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韩信忍辱负重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4:32:24 体裁作文
韩信忍辱负重的故事体裁作文

篇一:忍辱负重

忍辱负重

一本好书 一种人生

灿烂的笑脸 笑看人生

学子之时,曾拜读过司马迁的佳作“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当时懵懂知其表义,不知深层涵义,随着这些年社会闯荡,慢慢悟透其中的道理。苏轼也曾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韩信当年胯下之辱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历史上不乏

忍辱负重之人,周文王忍受了被纣王囚于商并逼食亲儿之肉的屈辱,越王勾践忍受吴王夫差的种种凌辱甚至是舐屎之辱,史学家司马迁受到宫刑奇耻大辱??

从古至今,富贵但没有出名的人很多,卓异而扬名立万的人也有很多。孟子也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心,曾益其所不能。”归结起来,就是忍得屈辱,才能成就大事。能够忍受“胯下之辱”,远非易事。“胯下之辱”的典故告诉我们:无论是欲成大事的伟人,还是普通的有志之士,当时机尚未成熟之际,他所能做的事情就只有忍耐而已。

我曾很庆幸加入****行列,也很庆幸自己的思想远见,更庆幸自己的无能为力成为别人的笑柄。我不想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他们的思想。不幸中的万幸,我也没有如韩信忍受着耻辱从屠夫胯下爬了过去。当人用你擅长的东西来击败你时,形象点就是指《天龙八部》中的莫容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斗转星移大法,这是精神层面上的“胯下之辱”。远非身体侮辱来得具体,也只有身临其境,才会体会灵魂毁灭般的侮辱,这样你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我很恨我自己,没有坚持行动跟思想的高度一致。细节犯错屡教不改,细节决定成败啊!!盲羊补牢,未为晚也吗??我很恨我自己,一而再而三的撞墙,周瑜打黄盖,毕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我的属于一个犯贱一个找碴。眼睛容不得半点沙子,“屋宇拳打”,也会声东击西。我很恨我自己,就算是稀牛屎也要扶上墙。忍辱负重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曾很自豪自己的哲学修为,写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省略了)

我曾很自豪自己的觉悟和思想理论,但在实际社会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因为理论跟实践没有很好的衔接。曾写过一些类似上面的“傻逼”文章,也得到过一些“忽悠”。但苍白的文字,抵不过半点马虎。因为有人用口述“斗转星移大法”把你攻击的体无完肤。我再也不敢写这类文章了,只敢老老实实做事,明明白白做人。紧记李总理的九字方针“走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作者:遨游逸侠

篇二:(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思想家成长故事_忍辱胯下成大事韩信

韩信是淮阴人,是秦汉之际的著名大将,天才军事家。

韩信自幼家贫,但喜好读兵法,不愿下地劳动。行为操守又不很好,所以,他没能被推荐做一个小吏,又不能经商谋生,就常常跟着别人混点吃喝。人们大都厌烦他。有一次,他在一位亭长家里寄食了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深为苦恼。一天,吃饭的时间到了,韩信又像往常一样前去,却发现亭长的妻子并没有准备他的食具。韩信知道了她的意思,愤然离去,再也没回去过。

一天,淮阴县的屠夫中有一少年嘲讽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很高大,又喜欢佩带刀剑,但实际上你非常胆小。”众人都羞辱韩信,其中一少年说:“你如果不怕死,就拿刀刺我;你如果不敢刺,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韩信手握剑柄,心中十分愤怒,真想拔剑杀了这个家伙。但杀人要偿命,自己的抱负便无从施展了。韩信想了想,就趴在地上,在一片嘲笑声中从无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认为他是个十分怯懦的人。

韩信终日游荡,生活无计。一日走在河边,腹中十分饥饿。碰巧河边有一老妇在漂布,韩信就上前向老妇讨饭吃。老妇回家拿了些饭菜带给韩信,韩信得以饱食了一顿。韩信十分感激老妇,向老妇许愿说将来一定报答她。不想老妇生起气来,对韩信道:“我并不是可怜你才拿饭莱给你吃,看你一副相貌堂堂的样子,何故落魄到这样的地步呢?大丈夫不去报效国家,难道只会对漂布的老妇指手画脚吗?”韩信听后十分羞愧,下决心一定要做一番大事业。

韩信曾仗剑跟随项羽,但项羽却没有用他。后来他离开楚军投奔了汉军,但也没有得到重用。有一次,他因犯法当斩。和他一同受罚的十三个人都已被斩,轮到他时,他仰头往上看,正好看见行刑的滕公。韩信说:“主上难道不想成就天下大业吗?那为何要斩壮士呢?”滕公觉得他言语奇特,外貌不凡,就放了他,没有斩他。然后再与他交谈,不由得十分喜欢,连忙向刘邦回禀。不过刘邦并未重视他,只是封他做了一个小官。韩信忿而逃走,深知其能的丞相萧何亲自将他追回,又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终于被刘邦以隆重的礼节仪式任命为大将军。

篇三:淮阴侯列传有关分析

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

(一)、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1、 请 同学们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

2、说说这三个小故事说明了韩信早年生活的境况是怎样的?

1、三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怒绝亭长

漂母饭信

胯下受辱

(二)、请仔细阅读“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这三个小故事,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分析其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结论:

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

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

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

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

韩信忍辱负重的故事

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五、研读文本4---7节

(一)先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提问: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师)侧面表现

(二)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说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

(师)井陉之战。正面表现。

(三)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师)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六、研读文本8——10节

总结关键语句

第8节写刘邦忌讳韩信

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

第10节蒯通劝韩信反他没有反

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

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1、漂母之恩

2、胯下之辱

3、妇人之仁

4、多多益善

5、逐鹿中原

6、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篇四:胯下之辱实属无奈

韩信是汉高祖刘邦的得力大将,少年的时候父母双亡,日子过的很艰难,曾经在淮阴城里遇到了一帮杀猪人家的子弟,他们看见韩信无依无靠,时常结伙欺侮他。有个无赖一次当众拦住韩信说:“欠你这么大的个子,又爱佩刀带剑,好像有两下子。其实你就是个胆小鬼,敢不敢跟我拼一拼?敢就用剑来刺我;不敢就从我裤裆地下钻过去!”韩信愣了愣,把对方上下打量了一会,也不跟他计较,就趴在地上从他裤裆下钻了过去。这下让在场的笑歪了嘴,都说他是个无能的懦夫。世人在评价韩信在此事件中的表现认为韩信忍辱负重,忍常人所不能忍最终成就了大事。可是如果韩信后来没有遇到萧何,没有被汉高祖刘邦任命为大将军,那么或许韩信这个名字就湮没在历史的人流中,他的名字也不会出现在史书之中,当年的胯下之辱也会成为市井之中一件平常的小事不会被人所记得。因为那帮杀猪人的子弟属于游手好闲之徒,就是现在的混混闲的没事做爱戏弄别人,也许在他们胯下钻过的人他们都不记得了。

所以世人说韩信在这件事上表现的忍辱负重未免有些牵强,忍辱负重应该是在韩信取得功名之后所做出的评价。如果就在韩信钻裤裆时对韩信的做法做一个评价,客观地说应该是实属无奈,可能韩信当时也是这样的想法。因为韩信虽然知道自己志向远大、才能出众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后来会遇到知己萧何,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左右楚汉战局,终结西楚霸王项羽战胜神话的重要人物。一切的一切对于韩信来说都是未知数。面对对方的羞辱韩信愣了愣,把对方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一过程中韩信先是愣了愣,他首先明白了这是对方赤裸裸的挑衅,然后他又把对方上下打量了一下他知道了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物。韩信当时应该有四种选择其一就是杀死对方,杀死一个无赖容易但是对方是一群无赖必然饶不了自己,很可能就此葬送自己的性命。其二就是逃跑这样看似很好但是那些无赖定然穷追不舍,即使躲开了那些人他也不能在淮阴城里混日子了,因为迟早会碰上这些人,那些无赖对自己的侮辱更会变本加厉。其三就是和那些无赖求饶说好话,面对大街上那么多的人让他们放过自己,这样以来不仅贬低了自己的身份,更会让那帮人得寸进尺提出更加无理的要求。最后就是接受他们的侮辱,不声不响从那人的胯下钻过去。这样也会让那帮无赖觉得他们的做法不好意思,就此放过韩信。况且人人生有同情弱者的天性,围观的人也会觉得这帮无赖太欺负人,对他们的行为不满。此后的事情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因此我们也不得而知。也不知道也没有其他的人让韩信钻他们的裤裆。在那一刹那,韩信确实做出了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选择。

后来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再后来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涉西河,虏魏王,下井陉,定赵齐,最后与汉高祖兵会垓下,灭了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于张良、萧何合称“汉兴三杰”,被封为楚王。“胯下之辱”也成为了一段历史佳话,韩信当时的想法,只有韩信知道,他的苦衷也只有他明白,这里我只是用正常人的想法思维根据当时的情形去揣摩当时他的心理。

篇五:【百家论坛】“胯下之辱”为哪般:跨越两千年的人性扭曲

“胯下之辱”为哪般:跨越两千年的人性扭曲

半世春秋

【载于《百家讲坛》2010年第8期】

公元前196正月,大汉开国元勋淮阴侯韩信被杀于长乐宫钟室,年仅33岁。从此,历代为韩信鸣冤惋惜之声不绝于耳。大部分人认为韩信作为一代名将,功高震主,死得可惜。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首那段历史,是否能够更客观合理地去审视它呢?就让我们从韩信那一幕惊人之举开始说起。

“胯下之辱”作为一个经典的成语,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文化。韩信当初甘愿受胯下之辱,最后建立不世功勋,一直为人传诵,于是他便成了忍辱负重的典型。然而在我看来,这实在值得商榷。

我们读历史,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古代人的价值观念。在“胯下之辱”被传诵了近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对韩信这一行为自然是很敬佩的,并很少有人会去质疑其间的社会理念。然而,只要我们换个角度思考,站在那个年代的人的立场思考,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件很难让人接受的事情。因为在当时,韩信的举动可谓是前无古人,没有先例。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韩信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话虽如此,勇士要被大众传诵却不仅仅是因为他第一个吃了螃蟹,还需要吃了螃蟹,而人却没事。换言之,就是敢吃螃蟹还不够,还需要不被螃蟹所伤。如果吃了螃蟹,人被毒死了,那大众就又是另一个说法了:这人真傻,吃螃蟹吃死了。同样,韩信如果受了胯下之辱,最后

没有建立功勋,人们就会把他说成是胆怯的懦夫。

诚然,韩信成功了。但是,吃螃蟹的勇士基本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被逼出来的。而逼出来的勇士,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勇敢,却未必是他所做的事。韩信应该就属于这种情况。

首先,韩信忍辱负重,敢为天下人之不敢为,着实勇敢。钻人家的裤裆,即使在有韩信这样光辉先例的今天,也不是那么容易让人接受的,更何况是在那个荣辱观念极强的时代?

其次,虽然这是很让人不齿的行为,韩信还是钻了,其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孰视”一词,可见当时韩信心情之复杂。我们似乎能看到那个眼含愤怒的青年,在凝视对方的同时,经过痛苦的心理斗争,最终决定从那个地痞流氓的胯下钻过去。

那么,是什么驱使韩信最终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如果仅凭勇敢,韩信就该拔剑死拼,杀了对方或者被杀。然而韩信却以惊人的忍耐力,最终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壮举。原因就在于,韩信不想死,也不想因为杀人而获罪,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他还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他渴望得到、渴望成就!而活下去是这一切的基础,哪怕是屈辱地活着。

这种渴望,我们可以解释成是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韩信就是这样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光耀门楣的有志青年,而这份志向,究其根本,就是对利益的渴望。

韩信“亡楚归汉”,几经辗转,最后被刘邦拜为大将,说到底,他太想有一番作为,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也实现自己的利益。在韩信日后的岁月里,趋利之心一直伴随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说韩信趋利并不过分。“靖难之役”胜利后,明成祖朱棣论功行赏,功绩第一的姚广孝却什么都不要。《明史》记载:“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又说:“以所赐金帛散宗族乡人。”姚广孝其人,前半生碌碌无为,临老鼓动朱棣造反,功成之后却毫无所求,对此我们只能理解为他的奋斗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反观韩信,对于他事汉后的种种行为,绝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更在于自己对利益的渴求。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郦食其说降了齐王,但韩信却为了争功,不惜耗费士兵的性命而自主攻齐,最后还导致郦食其被烹杀,其为人之无义实在令人毛骨悚然,功利之心在此已有所显现。而之后,他又在刘邦危难之时借口“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要挟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其利欲熏心,已昭然若揭。

至此,韩信已然不再是当年那个简简单单的有志青年了。他的志向,一再地驱动着他的贪欲,同时也一步步将自己推向死亡。

在韩信最后的那段岁月里,无论事情如何发展,他始终保持着自己那颗趋利的心,至死也放不下自身的利益。

平心而论,刘邦对于韩信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作为统兵大将,前有拥兵挟主之过,后有图谋叛逆之嫌,放到哪朝哪代都逃不过一死,而刘邦却只是把韩信降为淮阴侯,可谓皇恩浩荡。

然而韩信却一直对自己所受的待遇不满,天天发感叹抱怨,“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及至最后临被杀时,还放言:“吾悔不用蒯通

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这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韩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终于道明了自己的心迹,他后悔自己当年没有听蒯通的话自立为王。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如果给他再来一次的机会,韩信就会采纳蒯通的进言,自立为王,背叛刘邦。

当年不肯背叛是以为刘邦会满足他对利益的欲望,也不想背上叛主的恶名。作为既得利益者(受封齐王),谁愿意拿荣华富贵下赌注去叛变?而一旦知道刘邦不会满足他的利益,韩信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背叛,因为在他眼里,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所谓忠诚无非只是个价码。

一个贪图私利、不忠不义的人,就其品性,实在不值得追捧和学习。反观后来的岳飞,虽然被冤杀,但自始至终却毫无反意,更无一丝后悔,只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字来表达自己的忠贞!

岳飞固然是愚忠,但不管怎样,作为那个时代的一员大将,岳飞不谋私利、一心为公的品性值得肯定,更值得学习。

“胯下之辱”值得我们传诵和学习的关键之处,在于那份受辱的勇气,以及后来为了让自己不再受辱而不断进取的精神,而不在于对韩信其人的膜拜。其间体现的是“忍辱负重”的真谛,而不该是向往某位历史人物的声名。

然而两千多年的畸形膜拜,导致了后世一系列丑恶现象的发生。明末清初之际,洪承畴之流,假惺惺地拒降,无非是沽名钓誉,最后仅仅因为皇太极一番微不足道的作秀,就感念恩德,投降叛国。史载:“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难道明朝的高官厚禄不算是皇恩,崇祯为其举办隆重葬礼(明朝以为洪承畴战死)不算是洪恩浩荡?

如此这般折腾,无非是先赚取忠君报国的名声,接着摆出感念皇太极恩德的姿态,搞得自己忍辱屈服,深受感召投降了敌国。

一切只为自己的私利!岂不见“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时,无数生灵涂炭,却没有哪位负重之人出面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他们要的只是名利双收,怎会因天下大义舍生为民?

无耻至极!我只能这样去看、这样来说。

而时光流转到现今,我们现代人对于“胯下之辱”的认识,以及对“忍辱负重”的概念,需要分清其具体情况和真实含义。我们所要学习的是那种隐忍的勇气和不屈、奋进的精神,而绝不是对某一个人的盲目崇拜,从而扭曲了人性的美好。

体裁作文