头大丈夫,三字同旁江海湖,不是男人大丈夫,何人能识江海湖?

农夫一旁更是怒火中烧,他直接骂道:三字同头屎屁尿,三字同旁稻秫稷,畜生吃了稻秫稷,当众拉出屎尿屁。

蒲松龄也接口痛快淋漓地骂道:三字同头哭骂咒,三字同旁狼狐狗,百姓声声哭骂咒,只因当道狼狐狗。

那贪官听完,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十分懊丧,只好乖乖地给大家出了船钱,船一靠岸急忙灰溜溜地跑了。

蒲 松 龄 妙 对 范 文 程

清顺治年间,顺治帝想更好地笼络人心,运用“以汉治汉”战略,拟采纳一般汉臣的主意,开科取士,特别授意致仕老臣范文程,在京效开了家文昌客栈.客栈大张揭贴,声言凡来住宿者,只要能对出店主下联,吃饭、住宿均不收钱,还奉送十两纹银,意在暗中发现人才。

蒲松龄来到文昌店,一来想刹店主的狂傲,二来想赚几两纹银糊口。

他到客栈时,正值天降大雨,店内范老先生见蒲松龄进门,就张口出联:“大雨挡行人,谁做相公之主?”蒲松龄放下雨伞,抱拳作揖:“苍天欲留客,君为在下的东。”范老先生微笑点头,遂摆下酒席,给蒲松龄接风。

蒲松龄喝酒是海量,从申末喝到戌初,居然不显醉意。这时,恰好范的表弟从重庆来访表兄,范即出对:“表弟非表兄表子;”蒲松龄抹抹嘴:“丈人是丈母丈夫。”范文程紧续一联:“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蒲松龄紧斟一杯接上:“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双方一递一对之间,外面传来了三声梆子响,范文程想提前告辞:“听谯楼,叮咚已到三更三点;”蒲松龄酒兴正浓,高举酒杯:“猜几码,咕唧正好一口一杯。”散席后,店小二用灯笼送蒲松龄回房歇息,范见灯笼光线暗,立撰一联:“旧纸黑灯笼,火星照明;”蒲松龄打个饱嗝,手指范文程头上的道冠:“白头乌道冠,太岁当前。”范文程哑口无言,只好互道晚安。

第二天一早,蒲松龄向范文程辞别,范文程取出纹银十两仍不甘心,又吟一联:“搜尽床头,只剩纹银十两;”蒲松龄心中畅快,索性嘲谑一句;“看清戥子,只怕还差三分。”范文程把银子丢给蒲松龄,两手一挥;“如此恶客,快去快去。”蒲松龄双拳一抱:”这样贤东,再来再来。”

蒲松龄高高兴兴地打道回府,哪曾想,范文程却向顺治帝告他“恃才疏狂”,理由就是那“大邦大国大明君”。顺治帝本想把蒲松龄下狱,碍于联对之间,口说无凭,便口出圣旨:“永不录用”。可惜蒲松龄蒙在鼓里,被稀里糊涂地压抑了一生.。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